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ppt
合集下载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四章《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0张PPT)
• 刘氏正义说,诚使哀公奋发有为,许可孔子请讨, 则孔子奉辞伐罪,必能得之三子,大服齐人,一 举而齐鲁两国之权奸皆有所顾忌,这也是乱世之 一治,可惜哀公终不能用孔子。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史记》记载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 社稷者,不可胜数。
礼崩乐坏的乱世
文本探究:为什么不可为?
• 文中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篑者 • 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 B、而为之:沐浴而朝告哀公告三子。
背景补充:
• 《左传·哀公十四年》,孔子请哀公讨伐陈恒时, 曾为哀公分析,齐国人有一半反对陈恒弒君,以 鲁之众,加上齐国的一半人,可以取胜。
• 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说,鲁国的兵权在三子, 三子的兵权却在家臣,例如冉有等人都在季氏家 中,如孔子奉鲁君之命,命家臣出兵,三子岂敢 抗命。加以樊迟有若,皆是勇锐之士,号召远近, 声罪致讨,四邻诸侯,必有闻风响应者。
译文: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 在城东门外,郑国的人有的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 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 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像一只走离 了家的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说给了孔子,孔子高兴 地笑道:人的外形像什么那是次要的,然而说像无家 可归的狗,真是这样呀!真是这样呀!
•
——《续资治通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衣带赞》
•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精卫填海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精品课件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 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 2、言辞更直接激烈
不告津,正是告津,因为天下已无津。
鸟兽不可与同群——人各有志
隐士:选择洁,德孤,清高拒染、洁身自好 圣人:选择济,德溥,澄清天下,矢志不渝
• 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 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 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
圣贤不肯放手。
——张岱《四书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孔子努力去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念,不怨天尤人,即使难以 实现,但老天是理解他的。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 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不得志之貌 ) 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 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 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孔子此时虽已闲居,但仍用大夫的政 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执著;另一方面也说 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 为之。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犹而纵欲而亦孔
丈人对子路的款待:一是表现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二是向子 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 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朱熹: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 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
1、他们是自食其力的隐者 2、言辞更直接激烈
不告津,正是告津,因为天下已无津。
鸟兽不可与同群——人各有志
隐士:选择洁,德孤,清高拒染、洁身自好 圣人:选择济,德溥,澄清天下,矢志不渝
• 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 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 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天下有一毫可为,
圣贤不肯放手。
——张岱《四书遇》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在政治黑暗的时候,孔子努力去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念,不怨天尤人,即使难以 实现,但老天是理解他的。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 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不得志之貌 ) 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 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 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孔子此时虽已闲居,但仍用大夫的政 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执著;另一方面也说 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 为之。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犹而纵欲而亦孔
丈人对子路的款待:一是表现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二是向子 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 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朱熹: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 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
语文:《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2)(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
祀或其他典礼前进行斋戒,包 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 重和虔诚。这说明孔子对这件 事情的重视。
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 应该早就知道这件事,但他却没表 示要出兵,为何? (欣赏改写语段)
因为当时的鲁国公室衰微,私 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 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孔子在禀告时为何直呼陈成子为 ‚陈恒‛? 体现了孔子的愤怒。
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
‚不敢不告‛?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仍用大夫 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而且也 体现‚在其位,谋其政‛。
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呢?
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 就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带有‚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 味,反复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 情。
明知如此,为何孔子还要如此隆重
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呢?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
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有自己 的本分,应依礼行事,他曾说过: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 忍也?‛更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 就是冒天下大不韪。此种行径应该 天下群起而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 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 的君主统治的秩序。这是孔子‚礼‛ 的体现。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 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敢不告也。‛君曰 ‘告夫三子’ 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
孔子在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 朝‛?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诗经》 公鸡叫,朝臣到; 东方亮,朝臣忙。
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
祀或其他典礼前进行斋戒,包 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 重和虔诚。这说明孔子对这件 事情的重视。
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 应该早就知道这件事,但他却没表 示要出兵,为何? (欣赏改写语段)
因为当时的鲁国公室衰微,私 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 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孔子在禀告时为何直呼陈成子为 ‚陈恒‛? 体现了孔子的愤怒。
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
‚不敢不告‛?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仍用大夫 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而且也 体现‚在其位,谋其政‛。
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呢?
