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合集下载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教程部分章节笔记

传播学教程部分章节笔记

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社会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是社会和文化娱乐的提供者。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工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具有强大的正面或负面的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在提供的范围内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的分析。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及时了解把握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起“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二)赖特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的信息中包含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行为规范上有重要作用。

大众传媒如何正确关注弱势群体的思考

大众传媒如何正确关注弱势群体的思考

对消除大众传媒歧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思考一、当前的社会分层与传媒歧视1、社会主流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社会阶层由区域和政治身份分层体系向经济分层体系转变,分野形成了社会主流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主流群体是指社会上消费能力较强、掌握消费的话语权,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权力、掌握管理的话语权,属于社会文化精英、掌握知识话语权,对于流行时尚敏感的享有最多的高档和豪华生活用品、掌握时尚话语权,年轻、有钱、有文化、有势力和有发展前途、追求时尚的人群,这批人是供职于政府机关、教科文卫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专业人士或白领人士,是拥有较高经济收入和消费投资决策能力的城市人。

与主流人群相对应的是非主流人群,按照以上标准,自然是指那些没钱、没权、文化不高的普通工人、农民、进城务工者、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弱势群体处于其他社群所支配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上比其他社群拥有较少的控制力和主宰力,其接受教育、追求成功、财富与个人幸福的机会,远比其他社群有限。

因而,相对于主流群体或强势群体而言,弱势群体往往扮演附属的角色。

弱势群体“ 通常具备以下特质:感受到强势群体的偏见、歧视、隔离等形式的不平等;在生理上或文化上不同于强势群体;每一个人无法自愿选择成为弱势群体;由于意识到自己的附属地位,这种认知导致强烈的族群孤立,因为当一个群体长期被歧视,其成员对此群体的归属感逐渐形成,且日益强烈,而对于主流社会日渐疏离甚至仇视。

在我国,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名词,主要指信息的不对称、经济收入的不对称以及能力上的不对称。

例如老人、孩子、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城市务工的农民。

他们离社会的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相对偏远,而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对边缘群体有明显的歧视,他们很难进入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

当前中国“弱势群体”的特征之一就是生活贫困,另一特征是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_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_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章 辉 美 内容提要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社会控制 功能 作用机制一、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

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有形的、刚性的权力而言,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

作为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舆论通过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如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与赞赏或批判与谴责,造成一种社会氛围,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极大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①也就是说,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社会成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

简述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

简述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

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多重功能和影响力,不仅塑造了个体和社会的认知、行为和价值观,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效果。

本文将简述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重点关注信息传递、社会控制、文化传播、社会变革等方面。

首先,大众传播是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

它以极快的速度将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确保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通过大众传播,人们能够了解国内外时事、掌握市场动态、获取科技进展等重要信息。

此外,大众传播还承担着预警和科普的作用,及时向公众传递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威胁的信息,提高社会的应急能力和公众的防范意识。

其次,大众传播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它通过传递社会规范、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态度。

大众传播通过表扬和批评、正面和负面报道等方式,塑造社会舆论和价值取向,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同时,它也监督着政府和企业,促进公共事务的透明度和责任担当。

再者,大众传播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渠道。

它通过电影、电视、音乐、书籍等媒介将各种文化元素传递给受众,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大众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大众传播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历史上,许多关键的社会变革都是由大众传播所推动的。

例如,媒体报道揭露了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激发了公众的抗议和反抗;媒体的宣传和动员,推动了环保运动和公益事业的兴起。

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的功能1. 信息传递和沟通大众传播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工具,它将新闻、事件、观点等信息传递给大众。

这有助于人们了解世界,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并做出知情决策。

2. 社会控制大众传播可以传播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有助于社会控制。

它通过媒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塑造了道德标准和社会行为规范。

3. 文化传播大众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整理版]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整理版]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浅析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一、大众传媒与公共制度基本理论(一)大众传媒的含义与社会功能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是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

大众媒体是传播者与受众实现沟通和交流的中介纽带。

现在,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大众传媒具有以下的社会功能:1、获取与传递信息。

大众传媒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映,让人们获得充分客观的信息。

2、文化传承功能。

大众传媒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教育作用,能够教育社会民众传播文化知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形成向上的价值观念。

3、舆论监督功能。

能够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以及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能促进社会机制的运行。

