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地域非均衡布局考察

合集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演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演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演化研究作者:邱月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11期摘要: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对2005-2009年时序立体数据进行处理,发现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演化不平衡加剧,地区间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并出现明显的极化效应。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应注重教育公平,避免两极分化,应当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使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一、引言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有所缩小。

改革开放后,伴随区域经济社会的非均衡化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局面被打破,逐步转变为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特别是1999年以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显凸,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在不断扩大。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不均衡,而且带来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我国高教体制步入了“两级政府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新阶段。

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对各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差距,为高等教育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设计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世纪初,为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按照“合并、合作、共建、调整”八字方针,我国高等教育扭转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完成了由部门办学向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的转变。

“两级管理,以省级管理为主”,“省一级高教管理权力和责任越来越大”,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完成,为合理高效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完善高等教育规模与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以认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发展,正是我国区域高等教育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的过程。

教育改革中的地区差异与均衡发展

教育改革中的地区差异与均衡发展

教育改革中的地区差异与均衡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被赋予了越来越大的责任和重要性。

然而,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地区差异对于教育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教育改革中的地区差异与均衡发展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地区差异对于教育的影响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教育经费分配不均。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的不同,一些发达地区相对于欠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财政支持,导致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平衡。

其次,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分布不均。

一些地区由于条件落后或者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缺乏优质的学校和教师资源,造成了教育质量的差异。

再次,城乡教育差距较大。

由于城市地区发展较快,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存在明显的差距。

二、地区差异造成的问题地区差异对于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更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问题。

首先,人口流动加剧了教育不平衡现象。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一些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而资源匮乏的地区则越来越丧失吸引力,甚至出现人才外流现象。

其次,人才培养的差异会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些地区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影响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最后,教育不均衡会加剧社会不公平。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一些弱势群体或者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缺乏机会,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从而导致不公平的现象的出现。

三、促进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法要解决教育改革中的地区差异与均衡发展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教育经费的分配公平性,确保每个地区都能充分获得发展资源。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学校布局,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要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

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欠发达地区工作。

我国“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

我国“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

我国“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摘要】中国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在“三大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直接影响着地区间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

本文对“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差异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资源配置差异性的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了影响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文旨在为促进“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三大区域、教育资源、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影响因素、应对策略、未来发展趋势、影响与挑战、发展建议、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国家,地域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异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我国根据发展水平和地域特点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代表着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在这三大区域中,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不同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教育发展的均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我国“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出资源配置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升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的分析,探讨不同区域在教育资源投入、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通过深入挖掘资源配置差异性的成因,研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

通过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深入解析存在的差异性问题,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和策略。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

2023-11-06•引言•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分析•影响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性的因素•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性的建议目•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高等教育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资源的均衡配置对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高等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不均衡现象,这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问题,探讨其原因和对策,为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统计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和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总体情况23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高等教育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为更多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高等教育资源总量持续增长高等教育资源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不断优化,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高等教育资源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设施、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域分布东部地区占据优势地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较为丰富,包括高校数量、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等方面都占据优势地位。

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较为滞后,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学科结构工科类专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类专业占据主导地位,这与中国的产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

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类专业逐渐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类专业逐渐受到重视,高等教育中这些专业的设置也在不断增加。

03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分析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是指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之间的分配是否达到合理和公平的状态。

