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

合集下载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 刘氏正义说,诚使哀公奋发有为,许可孔子请讨, 则孔子奉辞伐罪,必能得之三子,大服齐人,一 举而齐鲁两国之权奸皆有所顾忌,这也是乱世之 一治,可惜哀公终不能用孔子。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精品课件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 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 2、言辞更直接激烈
不告津,正是告津,因为天下已无津。
鸟兽不可与同群——人各有志
隐士:选择洁,德孤,清高拒染、洁身自好 圣人:选择济,德溥,澄清天下,矢志不渝
• 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 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 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
圣贤不肯放手。
——张岱《四书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孔子努力去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念,不怨天尤人,即使难以 实现,但老天是理解他的。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 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不得志之貌 ) 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 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 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孔子此时虽已闲居,但仍用大夫的政 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执著;另一方面也说 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 为之。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犹而纵欲而亦孔
丈人对子路的款待:一是表现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二是向子 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 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朱熹: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 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

《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选读之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解读顾鸿安
• 接舆在乱世时知难而退了,还想对孔子的 处世态度起点提示劝阻作用,实际上,他 是不可能理解孔子传道济世的理想和作法。
《论语讲读》查正贤 【文学链接】
• 狂歌客 楚狂 接舆 凤歌 接舆狂歌过孔子,在后世文学中成为 一个典型的狂狷形象,屡屡形诸吟咏中。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 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山中逢道士云公 孟浩然 • 春余草木繁,耕种满田园。酌酒聊自劝,农夫安与言。忽闻荆 山子,时出桃花源。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村烟日云夕, 榛路有归客。杖策前相逢,依然是畴昔。邂逅欢觏止,殷勤叙 离隔。谓予抟扶桑,轻举振六翮。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 既笑接舆狂,仍怜孔丘厄。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偃息西 山下,门庭罕人迹。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
• 孔子派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子路得到的却是人生渡口 的指 点,所谓“指点迷津”。至于过河的渡口在哪里, 长沮、桀溺根本 就没有说,反倒是长沮讽刺说,既然 是鲁国的孔丘,那他应该知 道渡口在哪里啊! 这段记载读起来很有点寓言的味道。 • 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 滥一 样,谁能档得住呢?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 传说之中的大禹 王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 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 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这 是第一层意思。 • 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 能救世,那我们怎么办呢?要 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是长沮、 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们反对的。
知其不可而为之
14-20陈成子(1)弑简公(2)。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 “告夫三子(3)。”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 后(4),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must,更是ought 是must,更是ought to
凤歌笑孔丘
不可谏与犹可追
南怀瑾:历史错了已经不能挽回,但不用怀念过去, 南怀瑾:历史错了已经不能挽回,但不用怀念过去, 应该开创新的历史时代。 应该开创新的历史时代。
欲与之言 请教还是去感化? 想请教还是去感化? 钱穆:非谓孔子趋慕荣禄,但以世不可为, 钱穆:非谓孔子趋慕荣禄,但以世不可为, 而劳劳车马,为孔子惜耳。顾孔子之意, 而劳劳车马,为孔子惜耳。顾孔子之意,则 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我亦有不忍绝之情, 天下无不可为之时,在我亦有不忍绝之情, 不可逃之义。 不可逃之义。
子击磬于卫
果哉!末之难矣。
南怀瑾:人生结局难书写,难定论, 南怀瑾:人生结局难书写,难定论,先 做吧。 做吧。 或曰:果真如此,人生就不难了。 或曰:果真如此,人生就不难了。
吾已矣夫
河图洛书
龙马献河图于伏羲,白龟献洛书于大禹。 龙马献河图于伏羲,白龟献洛书于大禹。 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 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
子击磬于卫
有心哉,击磬乎!(有心人)
闻乐而知心声,将满腹济世救人的挚诚深心寄 闻乐而知心声, 托于音乐发挥出来。 托于音乐发挥出来。
鄙哉,硁硁乎!
钱穆:太肯定,太自信。讥讽孔子不己知而不知止, 钱穆:太肯定,太自信。讥讽孔子不己知而不知止, 不能适浅深之宜。 不能适浅深之宜。
深则厉,浅则揭
水深,在所必湿, 1、砯,履石过河 2、水深,在所必湿,不如 就这样过去。 就这样过去。
指点迷津
是知津矣! 隐喻孔子前途还是天下出路? 隐喻孔子前途还是天下出路?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因在水边,故以水为喻, 因在水边,故以水为喻,水之长流尽日不息 夫子怃然 很难过很落寞,总有些事,要人去做。 很难过很落寞,总有些事,要人去做。 钱穆:隐者之意,天下无道故须隐。孔子之意, 钱穆:隐者之意,天下无道故须隐。孔子之意,天下无 道故不能隐。 道故不能隐。 鲍鹏山: 庄子)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 鲍鹏山:他(庄子)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作践给我 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 们看,并遏止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 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独自失声痛哭。 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独自失声痛哭。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 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 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
Hale Waihona Puke 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 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
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探究二: 纵观全文,思考: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 有何异同?
探究:儒家积极入世与用行舍藏是否矛盾,他与 道家的隐有何区别?它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李零教授如是说:“隐士,道德高尚,孔子做不到,他不但 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岐 在于,隐士彻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 他总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于丹教授如是说:“儒家哲学说到,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 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 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 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 其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 是起点。”
《论语》选读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张岱《四书遇》说: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所谓“不可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
般人看来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是“费力不讨 好”的事情,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去做。孔子 不因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 该做就去做。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 天”。
分析: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 精神在每章中是怎么体现的?
探究一: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

