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论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引言概述: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
佛教的教义以解脱生死、追求内心平静为核心,深受全球各地信徒的尊崇和追随。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传播、教义、分支和现代发展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的生平:释迦牟尼,即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出家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1.2 佛教的起源地:佛教起源于印度,传播至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并在西方国家也有一定的信徒群体。
1.3 佛教的初期传播:佛陀圆寂后,弟子们开始传承佛陀的教诲,形成为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如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二、佛教的传播2.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自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汉、魏、唐等朝代的传播,深受中国人民的欢迎。
2.2 佛教传入日本:佛教于6世纪传入日本,随后在奈良、安全等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
2.3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佛教也传入了东南亚国家,如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对当地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的教义3.1 四圣谛: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包括苦、集、灭、道,是佛陀所悟的解脱之道。
3.2 八正道:佛教修行的指导原则,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精进、正念和正禅定。
3.3 缘起观: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四、佛教的分支4.1 小乘佛教:主要流传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强调个人的解脱和修行,以出家修行为主。
4.2 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强调普度众生,宏扬慈悲和般若智慧,注重在家信徒的修行。
4.3 汉传佛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独特发展,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五、佛教的现代发展5.1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5.2 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匡助人们减压、追求内心平静。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出生并成为一位王子。
然而,他对人类的苦难和无常感到困惑,于是他离开了王宫,开始寻求真理和解脱的道路。
佛陀在成为佛教创始人之前,经历了长期的苦行和冥想。
在冥想的过程中,他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欲望和痛苦的境界,称为“涅槃”。
佛陀认为,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修行和觉悟实现涅槃,从而解脱生死轮回的苦难。
佛教的教义主要包括四大真谛和八正道。
四大真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出生老病死、痛苦和无常是人类存在的真象。
集谛讲述了痛苦的起因,即欲望和贪婪。
灭谛指出通过戒、定、慧来消除痛苦的方法。
道谛则是指导人们达到涅槃的道路。
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指导原则,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通过遵循八正道,人们可以净化心灵、摆脱贪婪和痛苦,实现解脱和觉悟。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在佛陀去世后,佛教教义被传播到其他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
佛教在这些地区逐渐融合了当地文化和信仰,形成为了不同的教派和流派。
在中国,佛教传入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繁荣,随后在唐朝达到了巅峰。
唐朝时期,佛教成为国教,并在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和艺术在中国得到了独特的发展,浮现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
在日本,佛教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日本的佛教主要分为几个主要流派,包括天台宗、真言宗、浄土宗和禅宗等。
这些佛教流派在日本的宗教、哲学和文化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对于人类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慈悲、智慧和平等的价值观,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善良。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也被许多人接受和借鉴,不仅在宗教领域,还在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领域产生了影响。
总结起来,佛教起源于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它的教义包括四大真谛和八正道,旨在匡助人类解脱生死轮回的苦难。
释迦牟尼佛学梗概

释迦牟尼佛学梗概释迦牟尼:公元前565—486年,印度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迦牟尼”是释迦族人对他的尊称,即“释迦族的圣人”。
他是印度北部(今尼泊尔)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
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遍访名师,经六年的苦行,在佛陀迦耶的菩提树下“成道”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开始传道。
以后45年间,走遍印度各地,信众无数,都尊他为“佛陀”。
80岁时,在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下入灭。
他的教理被弟子们整修成“佛经”其后的佛教成为世界三大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之一。
佛:即“佛陀、浮图、浮屠、没驮”等的译音,是“觉者”的意思。
佛经说:“凡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名为佛”。
佛经:释迦牟尼创立的学说,被弟子们整理成的典籍。
其基本理论是:“三藏、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三藏:“经、律、论。
经,佛学的核心;律,戒律、规定;论,观点,目的等的阐释。
总的就是修持,戒、定、慧"三学,以祛除邪念,断除烦恼,达到成佛的最高境界。
戒:戒律、谨慎、斋戒、禁止之类。
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至二百五十戒等等。
比如三戒:色、斗、贪;八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卧华丽之床,不饰香 (满)和听观歌舞,不食非时之食(前七种为戒,后一种为斋)。
定:规定、戒定。
佛经固定下来的条理,不能更改,必须专心苦修。
慧:聪明、智慧,即对佛学经典领悟、理解程度。
四谛:谛,真理的意思,即四大真理:“苦、集、灭、道”。