4、娱乐休闲功能。

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多种多样,这些丰富多彩的信息能够让阅读者暂时摆脱烦恼,起到了休闲娱乐的作用。

(二)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是20世纪中叶之后由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概念,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目标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其涵义,公共政策的本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是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2)是公共管理的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3)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公共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的调节器。

二、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当前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大众传媒呈现了许多崭新的特征,比如,传播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受众范围更加广泛,社会影响力更加巨大等。

论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受众的关系

论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受众的关系
理 解 。 众 在 传播 信息 的双 向流 动 中 , 受 地 位 也是 迥 然 不 同 的 。受 众 不仅 是 信 息 到 达 的 目的地 ,而 且 还 是 反 馈 回路 上 的信 息来 源 , 时 , 众 对 输 入 的信 息 予 以吸 同 受 收 、 释 、 消 化 ” 加 入 新 的 有 一 登 “ 门 ” 价 倍 龙 身
增 的效 果 。 由于 具 有 以上 几 种 功 能 ,大 众 传 媒 正 如 加 拿 大传 播 学 麦 克 鲁 汉 所 说 ,真 正 成 为 “ 体 的 延伸 ” 它使 受 众 看 到 、 到 人 。 听 自 己难 以 直接 看 到 、 到 的 事 , 到 自己 听 想
增 值 力— — 即信 息 一 经 传 播 后 其 影
响得 到 扩 展 . 际 传 播 、 人 团体 传 播 是 线 状 和 扇 状 传 播 . 传 对 象 是 个人 或少 数 人 , 受 而 大 众 传 播不 同 , 辐 射 状 的 , 传 对 象 是 受
人数众多 . 因而 一 经 大众 传播 , 往 会 产 往 生 广 泛 的 社会 影 响 。一 个 农 民的 致 富 经 验 .如 果 仅仅 是 依 靠 人 际 传 播 和 团 地 传 播 , 影 响 所 及 很 可 能仅 是 一 个 村 、 个 其 一 乡 或 一个 县 。 如果 经 全 国性 的 大 众传 媒 报 道 . 就 可 能 影 响全 国 , 为 广 大农 民 它 成 的 共 同财 富。 是 量 的增 值 。 众 传播 的 这 大 增 值力 还 表 现 为 质 的 增 值 。 大众 传 播 媒
体 往往 具 有 权 威 性 ,特 别 是权 威 部 门 主 办 、历 史 悠 久 、享 有 声 誉 的媒 体 更 是 如 此 . 此 . 们 往 往 有 一 种 感 觉 , 上 报 因 人 凡

传媒社会功能失调及其补救措施

传媒社会功能失调及其补救措施
2.大众传播以传者为主体
大众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加强对传者方面的考虑,忽略了受众的需求。当大众传媒不能满足受众需要的时候,则从根本上就决 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不在对受众产生吸引力,从而大众传媒的作用就不能更好的发挥出来。
3.大众传播中传播主体的素质低
传播主体是大众传播的中心力量,传播主体的素质决定了媒介传播的方向和传媒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传播主体的素质低会 影响到媒介传播的真实性和传播过程中价值和意识的混乱,减少了社会公信度。
大众传媒社会功能失调的补救措施
针对上诉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大众传媒的自主性、提高大众传媒方针、加强新 闻主体人员素质的培养以及维护传播内容的原则性和规范性,从根本上提高大众传媒对社会功能失调的补救。具体而言,首先 提高大众传媒的独立性,使大众传媒在党和政策的领导下,在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本位的发展, 维护自己的独立性,满足其在社会发展中权利的需求和报道的自主性,这样更容易结合市场的需求,传播当前社会的热点话 题,行使自己的独立的舆论监督权利,真正为人民利益出发,提高民众的信仰力。其次,加强以受众需求为导向,转变以往的 以本位为导向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大众传媒是部门人群寻求公平和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一个手段,所以 大众传媒在传播中要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尽可能的把群众的需求反映出来,对相关部门起到一定的制约和监管作用。其 次,全面的加强大众传媒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传媒人员的正确的传播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使传播方式和中心围绕正面、健 康的方向进行,使客观事实能够客观的反映出来。最后,对传播内容的选择要有原则性和规范性,要合理。坚持以党的基本原 则为传播方针,弘扬社会发展的精神文明,满足党和政府对传播所起到的引导作用的需求,同时符合受众的发展观,提高传媒 对受众的影响力。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传递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在社会性别方面,大众传媒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如何影响社会性别,并分析相关案例和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歧视、影响、案例、建议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性别角色通常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等塑造。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其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逐渐加强。