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个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个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 O n l y i n t h i s w a y, c a n w e p r o m o t e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i he g r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r e i g o n l a e c o n o m i c s t r u c t u r e i n J i a n g s u
i n he t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i n J i a n g s u P r o v i n c e i s o b v i o u s . T h e r e i s a f a c t t h a t he t n o r t h i s mo r e a d v a n c e d ha t n he t s o u h t i n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s c a l e 。 h i e r a r c h y nd a t h e a b i l i y t t o a t t r a c t t a l e n t . W N nj a i n g a s he t c e n t e r . t h e r e i s a t e n d e n c y t o d e c r e se a r a d i o a c i t v e l y
第 6期
高等教 育 区域 非均衡发展 的个案研 究
— —
以 学 ,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2 3 )
摘 要: 由于历 史、 政 治与政策、 经济等 因素的影响 , 江苏省高等教 育发展的地 区差异显著。在教 育 规模、 层级结构、 人才吸纳力几个方面存在着南强北弱、 以南京为中心向周边放射性衰减的态势。 基于江 苏省 高等教 育发 展存 在 的现 实差异 , 政 府应 该在 高等教 育 区域均衡 发 展 方 面加 强宏观 引导 , 优 化教 育 资 源配置, 加 大对后发地区高等教 育的扶持 力度, 促进江苏省 高等教 育与区域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关键 词 : 高等教 育发展 ; 地 区差异 ; 问题 与对 策 文章 编号 : 1 0 0 9 —0 6 7 3 ( 2 0 1 6) 0 E 卜 . _ 0 0 9 4 —0 5 中 图分类 号 : G6 4 9 . 2 文献标 识码 : A

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使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非常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无论高校数量还是教育质量,各个地区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人口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作用,其中历史、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占主要地位。

(一)历史方面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就已经建立了205所大学,这些大学主要位于北京、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

而这些城市都具有历史悠久、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治地位显赫等共同特征,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大学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了巩固和提升,基本上都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高校分布,也是影响地区内高校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相互影响,既可以相互促进也会相互抑制。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有更多的资金投向高等教育事业,而且也有对高等教育更高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网络人才,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则是互相抑制的。

(三)政治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国家出于政治的目的从而制定相关政策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方面。

区域政治地位与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区域政治地位越高其高等教育资源就越丰富。

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格局还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相关。

二、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对策(一)在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增设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分布的调整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尚无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十分薄弱的中小城市及县级市。

在目前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不宜再强调平衡中西部的高等教育投入。

论高等教育生态区域的非均衡发展

论高等教育生态区域的非均衡发展
式发 展 的 最终 目标 是 实现 相 对均 衡 的发 展 。 关 键 词 : 等 教 育 ; 态 区域 ; 均衡 发展 高 生 非 中图 分 类 号 :6 0 G 4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6 4 2 1 )7— 0 1— 4 10 2 1 (0 0 0 0 0 0
论 高等教 育 生态 区域 的 非均 衡 发展
贺祖 斌
( 广西师 范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 广西 南宁 502 ) 30 3
摘要 : 高等教育生 态区域发展主要体现在 高等教 育的规模 、 次 、 层 类型 、 专业 、 学科在 不 同区域 中的状 况。 高等教 育生 态 区域发展 的不平衡具体表现 为量的差异 、 质的差异和结构的差异。在我 国高等教 育非均衡发展 的过程 中, 高等教育 的非均衡

念, 笔者在《 高等教育生态论》 专著 中认为, 它是指与

定 区域生态相联 系的高等教 育的基本 布局 , 反映 它
高等教 育机构 以及 高等教 育 的规模 、 次 、 型 、 科 层 类 学
专业在不同区域中的构成状况 j。高等教育生态区 9
域 的发展 主要受 区域 生 态环境 、 区域经 济 发展 水 平 、 各级政府 和有关部 门对高 等教 育作 用 的认识 以及 办 高等教育 的积极性 、 高等教育在各 生态 区域 布局 的历 史沿革和文化发展 状况等 因素的制约 。
高等教育生 态 区域是 一个从 生 态 视角 界定 的概
系 。有学者 认 为 : 区域 教 育是 指 占 有 一定 地 域 的 “ 人 口集 体与 自然 区域所 构成 的 区域 社会 中所 客观存 在 的相 对 独立 而 又基 本稳 定 的教 育 实体 。 因此 , ” 区域 教 育体现 了教 育 现 象 的空 间性 和 生态 区域 性 。 推而 论之 , 者所理 解 的 生 态 区域 内 的高 等教 育 主 笔 要是 指在 一定 自然生 态 区域 内所构成 的 区域社会 中

怎么解决高教资源省域布局不协调

怎么解决高教资源省域布局不协调

怎么解决高教资源省域布局不协调作者:宋伟《光明日报》(2015年07月14日13版)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在雄心勃勃地迈向高等教育强国。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在省域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将影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

