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分两个部分进行的,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及书写格式和要求。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在理解上比较容易,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具体的计算中,特别是书写的格式。
在后面的练习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强调和训练。
第二部分主要是结合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的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我着重是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观察和比较,找到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归纳出此类问题的基本结构。
接着重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的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说清先求什么。
从课堂学生的表现看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大部分学生可以主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解答的思路也比较清晰。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在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A. B. C. D.2.把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切成两个相等的长方体,增加的两个面的总面积是()平方分米。
A.18 B.9 C.36 D.以上答案都不对3.一个四位数abcd,a是1-9中的质数,b是1-9中的合数,c是1-9中的偶数,d是1-9中的奇数,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有()个①一共可组成320个四位数②其中最大的数是7989③其中最小的数读作“一千四百二十一”④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的差是5568⑤这些四位数是5的倍数的可能性为0⑥若b=c,则一定有b=c=4⑦在其中最小的那个四位数中,一定有a=1A.5 B.4 C.3 D.24.等边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5.两个真分数的积与它们的商相比,()大。
A.积大B.商大C.一样大D.无法确定6.下面的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A.B.C.D.7.已知a、b、c均不等于0,结果与a÷相等的是()A.a÷c×b B.a÷c÷b C.a÷b×c D.不确定8.要比较淘气和奇思两人小学6年身高变化趋势,使用( )比较合适。
连除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
连除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连除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中,我们教授了连除实际问题。
这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连除,以解决各种问题。
通过这一课程,我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情况有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练习和互动讨论等。
我首先进行了简单而清晰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了连除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我使用了生动有趣的实例来说明连除的应用,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在示范环节中,我通过解决一些常见问题,向学生展示了如何运用连除进行计算。
然后,我组织了一些练习活动,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以加深他们对连除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最后,我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讨论,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和策略。
这样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然而,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有些学生在理解连除的概念和步骤方面存在困难。
他们往往容易将连除和其他计算方法混淆,无法正确应用连除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加强课堂演示,并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以巩固学生对连除的理解。
其次,有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错误,如计算错误和步骤混乱。
为了纠正这个问题,我会更加强调细节,教导学生保持良好的计算和操作习惯,并进行更多的实践训练。
另外,在互动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表达自己的思路和策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会增加一些口语表达的练习,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此外,我还深入思考了连除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和意义。
连除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它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连除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这种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因此,我将会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第八单元《解决问题》例题2,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得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的大体结构和数量关系,会列式解答。
难点是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情境导入,激发爱好以庆“六一”学校集体操演出的情境导入,学生观看发觉信息:有60人演出,分成了2个大组,每一个组分成了5个小组,提出了问题:每一个小组多少人?切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他们探讨的踊跃性。
二、斗胆放手,探讨交流明确了条件和问题,先引导学生试探“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想好后自己先独立尝试解答。
给学生试探的空间,尝试分析条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
接着让小组的同窗先进行交流,然后汇报展现。
显现了多种方式。
学生汇报时重点让他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对学生不同的回答,只要有道理都给与确信和鼓舞,同时总结评判,明白得把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式。
三、把握方式,运用提高。
学习活动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把握分析、解答的大体策略,设计多样的习题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提高数学能力。
疑惑:关于学生的答案个别的难以说明,如何判定呢?例如例题2,有的学生列式为60÷5÷2,尽管得数相同,可是难以说清先求的是什么。
还有,教材105页第16题,大多数学生用了连除的方式计算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列式为168÷(6×7),说明为假设一只猩猩吃能够吃42天,仍是难以明白得,而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三年级学生尚未学过。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第八单元《解决问题》例题2,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得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的大体结构和数量关系,会列式解答。