大众传媒通过影视剧、广告、报纸杂志等渠道,向人们灌输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将男性和女性定位在特定的角色和领域中。

在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首先,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

在许多影视剧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大、果断、事业有成,而女性则被定位为温柔、顺从、家庭导向。

这种刻画方式容易限制人们的职业和发展机会,导致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延续。

其次,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媒体报道中,女性常常被视为弱者、从属或次要的角色,而男性则更多地被赋予决策权和主导地位。

这种偏见会导致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声音和地位被边缘化。

为了克服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禁止媒体中出现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内容。

其次,媒体从业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意识,注重性别平等,避免在报道和作品中强化刻板印象。

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性别问题的和讨论,推动平等教育的普及,帮助人们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

在具体案例中,可以以美国的性别歧视事件为例。

2017年,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早间节目“Good Morning America”的主持人乔治·斯特凡诺普洛斯(George Stephanopoulos)在采访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时,询问了她对于丈夫比尔·克林顿性丑闻的看法。

大众传播(二):传播的主体:控制与反控制全解

大众传播(二):传播的主体:控制与反控制全解


传播制度理论评析

我国传播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0
本节重点内容
1.
2.
3.


识记: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的要素(特点、权利、 责任、赢效因素);媒介组织与信源之间的关 系;把关人理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因素 理解:传播媒体运作中的“把关人”制度;不 同社会制度下的传播制度层次与特点 综述:
“把关人”理论的历史及在新媒介时代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传播制度特点与传播制度的变革
18
广大受众的社会控制机制
受众社会构成的变动对不同信息流量要求 的变化 受众对信息的社会监督控制 —个人的信息反馈

—结成受众团体 —诉诸于法律手段 —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19
传播制度研究

施拉姆的报刊四种理论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

“大众”的概念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清水几太郎:“拷贝的社会”与受众的“拷贝支配”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作为“市场”的受众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2018
有关媒介使用的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P153) 理论历史概述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2018/7/30
24
受众的反馈

