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扶贫性金融中介
二篇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
第三节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
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
第九章第三节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并存时期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各国商业银行大都经营多种业务,属全能型、综合型银行。
受大危机的影响,以美为首,日、英等国相继改变了原来的混业经营制度,实行分业经营。
与此同时,德国、奥地利、瑞士以及北欧等国则继续实行混业经营。
于是开始了“分业”与“混业”并存的局面。
第九章第三节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 美日的转变
近十多年来,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金融创新等方式从事各种更广泛的业务活动。同时,国家金融管理当局也逐步放宽了限制。
全能化的途径主要有三:
第九章第三节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 美日的转变 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意味着废除分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也标志着西方国家分业经营制度的最终结束。 在此之前,日本于1998年颁布了《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即被称为“金融大爆炸(Big Bang)”的计划。
01
02
第九章第四节 金融创新 避免风险与资产业务证券化
第九章第四节 金融创新 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
古代的货币兑换和银钱业——银行的前身
古代的东方和西方,都先后有货币兑换商和银钱业的发展。
职能主要是:铸币及货币金属块的鉴定和兑换;货币保管;汇兑。
随着兑换、保管、汇兑业务的发展,聚集了大量的货币,自然而然地也就发展了贷款业务(转变为银行的关键点)。
第九章第一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第九章第一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银行的产生
1. 现代银行业兴起于西方。 2. 16世纪,从当时世界商业中心意大利开始,建立了威尼斯银行(1580年)等早期银行,具有高利贷性质,贷款对象主要为政府 3.现代银行体系是通过两条途径产生的: 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而转变为资本主义银行; 二是按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银行。 起主导作用的是后一条途径。 4. 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它的正式贴现率一开始就规定为4.5%~6%,大大低于早期银行业的贷款利率。
(金融保险)第八章政策性金融中介
第八章政策性金融中介第一节政策性金融中介概述一、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特征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或政府机构发起、出资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金融活动,以贯彻和配合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的金融中介机构。
在市场经济中,尽管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种类多样,称谓各异,但它们却共同有着既不同于中央银行,又不同于商业银行的特征。
(一)组织方式上的政府控制性(二)经营目标上的非盈利性(三)经营方向上的政策性(四)业务领域的专业性(五)信用创造的差别性(六)经营行为的上述特征如果孤立考察,也许并非是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所独有。
但如果将六项特征综合起来看,则构成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独有特征。
进一步分析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还可看出,组织方式上的政府控制性和业务领域的专业性是其最为实质的特征。
由于有了政府的控制,才使得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在经营方向上的政策性和经营目标上的非盈利性;由于业务领域的专业性,才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业务。
所以,可以说政府控制性和业务领域的专业性是识别和判断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实质性标准。
二、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类型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种类和名称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按活动范围划分为国际和国内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二)按组织机构划分为单一型和金字塔型(三)按主营业务划分为信贷机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四)按专业领域划分为农业、进出口、经济开发等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五)按命名方式划分为银行、金融公司、金融公库三、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和商业银行相比,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产生要晚得多,是在商业银行已有了较高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经历了萌芽、普遍设立、广泛发展和逐步衰退四个阶段1、萌芽阶段19世纪中后期是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萌芽阶段。
19世纪后半期,政策性金融中介机构的雏形开始首先在农业领域出现,其中法国走在前面。
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扶贫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扶贫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也应运而生,帮助农村地区解决了许多发展难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扶贫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农村金融扶贫的重要性金融扶贫是指通过金融手段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农村地区一直是我国贫困面临的重点区域,而金融扶贫正是助力农村地区实现脱贫的关键一环。
通过金融扶贫,能够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
二、金融扶贫的具体措施金融扶贫的具体措施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贷款支持。
农村贫困户通常由于资金困难而无法发展产业,而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够提供给他们发展所需的资金。
此外,还可以设置贷款利率优惠政策,鼓励农村贫困户申请贷款,降低其还款压力。
此外,金融扶贫还可以引入投资,帮助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意义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是指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一种方式。
