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教学案例分析
三年级古诗《别董大》教案
三年级古诗《别董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古诗《别董大》。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在离别时的豁达胸怀。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董大”“曛”等。
2、难点体会诗人以开阔的胸襟劝勉友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和朋友分别,分别时总是会有许多的不舍和祝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所作,那就是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4、全班齐读。
(三)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董大、曛、莫愁、知己2、讲解生字词的意思,重点讲解“曛”字,指夕阳西下时的昏黄景色。
(四)理解诗句意思1、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满天黄云,太阳被遮住了光辉,北风呼啸,大雁南飞,大雪纷纷扬扬。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在安慰友人,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你呢?)(五)体会诗人情感1、诗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送别友人,心情是怎样的?(豁达、开朗)2、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的豁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当我们送别朋友时,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诗人的情感。
2、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3、全班齐读,读出感情。
(七)背诵古诗1、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全班齐背。
(八)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送别诗。
2、教师补充几首送别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等,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
《别董大》教案
《别董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人对董大的各个角度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文本。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解读诗歌。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诗表达对身边人的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诗歌《别董大》的基本信息及诗意。
2. 理解诗中对董大的评价,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董大的形象。
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董大的评价,自由创作。
三、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器2. 课件或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董大堂音乐,让学生感受一下董大的形象。
2. 教师引发学生对董大的好奇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描述董大的外貌、性格特点等。
Step 2 学习诗歌《别董大》1. 教师出示课件,呈现《别董大》的全文,让学生阅读诗歌,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理解诗中对董大的评价,从多个角度分析董大的性格特点。
3. 随机选择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可以呈现在黑板上。
4.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理解诗中的具体意象,并解释诗中的隐喻和比喻。
5. 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Step 3 表达对董大的评价1. 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角度,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董大的评价。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小组的评价,由教师带领一起讨论,看是否有不同的看法。
3. 教师带领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董大的人,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诗表达对这个人的评价。
Step 4 练习巩固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以这张图片中的人物为蓝本,写一首《别XXX》的诗,表达对此人的评价。
2.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诗歌,表达对一个身边人的评价。
六、板书设计:诗歌《别董大》别董大,别董大,鸟道奇,兔飞烹。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别董大》的意境,能够分析诗中对董大的评价。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离别的感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友谊的可贵,珍惜身边的朋友。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别董大》是一首描写诗人与友人离别情景的诗歌。
诗人通过描绘风景和表达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离别的感慨。
2.2 教学重点:诗句的理解和朗读。
诗句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诗人杜甫的背景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意义和离别的感受。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韵律,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句的意境。
3.3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2 学生文本分析的评价:评估学生对诗句结构和韵律的理解能力。
评价学生对诗句意象和情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友谊的价值观的表达。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友情和离别的情感。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提升创作能力。
5.2 友情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友情活动,如小组讨论、分享友情故事等。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文本材料:提供《别董大》的原文及其注释版本,便于学生理解和查阅。
提供诗人杜甫的简介,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6.2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别董大》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020年《别董大》本学期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别董大》本学期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介绍高适和董大:诗人高适的《别董大》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正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
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2、别:分别、离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生再读题。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板书)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
“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
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齐读) 5.谁来说说,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跟同伴交流等等。
品悟诗的感情,怎样品悟诗的感情?多读,用心去悟)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指出温故知新。
“莫”的意思。
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
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别董大》教学案例分析
《别董大》教学案例分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就是著名的送别诗《别董大》,这首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这首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大董庭兰。
董庭兰与高适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
当初董大被征入宫当乐师,成了宫廷里较著名的人物。
高适十年寒窗苦读到京城考状元,中了榜。
成了一位朝廷命官。
在一次高适入宫偶遇董大,他们俩很谈得来,便成了知心好友,每一次高适入宫总要去找董大把酒言欢一番。
十几年后,新皇帝上任,他也很喜欢听音乐,但并不喜欢听董大弹,觉得太低沉了。
便把他逐出宫。
高适得知后赶来送别董大,十几年的老朋友,即将分离,感触颇深,于是一首“别董大”成了朋友离别的千古绝唱。
但是,要让小学生学懂这首诗,需要学生对诗人高适和琴师董大当时的景况有所了解。
高适,盛唐时期一位一心想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但屡屡受挫,无人举荐赏识,漂泊多年毫无建树,内心充满郁闷和不甘;董大,一个七弦古琴的音乐圣手,可生在一个盛行胡乐的时代,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