反馈的概念

指从受者传回意见给传者的过程

反馈的作用 大众传播反馈的特点

间接性、零散性、迟延性、累积性 简单反馈与复杂反馈 消极反馈与积极反馈 真性反馈与假性反馈 及时反馈与迟延反馈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BA.原强B.群学肄言C.社会学原理D.原富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BA.齐美尔B.达伦多夫C.韦伯D.孔德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CA.符号B.规范C.礼俗D.价值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DA.偶发群体B.社会类属C.次属群体D.首属群体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AA.博物馆B.图书馆C.俱乐部D.医院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AA.水平流动B.向下流动C.向上流动D.其它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D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A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DA.偶婚制家庭B.伙婚制家庭C.普那路亚家庭D.专偶制家庭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DA.巴纳德B.涂尔干C.科塞D.麦克雷戈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AA.文化元素B.文化集丛C.文化模式D.礼仪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CA.实证主义B.非实证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唯心主义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CA.社会动力学B.社会静力学C.社会进化论D.社会发展论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AA.主动性B.自觉性C.互动性D.强制性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BA.工作单位B.家庭C.社区D.大众传播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CA.利益B.需求C.生产D.阶级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BA.社区B.群体C.家庭D.法律18、组织的核心是 BA.组织的目标B.权力的划分C.组织的结构D.组织的功能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A.经济生活B.社会化C.社会控制D.社会参与20、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BA.生产关系B.社会关系C.组织D.人的本质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有ABCDEA.速度日趋加快B.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C.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D.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E.相关性日趋增强2、我国家庭的发展,出现了同西方家庭发展相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ABCA.家庭规模小B.家庭功能有所变化C.对家庭价值的认识趋向现代化D.家庭规模扩大E.对家庭价值的认识出现后现代意识3、文化的空间结构包括ABC DA.文化区B.文化区域C.文化圈D.边际文化E.多元文化4、社会学的主要特征有ABCDEA.整体性B.综合性C.广泛性D.应用性E.多样性5、下列有关社会唯名论正确的是CD ABA.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B.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C.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D.个人行为及其细节是社会学研究对象E.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6、文化交流包括CEBAA.文化接触B.文化冲突C.文化采借D.文化移植E.文化融合7、帕森斯认为群体具有的功能有ABDCA.适应环境B.实现目标C.统一内部D.维持价值E.更新价值8、宏观社会控制包挂哪些方面的控制ABCDA.政治B.经济C.文化D.意识形态E.心理9、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者有ABCDEA.孔德B.斯宾塞C.涂尔干D.韦伯E.马克思10、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简括为ACDE BA.技能社会化B.政治社会化C.行为社会化D.性别角色社会化E.文化社会化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组织结构2、制度化控制3、社会现代化4、社会问题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为什么说,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2、简述社会舆论在社会控制中的重要性;3、社会组织中非正式结构存在的基本原因及其功能分析;4、简述文化的主要特征;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正向社会化与负向社会化简论;2、试论社会现代化与“全盘西化”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生产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从本质上讲,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1生产关系作为特定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形式,只能建立在特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因而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2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不仅制约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决定它们的性质,乃至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3生产关系影响和决定个人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状态;2、社会舆论控制是众多社会成员对某一特殊事件所抱的态度和所持意见的一致性反映,亦即是一种公意;它在非正式控制中表现最为突出:1社会舆论流行迅速,范围广,对当事人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借助于大众传媒,其控制作用更强;2事实上,任何习俗控制、道德控制等都是通过一定形式的舆论控制来实现的;因此,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3、非正式结构的意义:它是指组织内部的成员以共同的观点、爱好、僧感为基础, 自发形成的一种群体结构;非正式结构存在的基本原因:为了满足个人从组织中得不到的需要,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的组织成员自觉自愿形成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结构有正、负功能,其功能为:1能缓冲正式结构所带来的压力;2能提供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社会控制和沟通形式;3能及时解决正式结构的失调现象;4能成为组织改革的积极的能力和维护社会成员合理利益的有效力量;4、⑴人为性;⑵后天习得性;⑶共享性;⑷动态连续性;⑸共同性;⑹多样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答案要点:1定义: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负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2传统社会的个体社会化主要是正向社会化;而在现代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负向社会化;这种变化的原因:社会的变迁;传统社会生产力落后,科学文化水平低,知识更新慢;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信息传递快,青年人反应敏锐,接受及时;3这种变化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青年文化将对成人世界产生重要影响;4当前我国双向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青少年不容易接受老一代人的教化;另一方面,老一代人也不容易受青年一代的影响;表现为代沟问题;2、答案要点:1现代化首先在西方国家启动,“现代化”与“西化”出现巧合;社会趋同论的观点认为现代化即“全盘西化”;2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应该而且必须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3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文化传统不同展开;现实条件不同展开;4许多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给本国的现代化带来极大的损害;我们要吸取教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关 键 词 :社 会 转 型 ; 众 传 媒 ; 会 控 制 大 社
文献 标 识 码 :A 中 图 分 类 号 :G 0 . 263
S c a Co r l Fu to o M a s M e a d r ng t e o il nt o nc i ns f s di u i h S ca a f r a i n o i lTr ns o m to
第1 卷第3 4 期
2 2年 6月 0 1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 n l fS e y n i est ( o ilS in e o r a h n a gUnv r i S ca ce c ) o y
V o _ 4。 . l 1 No 3
的风 险 。在社会 关 系 普 遍 紧张 的状 态下 , 定 的 稳

社会转型 以及转型带来的问题
现代 化 的历史 实践催 生 了 中外 学者 们对 社会
难题考 验着 公共权 威解 决社 会 问题 的能力 。社会 稳 定需 要借 助一 定 的控 制机 制 来 实 现 , 而作 为社
J n 20 12 u .
文 章 编 号 :10 —83 2 1 ) 30 3 —4 0 83 6 (0 20 —1 20
社 会 转 型 背景 下大 众传 媒 的社 会控 制功 能
杨 云 翔
( 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厦 门 3 10 ) 厦 6 0 5 摘 要 :在分析社会转型给我国带来 的问题之基础上 , 内在和外 在两方 面论述 大众传媒 的社会控 制功 从
ta so m a in p ro n aa cn h n e e t.Th e f lyn o il o to u cin r n f r t e id a d b ln ig t eit rs s o ek yo a i gs ca n r l n to p c f o a sm e i 1 si h u bo k n ”a dn t“ l c ig . fm s da i n t e“ n l c ig n o bo kn ” e