它在农村地区推动了金融服务的改善与升级,增加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
这对农村居民来说至关重要,能够方便他们办理金融业务,提高他们的金融素质。
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实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实施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
比如,通过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等方式,使农村居民能够方便地进行资金转移、理财等操作。
此外,金融科技还能够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根据农民的需求为其制定出合适的金融方案。
这样,农民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
五、金融扶贫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关系金融扶贫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关系密不可分。
金融扶贫能够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则能够加强金融扶贫的实施效果。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当前存在的问题然而,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扶贫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金融中介》课件
06 总结与展望
对金融中介的总结
金融中介的定义与功能
金融中介是指在金融市场上,通过提供资金融通、风险管 理、信息传递等服务,将资金从供给方转移到需求方的机 构或个人。
金融中介的作用
金融中介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资金聚集、 风险管理、信息处理和监督等。
金融中介的发展历程
金融中介随着金融市场的演变而发展,经历了从传统银行 到现代投资银行的转变,以及科技对金融中介的深刻影响 。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金融中介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业务模式和 服务体系,满足了企业和个人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现代金融中介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金融市场的日 益复杂化,现代金融中介开始不断创 新,涌现出许多新型的金融机构和业 务模式。
现代金融中介的创新不仅带来了新的 业务机会和盈利模式,也使得金融服 务更加便捷、个性化,更好地满足了 客户的需求。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例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而 导致的金融中介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人为错误或系统故障而导致的金融中介 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中介无法在需要时将资产变现或获得足够的融资 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的风险。
金融中介的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与评估
付结算等。
02
信息不对称与金融中介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掌握的信息量或质量存在差异
。金融中介通过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信息优势,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
题,降低交易成本。
03
交易成本与金融中介
交易成本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如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
执行成本等。金融中介通过提供标准化服务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市
金融扶贫政策工作措施
金融扶贫政策工作措施金融扶贫是指利用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来解决贫困问题,并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过去几十年中,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采取了许多不同的金融扶贫政策和工作措施,目的是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来改善贫困地区的金融环境,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和财富,推动减贫进程。
本文将讨论金融扶贫政策的一些重要工作措施,如金融机构发展、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教育和金融技术创新等。
一、金融机构发展1.建立和发展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是金融扶贫的重要工具,可以提供贷款、储蓄、保险等金融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来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深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2.加强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政府可以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信贷评估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这样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满足贫困地区用户的需求,并降低贷款和储蓄等产品的风险。
3.完善金融机构的监管和执法机制为了保护贫困人口的权益,政府应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和执法机制,确保金融服务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这包括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
4.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政府可以鼓励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特别是在金融技术方面。
金融机构可以共享信息、技术和资源,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金融产品创新1.开发适合贫困地区的金融产品政府应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贫困地区用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如小额信贷、小额储蓄、保险等。
这些产品不仅要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还要考虑用户的收入状况和还款能力。
2.提供低成本金融产品政府可以通过降低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税收减免等方式,来降低金融产品的利率和费用。
这样贫困地区的用户更容易获得和使用金融服务。
3.鼓励金融创新和创业政府可以提供创业资金、技术支持、法律保护等方面支持金融创新和创业。
创新的金融产品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用户获得更多的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和财富。
三、金融教育1.提供金融知识培训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贫困地区用户的金融知识和意识。
