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却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挑战进行探讨。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政权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中国的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对传统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和调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曲折与困难。

在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一些错误的政策决策以及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实际情况,中国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农村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导致农田退化,严重耗费了国家资源,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大跃进”之后,中国进行了严肃的思想启蒙和内部整顿,同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经济发展策略的重新定位。

1963年,国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国再次陷入了苦难与挫折。

这个时期的动荡和制度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大规模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田耕作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

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陷入了停滞与混乱之中。

直到1978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开始走出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的改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经济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走上了持续快速增长的道路。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还远未结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9、1956——1976年,中共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 程中有过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主要失误?其中的经验 教训有哪些?
提示:成功探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 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1960年冬,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合理调 整。
主要失误: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 经济建设。 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 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 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必须坚持 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过渡时期 53-56 全面建设 56-66 严重受创 66-76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中共八大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 生态环境恶化、生产积极性受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挫;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生活有所改善。 “八字方针” 调整国民经济 总的说来:有挫折也有成就 周恩来、邓小平在后期对 经济进行整顿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经济建设、 损失惨重、人民生活水平长 期低下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中共“八大”
正确的指导思想
1956-1966年
八字方针 中央工作会议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导学基础梳理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问题思考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问题思考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①1953年,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采取、限制和的策略,将其纳入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57—1961下降 ①左倾错误:反右派扩大化;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反右倾;② 中苏关系恶化;③三年自然灾害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放卫星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1—1966上升 1960农村纠左,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 方针;1962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教训;1965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七是,科技和教育实现了落后到突飞猛进发展的转变 ,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 八是,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 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过去的60多年里,中国人民积极探索,与 时俱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阔步前进,是社会主义中国快速发展, 跻身世界前列的60年。回首过去,展望未 来,我们对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充满 信心。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 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 们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概括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并会总结其经验教训。

2.培养学习宏观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3.学会如何让处理主观热情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理解正确政策的重要性。

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的特点及实质;三大改造的特点;建设中的经验教训难点: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知识链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1949年10月——现在)1.1949年10月----1956年底(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2.1956年-----1966年曲折发展时期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 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学法指导:主要把握三大问题 1.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什么?2.曲折是什么?3.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生产力领域的革命A级【知识梳理】1、背景: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理论上④客观条件______________-4、成就:1957年底①初步建立了②形成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B级探究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比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问题探究:结合以上材料和教材83页“一五计划”成果图,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特点:1、优先及交通运输业2、重点发展区域在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由私到公)A级【知识梳理】1、三大改造的目的:为了,早日建成2、性质及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①在中国基本确立。

