论语选读:高山仰止(重点版)

合集下载

12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高山仰止》

12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高山仰止》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路不高兴表现了他那些特点?
知礼懂礼
率直
面对子路不高兴,孔子有何举动?从中体 现出怎样的师生关系?
发誓——尊重
没有距离、平等民主
如何看出孔子对子路的爱?
子路 孔子
刚强自信
争强好胜有勇无谋 学而未精 遭遇不敬 得意忘形喜形于色 懂礼知礼
因为子贡的这段话,后代将师门称为什么?
门墙 宫墙之喻——比喻孔子学说的高深,说
明自己不如老师(孔子)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 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在这段话中,孔子又是如何评论孔子的?
子路死,孔子不食肉酱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发生内乱, 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在外,听说后立 即赶回,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他说:“出公 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害。”而子 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入城,在厮 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路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子路 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将帽带系好,从容赴死, 最后被乱兵剁为肉酱。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 他曾屡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子路死后,孔 子把别人送给自己的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 此!”不久,孔子也去世了。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 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 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 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 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 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 习了。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 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 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 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 杀人不明勿动手。”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Biblioteka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实践意义
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关系,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企业管理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诚信等观 念对企业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有助 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 提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自律 精神和良好品德。
国际关系
06 思考与讨论环节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 质,如仁爱、礼制和中庸之道等,这些 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 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与他人的关系。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学习 的重要性。孔子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只 有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才能获得真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原文朗读与注释
原文朗读
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其书,想见其为 人。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注释
高山,喻指高尚的品德;仰止,仰慕而停止不前;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 正大;行止,行为举止;乡往,向往;二虫,指蜩与学鸠,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知识获取与传承方式
东方哲学注重实践、体验与内省,知识传承以师徒制为主; 西方哲学则重视理性、逻辑与实证,知识传承以学校教育 为主。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儒家思想传播与挑战
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传播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通过经典文献、教育机构等途径在东方社会 广泛传播。
跨文化交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论语》的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 【读解】 谁能升堂入室? 读解】 谁能升堂入室? • 人情看冷暖,世态趋炎凉。 同学们听老师贬了子路一句, 一下子便看不起他了。老师只 好再来一个说法。 撇开这一点不论,我们来看老师给子路的说法:升堂矣, 未 入于室也。 堂是正厅。室是内室。过去的四合院房屋建筑,中间是天 井. 进屋首先得入门,入门后登(升)入厅堂,然后才能进入 内室。 但这些在这里都是比喻的说法。入门,升堂,入室,表示 的 是学习的几个阶段。入门指刚刚学 刚学会,升堂指已经有 所掌 刚学 有 握,有所成就;入室则已经“到家 到家”了,已得其奥妙。 到家 所以,子路实际上已到中等水平,如果按十级考核,起码 也 该是五级了吧。就从严要求而言,孔子认为他还不配在自己 的门下弹瑟,但也不至于差到让大家都看不起的程度,于是予 以正名 给他评了个等级。 就我们来说,当然不能满足于子路的水平,升堂了事,而 应 该进一步做到入室。不论学什么,都成为真正到家的行家里 成为真正到家的行家里 手。 升堂入室,才是追求。 升堂入室,才是追求
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 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 为狂士志意高远 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 狂士志意高远 恐其过中失正 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 归 过中失正 而裁之也。 而裁之
啮 指 痛 心
论语解读》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评点】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 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 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 思归讲学,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 思归讲学 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 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远, 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 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 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

8《论语选读》每课精解之高山仰止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8《论语选读》每课精解之高山仰止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论语>选读》每课精解第十二课高山仰止1.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112,用行舍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腐焉用牛刀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

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牛刀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足见孔子知错就改,从善如流。

4.墙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

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

所谓“深见者深,浅见者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

12高山仰止5・22子在陈日:“妇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2.高山仰止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2.高山仰止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引人入胜“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课前预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訚.訚如也(yín)行.行如也(hàng)暴虎冯.河((píng)乘桴.(fú)自牖.(yǒu)喟.然(kuì)莞.尔而笑(wǎn)斐.然(fěi)侃.侃(kǎn)由之瑟.(sâ)子恸.矣(tîng)墙数仞.(rân)(二)通假字1.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通“哉”,句末语气词。

