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优秀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2)体会作者对家乡、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3.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
3. 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圈点批注,记录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写作实践:(2)挑选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整理课文笔记,复习重点内容。
3. 预习下节课文,提前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文章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揭示文章主题。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阿长与山海经》与其他作品的异同,拓宽视野。
4.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心得体会评价: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感悟。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山海经》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认识。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山海经》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基本信息。
1.2.2 《山海经》的主要内容:介绍《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地理气候、动植物、民族风俗等,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山海经》的背景、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1.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山海经》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山海经》的古籍文本、插图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安排3.1 教学过程3.1.1 导入:以一个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
3.1.2 讲解:教师对《山海经》的背景、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做好笔记。
3.1.3 讨论:分组讨论《山海经》中的某个问题,形成共识。
3.1.5 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写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3.2 教学安排3.2.1 第1-2课时:介绍《山海经》的背景、主要内容。
3.2.2 第3-4课时: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2.3 第5-6课时:讨论《山海经》中的地理气候、动植物、民族风俗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5 第9-10课时: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写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4.1.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的收获。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的含义,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思念之情。
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局部;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两课时。
学生、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课文所记之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
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终究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你从这些事中,看做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根底上,讨论明确: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
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
因为买《山海经》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思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对她习惯,“我”开始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方案A)》。
白本文前一局部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
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优秀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使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写作手法等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2. 《阿长与山海经》情节梳理3. 人物形象分析4. 写作手法探讨5. 作品现实意义阐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手法探讨。
2. 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分析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生平及作品,引发学生兴趣。
2. 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讲解鲁迅的生平和代表作品,为学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奠定基础。
3. 情节梳理:概括《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作品有整体的认识。
4.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
5. 写作手法探讨:讲解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如讽刺、夸张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作品现实意义阐述: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拓展活动: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举办文学沙龙,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0. 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鲁迅生平及作品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2. 学生对《阿长与山海经》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进行评估。
3. 学生对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的思考深度,通过课后论文和课堂讨论进行评估。
阿长与山海经_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_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和阅读欲望1.2 教学内容介绍《山海经》的背景和作者简述《山海经》的内容和特点展示《山海经》的图片或插图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山海经》的封面和插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简要介绍《山海经》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自由阅读《山海经》的简介或序言,了解书籍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山海经》的地理与种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的地理和种族描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描述的地理和种族的特点和意义解读《山海经》中的地理和种族描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地理和种族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地理和种族描述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三章:《山海经》中的神话与传说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和传说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和传说故事的特点和意义解读《山海经》中的神话和传说故事,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神话和传说故事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神话和传说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四章:《山海经》的艺术特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4.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的绘画和插图的特点和风格探讨《山海经》中的象征主义和寓意主义手法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山海经》的插图和绘画作品教师提问学生对于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于《山海经》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兴趣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山海经》的理解和感受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建议,激发学生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兴趣第六章:《山海经》的医药与矿物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关于医药和矿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6.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关于医药和矿物的描述和记载探讨《山海经》中的医药和矿物知识对于古代文明的意义和影响6.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医药和矿物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医药和矿物知识的理解和感受第七章:《山海经》的鸟类与走兽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关于鸟类和走兽的描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7.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关于鸟类和走兽的特点和习性探讨《山海经》中的鸟类和走兽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和影响7.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鸟类和走兽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鸟类和走兽描述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八章:《山海经》的水族与昆虫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关于水族和昆虫的描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8.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关于水族和昆虫的特点和习性探讨《山海经》中的水族和昆虫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和影响8.