差异带来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是分层次管理,部属高校包括75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7所工信部直属高等学校,还有部分其他部委所属高等学校,这三类高等学校总共110多所,他们只占全国2000多所高等学校的5%,因为他们的投资主体是国家财政,经费充足,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平台建设先进,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教学科研都具有强有力的比较竞争优势。

他们面向全国招生,拔尖式选拔优秀生源,生源质量高。

这类高等学校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科技研发创新中心、人才培养高地、文化建设与传承的孵化器,是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代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高等教育中心城市。

目前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西省、云南省、贵州省、海南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3个省(自治区)没有一所这样的高等学校,这种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省域之间布局的不协调性和差异性,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部属高校招生指标在省域之间分配存在很大差异。

部属高校不能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按照人口多少、经济实力等因素,合理配置招生指标,绝大多数投放到高校所在地,剩下不足一半的招生指标再面向全国各省区分配,导致招生的不公平。

比如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985”大学都是如此,几年前甚至在当地省份投入招生指标高达70%。

设置有国家部属高校的那些省区,当地生源就有更多机会接受这些优质大学的良好教育。

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考生,接受这类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明显少于那些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的考生。

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现状及原因分析

和 95工程院校多数 集 中在东部地 区, 8 大量 的教育 地 区差 异也就 显 而易见 。 经费也投向了这些高校 , 使得这些 重点 院校 的发展 速度和质量远远高于其它院 ) 学机会 的 非均衡 三 入
入学机会的非均衡也是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的
发展的惯性 , 具有悠久历史的高校 经过长年 的发展 重要表现。由于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个人 回报率,
收 稿 日期 :0 8 1 —7 20 —0 1
作 者简 介 i 苗文燕 (9 7 ) 女 , 16一 , 河南卫辉人 , 硕士 , 河南科技 学院讲师 , 主要研究 方向为科 技与教育 。
1 2
苗文燕 : 高等教 育区域非均衡现状及原 因分析
第 6期
衡 上 。从 全 国 范 围来 看 , 国家 重 点扶 持 的 2 l工 程 能力奢望全国的优秀学子到这 里求学 , i 学生质量 的
( ) 一 高等教 育布局 的非均 衡 平 衡 的重要 表现 。我 国高等 学校 传 统上 是 面 向大 区
所, 几乎 占全 国的 14 / 。全 国大部分高校集 中在东 部沿海地区 , 西部地 区高校数量明显较少 , 高校数量 校数量是青海的 1. 14倍。即使在 同一省份 , 高校的
分 布也 极 不均 匀 , 多 数 高 校集 中 在 省会 及 大 中城 大
2 0 第 6期 0 8年
河南职 业技 术师范学院学报( 业教 育版 ) 职
高 等教 育 区域 非 均衡 现 状 及 原 因分 析
苗 文 燕
( 南科 技 学 院 , 南 新 乡 430 ) 河 河 50 3
摘 要 : 文描述 了我国高等教 育 区域非均衡现状 , 本 对其 产 生的原 因进 行 了分 析 , 并进行 了思考, 如何 缩小 对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

7、强化政府监管:政府应加强对高中教育的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 的有效实施。同时,应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和教育申诉处理机制,保障学生的 合法权益和教育公平。
8、推动信息化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高中教育的渠道和资源。 例如,可以开展远程教育和在线课程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获取优质教育 资源。
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共同推动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2、优化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 平
政府应优化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完善招生政策、教 师编制政策等,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 策等方式,鼓励优秀教师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任教,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 析
01 一、引言
03 三、实证分析
目录
02 二、我国普通高中教 育的非均衡发展现象
04 四、结论与建议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在过去的几十 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这种进步并不是均衡的,存在着地域、城乡和 学校之间的差异。这种非均衡发展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本次演示 将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
教育观念对于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一些学校和家长过分注重学 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这种落后的教育观 念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阻碍了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对策分析
1、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经费保 障机制
为了推动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具 体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生均经费标准,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保障 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需要。同时,政府还可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高中教育的 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空间格局差异及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高等教育空间格局差异及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高等教育空间格局差异及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空间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域差异:高等教育发展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相对具备更好的经济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学数量较多、学科实力较强。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大学数量较少、学科水平有限。

