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2课时)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2)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资治通鉴》的作者及内容;积累文言文词汇,翻译课文;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自主思考与分组讨论相结合,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分析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学习的好处,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内容,积累文言文知识。

2.难点揣摩文中人物的对话,领会“开卷有益”的道理。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过的文言文还不是很多,所以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非常有限,特别是本班的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兼顾所有学生。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能深入的体会本课的内容,让学生写一段劝诫自己好好学习的话,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点燃激情1.图片显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图片及以下几句话,引出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介绍。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幻灯片显示)2.资料补充(幻灯片显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3.板书课题——《孙权劝学》,介绍主要人物。

(幻灯片显示)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鲁肃:(172——214),字子敬,三国时临淮东城(今定远)人。

出身士族,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阅读课文,疏通文意,将不懂的字词标注出来。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课《孙权劝学》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课《孙权劝学》精品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教材分析:《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积累“谓、当涂、以、岂、孰若、但、涉猎、及、见事”这九个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言简义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3)欣赏作者改写时对原素材的巧妙剪裁,学习删繁就简的表述方式。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生参照注释及相关资料,师提示,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⑵对比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的异同,扩充知识面,指导学生学习剪裁,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言简义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欣赏作者改写时对原素材的巧妙剪裁,学习删繁就简的表述方式。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散读,分角色朗读等。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体味对话描写,最终实现美读课文。

3、比较阅读法。

延伸拓展,通过比较《孙权劝学》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寝食难安,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吗?我班里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基础差,况且将来又考不上大学,不学也罢。

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从你们学生的角度帮老师想想办法,该怎么劝劝他?(生答,献计献策)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劝学的?(展示课文标题《孙权劝学》)二、预习检测1.作者作品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难点】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教学过程】一、导入1.每次听到《三国演义》主题歌,我都会想起那个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至今还时常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那么关于这些英雄的成语或者故事大家都知道哪些呢?我们就来个七嘴八舌话三国,看谁说得好,行不行?……三国时代确实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曹操,礼贤下士的刘备,举贤任能的孙权真可谓三足鼎立,水火不容。

但曹操又有这样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何德何能竟能让对手曹操如此佩服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去孙权帝王的面纱,看看他生活中的另一面。

(板书《孙权劝学》)2.《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部书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本书的编者是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初读感知1.听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gèng)3.自由朗读,读得流畅。

读出人物的语气。

4.梳理文意,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的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先在小组内,最后全班交流不懂的句子。

⑴掌握重点词语: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粗略地阅读) 蒙乃始就学(于是,就)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重新;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⑵记住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一种学位名)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古:只是;今:表转折的连词)⑶辨析一词多义:见往事耳(了解) 蒙乃始就学(从事)何见事之晚乎(认清,懂得)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⑷翻译重点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5.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每个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孙权劝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4孙权劝学课时第1课时一、课标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

《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

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领会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学习对自己的成长重大意义;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品味文章中人物对话,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大战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曾才疏学浅,后来却被鲁肃大加赞赏。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孙权劝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是《语言与交际》七年级下册的第四课《孙权劝学》,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劝诫儿子孙登好好读书的故事。

该课文在学习语言技能、知识与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文化背景,了解三国中人物的历史,让学生掌握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劝诫儿子孙登好好读书的故事。

2. 掌握课文中关键词汇及生字词。

3. 学习运用下列语言知识和技能:朗读、默读、辨析语言、理解文意,掌握文中意义紧密、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 提高学生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的认知能力。

3. 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并感悟血浓于水的亲情及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树立对家庭责任和对自我成长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及生字词。

2. 理解和领会孙权的教诲和孙登的心路历程。

3. 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技能。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感悟血浓于水的亲情及学习的重要性。

2. 学会或者简单阅读时对一些文言文的翻译提出疑问,分析其语境,以便力求准备翻译的常用语言。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讲解、问答互动、小组合作、词汇拓展等多种方法。

还可以通过讲述、解说等方式进行学生的讽刺反思,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导入:1.众所周知,以下是今天中报上看到的题目,请同学们看一下(或简单讲一下孙权的背景介绍),进入正题前做一下思考。

2.介绍这个故事是来自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讲述孙权劝诫儿子学好文,愿他像萧何一样出类拔萃。

(让学生使用手机查阅资料进行扩展,让学生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学习文本1.生字释义:(1)负担:称重力。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及作家作品。

