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重点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论语》选读系列课件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宿于石门:于石门宿。于,在。 介词结构后臵。 奚自:自奚。奚,疑问代词,相当于 ‚何‛,何处,什么地方。宾语前臵 句 与:同‚欤‛,疑问语气词,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 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 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 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 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 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此节点 出了本文的主题。
孔子在听了荷蒉之人的点评之后,为什 么说‚果哉!未之难矣‛?
荷蒉之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子的知 音,孔子击磬,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磬 声,而荷蒉之人能听其声而察其意,虽 有指责之意,却是中肯之言,不虚妄, 不嫉妒,以一种平和中正的态度揭开了 孔子心中的殷忧。所以无论从态度上还 是从语言的切中度上都无法驳斥,是故 孔子才发出此言。
【评析】子路寻师,路遇丈人,丈人却说‚孰 为夫子‛,态度甚倨,然而子路却是以礼相待, 最终丈人留宿子路。接下来子路的一番言语实 际上体现了孔子的意图。依孔子之见,无论长 沮、桀溺的避世还是丈人的隐居都是不合于义, 且乱大伦。所谓大伦就是君臣之义。而丈人使 二子见子路,也是明知长幼之节不可废,子路 由此导出长幼之节尚不可废,更何况于君臣之 义呢!而孔子出仕就是为了行君臣之义,虽其 道不行也不可废其义,尽到一个士大夫的职责, 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 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 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 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 接舆 。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 ‚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hù) 臝(luǒ )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以‛。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 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 衰微啊!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对于一些古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可能存在障碍,需要通过注释和翻译来辅助理解。其次,对于《论语》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和理念,学生可能难以完全领会其内涵。此外,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能需要一定的思考和启发。
5.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探讨如何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文本解读能力:通过深入解读《论语》中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章节,培养学生准确理解经典语句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水平。
2.思维品质:通过对比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3.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我充分利用了PPT、视频和在线讨论平台等现代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便捷的交流平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对《论语》的古文语言理解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论语》中的古文语言和句式理解存在困难,影响了他们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深入理解。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选择一个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孔子和其弟子,通过对话和互动,重现《论语》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和记忆。
语文语文版浙江专用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专题一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位卑仍忧国1.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3.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知其不可而为之
must,更是ought 是must,更是ought to
凤歌笑孔丘
不可谏与犹可追
南怀瑾:历史错了已经不能挽回,但不用怀念过去, 南怀瑾:历史错了已经不能挽回,但不用怀念过去, 应该开创新的历史时代。 应该开创新的历史时代。
欲与之言 请教还是去感化? 想请教还是去感化? 钱穆:非谓孔子趋慕荣禄,但以世不可为, 钱穆:非谓孔子趋慕荣禄,但以世不可为, 而劳劳车马,为孔子惜耳。顾孔子之意, 而劳劳车马,为孔子惜耳。顾孔子之意,则 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我亦有不忍绝之情, 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我亦有不忍绝之情, 不可逃之义。 不可逃之义。
子击磬于卫
果哉!末之难矣。
南怀瑾:人生结局难书写,难定论, 南怀瑾:人生结局难书写,难定论,先 做吧。 做吧。 或曰:果真如此,人生就不难了。 或曰:果真如此,人生就不难了。
吾已矣夫
河图洛书
龙马献河图于伏羲,白龟献洛书于大禹。 龙马献河图于伏羲,白龟献洛书于大禹。 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 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
子击磬于卫
有心哉,击磬乎!(有心人)
闻乐而知心声,将满腹济世救人的挚诚深心寄 闻乐而知心声, 托于音乐发挥出来。 托于音乐发挥出来。
鄙哉,硁硁乎!