2. 学科布局:高等教育学科布局也存在差异。

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更加注重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社会科学等应用型学科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结构和需求紧密相关。

而中西部地区则更注重工程技术、农业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

3. 高校类型:中国的高等教育空间格局中也存在不同类型高校的分布差异。

综合性大学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而农业、工程技术、师范等专科院校相对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

高等教育空间格局的差异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1. 经济带动作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较好,因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资源投入,包括资金、人才等。

高等教育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2. 人才培养和需求对接: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持,而高等教育则需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需求,调整学科结构、培养人才。

3. 区域经济差距: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分配格局不均衡,这也导致了高等教育空间格局的差异。

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为促进高等教育空间格局的均衡发展,需要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保障,加强基础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

教育中存在的地域差异问题与平衡策略

教育中存在的地域差异问题与平衡策略

教育中存在的地域差异问题与平衡策略地域差异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指的是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和差异化发展。

这种差异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阻碍了人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存在的地域差异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平衡策略。

一、地域差异问题的存在1.1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差异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

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高质量学校和师资资源,而农村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着师资匮乏、学习条件差等问题。

1.2 教育质量的差异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地域差异问题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差异。

在一些地区,学校的教学水平低下,师资力量薄弱,使得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素质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与此同时,一线城市的学校普遍教学水平较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相对更好。

1.3 制度性差异地域差异问题还与教育制度的不同有关。

不同地区制定的教育政策和课程设置存在差异,这也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例如,有些地区更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而有些地区则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解决地域差异问题的平衡策略2.1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为了解决地域差异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

这包括改善农村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教师待遇和培训水平,以引导更多优秀的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执教,确保这些地区学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2.2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需要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这意味着一线城市应该适度减少教育投入,而将更多资源引导到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跨地区的教育合作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2.3 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地域差异问题还需要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来解决。

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考试制度,以确保各地学生接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评价标准。

此外,教育部门还应该鼓励学校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非均衡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思考_宋争辉

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非均衡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思考_宋争辉

·教育体制与结构·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非均衡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思考宋 争 辉①(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 要:自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优质资源的区域分布经历了“东强西弱,呈阶梯状分布”到“东西强,中部弱”的演变过程。

这种演变过程既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变迁的影响直接相关,也与政府的政策导向密切相联。

整合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促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布局上均衡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关键词: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非均衡化中图分类号:G640;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2)05-0022-07The Reflec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of the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in ChinaSONG Zheng-hui(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473061,China)Abstract: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f China experiencedthe following evolution.It firstly appeared with the staircase distribution of strength in theeast and weakness in the west;then it came with strength in the east and west and weaknessin the center.Such evolution had direct relation with the evolution of economy and culture inChina,but also resulted from the government policy orientation.It’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ask to make the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distribution bal-anced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from optimizing the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Key words:the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regional distribution;nonequal-ization 一定意义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