传媒的被控制与传媒的控制 镜尚传媒电视怎样控制

传媒的被控制与传媒的控制 镜尚传媒电视怎样控制

《传媒的被控制与传媒的控制镜尚传媒电视怎样控制》插上传媒的翅膀,美伊战争成为一场全球性的梦魇。

呼啸而过的炮弹,失望无助的眼神,断壁残垣的战场,血肉模糊的尸体,还有军事问题专家夜以继日的评论分析,不断滚动播出的前线消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如潮水般汹涌而至。

观看一场遥远战争的直播就好像观摩眼皮底下的一场时装秀,两军厮杀犹如水晶缸里两条鱼的争斗游戏,甚或遥远的古罗马竞技场上角斗士的表演。

可以说,战争的许多环节都是在人们的注视中完成的,人们对战争的感知也是通过传媒来完成的。

传媒是一把双刃剑,镜头和笔尖直接引导了民众对这场战争的了解,同时,战争的鲜血和恐怖又产生另一种“背后一刀”的作用。

在传媒双刃剑的考验下,战地记者们面临着职业道德的拷问,一方面要遵守政治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遵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更多的人选择了前者。

这种选择的直接结果是,人们对战争中传媒公信力的怀疑。

参加过一九八二年英阿马岛之战报道的英国记者马科斯・黑斯廷斯坦言:“没有哪个英国记者在自己的国家处于战时还能保持中立。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政治学教授丹尼尔・哈林的话更是一语中的:“如果我们认为我们从这些人那里得到的消息都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未免太天真了。

” 下面摘录几篇关于美伊战争新闻,以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传媒双刃剑的意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三月三十一日解雇了曾因在越战和海湾战争期间的出色报道而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著名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

同一日,美军中央司令部发言人也证实,美军已经取消美国福克斯新闻网(FoxNews)知名战地记者捷拉尔多・里韦拉的随军报道资格。

这些迹象表明,美军已经意识到媒体报道对战局的不利影响,开始加强对新闻报道的审查和管制。

(参见:H://news.xinhuanet/world/2003-04/05/con-tent_817363.htm)美国的媒体在报道伊拉克战争时,基调有明显的不同。

诸如福克斯新闻网等有线电视网,有关伊拉克战事的报道充满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支持政府的腔调,如果有人提出批评,几乎会被当成卖国贼。

公共危机状态下的大众传媒与社会心理调控

公共危机状态下的大众传媒与社会心理调控
新闻知识 (0 0 0 ) 2 1 .4
・本 刊 特 稿 ・
公共危机状态下的 大众传媒 与社会心理调控
安志放
现 代 社 会 是 一 个 以大 众 传 播 高 度 普 及 和 广 泛 渗透 为特 征 的信 息社 会 ,大众 传媒 在社 会 生活 中发 挥着 越 来越重 要 的作 用 。社会 心理 就其 一般 意 义是 指人 们普 遍具 有 的心理 状 态 ,而大 众传 播是 影 响社 大众传 播是 以传达信 息、提示外部环境 变化的为基 本职能 的社会信 息系统 ,不仅 以告诉人们 “ 想什么 ”
的方式把他们 的关心和注意力 弓 导到特 定的问题上 , l 还要 以告诉人们 应该 “ 怎样想 ”的方式来 加强或改变 人们对事物 的看 法或 观点。大众传媒在报道 的新闻和 传达的信息 中,通 常既包含判断和评价 的意义,也带
有 特 定 的 情 绪 指 向 , 一 旦 作 用 于 人 们 的观 念 或 价 值 体 系就会引起情绪或感 情的变化 。当人们置 身于大众 传 播 所提 示 的 某 种 特 定 情 境 中 , 浓 厚 的 情 绪 氛 围会 就 形 成强大的感染力 ,使个 人的情绪或知觉色彩减 弱,个 人 的 意 向淡 化 ,不 知 不 觉 地 向 着 大 众 传 媒 指 引 的方 向
种危险境况 和紧急状态 ”。 它一旦发 生并持续 , 极有可能造成社会关 系或社会环境 的失调 ,威胁社会