钱穆:太肯定,太自信。讥讽孔子不己知而不知止, 钱穆:太肯定,太自信。讥讽孔子不己知而不知止, 不能适浅深之宜。 不能适浅深之宜。
深则厉,浅则揭
水深,在所必湿, 1、砯,履石过河 2、水深,在所必湿,不如 就这样过去。 就这样过去。
指点迷津
是知津矣! 隐喻孔子前途还是天下出路? 隐喻孔子前途还是天下出路?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因在水边,故以水为喻, 因在水边,故以水为喻,水之长流尽日不息 夫子怃然 很难过很落寞,总有些事,要人去做。 很难过很落寞,总有些事,要人去做。 钱穆:隐者之意,天下无道故须隐。孔子之意, 钱穆:隐者之意,天下无道故须隐。孔子之意,天下无 道故不能隐。 道故不能隐。 鲍鹏山: 庄子)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 鲍鹏山:他(庄子)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作践给我 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 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 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独自失声痛哭。 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独自失声痛哭。
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ppt
内容概括:
❖沐浴而朝 ❖长沮桀溺 ❖击磬于卫
楚狂接舆 荷条丈人 凤鸟不至
探究一:
❖ 读“沐浴而朝”思考: 孔子这时已经不是鲁国的司寇了,但为 什么听到“陈成子弑简公”后要“告于 哀公”?为什么还要“沐浴而朝”?
文言句式
❖ 省略句: 1、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即“谁与”,与谁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非与斯 人之徒而与谁 3、晨门曰:“奚自?”:自奚 4、莫己知也:莫知己也 5、果哉,末之难矣:末难之矣 固定结构: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之士哉:与其…… 哪比得上……
文本探究
❖ 晨门问由: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 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 要点:对礼的虔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探究二
❖ 读“楚狂接舆”思考:李白有诗“我本楚狂 人,凤歌笑孔丘”,接舆为什么嘲笑孔子?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 的内心?
❖ 要点:“凤鸟待圣君乃见”,当时政治礼崩 乐坏,孔子不应这样做。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 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 悲凉。
《论语》选读之
夸父逐日
❖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 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 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角 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精神。
基础知识整理
❖ 重要词语:
1、孔子沐浴而朝:指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 等。2、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3、趋而辟之: 趋:快步走;辟:通“避”。4、使子路问津焉: 渡口。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通“尔”。6、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同…相处。7、天下皆是 也,而谁以易之:改变。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9、植其杖而芸:植:立;芸: 通“耘”。10、明日,子路行:第二天。11、使子 路反见之:通“返”。12、鄙哉,硁硁乎:偏狭。 斯己而已矣:守己,洁身自好。13:深则厉,浅则 揭。
《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4、晨门说了一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从这句话看他对 孔 子师徒的处世态度是赞同还是否定? 5、荷蒉之人听孔子击磬而知孔子之意,那我们从这一章节中看出 孔子的旨趣是什么呢?
1、孔子和接舆等人各自代表着两类人——“仕”与 “隐”, 那么对这两类人你是如何看待的? 2、如何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
孔子虽告老还家,但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 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要求原本就没抱太大的希望。反复的申告,反 映了孔子无可奈何而又想有所作为的心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对事情的坚持;
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
是一种问心无愧的顽强!
第二部分:
“仕”与“隐”的论争
巩固文言知识
一、解释加点字词 二、明确词类活用现象 1、孔子下 名词做动词 1、谏 制止,挽回 2、耰而不辍 名词做动词 2、追 及,补救 3 、子路从而后 名词做动词 3、殆 危险 4 、止子路宿 使……停止 4、问津焉 询问渡口。于之,向他 5 、见其二子焉 使……拜见 改变 5、易 6 、食之 使……吃 6、岂若 比得上 7、欲洁其身 使……清洁 7、辍 停止 8、斯己而已矣 名词做动词 8、拱而立 表修饰 三、明确句子类型 9、二子焉 代词,此处代子路 10、明日 第二天 1、问于桀溺 11、反 返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2、既而 不久 3、奚自? 4、莫己知也。
杨过道:“你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那么文武虽然 不同,道理却是一般的。”
郭靖听他体会到了这一节,得是欢喜,说道:“经书文章, 我是一点也不懂,但想人生在世,即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 有为国为民之心,那就是真好汉,真豪杰了。”