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 就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带有‚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 味,反复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 情。
明知如此,为何孔子还要如此隆重
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呢?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
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有自己 的本分,应依礼行事,他曾说过: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 忍也?‛更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 就是冒天下大不韪。此种行径应该 天下群起而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 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 的君主统治的秩序。这是孔子‚礼‛ 的体现。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 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敢不告也。‛君曰 ‘告夫三子’ 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
孔子在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 朝‛?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诗经》 公鸡叫,朝臣到; 东方亮,朝臣忙。
2020春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课件:第4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共57张PPT)
[ 古今点评 ]
1.夫二子者,问津且不告,岂复以姓名通于吾徒哉? 特以下文各有问答,故为假设之名以别之。曰“沮” 曰“溺”,惜其沉沦而不返也。桀之言“桀然”也; “长”与“桀”,指目其状也。以为二人之真姓名, 则泥矣。 是(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2.记二人傲倪孤高如画。末记孔子一谈,深情至 切。……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 也,语意妙极。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也。 (方 存之《论文章本原》) 3.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 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入地 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心,悲悯 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舍,至今如见之也。 (康 有为《论语注》)
知其不可而为之
1、弑 shì 2、接舆 yú
3、长沮 jū
4、桀溺 jiénì
5、耦而耕 ǒu 6、耰而不辍 yōu
7、怃然 wǔ 8、荷蓧 hèdiào
9、黍而食 shǔ 10、击磬 qìng
11、荷蒉 hèkuì 12、硁 kēng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
讨伐弑君者
第二部分:第二——第六章
【说明】
齐国是鲁国的紧邻之邦,唇齿相依,如 果齐国因为陈恒弑君而发生内乱,必将 影响鲁国的安定。所以孔子为鲁国的安 定故,沐浴上朝告君,希望能出兵讨伐 齐国陈恒,还齐国本来安定的局面。这 就是孔子“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 勿诲乎”的具体行动。虽然鲁国最终没 有出兵伐齐,但孔子尽到了自己的力量。
子路从而后从:而,连词,所连
接的前后两部分在语义上是逆转的, 可译为“但”“却”。后,用作动 词,落在后边。 子路拱而立: 拱,拱手。立,站 着。而:连词,所连接的前一部分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对后 一部分起着修饰作用。 见(xiàn)其二子焉 见:使 (让)……拜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焉,语气助词。表叙述语气,不需 译出。这三句的主语“丈人”承前 省略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
试题链接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楚狂接舆:敬佩其为人,反对其做法。为他惋惜 楚狂接舆:狂放游侠式的隐士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01
特征:他是清高孤傲、有人情味,能济人危困,漠视君臣伦理,却又不失长幼之节
第二章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hù) 臝(luǒ )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01
04
02
03
浙江东阳中学09年3月月考试题
比孔子于凤鸟, 凤鸟待圣君乃见。 非孔子周行求合, 故曰衰。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 )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中表现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楚狂接舆:敬佩其为人,反对其做法。为他惋惜 楚狂接舆:狂放游侠式的隐士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01
特征:他是清高孤傲、有人情味,能济人危困,漠视君臣伦理,却又不失长幼之节
第二章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
《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hù) 臝(luǒ )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01
04
02
03
浙江东阳中学09年3月月考试题
比孔子于凤鸟, 凤鸟待圣君乃见。 非孔子周行求合, 故曰衰。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接舆对孔子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他对孔子既尊崇孔子的德行又同情孔子的四处碰壁。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 )说,此即劝告孔子避乱隐居。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选读课件 语文版 新课标
及挽回。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成而偏要去做。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 深厉浅揭:指应当根据水的深浅来采取适当的渡河方式,比喻
做事要因地因时制宜。
2.主旨感悟 这些内容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生活
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二、疑难探究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形容动乱
(古义:________。今义:水大的样子。)
(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年长的男子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指妻子的父亲。)
课堂探究
文 本 探 究(学生用书P19)
一、文本感知 1.相关成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
3.子路问津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提示:这一章写孔子在楚国到蔡国的路上迷路了,恰好遇到了 两位在田野里耕作的隐士,他们没有和孔子直接对话,却与 问路的子路有一番交谈。他们也对孔子师徒周游列国的举动 不以为然。最后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 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的话掷地有 声,把他忧国、忧民、忧时,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表露 出来。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成了孔子四处碰壁而不改其志、 穷困潦倒而不灰心的原动力。孔子和长沮、桀溺们截然不同 的两种处世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ku怃ì( )
kēn荷ɡ蓧·( )( )
磬( )
蒉( )
硁( )
2.通假避字,逃避 (1)且而与耘其,从除辟草人之士也辟通________
(2)植其杖而芸芸通________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词多义
今之从政者殆而 危险 殆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大概