难点是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情境导入,激发爱好以庆“六一”学校集体操演出的情境导入,学生观看发觉信息:有60人演出,分成了2个大组,每一个组分成了5个小组,提出了问题:每一个小组多少人?切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他们探讨的踊跃性。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共5篇)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共5篇)第一篇:《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课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选择、组合等方面有明显的特点,但基本思考方法是一致的,重点让学生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进一步拓宽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也存在部分学生不理解题意,说不出算式的含义,如张子文、徐宏鹏,需个别辅导,还有个别学生计算结果直接口算,正确率不高,需强化要求。
第二篇: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1—12页“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
【教学目的】: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在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重点:用连除或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连除的实际问题。
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根据条件提问并列式解答:有224本书,平均放在两个书架上,()?师:利用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每个书架上有多少本书?师:怎么列式呢?2、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每层放了28本书,()?师:这里给我们提供了几条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读一读吗?师:利用这三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生:一共有多少本书?师:在你们的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看看。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教案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连除的概念,并运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运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二、教学内容:1. 连除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运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连除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难点:运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练习题和实际问题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连除的兴趣,如“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尝试解答。
2. 讲解连除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解释连除的含义,如“12÷3=4”,并引导学生理解连除的运算规则。
3. 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24÷4=?”、“36÷6=?”等,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4. 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连除计算解决,如“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他们要平均分成5组,每组有多少名学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连除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并强调运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让他们回家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连除的概念:运算规则:实际问题解答: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讲解连除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接着进行练习和应用,进行总结和作业布置。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连除的含义,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连除的运算规则。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练习题:巩固连除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如“48÷8=?”、“60÷10=?”等。
精选数学小学《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分两个部分进行的,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及书写格式和要求。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在理解上比较容易,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具体的计算中,特别是书写的格式。
在后面的练习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强调和训练。
第二部分主要是结合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的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我着重是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观察和比较,找到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归纳出此类问题的基本结构。
接着重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的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说清先求什么。
从课堂学生的表现看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大部分学生可以主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解答的思路也比较清晰。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判断种正确的有()个①因为周长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一定相等,所以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也一定相等:②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③xy=k+5.4(k+5.4≠0),当k一定时,x和y成反比例:④一个圆的半径增加10%,它的面积增加21%:⑤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比甲数少。
A.4个 B.3个 C.2个 D.1个2.等边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3.六年级一班40名同学共植树120棵,则植树棵数与植树人数的比是(),化成最简整数比是(),两个括号里应填()A.40∶120,1∶2B.140∶60,4∶1 C.10∶300,1∶3 D.120∶40,3∶14.钟面上的时针指向6时,那么分针指向()。
A.3 B.6 C.12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x°,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多少度的列式是()A.90-x B.180-2x C.180-x6.五年级学生今天的出勤率是99%,六年级学生今天的出勤率是97%,五年级今天出勤人数比六年级( )。
