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施评价研究工作方案

一、实施评价目的

全面检查《规划》的编制情况、执行情况、实施效果、社会影响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客观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是否有必要修编和修改及其理由,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更有效的实施。

二、实施评价的主要工作程序

1、明确规划实施评价的基本思路;

2、收集上轮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资料;

3、实地查看用地布局情况,了解规划的社会影响;

4、分析规划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

5、总结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经验教训,明确规划修编理由并提出具体建议;

6、进行成果整理,撰写实施评价报告。

三、研究内容

1、分析当地人口、产业与区域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明确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程度,包括规划目标及主要用地指标、结构调整、用地布局调整的实现程度,规划管理(违反规划和调整、修改规划、规划重点项目)情况;

3、规划实施措施的落实情况,包括规划实施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指出措施本身及其实施中的不足和问题;

4、规划实施的效益,包括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土地集约利用效益等;

5、规划的社会影响,包括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公众参与规划的意愿等;

6、规划实施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7、说明规划修编的理由,通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分析,判断现行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要求是否协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提出规划修编的理由;

8、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对策建议。

四、实施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系统的设计,既要考虑有较强的科学性,又要考虑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这样才能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准确、深入的评价。

2、系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首先是考虑确定反映规划实施效果的各个方面,尽量考虑全面,然后对各个方面,用不同的具体指标来进行衡量,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个指标和各个方面的结果,确定实施评价结果。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在规划实施评价过程中,尽量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来反映规划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不能量化的则进行定性分析。

4、客观真实性原则。实施评价首先应该实事求是,对规划的评价要能够客观反映规划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尽量避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实施评价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必须建立在真实、现势、准确、可靠的数据基础之上。

5、历史性原则。任何规划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做出的针对未来的一种安排,总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实施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因此整个工作中,应该

用一种历史的、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充分考虑规划编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6、建设性原则。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规划,服务于土地管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出发点必须是围绕如何改进规划、提高规划的质量、完善规划的管理、促进规划的实施,使规划切实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而展开,重点是提出改进规划的对策和建议。

五、实施评价预期成果

1、实施评价研究报告的文本和电子文档;

2、实施评价专题研究的大纲成果;

3、实施评价研究基础资料汇编;

4、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与上轮规划期初现状比较图、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与上轮规划期末比较图。

2.耕地保护研究工作方案

一、研究目的

1、认真总结上轮规划实施期间耕地保护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2、全面分析新一轮规划期间耕地保护所面临的形势;

3、研究制订适合当地实际的耕地保护目标及区域布局供选方案;

4、提出未来规划期间确保当地耕地保护目标实现的相关机制。

二、研究任务

1、查清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构成和分布,在分析变化情况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

分类、分区域处理意见。

2、在各项非农建设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前提下,预测必须占用耕地的数量,研究提出控

制建设占用耕地的措施。

3、全面分析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关系,研究提出合理的规划退耕标准。生态环

境建设要充分考虑国家保护基本农田的要求。

4、围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研究提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措施。

三、研究主要内容

1、当地上轮规划耕地保护目标实施情况评价。重点分析上轮规划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程

度、取得成效、主要经验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2、粮食生产能力分析。结合当地耕地资源条件和历年粮食生产情况,分析当地耕地粮食生

产能力及其变化趋势,预测当地耕地粮食生产能力。

3、粮食需求量预测。结合国家和当地粮食安全形势,分析国家或上一级政府对当地粮食生

产的要求,从确保当地粮食安全的角度,分析粮食生产需求量,研究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预测不同目标条件下的耕地需求量。

4、耕地生产潜力测算。根据当地历年耕地产量变化以及当前耕地生产条件的实际情况,采

用科学的测算方法,对当地的耕地生产能力进行测算。

5、耕地占用趋势分析,包括生态建设占用耕地预测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预测。生态建设占

用耕地预测主要是结合生态建设目标专题研究,预测全区内生态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预测主要是结合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预测全区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

6、增加耕地潜力分析。根据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拟订该区域土地开发

整理目标,明确全区域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明确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主要途径和措施,确定当地耕地面积增加目标。

7、耕地占补平衡分析。根据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要求,分析当地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的项目是否实施了占一补一的措施,这是当前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

8、拟订耕地保有量目标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综合分析耕地现状面积及未来规划期间的耕

地需求量、占用量、增加量,结合国家政策、耕地资源条件,综合确定全区域耕地保有量目标和基本农田面积目标。

9、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域。根据当地的耕地保护目标,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和

粮食主产区的划定结果,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域。

10、拟订下一级行政区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结合各单位耕地变化情况和基

本农田重点区域划定结果,拟定下级行政区、各区域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11、结合当前国家的政策背景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新形势下耕地和基本农田

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四、基本思路

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修编规划的首要原则。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与控制非建设性占用耕地并举、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耕地保护数量与质量并重等要求,测算耕地需求量和供给量,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的耕地保护方案,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五、技术路线

(一)依据国家下达的指标,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

(二)分析人口发展,粮食消费结构,评估粮食的需求水平;

(三)分析耕地的生产能力,预估耕地的产出水平,结合粮食需求量,确定耕地的需求水平;

(四)预测耕地的减少趋势,分析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与布局,以及因灾毁弃耕地的规模和布局;

(五)评估耕地的补充潜力,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可以增加的耕地规模与布局;(六)对比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规模与布局,分析耕地占补平衡的程度与问题,确定耕地的供给水平;

(七)对比耕地的需求与供给,分析耕地供需平衡的程度与问题,结合当前国家相关政策及研究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利用条件和利用现状,并以国家下达指标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研究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规模与布局;

(八)制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战略,提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措施。

六、研究预期成果

1、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报告

2、耕地生产能力分布图

3、农用地分等定级图

4、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

5、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区域和粮食主产区布局图

6、专题研究基础资料汇编

七、研究资料要求

(一)研究区域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专题研究资料、规划图件(电子文件);(二)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报告;

(三)历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及补充耕地统计资料;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成果资料;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