《论语》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

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
模。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仁者,大 智者。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
定谁,可以理解为衬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加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 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 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 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悲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王蒙
在中国的古语里,没有比“知其不可而为之”更动人更悲壮的了。从古至今,由 于种种原因,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的形势。还有一种情况 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一件事的能否成功太无把握。怎么办?是知难而退还是 知难而进?是do it,try it,还是望而却步?而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 大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 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 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做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 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恶劣了,而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多少 民族英雄是这样做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 下作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职。这里有一个被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 的东西,无条件无保留无商量,我们无法想像他们可以有别的选择。多少革命志士也 是这样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大钊,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还 有如韩愈的谏迎佛骨,海瑞的罢官,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学实验科学研究 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 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他们的知其不 可而为之,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 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

《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4、晨门说了一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从这句话看他对 孔 子师徒的处世态度是赞同还是否定? 5、荷蒉之人听孔子击磬而知孔子之意,那我们从这一章节中看出 孔子的旨趣是什么呢?
1、孔子和接舆等人各自代表着两类人——“仕”与 “隐”, 那么对这两类人你是如何看待的? 2、如何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
孔子虽告老还家,但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 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要求原本就没抱太大的希望。反复的申告,反 映了孔子无可奈何而又想有所作为的心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对事情的坚持;
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
是一种问心无愧的顽强!
第二部分:
“仕”与“隐”的论争
巩固文言知识
一、解释加点字词 二、明确词类活用现象 1、孔子下 名词做动词 1、谏 制止,挽回 2、耰而不辍 名词做动词 2、追 及,补救 3 、子路从而后 名词做动词 3、殆 危险 4 、止子路宿 使……停止 4、问津焉 询问渡口。于之,向他 5 、见其二子焉 使……拜见 改变 5、易 6 、食之 使……吃 6、岂若 比得上 7、欲洁其身 使……清洁 7、辍 停止 8、斯己而已矣 名词做动词 8、拱而立 表修饰 三、明确句子类型 9、二子焉 代词,此处代子路 10、明日 第二天 1、问于桀溺 11、反 返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12、既而 不久 3、奚自? 4、莫己知也。
杨过道:“你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那么文武虽然 不同,道理却是一般的。”
郭靖听他体会到了这一节,得是欢喜,说道:“经书文章, 我是一点也不懂,但想人生在世,即便是做个贩夫走卒,只要 有为国为民之心,那就是真好汉,真豪杰了。”
杨过问道:“郭伯伯,你说襄阳守得住吗?”郭靖沉吟良久,手 指西方郁郁苍苍的丘陵树木,说道:“襄阳古往今来最了不起 的人物,自然是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当年 耕田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略,我们粗人也懂不了。 他曾说只知道『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最后成败,他也 看不透了。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 守不住,谈到后来, 也总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共41张PPT)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共41张PPT)

《论语》选读之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学习目标
1、通过启发式的提问,隐士与斗士对比探讨,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 立坚毅品质。
重点: 1、通过隐士与孔子之徒的对比,理解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辩证地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 涵。 难点: 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 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主要是认识“不可”与“为”的关系。即使 明知结果必定毫无结果,但他认为此事该 “为”,明知“不可”也要“为”。
正音:
舆 长沮 执辔 辍 怃然 耰 yú jū
pèi chuò
wǔ yōu ǒu