的 良性运行和社会成 员的共同生活 。在 公共 危机状态 下,大众传媒对社会心 理所产生的实际作用 常常表现 为积 极或 消极 的 “ 双刃剑 ”效应 。

本 刊特稿 ・
㈠ 信 息 表 达 与 认 知 需要 当面 临 危 险 的 境 遇 ,人 们 的 生 命 财 产 安 全 和 生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摘要与法律等外在的强制性控制手段相比,社会舆论是一种中介性的、社会内在的软控制手段。

它实质上是以社会民主的方法,即公开信息及批评和自由讨论,通过治理社会失序为社会冲突提供出口,依靠公民社会的力量,调节社会关系、重塑社会共识,从而实现并强化社会的自我控制。

认识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重视社会舆论对社会控制发挥的重要性,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舆论社会控制作用机制重要性1.社会舆论及其作用机制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舆论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

社会舆论通过向公众公开信息、报道新闻、发表评论,对国家机关、国家公务人员、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进行报道、批评或建议,以此实现或强化社会控制。

并且,“从历史上看,社会舆论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而出现的。

在人类创造法律制度之前,舆论就是调控社会的‘司法行为’” 。

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刚性的权力而言,它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以其特有的方式广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有效的实现社会控制。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社会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

一是由社会公众自发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在控制。

其优点在于控制成本较低,社会成员认同度高。

局限性在于控制范围较小,控制方式简单,容易受到偶然性的影响,社会控制的预见性差;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这种感觉自觉形成的社会舆论是社会成员1对社会运行的自觉把握和导向,实现社会系统的自为控制。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控制:舆论的功能与营造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控制:舆论的功能与营造

过人际交往 ( 包括群体 ) 自 下而上来实现 , 但 是, 随 着时代的发展, 现在人们 借助传播媒介进行沟通 已 经成 为主要趋 势。 在大众传媒十分发达的当代 , 传 播媒介所营造的舆论 已经远远超过了 街头巷尾的议 论, 这种通过传播媒介所 营造的舆论已经越来越显 示其强大的社会控制功能 。 舆论的功能在某种意义 上也是大众传媒的功能, 因为 “ 辨别究竟是舆论创 造了媒 介 还是 媒 介 创造了舆论 , 是 很 困难 的事情 , 因
这一概念想表达的是在生活中人们感官的有限性决定了人自身认识外部世界的局限性但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又无形中令人们的自我感官得以扩张和延伸在感受外部世界方面人们不仅接受以往感官可接触的物质世界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也接纳了传媒所营造的各种自身无法直接接触的虚拟世界这一虚拟世界虽无法等同于完整的真实世界但却是对真实世界的临摹5
【 社 会学研 究 】
大学生 就 业 问题 的社会 控制 : 舆论 的功能 与营 造
为它们常常互为 因果 , 是一个 问题的两面” 【 3 】 。 讨论 舆论 的社会控制功能 , 事实上也是谈大众传媒的社
会 控制 功 能 。
在生活中都 离不开它 , 受其影响。 传媒所具 有的这
种话语权, 使 得公 众关 注 的焦 点 在很 大 程 度 上受 舆

教育的支持。 ” 事实上 , 法律在某种意义上是代表
权 力在 实 施 社 会 控 制 , 是 一种 硬 控制 , 但 是权 力有
面——主要进行社会利益 的调整 ; 制度层面——主 要 针对公共 政策的实施 ; 理念层面上——主要是开 展教育与舆论 的调控” … 。 作为社会控制的 “ 三驾马
社会 控 制 的 主要 手 段 , 那 么它就 需要 宗 教 、 道 德 和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

1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本章重点)一、环境监测功能。

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

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

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二、社会协调功能。

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

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

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三、三、文化传递功能。

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

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

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

四、娱乐功能。

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

2 传播的定义传播:既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一共享说~该定义强调传播者与受众者对信息的分享二交流说~强调传播是互动的活动三说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达到说服的行为。

3简述传播的四种基本控制形态?——控制形态有:一、政治控制。

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

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闻。

二、经济控制。

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

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

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

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4传播契约的定义传播契约:参加传播的人带着可以支配他们的表现的契约进入传播关系,他们进入传播关系以遵守某种规定性为前提,这种契约,这种规定性,我们即称之为传播契约。