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的省际差异分析

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的省际差异分析
资 产” 标 。 指
在 比较省 际教 育差异 的方 法上 , 采用 了平 均 数 、 准差 、 标 离散 系数 ( 准差 / 均 标 平
数 ) 排 名等 多 种类 型 。数 据 来源 为 2 0 、 0 8年 、0 6年 、 0 4年 、 9 7年 版 的《 国统 20 20 19 中
计年 鉴 》 2 0 和 0 4年版 的《 中国教 育统计 年鉴 》 。
区 教 育 发 展 的 整 体 水 平 差 异 。 其 二 , 建 立 各 地 区 教 育 发 展 不 均 衡 的数 据 指 标 时 , 在 不
仅使用 了教育 经费 ( 即教 育财 力 资源 ) 据 , 数 而且 使 用 了教 育“ 人力 ” 物 力 ” 据 。 和“ 数 其研 究价值在 于 : 因考 虑到 了教 育的更 多因素 , 不但 能够 使我们对 教育发 展差异 的判 断更 加全面 , 而且能够 了解各地 区教育 的“ 、 、 差 异的具体 情况 , 人 财 物” 还能够解 释教
作 者 简介 : 玲 玲 (9 2)女 , 南 岳 阳人 , 育 学博 士 , 究 方 向为 教 育 经 济与 管 理 。 漆 18一 , 湖 教 研 王 远 伟 (9 3)男 , 东 济南 人 , 士 , 究 方 向 为 教育 经 济 和教 育 财 政 。 17 , 山 博 研
3 4
漆玲玲, : 等 中国教 育发 展 不 均 衡 状 况 的省 际差 异 分 析
高 【 阶段 的 任 教 师 『本科 以 L 历 者 占全部 专 任教 师 的 比例 , { _ J } l 学 比值 越 高说 明 教师
的 : 、 况越川 想 ; 足一 个地 区的 大学 中的 专任 教 师 副教 授 以上 职 称 者 占全 部专 f 教 帅的 比例 , 比值越 高说 明教师 的水平 越高 , 与教 育质量 成正 比。 受 将 3 个 省市按 照 东 、 西 部地 区划 分为三 大 区域 , 学 以下 各教 育 阶段 的 I 1 1 中、 大

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及解决方案

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及解决方案

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也成为了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地区之间的不均衡问题日益凸显,造成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影响了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在中国的西部、东北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自然条件等影响因素,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学设施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

而相对比较富裕的东南沿海地区、北京、上海等城市则拥有充足的教育资源,设施齐备,教师素质高,教学成果也相对优异。

这种巨大的地区教育发展差距,不仅影响着地区的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投入方面。

相对发达地区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比欠发达地区要大,导致学校办学条件、设施、教师待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

据统计,地区教育经费的财政拨款比例和收费比例存在巨大的差异。

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来源多种多样,其中政府拨款占比很高,而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较少,局限于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教育资源的整体投入比例过低。

2、师资力量方面。

地区教育差距问题也反映在师资力量的提升上。

相对发达地区有着更多的教育资源,也能够吸引到国内外优秀的教育人才,师资力量较强。

但是在欠发达地区,因为教育行业所在城市的落后以及收入的差距,这些优秀人才不易被吸引过来,导致教育质量较低。

3、学校设施方面。

相对富裕地区的学校,不仅有更为先进的教学设备,还能够注重学校整体环境的打造,保证学校的整洁和安全。

另外,一些地区学校的家长自筹款项也是影响学校设施的因素之一。

但是在欠发达地区,学校设施落后,许多学校连基础的教学设备都不具备,学习环境严重受到限制。

4、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体系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在不同的地区,教学内容标准与方法以及教育政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学生之间的知识背景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探析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探析
发展 转 向改 革 开 放 后 的区 域 重 点 发 展 两 种 发 展 战
衡是 一种 发展 的过 程 , 发展趋 势趋 向于平衡 状态 。 其
本文 所说 的教 育均 衡包括 动态 均衡 和静 态均衡
两个 方面 。 目前 大量 关 于我 国高等 教育 区域非 均衡 的研究 , 大都是 站 在静 态 角 度 分 析 高等 教 育 区 域非 均衡 的问题 , 即教 育 需求 和教 育 供 给 的不 平 衡 。从
略 。这是造 成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区域 非 均 衡 的 主 要 原
因 。 那 么 , 国 区域 高 等 教 育 究 竟 是 怎 样 的 发 展 我
态势 呢?本 文 首先从 均衡 的含 义 人 手 , 后 从 教 育 然 资源分 布 、 育经 费投 入 、 学效 益和 办学质 量 三个 教 办
的概念 。要理 解高 等 教 育 的非 均 衡 发 展 , 先 要弄 首 清楚 均衡 的含 义 。均 衡 一般 包 括 两 层 含义 , 一是 从
收 藕 日期 :0 8 3 1 20 - —3 0
作者简介 : 赵黎娜 (9 3 ) 女 , 17 一 , 黑龙江大庆人 , 中央民族 大学期 刊社 编辑 , 山东大学硕士生 , 从事高等教育学研 究。
江省。
lO 2
维普资讯
等 教育 区域 非均衡 发展 进行 比较分析 。
不 同 , 考虑 各 个 区域 高校 数 量 可 比性 不 高 。如 果 仅 把 各个 区域 高校 数量 比重 与各 个 区域 的人 口比重 进 行 比照 , 明高校 分 布 非 均 衡 的现 状 就 会 比较 有 说 说 服 力 。从 表 1 以看 出 , 部 和东 北 地 区高 校 数 量 可 东 占全 国高校 数量 的比例分 别 为 3. % 和 1. % , 98 02 高 于其 人 口占总人 口的 比重 ; 中部地 区高 校 数 量 占全 国高 校 数 量 的 比例 为 2 . % , 低 于 其 人 口 比 重 61 略