A.多B.少C.无法判断7.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10%,则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增加()A.10% B.20% C.21% D.24%8.数学竞赛共有20道选择题,答对1题得5分,答错或不答倒扣1分.小王同学在竞赛中得了82分,他答对()道题.A.3 B.10 C.17 D.189.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堆成一个多面体,从上面看如下图,则从左面看,图形的形状可能情况一共有()种。
连除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连除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 引言在教学中,连除这个概念其实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许多孩子一听到“连除”,脑袋里就像被弹弓弹了一下,瞬间懵了。
于是,我们教师就要想办法,把这个概念变得轻松有趣,让孩子们觉得它不再是个“拦路虎”,而是个“萌宠”。
我记得有一次课堂上,我一开始就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糖吗?”大家瞬间眼睛一亮,纷纷点头,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舔了舔嘴巴。
好嘛,这下子,我就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准备给他们讲一个关于糖的连除故事。
2. 理论与实践2.1 理论基础连除,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数分成几个部分再进行除法运算。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就像一锅煮得恰到好处的汤,火候掌握得当,味道才会鲜美。
在教学中,我们要强调这个步骤的顺序和方法,避免让孩子们“煮糊了”。
比如,教孩子们先学会如何把一个大数拆分成几个小数,像把一个大西瓜切成几块,大家才能分享得更开心。
2.2 实际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我会让孩子们参与进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比如,我准备了几个颜色鲜艳的小棒,每个小棒代表不同的数字。
然后,我会问:“如果你有五根小棒,要分给两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呢?”这时候,孩子们开始讨论,纷纷举手回答。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不仅理解了连除的意义,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真是一举两得。
3. 课堂反思3.1 反思过程在反思这个课堂时,我意识到,虽然我们讲解了连除的原理,但孩子们在实际运用时,还是会有些小迷糊。
就像一个新手厨师,刚学会了切菜,但炒菜时却可能忘了火候。
于是,我决定在下一节课上,给他们准备一些更实际的案例,比如让他们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做连除。
比如:“你有12颗糖,想和3个朋友分享,每个人能分到多少颗?”这样,他们就能在现实中找到连除的乐趣。
3.2 互动反馈此外,我也意识到,互动和反馈是极其重要的。
每次课后,我都会问孩子们:“今天你们最喜欢哪个环节?”这个问题不仅可以让我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年级连除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四年级连除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在四年级数学教学中,连除实际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连除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1. 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连除实际问题时,我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在教学购物问题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去超市购物的场景,通过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引导学生自然地产生连除的需求。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强调算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连除实际问题时,我注重讲解算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连除运算。
通过举例、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连除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尝试,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3. 重视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技能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连除的计算技能,我在课堂上安排了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连除的计算方法。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对连除的计算方法掌握得较快,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帮助。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我会给予更多的挑战性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掌握较慢的学生,我会耐心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掌握连除的计算方法。
通过这次四年级连除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强调算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技能;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哎呀,今天聊聊连除这事儿,真是让我想起那些个课堂上的趣事儿。
想当初,带着一群小朋友们,满脸期待地看着我,心里那个美啊,简直跟捡到宝似的。
结果,教了连除,几乎让我怀疑人生。
你说,这道题怎么就变成了孩子们心中的“魔鬼”呢?这不,我刚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以为连除就像切蛋糕一样简单。
可是一上课,黑板前那一张张小脸,哎呀,个个都是“懵圈”状态,仿佛我刚刚给他们上了天文课。
我就跟他们说,连除嘛,就是把一个数分成几份,再把每一份再分一次,听上去不就是这样简单吗?可等到我拿出几个具体例子,他们的眼神一下子就像掉进了无底洞,怎么也爬不出来。
尤其是遇到那种大数,比如说六百二十除以三,孩子们的反应简直是“无奈加绝望”。
我说,你们试试把六百二十分成三份,每份多少。
小朋友们一脸疑惑,似乎在说:“老师,分多少都不会啊!”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心想这可真是个难题。
当我试着一步步引导他们时,心里那个乐啊,感觉就像在调和一锅汤。
教他们先从个位数入手,慢慢推到十位数,结果发现,这锅汤居然变得更加浓稠。
哎,这数学可真是个调皮的家伙,尤其是连除这种。
小朋友们从一开始的“我不知道”到后来的“我明白了”,这过程简直就像“坐过山车”,让我跟着一起高低起伏,心情大起大落。
我记得有一个孩子特别有意思,刚开始时他简直就是个“小鸟依人”,对连除那叫一个害怕。
可就在他逐渐明白的时候,眼神一亮,简直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跟他说,你看,你的思维方式已经转变了,你现在的思路就像是进入了“数学王国”。
他听了之后,笑得特别灿烂,仿佛心里突然开出了花。
然后我就想,连除其实就像是在生活中处理事情。
就拿买东西来说,你要先算好总价,再除以每个商品的单价,这不就是连除吗?孩子们一听,顿时眼睛一亮,原来这和他们每天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真的是“举一反三”,把连除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孩子们的参与感立马就来了,课堂气氛瞬间热烈起来。
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小作业,要求他们回去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连除。
用连除解决问题课后的教学反思