2、品析生动传神的人物对话。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的信赖。

可他不爱读书,吴王多次劝说,他总(过渡语)大家能告诉我学习文言文的第二要素是-------“译的顺畅”。

三、译一译PPT4:翻译方法:保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整: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充: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删除: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师:大家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疏通文意,同桌和前后位之间相互讨论,提出质疑。

过渡语:一组读原句,一组翻译。

PPT5:全文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分别几天,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请同学们对照PPT的翻译,对自己翻译的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劝学的故事。

通过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展现了孙权关心国家大事,注重人才选拔,以德服人,善于劝谏的特点。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寓意深刻,对学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可能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对文中人物品质的探究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会文言文断句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品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远大的志向,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学会劝人向学的道理,培养善于劝谏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分析孙权劝学的道理,理解课文寓意;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品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人物品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背景、人物形象、课文内容等。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补充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孙权这位历史人物。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孙权的劝学之道。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孙权劝学的语气和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教案:《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名将孙权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作文的写作。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作文的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复印件。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 (5分钟)1. 展示一幅古代名将孙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孙权,了解他的哪些事迹。

Step 2: 阅读课文 (10分钟)1. 分发课文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并默读一遍。

2.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理解课文的内容。

Step 3: 梳理重点词语和句子 (10分钟)1. 教师板书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解释其意思。

2.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

Step 4: 理解课文 (15分钟)1. 提问学生课文的基本内容,确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分组讨论孙权劝学的意义,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观点。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教育意义。

Step 5: 写作练习 (15分钟)1. 提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孙权劝学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尽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Step 6: 课堂总结 (5分钟)1. 邀请学生读出自己的作文,并互相欣赏和交流。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的提高。

Step 7: 课后作业 (2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预习下一课,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引入孙权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刮目相待、吴下阿蒙”两个成语。

2.深入探究文本,走进三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3.学习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描写入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学习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了解作家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资治通鉴》里的一篇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小文章——《孙权劝学》2.背景资料了解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

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学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三、局部探究1.这则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他们的身份关系是怎样的?明确这则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1)孙权:吴国的创建者;(2)吕蒙:三国时吴国有名的大将;(3)鲁肃:三国时吴国有名的大将。

教师小结: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

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自然不同。

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读一读,试着揣摩这两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2.学生诵读,师生点评。

明确(1)“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孙权语气坚决,但不可过于强用,要表达劝导的语气。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这句很幽默,有点调侃的意味,孙权的语气比较恳切,寄寓了对吕蒙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让吕蒙觉得无法推辞。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4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4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范文精选4篇(一)教案范文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篇名:《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了解孙权为什么要劝学;2.理解劝学的意义和价值;3.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文本的内容和语言;2. 理解劝学的重要性;3. 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劝学的内涵;2.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2. 学生课本;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前期准备】1. 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学生孙权的形象及相关背景知识;2. 创设情境:孙权作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

【导入】1. 复习之前学过的《乌鸦喝水》,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主要内容;2. 引发兴趣: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习一个关于孙权的故事。

【学习过程】1. 阅读课文《孙权劝学》,学生先自主阅读,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为什么孙权要劝学?劝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3. 教师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劝学的内涵和意义。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劝学?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总结;3. 鼓励学生感兴趣的同学向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巩固练习】1.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题目;2. 教师布置课后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下一篇文章的背景。

【课堂总结】1. 教师进行思维导图总结,将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内容概括出来;2. 再次强调劝学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劝学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孙权劝学的原因、劝学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