这两位,是能互相欣赏的是知己。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这首诗就是在两人都怀才不遇,董大要离开时高适为董大做的。
运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悟感情”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古诗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尝试的教学方法。
这首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同学在很早以前已经会读会背,诗句的意思也能说得出来,但对诗歌的内涵一时还未能解读到位,对此,我认为该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感情上,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
这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面进行突破。
一、导入直接入情入境。
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别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很难相会,相聚之后的离别,更是难舍难分,因此也留下了许多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别董大》。
(板题)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
九年级语文《别董大》教案
课题:《别董大》的教学一、教学目标:1.通过《别董大》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掌握古文的基本意义。
2.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掌握《别董大》的基本意义。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古文原文、教辅资料等。
2.学生准备古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展示,引入《别董大》的教学主题。
3.鼓励学生提问或发表自己对于《别董大》的猜测和期待。
步骤二:阅读古文(20分钟)1.老师将古文原文分段呈现,逐句带领学生朗读。
2.学生自主阅读。
3.教师解释生词、疑难句及古文导读。
4.学生跟读。
步骤三:分析古文(15分钟)1.老师让学生就古文的笔法、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2.学生发表对于古文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3.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文的内涵。
步骤四:品味古文(20分钟)1.教师选取古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诵读。
2.学生模仿教师的诵读,表达自己对古文的感受。
3.教师为学生讲解古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
4.学生就古文的启示和现实意义进行思考和分享。
步骤五:拓展活动(15分钟)1.教师以《别董大》为题,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写一首关于别离的诗歌。
2.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创作分享。
步骤六: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
2.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肯定。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将古文笔记整理完善。
3.预习下一课《古文观止》中的一篇古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别董大》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分享中,展示了个性与创造力。
但也有个别学生未能完全掌握古文的基本意义和蕴含的文化内涵。
古诗三首之《别董大》教案及反思
古诗三首之《别董大》教案及反思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三首之《别董大》教案及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这首诗的作者是高适,这是诗人与董大重逢又别时的送别之作,全诗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怀。
教学要求:1.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教法学法:三疑三探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质疑1.同学们,课前大家收集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离别的诗句?(学生交流)2.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
离别是韵味悠长的诗,离别是不想说再见的歌,离别是难分难舍的情。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3.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4.学习这首古诗,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二、潜心批读,自主探究---古诗意思1.出示探究提示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把古诗读通顺;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题目,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情,留足时间。
三、多元对话,合探解疑---古诗意思1.指名读古诗。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哪些词语,诗句的意思?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4.轻声读全诗,在脑海中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说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5.结合想象的画面,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潜心批读,自主探究---体会情感1.出示探究提示二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品味全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了什么?你从中分别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把自己的体会批注下来;你认为这首诗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读出自己的韵味来。
2.学生自读体会,教师照顾学困生自学。
五、多元对话,合探解疑---体会情感1.谈谈自己从诗句中的体会,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体会情感。
别董大教案设计
别董大教案设计【篇一:别董大教学设计】别董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会认“曛”这个字,并能理解它的意思;知道什么是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或背诵这首诗。
2.通过对字词句的掌握,能理解诗歌的意思。
3.学生能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的悲凉之苦以及鼓励友人的豪迈之情,对离别有正确的认识二.教学重点通过对字词句的掌握,整体把握全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这首诗情感的转变(凄凉悲苦——昂扬豪壮),感受诗人的离别情情景依依不舍劝慰和激励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
景情小学教育龙超琼2012050433【篇二:《别董大》教学设计】别董大长沙县黄龙学校王敏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抓住“黄云、曛”等字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特有的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珍重友情、乐观豪迈等思想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点】1、通过了解古诗背景资料,即高适和董大当时的境遇,理解古诗内容。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珍重友情、乐观豪迈等思想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点】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因此,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背景,理解高适和董大“怀才不遇”的境遇、心情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积累:cai出示寓意深刻的古诗名句(配乐《送别》):a、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晚唐)王贞白b、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国历来被称作“诗的国度”,众多的优秀古诗文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
小学六年级《别董大》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别董大》教学设计《小学六年级《别董大》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材分析:】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
送别诗往往因其感情真挚,有感而发而令人难忘。
《别董大》是送别诗中的名篇,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凄凉却又雄浑的景象,景中寓情。
后两句语气雄壮,声势宏阔。
这首诗写得意境高远,真挚深沉,胸襟开阔,感人肺腑,写离别而一扫缠绵忧悒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境相媲美。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
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
通过对古诗的字、词、句的分析与思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初步感知古诗的语言特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并积累古诗名句的兴趣。
3、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表达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积极向上的人生启示。