杨过问道:“郭伯伯,你说襄阳守得住吗?”郭靖沉吟良久,手 指西方郁郁苍苍的丘陵树木,说道:“襄阳古往今来最了不起 的人物,自然是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当年 耕田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略,我们粗人也懂不了。 他曾说只知道『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最后成败,他也 看不透了。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 守不住,谈到后来, 也总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选读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
做事要因地因时制宜。
2.主旨感悟 这些内容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生活
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二、疑难探究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形容动乱
(古义:________。今义:水大的样子。)
(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年长的男子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指妻子的父亲。)
课堂探究
文 本 探 究(学生用书P19)
一、文本感知 1.相关成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
3.子路问津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提示:这一章写孔子在楚国到蔡国的路上迷路了,恰好遇到了 两位在田野里耕作的隐士,他们没有和孔子直接对话,却与 问路的子路有一番交谈。他们也对孔子师徒周游列国的举动 不以为然。最后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 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的话掷地有 声,把他忧国、忧民、忧时,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表露 出来。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成了孔子四处碰壁而不改其志、 穷困潦倒而不灰心的原动力。孔子和长沮、桀溺们截然不同 的两种处世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ku怃ì( )
kēn荷ɡ蓧·( )( )
磬( )
蒉( )
硁( )
2.通假避字,逃避 (1)且而与耘其,从除辟草人之士也辟通________
(2)植其杖而芸芸通________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词多义
今之从政者殆而 危险 殆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大概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纲要3(知其不可而为之)
刘老师《<论语>选读》教学笔记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相关成语】知其不可而为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无人问津;深厉浅揭。
【重点理解】◆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如何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社会动荡,需要积极入世态度;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社会动荡,不如避世自隐。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从反面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孔子的观念中“君君,臣臣”,现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
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
◆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抱怨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接舆是个怎么样的人?他对孔子的态度如何?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请不要执迷不悟了。
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佯狂避世。
他主动积极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
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和肯定,又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遗憾,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是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长沮和桀溺的回答是什么意思?长沮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他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 “往者不 可谏,来考犹可追”两句,成为了后 世的名言。那意思其实也正 合于孔子在《八佾》 篇里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 咎” 精神。“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
• 用我们的今天的话 来说,就叫,过去了的就让 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 者犹可 追”就是抓住未来。
• 高士咏·楚狂接舆夫妻 吴筠
• 接舆耽冲玄,伉俪亦真逸。傲然辞征聘,耕绩代禄秩。凤歌 诫文宣,龙德遂隐密。一游峨嵋上,千载保灵术。
• 寓兴 鲍溶
• 念来若望神,追往如话梦。梦神不无迹,谁使烦心用。鲁圣
虚泣鳞,楚狂浪歌凤。那言阮精选家课子件 ,更作穷途恸。
12
• 灵宝县西侧津 吴融
• 碧溪潋潋流残阳,晴沙两两眠鸳鸯。柳花无赖 苦多暇,蛱蝶有情长自忙。千里宦游成底事, 每年风景是他乡。高歌一曲垂鞭去,尽日无人 识楚狂。
• 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 个问题, 在接舆看来,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 不可取 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 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 非常危险的了, 你又还“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 国干什么呢?