做事要因地因时制宜。
2.主旨感悟 这些内容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生活
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二、疑难探究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形容动乱
(古义:________。今义:水大的样子。)
(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年长的男子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指妻子的父亲。)
课堂探究
文 本 探 究(学生用书P19)
一、文本感知 1.相关成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
3.子路问津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提示:这一章写孔子在楚国到蔡国的路上迷路了,恰好遇到了 两位在田野里耕作的隐士,他们没有和孔子直接对话,却与 问路的子路有一番交谈。他们也对孔子师徒周游列国的举动 不以为然。最后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 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的话掷地有 声,把他忧国、忧民、忧时,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表露 出来。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成了孔子四处碰壁而不改其志、 穷困潦倒而不灰心的原动力。孔子和长沮、桀溺们截然不同 的两种处世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ku怃ì( )
kēn荷ɡ蓧·( )( )
磬( )
蒉( )
硁( )
2.通假避字,逃避 (1)且而与耘其,从除辟草人之士也辟通________
(2)植其杖而芸芸通________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词多义
今之从政者殆而 危险 殆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大概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10 课件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 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此章记接舆佯狂感切孔子也。
18.5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 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 真是德行衰微啊!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 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 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消极避世 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 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隐士:丈人 --------------------------自生自灭、自饱自足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子路(孔子) ------------------------------------践行道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此章言孔子伤时无明君也
吾已矣夫!
1)认识到自己此生无缘见到天下太平 的理想社会了 。
2)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也就是把圣人之 道传递下去,著书立说以等待明君的出现。
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
上有何异同? 孔子的周游用世,
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 同:忧国忧民 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
此章记孔子恶无道之事也。
14.21
弑:杀 夫三子:那 以:因为 之三子告:到 可:同意
孔子循礼卫道, 不敢不告。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 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 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 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 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论语》选修《知其不可而为之》 共18页PPT资料
[探究] 本课中出现的隐士有哪些?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
[探究]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写隐士 的目的何在?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入世) 隐士避世(出世)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 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 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 模。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仁者,大 智者。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 定谁,可以理解为衬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回到“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 主义者的形象勾画。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 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 的人。而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大 可能取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而献身。这 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西绪福斯把石 头推上山坡,圣人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道远,但却 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 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 正
加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
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 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 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 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 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 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 千里焉。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 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的精神。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资料课件
了解《论语》中其他有代表性 的名句及其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 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论语》中的思 想精髓和智慧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 “知其不可而为 之”的内涵和意 义
帮助学生掌握阅 读和理解《论语》 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分析和 评价《论语》中 的人物形象和思 想观点
培养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提高语文素 养和人文素质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分析《知 其不可而为之》中的 名句和成语,探讨其 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主题思想及核心观点
主题思想:强调“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精神
核心观点:勇于担当,不畏艰 难,追求真理
