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及具体问题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具体问题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现愿望,通过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双方的积极参与,发挥农民的主要作用,建立健全双方面利益表达机制,农民通过合理途径和正当的方式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使政府在满足大众愿望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本文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主体性含义及建设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进行讨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建设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把新农村建设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针对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和举措,这些理念和举措对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及结构和主体的改革,对于发展农村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和农民的问题是我党、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农村的基础生产和稳步发展是保障社会的稳定的前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农民富裕、农村稳定则保障社会稳定,也体现国家的昌盛。根据五中全会的要求,对于要提高生产发展、使得人民生活富裕、管理民主化,同时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只有提高落后的农村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国民小康水平,达到环境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景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据时代要求,对于农村各方面的建设,力求满足经济发展、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建设,最终达到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含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社会的新状态,其主体是人。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一个关系范畴,体现在建设新农村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上。其中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是农民,农民需要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自主支配的权利和选择进入市场竞争,和其他阶级共同分享成果的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针对主体服务的,包括新设施环境、新农民、新文化的建设。新设施建设是环境的改造、道路整治和资源改善利用的方面,还有医疗合作体系的建立和养老等社会保障的健全制度,主要是为农民提供方便。新农民建设是为农民提高就业和文化素质的相关投入,需要加强基本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建设。新文化建设是引领农民的行动方针,通过确立科学指导原则和政府的引导协调,树立农民正确的观念,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积极求改革、富于创造,体现现代意义的文化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是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通过高效的生产手段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益;其次是改善环境和基础设施;还要扩大公益方面;

最终要提高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句口号,更是要切合实际的行动纲领,内容包含多方面,不仅需要国家的投入,还需要结合农村其他服务的行业层面的投入,解决好多方面的问题,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需要贯彻落实合理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代表农民群众的愿望,它是根本性的问题。中央提出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不仅要对应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更要在实际中推进,保持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要扭转“三农”发展滞后的状况,坚持以发展为先考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持久动力,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结合现代化科技的步伐,加快农业和农产品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完备,既要考虑物质建设,也要考虑精神文明和政治建设,督促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首先要解决各方面的矛盾,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的权益和利益,减少不稳定因素。从整体看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是稳定和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不和谐的地方,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党政基层得到加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和文明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风尚,才是保证经济建设的基础,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型到小康型的发展。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部署,从局部建设到全局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的系统工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把“三农”引入科学发展的道路,通过着眼城镇乡村,让大多数人口进行参与发展和共享成果,推动了农业的增长方式和转变农民的思想,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问题

4.1 农民生产效益问题。目前国家在对农村生产出台了有关政策,使得农民在生产收益方面得到相应的补贴,在物料费用上涨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带给农民的压力,但是农村的生产基础比较薄弱,比如粮食生产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到25%以上,损失上亿斤,造成严重的减产和浪费,在这些方面对于农民的生产效益仍需要提高。

4.2 农民土地权问题。即农村对于承包经营权的授予,征地制度的改革等,要增加相应的保障制度。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对于农业用地资源占用过多,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影响长远的经济发展质量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情况和农业发展要求。

4.3 农业信息化问题。现代化信息技术渗透在生产的各环节,通过产品深加工和转化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信息闭塞会影响提升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推动。有效实施农业信息化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手段,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为工业、医疗和其他行业提供基础原料等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提供丰富的信息内容教育培训和

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都是有必要的,但目前科技指导不到位,增收缓慢。

4.4 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投入问题。即使国家给了一部分资金作为投入外,对于农村建设市县的配套资金投入是关键,还需要农民自己筹措另外的部分。但是如果一个环节做不到,其他接下来的建设也难以进行。

4.5 对于农民意识建设问题。传统的小农意识束缚了农民的思想,解放意识、培育新农民需要在文化建设中体现,建设相对完备的文化设施、提高农民的现代素质和建设自己的队伍,以人为本,完善管理机制。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党中央充分意识到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的重要性,提出惠民利农的政策方针并积极执行,各地也涌现一些新的发展模式。真正理解新农村的建设内涵,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和政府的财政投入,立足长远规划,不懈地采取积极的措施,才能使农村生产和农民收入有所增加,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出实效,也将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