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的变迁

合集下载

工厂变化范文

工厂变化范文

工厂变化范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厂这个生产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过去的手工制造到现在的自动化生产,工厂的变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工厂的发展历程、变化原因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探讨工厂的变化范。

一、工厂的发展历程工厂这种生产组织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传统的手工业逐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因此,人们开始尝试在一个地方集中大量的生产设备和劳动力,从而实现大规模的生产。

这就是工厂的雏形。

19世纪初,工厂在工业化国家迅速发展。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

工厂的规模和产量也不断扩大。

同时,工厂的管理科学也开始逐渐形成。

泰勒的科学管理和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工厂的效率。

20世纪初,工厂开始迈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生产逐渐普及。

工厂生产的节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

同时,人们也开始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工厂管理,实现工厂的数字化转型。

二、工厂变化的原因工厂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它是由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共同推动的。

首先,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因此,工厂需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效率。

其次,科技的进步也是工厂变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产任务可以交给机器人和计算机来完成。

这不仅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工厂变得更加高效和灵活。

再次,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也促使工厂发生变化。

传统的工厂生产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废水。

随着环保法律的加强,工厂必须采取环保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新型的清洁生产技术也逐渐得到应用。

最后,市场竞争的激烈也是促使工厂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

工厂必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三、工厂变化的未来趋势未来,工厂的变化将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1、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

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

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到1/2,世界贸易的1/5到1/4。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

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

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

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

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

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1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制造业发展史是一个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阶段出发,详细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1. 工业革命初期工业革命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率先实现了从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蒸汽机和纺织机械的发明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量。

机械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大规模生产时代的到来20世纪初,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和流水线生产方法的提出,大规模生产时代正式到来。

福特公司的生产线模式成为标志性的例子。

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在于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得大众消费商品化成为可能。

3. 高新技术的运用20世纪后期,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动化生产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引入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机器人的应用进一步改变了制造业的格局,降低了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

4. 制造业转型升级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新兴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引入,推动着制造业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成为制造业的新挑战。

5.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制造业将进一步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

工业互联网的兴起将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实现个性化定制和即时交付。

同时,智能物流、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等领域也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结起来,制造业发展经历了工业革命初期、大规模生产时代、高新技术运用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关键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不断迭代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环境压力。

未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实现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制造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世界工厂”面临痛苦蜕变

“世界工厂”面临痛苦蜕变

<div class="article_tit"> “世界工厂”面临痛苦蜕变 </div> <span>作者&nbsp;:&nbsp; 江涌</span> <p> 今日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不仅需要“瞻前”,而且还要“顾后”――前面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技术鸿沟,后面则有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成本追兵”。

中国必须思变,摆脱困局,由“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智造”,从“世界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创造基地”。

<br/> <br/>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但是,世界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中国对自己的“世界工厂”地位也褒贬不一。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中国制造”终结了无止境扩张,企业产能严重过剩,贸易摩擦纷至沓来。

“世界工厂”正面临由毛虫到蝴蝶的痛苦蜕变。

<br/> <br/> 相同称谓,迥异内涵 <br/> <br/> 从历史上看,英国、美国与日本以其强大的创新与制造能力,先后扮演了“世界工厂”的角色,源源不绝地生产出各色产品、各种机器与各类设备,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核心国”(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语)。

<br/> 英国于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

作为“世界工厂”,英国创立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分工合作与规模生产的近代工厂,成为国际分工的高地,是垒球的制造中心,也是全球经济中心与财富集散中心。

<br/> 类似英国,美国也是通过执新一轮工业革命之牛耳而成为“世界工厂”,在生产技术与生产能力上拥有对手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以及支配世界市场的能力。

与英国先驱者不同的是,美国是用一系列知名品牌来标识自己“世界工厂”的地位,作为后起的“世界工厂”,美国创立了“泰勒制”与“福特流水生产线”,奠定了现代工厂的基础。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条件与改变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条件与改变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背景、条件与改变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浪潮席卷整个世界,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如火如荼地展开。

发达国家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的同时,将制造业特别是生产基地向国外大量转移,中国成为首选地。

中国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全球的制造基地,成为了“世界工厂”。

关键词: 世界工厂国际分工全球要素中国制造前言新世纪伊始,以日本为首,东亚以及欧美各国对中国的认识和评价都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以往,许多人都认为中国是世界潜在规模最大的市场;而现在,他们却发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