苦: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众生必须认识到;集:缘因、缘起、招感一切苦恼的诸多业因(根缘);灭:要想解除苦果,只有消除烦恼的业因,达到寂灭为乐的“涅槃境地,无人无我的极乐世界;道: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修道的道理。
八正道:正见:具有四谛的见解正思维:思维四谛之要义;正语:。
不做非理的语言(不打狂语);正业:著于清静之身业(正当求生的本事);正命:正当合法的生活;正精进:勤修涅槃之道法;正念:明记四谛之理念;正定: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
古代印度的佛教思想及其对东亚文化的影响

古代印度的佛教思想及其对东亚文化的影响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印度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宗教——佛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的学说即为佛教思想。
佛教思想贯穿了古代印度和东亚各国的历史,对文化、哲学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佛教思想的发展及特点佛教思想是从印度的婆罗门教(印度最早的宗教)和释迦牟尼的求道经历中产生的。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大真谛:生命的苦、苦的原因、苦的消除方法和苦的消除途径。
除此之外,佛教也强调人性的本善和慈悲,又称为“佛性”。
佛教认为人性是可以被完全“觉醒”的,即“成佛”。
成佛的过程中,佛教强调守戒(禁止杀生、不正当性行为、不说谎话等)、修行(如禅定、福德、心灵净化等)和智慧(认知无常性、缘起性等)。
二、佛教思想对东亚文化的影响佛教思想在公元前3世纪传入中国。
在此之后,东亚各国也相继接受了佛教的传播。
这其中,不仅有佛教的理念和文字体系,更包括佛教的艺术表现和文化传播。
1. 文化交流佛教思想的传播带来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如汉地与前凉文化的并蓄、唐代佛教繁荣及文化繁荣。
佛教的经文、典籍等著作也被翻译成了中国的汉文,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如《法华经》、《华严经》、《楞伽经》等。
由此,佛教文化也产生了对古代汉文化的深远影响。
2. 艺术表现佛教的艺术表现方式包括佛像、壁画、雕刻、建筑等。
在东亚各国的视觉文化和建筑中,佛教文化表现是非常显著的。
如中国的“佛教艺术之乡”——洛阳龙门石窟,包含了一个大型的佛教遗址,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壁画;日本的扇面和版画也往往使用佛教主题。
3. 社会价值观佛教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佛教在中国被接受后,经过本土化的改编,还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守戒和慈悲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主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同时,佛教思想也影响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价值观念。
总体而言,佛教思想在东亚各国的文化、艺术和哲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崇尚的慈悲与人性本善的特点,对于东亚文化的道德观念、人文倫理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宗教学中的佛教思想发展历程考察

宗教学中的佛教思想发展历程考察佛教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其思想体系深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宗教学领域中,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本文将对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探讨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变化。
1. 早期佛教思想的形成早期佛教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陀释迦牟尼的出现,标志着佛教思想的诞生。
佛陀在修行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提出了“四圣谛”和“八正道”等重要概念。
这些思想奠定了佛教的基础,对后来的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发展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思想开始在亚洲各地扎根生长。
在印度,佛教与婆罗门教、耆那教等宗教进行了长期的较量和交流,吸收了其中的一些思想,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同时,佛教也传入了中国、日本、韩国等地,与当地的文化和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佛教流派,如禅宗、净土宗等。
3. 佛教思想的演进与分化佛教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演进与分化的过程。
在印度,佛教逐渐分化为不同的流派,如南传上座部派、北传大乘佛教等。
这些流派在对佛教经典的解释和理解上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教义体系。
在中国,佛教与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这种演进和分化的过程,丰富了佛教思想的内涵,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4. 佛教思想的现代转型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型和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也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佛教思想开始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
另一方面,佛教思想也在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提倡和平、关爱他人等。
这些变化使佛教思想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
总结起来,佛教思想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
从早期佛教的形成,到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再到演进与分化,最后到现代的转型和变化,佛教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演变和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释迦牟尼与佛教

乔达摩悉达多和佛教的产生 一. 乔达摩 悉达多和佛教的产生
尊称:佛陀( 觉悟者” 尊称:佛陀(“觉悟者”-自觉 觉他 觉行圆满) 觉行圆满) 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哲) 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哲) 生卒年代: 565- 生卒年代:前565-前486 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南部) 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南部)
三. 佛教主要教义
1.四谛- 1.四谛-佛教人生观 四谛
谛:真理 苦谛:人生“一切皆苦,四大皆空” 苦谛:人生“一切皆苦,四大皆空” 八大苦: 八大苦:生 老 病 死 爱 离 别 怨 憎 会 求 不 得 五 阴 盛
五阴盛(五蕴盛) 五阴盛(五蕴盛) 阴(蕴):积聚 ):积聚 类别
色蕴:物质要素- 色蕴:物质要素-地、水、风、火 五根: 五根:眼、耳、鼻、舌、身 五境:色、声、香、味、触 五境:
阿育王(约前273- 236) 阿育王(约前273-前236) 273 孔雀王朝(约前324- 187) 孔雀王朝(约前324-前187) 324 祭祀 祭祀堂 罗汉果 果位 罗汉(阿罗汉) 罗汉(阿罗汉) 菩萨 “虔诚感化” 虔诚感化” 虔诚感化 佛
波普(W.C.Peppe) 波普(W.C.Peppe) 毗普批瓦古墓 舍利壶 “此系释尊佛陀之舍利壶,乃释族及其妻、 此系释尊佛陀之舍利壶,乃释族及其妻、 此系释尊佛陀之舍利壶 眷属奉祀” 子、眷属奉祀”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 真身宝塔 佛指舍利 影骨 灵骨