必修二 第33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必修二 第33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B
3、计量史学强调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 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下表所示的数 据变化 1957~1963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表
A.受农业生产持续减产的制约 B.与工业生产效益的起伏吻合 C.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D.与全国人口总量的涨落一致
C
敞开肚皮吃饭” 的人民公社食 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人民公社的危害: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社会生产力 , 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困难。 教训:
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探索与失误(1956-1966)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启示一: 从国情出发
“大跃进” 失误: 1958 启示二: 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三: 生产关系的变 三年经济困难 革必须与生产 59-61 力水平相适应。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教训 值得总结? 正确认识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内容(教材83---84页)
②成果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 初步的基础;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 高级农业合作社 (1)农业改造: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改造: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 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不顾客 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的原理.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①中共八大
对主要矛盾和主要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
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的原理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①中共八大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②“大跃进”运动 (1960年冬)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 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 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人 民生活痛苦不堪。 材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2、“一五计划”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 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 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 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 缺不全;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
阅 读 并 归 纳
(2) “大跃进”-生产力超高速发 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急于过渡
“一大二公”
危害: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 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 的经济困难。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大改造的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符合人民的利益)
练习:
1、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 的是( )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暂时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D、 有步骤地促进三大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 A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 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 C 在中国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改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宝成铁路筒车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工业化并举)
项目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改造方式
特征: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
目的
为了适 应国家 工业化 的要求, 早日建 成社会 主义。
结果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策略是?形式有?和平赎买 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创举)
热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左倾错误的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结果: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 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3、调整恢复
方针: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
核心
结果: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 民生活有所改善。 实质:纠左。 隐患:思想领域的左倾错误并未消除。
指导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 商业进行改造
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同时,做了 一个什么重要的决定?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重新恢复“八大”所坚持的正确方 4、 “八字方针”: 针。
5、成就:
第二阶段:(1966-1976) 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 星”,……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我们热烈地 向发射早稻、花生高产量“卫星”的同志们祝贺。”
问题: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影响较 大的模式,这两种模式有何不同?中国应该借鉴 哪一种?为什么?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宝成铁路筒车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原因: 2、内容 (1)农业合作化 (2)手工业合作化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可国 民党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千疮百 孔的烂摊子。如何收拾这个残局?如何把 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如何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 党开始领导了人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取 得了哪些重大的成就,产生哪些严重的失 误?给我们的建设留下怎样的经验教训?
5、成就:
为什么会 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严重失误:
一、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 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 三、文革期间,政治动荡。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对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 设有何启示?
经验教训:
1、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2、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经验,必须制定符合国情 的经济建设方针。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默 地 注 视 着 我,我 想抚摸 你那没 有下巴 的脸
论从史出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 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 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 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 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 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 当的政治安排。
B.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思考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
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
的规律。
㈢严重失误的原因:
⑴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⑵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求成,忽视 了客观规律。
㈣经验教训: 1、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发展经
原因: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 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 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 力的作用。
影响: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强调农轻重比例关系
返回
3、“一五计划”------工业化的开端:
⑴制定: 1953—1957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 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
⑵成就: 提前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中国工业化建设有何特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 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前预习:一.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的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人民政府进行经济调整: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城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没收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1953---1956)1、指导方针、政策(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时间:内容:(2)“一五”计划材料二: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材料三:“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2、“一化”“三改”(1)特点:(2)成就:二.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一)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材料四、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我国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 2.影响: 1605
工 业 总 产 值: 亿 元
704
农 业 总 产 值: 亿 元
537 415
1957年
1960年
1957年
1960年
农业 在总产值中的 比例
增长率 1957年 1960年 43.3% 21.8% -22.8%
轻工业
31.2% 26.1% 47%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 挫伤;④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五.启示:
①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②立足国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③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⑤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曲折发 展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改革开放)时期(1978.1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前提: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纲领: 1953年过渡时期(1949—1956年)总路线(“一化三改”)提出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开端: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4.特点: 借鉴苏联经验,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 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5.成就: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 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经济建设成就
1957-1966年主要建设成就 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经济建设成就
1956年9月8日中国试制成功 了第一批新型喷气式飞机

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92.9% 100% 95.8%
私有制经济 7.1% - 4.2%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①目的 ②过程
适应工业化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 变为社会主义公有 制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③意义
1956年底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 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存在问题:速度过快,工作过粗
19.1% 32.2% 1.5% 0.7% 6.9% 53.4% 7.3% 0
71.8% 7.1%
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 三大改造前后的比较,思考改造后国 如何继续探索适合自己的经济道路 ? 内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前 社会主义改造后 单一的公有制 民族资产阶级转化为 普通劳动者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生活需要与现实间的矛盾
(1)内容:(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 (2)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 3、实践过程: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 (1)一五计划—— 生产力的变革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的变革
(2010高考全国卷)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 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 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2009· 福建文综)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 “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 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
①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原因: 历史因素:重工业基础薄弱; 现实因素: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外部因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重点突破】1、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主体和两翼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化”和“三改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涉及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设计生产关系。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的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现代中国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的原因和带给我们的启示原因:(1)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努力探索。

(3)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的影响和中国改革开放决策的实施。

(4)党和国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人类和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启示:(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得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3)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积极抓住机遇,大胆迎接挑战,与世界接轨,努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巩固练习:1.(2010四川卷,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概要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概要
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2、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经验,必须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 建设方针。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4、在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发展生产力。 5、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小结: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正确指导思想
中共“八大” 八字调整方针
1956- 1966年
社会主义总路线、 后
探索中的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成就:

1966- 影响: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国民经济遭
1976年
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暂时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D 有步骤地促进三大改造 2、从建国后到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 ) A由经济残破到国民经济的恢复 B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C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D由农业国到工业国
中国工业化建设有何特点?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 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阅读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形 势?因此,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它 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什么关系?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 • 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 •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3、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 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 城镇人口。其主要 目的是 D •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 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1956——1976年间中共制定了哪些 正确的方针,又有哪些失误?
中共“八大”
正确的指导思想
1956-1966年
八字方针 社会主义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探索中的失误 “文革”十年浩劫
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1953——1957)
克拉玛依 油田
长春一汽
鞍钢 兰州黄河大桥 西安第二 发电厂 武汉长 江大桥
武汉国棉 一厂
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以东北为中心。 【合作探究 2】 对比新中国成立之前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从工业建设成就的区域布局来看,有何特点? 从工业建设成就来看,优先发展什么 ? 重工业 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启示: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3.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1)背景: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持续三年的经济困难时期。 (2)内容: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核心是调整 (3)结果: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 善。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成 就
成果展示 课堂小结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经受了风雨的考 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你从 1956年到1976年20年的历史中学到了什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 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 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 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 照搬别国模式。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 经济规律。
合作探究
1.这些规定反映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什么 策略、方式、步骤?
答(1)策略:利用、限制、改造 (2) 形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 (3)步骤: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2.你如何理解国家的这些规定?有何意义?
答:这些规定适应了当时的国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从而保证了资本 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3)结合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 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你能得出什么 教训?
答: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②搞经济建设,调整生产关系,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五)成果展示 课堂小结
探索历程 背景 核心
重工业 公有制 发展生产力 生产高速度
动动脑:
(四)课堂互动
合作探究
答:1.核心:“一化三改” 2.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 关系同时并举的路线,“ 一化” 是 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 相 关联而不可分离。 3.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 有制成为我国的惟一经济基础。
观察下列图片请思考:
(1953-1957)
一五计 划重点 发展区 域在哪 里?重 点发展 部门是 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立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
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成就:1、中共八大: 时间: 1956年 基本形势: 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基本建立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
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 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实施: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成就: 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思考: “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项目为何主要分布在东北?
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3、1958年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66—1976年“文革”,是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
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影响: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 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三)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956——1976)
主要任务: 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在八大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成就:2、八字方针:
背景: 1959—1961年,经历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的错误有何不同? 1、“大跃进”的主要错误在于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
启示: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 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错误在于不顾生产力发展的 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 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实际水平,过分追求生产关系的变革;
必修二
经济文明历程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新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备考方略 (1)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 (1)近年高考集中考查的知识: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 60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家庭 考纲点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 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 场经济体制等。 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道路的实践 (2)关注改革开放前30年经济建 (3)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设的成就和失误,总计经验教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训,后30年注意把握基本历程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和基本趋势,关注一些具有转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 折意义的年份。 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 (3)命题角度看,明显呈现多样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化特征,难易程度看,本专题 的意义。 属中等偏上难度。
二、【基础考点】——记住它、理解它、运用它 课本、师说143-144页
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背景:
前提: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 建设提上日程 生产力与生 路线方针: 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产关系并举 内容:一化三改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要处理好农、 轻、重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 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进程:农业: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梳理:近代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发展历程 (1)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 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 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2)1953年,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3)1956年,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意义: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归纳总结
1949年~ 1952年
中心任务
过渡 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 中心 和建设同时进行 任务
巩固政权,发展 经济,为改造奠 定基础
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 内容: 针 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作用: 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成就:3、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三、【考点建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失误—— “左”倾错误: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原因:
表现:1、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文革”则未能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坚持 以“阶级斗争为纲”。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 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四、【考点综合】——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 1、易错易混点和重难要点P154-155
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探索性、复杂性、
长期性和艰辛性的特点。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后) 3、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