我国农村高等教育空间不均衡的演进和解释--针对人口比重的MLD指数分解和shapley值分解

我国农村高等教育空间不均衡的演进和解释--针对人口比重的MLD指数分解和shapley值分解

我国农村高等教育空间不均衡的演进和解释--针对人口比重的MLD指数分解和shapley值分解张鹏;于伟【摘要】针对农村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研究表明,2002-2011年间我国农村高等教育滞后区域对领先区域存在追赶效应,东中西三区域内部农村高等教育不均衡程度在考察年度内均出现拐点,区域间的差距仍是全国不均衡的主要根源。

八地区的分解则显示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距较为显著。

农民经济收入、城镇化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农均耕地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等都是影响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距的因素。

其中,农民经济收入贡献率最大但呈弱化趋势,城镇化水平和农均耕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教育经费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对省域间农村高等教育差异的影响程度呈下降趋势。

因此可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教育经费投入和新农村建设等缩小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差距。

%Based on rural higher education relative population,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re is"pursue effect"between lagging areas and advanced areas in rural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during 2002-2011. The rural higher education inequality presents inflection point in east area, the same with middle area and west area. The inequality among areas is the main part of total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 of eight areas shows there is significant gap in the northern coastal regions.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urbanization, education funding, per-farmer cultivated land and rural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a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gap among the provincial rural higher education.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has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rate with weakened trend,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urbanization and per-farmer cultivated land raisegradually,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education funding and rural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decrease. Industry transferring, more education funding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o lagging areas are the ways to decrease rural higher education inequality.【期刊名称】《教育与经济》【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7页(P33-39)【关键词】农村高等教育;空间差异;sharpley值分解【作者】张鹏;于伟【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管理学院济南 250014;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8;G40-054提升农民受教育水平特别是高等教育水平,是缩小城乡差距和破解“三农”难题的基本方略之一。

大学教育的地区差异与教育均衡

大学教育的地区差异与教育均衡

大学教育的地区差异与教育均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大学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由地区的经济水平、资源配置、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所导致。

然而,大学教育的地区差异对教育均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的地区差异以及如何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性。

一、大学教育的地区差异1.1 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地区的经济水平是影响大学教育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

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一般较强,可以为大学提供更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资源支持,吸引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相反,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大学可能面临着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困境。

1.2 资源配置不均衡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也是导致大学教育差异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拥有更多的高水平教育资源,如名校、重点实验室、图书馆等,而一些地区则缺乏这些资源。

资源不均衡会导致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1.3 政策导向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大学教育产生影响。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会影响地区大学的发展。

政策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从而造成教育差距。

二、教育均衡的重要性2.1 社会公平与公正教育均衡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要手段。

如果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少数地区,其他地区的学生就会面临着机会不公平的问题。

通过实现教育均衡,能够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有助于打破地区之间的教育壁垒,促进社会的公正发展。

2.2 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实现教育均衡还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平衡发展。