波罗奈城(今贝那勒斯) 波罗奈城(今贝那勒斯)
鹿野苑(波罗奈西北约10 10公里 鹿野苑(波罗奈西北约10公里) 憍陈如 “初转法轮” 初转法轮”
难陀(同父异母弟弟) 难陀(同父异母弟弟) 阿难(阿难陀,堂弟) 阿难(阿难陀,堂弟) 约法八章 安居
僧团组织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是由一位名为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的,他后来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和最高领袖。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数个阶段,从创立初期的传播到今天的全球化。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释迦牟尼在尼泊尔边境的卢木树下悟道。
他认为人类的苦难是由欲望和无明引起的,并提出了解脱苦难的方法,即八正道。
释迦牟尼的教诲被称为“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佛教最早的传播是通过口头传统进行的,释迦牟尼亲自传授教义给他的弟子们。
他的弟子们成为了佛教的第一批僧侣,他们在印度各地传播佛法。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特别是在印度的贵族和士人中间。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变革和扩展。
在公元前3世纪,佛教得到了印度皇帝阿育王的支持和宣传,这使得佛教在印度迅速传播。
佛教的教义被写成经典,这些经典成为了佛教徒的重要指南。
然而,佛教在印度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
在公元8世纪,印度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佛教受到了来自其他宗教的竞争和压力。
佛教的僧侣们逐渐离开印度,将佛教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最早的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一些印度僧侣来到中国传播佛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并与道教和儒家思想相互影响。
在中国,佛教发展了不同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和华严宗。
佛教在其他亚洲国家的传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日本,佛教成为了国家宗教,并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韩国,佛教也是主要宗教之一,有许多古老的佛教寺庙和圣地。
在东南亚国家,如泰国、缅甸和柬埔寨,佛教是主要宗教之一,影响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现代佛教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宗教,吸引了数以亿计的信徒。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无我、因果报应和慈悲。
佛教的修行方法包括冥想、持诵经文和行善。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人们的心灵成长和内心平静有着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是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的,他后来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和佛陀。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北部的一个王室家庭中。
他在年轻的时候对人类的苦难和生老病死的现实感到困惑和痛苦。
于是他放弃了王位和奢华的生活,成为了一位苦行僧,开始寻求真理和解脱。
在他的苦行修行中,释迦牟尼达到了觉悟的境地,他认识到人类的苦难是由欲望和无明引起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消除欲望和迷惑,人们才能够达到解脱和幸福。
这一颠覆性的教义被称为“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佛教的教义主要通过佛陀的口传和弟子们的记录传承下来。
佛陀的教导被整理成了一部部经典,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般涅槃经》和《法华经》。
这些经典包含了佛陀的教诲和故事,以及修行方法和道德准则。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从那时起,佛教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并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中国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包括初期的翻译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唐朝的繁荣时期以及宋明清时期的复兴和变革。
在中国,佛教不仅成为了一种宗教信仰,还对社会、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寺庙和道观成为了人们寻求心灵安宁和智慧的场所,佛教的艺术和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播不仅限于印度和中国,它还传入了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和斯里兰卡等。
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对佛教进行了吸收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佛教派别和教义体系。
总的来说,佛教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教诲的历史过程。
它提供了一种寻求内心平静和解脱的方法,对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是在宗教信仰上还是在文化交流上,佛教都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尊重的重要主题。
从佛传中看原始佛教思想产生的可能性

从佛传中看原始佛教思想产生的可能性作者:张文君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4期摘要: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创立佛教学说并使之流传发展千年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奥妙在何处?原始佛教如何在婆罗门教控制下的印度一路走来,即使脱离创始地依旧能在世界各地立根发展。
“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学说的创立的思想渊源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指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试通过对佛传的解读结合历史研究资料多角度对释迦创教的原因和佛教发展。
必然性做出分析力图使佛教的产生脱离神话色彩从而证明原始佛教思想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可能性。
关键词:佛传;原始佛教;思想;可能性中图分类号:B9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049-02任何一种学说的产生都要经历一个理论的沉淀时期和理论爆发契机,而这些时间点的产生往往不是凭空的,它们总要与社会历史环境相联系。
历史学上有“时势造英雄”的说法,但究其根本在于促使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必然对于有条件领导事件的人物来说总是包含着主客观的可能。
佛教的兴起究其根源在于释迦牟尼这个历史人物。
既然这个人物存在,那么他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就必然有主客观的原因可以追寻。
现存对释迦牟尼进行介绍的汉语原始资料主要是佛传和史传。
本文选取三国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和后汉竺大力译《修行本起经》[1] [2]进行分析。