具体内容:分析《论语》中的 相关篇章,探讨“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案例 分析等
重点词汇与句式解析
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
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
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所 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统计学生作业完成率
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教学效果反馈: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本次课 的感受和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中语文论语专题《知其不 可而为之》教学资料课件
汇报人:PPT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5 教学过程设计 6 教学评价与反馈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论语》中“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内涵和意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7
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 滥一 样,谁能档得住呢?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 传说之中的大禹 王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 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 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这 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 能救世,那我 们怎么办呢?要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 过且过。这是长沮、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们反 对的。
【注释】
①长沮、桀溺:两个隐者,与“接舆”一样以事 命名,因在水边耕作,所 以称“沮”,称 “溺”。
(7)以:与。“谁以”即“谁与”,与 谁的意思。 (8)辟人之士:辟同“避”,避人之士指避开无
道的人以求天下 大治的人,这里实际指孔子。
(9)辟世之士:不仅仅是避开无道的人,而 是避 开整个乱世,那也就是隐士了,这里实际上是桀 溺指自己和长沮等人。
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 个问题, 在接舆看来,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 不可取 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而!” 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 非常危险的了,你又还 “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 国干什
其实,我们看到,接舆的观点与子路宿于石门时那个 “晨 门”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人,所 以要加以讽刺劝喻。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
而辟(4)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楚狂接舆:楚国的狂人接舆,实际上
是假装疯狂的隐士。“接舆”的称 呼既不是姓名 也不是字,而是以事命名,《论语》中的隐上多 是这样,如看门 的称“晨门”,执杖的称“丈 人”,所以,接孔子车(舆)的就称“接舆”。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代人认为,天下有 道时凤凰才出现,天下无 道时就隐去。接舆以凤 凰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 种德 行衰败的表现。
【注释】
①长沮、桀溺:两个隐者,与“接舆”一样以事 命名,因在水边耕作,所 以称“沮”,称 “溺”。
(7)以:与。“谁以”即“谁与”,与 谁的意思。 (8)辟人之士:辟同“避”,避人之士指避开无
道的人以求天下 大治的人,这里实际指孔子。
(9)辟世之士:不仅仅是避开无道的人,而 是避 开整个乱世,那也就是隐士了,这里实际上是桀 溺指自己和长沮等人。
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 个问题, 在接舆看来,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 不可取 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而!” 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 非常危险的了,你又还 “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 国干什
其实,我们看到,接舆的观点与子路宿于石门时那个 “晨 门”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人,所 以要加以讽刺劝喻。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
而辟(4)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楚狂接舆:楚国的狂人接舆,实际上
是假装疯狂的隐士。“接舆”的称 呼既不是姓名 也不是字,而是以事命名,《论语》中的隐上多 是这样,如看门 的称“晨门”,执杖的称“丈 人”,所以,接孔子车(舆)的就称“接舆”。
②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代人认为,天下有 道时凤凰才出现,天下无 道时就隐去。接舆以凤 凰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 种德 行衰败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孔子一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此相反的是 隐者,他们的态度是“知其不可为而避之”“知其 不可为而逃之”。
内容概括:
❖沐浴而朝 ❖长沮桀溺 ❖击磬于卫
楚狂接舆 荷条丈人 凤鸟不至
探究一:
❖ 读“沐浴而朝”思考: 孔子这时已经不是鲁国的司寇了,但为 什么听到“陈成子弑简公”后要“告于 哀公”?为什么还要“沐浴而朝”?
文言句式
❖ 省略句: 1、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即“谁与”,与谁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非与斯 人之徒而与谁 3、晨门曰:“奚自?”:自奚 4、莫己知也:莫知己也 5、果哉,末之难矣:末难之矣 固定结构: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之士哉:与其…… 哪比得上……
文本探究
❖ 晨门问由: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 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 要点:对礼的虔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探究二
❖ 读“楚狂接舆”思考:李白有诗“我本楚狂 人,凤歌笑孔丘”,接舆为什么嘲笑孔子?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 的内心?
❖ 要点:“凤鸟待圣君乃见”,当时政治礼崩 乐坏,孔子不应这样做。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 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 悲凉。
《论语》选读之
夸父逐日
❖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 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 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角 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精神。
基础知识整理
❖ 重要词语:
1、孔子沐浴而朝:指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 等。2、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3、趋而辟之: 趋:快步走;辟:通“避”。4、使子路问津焉: 渡口。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通“尔”。6、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同…相处。7、天下皆是 也,而谁以易之:改变。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9、植其杖而芸:植:立;芸: 通“耘”。10、明日,子路行:第二天。11、使子 路反见之:通“返”。12、鄙哉,硁硁乎:偏狭。 斯己而已矣:守己,洁身自好。13:深则厉,浅则 揭。
探究三:
❖ 读“长沮桀溺”思考: “津”指什么?长沮说“是知津矣”有何深意? “滔滔者”比喻什么,桀溺的话是什么意思?孔子 “怃然”表现了他什么心理,他赞同隐士的观点吗?