教育的普及和提升能够为当地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地区人力资本素质,从而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2.3 加强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实现教育均衡,可以促进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不同地区的大学资源可以互补,相互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交流学术成果,共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有助于推动各地大学间的合作共赢,形成良性的大学发展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地域非均衡布局考察2011-04-19 18:01:23宋伟/韩梦洁【英文标题】On the Non-balance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before the Founding of PRC【作者简介】宋伟,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韩梦洁,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开封 475001)【内容提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诞生于晚清,在军阀混战的北洋政府时期与国民政府时期艰难发展。

近代高等教育地域分布的非均衡情形,引起各时期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努力追求均衡布局。

但由于受到政局动荡、外患不断的干扰和影响,很难从根本上实现高等教育地域布局的公平发展。

【关键词】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地域布局非均衡历史考察目前,研究者关注高等教育地域布局问题时,往往关注当代高等教育的地域布局均衡问题,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而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诞生之初的近百年的地域布局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试图考察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地域分布情况,以图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当代高等教育的地域布局非均衡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的叙述帮助我们触及基础,接触系统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的原因和后果。

历史成为与变革和稳定有关系的事情,特别是那种不被人承认和未见到的事情。

”①目前,高等教育地域布局非均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招致公众批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一问题是有历史根源的。

考察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地域布局的历史演变轨迹,将给我们很多启示,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地域布局非均衡的现状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进而为促进这一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提供历史参考。

一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创办初期至北洋政府时期的地域布局1.高等教育在创办初期的地域布局(1862-1911)晚清洋务运动时期,脱胎于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借鉴西方近代大学理念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萌芽,并艰难地起步。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源头有两个,一是传统的中国旧有高等教育机构,包括书院体制及其改革。

“书院改革,究其内容,就是将无裨实用的科举之业,一变为经世致用之学,二变为新学、西学”②。

一是西方高等教育的影响,近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在同西方文化的接触中孕育出来的,然而这种文化接触,却是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被动地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的。

这两个源头注定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地域分布必然受传统的文化、政治、经济地位和开放程度的影响。

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相继开设了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同文馆(1864年)等各科(类)高等学堂。

后来,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清政府的一些官员开始积极筹办新式学堂。

其中具有近代高等教育性质的有北洋大学堂(1895年)、京师大学堂(1898年)、山西大学堂(1902年)等。

1905年9月(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提出的《请废科举折》中指出:“臣等默观大局,熟察时趋,觉现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

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

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兴之望。

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材始盛。

如再迟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材非急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

强邻环伺,岂能我待。

”奏折还说:“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

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拟请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

”③当日,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实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

前因管学大臣等议奏,当准将乡会试分三科递减。

兹据该督等奏称,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等语,所陈不为无见。

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及其余各条,均著照所请办理。

”④清朝当权者同意停罢科举,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随后,新式学堂在中国大地兴起。

1907年至1909年期间的高等学堂布局情况如表1所示。

当时,高等学堂的地域布局相对来说是比较均衡的。

京师、陕西、河南、江苏等地区稍微多一点,但并不突出。

世界著名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许美德博士(Ruth Hayhoe)对此问题的观察有些出入。

她在引证很多材料的基础上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在创办初期就呈现出地域布局的非均衡性,这一时期各地大学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政治地位重要、经济发展迅速、交通便利、思想较为开放的省市。

她依据的资料表明:截止到1909年,中央政府总共创办了3所大学,有学生749人;还有24所省立大学,学生4203人;另有101所专业学院,学生6431人。

⑥在地区分布上,这些高校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黑龙江、新疆、贵州、广西等内陆省份则只有一些小型的政法学院,没有一所大学。

同时,江苏、安徽、福建、湖南和广东等省总共有6~8所大学,每省的在校大学人数都超过了1000人。

当时,直隶(包括北平)共有高校18所,在校学生4028人,占国立院校总数的37%。

⑦2.北洋政府时期高等教育的地域布局(1912-1927)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而且也注定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转折点。

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地域布局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

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在高等学校的地理分布上,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混乱状态以及军阀割据等原因,使得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

各省由于其经济状况、统治者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教育观点的不同,各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早在1911年前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就已经偏向于沿海地区,后来随着大学向北京、上海等地的集中,这种不平衡更加突出了。