从世界大市场到世界工厂,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而且还意味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现阶段的中国世界工厂不过是我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世界性生产基地”的同意语,中国离真正世界工厂还道路漫长,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必须在保持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世界工厂。

1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形成背景“世界工厂”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它的前提是一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并参与了国际分工;其次,“世界工厂”意味着该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工厂”的角色。

具体来说:(1)在一段时期内该国的制造业生产相对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生产规模和进出口规模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2)“世界工厂”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它与工业化不同。

大多数的国家都经历有工业化的进程,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具有两个重要特征:(1)制造业是一批企业和一系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2)不仅在制造业规模和产量上占优势,而且具备很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技术和资本优势。

2 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一是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工厂离不开劳动力和资本,相对廉价而且富裕的劳动力,先进技术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所需的原材料,其中充足的资本对成为“世界工厂”至关重要。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分析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分析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分析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动摇主要源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分析。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动力,但其地位目前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来详细探讨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原因。

首先,历史原因是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并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中国拥有廉价劳动力、相对便宜的生产成本以及庞大的内需市场,使其成为世界工厂的首选地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逐渐减弱。

工人工资的逐渐增加和其他成本的上升导致中国的制造成本上升,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此外,其他国家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制造业,通过提供低成本劳动力和其他优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

这导致了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受到了挑战。

其次,现实情况是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现实原因之一、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升级转型的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更高质量和环保的产品有了更高的需求。

然而,中国的制造业由于长期以来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中国制造品牌的整体形象较差,对于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不足。

其次,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对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产生了影响。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氛围的日益增强,加上美中贸易战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外贸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此外,全球供应链的转移和调整也对中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许多企业开始在其他地区设立工厂,以分散风险,同时降低成本和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然而,尽管中国世界工厂地位正在动摇,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将会走下坡路。

相反,中国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倡议,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加强国际合作。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来提升竞争力。

世界工厂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体系

世界工厂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体系

世界工厂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体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个角落的经济开始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种趋势不仅加强了贸易和投资,也促进了生产和制造业领域的全球化。

而在这个领域中,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日益突出。

一、世界工厂的崛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热门目的地。

该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庞大的市场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促进了企业的扩张,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随着国家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制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就连世贸组织也在2018年的一份报告中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二、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中国的出口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制造的大量产品被出口到全球各地,尤其是美国和欧洲。

其次,中国作为全球消费市场的兴起,也引发了世界各国对其市场的竞争。

各大跨国公司都在争相进入中国市场,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影响了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竞争力。

中国的出现已经使得传统的制造业中心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制造业受到了冲击。

三、世界工厂的未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其实并不牢固。

随着中国的国内市场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外国投资者的注意力也在逐渐转向其他亚洲国家。

如今,越南、印度、柬埔寨和孟加拉等国也在努力争夺制造业领域的优势地位。

此外,中国面临的环境和劳动力成本压力也催生了一些新兴的制造业中心。

例如,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保持着雄厚的制造能力,而墨西哥、波兰和捷克等国则受益于欧洲、北美和中东地区的经济合作。

综上所述,世界工厂作为一个概念,体现了制造业领域的全球化趋势。

在这个领域中,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的发展对全球经济体系具有重要影响。

但是,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世界工厂所在的位置并不稳定。

未来的局势将取决于全球经济的整体趋势和各个国家的竞争力。

“世界工厂”的变迁

“世界工厂”的变迁

专题五“世界工厂”的变迁一、什么叫做“世界工厂”:几种定义1、所谓“世界工厂”,就是要为世界市场大量提供出口产品,而不是仅仅看一国工业产品的总量,即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在制造业领域,不只是少数产品和少数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是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企业和产业的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份额已成为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业的排头兵,并在世界市场结构中,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

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贸易已进入世界前列,并成为贸易大国之一。

2、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到成为世界市场上工业品的重要甚至主要的生产供应基地,在市场份额中明显占优势,在市场结构中有相对的垄断地位。

3、要成为世界工厂必须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几十年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二,它们占有世界工业品市场的重要份额,在世界制造业领域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领导世界制造业的潮流。

二、“世界工厂”的演进历程与基本特征从18世纪30年代起,在英国诞生了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掀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高潮。

随着英国的机器传入欧洲大陆并与当地的诸多技术革新结合,法、德乃至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相继掀起了产业革命高潮。

