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整理_1

《囚绿记》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整理[教学目标](1)了解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囚绿的经过,体会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尝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同学结合作家的经受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学问链接]1、介绍:陆蠡(li)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导学过程]一、跨越障碍1.字音字形急不暇()择移徙()揠()长淅沥()涸辙()猗()郁2.同义词辨析固执顽固二、导学步骤1、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2、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对绿宠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3、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对绿的宠爱之情。
那么,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缘由的语句。
(2)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专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小组先进行争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填写句子: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续写一段话,熬炼写作力量1、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愿,愿它繁茂苍绿。
《囚绿记》导学案(教师版)

日积月累《囚绿记》导学案教学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
2、在感受作者对绿的热爱中,能够对“爱”有更层次的理解。
3、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内容:课文解读教学重点: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预习学案一、作者作品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日,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暂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民族危亡之际那株倔强的常春藤也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三、基础积累急不暇.()择移徙.()揠.()苗助长淅沥..()()涸辙..()()纤.()细猗.()郁蕈菌..()()瞥.()见课内研究学案教学程序: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解题(1)“囚”是什么意思?(囚禁)(2)“绿”具体指什么?(常春藤)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明确:8——12自然段。
(2)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相同的短语来概括。
寻绿——观绿——囚绿——释绿——怀绿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仿句练习:选用文中的语句,以“我喜爱你,因为你”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囚绿记》学案

《囚绿记》学案教学参考0513 0845《囚绿记》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
2.理解文章主题和的思想。
3、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二、预习测试1.选出下列加框词注音全对的一组( )A、涸辙gù淅沥xi 揠苗助长yàB、婆娑 sha 流连lián急不暇择xiáC、珍重zhân猗郁qī毫不犹豫yùD、蕈xùn菌囚系jì永不屈服yǒng2.注音解词葱茏:涸辙:揠苗助长:猗郁:幽囚:淅沥背景提示:陆蠡,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原名陆圣泉。
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
后任编辑。
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处女作《海星》,陆蠡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陆蠢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
1942年4月13日被捕后,在南京审讯,日本宪兵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蠢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惨遭杀害,年仅34岁。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字。
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那时,是在芦沟桥事件之后,它隐喻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的热望,“也让我们窥见了他那渴望阳光、渴望生命、渴望欢乐的三、课内探究:整体感知,朗读课文,交流讨论下列问题:1、根据的思路填写动词:()绿()绿()绿()绿2、我为什么要“囚绿”?3、我为什么让“绿”恢复了自由?4、文章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历史背景说)四、当堂训练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
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
在我离开的时候,更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
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囚绿记》精编教案

《囚绿记》教案教学参考1120 2008《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2.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3.结合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课件中的一幅图“绿”,请同学设想在不同情况下观“绿”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欢乐时、忧烦时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绿,当你看到它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物的感情,常有环境和情境的限制,从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与的感受,一定要关注写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课题(板书:《囚绿记》陆蠡)3、感知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讨论,引导学生再阅读,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并达成共识,最后选几名同学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交流。
设计问题如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绿枝条有什么特点?3、你所理解的象征手法?同时,放几幅图片让同学加深对写作背景的认识。
囚绿记导学案

那强硬的外表下
包裹的常常是软弱
我喜欢绿色
我喜欢生命的坚定和沉着
那是成熟那是思索
那是不屈不饶、从容不迫的
——英雄本色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共勉: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字音辨识
嵌.(qiàn)瞥见(piē)涸辙(hézhé)揠苗助长(yà)移徒(xǐ)婆娑(suō)猗郁(yī)蕈菌(xùn)
三、自学质疑研读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文章哪几个段落写囚绿?作者在囚绿之前和之后的行为是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2、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提示如下)
a、找出常春藤不同的称呼,品味作者情感变化。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文学常识象征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本文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赋予“绿”以象征意义,阅读本文应该去思考“绿”在文中有怎样的内涵
《囚绿记》导学案教师版.doc