在“传记”,梵语、巴利语的常用词是Carita,原意是“行走”、“行迹”或“行动”,引申为“经历”、“生平”和“传记”[3]佛陀传记经文的出现,大约是在部派佛教向大乘过渡的时期,据郭良■教授对巴利文原典的考证,认为此类佛传多是将律藏和经藏中诸如此类的佛陀生平片段连在一起而形成。
虽然至今没有较为系统客观的印度史,但佛传中除却佛教发展到部派佛教后教徒对释迦的神圣化的描述,其对佛教产生时期印度的社会状况有一定客观的记载。
一、原始佛教产生的可能性——处于变革时期的印度原始佛教时期,是指佛本人及其三四代后所传承学说的历史时期。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迅速发展和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
本文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主要教义和发展历程。
一、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传说中,佛教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的印度王子。
他在25岁时离开了宫殿,开始寻求真理和解脱的道路。
经过长时间的苦行和冥想,他于30岁时觉悟成佛,成为“佛陀”(Buddha),意为“觉者”或“觉悟者”。
二、佛教的主要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个基本真理(四圣谛)和八正道。
1. 四圣谛:a. 苦谛:生老病死、痛苦和不满足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
b. 集谛:欲望和执着是导致痛苦的根源。
c. 灭谛:通过摆脱欲望和执着,可以达到解脱和解脱。
d. 道谛:通过修行八正道,可以达到解脱的道路。
2. 八正道:a. 正见:正确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b. 正思:培养正向的思维和意识。
c. 正语:避免说谎、诽谤和恶语。
d. 正业:从事诚实和有益的工作。
e. 正命:遵守道德和伦理准则。
f. 正精进:努力修行和追求真理。
g. 正念:保持专注和正念。
h. 正定:培养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三、佛教的发展历程佛教在佛陀去世后迅速发展,并分为不同的教派和宗派。
1. 小乘佛教(Theravada Buddhism):也被称为“上座部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
小乘佛教强调个人的解脱和修行,追求成为阿罗汉(Arhat)。
2. 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大乘佛教广泛流行于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尼泊尔等地。
大乘佛教强调利他和普度众生,追求成为菩萨(Bodhisattva)以帮助他人实现解脱。
3. 金刚乘佛教(Vajrayana Buddhism):金刚乘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和蒙古地区。
它强调密续(Tantra)和修行上师的重要性,追求快速实现解脱和成佛。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5世纪时成为了一位觉者,后来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或“开悟者”。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苦难。
佛陀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他对人间痛苦和无常的观察使他产生了对解脱的渴望。
在他的求道过程中,他经历了长时间的苦行和冥想,最终在菩提树下实现了觉悟。
佛陀的教导强调解脱和智慧,他教导人们通过消除欲望和培养慈悲心来达到解脱。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早期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早期佛教是佛陀生前和他去世后的一段时期。
在这个阶段,佛教传播到印度各地,并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僧团。
早期佛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解脱,追求涅槃(解脱的境界)。
佛陀的教导被整理成《巴利三藏》等经典。
大乘佛教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它强调普度众生和追求菩提心。
大乘佛教相信佛陀的教导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智慧和慈悲,可以使众生成佛。
大乘佛教的经典包括《华严经》、《法华经》等。
密宗佛教是佛教的第三个主要阶段,出现在公元6世纪。
密宗佛教强调修行者可以通过密续(特殊的仪式和口传教授)获得快速的解脱和成佛的方法。
密宗佛教的经典包括《金刚经》、《大日经》等。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逐渐衰落,并在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
在中国,佛教经历了多次兴盛和衰落的周期。
佛教的传播带来了对文化、哲学和艺术的深远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也逐渐融入了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体系。
除了中国,佛教还传播到东南亚、中亚、日本、韩国等地。
在这些地方,佛教与当地的文化和信仰相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佛教传统。
总结起来,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的教导强调解脱和智慧。
佛教经历了早期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后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与各地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佛教传统。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是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的。
以下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和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有一位王子,名叫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
他在出生时被预言将成为伟大的君主或伟大的精神导师。
然而,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位强大的君主,因此为了不让他接触到世间的苦难,他被关在宫中,享受奢华的生活。
然而,当释迦牟尼年满29岁时,他偷偷离开了宫殿,开始了他的修行之旅。
他希望通过观察世间的苦难和人类的痛苦来寻找解脱之道。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游历了整个印度,并学习了各种宗教和哲学思想。
最终,他在公元前528年达到了觉悟的境地,成为了佛陀(意为“觉醒者”)。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个基本真理(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的是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指的是苦难的原因,灭谛指的是如何消除苦难,而道谛指的是通过八正道实现解脱。
八正道包括正确的见解、意念、言论、行为、生计、努力、念和禅定。
佛教的核心教义还包括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
佛教认为,人们的生命不止一次,而是通过轮回转世的方式不断重生。
轮回的目的是通过修行实现解脱,摆脱轮回的苦难。
此外,佛教还强调因果报应,即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果报,恶劣的行为则会带来恶果。
三、佛教的发展佛教最初在印度传播,但直到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才开始迅速发展。
佛陀的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教导,并在印度各地建立了寺庙和修道院。