九章非银行的金融机构
个人信托、法人信托、 个人和法人通用信托
(二)融资租赁机构P165:
——按出资者出资的比例不同划分:
1、单一投资租赁
2、杠杆租赁——又称“代偿贷款租赁”
出租人
出租设备
承租人
以出租设备作抵押
银行
按期偿还租金, 取得设备使用权
(二)融资租赁机构P165:
第九章 非银行的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类型: 1、保险公司 2、投资机构 3、信托公司 4、融资租赁公司 5、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6、财务公司等
一、保险公司及其作用
15世纪最早出现的险种是 ——海上保险,其次是火险和人寿保险。 何谓保险公司?P156 在1998年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
参考答案: ABD
人寿保险案例:
2005年6月,一场车祸过后,两个农民经 抢救无效死亡,其家人却有着不同的遭遇。
农民王某通过中介购买了某人寿团险产品 “一帆风顺”。100元保费即可获得8万元的 保障,保障期限为一年。
经保险公司调查后,根据保险条款规定, 王某拥有最高8万元的身故现金赔偿、最高 5000元的意外医疗费赔偿和每日30元的意外 住院医疗津贴,这样,公司总共给付王某家人 的赔偿金高达85030元。
பைடு நூலகம்
经营目的 商业性保险公司和政策性保险公司
经营方式 互助保险和行业自保
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筹集资本金; 出售保单,收取保费;给付赔偿款;资金运作。
资金运作包括: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国债与证 券投资基金)、发行抵押贷款等。
考点——多选题:
1、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运作方式主要是 ( )。
A、银行存款 B、证券投资 C、投资不动产 D、发放抵押贷款 E、发放信用贷款
金融扶贫与农村金融服务
金融扶贫与农村金融服务近年来,金融扶贫与农村金融服务成为了热门话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金融扶贫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金融扶贫助推农村发展金融扶贫是指通过金融手段,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金融扶贫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并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
通过金融扶贫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逐渐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支持。
首先,金融扶贫助推了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
金融扶贫政策提供了贷款和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帮助农民发展农业、养殖业等产业。
贫困地区的农民可以依靠金融扶贫的支持,开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自身经济收入。
其次,金融扶贫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发展。
在金融扶贫政策的引导下,金融机构纷纷设立了农村小微企业贷款专项资金,为农村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提供了低息贷款和企业咨询服务。
这些举措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最后,金融扶贫改善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
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络建设,加大金融服务力度。
通过建立信贷合作社、金融扶贫服务站等,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挑战和机遇在推动金融扶贫和农村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薄弱。
相比城市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给农民带来了一些不便。
其次,农民金融意识相对较低。
由于教育水平和信息不对称,很多农民对金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限。
这给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然而,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开始在农村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渠道,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此外,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提升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未来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推动金融扶贫和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扶贫产业金融工作措施
扶贫产业金融工作措施扶贫产业金融工作措施引言: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大量的贫困人群。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扶贫工作中,金融是一个关键领域,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
本文旨在分析扶贫产业金融工作的措施,并提出一些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的效果。
一、建立扶贫产业金融体系建立扶贫产业金融体系是实施扶贫工作的基础。
具体措施如下:1. 设立扶贫专门机构:建立由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扶贫专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扶贫产业金融工作。
2. 发展扶贫产业金融产品: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设计和推广适合贫困地区的金融产品,包括贷款、融资以及保险等服务,以满足贫困地区的融资需求。
3. 建立扶贫金融服务网络:加强金融服务机构在贫困地区的布局,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网络,确保贫困地区的居民能够方便地获得金融服务。
二、加大金融扶贫政策支持力度为了支持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需要加大金融扶贫政策支持力度。
具体措施如下:1. 设立专项扶贫基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扶贫基金,用于支持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
资金可以用于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方面。
2. 减免税费:对于在贫困地区投资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政策,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鼓励企业投资贫困地区。
3.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政府可以出台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降低贷款利率,提供更加灵活的贷款条件。