【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诗的特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谁能给大家背几首送别的诗?(生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作者)[通过背诵自己搜集的送别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表达的情感,为学习课文做铺垫]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生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介绍时代背景和有关作者的资料)2、师:高适和董大是一对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愤而离开京城之时,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三、读通读顺,整体把握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欣赏《别董大》,听后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2-3遍)(课件:出示全诗)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曛”,看他读准了没有?3、师: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学习古诗的方法,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课件出示学习方法指导)。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别董大》。
(2)理解古诗《别董大》的诗意和背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别董大》。
2. 理解古诗的诗意和背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古诗《别董大》的内容和画面。
2. 相关背景资料,用于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和古诗的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别董大》的题目和作者。
(2)简要介绍诗人和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别董大》。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提高朗读水平。
3. 解析诗意(1)解释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4. 背诵古诗(1)组织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和背诵,巩固记忆。
(2)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展示自己的背诵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5.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中的情感。
(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珍惜友情,关心他人的品质。
(2)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种品质,引导学生付诸实践。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别董大》的诗意和背景。
(2)强调学生要珍惜友情,关心他人,做一个有情感的人。
8.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古诗《别董大》。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友谊和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高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诗歌题目“别董大”的含义。
2.2 诗歌内容解析:解读诗歌中的字词和句子,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诗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离别情感,讨论友谊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诗人高适和《别董大》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发思考。
3.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3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
4.2 作业与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设计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文学作品的拓展:推荐其他有关友谊和离别的诗歌或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扩展阅读面。
5.2 创意表达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戏剧表演,发挥创造力。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友谊和离别的看法。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参考资料:采用官方推荐的小学语文教材,结合相关注释和译文。
收集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评论和解析,供教师参考。
6.2 教学工具与材料:使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诗歌和相关图片。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
《别董大》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友情、离别的情感表达。
(3)学习生字词,扩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情,正确面对离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文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诗人情感世界。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图片、音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黑板、粉笔:用于板书重点内容、生字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别董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描绘的景象。
(2)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文:(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语调、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诗文:(1)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组内讨论。
(2)教师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谈自己对诗文情感的理解,分享感受。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情,正确面对离别。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别董大》。
(2)写一篇关于友情的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幼儿园小班别董大教案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幼儿园小班《别董大》教案课时安排:2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别董大》这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孩子们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孩子们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朋友。
教学材料:1. 《别董大》古诗文本2. 图片或卡片展示古诗中的事物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唱儿歌、做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活动身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引入新课(5分钟)向孩子们介绍《别董大》这首古诗,让他们先对古诗有个大致的了解。
3. 学习古诗(10分钟)a. 朗读古诗,让孩子们感受古诗的韵律。
b. 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意思,展示相关图片或卡片。
c. 引导孩子们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寓意。
4. 活动延伸(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朋友。
回顾所学内容,强调友谊的重要性,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活动延伸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于《别董大》这首古诗的理解和友谊价值观的认同。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唱儿歌、做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活动身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引入新课(5分钟)向孩子们介绍《别董大》这首古诗,让他们先对古诗有个大致的了解。
3. 学习古诗(10分钟)a. 朗读古诗,让孩子们感受古诗的韵律。
b. 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意思,展示相关图片或卡片。
c. 引导孩子们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寓意。
4. 活动延伸(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朋友。
回顾所学内容,强调友谊的重要性,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七、教学资源准备1. 《别董大》古诗文本2. 图片或卡片展示古诗中的事物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孩子们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而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