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水族和昆虫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水族和昆虫描述的理解和感受第九章:《山海经》的宗教与信仰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关于宗教和信仰的描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9.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关于宗教和信仰的特点和意义解读《山海经》中的宗教和信仰描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9.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宗教和信仰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宗教和信仰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于《山海经》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兴趣10.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10.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山海经》的理解和感受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建议,激发学生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兴趣第十一章:《山海经》的文学价值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在文学上的价值和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1.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探讨《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发11.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的经典篇章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文学价值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十二章:《山海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12.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探讨《山海经》中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1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山海经》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资料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十三章:《山海经》的现代解读与应用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在现代社会的解读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13.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在现代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山海经》对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启发和影响1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山海经》现代解读和应用的资料教师提问学生对于现代解读和应用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十四章:项目研究与社会实践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项目研究和社会实践,深入探索《山海经》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14.2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如:《山海经》中的某个主题研究或相关文化考察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与专家访谈等14.3 教学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学生汇报项目研究的成果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1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经验教训1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的讨论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主题,涵盖了《山海经》的地理、种族、神话、艺术特色、医药矿物、鸟类走兽、水族昆虫、宗教信仰、文学价值、历史背景、现代解读与应用、项目研究与社会实践以及课程总结与反思等多个方面。
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优秀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解读并领会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关注。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鲁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含义和关联。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理解。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鲁迅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对鲁迅写作手法的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阿长与山海经》。
2. 相关背景资料: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4.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10《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详略角度把握文章重点。
2.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阿长的形象。
3.抓住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2.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阿长的形象。
教学难点1.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从详略角度把握文章重点。
2.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阿长的形象。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中“百草园”“雪地捕鸟”的图片。
我们曾和鲁迅先生一起游玩过百草园,也曾和他一起盼望雪地捕鸟,还曾和他一起聆听过“阿长”讲“美女蛇”的故事。
“阿长”也就是“长妈妈”,鲁迅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过她。
那么,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她对少年时的鲁迅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呢?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探究竟。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活动内容】学生回顾之前掌握的有关作者及其作品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内容填空。
老师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朝花夕拾》作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作者及其作品信息,了解鲁迅及其写作风格。
二、初识人物【活动内容】教师对“阿长”进行简单介绍。
三、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骇()掳()孤孀()霹雳()诘问()疮疤()渴慕()粗拙()惶急()陆玑()惧惮()憎恶()懿()辟头()震悚()诘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渴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震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惶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整体感知【活动内容】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关键词句,思考并概括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然后小组讨论这些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安排详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1、识记重点字词,回忆作者。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整体把握课文,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过程与方法:4、理清写作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5、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得当的写法;情感与价值观:6、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局部;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复述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先抑后扬〞写法及刻画人物的事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出一学过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么?是谁写的?鲁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 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 ?、?华盖集?等。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最吸引人的情节莫过于场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了。
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场妈妈写了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一、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通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考虑:围绕阿长课文写了几件事?1、解决生字词。
憎恶〔〕絮说〔〕劈头〔〕灸疮疤〔〕惧惮〔〕诘问〔〕震悚〔〕粗拙〔〕斋〔〕孤孀〔〕掳〔〕去惶〔〕急霹〔〕雳〔〕疏〔〕懒骇〔〕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他的微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
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惶急:恐惧、着急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五件:① 喜欢切切察察。
②摆成“大〞字的睡相③令人厌烦的规矩,教“我〞不少道理。
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优秀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 情节梳理:梳理作品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发展脉络。
4.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成长、亲情、梦想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分析、情节梳理和主题探讨。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关注人物、情节和主题。
3.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4. 情节梳理:梳理作品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发展脉络。
