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赠别诗)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赠别二首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⑴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十三余:言其年龄。

⑵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⑶“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⑷“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⑸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创作背景】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鉴赏】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

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

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赠别》是杜牧的诗,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

一共有两首,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让我们来仔细鉴赏一下。

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译文】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赏析】《赠别》二首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

第一首深情赞美对方的艳丽轻盈,“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抒写两人别夜离席的伤感情怀。

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以议论的方式陡起。

多情,指离别的双方本来就有真挚感情,此刻在离席别筵之上,更是思绪万端,黯然销魂。

也许诗人应当表现两人缱绻缠绵的柔情,但实际上,却是默然相对,无以为语,看起来像是素不相识的路人,所以说“总无情”。

“总”字强调,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为什么“多情”反好像“无情”呢?这是因为,在惜别情绪的高潮中,一般的惜别言语、动作乃至表情统统不足以充分表达深浓的离绪,而离别的伤感痛苦又使双方的表情近乎铁血心肠;也许是最多情的人反而会有这种漠然无情的表情。

说“却似”,又正道出这“无情”的表象下蕴藏着“多情”的实质。

这“多情”与“无情”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

接下来一句“惟觉樽前笑不成”,樽前相对,为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由于离绪太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为欢,结果仍然是无言相对,难以欣悦却似“无情”了。

但这种“无情”,正是太“多情”的结果。

“惟觉”二字于无可奈何的口吻中透见惨然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初中语文古诗文手册 课外古诗词主题分类及训练 第四类 赠友送别

初中语文古诗文手册 课外古诗词主题分类及训练 第四类 赠友送别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有什么作用? 暮霭、芦苇、田野。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气象雄浑,而又弥漫着凄冷、压 抑的氛围。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二)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① 李攀龙
青枫飒飒②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③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①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兵部武选司杨继盛因弹劾权奸严嵩,被诬 害处死。明卿即吴国伦倡议为杨继盛赠礼送葬,被严嵩贬为南康推官。此时作者 正在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李攀龙写了这首七绝。②飒飒:风 雨声。③楚:指江西,古为南楚。
(一)折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①,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本诗用了“水”“杨柳”“马”“春风”等意象,主要表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拟人:春风最爱惜杨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 春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拂柳的情境,暗含惜别之情。比喻:诗人 用折下的柳枝自喻,并且将送行者比作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折柳的情 态,表达出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意。
(三)湘①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苇岸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注释】①湘:指湘江。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 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 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霄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 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

《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

《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译文玉瓶中装着美酒佳酿,已经送别了数里地,该是返回之时了。

把马系在垂杨下,在大道上饮酒。

远望天边看到幽幽绿水,遥远的海上看到隐隐约约的青山。

酒兴过后就要分别了,你们快回去,不要看到酒醉离别的悲伤情态。

注释广陵:今江苏扬州。

沽:买。

垂杨:即垂柳。

渌水:清澈的绿水。

袂:衣袖;分袂,指离别。

赏析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写携酒送别。

唐诗中的离别总是弥漫着浓浓的酒香,这首诗更是如此,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

这两句好像平平叙述,实际上蕴含了对朋友深厚的情谊:瓶为“玉瓶”,酒为“美酒”,从容器的精致名贵和酒的香醇清洌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重视。

这种感情在第二句更加明确:“数里送君还”,送君数里,可见为了送别朋友走了很长的路,惜别之情见于言外。

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所以送别诗中常见柳色依依。

系马于垂柳之下,举杯于大道之间,作者通过两个前后相承的动作,营造出一种开阔畅达的意境,暗示出这并非是一次黯然销魂的伤情之别。

需要提出的是,这两句语言虽舒缓平易,却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垂杨、大道、系马、举杯,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柳阴送别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扬州地处内陆,并不靠海,也没有十分广阔的水域,所以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当是作者与友人谈话的内容,而非眼前实景。

不管是久别重逢还是即将离别,相知的'人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两句是对朋友说:此去一行,你将会有许多美好的经历,可以在遥远的地方欣赏大海的美景,可以在广阔的海面上见到缥缈的青山。

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寄寓着对朋友的衷心祝福,不见勉励之辞而暗含勉励之意,景色的描述中凝结了深厚的情感,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诗歌分类鉴赏之赠别诗

诗歌分类鉴赏之赠别诗

高三语文复习课古诗鉴赏二轮复习——分类鉴赏之赠别诗一、经典回顾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的事,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此诗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赏析】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

