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三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 ①音乐美:全诗每节押韵,逐节换韵,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 ②绘画美:语言自然清新,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③建筑美: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
三、课堂探析
1.诗歌用词讲求形象、凝练。请结合《炉中煤》举 例说明其作用。 答:在这首诗中,“燃”字是最富于动感的一个词, 给人的形象感受是炉火跳动,光热四溢,“炉中煤” 的生命在“燃”中得以显现、升华。这个“燃”字, 还可以让人想象到一颗滚烫燃烧的心,表达出诗人 对祖国眷念之深、思渴之切。在第4节中,这个“燃” 字出现在“常常思念”之后,又使人感到诗人有一 种对于暂时不能投身国内火热斗争而坐卧不宁的心 情。
谢谢!
第三部分 文学作品欣赏
诗歌单元(一)
《现代诗三首》
一、复习要求
二、知识准备
课文探析
三、课堂探析
四、巩固练习
一、复习要求
1.领会作品所抒发的情感。
2.了解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3.掌握诗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知识准备
1、语音 卤lǔ 青荇xì ng 模样mú 浮藻zǎo 脂膏zhī 长篙gāo 慰藉jiè 漫溯sù
斑斓bān lán
辜负gū
河畔pàn
3、文学常识 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 文字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代表作有《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诗 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 《蔡文姬》等。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 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 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 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
(四)巩固练习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炉中煤是作者自喻,“年青的女郎”比作祖国。为什 么作这样的比喻?这样 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因为本诗表现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而 “炉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 燃烧,这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一致的; “炉中煤”还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 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可以形象表现诗人为了 祖国在“五四”之后所呈现的新气象的认识,就像 一位青春焕发的“年青女郎”而不是我们通常比作 的母亲,从抒情的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 的情感。作品中的“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 虽然构不成生活中恋人的关系,但从精神实质上讲, 同样是在奉献一颗滚烫的心。
3.对“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 得重见天光。”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D ( )
A.诗人深感自己被埋没多年,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心里非常 失望。
B.“五四”运动爆发,人民的觉醒,爱国激情的高涨,作者强烈的爱国 之情不可抑制地冲将出来,像“煤”一样地“重见天光”,表达诗人在新 时代为祖国富强奋斗搏击的愿望。 C.煤“活埋在地底多年”象征诗人爱国之情也曾经长期深深埋藏在心里, 只是由于祖国内受封建黑暗统治,外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时代条件所限,一 直积郁在心得不到抒发。
3.徐志摩主张诗歌要有音乐美。请以《再别康桥》为例说说它 是如何体现其诗美主张的。 答: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7节,每节4行,每行两顿,不 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句押韵,抑扬顿挫, 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赤诚的学子 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 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 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这正体现 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怎样理解“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 明确: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 过去和今朝。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 光”。从字面上讲,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 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在过去 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 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今朝,在五 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 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 终于来了。
思考:如何理解“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 辜负我的思量“? 明确: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 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 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殷 勤”。“不辜负”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后一句的 “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 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是具有更深含 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为断发展,日益强盛、 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2)问答法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扪心自问,或惊疑 发问、自求解答,又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 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 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诗人 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为何更须 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 泪?”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 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 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 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礡、精神焕发 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 为祖国献身也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炉中煤》写于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女神》郭沫若的第一部诗 集,也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B.这首诗构思自然新颖,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 寄寓着诗人以身许国、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 我觉醒,也体现了诗人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C.本诗把祖国比做“女郎”是吸取了我国传统诗歌的精华做为养分, 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离骚》中美人香草之喻,使意境甘美浓郁,便于表 达深深的眷念之情。 D.本诗每节以“啊,我年轻的女郎”领起,从不同侧面倾诉,这种复 唱手法,有一唱三叹之妙。全诗四节,每行三顿,一韵到底,在形式上 统一、完整、和谐。
如何理解“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 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 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 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 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不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 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 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 神。
B 2.对“炉中煤”这一意象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 B.“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 C.“炉中煤”这一意象,熔物的特性、“我”的气质和时代精神于一炉。
D.写“煤”之燃烧,即抒“我”之激情,亦抒人民之情、时代之情。
D.对煤的来历出身作了交代,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4.对诗歌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首饱含眷念祖国情绪的哲理诗。第一节,“我” 向亲爱的祖国诉说着那颗燃烧的赤子衷心,即使化为灰烬 也绝不后悔遗憾。 B.第二节“我”向祖国表白自己的心迹,虽然外表有些卤 莽,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希望不要被祖国嫌弃。 C.第三节写“我”的重生,效力之机已来,“我”愿为祖 国献出一切。 D.结尾与开头形成复唱,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凝聚点。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南湖、诗哲。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 主要成员。作品有《猛虎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夜》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课文主旨 《炉中煤》:诗人以“炉中煤”自喻,表现了自己 为了祖国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 《红烛》:通过歌颂燃烧自己、创造光明的红烛, 表达了诗人献身祖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 自我牺牲精神。 《再别康桥》:通过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的 一幅幅清幽旖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故地重游时眷 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感情。
2.《红烛》采用了哪些抒情方式,这些抒情方 式的采用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1)拟人化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 诗人对烛呼告,倾诉自已的所见、所思、所感, 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 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 红烛的形象就成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和诗人 抒情的依托。
5、写作特点 《炉中煤》: 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的爱国情感。 ②运用精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③运用回环往复的手法,首尾呼应,每节首句相同, 便于诗人抒发强烈的感情。
《红烛》: 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的献身精神。 ②运用反复呼告的手法,形成诗节的排比,便 于抒写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 ③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 红烛的形象成了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