《别董大》教案:让学生了解古代仕途变迁
《别董大》教案:让学生了解古代仕途变迁。
一、教案设计1.教学背景本课程适用于中学高一年级,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别董大》这首诗,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官场仕途变迁的历史背景及相关知识。
2.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官场仕途变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通过阅读《别董大》这首诗,掌握文学鉴赏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4)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3.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材料、案例分析以及相应的教学工具。
(2)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唐代官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唐代官场仕途变迁的重要性及其对后世影响。
(3)文学鉴赏教师介绍《别董大》的诗歌形式、主旨和作者思想,帮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技巧。
同时,在诗歌结构、意境、形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艺术魅力。
(4)案例分析教师针对教学目标,以《别董大》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官场仕途的变迁和人际关系的演变,正确认识官场腐败的危害。
(5)课后作业布置学生研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其他名篇,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二、教学内容1.唐代官场仕途的变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文化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唐王朝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实行科举制度,使许多智勇双全的人进入中央政府,成为重要的官员。
然而,在高度重视人才的同时,唐代官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变得极为复杂,在竞争中出现了各种欺压、贪污腐败等问题。
经过不断的风雨洗礼和历史的进步,唐代官场经历了从贪官污吏到人才选拔的长远变革,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2.《别董大》的文学鉴赏《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诗,在文学史上被誉为“一绝”,以其简洁深刻的语言风格和鲜明的主题思想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承。
《别董大》教案(10篇)
《别董大》教案(10篇)《别董大》教案(1)教学目标:1、熟悉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解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述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借助解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述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挂图和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受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请同学说略)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逆境。
(板书:面对逆境)面对逆境,有的人怀着一种悲伤,把绝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才智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制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知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
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当与同学们一起共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殊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
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同学沟通,从同学的答案中板书。
)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乐观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逆境我们是应当(同学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沟通,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究竟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展示古诗:《别董大》)(同学读)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利用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高适?高适是谁?(同学讲: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日的河北省景县)人。
由于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这首诗。
2.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3.学习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别董大》。
2.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下诗的题目:“别董大”,这里的“别”是什么意思呢?(告别、离别)二、自主探究1.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读完之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三、课堂讲解1.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的意思。
看第一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天空阴沉,黄云密布,白日暗淡)2.接着看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这句话又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北风呼啸,雪花飘飘,大雁南飞)3.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这里的“莫愁”是什么意思?(不要担心)4.一句:“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对友人的赞美和离别的不舍)四、朗读训练1.现在,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朗读这首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读完之后,请同学们尝试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别董大》这首诗,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2.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
二、深入学习1.现在,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情感。
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在这里为什么要表达离别之情?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三、课堂小结1.通过讨论,我们了解到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的豁达和乐观。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赞美,也启示我们要珍惜友情,勇敢面对离别。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将这首诗抄写一遍,注意书写的规范和美观。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离别的小作文,题目自拟。
《别董大》教案优秀6篇
《别董大》教案优秀6篇《别董大》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一)导入1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2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诗人高适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的,为了永远地记录自己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3.齐读全诗(二)知诗人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
《别董大》的作者-------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三)解诗题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
(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
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个人学习:(1)读全诗(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合作学习:(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a、读诗句b、解字义讲句意c、体会感情d、提问应答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重点指导:千里黄云白日曛:(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2)你看,雪越下越大,大雁在风雪中飞得更吃力了,读。
(3)你听,雪越刮越大,大雁在风雪中就要飞不动了,再读。