用连除解决问题课后的教学反思用连除解决问题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用连除解决问题课后的教学反思1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习更接近生活。
在本节课里,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定在“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下。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对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使他们感到有趣是设计教学的前提。
这节课我在教学引入方面采用了让学生看团体操表演的形式,学生都感到很有趣,有效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开了个好头。
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
团体操的表演的情景,是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
“一个小圈有多少人”也就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
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是数学课堂得以延伸。
二、注重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
以问题为引导的探讨性学习模式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学生提出问题;第三步,组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第四步,回顾反思,并提出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在设计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春季运动会”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第三步,师生共同探讨如何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第四步,回顾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并希望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在教学例题时,我首先:(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出示情景图:春季运动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你们看又在进行什么比赛?(2)观察收集,提出问题:①独立观察情景图,收集数学信息。
②交流收集的有关信息:有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
③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探讨交流:①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着重探讨书本提出的问题,确定第一步解决什么问题。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12.23.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篇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由于有的同学有事所以人数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017-11-14 17:31:31 | #1楼《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刘彩荣本节课是继学生学习除法的含义,用乘法口诀求商后,又重点学习的一个内容,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乘、除两步计算打下基矗以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结构,在解决“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一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
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理清思路,找准数据,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比如认真审题,让学生读题,明白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平均分,就是上面的两种类型;接着让学生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或总数÷每份数=份数,找准数据。
接着,个人说思路,小组说,全班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当然,学习了本节课后,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现在学习了除法,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和思维定势,那就是遇到什么问题后,都想用除法解决,即便是上个学期耳熟能详的乘法应用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明确解题的思路,找准数据的良好学习习惯。
另外,可以混合这几类题型,通过比较沟通,学生可能更能深刻地掌握解题的方法。
篇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新村小学刘琴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例3及相关练习。
二、设计意图1、教材说明“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解决与“平均分”相联系的简单实际问题。
连除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连除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 引言说到连除,大家可能一开始会觉得有点晦涩,甚至让人感到头疼。
其实,连除就是把一个数分成几个部分,像是把一个大蛋糕切成几块儿,吃起来更方便嘛!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教学生们公式,还要让他们明白,这些看似无趣的数字背后,其实蕴藏着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学过程中的挑战2.1 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一开始对连除的兴趣并不高。
你想啊,面对一堆数字,他们更愿意看动画片呢!为了引起他们的注意,我决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吸引他们。
比如,讲述如何用连除来分配零食,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毕竟,谁不想分享美味的糖果呢?2.2 理论与实际结合接下来,我开始带他们探讨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假设我们有24个苹果,想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这个时候,连除就登场了!一开始,有的学生甚至还在用手指算,结果笑成一团。
慢慢地,他们开始意识到,连除不仅仅是数学,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 学生反馈与反思3.1 课堂互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开始积极发言,甚至自发提出问题。
我记得有个小男孩举手问:“老师,如果我有100块钱,想买50个玩具,怎么分?”当时我就忍不住笑了,这可真是个聪明的问题!这说明他们开始把连除应用到生活中,学会了灵活运用,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
3.2 教师的自我提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不足。
有时候,面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我反应不过来,导致课堂气氛变得冷场。
回想起来,应该更加积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去探索,去提问。
教学不仅是我在讲,更是我们一起在学习。
4. 总结与展望4.1 反思的重要性总之,连除的教学过程让我明白了反思的重要性。
每一堂课都像是在修建一座桥梁,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连接。
通过学生们的反馈,我意识到,要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找到数学的乐趣。
4.2 未来的方向未来,我计划设计更多有趣的实际问题,让连除的教学更加生动。