精选课件
8
• 其实,我们看到,接舆的观点与子路宿于石门时 那个“晨 门”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孔子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所 以要加以讽刺劝 喻。
戒沐浴后才去上朝,
可见孔子对这一事件
的重视。
精选课件
2
• ③三子:指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他们 三家掌握鲁国实权,鲁哀公不敢作主,故叫 孔子去报告这三位大夫。
• ④之:动词。去,往。之三子告:去报告三 位掌权大夫。
《论语选读》主题1 第4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1.楚狂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论语·微子》记载他以《凤兮歌》讽刺孔子,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
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2.齐简公姜姓,吕氏,名壬,齐悼公之子。
齐简公即位后,分别任用田恒(陈恒)和阚止(监止)为左、右相。
阚止得宠于简公,田恒嫉之。
大夫鞅见状,遂建议齐简公择用一人,借此除掉田恒。
齐简公四年五月,田恒先发制人发动政变,杀死了阚止,又派兵把逃亡的齐简公和夫人杀死。
事后田恒立简公弟骜为君,即齐平公,自任太宰。
此事引起孔子极大的愤怒,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他如临大典,沐浴、更衣、整冠,入宫朝见哀公,请哀公发兵伐齐。
但没有得到鲁哀公与季康子的支持。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周王室的权威日渐衰落,诸侯之间称雄争霸,互相攻伐。
面对“天下无道”的形势,一些人开始失望而悲观,悲观而厌世,最后带着几分无奈走向了田园山林,成了崇尚清静无为的“隐者”。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一类人,怀着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提出恢复“礼治”的政治主张。
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陷于困厄而不屈,遭遇讥刺而不坠。
尽管孔子的思想主张有着落后保守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也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却激励了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4.21)[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
(1)陈成子弑.简公弑: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沐浴而.朝而:____________________(3)以.吾从大夫之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4)告夫.三子夫:____________________(5)之.三子告,不可之: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动词,指古代子杀父、臣杀君(2)连词,表顺承关系,之后,而后(3)介词,因为(4)指示代词,那,那些(5)动词,到,往[要义探究]2.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表现了什么?点拨:“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高度重视。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三、课后练习训练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首先一层意思是“知”,“知”也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
“知其不可”是孔子与当时的隐者、智者的共识。
然而,在别人“知其不可”明哲保身的时候,孔子挺身而出,急流勇进。
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是孔子的独特之处,故而不同凡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是对孔子政治实践的评说,但又毋宁说是对孔子忠于理想的精神的描述;因为孔子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渗透了忠于理想、坚持理想的执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
孔子当了两千年的“至圣先师”,不能算是他的成功;一生追求理想而始终四处碰壁,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败。
因为孔子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
正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人。
孔子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却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1.字音字形(1)殆.(dài) (2)桀溺.(nì) (3)接舆.(yú) (4)怃.然(wǔ) (5)耰.而不辍.(yōu chuò) (6)黍.(shǔ)(7)击磬.(qìn ɡ) (8)荷 2.重要词语(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追,及 (2)趋.而辟之:快步走(3)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改变,改革 (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扛,担 (6)不仕无义.: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 (7)果哉!末.之难.矣:末,没有,不;难,辩驳 (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完了,结束 (9)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语气词“吧”;殆,危险3.通假字(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避”,逃避 (2)植其杖而芸.:通“耘”,除草4.“与”字的用法(1)是鲁孔丘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 (3)不得与.之言:介词,和、跟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介词,和、跟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5.词类活用(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止,使……停下来,留;食,让……吃;见,让……拜见(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洁,使……洁6.特殊句式(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介词宾语前置(2)晨门曰:“奚自?”:介词宾语前置(3)有心哉,击磬乎:主谓倒装(4)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语文粤教版(论语)选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资料1
语文粤教版(论语)选读(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资料1
杨过道:“你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那么文武虽然不 同,道理却是一般的。” 郭靖听他体会到了这一节,得是欢喜,说道:“经书文章, 我是一点也不懂,但想人生在世,即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 有为国为民之心,那就是真好汉,真豪杰了。”
杨过问道:“郭伯伯,你说襄阳守得住吗?”郭靖沉吟良久, 手指西方郁郁苍苍的丘陵树木,说道:“襄阳古往今来最了不 起的人物,自然是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当 年耕田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略,我们粗人也懂不 了。他曾说只知道『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最后成败, 他也看不透了。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 守不住,谈 到后来,也总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倚天屠龙记》中交代,后来蒙古大军攻破襄阳城的当天,郭 靖与其妻黄蓉、其子郭破虏、其女郭芙、其婿耶律齐全部血战 到底,以身殉城。
8
知 知道 对于弑君者的讨伐问题 其 那 在纷乱的社会如何实践自己的主张, 使社会重归清明的问题。 不 不 可 能(成功) 而 却 为 (还要去)做 之 这些事
9
深入探究文本
第一部分:
讨伐弑君者
10
春秋末期,由于公室式微而私室 强大,在权力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 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成员篡位而弑 君,卿大夫与国君争权而弑君,公室 成员、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有 仇而弑君。弑君活动最频繁的国家当 属晋、齐,而齐国的弑君事件则相对 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氏最 后夺权的时期。这些弑君事件反映了 当时社会转型期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 也是社会转型产生的阵痛之下的牺牲。 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殷周以来的神 权政治价值观的崩解。
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
是一种问心无愧的顽强!