《囚绿记》导学案编写人:鉀芳授课人:鉀芳授课时间:10月21日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3、品味文中语句,仿写文中语句,学习如何抒写真情实感。
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学习如何在写作中抒情学习程序学习调控【自主学习】1、积累字音字形。
课前预习完成《直通高考》中的“课时作业一”2、作者及背景资料介绍陆蠡(1908- 1942),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日军进驻上海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于1942年4刀13L1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U木宪兵拘留所,刑审数刀,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木文写于抗战爆发一年Z后,当时北京已沦陷,上海已成孤岛,国难当头,使作者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要灼和痛苦,使他发出耍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合作探究】1、“绿”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爱绿想占有绿2、“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感动于绿的蓬勃、向阳和固执。
3、(多元解读主题)面对被囚的绿和囚绿的人,你有什么感悟呢?(1)这常春藤给我以启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口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
(2)我觉得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
所以喜欢它不一定要占有。
4、(深入解读主题)穿越历史,走进陆蠡,在“绿”身上你又感悟了什么?象征手法:向着光明、追求自由、永不屈服的抗战精神和民族气节。
【拓展延伸】1、品味精彩语句,仿写语句仿照画线语句的结构和修辞,再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世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口,我欢喜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学生课前H 主预习完成,第五小组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各小组派代表S O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血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囚绿记优秀导学案教师

《囚绿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2、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自主学习】一、走进作者:二、预习检测: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速读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过渡: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道“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2. 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
(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绿——绿——囚绿绿——绿【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1、因为他爱绿,他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自己作无声的歌唱(8段);2.“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2、因为“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释放了。
“珍重”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的敬畏。
3.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3、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化为朋友关系。
同时也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能力提升】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
(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
课型
预习展示
授课时间
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
2、品味含蓄优美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培养高洁情操。
教学重点
目标1、2、3
课前指导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提示:本题可先找出相关语句,再体会用意。
4、作者的居室条件并不尽人意,这个部分有一个词语就能概括 ,它是,但当初作者之所以选定这样的居室,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文章哪些内容叙述了这个理由?(请找出起止段)
理由是:
教师小结:
5、追问:那么这一部分内容与刚才分析的那一部分有什么联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作者因为爱绿,所以选择了有绿做伴的居室;又因为爱绿,便有了占有绿的念头,并把绿幽囚进自己的居室;还是因为爱绿,虽然眼见绿的病损,仍就不肯放走绿。
二、学习探究,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概括这一部分内容。
2、在这一部分中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
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中“珍重”如何理解?
4、先前“囚绿”,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5、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说这一部分内容以及隐含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课文
应注意的字词有:
三、整体感知课
四、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哪些内容叙述了“囚绿”这件事?(请找出起止段)
2.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囚绿记导学案(高校课堂必备)

囚绿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预习案教材助读一、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散文家和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到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散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在1942年被捕,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月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主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二、夯实基础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成语、标点),认真巩固落实。
预习自测1、字词的梳理陆蠡( ) 涸( )辙婆娑( )猗( )郁囚系( ) 蕈( )菌2.解释词语⑴了截:直截。
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探究案1、本文题目“囚绿记”,“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囚绿”?“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寻绿(1 - 4)赏绿(5 - 7)囚绿(8 -12)放绿( 13 )怀绿( 14 )3、依据刚才对整篇文章思路的把握,你可以发现作者对待“绿”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文本,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
喜悦满足(寻绿);留恋欢喜(赏绿);喜悦、可怜、恼怒(囚绿);祝福(放绿);怀念(怀绿)。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预习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领会并运用文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予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进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文本,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寄予的象征意义。
难点:绿的象征意义。
学法引导:通过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合作探究,领会文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予的象征意义。
一、整体感知文本:(自主探究)1、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记”一般是什么文体?“囚”是什么意思?“绿”又是指什么?“囚绿”有是怎么一回事呢?作者为什么“囚绿”?2、听读感知,本文的事物线索是 ,请根据这一线索用一个动词概括文意如下:绿——绿——囚绿——绿——绿3、作者在与“绿”相处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根据上边的感知,试梳理:———————— .二、细读体味文本:(合作探究)1、请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试填下表:状态具体的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常春藤的特点作者对常春藤的感悟被囚前4段:7段:被囚后9段:10段:11段:三、深味质疑文本:(探究点拨)1、对于常春藤被囚前后的状态变化,你会想些什么?2、常春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给你怎样的启示?3、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背景句,结合“相关链接”,体悟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背景句:作者情感:4、如何评价陆蠡对常春藤因爱而囚的这种举动?【相关链接】日本人曾经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折磨而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
赞颂及其现实意义。
【知识链接】
1、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滨逊漂流记》等。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最终被残忍杀害,年仅34岁。
2、背景: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中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困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
【课前自学】
1、字词积累
①字音
瞥.见()涸辙
..()()..()()移徙.()淅沥
婆娑
..()猗.郁()目不暇.择()揠.苗助长()②成语
直截了当:
涸辙之鲋:
揠苗助长:
留连忘返:
2、自主研读
①文章的题目是“囚绿记”,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的呢?
②作者在“囚绿”之前和之后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的
动宾结构的短语加以概括。
()绿→()绿→囚绿→()绿→()绿
③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句子,体会情感变化。
3、把你的阅读感受写下来。
4、阅读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把它记下来。
(完整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导学案及答案

