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性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物
催化基团
结合基团
活性中心
四、酶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酶的活性中心与酶作用的专一性
空间结构与酶的催化活性
酶原与酶原的激活
酶原 (zymogen):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催
化活性,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
为酶原。 酶原的激活: 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暴 露或形成活性中心,转变成具有活性酶的过程。
尼克酰胺
CONH 2 N
+
NH2 N N
N HO O H2 C O P O OH OH OH O P O O CH2
N
O
NAD+:R为 H NADP+:R为
OH
OH OR
P OH
O
NAD+及NADP+是体内多种脱氢酶的辅酶,起传递氢的作用。
维生素B6
﹡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 ﹡体内活性形式为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
hypothesis):
诱导契合假说(induced-fit
hypothesis):
羧 肽 酶 的 诱 导 契 合 模 式
三、酶的分类与命名
(一) 酶的分类:
1.氧化还原酶类(oxidoreductases ) 2.转移酶类 (transferases )
3.水解酶类 (hydrolases )
∴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 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
(二) Km与Vmax的意义
意义:
a)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 b) 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c) 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 Km值最 小的底物一般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 d) 了解Km值及其底物在细胞内的底物浓度,可推 知该酶在细胞内是否受底物浓度的调节。 f) 测定不同抑制剂对某个酶的Km及Vmax的影响,可 区别抑制的类型。
第一节 酶是生物催化剂
一、酶的生物学意义
目前将生物催化剂分为两类: 酶 、 核酶
酶是生物体内一类具有催化活性和特定 空间构象的生物大分子。
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1、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
• 在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
•
•
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应;
只能加速可逆反应的进程,而不改变反应
Ⅲ
Ⅱ
N
Ⅰ
H3C
N
Vit B2 FMN AMP
FAD
﹡FMN及FAD是体内氧化还原酶的辅基,主要起氢传递体的作用。
维生素PP
﹡维生素PP包括: 尼克酸(nicotinic acid)
尼克酰胺(nicotinamide)
﹡体内活性形式: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
氧化型
还原型
硫辛酸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的辅酶,参与α-酮酸氧化脱羧。
B族维生素及其辅酶形式
维生素
维生素B1
辅酶形式
TPP
硫辛酸 泛酸
维生素B2 维生素PP 生物素 叶酸 维生素B12 维生素B6
硫辛酸 CoA
FAD、FMN
转移基团 α-酮酸氧化脱羧酮基 转移 α-酮酸氧化脱羧 转移酰基
传递氢原子
NAD+、NADP+ 传递氢原子 生物素 传递二氧化碳 四氢叶酸 “一碳单位”的转移 5-甲基钴胺素 5-脱氧腺苷钴胺 甲基的转移 素 磷酸吡哆醛 氨基的转移
——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 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
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 (binding group) 与底物相结合 催化基团 (catalytic group) 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
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 位于活性中心以外,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 间构象所必需。
活性中心以 外的必需基团
第三节 酶的作用机制
一、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activation
energy)
活化能: 底物分子从 常态转变到活化 态所需的能量。
二、中间产物学说:
酶底物复合物
E+S
ES
E+P
三、酶催化作用高效率的机制:
• 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 • 多元催化
• 表面效应
四、核酶与抗体酶
(一)核酶(ribozyme) 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RNA 功能是切割和剪接RNA,底物是RNA分子
酶原激活的机理:
酶原
在特定条件下
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断裂,水解 掉一个或几个短肽
分子构象发生改变 形成或暴露出酶的活性中心
肠激酶
胰蛋白酶
缬天天天天赖异缬甘
组
46
丝
183
S
S
S
S 活性中心
缬天天天天赖
缬 异甘组 丝 S S S S
胰蛋白酶原的激活过程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
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并 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体内 代谢正常进行。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酶分子中的作用
在反应中起运载体的作用,传递电子、 质子或其它基团的作用。
(三)蛋白类辅酶
某些蛋白质起辅酶作用,自身不起催 化作用,但为酶所必需,这些辅酶称为基 团转移蛋白或称蛋白类辅酶。
蛋白类辅酶参与基团转移或氧化还原反应, 主要是传递氢或电子。
*各部分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4.裂解酶类 (lyases )
5.异构酶类( isomerases )
6.合成酶类 (ligases )
(二) 酶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
第二节
酶的化学本质、结构与功能
一、 酶的化学本质与分子组成
单纯酶 (simple enzyme) 结合酶 (conjugated enzyme)
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方程式, 简称米氏方程式。
V Km+[S] ──
=
Vmax[S]
[S]: 底物浓度 V: 不同[S]时的反应速度
Vmax:
最大反应速度 Km: 米氏常数
Km值的推导:
当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 V
Vmax Vmax /2 Km [S]
Vmax[S] Vmax = 2 Km+[S] Km=[S]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反应为一级反应。
V
Vmax
[S]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 反应为混合级反应。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 反应为零级反应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度与底物
羧酮基的转移。