佛教的发展受到了印度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印度的一些王朝统治下,佛教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保护,但在其他王朝统治下,佛教遭受了迫害和压制。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1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在中国发展迅速,得到了许多皇帝和贵族的支持。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引言概述: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并且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迅速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
本文将探讨佛教的起源、佛教的核心教义、佛教的传播、佛教的发展以及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1.2 佛教的基本教义1.3 佛教的教派分支二、佛教的核心教义2.1 四圣谛2.2 八正道2.3 无我观念三、佛教的传播3.1 佛教在印度的传播3.2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3.3 佛教在其他亚洲国家的传播四、佛教的发展4.1 佛教的艺术发展4.2 佛教的文学发展4.3 佛教的哲学发展五、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影响5.1 佛教的精神实践对个人的影响5.2 佛教的教义对社会的影响5.3 佛教的和谐理念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正文内容: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尼泊尔的一个王子家庭出生,并在30岁时抛却了王位,成为一位苦行僧。
佛陀通过冥想和思量,获得了对人类苦难的洞察力,提出了解脱苦难的方法。
1.2 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苦、集、灭、道)和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四圣谛指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和解脱的方法,而八正道则是实现解脱的路径。
1.3 佛教的教派分支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分化出多个教派,其中最主要的有上座部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注重个人的解脱和修行,而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和追求菩提心。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2.1 四圣谛四圣谛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它们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出生老病死、痛苦和无常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集谛指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和无明;灭谛指出通过消除欲望和无明可以解脱苦难;道谛指出通过八正道可以实现解脱。
2.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实现解脱的路径,它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正见是对真理的理解和认知,正思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正语是诚实和善良的言语,正业是正确的行为和职业,正命是遵守道德规范,正精进是努力修行,正念是保持正觉和觉知,正定是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出生并成长。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传播,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宗教之一。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释迦牟尼佛诞生在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中。
然而,他对人类的苦难和生命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离开了他的王子身份,成为了一个苦行僧。
在苦行的过程中,他达到了“觉悟”的境界,成为了佛陀,意味着“觉醒者”。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的是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是指苦难的根源,灭谛是指消除苦难的方法,而道谛是指通向解脱的道路。
八正道包括正确的信仰、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念和禅定。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
在佛陀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在印度蓬勃发展,形成为了不同的教派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上座部派(南传佛教)和大乘佛教(北传佛教)。
上座部派注重个人修行和解脱,而大乘佛教强调利他主义和菩萨道。
佛教的传播离不开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公元前3世纪,印度皇帝阿育王成为佛教的保护者和宣传者,他派遣了使者前往其他国家传播佛教。
这导致了佛教在亚洲各地的传播,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
在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由于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包括东晋时期的繁荣、唐朝时期的黄金时代以及宋朝时期的衰落。
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了一些挑战和变革。
在印度,佛教逐渐衰落,主要是由于佛教与婆罗门教的竞争以及来自伊斯兰教的入侵。
在中国,佛教在唐朝后期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包括僧侣的腐败和政府对佛教的限制。
然而,佛教在亚洲其他地区继续繁荣发展,并且在现代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总结起来,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它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强调解脱和利他主义。
释迦牟尼及原始佛教思想的交流性问题

辨邀專足及原胎谇教思想的戔浼#同数程恭让(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佛教文明的交流性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是佛教文化成为全球性文化 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基础。
但是对于佛教思想交流性本质的发掘与论证,还需要系统地学术探索与建 构。
以释迦牟尼及原始佛教思想的交流性问题为核心议题,分别从以生命为本位问题的佛陀哲学观,以慈悲、无常、无我为主轴的佛陀真理观,以“四大教法”为思想原则的佛陀诠释观,以“国土相应法”为特色的佛陀弘法观等四个方面,对于释迦牟尼及原始佛教思想中交流互动的特质,给予系统深入 地整理和论证。
对于原始佛教思想中交流性问题的发掘,是基于“一带一路”研究视域对于佛教思 想本质的一种阐释,也为今后全面、深入理解佛教文明的交流互动问题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释迦牟尼;原始佛教;交流性;“一带一路”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176 (2021 ) 01-0025-07“一带一路”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 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为我们目前研究佛教 史、佛教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富有创新可能的学 术空间。