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孔子在禀告时为何直呼陈成子为 ‚陈恒‛? 体现了孔子的愤怒。
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
‚不敢不告‛?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仍用大夫 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而且也 体现‚在其位,谋其政‛。
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呢?
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 就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带有‚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 味,反复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 情。
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
祀或其他典礼前进行斋戒,包 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 重和虔诚。这说明孔子对这件 事情的重视。
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 应该早就知道这件事,但他却没表 示要出兵,为何? (欣赏改写语段)
因为当时的鲁国公室衰微,私 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 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知其不可而为之
※文字疏通※
14.21 沐浴: 指斋戒。 • 之三子告: 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
告夫三子: 报告给那三位大臣。
※文字疏通※
18.5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以往的已经不可制止,未来 的还来得及挽回。 • 趋而辟之: 他快步离去避开孔子。
※文字疏通※
18.6 • 子路问津: 渡口。 •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鸟兽不可同群,吾非斯人之 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 易也。‛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 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 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 之矣。‛
※思想总结※
试试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
※思想总结※
孔子一心要积极入仕,恢复 周礼,平定乱世。虽然自己也知 道很难成功,但他仍然表现出坚 定的原则性,从不动摇。 如果从积极意义角度说,这 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社会责任感。
高考语文《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专题复习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1.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2.植其杖而芸.()3.使子路反.见之()实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1.以吾从大夫..之后()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3.子见夫子..乎()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5.凤鸟不至,河.不出图()6.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7.夫执舆.者为谁?()8.子路从而后.()9.止.子路宿()10.见.其二子焉()11.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2.杀鸡为黍而食.之()1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1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1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6.植.其杖而芸()17.鄙.哉,硁硁乎()18.斯己.而已矣()19.果哉!末之难.矣()虚词1.以.吾从大夫之后()2.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3.子路行,以.告()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5.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6.是鲁孔丘与.()7.孔子沐浴而.朝()8.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9.今之从政者殆而.()10.子路从而.后()11.植其杖而.芸()12.子路拱而.立()13.晨门曰:“奚.自?”()固定结构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特殊句式1.告于哀公曰。
()2.子路宿于石门。
()3.子击磬于卫。
()4.则何以哉?()5.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6.晨门曰:“奚自?”()7.莫己知也()8.有心哉,击磬乎!()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B.植其杖而芸C.深则厉,浅则揭 D.使子路反见之【】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过:拜访 B.夫执舆.者为谁舆:驾车C.果哉!末之难.矣难:辩驳 D.鄙.哉,硁硁乎鄙:偏狭【】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从政..而朝..者殆而 B.孔子沐浴C.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后,遇丈人..焉 D.子路从而【】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之.三子告,不可孔子过之.B.不得与.之言今由与.求也相夫子C.以.吾从大夫之后以.杖荷蓧 D.使子路问津焉.见其二子焉.【】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止.子路宿 B.往者不可谏.C.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D.见.其儿子焉【】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莫己知也 B.晨门曰:“奚自?”C.有心哉,击磬乎! D.则何以哉?【】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唱歌
4、解释一词多义:
谏(1)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谏:匡正,挽回
(2)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
怨。” 谏:规劝
易(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易:改变,改革
(2)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易:容易
行(1)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行:出门,上路
硁 硁 乎(kēng) 末之难矣(nàn) 从政者殆而(dài) 击磬
(qìng)
荷蓧(hèdiào) 往者不可谏(jiàn)
三、实词整理: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1)趋而辟之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辟=避,躲
避,逃避
(2)是鲁孔丘与?/ 是鲁孔丘之徒与?