到1860年前后,英国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期,国内外贸易迅速扩大,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进入20世纪,全球性制造中心日渐移至美国,美国的工业增长得益于自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规模铁路建设,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家电生产国,依托了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技术革新,并且有来自全球的资本支撑才成为继英国之后世界第二个制造业大国。

二战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开始经济复兴,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到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风靡世界,“世界工厂”的桂冠转到了日本头上。

工厂的发展历程

工厂的发展历程

工厂的发展历程
工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开始以农耕生产为主的时期。

最初,人们在家庭中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产工具简单,规模有限。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民在农村开始集体生产,并逐渐形成农业合作社。

这种形式的工厂生产,虽然规模较大,但仍然局限于农业领域。

工业革命的到来将工厂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8世
纪末至19世纪初期,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以及机器制造工业
的兴起,催生了大规模的工厂生产。

纺织、矿山、钢铁等领域的工厂相继出现,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0世纪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拉动了工厂的发展。

电力技术的
应用使得工厂的生产更加便捷和高效。

传动方式、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工厂生产进一步规模化和标准化。

工厂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厂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技术,使工厂的生产效益进一步提升。

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工厂生产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厂的发展将继续加速。

例如,工业互联网的兴起将推动工厂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化、智能化,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协同化。

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将改善工厂的生产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工厂的历程一直在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

从最初的农业合作社到机械化的工厂,再到现代化的工厂,工厂的发
展与技术进步紧密相伴。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未来工厂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

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

五次国际产业大转移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是所有制造业大国都面临的共性难题。

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扩散过程,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密切相关,同时又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的获取成本及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程度的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历了五次大的产业转移,也是发达国家过剩产能五次消化的过程。

第一次产业转移(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

输出地是英国,输入地是欧洲大陆和美国。

此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从英国向美国的第一次变迁,催生了新兴的工业帝国。

第二次产业转移(20世纪50年代)。

产业输出地是美国,输入地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

此次国际产业转移对次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巨大,日本和原联邦德国在承接了美国移出的产业后,很快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供应者,原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制造”开始畅销全球,日本建成了第三个“世界工厂”。

可以说,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二次变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这次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基本上把资本缺乏、科技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排除在产业转移进程之外,其结果是把全球分割为两类不同的生产体系:一面是发达国家形成了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的全球生产链,一面是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生产体系。

第三次产业转移(20世纪60--70年代),这次国际产业转移输出国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输入国是亚洲“四小龙”。

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通过两次将产业大规模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国内产业得到了两轮“废旧建新”的重构。

亚洲“四小龙”一方面积极承接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将自己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

与此同时,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转移到东盟,由此形成了产业的梯次转移结构。

第四次产业转移(20世纪80--90年代)。

这次国际产业转移输出国是美国、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输入国是发展中国家。

这次国际产业转移,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影响。

工业的历史演变

工业的历史演变

工业的历史演变工业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其发展过程注定了现代化社会的形成。

工业的历史不仅记录了先人的智慧和实践,也揭示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从手工业到机械化生产,从简单的手工工具到先进的工业机器,工业在不断地演变着,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巨大的力量。

1. 手工业时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手工业是最早的一种工业形态。

早期人类生活在采集和狩猎的状态下,使用石器、木器等手工工具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出现,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手工业时期,工人需要亲手完成工具和产品的生产,这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磨练才能获得高超的技艺。

在手工业时期,工人通常是自己师父的徒弟,通过一定的学徒制度来传承和发展手工技艺。

工人一般都居住在城镇或村落中,通过手工生产来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计。

手工业时期的生产方式相对较为落后,但在当时也是极为先进和高效的。

2. 机械化时期19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的需求,新的工业生产方式——机械化生产,逐渐兴起。

机械化生产是以机器作为生产工具,通过动力驱动来完成对产品的制造。

这种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机械化生产的核心在于机器的使用。

机器的制造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但机器一旦投入使用,可以替代大量的人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使得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和精细。

机械化生产的典型代表是纺织业和钢铁业。

在纺织业中,被广泛使用的机器就是提花机和纬编机,这些机器能够代替工人完成大量的纺织任务,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而在钢铁业中,出现了大型的高炉和轧机,这些机器可以将生铁加工成为各种需要的钢材和铁材,从而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机械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缩短了制造周期,从而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自动化时期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制造业的不断提高和年轻化,为制造业的自动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分析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分析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分析8年以来,产业链向外转移成为讨论热点。