词类活用
1、止子路宿:使动,使……止、留。
2、杀鸡为黍而食之:sì ,使吃,给吃。
3、见其二子焉:xià n,使……相见。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均为使动。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孔子)之三子告(之),(三子)不可。 2、(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3、子路行,以(之)告。 4、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5、丘不与(之)易也。 6、(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探究二
读“楚狂接舆”思考:李白有诗“我本楚狂
人,凤歌笑孔丘”,接舆为什么嘲笑孔子?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 的内心? 要点:“凤鸟待圣君乃见”,当时政治礼崩 乐坏,孔子不应这样做。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 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 悲凉。
接舆为什么要对孔子唱歌?他的凤歌有什 么含义?
击磬于卫
楚狂接舆 荷条丈人 凤鸟不至
探究一:
读“沐浴而朝”思考:

知其不可而为之 复习

知其不可而为之 复习
探究:孔子“怃然”表现了他什么心理,他赞同隐士 的 观点吗?
●失落无奈,正因为天下越乱,才越要去改变呀。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hè diào)。子路问 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 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ì)之。见(xiàn)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 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 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 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
要点: 同:忧国忧民;异:孔子济世;隐士避世。
总结: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孔子的“知其 不可而为之”)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 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 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 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当然,对于这种精神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 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而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 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 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 用也不可低估。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 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提问:丈人与前面几个隐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还忘不了人之常情, 能济人困危;他漠视群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 节,这也就是孔子最后要来重新拜访他的重要原 因。
探究:丈人如何评价孔子?子路又是如何评价丈 人的?
●要点:周游求仕,不事稼穑;长幼之序不可 废,君臣之义岂可废,这是乱大伦,君子不为 也。
子路行以告。
谁与夫?子天怃下一(w有问ǔ道)长然,曰丘沮:不,“与被鸟易兽也不。可”嘲与弄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 二问桀溺,遭 拉拢; 三告老师,谁与共。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选读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选读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
及挽回。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成而偏要去做。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 深厉浅揭:指应当根据水的深浅来采取适当的渡河方式,比喻
做事要因地因时制宜。
2.主旨感悟 这些内容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生活
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二、疑难探究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形容动乱
(古义:________。今义:水大的样子。)
(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年长的男子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指妻子的父亲。)
课堂探究
文 本 探 究(学生用书P19)
一、文本感知 1.相关成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
3.子路问津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提示:这一章写孔子在楚国到蔡国的路上迷路了,恰好遇到了 两位在田野里耕作的隐士,他们没有和孔子直接对话,却与 问路的子路有一番交谈。他们也对孔子师徒周游列国的举动 不以为然。最后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 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的话掷地有 声,把他忧国、忧民、忧时,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表露 出来。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成了孔子四处碰壁而不改其志、 穷困潦倒而不灰心的原动力。孔子和长沮、桀溺们截然不同 的两种处世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ku怃ì( )
kēn荷ɡ蓧·( )( )
磬( )
蒉( )
硁( )
2.通假避字,逃避 (1)且而与耘其,从除辟草人之士也辟通________
(2)植其杖而芸芸通________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词多义
今之从政者殆而 危险 殆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大概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纲要3(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纲要3(知其不可而为之)

刘老师《<论语>选读》教学笔记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相关成语】知其不可而为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无人问津;深厉浅揭。

【重点理解】◆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如何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社会动荡,需要积极入世态度;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社会动荡,不如避世自隐。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从反面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孔子的观念中“君君,臣臣”,现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

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

◆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抱怨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接舆是个怎么样的人?他对孔子的态度如何?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请不要执迷不悟了。

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佯狂避世。

他主动积极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

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和肯定,又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遗憾,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是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长沮和桀溺的回答是什么意思?长沮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

