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1章 蓄电池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蓄电池
第一次课:蓄电池的构造、型号、工作原理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掌握蓄电池的构造、型号识别、及充放电的工作理,掌握不同类型蓄电池的特点。主要教学内容:
1、蓄电池的构造
2、蓄电池的型号
3、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蓄电池的构造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案正文:
蓄电池的构造
1、普通型蓄电池
2、干荷电蓄电池
3、免维护蓄电池
作用:储能、供电
特点:起动时,蓄电池单独供电
低速时,与发电机同时供电
正常时,由发电机供电,蓄电池储能超载时,同时供电
一、普通型蓄电池
1、极板组
蓄电池的核心部分,分正极板、负极板。
正极板焊在一起组成正极板组,负极板焊在一起组成负极板组;(并联增容)
组成:1、栅架:支撑活性物质(进行化学反应)
2、活性物质:填充在栅架上(正极板上为二氧化铅为棕红色,负极板上为海绵状纯铅为青灰色)
负极板多些(故正极板厚些)
各片正负极板相互嵌合,隔板放在中间,负极板数量要多一片(在外面),目的:保护强度、正极板上化学反应剧烈,使两侧放电均匀。
2、电解液
由相对密度1.84的纯硫酸和蒸馏水配制而成。密度应适应气温变化。电解液的纯度影响蓄电池的电气性能和使用寿命,硫酸和蒸馏水应符合国家规定。
3、隔板
各片正负极板相互嵌合,隔板放在中间,负极板数量要多一片(在外面),目的是保护强度、正极板上化学反应剧烈,使两侧放电均匀。目的是为减小内阻和体积,防接触而短路,材料应具有多孔性以便电解液渗透;应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和抗氧化性。目前广泛使用微孔塑料隔板做成袋状。带槽一面朝向正极板4、外壳
盛放电解液、极板组和隔板
每个单格互不相通底部有垫脚(放极板组、容纳脱落的活性物质)
以前多用硬质橡胶,现在采用工程塑料,每个单格上有加液孔和通气孔,一个单格2V,12V电池有6个单格,用硬质橡胶或工程塑料压制而成,多采用整体式结构,只留一对极桩和与单格数相等的加液口,可拆修性较差。
5、极桩:分为正极桩和负极桩
用铅锑合金浇铸
形状:圆锥体形状、孔形
正极桩粗些
6、其他部件:防护板(盖在极板组上)
联条(各个单格为串联,与极桩熔焊在一起的连接板条,现在多采用穿壁式连接)
封口料(填充在盖与外壳之间缝隙的易熔材料,防泄露)
注液口盖(加液孔盖防电解液溅出,上有通气孔,还有装氧过滤器减少水消耗)
二、干荷电蓄电池
区别:1、干燥状态能长期保存电荷
2、只用按规定加入电解液即可使用,不需要初充电,取代了普通蓄电池
原因:负极板的制造工艺不同(进行了防氧化处理)
优点:运输、保管方便,不用初充电
注意:储存期超过2年的使用前需要补充充电5~10h
三、免维护蓄电池
特点:MF蓄电池,无酸液外泄,极少发生极柱腐蚀,自放电小,使用和存储时不用进行初充电。
合理使用过程中不用加蒸馏水(3~4年)
结构:1、极板栅架采用铅钙合金或低锑合金
2、采用袋式聚乙烯隔板
3、在气孔盖内设置氧化铝过滤器
4、单格间联条采用穿壁式贯通连接
5、采用聚丙烯塑料外壳底部无肋条
6、自带小密度计
蓄电池的型号:
类型:第一个字母Q:表示启动用铅蓄电池
特征:第二个字母A:干荷电式,W:免维护式,H:湿荷电式,F:防酸式,无字母为干封式
额定容量:指20h放电率的容量(Ah)另加一个字母表示特征性能G:高起动率,S:塑料槽,D:低温起动性能好
6—QA—105G;6—QAJ—60;6—QA—100S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1、放电过程:当电路接通时,在电动势的作用下,产生电流,电子e从负极板流向正极板,与正四价铅结合生成正二价铅,正二价铅与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铅沉积在正极板上;负极板处正二价铅与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铅沉积在负极板上,而铅继续溶解生成正二价铅,留下2e,电解液中水增多硫酸减少。
故电解液的浓度与放电的程度直接有关,即可以用测量电解液密度的方法判断蓄电池放电程度。2、充电过程:接通直流电源时,在电源力作用下,电子由正极板经外电路流向负极板;
正极板处:正二价铅在电源力作用下失去2e变成正四价铅,而正四价铅与OH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铅,再分解为水和二氧化铅,硫酸根与氢离子生成硫酸;
负极板处:正二价铅在电源力作用下获得2e变成铅,而硫酸根与氢离子结合成硫酸。
电解液中:水解析后氢离子流向负极板,氢氧根离子流向正极板
3、放电时,电解液中硫酸↓水↑相对密度↓
充电时,电解液中硫酸↑水↓相对密度↑
正极板处电解液流动性要好,沟槽朝向正极板
结构上应提高极板的多孔性,减少极板的厚度
可通过测量电解液相对密度的方法来判断蓄电池的充放电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