与=欤,语
气词,吗
(3)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以:把
(4)遇丈人,以杖荷蓧
以:用
而(1)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而:表修饰
连词
(2)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而:句末语
气词
(3)长沮、桀溺耦而耕
而:表修饰
连词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而:却,表
转折连词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而:却,表
转折连词
焉(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焉:兼词,
相当于“于之”
正是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在礼崩乐坏、
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出世与入世,担当与逃避是两种不同的人
生观。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
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
以很想与他们交流,“欲与之言”。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
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
(2)且焉置土石。
焉:疑问代
词,相当于“哪里”
五、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有心哉,击磬乎!/ 鄙哉,硁硁乎 Nhomakorabea 主谓倒装句
(2)莫己知也 / 末之难矣
宾语前置句
(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宾语前置句
(4)晨门曰:“奚自?”
宾语前置句
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
(1)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
反=返,
返回,回去
(4)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芸=耘,除
草
(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而=尔,你
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
(1)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沐浴:斋戒洁身,以
示庄重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从而:跟随然而。丈
人:对老人的尊称。
(3)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第二天
(4)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知其不可而为之》(重点版)
编撰 洪申健 时间 2010年11月 编号
03
一、核心解读:
本课节选的几章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
己任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他们与隐者在处世态
度上的分歧。通过隐者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表现了孔子的思
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来看。孔子所处的时代
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03·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
与?
,
。”
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0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06·子曰:“
,可以为师矣。”
07·子曰:“
威武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谱写了一曲正气之歌。又如三国时的诸葛 亮,明知汉室不可复,阿斗不可扶,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 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 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 (2)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3)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答案】 (1)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 德行衰败的表现;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劝孔子不要 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2)从后文与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的对话中可以推知孔子 想表达如下意思:正因为天下大乱,才需要我们去改变它;我们求仕是 为了实现匡正天下、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为了理想,我们可以舍生取 义,杀身成仁,在所不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力而为,也就可以 无愧于心了。 (3)接舆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也如孔子一样 忧国忧民,只是出于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他们选择了“独善其身”的 归隐之路。 (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和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啊?
(4)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
(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八、思考题: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
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 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2)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3)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和观念? (4)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 【答案】 (1)“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高度重视。 (2)“不敢不告”表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恪守,尽管孔子早已料到即 使上报也必无果而返,但身为大夫,有责任告于哀公。反复申说“不敢 不告”流露出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3)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谋事在人,成事 在天”的思想。 (4)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绝对反对战争。试想孔子连“八佾 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 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民众,而 率各国以讨之。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可。
(2)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接舆)趋而辟之,(孔
子)不得与之言。
(3)子路行,以告
子路行,以(之)告(孔
子)
(4)鸟兽不可与同群
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5)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有道,丘不与(之)
易也
(6)至,则行矣
(子路)至,(丈人)则
行矣
七:翻译下列名句:
(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补救。
,思而不学则殆。”
08·子曰:“朝闻道,
。”
09·子曰:“
,小人喻于利。”
10·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三、字词注音:
弑 简 公(shì) 楚狂接舆(yú) 趋而辟之(bì)
耦而
耕(ǒu) 鄙哉(bǐ)
长沮桀溺(jū) 耰而不辍(yōu) 夫子怃然(wǔ) 为黍而食
之(sì) 荷蒉(hèkuì)
厉:连衣涉水。
揭:提起衣裳。
(10)果哉!末之难矣!
难:诘难
(11)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讨:讨伐
(12)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殆:危险
(13)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怃然怅惘
失意的样子
四、虚词整理:
之(1)之三子告,不可。
之:到,去
(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之:结构助词,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 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 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 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
(3)今之从政者殆而!
之:的,结构助词
(4)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之:结构助词,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之:结构助词,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果哉!末之难矣!
之:代词,他
以(1)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以:因为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以:与
(3)子路行,以告
不行:行不通
(5)有心哉,击磬乎!
有心:别有寄托,指孔子
的磬声寄托了自己的心志。
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后:名作动,落在后
面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食:使动,使……
吃;见:使动,使……见
(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洁:使动用法,
使……纯洁
(4)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两样。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
感,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还是一种从政的强
烈自信。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比一般“用之则行,舍之则
藏”的态度更为积极,突显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知其不
可而为之”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民族脊梁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