5.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成长、亲情、梦想等。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展开互动讨论。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9.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分析能力。
3. 学生阅读感悟:通过课后访谈或作文,了解学生对《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感悟和收获。
4. 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在分析作品时的批判性思维,如是否能提出有见地的观点,是否能合理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优秀4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优秀4篇优质课一等奖《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几件事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掌握文中一些生动活泼的词语。
4、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积累词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品味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2、感受长妈妈的人品。
3、学习鲁迅从小就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围绕中心选材,选材要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主题;尝试运用本文的写法去写作。
【教学方法】:导读法,品味分析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分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他童年时期难忘的生活:百草园令人难忘的乐园、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阿长讲的美女蛇故事。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反映他童年值得缅怀与思念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并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有哪些异同。
二、回顾作者常识: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3分钟三、初步感知内容:默读思考10分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的问题1、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2、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先生对她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3、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四、学习字词:2分钟1、生字正音:憎恶(zèngwù)疮疤(chuāngbā)霹雳(pīlì)震悚(zhènsǒng)诘(jíe)问2、整体感知内容:20分钟(1)明确: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外貌及其性格特点。
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姓名用了别人名字的保姆,可见其地位是何等卑微。
她喜欢切切察察,爱饶舌,睡觉姿势不雅,占床等都是略写。
《阿长与山海经》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海经》的背景和地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2.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和文化价值,理解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2. 学习和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理解其中传递的思想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创作。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山海经》中的人物特点和情节发展,理解其背后传递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思考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对《山海经》有了解吗?你觉得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重要意义?2. 了解《山海经》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介绍《山海经》的起源、内容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初步了解该书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
3. 分析《阿长与山海经》分析小说《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其中传达的思想和观点。
重点讨论阿长的个人成长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4.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的相关章节,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5. 创作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选取《山海经》中的一个故事,进行改编或延伸创作。
要求学生注意保持原著的精神和风貌,同时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6. 作品展示与总结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创作作品,并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继承责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表现。
2. 学生的创作作品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3. 学生在读写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提升。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山海经》的研究项目,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优秀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3)能够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对阿长的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探讨阿长与作者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提高道德素养。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阿长的形象特点及其与作者的关系。
2. 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文本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三、教学难点1. 阿长形象的分析与理解。
2. 文章主旨的把握。
3. 文本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和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背景和作者鲁迅。
2. 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问题探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阿长的形象特点有哪些?(2)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是怎样的?(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探讨。
5. 汇报交流: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答案,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阿长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态度。
4.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教案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
1.2 教学内容故事情节概述: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人物和事件。
人物关系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道德观念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友情、勇敢等。
文化内涵解读:解读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如古代神话、道教思想等。
1.3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向学生讲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道德观念的看法。
解读法:教师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章:故事情节介绍2.1 教材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人物和事件。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2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听讲并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3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事件。
学生能够对故事情节产生兴趣,激发阅读完整作品的欲望。
第三章:人物关系分析3.1 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和关系类型。
3.2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关系的理解和看法。
3.3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道德观念探讨4.1 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友情、勇敢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和评价故事中的道德行为。
4.2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道德观念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道德观念的看法和理解。
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优秀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作品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理解作品主题。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3)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作品阅读。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标注作品中不明白的地方,准备课堂上讨论。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作品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5.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心得。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2. 请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作品的内容和分析方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教案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长与山海经》的背景知识。
分析并欣赏《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技巧。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背景和主题思想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文学技巧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和主题思想等内容。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艺术,并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段落进行细致分析和解读。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相关图片、文本和视频资料。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扩展视野。