教学案例分享:如何用《别董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分享:如何用《别董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一种方法是使用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还可以传授人生的道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在所有文学作品中,《别董大》显得尤为特别。
本文将以《别董大》为例,分享如何用这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关于《别董大》《别董大》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篇散文,全文共八百余字,以描写临别赠别当地酒翁而著称,被誉为是“别文之祖”。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做董作宾的酒商,他是当地的“美酒名人”,出品的酒一直很受欢迎,享有盛名。
而这一天,这位家喻户晓的酒商却因一件事感到不满,他用自己出色的酿酒技艺酿制了一种新酒,但竟然没有人愿意尝试。
这位孤独的酒商只好将这瓶新酒独自饮尽,一醉而归。
这个故事与其他唐代小说有所不同,它没有奇怪的仙侠情节,也没有鲜血沉浸的场景,更没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救国情怀,只是一位酒商对于新酒的失落和心情上的波动,却生动地勾勒出了人物形象,深刻表现了人性的弱点。
二、为什么采用《别董大》作为教学案例1. 文化渊源《别董大》是一篇唐代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与古代著名作家、时代背景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渊源。
通过教授这篇文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的文化历史,增强文化认识。
2. 带有新意《别董大》的故事情节与其他古代小说有所不同,它通过一个酒商的故事,生动地描绘出了人性的弱点。
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可以深入理解人性的缺陷、自卑、孤独等问题,加深对自己内心的认识,从中吸取正面的能量和教训。
3. 具有启发性孩子们在读完《别董大》后,可以自己去发挥联想力,去联想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到共鸣,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孩子的心智成长和人生哲学启蒙。
三、如何使用《别董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观看故事电影观看电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信息,了解到更多内容,而且是以形象化的方式来展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董大》教学案例分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就是著名的送别诗《别董大》,这首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这首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大董庭兰。
董庭兰与高适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
当初董大被征入宫当乐师,成了宫廷里较著名的人物。
高适十年寒窗苦读到京城考状元,中了榜。
成了一位朝廷命官。
在一次高适入宫偶遇董大,他们俩很谈得来,便成了知心好友,每一次高适入宫总要去找董大把酒言欢一番。
十几年后,新皇帝上任,他也很喜欢听音乐,但并不喜欢听董大弹,觉得太低沉了。
便把他逐出宫。
高适得知后赶来送别董大,十几年的老朋友,即将分离,感触颇深,于是一首“别董大”成了朋友离别的千古绝唱。
但是,要让小学生学懂这首诗,需要学生对诗人高适和琴师董大当时的景况有所了解。
高适,盛唐时期一位一心想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但屡屡受挫,无人举荐赏识,漂泊多年毫无建树,内心充满郁闷和不甘;董大,一个七弦古琴的音乐圣手,可生在一个盛行胡乐的时代,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
这两位,是能互相欣赏的是知己。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这首诗就是在两人都怀才不遇,董大要离开时高适为董大做的。
运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悟感情”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古诗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尝试的教学方法。
这首诗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同学在很早以前已经会读会背,诗句的意思也能说得出来,但对诗歌的内涵一时还未能解读到位,对此,我认为该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感情上,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
这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面进行突破。
一、导入直接入情入境。
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别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很难相会,相聚之后的离别,更是难舍难分,因此也留下了许多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别董大》。
(板题)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
(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读时要带着淡淡的忧伤.)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
(这样的导入既在一开始就创设语言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送别诗和这首诗的感情有所把握,又直奔感情这一主题,让学生在设身处地地读、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和探究的渴望大有裨益。
)
二、学诗感受“感情”
让学生探讨两个大问题:
1、分别总是一个断肠的场面,总有千丝万缕的愁绪在心头,这首诗中有愁绪吗?诗人和董大此时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
(这是一个初具探究的教学设问。
尽可能聆听学生的声音,有的学生觉得诗中没有愁绪,是对诗歌内涵还未感知。
有的学生能从白日曛,北风,大雁,大雪等景物感受到凄凉,眼前凄凉景正好是作者心中愁绪的反映,诗人在借景抒情,对诗歌的内涵已经有所感悟。
这时教师可乘机让学生争鸣:有的资料书说是一群大雁,有的说是一只孤雁,你觉得是一只还是一群?他们心里此时在想什么?在争鸣中让学生感受董大的孤单,离别的凄凉,在想象二人心里中感
悟二人内心的郁闷和对前途未卜的惆怅,进而从诗歌的前两句悟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描述的是两个失意人。
)
2、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大多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如《送元二使安西》;如《雨霖霖》,如《青门柳》,那我们今天的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探究话题,既让学生对送别诗有了整体的回顾与感知,又能给学生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空间。
到底是以什么感情,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可做如下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诗言情,诗言志。
本诗吐露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小组探究,教师提供学习支持帮助:(1)根据最后两句推断一下,诗中诗人对友人说了什么?(2)如果把最后两句换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你读一读,觉得诗的内涵有什么变化?(3)对董大这样一个身怀绝艺,却无人赏识的失意人来说,离别之际需要什么?如果董大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学生的假象与朗读中,学生能悟到朋友情深,亦能悟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
能悟出知己就是在对方遭受挫折时给以安慰,失意的时候给以鼓励,相互欣赏,相互鼓舞。
亦能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
这样的学习帮助环节,既能让学生悟出诗歌的意境,又能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难点;既能让学生通过联想拉近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又能通过对比朗读感受到诗歌中流露的慷慨与激昂,豪迈与坚定。
谁解其中味?豪情句间藏!学生在朗读,联想,对比,假想中感受出本诗是以情相送!知己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相送!)
三、总结悟出“感情”
这首诗有什么特别之处?学到此处学生能明白了,它一改送别诗中的感伤,对朋友充满鼓励,赏识,让朋友在离别之时信心大增,踌躇满志。
可谓是一样的送别诗,不一样的情怀: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四、读唱吟出“感情”
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
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
(整个教学以探究诗歌的“感情”之处贯穿教学的始终,有的放矢。
通过学生朗读,合作探究,对比,想象,吟唱等学习方式按着读、释、悟、背、吟五步来展开学习,学生学得起劲,对知识有吸纳,有运用,可谓是有条不紊,水到渠成。
)
五、拓展延伸扣“感情”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
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从表达的感情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
2、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
3、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
4、借送别,抒发其他情感。
(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
我教学的目标,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同是送别之诗,《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质朴而优
美;《别董大》则一改离别诗的悲切惜别情调,豁达豪爽地劝慰朋友,体现出挚友豪放洒脱的情怀。
引领学生欣赏其中蕴含的别具一格的情,从而使他们兴趣盎然地置身于民族灿烂文化的熔炉之中,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