“一带一路”哲学社会科学理解及解释的范式,侧重观察和评述“一带一路”地区 及国家历史及现实中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 的互动性、交流性,而“一带一路”研究视域所 观照的佛教史及佛教思想史,尤其能够彰显佛 教文明交流互动的特质问题。
m1351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把 人的社会行为区分为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四种形式,12P3#这一交往 行为理论为当下“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问 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合适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重视以理性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活动(即交流活动),我们从这一理论受到启发,借鉴哈贝马斯的理论,把交流性理解为佛教文明最本质的内在特质之一。
这里 所谓的“交流性”,是指佛教在其思想教义、宣 传传播、价值理念、制度建构、思维方式中特别具有的排斥独断性,摒弃偏颇性,以尊重包容、平等多元、交流互动等价值作为重要价值的佛教思想信仰的品质。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引言概述: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追求真理的旅程中达到了觉悟的境地。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印度传播到亚洲各地,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佛教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一、佛教的起源1.1 释迦牟尼佛的生平释迦牟尼佛,原名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在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尼泊尔的兰伽巴德地区。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在年轻时离开了尘世的奢华生活,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真理。
他经历了长时间的苦行和冥想,最终在菩提树下实现了觉悟,成为了佛陀。
1.2 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和八正道。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它们解释了人类存在的苦难原因以及如何摆脱苦难。
八正道是指正确的信念、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这些是实现解脱和觉悟的指导原则。
1.3 佛教的传播佛教最初在印度传播,但在公元前3世纪,它开始向外扩展到其他亚洲国家。
印度的国王阿育王是佛教的积极支持者,他派遣僧侣到不同的国家传播佛教。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并与当地的宗教和哲学融合,形成了不同的佛教传统。
二、佛教的早期发展2.1 尼卦王朝的兴起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尼卦王朝兴起,国王阿育王成为佛教的庇护者。
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佛教寺庙和僧院,并制定了保护佛教的法律。
这一时期,佛教在印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认可。
2.2 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佛教的早期发展中,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和教义。
主要的学派包括上座部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强调个人的解脱和觉悟,而大乘佛教则强调普度众生和追求菩提心。
这些学派的出现促进了佛教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3 佛教艺术的繁荣佛教的发展也促进了艺术和文化的繁荣。
佛教艺术以雕塑、壁画和佛教经典的装饰为主要表现形式。
佛教艺术作品传播到不同的国家,成为了亚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佛教的中世纪发展3.1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它由一位名叫释迦牟尼的印度王子创立,他后来成为了佛教的创始人和被尊奉为佛陀(佛教中的觉者)。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3年,当时释迦牟尼出生在尼泊尔的卢木冈(Lumbini)。
他在年轻时经历了一系列的精神探索和修行,最终在30岁时实现了觉悟,成为了佛陀。
佛陀的教诲强调人类的苦难和痛苦是由欲望和无明引起的,并提出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解脱苦难,达到解脱和超越的境界。
佛教最早的发展阶段被称为小乘佛教,这一阶段的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和解脱。
佛教的核心教义被总结为“四谛”: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佛陀的教诲被记录在《巴利三藏》中,这是佛教最早的经典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分化为不同的流派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流派是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解脱,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修行才能实现解脱。
而大乘佛教则强调普度众生和利益他人的重要性,提出了菩萨理念,即追求成为觉者的理想。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但在公元5世纪左右逐渐衰落。
然而,佛教在这个时期传播到了中国,并在那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的阶段是通过翻译佛经和传播佛教教义来推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不同朝代和地区的影响。
在北魏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和庇护,成为了国教。
在唐朝时期,佛教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和文化达到了极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佛教艺术品和文化遗产。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变革。
在宋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复兴导致佛教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和限制。
然而,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了广泛的影响力,并继续发展和传播。
除了中国,佛教还传播到了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越南和斯里兰卡等。
每个国家都形成了独特的佛教传统和文化。
释迦牟尼的原始说法

釋迦牟尼的原始說法一概述-佛教的開創者為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otama),前者為名字,後者為姓氏。
釋迦牟尼(S/a^kya-muni)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釋迦-種族名\牟尼-聖人、賢人之意→即釋迦族中的聖人之意-「原始佛教」時期,是佛陀本人及其三、四代所傳承的學說的歷史時期。
此時佛教內部尚未分化,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
-原始佛教學說的主要文獻出處為《阿含經集》(a^gama,又作阿笈摩,意譯法本、藏、教法等;意指所傳承之教說,或傳承佛陀教法之聖典)。
此經集基本上乃輯錄許多文獻而成,主要由所輯篇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的《阿含經》。