)2.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3. 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

)(三)一词多义①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名词,有条理的花纹)②下笔成章.(名词,文章)③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名词,章法)①子行.三军(动词,统帅、治理)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行动)③必能使行.阵和睦(名词,队伍,军队)①从我者,其.由与(表猜测语气,大概)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代词,他)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连词,相当于“而”)①吾党之.小子狂简(结构助词,的)②子之.武城(动词,到、往)③天厌之.!天厌之(人称代词,我)④伯牛有疾,子问之.(人称代词,他)①用.之则行(动词,任用)②礼之用.,和为贵(动词,应用)③用.心一也(动词,用)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连词,就)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那么、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动词,是、就是) ①归与.!归与(句末语气词) ②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共事) ③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 (四)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丰富) (五)古今异义1. 不知所以..裁之 古义:用来…方法 今义:因此2.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 古义:围墙 今义:皇宫的城墙3.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古义:行不通 今义:不好,不可以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妻子(六)文言句式1.省略句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子服景伯以告子贡2.判断句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3.宾语前置句子行三军,则谁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4.状语后置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贡贤于仲尼5.固定句式予所否者(所……者:当时誓词中的惯用格式)(七)成语积累1.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论语选读:高山仰止(重点版)

论语选读:高山仰止(重点版)

《诲人不倦》(重点版)编撰洪申健时间2010年12月编号07一、核心解读: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0岁左右即开始讲学,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

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教育对象不应分贵贱、门第和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孔子所提倡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

他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主要有:①以学生为主体,启发诱导的原则。

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后,老师才适时加以指导点拨。

学生如未能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则不勉强施教,否则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②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对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

③教学相长理念。

孔子不赞成学生对老师一味信从,力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体会和不同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互有助益的过程。

④强调学思结合,学行并重,知行合一。

二、名句填空:1·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 ★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由也兼人, 。

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资料之三

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资料之三

孔子对学生在一个“爱”字。乐是爱,忧 亦是爱;器重是爱,批评亦是爱…… 孔子知人善爱,学高爱更深。孔子,真是 一位爱的艺术家! 学生对孔子在一个“敬”字。好学是敬, 辩护是敬,批评亦是敬…… 在学生的心目中,孔子是高山,是日 月……
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 传,多由曾子。子贡之功在当时; 曾子之功在后世。
——【清】崔

子路风采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比孔子 小九岁,鲁国人。个头高大,性格 粗豪,好勇斗狠,是一把打架的好 手。平时戴着一顶鸡冠似的帽子, 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 衣襟上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 出身微贱,家境贫寒。生性豪 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作过 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 的邑宰。 六十三岁时,遇到卫国内讧, 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 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 “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 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
• 【注释】 • (1) 吾党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为一党。 吾党意即我的故乡。小子,指孔子在 鲁国的学生。 • (2)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 (3)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样子。 • (4)裁:裁剪,节制。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 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 可行,思归讲学,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子回国的 力量,是那些年轻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 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所以,孔子说 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孔子在流 亡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
• 孔子离开鲁国共十四 载,返国后,已是六 十九岁。鲁哀公见孔 子回国,虽表热烈欢 迎,可惜懦弱无能, 不会重用孔子,孔子 也不求仕途。这时周 室衰微,礼乐废,诗 书缺,孔子便天天在 杏坛上为弟子讲学, 并删定群经,为万世 立教,从此不再离开 鲁国。