受越南、马来西亚等新兴制造业国家的竞争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近5年来,中国服装、家居用品外贸出口份额持续下滑。

那么,东南亚国家是否会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一、概述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稳固。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在服装和家居用品等领域的全球出口份额显著下降。

然而,尽管如此,中国仍然主导着全球家居用品、鞋子、旅行用品和手袋的出口市场,市场份额超过50%。

我们失去的市场正被越南等新兴制造业国家占领。

越南依靠其邻近中国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在家具、鞋类和旅行用品方面的国际销售额增长了4%—9%,总计达到全球销售额的10%—17%。

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也抢到了更大的市场,两国在2022年全球服装出口领域的份额分别为14%和12%。

二、世界经济史的成因(一)经济全球化公元15世纪和16世纪的探索时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初始阶段,使各大洲从孤立走向协调,并导致全球贸易和欧洲殖民帝国的兴起。

殖民时代的世界贸易大约跨越1600年至1800年的早期现代全球化。

工业化将一个人类群体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包括为制造目的对经济进行大规模重组。

18世纪末工业革命初期,工厂制度首先在英国采用,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

19世纪末,英国制造业向美国转移和聚集,很快取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的领先地位。

工业革命后,西方资产阶级建立了日益庞大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完成了早期的生产全球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主要方式从民族国家生产转向跨国生产,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最终导致国际垄断资本的形成。

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垄断资本对全球市场的控制,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国际金融和投资两个方面,控制国际金融、投资市场以及汇率。

在全球化形势下,如何保护自身利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全球资本关注的重点。

“世界工厂”的内涵变迁与生命周期论

“世界工厂”的内涵变迁与生命周期论

生产 占世界市场三分之一份额 以上绝大份额;( )世界贸 2 易中心,出L占世界市场四分之一份额以上;( )伦敦成 J 3
为世界金融中心,产业资本有很强的支撑力;( )英国的 4
笔者认为这种分析范式值得商榷,其没有考虑世界经济发
展过程 中国 际分工 和 “ 世界 工 厂 ” 比较 优 势的 动态 变化 。
经济政策挑战》 贸易 白皮书第一次提出, 中国已经成为 “ 世
界的工 厂 ” 。国 内学者 对 世界 工厂 问题 的研 究开 始人 多从

( )工业化时期 :世界制造中心与世界科技中心的 一
体 化
反驳中国世界工厂 “ 威胁论”开始,一般认为中国现在还 不是 “ 世界工厂” ,中国离真正意义的世界制程中心还有
占世界工业的比重
50 % 45 % 39 % 36 % 32 %
占世界贸易的比重
27 % 25 % 2 2%
1 世纪中叶,第二次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电磁理论 9
的形成 和发展为 电力 技术开辟 了道路 , 电力 和电动 机取 代 了工业革命 时期 的煤和 蒸汽机 成为 新的 能源和 动力 ,工业
界科技 中心一致 的创新期 、成 长期 ,到世界制造 中心 .- 5 - ̄界科技 中心分离后的成熟期 、衰退期 的生命周期轨迹 。
[ 关键词] 世界工厂 内涵变迁 生命周期
20 年 5 01 月, 日本通 产省 发表 的 而对 2 世界对 外 1


q生 界工 厂 ”内涵 的历 史变 迁
生产体系也从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纺织业和采掘业的传统工
业转移到了新兴重化工业 。美国在科学教育上的投入不断 增加,有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 卜 j 生产力的结合, 产生了电气 、石油、橡胶等新兴工业,美国经济 出现跳跃

世界工厂的变革与突破

世界工厂的变革与突破

世界工厂的变革与突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深圳、东莞、苏州等为代表的世界工厂。

这些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政策扶持以及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投资兴业。

然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从生产模式上看,世界工厂的变革体现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智能密集型转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制造业开始积极引进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设备以及工业,逐步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

在此过程中,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需求。

从产业结构上看,世界工厂的变革体现在从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升级。

我国制造业逐渐摒弃了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制造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同时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这些举措使得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再次,从开放合作上看,世界工厂的变革体现在从独立发展向协同发展转变。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再固守封闭的发展格局,而是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与各国企业共享市场、技术、人才等资源。

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我国制造业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中国力量。

从绿色发展上看,世界工厂的变革体现在从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在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开始重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企业纷纷采用环保材料、清洁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努力实现生产过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这种绿色发展的理念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为我国制造业赢得了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世界工厂的变革与突破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制造业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相信,在世界工厂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制造业必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人类工业发展历程