满社会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得道隐士。
B.桀溺对孔子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孔子是徒劳无功,不自量
力;而长沮比较赞赏孔子的做法。
C.长沮、桀溺这类消极避世而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孔子看来是与
鸟兽为伍的人,孔子认为自己不能追随他们逃避现实。
D.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
思想,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之从政者殆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__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_ 止:____________ 洁:____________ (2)介词,用 扛,担 (3)立 连词,表
修饰 (4)留 (5)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高洁
2021年4月23日星期五
21
1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并释义。
(1)植其杖而芸.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子路反.见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耘 除草 (2)返 返回
2021年4月23日星期五
22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究其句式特点。 (1)明日,子路行,以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位卑仍忧国1.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3.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论语选读:知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选读:知不可为而为之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 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 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 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 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 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
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 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的尴尬处境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君曰‘告夫三子’者。”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凤鸟待圣君乃见,孔子被喻为“凤鸟”, 身处乱世却不知隐退,非要去周游求仕,因 此“德衰”。 楚狂:知其不可而辟(避)之
孔子“欲与之言”而不得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失 落 孤 独 无 奈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 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 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丈人:知礼——长幼之节
孔子:知礼——君臣之义
小 大 之 辩
子路批评丈人只顾小礼而失大义,独善其身。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 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
果哉!叹其果于忘世也。 ——朱 熹
知 其 不 可 而 为 之
《 论 语 》 选 读 四 --

语文版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语文版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
荷蒉者的处世主张是什么?
做事不要太固执,要通达权变,洁身自好。
▪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 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 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 这段文字其实正体现了儒道互补这一文化, 是太极文化的标本。
▪ 孔子和屈原作为儒家代表,有一种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担当情怀和执著精神,代表太极文 化中的阳极,积极入世;
【18•6】长沮(jū )、桀溺耦ǒu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
孔丘与(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
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 之?且而与其从辟(避)人之士也,岂若从辟(避)世之士哉?” 耰(yōu )而不辍。
第一场景:路问丈人
▪ 从(之)而后 落在后面,名词作动词 ▪ 丈人 老人,古今异义 ▪ 荷 扛、挑 ▪ 五谷 一般指稻、黍、稷、麦、菽 ▪孰 谁 ▪ 植其杖而芸 植:立
芸:通“耘”,除草
第二场景:款待子路
▪ 止 使……止,留下 ▪ 食 使……吃,给……吃 ▪ 见 同“现”,使……现
第三场景:寻访丈人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背景介绍】:
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却遭到 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 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而师徒却始终恭 敬有加,双方态度很不平等。
1、儒家守礼,隐居避世者则在礼法之外,不 妨傲慢放肆些。
2、长沮、桀溺乃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帝力何有”之辈,自食其力于天地之间,他 们对不自食其力而辩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 种拒斥感。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解析

所谓“知其不行而为之”,首先一层意思是“知”,“知”也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

“知其不行”是孔子与当时的隐者、智者的共识。

然而,在别人“知其不行”明哲保身的时候,孔子挺身而出,急流勇进。

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疾风中直立的劲草,坚决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抱负。

这是孔子的独特之处,故而不同凡响。

“知其不行而为之”,当然是对孔子政治实践的评说,但又毋宁说是对孔子忠于抱负的精神的描述;由于孔子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渗透了忠于抱负、坚持抱负的执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赐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荣。

孔子当了两千年的“至圣先师”,不能算是他的成功;一生追求抱负而始终四处碰壁,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败。