语文版《论语选读》主题3 第12课 高山仰止

语文版《论语选读》主题3 第12课 高山仰止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7~12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 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11.15)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 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5.7)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 之!天厌之!”(6.28)
无法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 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 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在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 挺身而出,显其大智大勇。《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 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 相觑,不知所措,只有“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 然后得免”。司马迁在《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 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 上是因为子贡的推动。
(1)天丧.予
丧:使 ___…__…__丧__失___
(2)子哭之恸.
恸:_过__分__哀__痛_____
(3)伯牛有疾.
疾:_重__病_________
(4)自牖.执其手
牖:_窗__户__________
14.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其句式特点。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_不__为 ___这__样__的__人__过__哀__还__为__谁__呢__?__(_宾__语__前__置__,__现__代__汉_ _语__语__序__为___“__非__为__夫__人__恸__而__为__谁__”__)__
11.“子见南子”为什么会引起子路的不满?(可根据课本P58 关于“南子”的注释来理解) 点拨: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作风淫乱,不守妇道,名声 很坏。孔子虽是礼节性地去拜访,但子路认为孔子好坏不 分,没有把握待人接物的原则,而且这也会有损孔子的声 誉。所以,“子见南子”引起子路的不满。

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资料之二

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资料之二

5-7子曰:“道不行①,乘桴浮于海②。从我者③, 其由与④?”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 我,无所取材⑤。”
• 【注释】 ①道:学说。 ②桴(fú ):小木伐。 ③从:跟随。 ④其:副词,表示推测,大概、可能、恐怕。 与:通“欤”,语助词。 ⑤材:通“才”,人才。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这两番话前后是否矛盾?怎么理解?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遭碰 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 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 教育的学生。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 远,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鲁哀公 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子在冉求的鼓动下, 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
• 【注释】 • (1)说:音yuè ,同“悦”。 • (2)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 (3)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 事。
思考: 孔子说自己没有错,那么是不是子路错了? 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 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 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 之也。 ——朱熹《论语集注》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 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 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
• • • • • • • •
谋而成者也。” 【注释】 (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 (4)与:在一起的意思。 (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 (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 (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 慎。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详解4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详解4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与文言练习详解4新高考新国学2009-12-14 1307十二、高山仰止<课文理解>这一章多方面展示了孔子的为人和性格,从中可以看出他富有人情味、善于识人、善于引导教育人、关心学生、坚持原则和志向的人品和道德操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

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课文解读>一、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孔子师生之间关系和你周边的情况,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为题,作2——3分钟的演讲。

(略)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

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说话、做事前往往缺乏细致思考,好说大话,如《侍坐章》中的回答。

有时甚至分不清好坏,为人利用,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参与季氏的攻打颛臾。

有时说话也缺乏分寸,如13·3章中说孔子“名分”之说“迂”,使得孔子也发火,说他“野”(粗鲁)。

但有时也很知礼,如18·7章中遇见丈人问路时“拱而立”等。

由于《论语》中通过多角度地展示子路的为人,或通过孔子、或通过其他学生来看子路,而且在刻画他的言语及行为时,极有个性色彩,白描传神,如回答孔子提问时“率尔对曰”(《侍坐章》)。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 山仰止》
《高山仰止》是《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章节,通过高山和仰视的意象,表达 了孔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教诲。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理解这一篇章吧。
孔子概述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诲和学说对中国和整个东亚 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集,被誉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瑰 宝,是了解孔子思想的重要途径。
“德行”在《高山仰止》中的地 位
德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山仰止》中的核心概念,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实 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结论
通过研读《高山仰止》,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从而指导我们 在人生道路上追求卓越、持之以恒。
《高山仰止》内容
《高山仰止》通过高山和仰视的比喻,深入探讨了追求卓越和向上心态的重 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解读《高山仰止》中的“高山” 和“止”
在《高山仰止》中,“高山”象征着崇高的目标和价值观,而“止”代表着追求卓 越的行动和态度。
对人生的启示
通过观察高山,我们可以学习到追求卓越、持之以恒以及积极向上的品质,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真正的成 长和成功。