以漢譯而言,有以下四種:1. 長阿含(Di^rgha^gama)2. 中阿含(Madhyama^gama)3. 雜阿含(Sam!yukta^gama)4. 增一阿含(Ekottarika^gama)二三法印-法印梵語為dharma-mudra^,與「法本」、「憂檀那」(uda^na)等詞同義。
-「法印」是印證、標誌之意。
中國佛經翻譯家以為有三個義理是佛教與其他學說不同的標識,猶如公私文件裏所用的印鑒,∴稱為「三法印」。
-「三法印」分別是:/諸行無常(anitya^h! sarva-sam!ska^ra^h!)-諸法無我(nira^tma^nah! sarva-dharma^h)\涅槃寂靜(s/antam! nirva^N!am)-日後有人在「三法印」後加「一切皆苦」,合稱為「四法印」。
又有人取消「涅槃寂靜」而增補「一切皆苦」為新的三法印。
I諸行無常-「行」:/原始佛教-指一般意欲活動(或即盲目意志)\後來-泛指一切現象(佛家語為「現行」)-在原始佛教中,此法印指人的生命永在需求及痛苦之中,而人之意欲活動則在一需求滿足時,立即轉向另一需求。
e.g.饑時求食→求財→權力→榮譽……大抵人的自然生命過程中,意欲活動永是如此流轉變易,必落至未滿足處,i.e.意欲本身變異不定,時時落在新需求上而感到不滿足,使自身陷於某一種苦中。
古印度佛教和佛教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古印度佛教和佛教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佛教是一门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体系。
它以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为创始人,始创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
佛教并不认为自己是一种宗教,而是一门哲学体系。
佛教哲学的核心是认识和克服苦:苦是人生的本质,忍受苦是我们的任务,寻求解脱是我们的目标。
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磐石时代,他是古印度三大宗教(吠陀教、婆罗门教、耆那教)之一。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他和早期印度的其他哲学和宗教一样,试图回答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生命的本质、痛苦、灵魂、转世轮回等等。
佛教起源于印度的东北部,即现在的比哈尔邦。
始创人释迦牟尼生于王室,在25岁时放弃了王位和家庭,开始了他的搜寻真理之旅。
据传说,他一夜之间禅定入定、顿悟成佛,成为了Buddha(觉者)。
在释迦牟尼的时代,印度正处在一个动荡的时期,很多人在探索宗教和哲学问题。
释迦牟尼开始传道的时候,他最初的追随者只有五个比丘,他们试图通过冥想和修行,寻找解脱之道。
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印度皇帝阿育王(Ashoka),成为了佛教的赞助者和宣传者。
阿育王在佛教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的治国方针实行了非暴力和和平共处的思想,这对于磨合不堪的印度社会和佛教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作用。
佛教的发展佛教在印度的繁荣期主要是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000年左右,当时有很多佛教教派,其中有些教派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包括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佛教的一种传统,它强调个人解脱和个人慈悲为怀。
最早的佛教故事和传统都是小乘佛教的。
小乘佛教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个人思考和冥想来达到解脱,而不是通过神灵或者每日的仪式。
小乘佛教非常强调个人克服痛苦和不确定性的能力。
小乘佛教的代表人物是南传佛教的巴利佛教(Theravada Buddhism)。
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强调普及解脱,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解脱,而是希望人们成为菩萨,为追求他人幸福而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论录入:管理员上传时间:2006-4-12一、释迦牟尼的生平在早期佛教的典籍中,没有关于佛教创始人生平的完整记录。
释迦牟尼主要事迹散见于佛教各个部派后来编成的经律中,而且往往与神话交织在一起,有许多荒诞的成分。
剔除这些神话虚构,大体可以找出一些较为可信的史实。
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死,由姨母摩诃婆阇波提抚养长大。
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
后与觉善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曰罗喉罗。
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关于乔达摩出家的动机,佛教的传说不完全相同,有说是因为他看到了人体的丑恶:有说是因为他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痛苦。
从当时社会考察,可能与他经历了亡国灭族的惨祸有关。
传说佛陀布教,曾得到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即胜军王)的赞赏。
但该国大臣利用波斯匿不在国内的机会,发动政变,拥立他的儿子毗琉离(即毗卢择迦)为王,不久发兵消灭了释迦的国家。
当毗琉离王兴兵方行之日,佛陀曾于路上劝阻,但未成功。
被杀“释种”,“积尸如莽,流血成池”。
佛陀曾听到释氏五百妇女被戮含苦称佛的声音,他无可奈何,唯有遣比丘为他们说法:“羁缠五欲,流转三涂,恩爱别离,生死长远”。
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和战争,加剧了的社会不幸,当是促使乔达摩产生消极厌世思想的主要原因。
离家之后,先到王舍城郊外漫游,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
数月之后,觉得不满足。
他不否认禅定的作用,但认为禅定不是目的。
接着他尝试通过严格的苦行发现真理,寻求解脱。
据说,他认为: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于木才能取火;人身亦需经过苦行,清除体液,才能悟出真理。
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后七天进一餐。
他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卧于荆兢上。
六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却依然没有发现什么真理。
乔达摩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开始净身进食。
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材(后称菩提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
这标志他真正觉悟成道了,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劝“佛”,意思是“觉悟者”。
这一年他35岁。
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活动,历时45年,直到死去。
他的活动地区主要在摩揭陀、拘萨罗和跋耆三国,东面最远到过瞻波,西到摩偷罗。
当时这一带经济文化发达,沙门运动高涨,新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
传说佛陀在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四谛”之理。
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三遍,佛史称作“三转法轮”。
佛陀还主张要坚持“中道”原则,即既要避免极端苦行,又反对任情纵欲,只有“中道”才是解脱的“正道”。
这是佛陀首次宣讲佛法,所以也称为“初转法轮”。
■陈如等五人信仰了佛陀教义,成为他的首批僧侣,号“五比丘”。
佛陀一天的活动似乎很有规律,他黎明起床,坐禅静思,近中午时,外出乞食。
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
中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沉思。
黄昏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
一直到晚上。
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