同时,通过学习该课文,也能够引发学生对劝学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2.找出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学生先试读,体味语气。
(鲁肃是十分惊异,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
(二)概括文章主要情节,理解编者所加题目的准确性。
本文写了三位英雄之间发生的故事。请大家概括主要情节。
3他生点评。
四、写学习启示拓展性阅读
讨论交流——发言
五、课堂总结。
请一组同学示范朗读。教师、同学点评、指导
再请一组同学示范朗读。教师、同学点评、指导。
总结、强化对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情感的理解。
(参考)
1..找出孙权的语言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不可不学”双重否定句,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语气应加重;“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隐隐可见不悦的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现身说法,循循善诱,言辞恳切,应读的得语重心长。)
教师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为什么编辑为本文所加题目为“孙权劝学”呢?是否以偏概全。
明确:
1、孙权劝学是本文详细叙写的内容;
2、吕蒙的学习过程写得十分简单,侧重于表现他听劝;
3、鲁肃赞学,证明了孙权劝学的成效。
吕蒙为什么能听从孙权的劝说呢?
孙权劝导得法: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指导学习方法,以自己为例,现身说法。说明孙权善权。
2、简介几个三国人物:孙权、吕蒙、鲁肃。
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记重要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4、学生自主翻译和交流讨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结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掌握《孙权劝学》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文言文特殊用法,如“蒙”、“固”、“斯”等词汇的用法,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章主题:理解孙权劝学的目的和意义,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对孙权劝学的方法和技巧很感兴趣。他们积极模仿孙权的劝说方式,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这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体会到文章的内涵,也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在讨论中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比较内向,不够积极主动。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给予他们一些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更好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研读《孙权劝学》一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2.分析孙权劝学的目的、方法和效果,学习借鉴古人的学习态度和治学精神。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文言文特殊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增强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内容,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语言能力:加强文言文阅读和解析能力,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升语文表达和写作技巧。
4.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韵律美和哲理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编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过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性格。

4、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共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也就是说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可以塑造人。

那么三国的名将吕蒙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本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孙权劝学》。

二、介绍作品及编者并完成导学案第一题。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zuàn)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三、分层次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完成导学案第二题。

1、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

其次找学生示范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找出读错的字音。

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卿.()岂.()治经为博士邪.()孰.()即更..刮目相待()()遂.()最后通过PPT上出示的文字加以复习巩固,当堂消化生字词。

2、二读。

要求读准节奏。

PPT上展示整篇文章的节奏划分,找学生示范读,强调停顿时间不要过长,学生可予以纠正。

最后全班齐读,读准节奏。

3、三读。

读懂句意,完成导学案第三题。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及平时的积累,小组共译文章并完成导学案第三题。

不会翻译的整理、记录后提问。

然后个别提问,其他同学予以解答。

人教部编本初中七年级下 第1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2

人教部编本初中七年级下 第1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2

孙权劝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成语。

3、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3、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有意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1、通过多次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任务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有意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2、掌握并学习应用“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成语。

教学方法:诵读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司马光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吴下阿蒙”的意思?“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那么还有一个成语“刮目相待”,谁又知道它的意思呢?它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这两个成语来源于同一个故事,主人公都为三国时的吕蒙,吕蒙从不好读书的“吴下阿蒙”到让人“刮目相看”期间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他的这种变化,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言文《孙权劝学》来解决我们的疑问。

二、出示活动任务1、了解作者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准确朗读课文,把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故事内容和文中出现的成语;3、揣摩文章的对话描写,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观点。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

2、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第4课《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4课《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精炼地概括文章内容。

2、读出讲话者的语气,体会讲话者的心情、态度。

(重点)3、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4、拓展:口语交际——说话要看对象。

(难点)教学重点:读出讲话者的语气,体会讲话者的心情、态度。

教学难点:拓展:口语交际——说话要看对象。

教学资源及方法:PTT课件;朗读法讲授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学情分析:《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

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材分析:我认为应该是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适当运用。

“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

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

教学流程: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扫清了文字障碍,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读懂文意。

这节课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学习。

PPT出示学习目标。

1、精炼地概括文章内容。

2、读出讲话者的语气,体会讲话者的心情、态度。

(重点)3、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4、拓展:口语交际——说话要看对象。

(难点)学生接力背课文学习目标简单地概括为:板书: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一、写什么问题引领:1.本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随意回答,如果答不好,教师再出示提示2.出示"钥匙1”怎样概括故事内容?××人做××事提示:本文有几个人物?分别做了什么事?四号同学回答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二、怎样写问题引领: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出示“钥匙2”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学生抢答:语言(对话)2.孙权劝吕蒙学习用了什么句式?语气如何?孙权从哪些角度进行劝说?小组合作、讨论回答方式:读句子,说出句式和语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四课孙权劝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四课孙权劝学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孙权劝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孙权劝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树立远大志向”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翻译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翻译练习的结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孙权劝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和文章主旨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孙权劝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们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在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时,我尽量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部分内容仍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孙权劝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别人劝你努力学习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孙权劝学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读准字音,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培养文言文语感。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名人治学精神,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并运用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情感目标: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1.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文献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交流法教学过程及内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运用成语,朗读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使用古文工具书;2.结合上下语境理解文言实词。