”⑧依据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先生(John King Fairbank)对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1922年的大学分布如下:北京7所,上海10所,武汉4所,南京3所,天津、广州、福州各有2所,成都、长沙、杭州、苏州、济南、厦门、南通、清苑、太原、唐山各有一所。

如果按照现在的中国行政区,把这些城市划归到各省区中,结果是:上海有大学10所,北京7所,江苏5所,湖北4所,福建3所,天津、广东、河北各2所,山东、浙江、湖南、四川、山西各1所。

如果按照区域划分,沿海地区共有19所(上海10、福建3、天津2、广东2、河北2),长江流域有20所(上海10、江苏5、湖北4、四川1)。

⑨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并沿循长江流域发展,长江的航运,为沿江内地的对外交流、经济发展,以及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武汉三镇凭借自身交通枢纽的优势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相对发达地区。

相比之下,同处于内陆的河南、江西、安徽等省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则相当缓慢。

这反映了学习西方大学制度,在中国创办现代高等教育,是以开放程度为基础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样地处内陆的山西,得以拥有1所大学,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

大学地域布局非均衡的问题,很快引起北洋政府的重视,并试图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解决中国高等教育这种地区分布日益不均衡的状况,许多政府官员都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应该按照法国的模式建立大学区制。

”[6]631早在袁世凯当政时期,于民国3年(1914年)5月就制定了《教育纲要》,拟分全国为4个大学区域。

袁世凯死后,时任教育总长的汤化龙又提出在全国建立6个大学区的计划。

民国5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范源廉又提出在全国建立7个大学区的计划。

“但因政局常常变动,掌管人员不能久于其位,所以只有计划而未曾施行。

”⑩因此,尽管北洋政府意识到高等学校地域分布不均衡的严重性,不过由于那一时期政局混乱,军阀混战,中国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教育问题不可能成为军阀关注的主要问题,更何况军阀的统治,在走马灯似的变换中,根本无暇顾及类似教育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向教育事业。

高等教育地域非均衡布局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二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地域布局问题1.抗战之前的十年间高等教育地域布局状况(1927-1937)1927-1937年间,国民党建立的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是一个较以前军阀混战时期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

由于政权相对统一,经济与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明显获得了新的进展。

“大学分成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学院,设有3所学院以上并有理或农、工、医之一者为大学,不满3学院者为独立学院。

截止到1930年,中国共有大学39所,学院17所,专业学校23所。

在大学和学院中,有15所是国立院校,18所是省立院校,23所是私立院校。

”(11)1931年,全国103所专科以上高校共187个学院,学生总数44 167人。

(12)依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28年全国公私高等学校有74所,学生25 196人。

1936年大学达到108所,学生增至41 922人。

(13)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地域布局非均衡问题仍然突出,大部分高校集中在东南沿海各省:上海22所,北京(北平)15所,广东和河北各8所,湖北和山东各6所,江苏5所,浙江、江西、福建各4所,湖南、广西、云南、河南和辽宁各2所,安徽、四川、新疆、甘肃、吉林、察哈尔各1所;而陕西、绥远、贵州、青海、宁夏、西康、西藏、黑龙江、内蒙古等9个省(区)则连一所大学都没有。

此外,60%的大学在校生都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两地。

(16)如果按照人均计算,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较为落后。

以1932年至1933年为例,全国大中专院校学生注册人数有42 710人,1933年至1934年增加到46 785人。

1933年大学毕业生总数是7311人,1934年为7552人。

1934年每万人中只有0.88名大学程度的学生。

而土耳其在1928年每万人中就有3名大学生。

在1932年,美国每一万人中有73名大学生,位居世界第一,日本每万人中有9名大学生,居于世界第22位。

(17)与许美德教授观点相同,费正清先生在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中,也很关注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地域布局不均衡问题。

只是,费正清先生引证的材料是1934年中国高等教育地理分布情况。

从两位不同时期海外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较快。

然而这种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和省份。

截至1934年,上海有24所高校,在全国110所高校中占21%,居于首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