❖ 要点: 孔子以天下为己任,应该知道天下的出路的;天下 滔滔,谁能改变,“避人之士”不如“避世之士”; 失落无奈,正因为天下越乱,才越要去改变呀。
❖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 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矣。”(16·11)
探究七:儒家积极入世与用行舍藏是否矛盾,他
与道家的隐有何区别?它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 李零教授如是说:“隐士,道德高尚,孔子做不到, 他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服。但隐士看不起他, 嘲笑他。分岐在于,隐士彻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 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 放弃最后的努力。”
❖ 于丹教授如是说:“儒家哲学说到,是培养一种践道 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 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得 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 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其前提是朴素的, 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探究四:
❖ 读“荷条丈人”思考: 丈人如何评价孔子?子路又是如何评价丈人 的?
❖ 要点:周游求仕,不事稼穑;长幼之序不可 废,君臣之义岂于卫”思考: “深则厉,浅则揭”比喻什么,它是针对什 么而说的?
❖ 要点: 孔子不得志,荷蒉者认为应该通达权变,洁 身自好。
14、末之难矣:辩驳。
词类活用
❖ 1、止子路宿:使动,使…止、留。 ❖ 2、杀鸡为黍而食之:使吃,给吃。 ❖ 3、见其二子焉:使…相见。 ❖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均为使动。
文言句式:
❖ 省略句 1、(孔子)之三子告(之),(三子)不可。 2、(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3、子路行,以(之)告。 4、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5、丘不与(之)易也。 6、(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用行舍藏
❖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 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 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4·3)
❖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14·1)
❖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 子居之,何陋之有?”(9·14)
内容拓展
❖ 道家讲究消极避世,而儒家讲求积极入世,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最直接的体现。但 孔子的入世思想是有原则的。李零教授认为: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明知不可行,硬干,这是直道;一种 是既然不可行,不妨拐着弯儿干,这是曲道。 孔子属于后一种。孔子是个失败者,但不撞 南墙不回头,曲里拐弯也要干,他很执着。 他是个堂吉诃德。”孔子是怎样拐着弯干呢?
小结:
孔子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吕氏春秋》 中记载“孔子周游海内,再干世主,所见八十余君”,在没 有赞助,没有补贴,仅带着一帮矢志不渝的穷学生,靠一辆 木轱辘破车,怀揣一个叫做“仁”的理想,一国一国地去叩 见国君,竭尽全力去修复已经”礼崩乐坏”的周王遗风。这 是一种只有“傻子”和“神仙”能够做的事情。困于陈,囚 于匡,被驱逐,遭暗算,从没有留下任何绝望的记载,反而 是不厌其烦地用近乎常识的深刻哲理去游说劝解那些社会大 变动中的既得利益者。试想,在这样的君主面前大谈“上 仁”、“下礼”能行吗?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岂不愚乎?然 而我们的孔老师却是无怨无悔,而且用了一句话为我们这个 民族注入了一剂至今仍具疗效的钙质,这就是:“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由此出发,才有了我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 百折不饶的铿锵有力的表述;才有了我们“海到天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潮头自然直” 的自信。
探究六:
❖ 纵观全文,思考:
❖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 要点:
同:忧国忧民;异:孔子济世;隐士避世。
总结: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 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 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 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 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内容概括:
❖沐浴而朝 ❖长沮桀溺 ❖击磬于卫
楚狂接舆 荷条丈人 凤鸟不至
探究一:
❖ 读“沐浴而朝”思考: 孔子这时已经不是鲁国的司寇了,但为 什么听到“陈成子弑简公”后要“告于 哀公”?为什么还要“沐浴而朝”?
文言句式
❖ 省略句: 1、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即“谁与”,与谁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非与斯 人之徒而与谁 3、晨门曰:“奚自?”:自奚 4、莫己知也:莫知己也 5、果哉,末之难矣:末难之矣 固定结构: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之士哉:与其…… 哪比得上……
文本探究
❖ 晨门问由: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 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 要点:对礼的虔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探究二
❖ 读“楚狂接舆”思考:李白有诗“我本楚狂 人,凤歌笑孔丘”,接舆为什么嘲笑孔子?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 的内心?