三、加强扶贫产业金融风险管理扶贫产业金融工作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是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和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具体措施如下:1. 优化风险管理机制: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贫困地区的产业进行评估,识别和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及时应对风险事件。
2. 加强监管和审计:加强对扶贫产业金融的监管和审计力度,确保扶贫资金的合法合规和有效使用。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九章考点手册
《金融理论与实务》第九章金融机构体系考点56金融机构的界定、种类与功能(★三级考点,一般为单选)1.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则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投资基金等。
2.金融机构的功能:(一)提供支付结算服务(二)促进资金融通(三)降低交易成本(四)提供金融服务便利(五)改善信息不对称(六)转移与管理风险。
3.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也被称为金融中介或金融中介机构。
它通常以一定量的自有资金为运营资本,通过吸收存款、发行各种证券、接受他人的财产委托等形式形成资金来源,而后通过贷款、投资等形式运营资金,并且在向社会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取得收益。
考点57新中国成立前的金融机构体系及其建立与发展(★★二级考点,一般为单选、简答)1.简述新中国金融机构的建立与发展阶段.................。
【2014.10】(一)1948年-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二)1953年-1978年:“大一统”的金融机构体系(三)1979年-1983年8月:初步改革和突破“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四)1983年9月-1993年: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初具规模(五)1994年至今: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金融机构体系的阶段2.1984年1月,单独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担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考点58中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一级考点,一般为单选、多选、名词)1.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
所谓中央银行,是指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
2.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它代表国家垄断货币的发行权,向社会提供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并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运行,维护币值稳定。
3.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
4.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
代表政府参与国际金融事务,并为政府提供融资、国库收支等服务。
第九章金融中介机构
3.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
• 于2003年4月20日成立,它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 来,有利于银行业监督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民 银行履行宏观调控职能,更好执行货币政策。
• 其主要职责:
✓ 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督职能 ✓ 审批银行业金融中介机构及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
✓ 负责国有重点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 理工作;
✓ 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三十五分。
4.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
• 于1997年8月开始,是国家对证券市场进行统 一管理的主管机构。
• 是国务院证券委的监管执行机构; • 是依照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 •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多头到统一、从分散到
✓ 证券机构是指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证券 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咨询 公司、证券评估公司等。其中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所是 最主要的证券机构。
✓ 证券公司是专业从事有价证券发行和买卖等业务的金融 中介机构;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三十五分 。
2.商业银行
中国的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以及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光大 银行、民生银行等民营股份制银行和一大批城市商业银行。 众多的外资银行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
融体系中占据了垄断地位。
4.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金融中介机构:民族资本银行先 天不足,难以成长。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七点 三十五分。
二、新中国金融中介机构体系的建立与演变
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模式
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模式的探索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模式,探索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普惠金融的定义和意义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机构,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的目标是让每个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从而提高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生活品质。
普惠金融的意义在于缩小城乡金融服务的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扶贫模式的基本原理金融扶贫是指通过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金融扶贫的基本原理是积极引导金融资金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流动,通过金融手段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可行性,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模式的关系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普惠金融是实现金融扶贫的重要手段,通过普及金融知识、建设金融服务网络、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获得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机会,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金融扶贫模式则是普惠金融的具体运作方式,通过建设金融扶贫机构、推出扶贫贷款、开展扶贫保险等途径,为贫困地区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