人类工业发展历程

人类工业发展历程
人类工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农业革命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产方式。

从农业革命开始,人类开始利用手工劳动和简单的工具进行生产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发展了更加复杂和高效的工具和设备。

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进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蒸汽机、纺织机和其他各种机械设备来替代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厂开始大规模生产商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变革。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电力、石油、化学工业等行业迅速发展。

人们开始广泛使用电力,汽车的发明和普及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0世纪中叶到近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生产进一步
智能化和自动化。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工厂和生产线的管理更加高效。

新材料的应用和工艺的创新也为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认识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工业发展多样化,注重环保和节能减排已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人类工业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手工劳动到机械化和自
动化生产的演变。

通过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工业化进程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也带来了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当今工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业将继续发展壮大,并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和发展机遇。

从世界工厂的历史变迁看中国的差距

从世界工厂的历史变迁看中国的差距

Facing China's Weakness with the Bird Eye View of History Transition of the Global Manufacturing
Plant
作者: 杨波[1];于晓晨[2]
作者机构: [1]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2]湖北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南方经济
页码: 53-56页
主题词: 世界工厂;历史变迁;差距;标准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世界工厂的历史变迁,从制造业规模、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企业品牌、加工贸易、金融环境等六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国与世界工厂的现实差距,指出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工厂,同时提出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标准以及相应的对策.。

“世界工厂”的变迁

“世界工厂”的变迁

“世界工厂”的变迁迄今为止,曾经有几个国家被称作“世界工厂”,或类似的名字。

第一个是英国。

这是因为英国在18世纪末率先实现了产业革命,在十九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

第二个有类似“世界工厂”称号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在19世纪中叶完成了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已经发展成为与英国比肩的工业国。

而且,后发优势与泰勒制(科学管理之父美国人泰勒所制定的现代工业管理制度,强调劳动效率)、福特制(福特汽车创始人所制定的生产方式,风靡美国整个20世纪30年代)等工序革新,使美国的制造业具有更大的规模、更合理的分工、产品更为标准化和具有互换性。

这种强大的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显示了出来。

当时英国造的10挺机关枪坏了的话,必须全部拿回工厂修理,而美国造的机关枪可以拆掉其中的1支修好其他9支,而不需要送回工厂修理。

战后初期,美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君临世界,它的背后是强大的制造业,科学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体系、优秀的工作母机和面向市场的商品开发能力,都成为战后世界其他国家仿效和赶超的对象。

现今,全球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中,美国占据31%的份额,综合竞争力居世界第一。

美国始终把制造业当作“经济实力的脊梁”。

其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度一直保持在20%以上。

近年来,美国制造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领域。

美国还出现了硅谷、南加州、波土顿等微小技术领域的六大经济中心。

删、技术产业,是由纳米技术、微机电系统等尖端技术开辟出的全新产业领域,是多种学科交融并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高技术产业。

到目前为止,美国财富68%来源于制造业。

第三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是日本。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开始被称为“世界工厂”。

经历了“失落的十年”之后的日本,制造业虽然大量转移,但通过艰苦的企业重组和技术重组,其现场制作生产率,现在仍然名列世界第一,综合竞争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全球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日本占了29%。

工厂发展历程

工厂发展历程

工厂发展历程
工厂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初,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越来越
多的工厂被建立起来。

起初,这些工厂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工人生产效率较低。

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设备逐渐进入工厂,以取代手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工厂规模逐渐扩大,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工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规模的工厂集中生产成为主流,雇佣了大量的工人。

新兴产业如汽车制造、电子技术等逐渐崛起,为工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此时,工厂开始注重生产流程的优化和质量的控制,通过引入科学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厂进入了数字
化时代。

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工厂开始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实现了生产线的高度自动化。

而在制造业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工厂设立在不同国家,形成全球供应链。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工厂的发展也逐渐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工厂开始采用清洁能源和高效节能的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注重社会责任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视的议题,工厂开始加强员工福利和培训,提高劳动条件。

展望未来,工厂的发展将继续受到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的影响。

工厂将更加智能化、灵活化和可持续化,通过人工智能、物联
网等技术的应用,实现更高效的生产和管理。

同时,工厂也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工厂”的变迁摘要:18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英、美、日先后获“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等称号之后,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在大踏步向“世界工厂”迈进。

尽管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离合格的“世界工厂”尚有较大距离,但其发展势不可挡。