第 3课《囚绿记》导学案1.品读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金句银段: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
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
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益于对方。
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满分作文善之行处,步步生花先哲孟子有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性本善尽管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世事的打磨,难免有些沧桑,但我相信人的灵魂深处是不忘初心的。
拥有初心的人,会沿善之路走下去,踏出的每一步,都能开出一朵香满人间的花。
或许近来社会有不少恶性事件,人们心中也对善起了疑虑。
但从医院为老王开“绿色通道”,默许他欠钱出院,老板主动送钱等事情中,不难发现善的痕迹布满社会。
而他们的善行给老王带来了健康和感动,更消融了人们心中凝结的冰雪。
善之行处,留下温暖,犹如寒冬腊月里的一个暖炉。
莫言曾讲述一个关于他母亲的故事。
莫言家中十分贫困,每年过年时母亲才会煮一碗香喷喷的饺子。
但有一年一个乞丐到他家中乞讨,母亲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半碗饺子递给了乞丐。
这件事给莫言留下了深刻印象。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一)预习导学案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镶嵌()婆娑()蕈()菌茎()葱茏()迁徙()学徒()猗()郁瞥()见急不暇()择了截()爽直揠()苗助长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囚绿”?(2)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3)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完成下列表格)(二)课堂探究,重点突破作者为什么喜欢绿色?这“绿”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灵与常春藤的秉性在哪些方面是类似的?对于作者来说,“绿”是不是还有别的寓意呢?(提示:找出文章有关社会环境描写。
)(三)课后作业——品味语句(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拓展阅读刘西渭\陆蠡的散文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即使坐在显目的地方,陆蠡也不会怎么样引起旁人的注意,然而他永远不会自动地坐到一个众目睽睽的地方。
他不大开口。
如若开口,可能有一半字句在一种木讷的习惯之下失去了应有的尺寸。
这对于陆蠡不是损失。
我们日常说话,大都是寒暄应酬占去最多的时间,真正的核心在一百句里面也许只是一句,有时候也许只是一个字。
陆蠡是一个诚悫的人,他有一句便只说一句,此外就让情感静静地等待一个机会和你在默契之中交流。
他拿真正的友谊给你,只要你有坦白的沉默还他。
口齿不给情感方便,有时候情感便会爆炸,仿佛戏剧没有过程,一跳到了高峰,不假辞藻,跟着就是动作。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
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
——曼德拉【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层次。
2、感知作者笔下“绿”的形象特点。
3、把握作者借“囚绿”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感知“绿”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作者“囚绿”的行为。
【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原名陆考源,又名陆圣泉,笔名陆放、卢蠡、大角等。
浙江省天台县人,自幼天资过人,十一二岁已通时文,有“神童”之称。
1936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海星》,从此称誉文坛,跻身于著名散文家之林;1938年、1940年先后出版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他的散文以琐细的生活情节挖掘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具有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色彩忧郁的语言,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陆蠡是卓有成就的爱国主义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驻进上海租界,由于他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巴金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基础落实】1、选出加粗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A.瞥biē见移徙xǐ涸hé辙之鲋B.纤xiān细淅xī沥揠yǎn苗助长C.浆jiānɡ液猗yī郁茁zhuō壮D.葱茏lónɡ蕈xùn菌婆娑suō2、选出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A.镶嵌脉络直截了当B.幽囚娇弱急不暇择C.葱茏长春藤烽烟四逼D.渡越绿州河辙之鲋【文本探究】一、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层次。
导学案 囚绿记 教师版