四、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的成功案例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模式的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可靠的金融服务平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普及率逐年提高;农村金融支持政策的落实,为贫困地区提供了资金支持,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农村电商的兴起,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尽管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金融服务的渠道和方式还不够多样化,很多农村居民仍然无法方便地接触到金融服务;其次,金融扶贫的资金需求巨大,金融机构和政府需要共同努力,积极寻找更多的资金来源;最后,金融扶贫需要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以确保扶贫资金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农村金融服务的扶贫信贷和农村保障贷款
农村金融服务的扶贫信贷和农村保障贷款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农村地区依然面临着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
扶贫信贷和农村保障贷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二、扶贫信贷的意义扶贫信贷是指为贫困农户提供的低息贷款,旨在帮助他们创业就业、增加收入。
通过扶贫信贷,可以改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助力他们脱贫致富。
三、扶贫信贷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扶贫信贷的发展,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其发展。
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合作,通过扶贫信贷助力贫困地区的发展。
四、扶贫信贷的运作模式扶贫信贷通常通过金融机构向贫困农户提供贷款支持。
这些贷款的利率较低,还便于灵活还款。
政府对扶贫信贷承担风险,降低贫困农户创业的风险。
五、扶贫信贷的效果评估通过对扶贫信贷的效果评估可以发现,它在农村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和减贫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贫困农户通过扶贫信贷获得了创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
六、农村保障贷款的概念和目标农村保障贷款是指为农村群体提供的风险保护贷款。
其目标是为农村地区提供风险补偿,帮助农民渡过经济困难和自然灾害。
七、农村保障贷款的发展现状农村保障贷款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
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和金融机构合作,为农村地区提供相应的贷款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和发展。
八、农村保障贷款的运作机制农村保障贷款通常通过政策性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来运作。
贷款的发放流程相对简单快捷,便于农民在面临风险时进行及时的应对。
九、农村保障贷款的效果评估农村保障贷款的效果评估表明,它在减少农村群体的经济风险、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农村保障贷款平衡了现代市场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关系,保障了农户的基本生活。
十、总结农村金融服务的扶贫信贷和农村保障贷款是解决农村贫困和缓解农民经济风险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大政府支持和金融机构合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将对拓宽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助力农村地区实现更好的经济发展。
金融扶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解决贫困户融资难题
金融扶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解决贫困户融资难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为了解决贫困户的融资难题,金融扶贫成为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金融扶贫如何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来解决贫困户的融资难题。
一、了解贫困户的融资需求了解贫困户的融资需求是解决他们融资难题的第一步。
贫困户常常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农村企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形成积极的态度,通过深入调研了解贫困户的融资需求,并根据需求特点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发展金融扶贫基金金融扶贫基金是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
金融扶贫基金可以从国家、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个渠道筹集资金,为贫困户提供低息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等金融服务。
通过金融扶贫基金的发展,可以改善贫困户的融资环境,帮助他们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收入。
三、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是解决农村贫困户融资难题的关键。
金融机构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投入,建设分支机构和服务点,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电子银行、移动支付等方式,方便贫困户进行融资操作,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四、提供金融知识教育提供金融知识教育可以增强贫困户的金融素养,提高他们的融资意识和能力。
金融机构可以举办金融知识讲座、培训班等活动,向农村居民普及金融知识,教育他们如何正确理解和利用金融工具。
通过金融知识教育,贫困户能够更好地了解金融服务的内容和流程,提高他们的金融技能和信用水平,从而解决融资难题。
五、推动金融扶贫政策的创新为了更好地解决贫困户的融资难题,金融扶贫政策需要不断创新。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金融扶贫的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农村金融市场进入门槛,提高贫困户贷款审批和放款速度。
同时,金融机构也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其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能力。
结论金融扶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对于解决贫困户的融资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金融扶贫作业指导书