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们不仅能掌握技巧,更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连除解决问题》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较重要的内容,是把知识技能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关键。
用除法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
本节课是继学生学习除法的含义,用乘法口诀求商后,又重点学习的一个内容,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乘、除两步计算打下基础。
以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结构,在解决“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一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解决问题。
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理清思路,找准数据,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比如认真审题,让学生读题,明白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平均分,就是知道总数和份数求每份的量,或者知道总数和每份的量求份数;接着让学生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或总数÷每份数=份数,找准数据。
接着,学生单独说思路,在小组说自己的思路,全班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2015•广东)不计算,下面四个算式中谁的结果最大(a是不为零的自然数)()A.a﹣B.a×C.a÷D.不能确定2.下面是圆柱的是()。
A.B.C.3.a和b互为倒数,÷=()A.B.C.48D.4.要粉刷教室用多少涂料,求的是()A.体积 B.表面积 C.棱长和5.下面物体中,()的形状是圆柱。
A.B.C.D.6.用一根长52cm的铁丝,能焊成一个长6cm、宽4cm、高()cm的长方体。
A.2 B.3 C.47.100克水中加入10克盐,那么盐的重量是盐水重量的()A.B.C.D.8.下图的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的是()。
A .B .C .D .9.甲2小时做14个零件,乙做一个零件需16小时,丙每小时做8个零件,这3个人中工作效率最高的是( )A .甲B .乙C .丙D .无法比较10.有颜色不同大小相同的3种小球放在同一个盒子里,共有330个,白球个数是绿球与红球个数之和的,绿球与红球个数比为1:1,一次至少摸出( )个球,才能保证有5个是同一种颜色的。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有时候我们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说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连除这一数学概念。
连除,听起来就有点复杂,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分成好几个部分,用在实际问题中,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小难题。
想象一下,如果你要分享一个披萨,怎么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吃到相同的份量?这时候,连除就派上用场了。
我们可以把这个大披萨切成几块,然后再分给大家,嘿,没准儿还会引发一场“谁的那块最好吃”的讨论,哈哈!这节课上,我一开始就想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讲到连除的时候,我问他们:“有没有谁喜欢吃披萨的?”结果,全班齐声回应,“喜欢!”那一刻,我知道,抓住他们的兴趣是关键。
于是,我就举了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像是家庭聚餐时,大家一起点的各种美食。
想象一下,点了五个不同的菜,怎么才能让每个人都吃得尽兴?这个时候,连除就可以用来解决了。
每个人要吃多少,怎样分配才公平,想想这事儿,心里就有数了。
然后,我开始深入探讨连除的实际应用。
比如说,超市里的促销活动,买一送一的那种,有没有想过其实就是一种连除的思想?我们买了四个苹果,正好有两个免费的,这样算下来,实际上是买了六个苹果。
通过这种方式,我鼓励学生们用他们的日常生活来观察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随着我的讲解,同学们的眼中渐渐闪烁起了光芒,看来他们开始体会到这个概念的妙处了。
我把话题转到一些具体的案例上。
比如说,一个班级有三十个学生,如果老师准备了五十个糖果,大家怎么分?简单的连除就可以帮我们算出,每个人能分到多少。
更有意思的是,讨论中,学生们开始动脑筋,有的甚至提出,如果有的同学不想要糖果怎么办?我笑着回应:“那我们就可以继续分给其他人!”一时间,教室里变得热闹非凡,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分享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然而,在讲解过程中,难免也会遇到一些小问题。
比如,有同学对连除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问我:“老师,这个怎么算?”这时候,我就得想办法简化我的解释。
小学数学_用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用连除解决问题60人参加表演平均分成2队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队多少人?每队平均分成3组 60人参加表演一共有几个组?每组多少人?每组有多少人?60÷2 =30(人) 2×3=6(个)30÷3=10(人) 60÷6=10(人)60÷2÷3=10(人) 60÷(2×3)=10(人)《用连除解决问题》学情分析1.课前测试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新课之前让本班学生做了前测练习:水果店要运120箱苹果,要2辆车3次才能运完,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箱?要求:列分步计算,并说明理由。
2.前测分析三年级一班共36名学生,结果显示:能够独立列式解决并能说明理由的有9人,占全班的25%;算式正确但表述不清楚理由的有4人,占全班的11.11%;只会列式解决的有4人,占全班的8.33%。
其余19人中,有15人只能列出第一步,4人完全不会,占全班的41.67%。
3.确定教学难点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会分析除法两步计算的数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答。
4.具体措施(1)小组合作突破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小组内展开讨论、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学习,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代表汇报讲解,学生提问巩固提升,充分体现个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逐步掌握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
(3)借助点子图让学生验证方法加深理解,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用连除解决问题》效果分析1.与前测进行比较(1)课前测:三年级一班36名学生参加课前测,要求列分步计算并说明理由。
结果显示:能够独立列式解决并能说明理由的有9人,占全班的25%;算式正确但表述不清楚理由的有4人,占全班的11.11%;只会列式解决的有4人,占全班的8.33%。
其余19人中,有15人只能列出第一步,4人完全不会,占全班的41.67%。
连除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
连除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连除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在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连除实际问题是一个比较难点的内容。
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我深刻意识到了教学的重要性和其中的一些问题。
下面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反思总结。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存在了对连除概念的误解。
他们不能准确地理解连除的含义,容易将其误解为除法的多步运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加强了对连除概念的讲解,并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形象生动的示范。
