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https://img.taocdn.com/s3/m/281af47b4b35eefdc9d3332c.png)
21、文言文二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学习《伯牙善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二、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列子,名列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了解人物: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是一名樵夫。
三、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卒( cù)逢暴雨乃援( yuán )琴舍(shě)琴辄(zhé)穷其趣2、划分节奏: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重点字词鼓:弹奏卒:通“猝”,突然洋洋:盛大的养子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援:拿,拿过来穷:穷尽舍:停止逃:隐藏4、一词多义志:(1)志在高山:用音乐表现的意境(2)志想象犹吾心也:叙述,讲述。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95d1e6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68.png)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词句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述《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1.多读,初步理解文言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词句意思。
3.聆听音乐,感受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言文的简练和深刻。
2.体会音乐和绘画艺术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据伯牙的琴声,大胆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难点: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进而理解整句和文章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伯牙鼓琴【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读准“汤”字在文中的读音。
2.理解“鼓”“志”“巍巍”“汤汤”的意思,不要把“太山”写成“泰山”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分享听音乐的心得。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点音乐,听完后说说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表达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知音乐者,**也;会倾听者,**也;懂音乐者,**也。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二、板书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解题。
①“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鼓是弹的意思)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初读文本,读通课文。
1.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课件1:自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标记。
②读出情感和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
2.出示课件2: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8f7bc1a767f5acfa0c7cd33.png)
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学内容】教科书P98~100内容。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展开想象讲故事。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君子之交淡如水。
(4)士为知己者死。
(5)酒逢知己千杯少。
(6)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教师板书:伯牙鼓琴)二、整体感知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自学课文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回想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1)查工具书。
(2)借助文下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可以看图理解。
(5)小组讨论。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四、质疑探究1.文章写了哪两个人?(伯牙、锺子期。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呢?(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们读懂什么了?(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们面前!”伯牙心里想到了流水,锺子期又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 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 文言文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975d42b7360b4c2e3f64c5.png)
课题文言文二则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课前安排学生朗读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可以增加积累,学到积累古诗的一种方法——按主题归类,另外,《伯牙绝弦》这则文言文表现的也是友情主题,为后面学习课文作铺垫。
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新课教学()分钟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b8623f7e21af45b207a853.png)
《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哉、魏”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与平常所见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预设:文言文。
用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写的文章。
2.展示: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发现。
出示句子:酒逢知已千杯少。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士为知己者死。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
——巴金预设:友谊难得,友谊珍贵。
3.人生不易,知己难求。
春秋时期的伯牙和锺子期结为知己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佳话。
4.一起走进课文《伯牙鼓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读文章,解决生字问题,规范断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课本上的读音和注释,自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把课文读两遍。
(2)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3.听老师范读。
预设: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读一遍朗读,分别对同学的断句提出评价。
注意:读古文语速要慢,把握好停顿和语调,把文章读熟。
三、感知课文,研读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呢?预设:(1)借助课后注释。
(2)联系上下文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6ab3b44011ca300a6c390c0.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人教版部编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哉巍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80124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6.png)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琴声入文,揭题释题(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在优美的古琴乐曲中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引人入境,舒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
抓住课题的易错字与难理解的词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
“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学习任务二初读感知,了解知音故事(设计意图:文言文简洁凝练。
读好语气词和停顿,不仅能体验到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意的初步感悟。
)1.(出示学习提示)(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这是一篇古文,先自己大声读一读,读准字音,努力把句子读通。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文言文非同一般,还要读出停顿、节奏,请你试着借助下面的注解,想想意思再读读,看怎么停顿较合适。
(3)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提示:“少选”的“少”读shǎo,不要读成shào;“汤汤乎”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以为”的“为”读wéi;“复为”的“为”读wèi。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指名朗读,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的“乎”。
(4)全班齐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a3a10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4c.png)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1. 文言文二则》教课设计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经过朗诵、品尝、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觉常用的文言词汇,增添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课目的,感觉文化艺术之美。
教课重难点正确朗诵课文,理解诗句粗心,感觉艺术之美。
教课过程一、尽情吟诵识知己1.读题解题(1)读好课题,重申“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指引怀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高声地朗诵课文,起码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诵的节奏和神韵。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认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高朗诵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峰流水遇知己1.感觉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浸透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增补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觉“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诵。
在此过程中浸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其中国独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忧如看到了如何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许诗句?2.体验“知己”。
(1)理解“善”和“志”,体会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教案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7094e4cc7931b765ce15fb.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鸟语花香,春天百花盛开,冬天白雪皑皑……)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f7be6c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4.png)
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XXX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研究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根蒂根基,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研究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XXX、子期由于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根蒂根基上记诵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想【教学重点】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研究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XXX、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研究第21课《伯牙鼓琴》。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779025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6f.png)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优质课说课稿《文言文二则》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
简短如诗般的语言也为读者描绘出了意境深远的景象。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环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的道理。
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炼、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 7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目生感。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炼隽永,寓意深刻。
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艰难。
高年级学生能讲述故事大概内容,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但是把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 口语化讲述故事,具有一定难度。