文章分析了中国“世界工厂”化同当年日本“世界工厂”化的不同特点,并指出中国的“世界工厂”化与当前日本的“产业空洞化”问题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从18世纪30年代起,在英国诞生了纺纱机、多轴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掀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高潮。

随着英国的机器传人欧洲大陆并与当地的诸多技术革新结合,法、德乃至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相继掀起了产业革命高潮。

到1860年前后,英国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期,国内外贸易迅速扩大,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这样描述欧美产业革命盛况:“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它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力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进入20世纪,全球性制造中心日渐移至美国。

随着T型福特汽车、电除尘器、电冰箱、空调等民用产品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相继面世,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家电生产国。

二战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开始经济复兴,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

到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风靡世界,“世界工厂”的桂冠转到了日本头上。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而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却是“收获的十年”。

在“内力”(改革)和“外力”(外资)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中国制造的出口品犹如洪水涌向世界各地。

于是,在日本等国人们开始热烈议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那么,日本是否已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正在发生何种变迁?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世界工厂”日本的变迁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

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纺织等轻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

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钢铁、造船、煤炭等重化工业部门开始迅速发展。

为了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二战前的日本建立子以军事技术为主的重化学工业化基础。

但是,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日本从明治以来苦心建立的工业基础遭到了严重消耗和破坏。

20世纪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工业化走进人们的生活。

比如电在家庭的使用,电话、汽车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发明和普及等。

而二战前日本的工业化却偏离了“工业化走进人们生活”这个20世纪工业化的主流,误入了歧途。

二战后,日本推行以民用技术为主的发展路线,使日本的工业化从误入歧途走向成功之途,从偏离20世纪工业化发展主流到比任何国家都更好地融人到这个主流,从而达到“如鱼得水”的境界。

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到1970年,日本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期,通过导入现代化的大型化生产设备,极力追求规模效益,使钢铁、石化等基础材料型重化学工业获巨大发展。

与此同时,日本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出口商品结构的重心也从纺织品、陶瓷器等向钢铁、汽车、船舶等转移。

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从基础材料型产业向汽车、机械、电子等加工组装型产业转移。

与此同时,日本的出口结构也从对进口原材料进行加工制成产品向国外出口,转向利用日本高水平制造技术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对外出口。

1980年日本的汽车年产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1982年日本机床年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位。

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造的船只(按“总吨”计)达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1983年日本机械工业出口(在日本,“机械工业”的内涵很广,包括了汽车、半导体、计算机、原动机等等)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意味着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对于当时情景,日本媒体写道:“在80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

在纺织、钢铁、造船、家电、汽车和半导体等制造领域,美国完全输给了日本。

”也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至80年代,“日本第一”声名鹊起,“日本制造”誉满全球。

日本评论家堺屋太一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最初学德国、接着学美国,到了80年代日本达到了德、美等任何国家都未能达到的高度工业化水平。

”自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年以上的低迷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日趋下降。

在国内需求低迷和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本制造企业的生产活动一步步向国外转移,国内一部分工厂被兼并甚至关闭,引起了日趋深刻的所谓“产业空洞化”问题。

由于出口减少和转移到国外的生产据点的产品返销等原因,最大贸易顺差国日本的贸易顺差在1999—2001年连续三年减少,在2001年“所得收支”的黑字额(主要是在国外获得的红利、利息等收入)首次超过贸易收支的黑字额。

有人称日本正在从世界生产者转变为世界“食利者”。

与此同时;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成为日本企业向外转移生产基地的重点地区。

2001年日本转移到中国的生产基地数量第一次超过转移到美国的生产基地数量。

但是,“世界工厂”日本未必会轻易地退出舞台。

日本虽已将大部分家用电器的生产转移到亚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但本国仍掌握着大部分民用工业品的核心技术和研究开发优势。

21世纪将是信息化世纪,也将是工业化继续“进化”的世纪。

在20世纪相继出现的、与大众消费密切相关的工业产品几乎都将发生“进化”。

例如,使用汽油的汽车正在进化为使用燃料电池的电动汽车;各种家用电器正在进化为“信息家电”或“网络家电”。

面对新的形势,日本一方面在不少高科技产品领域依然保持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又积极利用其传统制造技术的深厚基础,力图在纳米、超导、“信息家电”、电动汽车等新工业产品领域夺取优势。

可以说,日本仍是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机械、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和高档耐用消费品的“世界供应基地”。