❖ 要点:“凤鸟待圣君乃见”,当时政治礼崩 乐坏,孔子不应这样做。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 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 悲凉。
《论语》选读之
夸父逐日
❖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 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 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 文中说夸父“不量力”,我们从另一个角 度来看,这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精神。
基础知识整理
❖ 重要词语:
1、孔子沐浴而朝:指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 等。2、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3、趋而辟之: 趋:快步走;辟:通“避”。4、使子路问津焉: 渡口。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通“尔”。6、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同…相处。7、天下皆是 也,而谁以易之:改变。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9、植其杖而芸:植:立;芸: 通“耘”。10、明日,子路行:第二天。11、使子 路反见之:通“返”。12、鄙哉,硁硁乎:偏狭。 斯己而已矣:守己,洁身自好。13:深则厉,浅则 揭。
探究三:
❖ 读“长沮桀溺”思考: “津”指什么?长沮说“是知津矣”有何深意? “滔滔者”比喻什么,桀溺的话是什么意思?孔子 “怃然”表现了他什么心理,他赞同隐士的观点吗?
❖ 要点: 孔子以天下为己任,应该知道天下的出路的;天下 滔滔,谁能改变,“避人之士”不如“避世之士”; 失落无奈,正因为天下越乱,才越要去改变呀。
❖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 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矣。”(16·11)
探究七:儒家积极入世与用行舍藏是否矛盾,他
与道家的隐有何区别?它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 李零教授如是说:“隐士,道德高尚,孔子做不到, 他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服。但隐士看不起他, 嘲笑他。分岐在于,隐士彻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 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 放弃最后的努力。”
❖ 于丹教授如是说:“儒家哲学说到,是培养一种践道 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 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得 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 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其前提是朴素的, 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探究四:
❖ 读“荷条丈人”思考: 丈人如何评价孔子?子路又是如何评价丈人 的?
❖ 要点:周游求仕,不事稼穑;长幼之序不可 废,君臣之义岂于卫”思考: “深则厉,浅则揭”比喻什么,它是针对什 么而说的?
❖ 要点: 孔子不得志,荷蒉者认为应该通达权变,洁 身自好。
14、末之难矣:辩驳。
词类活用
❖ 1、止子路宿:使动,使…止、留。 ❖ 2、杀鸡为黍而食之:使吃,给吃。 ❖ 3、见其二子焉:使…相见。 ❖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均为使动。
文言句式:
❖ 省略句 1、(孔子)之三子告(之),(三子)不可。 2、(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3、子路行,以(之)告。 4、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5、丘不与(之)易也。 6、(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用行舍藏
❖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 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 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4·3)
❖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14·1)
❖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 子居之,何陋之有?”(9·14)
内容拓展
❖ 道家讲究消极避世,而儒家讲求积极入世,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最直接的体现。但 孔子的入世思想是有原则的。李零教授认为: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明知不可行,硬干,这是直道;一种 是既然不可行,不妨拐着弯儿干,这是曲道。 孔子属于后一种。孔子是个失败者,但不撞 南墙不回头,曲里拐弯也要干,他很执着。 他是个堂吉诃德。”孔子是怎样拐着弯干呢?
小结:
孔子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吕氏春秋》 中记载“孔子周游海内,再干世主,所见八十余君”,在没 有赞助,没有补贴,仅带着一帮矢志不渝的穷学生,靠一辆 木轱辘破车,怀揣一个叫做“仁”的理想,一国一国地去叩 见国君,竭尽全力去修复已经”礼崩乐坏”的周王遗风。这 是一种只有“傻子”和“神仙”能够做的事情。困于陈,囚 于匡,被驱逐,遭暗算,从没有留下任何绝望的记载,反而 是不厌其烦地用近乎常识的深刻哲理去游说劝解那些社会大 变动中的既得利益者。试想,在这样的君主面前大谈“上 仁”、“下礼”能行吗?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岂不愚乎?然 而我们的孔老师却是无怨无悔,而且用了一句话为我们这个 民族注入了一剂至今仍具疗效的钙质,这就是:“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由此出发,才有了我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 百折不饶的铿锵有力的表述;才有了我们“海到天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潮头自然直” 的自信。
探究六:
❖ 纵观全文,思考:
❖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 要点:
同:忧国忧民;异:孔子济世;隐士避世。
总结: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 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 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 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 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