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通过想象走进文本,加深理解,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并不容易。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情,我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三、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16232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16.png)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通用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难点: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理解疏通全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读单元导语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打开练习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口头完成各题,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正式学文: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yuacute;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不能照读译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1.(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标出停顿的符号.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5.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读文后注释,标出重点的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2. (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 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同学是相同的老师教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每节课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的,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三心二意的,学习就落后.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技艺技能也好,都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yugrave;御kograve;u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4. 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读准字词,读通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里的温度来判断的.)(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补充孔子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zōu陬yigrave;邑(今山东曲fugrave;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2)孔子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生背诵课文.板书设计:1,文言文两则一人专心致志(成功)学奕一人三心二意(失败)两小儿辩日日始出近大如车盖一儿日中时远小如盘盂(大则近,小则远) 孔子不能决也日初出远沧沧凉凉一儿日中时近热如探汤(凉则远,热则近)参考译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优秀备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优秀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b580635727a5e9846a6153.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优秀备课教案1、会写15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相关资料,读懂小古文,体会其表达的深刻含义。
3、自读自悟《京剧趣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感受京剧的无穷魅力。
4、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月光曲2讲述了贝多芬因同情贫苦兄妹而为他们弹琴,从而创造了《月光曲》的故事。
京剧趣谈1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口语交际1聊聊书法1、能在课前收集资料,聊聊书法中的名家、故事、作品等。
能在交流中,有条理地表达清楚,讲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
2、对感兴趣的话题能深入交谈。
习作2我的拿手好戏1、能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写下来。
2、能将句子写通顺,写清楚重点部分。
语文园地2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能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能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交流它们的意思。
3、能结合图片修改“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
4、理解“高山流水”“轻歌曼舞”等成语的意思,并灵活运用。
21文言文二则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FL)〗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优秀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优秀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8a72e3e87101f69f3195b1.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总序:主备人:复备人:21、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哉巍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2c26c90b4e767f5bcfce45.png)
21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方法: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
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
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表达运用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
《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和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书戴嵩画牛》一课则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出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巧激趣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a68b217fd5360cba1adb5d.png)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材分析】:《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书戴嵩画牛》讲述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与天真的小牧童之间的故事。
杜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了画中的错误。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
在教学中要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
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会写5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结合注释及“资料袋”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两个故事各讲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4.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明白从客观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积累古代经典诗文,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2f8fe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f.png)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主要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体裁和特点,并通过古文阅读加深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体裁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体裁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文言文加深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本堂课采用“讲解”、“朗读”、“分组讨论”、“仿写”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文言文的阅读和应试技巧。
五、教学过程1.热身启动老师与学生们打个招呼,问问学生们最近读过的书有哪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互相分享。
2.学生阅读文言文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文言文二则》。
学生们读完后,老师引导学生们一起探讨文言文的特点、体裁和应试技巧,并解释生疏的词语和语汇。
3.仿写练习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体验文言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4.小结老师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文言文的特点和应试技巧,让学生们对文言文的认识更加深入。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听讲,也有朗读、分组讨论和仿写等的互动方式,让学生们获得了相对升华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讲解文言文应试技巧和文言文的特点时,我力求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语音语调的指导不够到位,缺少实践操作的机会等。
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加强精讲,实现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4a0d6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f.png)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3.通过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师:你们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现在让我们来理解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一)何为“知音”?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4.伯牙鼓琴。
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钟子期听之。
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
(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钟子期能心领神会。
1.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高山流水”的故事,了解了知音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将研究另一则关于知音的故事——《牛郎织女》。
2. 师出示《牛郎织女》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故事背景:“牛郎织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但由于身份不同,被王母娘娘驱散,只有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1.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两篇精读课文和《京剧趣谈》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书戴嵩画牛》讲杜处士晒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月光曲》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京剧趣谈》从道具和动作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京剧独有的几个艺术特色,赞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通过搜集到的图片或实物来谈论对书法的认识,提高对书法的艺术鉴赏力。
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和大家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把自己经历的、体验过的最拿手的一项写出来。
《学习园地》知道做课堂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明白一些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能够将写得不清楚的说明书进行修改。
积累有关艺术之美的四字词语。
2.单元重点:(1)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分别给我们呈现了音乐、绘画、京剧之美,在学习当中我们要运用联想去理解,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
比如《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作者运用联想的手法将《月光曲》的意境描写得极其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
《京剧趣谈》中要抓戏剧动作想象,戏剧动作是戏剧艺术基本表现手段。
戏剧就是用动作去模仿人的行动,或者说是模仿行动中的人,戏剧动作首先具有直观性。
戏剧正是借助动作这种手段,将人物的行动、事件以及矛盾冲突的发展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2)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想象、联想,感受艺术之美,为写好本单元作文做好铺垫,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拿手好戏,要写好自己的拿手好戏,应该抓自己的动作,边叙述边写自己的体验,突出自己的心理体验,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
要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起素材,再加以想象,从而成为创编生活故事的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感受和鉴赏艺术之美,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1.文言文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难点,那怎样读懂文言文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运用联想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适用于《月光曲》,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
3.本次习作是写《我的拿手好戏》,关键点是自己最擅长的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来写,其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要真实。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21文言文二则(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曝”、“汤”,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特点,懂得关注生活、真诚待人。
【教学重点】1.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7个生字,熟读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伯牙 鼓琴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破琴绝弦锺子期 听 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死杜处士 好 晒戴嵩《斗牛图》 牧童 拊掌大笑 谬课后反思《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是第七单元的两篇文言文。
在阅读和理解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人曾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现将反思总结归纳如下: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
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仔细观察不迷信权威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
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
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
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
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
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
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习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
”,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新课教学()分钟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哉巍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读课文,感知课文。
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
如果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期两人的默契程度,通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 汤汤)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预设答案:失望。
寂寞。
忧虑。
渴望。
……)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
激动。
充满希望。
欣慰。
……)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