农村金融扶贫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2)1.1 农村金融扶贫背景 (2)1.2 农村金融扶贫的意义 (3)1.3 农村金融扶贫现状分析 (3)第2章农村金融体系概述 (3)2.1 农村金融体系构成 (3)2.2 农村金融体系的不足与改进 (4)2.3 农村金融政策与发展方向 (4)第3章扶贫金融产品与服务 (5)3.1 扶贫贷款产品 (5)3.1.1 农户小额贷款 (5)3.1.2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 (5)3.1.3 农村青年创业贷款 (5)3.1.4 扶贫小额信贷 (5)3.2 扶贫保险产品 (5)3.2.1 农业保险 (5)3.2.2 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5)3.2.3 健康保险 (6)3.2.4 意外伤害医疗保险 (6)3.3 扶贫金融创新产品 (6)3.3.1 产业扶贫基金 (6)3.3.2 扶贫债券 (6)3.3.3 贫困地区股权投资 (6)3.3.4 金融科技扶贫 (6)第4章农村金融扶贫政策与实践 (6)4.1 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政策概述 (6)4.2 农村金融扶贫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6)4.3 农村金融扶贫政策优化建议 (7)第5章农村金融扶贫组织与管理 (7)5.1 农村金融扶贫组织架构 (7)5.1.1 组织架构概述 (7)5.1.2 金融机构 (7)5.1.3 相关部门 (7)5.1.4 扶贫开发机构 (8)5.1.5 农村基层组织 (8)5.2 农村金融扶贫风险管理 (8)5.2.1 风险识别 (8)5.2.2 风险评估 (8)5.2.3 风险控制 (8)5.2.4 风险监测与预警 (8)5.3 农村金融扶贫监管与评估 (8)5.3.1 监管体系 (8)5.3.2 监管内容 (8)5.3.3 评估机制 (9)第6章农村金融扶贫信用体系建设 (9)6.1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9)6.2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 (9)6.3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路径与措施 (9)第7章农村金融扶贫与产业发展 (10)7.1 农村产业扶贫概述 (10)7.2 农村金融扶贫与农业产业发展 (10)7.3 农村金融扶贫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0)第8章农村金融扶贫与农民增收 (11)8.1 农民增收的金融需求分析 (11)8.1.1 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11)8.1.2 农业生产资金需求 (11)8.1.3 农村非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11)8.1.4 农民消费和投资资金需求 (11)8.2 农村金融扶贫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 (11)8.2.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1)8.2.2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1)8.2.3 降低金融门槛,缓解融资难题 (11)8.2.4 增强农民风险承受能力 (11)8.3 农村金融扶贫促进农民增收的策略 (11)8.3.1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12)8.3.2 加强政策支持 (12)8.3.3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12)8.3.4 提升农民金融素质 (12)8.3.5 加强农村金融风险防控 (12)第9章农村金融扶贫案例解析 (12)9.1 国内外农村金融扶贫成功案例 (12)9.1.1 国内案例 (12)9.1.2 国外案例 (12)9.2 农村金融扶贫案例启示 (13)9.3 农村金融扶贫案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3)第10章农村金融扶贫未来发展展望 (13)10.1 农村金融扶贫发展趋势 (13)10.2 农村金融扶贫政策创新 (13)10.3 农村金融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 (14)第1章引言1.1 农村金融扶贫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贫困问题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扶贫金融工作制度
扶贫金融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扶贫金融工作,推动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扶贫金融工作应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金融创新、风险可控的原则,充分发挥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第三条扶贫金融工作应以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生态保护等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条扶贫金融工作应注重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扶贫体系。
第五条扶贫金融工作应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确保金融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六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扶贫金融工作,形成合力,推动金融扶贫事业健康发展。
二、政策支持第七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制定扶贫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贷款投放,优化扶贫贷款结构,提高扶贫贷款覆盖面。
第八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指导金融机构制定扶贫贷款利率优惠政策,降低贫困地区的融资成本。
第九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扶贫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贫困地区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第十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扶贫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确保扶贫贷款的安全。
第十一条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扶贫政策,制定相应的扶贫金融政策措施,为扶贫金融工作提供支持。
第十二条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扶贫金融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推动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第十三条地方政府应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
三、金融机构职责第十四条金融机构应积极承担扶贫金融责任,将扶贫贷款纳入年度信贷计划,加大扶贫贷款投放力度。
第十五条金融机构应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扶贫贷款政策和程序,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
金融扶贫服务中心规章制度
金融扶贫服务中心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政策,深化金融扶贫工作,提高金融服务贫困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领导、员工等。
第三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属于财政部门,主要负责金融扶贫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动。