纸质教材:提供《阿长与山海经》原文和相关评论文章。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的图片,简要介绍其生平。
引出《阿长与山海经》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2 作品讲解分析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探讨其象征意义。
逐段讲解并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
深入剖析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揭示其性格发展变化。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元素,分析其对主题的贡献。
3.4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细致分析解读。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提问针对讲解内容,适时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
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维能力,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2 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4.3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关注其对作品细节的把握和深度理解。
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供学生进一步阅读。
10《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0《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生词,积累和运用重点词汇。
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难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1.教师概述:英雄自有他的英雄事迹,普通人也有他的普通故事。
然而,就是普通人的普通故事往往让人感动难忘。
阿长连自己的姓名都不知道,这人还不普通吗?可鲁迅却印象深刻,她有怎样的魅力呢?去看看《阿长与〈山海经〉》吧,阿长正在期待接待你呢!2.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曾用名周樟寿,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二)背景介绍。
此文是鲁迅于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
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 题
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
课时
2课时
一、单元要求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
——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
——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渴望幸福平安、对孩子有深深的祝福。
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愚昧、迷信而又淳朴。
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热心人。
总之,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真心实意的关心爱护我。
3.重温经典名著《朝花夕拾》。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探究,同学们,再见。
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
人物形象:
地位卑微、身世不幸、没文化、粗俗、好事、迷信,
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真心实意的关心爱护我。
七、教学反思
今天的语文课,我与学生共同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15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一、导入:题目中的奇趣这个目不识丁的保姆与一本书,能有什么联系呢?二、自读课文。
老师巡视,发现并帮助解决有关字词问题。
三、整体感知:1、了解“阿长”的称呼。
是她的姓?是她的名?是形容她生得高大?它的来历究竟如何?2、阿长与“长妈妈”、“阿妈”阿长还有两个称呼:母亲称之为?我称之为?如果说“长妈妈”还略带些敬意,那么阿长呢?但就是这样一个阿长,为我买回了《山海经》。
3、填空:__________(身份低微、不受关注)的阿长,买回了让我__________(渴慕已久、朝思暮想、牵肠挂肚)的《山海经》;作者通过这件事,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_________之情。
四、认识人物:但只写了这一件事么?作者还讲述了那些事?那些事是着重记述的?通过这些事,我们能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1、几件小事:①、喜欢絮叨②、严格管我③、睡姿不雅④、规矩繁琐⑤、讲“长毛”的故事⑥、谋害隐鼠⑦、买回《山海经》2、两个语段指导朗读设计说明:模仿与品读,我把这个设计视为本课中极重要的环节。
以往,我们匆匆地从几个事件中“概括”出结论,而实际上,人物形象可能尚未在学生的脑海里鲜活起来,学生还没对人物产生最起码的兴趣,还没对文本产生最起码的好感,这是很成问题的。
通过两次朗读指导,部分地解决这个问题。
A、语段一:“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
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梳理、揣摩重要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有关《山海经》的4大未解之谜,神话背后隐是否藏着真实历史?2.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对于长妈妈,我们的认识是肤浅的,今天我们要来真正阅读一篇关于长妈妈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在这儿,亲爱的“长妈妈”为何变成了“阿长”的称呼?这是否暗示了本文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变化呢?二、自学展示(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2.背景资料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
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
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
本文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写于北京寓所(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二十一号,现为鲁迅博物馆一部分)。
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
3.阿长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速读和概括、清楚表达的能力
作业
1.课下积累记忆关于本课作者和作品的文学常识
2.积累本课生字词
3.思考课后练习题第一二题
完成课后作业
导入新课1、抽查生字词积累情况和文学常识掌握情况
2、复述故事情节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强化已学内容
学习目标
1.分析阿长形象,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升华
1、在第30段中,作者对阿长的称呼一再变化,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何要在此处再补充说明阿长的生平?
2、赏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作者既然这么尊重她,那为什么题目还是直呼其名?精读30-31自然段,结合问题思考分析作者的情感精读文本,学习赏析
拓展延伸1.假设阿长尚在人间,看到了作者这篇文章,她会说些什么?
2.解释《山海经》和阿长
3.字词检测与积累
1、补充记录记忆文学常识
2、识记生字词
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整体感知
1.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
2.在文章中找到对“阿长”的描写,说说“阿长”是一个——的人?(外貌、身份、性格等)
3.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1.快速阅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2.整体感知,初步认识阿长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环节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学习过的鲁迅作品和对鲁迅的了解导入,以对课文标题提出你想问的问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手
回忆学习过的关于鲁迅的知识
知识的迁移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
2.识记关于鲁迅和《朝花夕拾》的文学常识
3.理清课文层次结构
齐读学习目标
让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预习检测
1.记录记忆鲁迅和他的作品的文学常识
2.从中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
勾画关键信息,明确我的感情变化培养筛选信息和根据信息生成答案的能力
思维拓展
1,作者写这些内容,不惜用一些贬义色彩词语,是要表现对长妈妈的不满吗,在这些内容里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哪些感情?
2.那么前文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笔墨去写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有什么作用?学习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了解其作用从具体内容中抽象回顾导入引导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阿长的形象特点及我的感情变化巩固旧知
2.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
3.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齐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速读思考
4.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几件事?
5.主要写了什么事请?
6.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1.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快速浏览课文,归纳概括文章写的事件
2.用自己的话为课文换一个结尾发挥想象,发散思维知识的拓展迁移
总结归纳概括课文主题归纳总结本课所学总结概括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品读经典段落,赏析人物语言及心理描写。
2.品析30—31段,感悟鲁迅对长妈妈深切的内疚与怀念之情。明确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重点研读
自由朗读买《山海经》部分思考相关问题
7.阿长为什么也来问《山海经》?她懂得《山海经》吗?
8.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什么时,“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9.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10.为什么我对阿长产生了“新的敬意”?如何理解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文章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不多,为什么不详写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呢?之前和之后各写了什么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自由朗读购买《山海经》部分,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后与小组成员交流所得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