语文版-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课件
评价,平常人往往看眼前,其标准也是很世俗, 真 正有见识的人,对人的评价,往往看得更远 一些,不局限于短期的,物质利益上的标准。
9
19.24
毁:诽谤, 讲别人的坏话 无以为也:以,用;动词,做 无得而逾焉:越过,超越 其何伤于日月乎:损害,妨碍;于,对于
状语后置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只是;显出;衡量,估计
27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 ”孔子说: “必也正名乎。 ”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 说: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孔子也火了,骂 子路说: “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B:叔孙武叔当着子贡的面诋毁孔子,子贡 直接斥责,大胆设喻,指出孔子与众人的天 壤之别,诋毁孔子是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 力,抛开顾虑,讲究语言的力度。
11
子贡尊孔
1、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的 问话,子贡很尊重孔子,不能容忍别人的 诋毁,能得学生这样的爱戴,可见孔子的 人格魅力。
2、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3、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传,多由曾子。 子贡之功在当时;曾子之功在后世。 —— 【清】崔 述
12
l 于丹认为《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 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 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 子。读《论语》时我们会发现,孔夫 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 使用和缓的,因循有道德,跟人商榷 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也是 儒家的一种态度 ……
13
学习目标
l
1、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 果。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重要 章句。 3、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 之爱。

《论语选读》12: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12:高山仰止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舍,上声。夫,音扶。尹氏曰:“行藏安于所遇,命不足道 也。颜子几于圣人,故亦能之。”)子路曰:“子行三军,则 谁与?”(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大国三军。子路见孔子独美颜 渊,自负其勇,意夫子若行三军,必与己同。)子曰:“暴虎 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也。”(惧,谓敬其事。成,谓成其谋。言此皆以抑其勇而教 之,然行师之要实不外此,子路盖不知也。谢氏曰:“圣人于 行藏之间,无意无必。其行非贪位,其藏非独善也。若有欲心, 则不用而求行,舍之而不藏矣,是以惟颜子为可以与于此。子 路虽非有欲心者,然未能无固必也,至以行三军为问,则其论 益卑矣。夫子之言,盖因其失而救之。夫不谋无成,不惧必败, 小事尚然,而况于行三军乎?”) ▲勇,谋
▲命者,偶然性也,既非宿命,也非神意。偶然性之不可测, 才有命的慨叹。所谓“天不易知”“命不可测”,只好奋力人 事,知其不可而为之,“尽人事而知听天命”。仁学之悲怆情 怀,苦难意识,乃乐感文化不可或缺因素。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弦,琴瑟也。时子游为武城宰,以 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 用牛刀?”(莞尔,小笑貌,盖喜之也。因言其治小邑,何必 用此大道也。)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 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君子小人,以位言之。 子游所称,盖夫子之常言。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学。故武 城虽小,亦必教以礼乐。)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 言戏之耳。”(嘉子游之笃信,又以解门人之惑也。治有大小, 而其治之必用礼乐,则其为道一也。但众人多不能用,而子游 独行之。故夫子骤闻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戏之。而子游以正 对,故复是其言,而自实其戏也。)
▲仁者寿。不仅是哀悼颜回,亦感伤于“仁”也。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高山仰止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高山仰止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 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 却一直向往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 “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高山,比喻道 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高山仰止:品德高尚,令人向往。比喻对高尚的 品德的仰慕。
读课文思考:本篇主要是讲什么的?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 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 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 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可 以马上实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 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找出文中描写子路的章节
• 11、13(第2章) • 7、11(第3章) • 11、15(第4章) • 5、7(第5章) • 6、28(第6章)
每小组讨论一章
思考:
1、字词
2、本章体现了子路怎样的性格 特点;同时孔子又是如何对待 子路的。
(11.13)闵子恃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 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眼中的弟子和弟子眼中的孔子
文章13个章节,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
子路
颜渊
子贡
伯牛
闵子骞 冉有
其他:弟子总画像
子游
总结:这里面有孔子单独的言行,有 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也有孔子的学生 对老师的评价。
•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颜回并称,72贤人之一。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精选)PPT62页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精选)PPT62页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精选)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诲人不倦》(重点版)编撰洪申健时间2010年12月编号07一、核心解读: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0岁左右即开始讲学,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在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受教育。

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教育对象不应分贵贱、门第和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孔子所提倡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

他的教育原则与方法主要有:①以学生为主体,启发诱导的原则。

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后,老师才适时加以指导点拨。

学生如未能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则不勉强施教,否则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②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德行、才智、个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对同样的问题,视不同对象给出不同的回答。