第四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宗旨是服务贫困群众,助力脱贫攻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工作原则是依法合规、务实高效、诚实守信、关心贫困。
第六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工作任务是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宣传教育,协调推动金融机构开展扶贫贷款业务,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和使用等。
第七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职责是制定和实施金融扶贫工作方案,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监督和评估等。
第八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结果导向,合作共赢。
第九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目标是通过金融手段,帮助贫困群众提高生产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全面小康。
第十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发展方向是与扶贫政策相适应,与时俱进,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扶贫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第二章组织结构第十一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设有领导班子、办公室、扶贫项目组、监督评估组等机构。
第十二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领导班子包括主任、副主任等,负责指导全体员工开展具体工作。
第十三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办公室是中心的综合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日常事务处理、文件资料管理、会议协调等。
第十四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扶贫项目组是中心的重要部门,主要负责扶贫项目的制定、实施、监督、评估等工作。
第十五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监督评估组是中心的监督机构,主要负责对扶贫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十六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应按照各自职责,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扶贫任务。
第十七条金融扶贫服务中心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由中心领导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调整和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微型金融的涵义(一)微型金融与微型金融机构1、微型金融(Microfinance)。
微型金融是在传统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发展起来,以低收入群体为目标客户,向贫穷人群提供贷款、储蓄、保险、转账服务等金融产品的金融业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小额信贷业务和小额保险业务。
小额信贷(Microcredit)也被称为微型信贷,由于不同国家的小额信贷业务在操作机构、服务对象以及运营规模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国际上对小额信贷没有统一的定义。
世界银行的《小额金融信贷手册》给出的定义是:小额信贷包括储蓄和信贷,是向低收入客户和个体经营者提供的金融服务活动。
国际主流观点认为,小额信贷是为贫困人口提供的持续的、小规模的、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制度化和组织化的金融服务,是针对低收入人口的经营能力、还贷能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设计的一个独特的金融服务。
小额信贷的基本特点表现在:首先,小额信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服务活动,其本质是一种信贷方式;其次,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是低收入人群(包括穷人、低收入的个体经营者、微型企业等);第三,小额信贷不需要以资产抵押作担保,而是采用无担保或灵活的信用担保的形式发放。
第四,小额信贷服务应具有商业可持续性。
需要注意的是,小额信贷与小额贷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小额信贷具有为扶贫而生的本质特征如小额短期、分期还贷、信用联保等,而“小额贷款”则没有扶贫的必然属性,是一个正常的金融品种。
”小额保险(Micro-insurance)主要是面向农村中低收入人群、收取小额保费的一种简易保险,旨在帮助农村中低收入人群规避某些风险,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CGAP,2002)。
小额保险分为小额财产保险和小额人身保险两种,具有多险种、低价格、面向低收入群体等特点。
根据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印发〈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小额人身保险是一类面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人身保险产品的总称,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核保理赔简单等特点,是小额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
2、微型金融机构(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MFIs)。
微型金融机构是提供小额信贷、小额保险等微型金融服务的机构,既包括专门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扶贫社、村镇银行等,也包括涉足微型金融业务的正规金融机构机构,如涉足小额信贷业务的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提供小额保险服务的保险公司等。
二、小额信贷小额信贷(Micro—Credit)是微型金融的狭义概念,也是微型金融的核心。
从广义的小额信贷定义来看,民间高利贷者的出现可视为小额信贷的起源,但是正规机构向穷人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却是在二战后才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很多国家的经济造成重创,各国都亟需进行大规模重建和经济复兴,尤其是众多低收入群体,更需要信贷资金的支持来恢复和发展生产。
由于难以满足信用评级要求,这些低收入者很难从传统金融体系获得资金支持,从而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无疾而终的实验”,如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或者国际组织通过项目的形式低收入人群提供贴息贷款。
但是,由于贷款利率被人为控制,无法与资金成本和机构管理成本总和相匹配,造成严重亏损;另一方面,许多借款人抱有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还款意愿不强,致使大部分项目已失败告终。
在20世纪的70年代后的金融实践进程中产生了一些专业的小额信贷机构。
如孟加拉国格莱珉乡村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等等。
这些微型金融机构采取的小组贷款模式也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和借鉴,用于解决本国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