《囚绿记》导学案(教师版)揠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淅沥: 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二、初步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明确下列问题。
(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
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三、梳理概括4、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试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本文思路。
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
四、研讨探究5、.哪些语言直抒了他对绿的爱意呢?——第5-7段,分段朗读。
注意以下语言的情感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
把心等焦了,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6、我们不仅能从正面的抒情中看到了作者喜爱绿,还能从侧面的描写中看到他对绿的执着?——住宿条件:潮湿,简陋,暴晒时间长,炎热。
选择:瞥见这绿影,毫不犹豫地决定,惊奇7.这绿色囚得住吗?——一叶,一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五、品味欣赏8、这分执着的珍爱必然引发极细致的欣赏,但欣赏的似乎是常春藤外在的生长,其实更欣赏的是绿的生命,绿的希望。
而这欣赏最终演变成了自私的占有。
作者要用绿色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到此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前文就说自己疲累、孤独,联系起来我们不觉奇怪吗?抑郁有何深意?(提示——知时论文,知人论文。
联系13段的卢沟桥事件。
(1)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一段生活。
(2)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囚绿记》学案_d46f

《囚绿记》学案教学参考1129 0925《囚绿记》学案学习目标1、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的思想感情2领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资料链接: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原籍浙江天台,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
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
刑拘数月后,惨遭杀害,年仅34岁。
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 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吗?”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 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1983年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在“烽火四起”的民族危亡时刻,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
写的是自己在北京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陆蠡()涸辙()淅沥()猗郁()移徙()婆娑()瞥见()蕈菌()揠苗助长()2、阅读全文后,试着回答下列问题:“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你能看出围绕绿,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吗?请模仿“囚绿”这个词的结构形式,一一进行概括。
3、细读重点段落,说一说“绿”被囚前后,各自有着怎样的情态?被囚之前:被囚之后:合作探究:1、为什么要“囚绿”?你能从文中找到具体的语句来说明吗?2、既然“囚住”了绿,为何又要释绿?拓展延伸1、绿色是自然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它是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和感召力。
《囚绿记》导学案3