传媒的四种理论

传媒的四种理论

一、理论简介
大前提:自由与责任相伴而生 传媒位于政府之下,拥有特权,在当今社会具有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 因此,有义务对社会承担责任。 与自由至上主义理论基本相同的六种媒体功能 (1)为政治制度服务,提供有关公共事务的信息、观点和讨论; (2)启发民智,使之能够自治: 说明:社会责任理论大体接受这6项功能,但它不同意某些媒体所 有者和从业者对这些功能的解释,也不赞同传媒履行这些职能的方式。 (3)监督政府,保障个人权利; (4)为经济制度服务,利用广告沟通买卖双方的商品和服务; (5)提供娱乐; (6)保持经济自立,不受特殊利益集团的压迫。
七、比较
• 1、自由至上主义理论让个人自由地创造自己的命运,是一种消极的 自由;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一个人自由只是的实现目标是不够的,还必 须给他提供实现这些目标的适宜手段。 • 2、自由之上主义理论认为国家是自由最大的敌人;社会责任理论认 为国家不应该只允许自由,还应该积极促进自由。 • 3、自由至上主义理论认为表达权利是一项自然权利,不附带任何义 务;社会责任理论觉得表达自由是一项道德权利。一个人为自己争取 表达自由权,也就要为他人争取这项权利,而且表达自由不能用于私 人目的。社会责任理论还有一个义务,对公众利益的考虑优于自由发 表言论的权利。 • 4、有关人性的观点:在传统理论中,人被看作是道德和理性的动物, 他倾向于寻求真理,服从真理。他对自己忠诚。社中,人不是一个完 全没有理性的人,他能够利用理性,但他不愿意这样做。因此,社会 上的警醒之人必须激励他人,使其运用理性。对社会利益有义务。5、 自由之上主义坚信真理会在观点的碰撞中庄严呈现;社会责任理论认 为自我修正过程能做到的是启发参加讨论者的思考能力和范围,而不 是使他们感到为难或困惑。
二、自由主义的发展
• 早期,地理大发现和科学发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相信要依靠自身力量而非 神圣的上帝;宗教改革是自由主义的源头,它培养了人们自己做出判断的习惯,也带 来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辩论方法;中产阶级的出现,使自由契约成为经济自由主义的 基础;洛克发展出一套人民主权理论,认为权力的核心在于人民的意志,政府不过是 人民的委托人,人民授予政府权力,也可以收回这种权利;启蒙运动要求人们运用理 性主义解决各种问题 之后,约翰· 米尔顿出版《论出版自由》坚信,真理是明确而且是可以被证实的 ,只要 允许它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它就会显示出战胜其他意见的独特力量。从他的 思想出发,当代逐步发展出“观点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两个概念;约翰· 厄 斯金在《人的权利》中说:“每个人,只要不是故意欺骗他人,而是尝试用自己的理 性和良心启发他人,即使他的观点有错,只要对他来说是真理,就应该让他把自己的 观点公布在全民族的普遍理性之前;约翰· 斯图尔特· 密尔认为,自由是成年人按照自己 的意愿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权利,只要他的做法不会危害到其他人;托马斯· 杰裵逊坚信 虽然公民个人在运用理性的时候可能会犯错误,但大多数人作为一个整体时必然会做 出正确的决定,为了推动这个过程,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必须受教育,必须了解社会信 息,而传媒是重要信息的来源和向导,因此,必须不受国家控制。 两次主要斗争:一是有关煽动诽谤罪的,最终自由至上主义理论获得胜利,确立了真 实性可以作为辩护手段的原则;二是有关传媒报道政府活动的权利的,同样自由主义 也取得胜利。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对社会的影响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对社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

而在传播学史上,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者、著作也是层出不穷。

著名的有H •拉斯韦尔在1948 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在此文中,拉斯韦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三点,即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继承功能。

而后,1959 年美国学者C •R 赖特发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在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的基础上提出四功能说。

即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包括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对于拉斯韦尔与赖特的观点,施拉姆在1982 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此外,关于大众传播和社会功能,还有一些学者从其它角度提出了另一些观点。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大众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信息系统,其功能复杂多样,起作用涉及到社会的边边角角,成为社会秩序及社会安定的重要维护者。

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一旦失调,其恶劣影响将会波及整个社会,难以消弭。

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社会动乱,危及国家安全。

以下,就以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作为基础,分析一下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失调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首先,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及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大众传播所支持的事物,在群众中就会呼声很高。

大众传播所压制的事物,在社会中就难以生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