由于孔子一生实践着自己的抱负,他坚信自己的抱负是正确的。

正是这种“知其不行而为之”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人。

孔子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却在对抱负的追求中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1.字音字形(1)殆.(dài)(2)桀溺.(nì)(3)接舆.(yú)(4)怃.然(wǔ) (5)耰.而不辍.(yōu chuò) (6)黍.(shǔ)(7)击磬.(qìnɡ) (8)荷(diào)2.重要词语(1)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追,及(2)趋.而辟之:快步走(3)使子路问津.焉:渡口(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转变,改革(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扛,担(6)不仕无义.:宜,指应当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7)果哉!末.之难.矣:末,没有,不;难,辩驳(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完了,结束(9)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语气词“吧”;殆,危急3.通假字(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避”,躲避(2)植其杖而芸.:通“耘”,除草4.“与”字的用法(1)是鲁孔丘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3)不得与.之言:介词,和、跟(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介词,和、跟(5)是知其不行而为之者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5.词类活用(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止,使……停下来,留;食,让……吃;见,让……拜见(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洁,使……洁6.特殊句式(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介词宾语前置(2)晨门曰:“奚自?”:介词宾语前置(3)有心哉,击磬乎:主谓倒装(4)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转变,将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 讨
你欣赏“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知其不可而避之”? 孔子对其当世是取半合作半批判的态度,与隐士的 彻底不合作有所不同。一方面,他坚持自己的政治 理想,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统治者;一方面,又要寻 找开明君主,拼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对当时 的社会政治非常不满,因而对隐士的不合作非常欣赏, 但又害怕不合作,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过于 消极无为,所以仍然不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隐士 的态度是‚知其不可而避之‛,他的态度是‚知其 不可而为之‛。他以为最好的选择是‘无可无不 可’。但其实是清、浊二道两面不讨好,庙堂和江 湖都不见容,悲夫! ——李零
补充
张岱《四书遇》中引袁了凡的话说: “孔子非不知哀公不能讨,亦非不知三子之 不欲讨,而必以告者,欲明大义于三家也。 纵无益于齐,而君臣之大防,犹可默夺强臣 之魄。” 因此,孔子郑重其事地禀告此事,也是为了 警告鲁国的三家大夫。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探究 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 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例如范仲淹、文天祥、诸葛亮等等。 现实生活需要这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 取精神,这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原动力。 同时,绝不能误解这句话,不可而为之的应该是 正义的事,应合乎法律合乎人性发展合乎社会进 步的,否则会逆流而动,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危 害。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 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 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
探 讨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 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探 讨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 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 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 奈与悲凉。
探 讨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 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 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 追随那些隐士。
探 讨
【评析】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 却遭到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子 的队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而师徒却始终 恭敬有加,双方态度很不平等。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 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 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 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 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如果楚狂没有躲避,设想一下孔子会跟他 说些什么?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 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 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 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探 讨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这句话?
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 刺。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 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 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补充
‚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 服。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 儿里 佩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歧在于:隐士彻 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 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李零 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 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精英 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 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 一种社会担当。 —— 于丹
在那样纷乱不堪的社会形势下,他先要 澄清天下,然后再隐居于江湖。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 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 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 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 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 行,已知之矣。”
探 讨 你欣赏“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知其不可而避之”?
这三章非常著名,都是不同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 之‛精神的隐者的评论和孔子的回应。孔子很尊敬 这些人:避世隐居,洁身自好。同时也说明自己积 极入世的理由:‚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应该说, 这是情真意深的。‚知其不可‛是认识,‚而为之‛ 则是偏偏不计较成败、因果而去做,正显示伦理 ‚本体‛高于现象界的认识,显示了人的尊严,不 屈从于因果的自由。 ——李泽厚
儒道互补:“仕”与“隐”的论争 这段文字其实可以看作是儒道文化的滥觞,是太极 文化的标本。孔子和屈原作为儒家代表,有一种知 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情怀和执著精神,代表太极文 化中的阳极,积极入世;荷蒉者和渔父不滞于物、 与时推移的圆熟,随遇而安、游刃有余的超脱,代 表着阴极,以出世为保全。正体现了儒道互补这一 文化母题。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 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 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 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 通人对孔子的评论。此节点出了本文的主题。
二、从一斑见全豹:具体感知“知其不可而为之”
补充 一般人做事都重在‚事功‛,着眼于能不能成功 ,如果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费力不讨好‛的事 情不肯去做的。孔子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他不因 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觉得应该做就去 做。从‚义‛的观念看,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 之‛的‚为之‛就是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 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因为做这些事 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而不在于外在的结果。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 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 后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 日齐,而请伐齐三。公日:“鲁为齐弱 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 “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 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日:“予 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 “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 ——《左传· 哀公十四年》
一生的追求: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比较: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这两段话有相同之处。是孔子临终前的哀叹, 有一种伤感与无奈。回首自己的生命历程, 一生梦想没有得到实现。
拓 展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 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 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 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 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 孔子的死对中华民族来说确实像泰山崩塌一样, 但他留下为政以德、礼乐治国的理想和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精神,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无比珍贵的精 神遗产。
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选读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 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李零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 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一是责任使然,二是希望尚存,三是必须坚 持。 ——易中天
一、初步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 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 而为之者与?”
探 讨
这样做是否有干涉别国内政,多管闲事之 嫌?
弑君:以下犯上,篡权夺位,谋害国君。 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 之。 “春秋大义”
探 讨
针对陈成子弑简公这件事,体会哀公,三 桓及孔子的态度。 哀公:“告夫三子” 三桓:“不可” 孔子:“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 “沐浴而朝” “陈恒”
一则儒家守礼,隐居避世者则在礼法之外,不 妨傲慢放肆些。 二则长沮、桀溺乃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帝力何有”之辈,自食其力于天地之间,他们 对不自食其力而辩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种拒 斥感。
探 讨
理解孔子的“怃然”。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 下有一毫可为,圣贤不肯放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