90年代后的小额信贷发展迅速,小额信贷的运作模式也呈现多样化。
许多学者根据小额目标侧重点的不同,将小额运作模式划分为“制度主义”和“福利主义”:前者更注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后者更注重扶贫的效果。
随着信贷技术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这两大阵营出现融合的趋势,各类小额信贷形式的目标差异更多体现在程度上而不是性质上,如制度主义小额信贷类型同样也关心贫困人口的福利改善问题,福利主义小额信贷也注重机构的可持续性。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各国的小额信贷运作模式和发展路径存在一定差异性。
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小额信贷模式主要是以下四类:第一类,小组贷款模式——以小组联保的形式发放小额贷款;第二类,村镇银行模式——小额信贷机构以村镇的整体信用为支撑,在村镇范围内发放小额贷款;第三类,个人贷款模式——直接向农户或微型企业发放小额贷款;第四类,混合模式——同时兼容上述三种形式的放款方式。
各国提供小额信贷的机构也呈现多样性,包括国有机构、商业银行、国有政策性银行、信用社、非政府组织、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和社区团体。
典型的小额信贷机构包括孟加拉国的格莱珉乡村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等。
(一)孟加拉乡村银行(GB)孟加拉乡村银行成立于1976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扶贫机构,主要为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妇女提供贷款、存款以及其他金融服务,1983年转型为独立银行(GB)。
GB模式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GB有层级组织结构。
借款小组和乡村中心是GB运行的基础,村中每5人自愿组成一个借款小组,每5-8个小组组成一个乡村中心。
GB总行下设分行,一个分行下有10-15个支行,每个支行管理120-150个乡村中心,支行在财务上自负盈亏。
第二,GB以妇女为主要对象,实行小组贷款制度,小组成员之间具有连带担保责任。
贷款期限为1年,分期等额还款,对借款上限进行控制。
第三,GB通过中心会议保持业务过程的透明度。
乡村中心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集中放款和还贷,集体进行培训,便于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并营造团队精神。
GB关注的是社会最低阶层,由于这些人收入较低,而且缺乏传统的担保,因此GB只向联合责任小组发放贷款,且与强制性存款相关。
GB用这种方式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都纷纷复制GB模式。
2000年之后,GB进行了业务改革,由原来仅接受成员存款变为接受所有公众存款;公众存款的增多使得个人账户不断丰富,出现了“格莱敏退休储蓄金帐户”、“信用人寿保险储蓄基金账户”等;贷款较过去更加多样化,在期限、偿还方式上都出现了更适应客户需求的产品,并提供特殊期限贷款、教育贷款以及“弹性贷款”等。
(二)印度的互助小组(SHG)SHG(Self-Help Group)是印度微型金融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其极具特色的地方。
SHG是一个非正规组织,一般有10-20个成员,主要从事存款和贷款业务。
与合会一样,SHG要求成员定期进行自愿储蓄,建立小组资金,SHG将小组资金以小额贷款的形式贷给有需要的成员。
SHG以小组的名义建立银行存款账户。
SHG在成立六个月后,符合条件的就能以小组的名义从银行获得贷款,SHG再将贷款贷给成员。
银行对SHG的贷款是无抵押的,一般是SHG银行存款的1-4倍,贷款的利率完全由银行自行决定。
SHG对小组成员贷款的利率也是由SHG集体决定的,贷款月利率一般在2%-3%。
SHG的运作在印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Tankha[52](2002)这样描述SHG:在过去的十年里,70多万个SHG累计从银行获得了4亿多美元贷款,由于SHG的成员个数平均都在15个左右,因此累计有1000多万人都从中得到了好处,这些贷款的到期还款率超过了95%。
据保守估计,SHG的存款至少有1.7亿美元。
(三)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玻利维亚的小额信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危机和恶性通货膨胀之后开始发展起来。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前身是一个以捐款为资金来源的非盈利性组织——PRODEM,主要为城市小企业或自我雇佣者提供小额贷款。
为了自动瞄准目标对象,它规定新借款人的借款额不超过100美元,并且只要借款人按时还贷还可以逐渐增加贷款规模。
贷款要求3-8人的小组联合担保,任何成员的贷款拖欠将使整个小组丧失贷款的权利。
与GB所不同的是,这种小组是一种正规的相互担保人制度,如果小组中任何人的贷款拖欠,其他人将联合承担偿还责任。
由于玻利维亚大量的城市小企业或自我雇佣者的存在,小额信贷业务发展迅速,但还是无法满足巨大的信贷需求。
于是PRODEM在1992进行了分化,把商业化运作的一部分单独分离出来,成立了玻利维亚阳光银行(BancoSol),成为第一个转变为商业银行的非政府组织。
与此同时,PRODEM作为非政府组织,其职能仍然存在,并将原有的客户和贷款业务转移到了阳光银行,同时阳光银行还成为第一家可以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的小额信贷银行。
改组之后,阳光银行的资产增加了近10倍,银行贷款损失率一直低于0.5%,资产回报率也是玻利维亚银行业中最高的,其服务对象为城市中贫困线以上的中低收入阶层,而不是赤贫者,在贷款业务上贷款数额较大、利率高、还款方式灵活,能够做到财务自立。
因此玻利维亚阳光银行被认为是非政府组织成功转型为盈利性金融机构的最好案例,在银行监管机构的CAMEL评级中,阳光银行也被认定为玻利维亚运营最好的银行。
(四)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BRI-UNIT)这是世界上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最大的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
BRI成立于1895年,1984年BRI对整个村级机构体系进行重组,将原来的乡村信贷部改为服务站,后发展为自负盈亏的、商业性的村银行,改革之后的BRI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04年,BRI拥有4046个村银行,其中96%都盈利1。
村银行体系发放的贷款只占BRI贷款总额的15%,却创造了大部分的利润。
BRI的组织结构从上倒下依次为:小额信贷部、地区分行、各地区支行、村银行。
其中,小额信贷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和直接监管乡村信贷系统,地区分行负责对下一层的内部审计工作、监管和指导,支行多位于该地区主要城市,其职责除贷款经营外,还要负责监管下属的乡村信贷网点,并决定各村银行的最高贷款额度,其监督和管理费用由村银行负担,村银行是整个系统的最底层,却是整个体系运作的核心,共有4046个,范围遍及印度尼西亚全国。
三、我国微型金融产业的实践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有零星的、针对农户资金需求的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但真正引入孟加拉式的小额信贷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
我国小额信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走过了学习个别技术环节、借鉴制度、试图从中吸取适合中国背景的合理成分等过程。
根据项目组织方式、资金来源等不同,我国微型金融产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1993年——1996年10月:援引外资进行小额信贷扶贫试点阶段初期吸纳小额信贷中个别技术或者组织环节,出现在联合国20世纪80年代援华项目中,主要表现为资金管理和组织方式个别环节的改良,从完全的赠款改为资金的循环使用,并且在项目实施中加入了妇女小组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