中国向“世界工厂”迈进的势头目前,一部分国内外舆论认为实际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其主要理由是:(一)在过去十年,中国工业增长率年均达12%,是全球最高的,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将有更快速增长。

其中,在中国工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外国企业直接投资、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外资增长很快。

全球500强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

世界上最重要的电脑、电信、电子器件、制药、石化等制造厂家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

(二)通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不少重要工业产品方面已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生产大国。

比如,中国的煤炭、水泥、钢材、玻璃、电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设备等的产量连续几年位居世界第一,化纤、电力等的产量连续几年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生产的彩电和空调设备已各占世界总产量的1/3。

(三)工业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一些产品出口额已居世界首位。

1990-2000年工业产品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达17.4%,大大超过美国的8.4%,日本的5.0%,也略高于东盟四国的16.4%。

有专家估计,中国工业品出口额将在2007年超过日本,在2014年超过美国。

1999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3%,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丝绸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75%。

2000年中国出口电视机1000万台,进口仅7万台,中国出口电视机台数比日本国内销出的电视机总数还多。

(四)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

2000年中国出口额最大的商品依次为计算机及其零器件(110亿美元)、复印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的零器件(57亿美元);1995—2000年出口额增长最快的商品依次为无线电话及广播设备、半导体、计算机及其零器件。

(五)中国已形成世界瞩目的若干重要的“产业聚集之地”。

其中,有代表性的三大产业聚集地是:以劳动密集型零器件生产与组装等出口产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以资本密集的高技术生产为重点的长江三角洲、以软件和研究开发为重点的北京。

产业聚集地的形成,有力地吸引着外国直接投资。

一般来说在组装产品成本中,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购入成本占到80%以上,大大超过劳动力成本所占比例(不到20%),能否以较低价格迅速筹措到较高质量的中间产品,成为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9·11”事件以后,生产安全问题更受重视,能集中在一个地方筹措到大部分中间产品的产业聚集地也因此更受青睐。

比如,在聚集着大批电脑关连企业的珠江三角洲(广东省南部),“必要零部件的80%—90%可利用卡车在一小时内到货”,为此,对该地区的海外投资热经久不衰。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正以迅猛的势头向“世界工厂”迈进。

从中日比较看中国离“世界工厂”的差距”与日本相比较,中国离世界工厂还存在着不小差距,以下通过中日比较来进行分析。

(一)制造业总规模、一些重要工业品产量和出口的中日比较中国制造业规模虽名列世界第四,但仅为日本的1/4、美国的1/5。

1997年美国生产汽车1215万台,日本为1098万台,中国仅为158万台。

中国的不少工业品的产量虽然已居世界第一、第二位,但中国有13亿人口,国内需求很大,真正用于出口的工业品并不多。

比如在1990年和2000年,中国工业品出口额占世界工业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9%和4.7%,而美国和日本的这个比重分别是12.2%和14.0%、11.5%和9.7%。

从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产品清单看,中国服装出口在世界服装出口中的比重虽居首位,但中国钢铁出口占世界钢铁出口的比重只有3.1%,远不及日本的10.3%。

中国的机械、运输机械出口额占世界机械、运输机械出口层、额的比重只有3.2%,比美国的16.1%、日本的12.8%低得多。

中国办公与通信设备出口额占世界办公与通信设备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4.6%,远不及美国的16.3%、日本的11.5%。

中国汽车及其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及其零部件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0.2%,远不及日本的15.4%、美国的11.9%。

从出口工业品的层次看,目前中国的大宗出口领域主要是家用电器等的组装、测试型产业,属劳动密集型、附加价值较低的产业领域,很多高技术产品仍依靠进口,比如作为当今“产业之粮”的半导体,在过去十年作为国家重点项目,其发展情况并不尽人意,2000年集成电路的自给率只有19%。

1997年中国出口机床约为进口机床的1.9倍,然而同年中国出口技术含量较高的数控机床仅965台,进口6243台,进口约为出口的6.5倍。

总之,中国的大宗出口仍集中于劳动密集、组装加工型产业领域,而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制造业领域,离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日本企业界人士认为:“日中之间并未在同一产品、技术层次上形成竞争关系。

比如中国的海尔公司不仅占了国内市场很大比例,而且打入美欧市场,但松下电器公司并未感觉到‘海尔对松下是威胁’,因为松下并不想去占领美国的洗衣机之类的家电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