另外,我发现一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把除法运算当成单纯的计算,没有深入思考问题的实质。
他们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解决连除实际问题时,没有能力将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对此,我进行了一些训练,教给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运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单位的理解不够深入。
他们不能准确地判断连除问题中单位的关系和转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通过实际例子进行了解释和举例,培养学生对单位的敏感性和准确度。
总的来说,在这次教学中,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深刻意识到了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其次,我更加重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意识,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也加强了对于连除概念和单位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然而,在本次教学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我在课堂组织和管理方面还需要加强,有时候会出现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可能没有针对性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这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可能不够有效。
所以,我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结起来,通过这次连除实际问题教学,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这对于我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含试卷)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分两个部分进行的,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及书写格式和要求。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在理解上比较容易,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具体的计算中,特别是书写的格式。
在后面的练习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强调和训练。
第二部分主要是结合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的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我着重是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观察和比较,找到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归纳出此类问题的基本结构。
接着重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的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说清先求什么。
从课堂学生的表现看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大部分学生可以主动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解答的思路也比较清晰。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个锐角。
A.1 B.2 C.32.自然数按因数的数分,可以分为( )。
A.奇数和偶数B.质数和合数C.质数、合数、0和13.游泳馆收取门票,一次30元。
现推出三种会员年卡:A卡收费50元,办理后每次门票25元;B卡收费200元,办理后每次门票20元;C卡收费400元,办理后每次门票15元。
某人一年游泳次数45~55次,他选择下列()方案最合算。
A.不办理会员年卡B.办理A卡C.办理B卡D.办理C卡4.下面各组数中,互为倒数的是( )。
A.0.5和2 B.和C.和D.和5.观察下面的点阵图形,根据圆点的变化,探究其规律,则第8个图形中圆点的个数为()。
A.25 B.26 C.27 D.296.贝贝想调制一杯含糖率为20%的糖水,现在他在60克水中放入了10克糖,要想满足要求,他应再()A.加入2克糖B.倒入5克糖C.加入20克水和10克糖7.圆柱、圆锥等底、等体积时,圆锥高1.2分米,则圆柱的高是()分米.A.3.6 B.1.2 C.0.48.运输队的大卡车每次可运10吨,收费200元,小卡车每次可运4吨,收费90元。
课后说课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课后说课《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心得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是三年级下学期除法单元的实际运用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解决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经验主动探索,在交流讨论中拓宽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本节课的整个内容包括一道例题和“想想做做”的7道练习题。
整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部分:小黑板出示两道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的一步计算应用题:1.有三组学生植树,一共植了12课,平均每组植多少棵?2.有三组学生去植树,每组有4个人,总共植了36棵。
问:①一共有多少人去植树?②平均每组植了多少棵?第一题指名口头解答,第二题在解决两个小问题之前我先让学生说出要选择哪些相关问题。
然后出示课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
第二部分:新授课的学习。
我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然后我添了个条件:一共有224本书。
出示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然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我下去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做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再请他们分别说说你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先算的是什么,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第三部分:做了两道练习题。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交流时强调解题要找有联系的条件来解决问题,并且交流不同的方法。
纵观整堂课的流程上下来相对流畅,但不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抓住了重点但没有突出重点。
两步计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间问题,即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这个一定要板书出来。
如:224÷2=112(本)112÷4=28(本)这种方法,先算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这个“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最好要板书在式子的边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说理。
说理的时候教师要给出模式:根据()和()可以求出(),再根据()和()可以求出()。
第二:形式单一。
一.说理方式的单一。
说理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爱说。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连除解决问题》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较重要的内容,是把知识技能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关键。