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riboflavin) ﹡体内活性形式为黄素单核苷酸(FMN)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NH2 N N O H2C HCOH HCOH HCOH CH3 H3C OH N C C O NH O OH O P OH O O P OH O N CH3 N O
生物素
﹡生物素(biotin)是多种羧化酶的辅酶,
参与CO2的传递。
O
与羧基结合生 成羧基生物素
HN
CH H2C
NH HC CH
与赖氨酸残基ε 氨 基结合成生物胞素
-
(CH 2)4 COOH
S
泛酸
﹡泛酸(pantothenic acid)又名遍多酸 ﹡体内活性形式为辅酶A(CoA) 酰基载体蛋白(ACP)
蛋白质部分:酶蛋白 apoenzyme
全酶
holoenzyme 辅助因子 cofactor 辅酶 辅基
酶的不同形式
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仅具有三级结 构的酶 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由多个相同或 不同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酶 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由几种不同 功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多酶复合物
H2N N
N O N HO P O O CH2 O
﹡CoA及ACP是酰基转移 酶的辅酶,参与酰基 的转移作用。
N
CoA的结构式
O H3C HO OPO3H2 OH CH2 C CH3
HO
源自文库
P O
泛酸
C H CO NH O CH2 C NHCH2CH2
4-磷酸泛酰 巯基乙胺
H2C
SH
叶酸
﹡叶酸(folic acid)又称蝶酰谷氨酸 ﹡体内活性形式为四氢叶酸(FH4)
第六章
酶
enzyme
一、目的与要求: 在掌握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进 一步掌握酶活性中心的结构与功能;酶 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酶动力学的概念 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以及机体如何调 节酶活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酶的概念、酶的化学组成、酶 活性中心的概念;必需基团的概念及分 类;酶动力学的概念及影响酶促反应的 因素。
的平衡点。
2、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 1)条件温和 2)高效性 3)高度专一性 4)催化作用受调控 5)酶可催化某些特异的化学反应
立体化学专一性(立体的化学性质) 立体异构专一性
几何异构专一性 非立体化学专一性(化学键及组成键的基团)
键专一性
基团专一性
绝对专一性
酶作用专一性的学说
锁钥假说(lock-key
二、酶的辅助因子
辅助因子分类:
(按其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
辅酶 (coenzyme):
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的 方法除去。
辅基 (prosthetic group):
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
的方法除去 。
从化学本质分类:
无机金属元素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蛋白辅酶
(一)无机离子对酶的作用
子有机化合物,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
必须由食物供应或补充。
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
维生素B1
﹡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thiamine)
﹡体内活性形式为焦磷酸硫胺素(TPP)
N H3C N
CH2
N
+
CH3 CH2 CH2
O O P O OH
O P OH OH
NH2 HC
S
TPP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的辅酶,参与α-酮酸氧化脱
叶酸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叶酸
二氢叶酸还原酶
四氢叶酸
NADPH+H+
H N
8
NADP+
NADPH+H+
NADP+
N H2N N
3 1
7
O
HO
N H
5
CH CH2 NH 9 10 6
C
NH CH (CH2)2 COOH HOOC
5, 6, 7, 8-四氢叶酸
﹡ FH4是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一碳单位的转移。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又称钴胺素(coholamine)
﹡体内活性形式为甲基钴胺素 5 -脱氧腺苷钴胺素
R:-CH3 甲基钴胺素
R:5`-脱氧腺苷 5`-脱氧腺苷钴胺素
﹡生化作用: 甲基 钴胺素是甲 基转移酶的 辅酶, 参与体内甲基转移 作用。
硫辛酸(lipoic acid)
CH2 H2C CH (CH 2)4 HOOC S - 2H + 2H S H2C CH (CH 2)4 HOOC SH CH2 SH
(二)抗体酶
第四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概念:探讨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及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 影响。
影响因素包括有:温度、 氢离子浓度、底物浓度、酶浓度、
抑制剂、激活剂等。
※ 研究一种因素的影响时,其余各因素均恒定。
一、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底物复合物
E+S
ES
E+P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对 反应速度的影响呈矩形双曲线关系。
CH2OH HO H3C N CH2OH [ ] O HO H3C
CHO CH2OH NH 2 N HO H3C
CH2NH2 CH2OH N
吡哆醇
吡哆醛
吡哆胺
CHO
HO H3C N CH2OPO3H2
CH2NH2
+-NH2 --NH2
HO H3C N
CH2OPO3H2
磷酸吡哆醛 磷酸吡哆胺 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转氨酶及脱羧酶的辅酶,参与转氨、脱羧作用。
难点:底物浓度、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酶学研究简史
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已有酿酒记载。
一百余年前,Pasteur认为发酵是酵母细胞生命活 动的结果。 1878年,Kuhne首次提出 Enzyme 一词。 1897年,Buchner兄弟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提取液, 实现了发酵。 1926年,Sumner首次从刀豆中提纯出脲酶结晶。 1982年,Cech首次发现RNA也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提出核酶(ribozyme)的概念。
酶蛋白决定反应的专一性 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类型(起递氢、传递
电子和转移某些化学基团的作用)
三、酶蛋白的结构
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必需基团在空 间结构上彼此靠近, 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 构的区域,能与底物 特异的结合并将底物 转化为产物。
胰凝乳蛋白酶的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
*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 ):
金属酶 金属离子与酶结合紧密。如:黄嘌呤氧化酶 金属活化酶 酶本身不含金属,但金属离子为酶的活性所必需。 如:Mg2+可活化多种激酶。
无机离子在酶分子中的作用
维持酶分子的活性构象 通过氧化还原传递电子 在酶与底物之间起桥梁作用
利用离子的电荷影响酶的活性
(二)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维生素是一类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