佛陀的这种生活方式,当是早期僧侣的生活缩影,后来就形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规则、戒律的雏型。
佛陀传教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商道。
《长阿含·游行经》比较系统地记载了佛陀成道前由北向南所走的路,以及入灭前由南向北走的路,这两条路很少偏离当时的商道,佛陀常年来往于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这里沙门运动特别活跃,传说频毗沙罗王之弟迦留曾召集96种“外道”举行大斋。
当时的王室,是沙门运动的支持者。
佛陀的传教,就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
他有两个最重要的经常说法的住处,一处在舍卫城南的祇园精舍,这是拘萨罗国富商须达多(给孤独长者)布施的,一处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兰陀长者所赠,精舍是频毗沙罗王出资建造。
传说佛陀悟道,从菩提树下站起来,首先向他奉献食物的也是两个商人。
佛陀在传教中经常与“外道”沙门辩论。
揭佛典记载,佛陀总是在辩论中取胜,使他们纷纷皈依佛教。
有一次佛陀走在鹿野苑的路上,遇到一位“邪命外道”沙门,佛陀对他说法,表示自己已经成道,这位“邪命外道”摇头离去,走上另一条路。
佛陀的道理并没能使一切人信服。
佛陀80岁逝世。
据说他灭于拘尸那迦城(印度北方邦境内)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的娑罗林中。
关于他一生的传说,很难肯定有多少真实的成分。
不过从中大体可以看到早期佛教僧侣的一般生活情景,有助于对佛教基本教义的理解。
二、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说按照佛教徒的传统说法,佛教经典三藏都是释迦牟尼亲自宣讲和制定的。
事实上,佛教经典决不是一个人的创造,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它们往往是随时随地就以“如是我闻”的格式在社会上涌现出来。
佛教流传到哪里,那里就会有新的经典出现。
除了“论藏”部分有作者的署名之外,一切经、律,既无作者,也无真正的制作时间和地点。
因此,佛教典籍既多且杂,很难作历史的考察。
即便按佛教自身的传说,最古老的典籍,也是在佛教产生2、3百年之后,由佛教不同派别的僧侣汇集编成的。
因此,要判定哪些教义是释迦牟尼的思想,已经不可能。
但作为最早流行的一种思潮,即学术界所谓的“原始佛教”言,还可以看出一个轮廓。
这些最古老的典籍,有许多共同的说法,反映了佛教的基础教义和历史的连续性,也就是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
作为沙门思潮的一种,佛教与其它沙门派别既有共性,又有差别。
一般说,早期佛教对当时沙门普遍关心的本体论问题不愿考虑。
《杂阿含经》(卷34)载:当“外道”沙门向佛询问关于世间“常”还是“无常”,世间“有边”还是“无边”,如来死后是“有”还是“无”,身体与生命是“一”还是“异”等十四个问题时,佛陀不置可否,拒绝作明确的答复。
他认为,当前最紧迫的是人生解脱问题,讨论本体论徒劳无益。
譬如人中了箭,不是马上去拔箭治伤,而是先讨论箭是什么做的,弓是什么形状等,那就是本末倒置,走入歧途。
佛陀及其弟子们关心的问题,集中在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解脱方面。
佛教的全部学说,基本上是按照这一主题展开的,这一主题又集中凝聚在四谛说中。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形成可能较早,相传佛陀悟道的核心就是四谛,也是初转法轮的根本内容。
所谓“谛”,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是印度哲学通用的概念。
“四谛”亦称“四圣谛”,意为“四条真理”,即苦、集、灭、道。
四谛又分为两部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或者说,前者侧重于解释世间,后者侧重于创造出世间。
四谛的这种组织结构,可能借鉴印度医生治病的“四侠”,早期佛教把人生本身就看作是一种病态。
1.苦谛何谓“苦谛”?是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并以此判断为真理的教义。
佛教把人的感受分为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切感受都是“苦”。
社会人生原是一大“苦聚”,全无幸福欢乐之可言。
这一教义,成了全部佛教的出发点。
佛典关于“苦”的分类很多,有四苦、五苦、八苦、九苦、十一苦等。
《增一阿含经·四谛品》中有一个代表性的说法: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
是谓名为苦谛。
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生老病死,认为人生的自然过程是苦;第二类,优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把主观愿望不能满足说成是苦。
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阴”是佛教对“人”的一种特殊称谓。
“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和追求,以此为苦,也就是以人的存在本身为苦。
这样,“苦”就具有普遍的性格,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苦”就是必然的。
以人生为苦的判断,以及由此带来的悲观厌世思想,从消极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生的离乱所造成的种种不幸,是早期佛教最大的偏见。
它否认“苦”与“乐”的相对性及其界限,抹杀“苦”的社会阶级内容,攻击只有人类才能具有的苦乐观念和感情,这在常人和哲人中都是难以通过的,但在软弱的失意者和绝望者中间,却容易引起共鸣。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生过程最普遍的矛盾。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正确地认识规律,正确地处理矛盾,战胜它们,为人类的幸福不断开拓光明的前程。
早期佛教教义缺乏这种积极的充满进取的乐观精神,在僧侣中曾引起自戕、自杀和互杀的弊端。
佛教“戒杀”的律文,最初就是为了制止这一弊端而制定的。
后期佛典屡屡教训人身难逢,人生可贵,要求它的信徒利用这一机会好好修道积福,看来也是为了纠正早期的悲观情绪。
不过从总体上说,佛教的人生哲学始终贯彻着轻贱人身、鄙薄人生的倾向。
2.集谛集谛是说明诸苦和人生原因的,它是早期佛教的理论基础,内容相当丰富,大体可以“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加以概括。
“五阴聚合”说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
“有情”(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情识的生物,亦称“众生”),则由“五阴”组成。
“阴”亦译作“蕴”,有“积聚”或“覆盖”的意思,实指类别。
“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等五类现象的总称。
“色”的定义是“质碍”,凡具“质碍”作用的现象,统称作“色”,相当于物质概念,但含有少数精神现象。
“色阴”包括四大(地、水、火、风)、由四大组成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和感觉对象(色声香味触)等。
“受”,谓“领纳”,指主体领受客体给予的痛痒苦乐等体验,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感受。
“受阴”有三类: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
“想”,谓“取像”、“施设名言”,相当于摄取表象,形成语言概念的精神活动。
“行”的定义是“造作”,特指思想中决定和支配人的行为的那些因素,如目的、筹划、决断、心理趋向、意志等。
“识”的定义是“了别”,指一切认识活动赖以发生的精神主体,早期佛教分为六种,即具有见、闻、嗅、味、触、思维作用的眼、耳、鼻、舌、身、意,通称“六识”。
五阴中的后四阴亦曰“非色四阴”,简称为“名”,因此五阴又叫作“名色”。
“名色”可以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而“五阴”往往特指“有情”,或作为人的代称。
佛教对“非色四阴”的区分,在心理学和认识论中有重要意义,至今仍有探讨的价值。
但“五阴”的理论,却是为了引出因果报应的宗教观念和“人无我”的哲学结论。
据说,“五阴”本是以“类”的性质独立自存的,其所以集合成为千差万别的个体“有情”,在于有一种追求和贪爱五阴的业力。
这种业力不同,感得五阴聚合的形体也不同,因而有三界六道,贫富天寿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