用除法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
本节课是继学生学习除法的含义,用乘法口诀求商后,又重点学习的一个内容,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乘、除两步计算打下基础。
以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结构,在解决“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一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解决问题。
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理清思路,找准数据,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比如认真审题,让学生读题,明白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平均分,就是知道总数和份数求每份的量,或者知道总数和每份的量求份数;接着让学生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或总数÷每份数=份数,找准数据。
接着,学生单独说思路,在小组说自己的思路,全班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把一个圆柱形木头截成相等的三段,表面积()A.不变B.增加2个底面C.增加3个底面D.增加4个底面2.下面是圆柱的是()。
A.B.C.3.下面是小明分别从一个物体上面、左面和正面看到的图形,他看的是( )号物体。
4.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5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2天完成.甲队做3天,乙队做5天共完成了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正确的解答是()A.B.C.D.5.六年级一班40名同学共植树120棵,则植树棵数与植树人数的比是(),化成最简整数比是(),两个括号里应填()A.40∶120,1∶2B.140∶60,4∶1 C.10∶300,1∶3 D.120∶40,3∶16.a、b和c是三个非零自然数,在a=b×c中,能够成立的说法是( )。
A.b和c是互质数B.b和c都是a的质因数C.b和c都是a的因数D.b一定是c的倍数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5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2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4天还余下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正确的解答是()A.B.C.D.8.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今天上了一节《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就是用连除解决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相当于旧教材中的归一问题。
本节课的整个内容包括一道例题和“想想做做”的7道练习题,还有一道思考题。
整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小黑板出示三道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的一步计算应用题:1.有三组学生植树,一共植了12课,平均每组植多少棵? 2.5本笔记本共20元,平均每本笔记本多少钱?3.有三组学生去植树,每组有4个人,总共植了36棵。
问:①一共有多少人去植树?②平均每组植了多少棵?前两题我是要求学生齐读题目,然后指名口头解答,第三题在解决两个小问题之前我先要求学生说出要选择哪些相尖问题。
然后出示课题一一解决实际问题(板书)。
接下来开始新授课的学习。
我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
然后我添了个条件:一共有224本书。
然后我问根据这些条件你能不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当学生提到“平均每个书架没层放多少本书”时,我马上卡片出示这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我下去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做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再请他们分别说说你先算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的,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接着我把224该成448,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旨在说明:不管数字怎么改变方法是一样的。
最后做了两道练习题。
整堂课的大概流程就是这样。
尽管本节课上下来相对流畅,但不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抓住了重点但没有突出重点。
两步计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间问题,
即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这个最好要板书出来。
如:224宁2=112 (本)112- 4=28 (本)这种方法,先算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这个“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最好要板书在式子的边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说理。
第二:形式单一。
这里我所说的形式单一包括两个方面:一.说理方式的单一。
说理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爱说。
当我问做对的同学举手的时候,90%以上的学生都举手了,但是当我问你是怎么想的时候,举手的同学却是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不爱说理。
那么可以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说可以问“你猜猜他(板演的同学)是怎么想的?”这样也许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练习形式的单一。
我就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板演,最后说理,比较模式化。
可以换种形式来完成练习,如口答的形式。
再者就是在说理的时候,不一定要根据算式说出先算的是什么,还可以教师先规定先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列出式子。
第三:我的一些“通病”。
之所以说是我的“通病”,是因为都是些我比较容易犯的问题,跟我的教学经验有矢,跟我的对教材还不是吃得很透有尖。
1.时间的把握。
前面的复习铺垫时间显得稍长,应该控制在五分钟以内,那么全班的读题可能可以略去,只要学生看题解答就可以了。
既然前面已经超时,那么要调配好下面的时间。
正因为没有做好这一点,同学们的练习时间就短了,也许就没有达到巩固的效果。
2.让学生说多一点。
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说理的时候,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疙
疙瘩瘩的时候,我总是怕他说不出或者说不好,于是还没有等他说完就总是急
着去帮他完善他的语言,其实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把机会留给他们,也就多
等几秒钟的时间。
3 .利用好课堂生成。
本节课有三处生成的地方,我都没有处理的很好,显得有
些生硬和牵强。
一处是当我问“你能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什么问题吗” 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假如有4个书架•…我没有等他说完便说你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老师的问题是……这里我不应该直接否定他,可以说“我们看图上是4个书架吗”可能这样处理会好一点。
二处是当我们算出例题的结果是28本时,一位学生突然举手跟我说:书架上明明只有25本书。
这使我有点措手不及、哭笑不得,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我的引导不当,使他注意别的地方去。
三处是一道尖于吃药片的练习题,用共150片去除以每日3算出来的结果的单位是什么有点争议,我本应该马上收拢告诉大家这样做是讲不同道理的,所以我们一般不用这种方法来做,可是我还是问了下去,于是各种答案都有,造成不必要的争议。
说着说着,竟觉得有种说不完的感觉。
确实,有很多的问题存在着,但我想只要能够意识到,我一定可以慢慢地克服,以不断提高我的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