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

“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

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

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

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

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

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附:司空曙,字文明(一作初),广平人。

登进士第,从韦皋于剑南。

贞元中,为水部郎中,终虞部郎中,诗格清华,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二、初步归纳根据一轮复习情况,结合以上诗作,从意象、感情基调、抒情方式和描写方法等角度初步归纳赠别诗的特征。

教学目标:1、归纳赠别诗的鉴赏知识。

2、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赠别诗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归纳鉴赏知识,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技巧(三)分类鉴赏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技巧(三)分类鉴赏
(5)抒发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常用手法
(1)用典。如: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2)借景抒情。如: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3)借古讽今。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第四类 边塞类
常用手法
(1)借景抒情。把对友人的担忧、关切等情感寄托在景中,情景相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富含哲理,直抒胸臆。只要友情深厚,即使相隔千里也像是在眼前一样亲近,表现了友谊的超时空性。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语言风格
常用手法
(1)用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借景抒情。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借古讽今。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抒发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愤慨之情。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常用手法
(1)比喻。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用典。如:①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②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第三类 爱国忧民类
总体特点
诗歌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报国志向、讽刺社会现实为主题发表议论,抒发作者感慨,把自己对祖国人民的热爱,用诗歌这种形式表现出来。
常见意象
战争、中原、长安、铁马、冰河、神州、山河、草木、烽火等。
情感主题
(1)表达诗人对前事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无限忧虑。如:杜牧《泊秦淮》。

诗歌鉴赏(五)赠别诗

诗歌鉴赏(五)赠别诗

【赏析】这两首诗均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借 “万重山水”、“晨风”、“通川、湓水”起兴, 表达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
gǔ qí
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诗歌赏析: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写送行之地的景色。渡头、杨柳,显出送行和 分别已在眼前。唐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此处烘托了 送行之时的气氛。行客稀,可见渡头之冷清,反衬出 离别的伤感。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
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时值春光无限、 桃红柳绿之际,大江两岸春光明媚,诗人觉得心中对 友人无限惜别之情,正如眼前所见的一派春光,弥漫 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 (比喻、通感)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 此诗以杨柳起兴,关合送别情事。又 以春色比喻相思之情,言其如影随形, 无处不到。且以春色之清丽和暖喻人 间友情,亦颇宜人。
1.分析诗中“妾”的形象。 2.作者借刻画“妾”的形象来表达什么?
妾——一位对丈夫忠贞不二的节妇形象
【赏析】 通过描写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 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 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 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本诗运用“比兴”手法,以“节妇”自比,表达 对朝 廷的衷心以及不愿被拉拢、收买的决心。
酬赠诗
【概念】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或者赠给亲友
同人的诗歌作品
【特点】酬赠诗表意含蓄,常用“比兴”手法。 【酬赠诗的鉴赏方法】 1.明确酬赠的对象; 2.明确因何而酬赠;
3.明确酬赠的目的;
4.明确诗中意象的言外之. 感君缠绵意, 系在 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 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 不相逢未嫁时. 注:根据记载,唐宪宗时,藩镇割据,平卢节度使李师 道拥兵跋扈,勾结朝廷的官吏文人,图谋不轨。李师道 也想收买张籍,张籍特写此诗,以节妇的坚贞不二自 比,来表示对李师道的拒绝。

古诗分类讲解(四)赠别诗

古诗分类讲解(四)赠别诗

古诗分类讲解(四) 赠别诗 1古诗分类讲解(四) 赠别诗一、常见的主题类型:(一)以悲情为主的:常常表达友人之间因离别而产生的依依不舍、悲伤之情,以及对友人前程的关切,对再次相聚的期待。

此类诗歌常有情感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特点。

示例: 1、送杜十四之江南白居易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前两句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

“渺茫”明写景,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第三句写诗人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末句则用“断人肠”直抒别情。

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2、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罟师,船夫。

诗的开篇直接入题,交代送别地点。

江边渡头,杨柳依依。

这既是眼前之景,又蕴含对友人留恋之深情。

刚才还很热闹的渡头,一下变得行客稀少,冷冷清清。

惟有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

一二句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四两句以景结情,大意是:我心中的相思之情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一样,从江南到江北都一直伴随着你,送你回到江东。