《囚绿记》导学案3《囚绿记》导学案3囚绿记(一)教师寄语:生长、自由是生命原始的本质牲征,禁锢和压制,是对生命的摧毁和毁灭,生命需要放飞。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略文章深邃的意境,提升审美品位。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与'绿'有关的诗句。
2、谈谈你对'绿'的认识。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原名陆圣泉,浙江天白人,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有《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因文笔清丽,质朴清新,幽静如一潭凝碧,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写在'异族的欺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时候,作者那时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抗日书籍,字里行间洋溢着'寂寞'和'激怒'的感情,表达了要挣脱黑暗的幽囚,追求自由与光明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正音正字:我的生存才有了光彩,我的心才有了温暖。
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培养高洁情操。
2、学习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方法,品味文章含蓄优美的语言。
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作者因为爱绿,所以选择了以绿作伴的居室,又因为爱绿,便有了占有绿的念头,并把绿幽囚进自己的居室;还是因为爱绿,虽然眼见绿的病损,仍旧不肯放走绿。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二、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齐读12-13段,思考:为什么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2、此时作者笔下的'绿'具有了怎样特殊的意味?作者持怎样的态度?3、文章歌咏'物'的目的何在?这是何种手法?4、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说这部分的内容以及隐含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在历史的长河中,你还了解哪些人对光明与自由充满了何往,试讲讲他们为之奋斗的故事。
《囚绿记》学案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囚绿记》学案导学(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囚绿记》学案导学【目标导航】【学习提示】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将“绿”拟人化,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寄托于绿的丰富的情感内涵:①对“绿”永不于屈服黑暗的精神的赞美;②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③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
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我们要结合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其中的情志。
【背景知识互动】【知识积累】一、写作背景《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树长春藤。
这长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囚进”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
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
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
二、作家作品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省天台县人。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
先后担任过泉州平民中学教师、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并创办《少年读物》半月刊。
1942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惨遭杀害。
1983年4月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陆蠡是一位勤奋且有才华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厚重,充满激越的思想锋芒,而且艺术上独具一格。
出版的散文和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解题本文借“囚绿”的故事,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也是作者期望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情感诉之于外象。
识记要点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作品有散文诗和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三、重点字词1、字音摺叠(zhé)瞥(piē)揠(yà)苗助长蕈(xùn)菌涸(hé)辙2、字形涸辙葱茏攀缘3、词义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3 1049
《囚绿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学习重点、难点
1、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批注课前准备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与陆蠡相识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学生谈完后,教师强调本文中所蕴藏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
课文梳理:
一、课文线索学生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为什么要囚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归纳线索:
二、分层梳理
(一)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的思想感情。
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
(二)研读“囚绿”部分。
(第811小节)
1、“囚绿”的含义是什么?
2、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
3、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难点分析】
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2、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出理由。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
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重点分析】
课文除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以外,还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
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圈点批注。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
”
(2)“我拿绿色来装饰……无声的歌唱。
(3)“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4)“离开北平一年了。
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三、读书要读出文字的内涵,下面这段话,隐含着怎样的矛盾,你能说说吗?全文中这样的语句还有不少,再找出一两处品味一番。
1、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2、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囚绿记》导学案参考答案
一、1、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学生总结: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二、(一)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的思想感
情。
(二)研读“囚绿”部分。
(第811小节)
1、“囚绿”就是囚禁窗外的常春藤,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
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
本文通过写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2、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
3、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难点分析】
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表现和绿的心灵的相通。
这里主要是表达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
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
当然,这里的绿是一种象征或双关。
③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表达我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2、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出理由。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
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
我们认为,如下的归纳比较妥当: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第一种理解固然不错,但作为一篇散文的主题似乎不宜包容太多。
常春藤到底是象征自己呢,还是象征整个中华民族呢?文章是表达自己的“不
畏强暴、追求光明”呢,还是“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呢?也应该突出其中的一个为好。
兼而有之,则显得分散。
第二种理解似乎没有分出文章的内蕴的轻重,尤其是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文章——而这一点又是特意加以强调的。
说“我”“囚绿”是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是可以的,说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也是如此,则显得轻浮。
【重点分析】
一、课文细致地描绘了常春藤在自由环境中活泼可爱的情貌和被囚禁后的反抗精神,从而显现其令人敬仰的品格。
课外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了解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的环境,从中了解的写作意图。
本文是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写的,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在述说之中,有懊悔,有自责,表现出对常春藤品格的敬佩。
在写作本文时,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共同呼声。
陆蠡在这篇讴歌绿的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二、课文除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以外,还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
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圈点批注。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
”——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盼,表现出对当时北方都市沉闷环境的厌倦和不满,既指自然环境,也可以指当时的社会环境。
(2)“我拿绿色来装饰……无声的歌唱。
”——一方面表达喜爱绿色就像喜爱生命,绿色在心中就是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同时也为自己“囚绿”交代原因。
(3)“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责怪常春藤,表达对绿的自省的心理活动,对绿的认识逐渐起了变化,但仍然不肯彻底改变自己的决定,很能反映对绿爱得“执著”。
(4)“离开北平一年了。
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化为朋友。
同时也隐含了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
三、读书要读出文字的内涵,下面这段话,隐含着怎样的矛盾,你能说说吗?全文中这样的语句还有不少,再找出一两处品味一番。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个句子写出了对“囚绿”的自省,又不肯彻底自己决定的矛盾心理,更能反映对绿爱得“执著”。
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这句点明了自己一方面感到常春藤的“可怜”,同时又“仍旧不放走它”的矛盾心理,表现了对“绿”的挚爱。
∙ (1203 095925)
∙ (1203 094135)
∙ (1203 093306)
∙ (1203 092810)
∙ (1203 092434)
∙ (1203 091828)
∙ (1203 090716)
∙ (1203 085541)
∙ (1202 141446)
∙ (1202 14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