③教学相长理念。

孔子不赞成学生对老师一味信从,力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体会和不同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互有助益的过程。

④强调学思结合,学行并重,知行合一。

二、名句填空:1·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 ★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由也兼人, 。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 。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 ,,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 ,天何言哉?”6、子曰:性相近也, 。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8、子曰:当仁, 。

9、子夏曰:“日知其所亡, ,可谓好学也已矣。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三、字词注音:诲人不倦(huì) 不悱不发(fěi) 举 一 隅(yú) 贫而无谄(chǎn)如切如磋(cuō) 巧笑倩兮(qiàn) 素以为绚(xuàn) 信而好古(hào)闵 子 骞(mǐn,qiān)陈亢(gāng)四、实词整理:1、通假字:(1)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知=智,智慧(2)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女=汝,你(3)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 反=返,回(4)《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与=欤,2、词类活用:(1)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远:形作动。

离开,保持距离。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进(退):使动。

使……进(退)(3)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 正:形作动。

厘正。

3、古今异义:(1)言语:宰我,子贡。

言语:辞令(2)文学:子游,子夏。

文学:文献,文化典籍。

(3)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独立:独自站立。

(4)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小子:弟子,学生。

4、一词多义:愤:(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样子(2)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郁闷(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奋发的样子(4)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愤怒,怨恨作:(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创作,创新,创造(2)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起身站立(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起身站立(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写作移(1)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改变(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改变(3)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迁移抑(1)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不过,但是(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压制,(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还是,或是5、解释加点字词:(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历史文献。

行:社会实践。

(2)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异闻:特别的听闻。

(3)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趋:小步快走以示恭谨(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

(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隅:方位(6)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愈:较好,胜过(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盼:眼睛黑白分明、顾盼流转(8)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兼人:敢作敢为,一人相当于两人。

(9)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起:启发(10)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述:传述,阐述前人成说使之流传6、从下列句子中提取成语,并解释:(1)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上智下愚: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

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

(2)子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3)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诲人不倦: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

(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

启:启发。

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

发:启发。

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

——举一反三: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5)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贫而无谄: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

——富而无骄:虽然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

——切磋琢磨: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等加工成器,后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共同商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告往知来:告诉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关系,据此知彼。

(7)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而不作:阐述前人成说,自己并不创新。

——信而好古:信:相信;好:爱好。

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8)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五、虚词整理:诸(1)告诸往而知来者。

代词:之,代子贡 (2)子路问:“闻斯行诸?” 兼词:之乎(3)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兼词:之于(4)尧舜其犹病诸! 兼词:之乎而(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表转折,却(2)告诸往而知来者。

表承接,于是,就(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表转折,却(4)鲤趋而过庭 表修饰与(1)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 与:赞同(2)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与:和(3)《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与通欤,语气词(4)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与:和,跟其(1)《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表商榷语气,大概(2)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表反诘语气(3)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代词,他的六、特殊句式:(1)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宾语前置(2)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宾语前置(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宾语前置(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宾语前置七、翻译句子: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而使品行智力相差很远。

”2、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而没有种类的差别。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去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一方给他看而他却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

但还比不上贫穷却仍很快乐,富有却能够谦逊好礼。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美好的笑容多么动人啊,黑白分明的眼睛顾盼传神啊,在洁白的底子上画上彩色的花纹啊。

6、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又说了些什么呢?四时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又说了些什么呢?八、思考题:(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愤”和“悱”是在说怎样的一种学习状况?2、孔子为什么主张不愤则不启,不悱则不发?这一主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答案】1、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时表现出来的烦闷状态;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状态。

2、孔子主张教学应充分激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精神和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只有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下适当予以点拨启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只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这一主张体现了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请指出“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2、本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

3、孔子对儿子的教育并无偏私,孔子这样做是否少了些父亲的温情?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一”指: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所提的问题:“你从老师那里听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三”指:陈亢听了伯鱼的回答后所得到的三点启发,即要学好《诗经》,否则无法讲话;要学习礼仪,否则没法立身;君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