作者即景寓情,将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作心中无穷无尽的相思,把无形之情外化为可感的形象,使情与景妙合无间,从而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巧思妙喻。

(二)以抒发旷达或豪迈的情怀为主的:这类诗歌,并不着意渲染离别的伤感,把别情写得豁达,显得新颖别致。

1、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自然引出了一个“愁”字。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赠别二首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⑴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十三余:言其年龄。

⑵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⑶“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⑷“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⑸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创作背景】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鉴赏】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中考语文综合题专练∶诗歌鉴赏及答案(1)

中考语文综合题专练∶诗歌鉴赏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杜牧《赠别》诗中,体现与友人送别场景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首诗中画线的诗句,具体说说其抒发感情的方式和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樽前2.杜牧的《赠别》诗,以物喻人,通过“蜡烛有心”和“垂泪到天明”表现友人离别之时的深深的忧伤之情。

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认为只要真情在,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并劝勉友人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而不能像普通儿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

就感情基调而言,前者黯然销魂、极度伤感,后者乐观豁达、积极昂扬。

【解析】1.“唯觉樽前笑不成”意思是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樽前”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比较。

甲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句明显是把蜡烛当人了,借物达情,连蜡烛都有心都会流泪啊,何况是人呢。

两句没有一个愁和伤字,却恰如其分表达了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复杂心境。

感情基调:黯然销魂、极度伤感;乙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感情基调:乐观豁达、积极昂扬。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1),(2)。

烟水极天鸿有影,(3)。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请从A、B、C三句中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入原诗(1)(2)(3)处。

唐宋名家七言绝句-《赠别》

唐宋名家七言绝句-《赠别》

唐宋名家七言绝句-《赠别》《赠别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着重写扬州一位歌妓的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歌妓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赠别》的唐诗及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赠别》唐代: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及注释韵译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鉴赏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初中诗歌分类(赠别送友诗)教师

初中诗歌分类(赠别送友诗)教师

初中诗歌分类(赠友送别诗)赏析行旅诗:这类诗的主题一般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主要内容:或写羁旅之思,如《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或写思念亲友,如唐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或写征人思乡如宋范仲淹《渔家傲》。

送别诗:古人离别之际,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

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像、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如王维《谓城曲》抒写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念之情;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对友人情深意长的勉励。

诗词经常选取一些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的典型意象来营造感人的艺术魅力,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月亮: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松菊:高洁的品格和情操;羌笛:幽怨凄凉,别意与乡情;梧桐:凄凉悲伤萧瑟冷寂;杨花:随风飘散,使人想到飘零;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竹:虚心、脱俗、孤、刚劲;亭: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雁:游子的思乡、鸿雁传书。

情感:⒈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

⒉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3.借送别言志。

这类诗以送别为题,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感。

4.表达朋友间的深厚友情。

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到了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赠别诗)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交离别情”。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专门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宝,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舟远影晴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交”,诗人深挚的友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纯朴与豪爽寄予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亮的冰壶装下了明白得和信任……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

”正确明白得一首赠别诗词,第一得从主题入手。

开篇的一组排比句,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

立意问题专门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冷朝阳的《送红线》(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还有风格有之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交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舟远硬晴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等。

李白的诗境域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对魏万的鼓舞。

最新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最新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杜牧《赠别》古诗赏析

杜牧《赠别》古诗赏析

杜牧《赠别》古诗赏析杜牧《赠别》古诗赏析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十三余:言其年龄。

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鉴赏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

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

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赠别诗)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

”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

开篇的一组排比句,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

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

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冷朝阳的《送红线》(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还有风格有之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等。

李白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

王安石《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则抒写了兄妹之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

我们可以用刘长卿的《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基本相同;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

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

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

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

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

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

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

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

诗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我们可以用刘长卿《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

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

其答案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

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例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

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

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

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

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诗人在使用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

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我们可以用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

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

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

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

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

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可以用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来出这样一道题:“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回答前就应该运用“有包孕的片刻”这一理论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携手’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

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

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

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

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

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

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就不再一一详细阐述了。

我们可以用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来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谐音修辞法的认识,题曰:“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作出如下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领悟并背诵一些赠别诗词的名句可触类旁通,有助于深入领会同类诗词。

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佳句是一首诗的精华之所在,清朝的何绍基曾经在《与汪菊士论诗》中说过:“诗无佳句,则温馨之致不出。

”诗无佳句若枝头无花,似空中无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