一、对联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关于为学的文章,便是王安石的《伤仲永》。

那如今,我们在这一课,依旧是关于为学的故事。

主人公是三国时的武将吕蒙。

来一次,时光穿越,当仲永遇见吕蒙,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呢?留一副对联的上联于此,希望同学们学完了这篇文章,能对上一对?看看诸位才子佳人是否能够应景!上联:才比天高,环谒休学仲永泯众人。

期待你的下联!让我们先走进《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深入解读后再来玩味之!先自我按古文三步法,一读这篇文言文!读出味道,读出疑问。

二、读文知事1.了解作者、作品学生读注释(1),勾划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2. 二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师范读课文后,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卿 (qīng) 孰(shú) 涉猎(shè) 为博士(wéi) 遂(suì) 更( gēng) 邪(yé)再指名学生读,最后学生齐读。

以多样读的方式来找寻语感。

三、读懂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2)学生推举代表翻译课文,师纠正学生翻译的不准确的地方。

(3)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但.当涉猎:只,只是。

孰.若孤:谁,哪个。

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4)找出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课时作业1. 《孙权劝学》选自《》,是()(朝代)()(人物)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1362年间史事。

其目的是“观古今之通变,明治乱之得失”。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参考答案: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2.给本文用“/”画出节奏,便于更准确的朗读。

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请你尝试用你的方言来演绎一遍孙权劝学这个故事,说不定别有味道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将课下的注释,用挖坑法的方式来巩固一遍!(何为挖坑法?简单点就是需要你将注释里的原词抄下来,后面打一个括号。

待全部抄录后,再关着书,自己填上。

最后再翻书核对一遍,便于你掌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三字归纳法,把握本课文言知识。

2.品味人物对话时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

3.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学习用三字法总结归纳文言知识。

2.品析人物的形象。

一、竞赛释疑,随文就言本文是一篇奇文也,在老师的精心建构下,猛然发现可以组成一部浩浩汤汤的“三字经”。

让我们来找寻一下这万剑归“三”吧!以竞赛抢答的方式,来看看谁能眼疾手快!掌握更实在!1.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7年版),是根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改写的。

2. 三个字音:当、为、更这几个都是多音字。

“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当“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

“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才对。

“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动词意味,读g ēng。

3.三个多义词:事、以、见“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

“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

“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知道”与“认清,识别”的意思。

4.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治”,研究,今为“治理”义;“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只,今为转折连词。

5.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6.三个称谓:孤、卿、大兄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

古代君王对臣子、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肃称谓吕蒙。

“大兄”即长兄,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

7.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

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8.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是个判断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老兄你看起事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句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

“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拜”后省略介词“于”,是个省略句。

9.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怎样的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

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

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情不自禁,说话用了“赞叹”口吻。

吕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里不乏“责备”口吻。

孙权劝得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多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有异。

10.三个层次:劝、学、变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

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命令未奏效时,孙权又用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

第二层写吕蒙“就学”,吕蒙不得已开始学习,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

第三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个“及”字,引出吕蒙学习的效果。

11. 三个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本文是记叙文,按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进行记叙,情节完整,重点突出。

对话描写、神情描写(“大惊”)、动作描写(“拜蒙母”)均能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富于情味。

孙权的议论(论点:“不可不学”;论据:“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及鲁肃与吕蒙的“论议”融汇于记叙间,顺应了展开情节和突出主题的需要。

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1.四读,读出语气。

点拨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孙权:(1)“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悦、责备。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吕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

引导学生从对三个人物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孙权:关爱部下好学善劝联系“结友”一句,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2. 总结: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赞学,“结友而别”。

3.启示:(可作参考)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4.创意对联,扣文章内容和学生对对子。

结束本文教学。

三、课时作业1.以三字经的方式来总结概括《孙权劝学》了本文的知识点。

给你的同桌说说分别有哪些“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从以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说话人怎样的口吻、神态和心理?①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孙权对吕蒙说话,表现出君主对臣子的关切之情,从自身的体会谈起,既亲切又中肯。

②(鲁肃)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现出鲁肃的惊异之色,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显出既敬佩又羡慕的神态。

③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现出吕蒙学有大进步,非常坦率的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