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死:闻捷,施明正,顾城(一)(一)

合集下载

优秀诗文:诗人之死

优秀诗文:诗人之死

优秀诗文:诗人之死香山水域,花开正漫。

古佛剎影,青灯照壁。

诗人闻着花香,抱起手臂,依靠在红柱之前,看红烛凋蜡,泪眼婆娑。

不时佛经四起,尼诺万声。

众人虔手,想必是佛光普照,远离众生疾苦。

尘缘大师看尽伏地众生眼前,尘缘大师注意到一个人,唯一没有跪拜的人。

尘缘:施主何处来诗人:春暖花开,正是香山水域尘缘:所谓何事诗人:牛栏斗篷,琐事团团转尘缘:凡是必出因果,施主请回吧诗人:香烛尽去,油钱几许尘缘:拜僧众佛,俗世可奈何?诗人:但凡一点迷津,消我心头万般怅然尘缘:牛绳未断,因何团转诗人:恍若隔世,几载思绪,空难复仇无意尘缘:时过境迁,奈何念念不忘诗人:大江随流水,世态炎凉,千年埋骨人,立世不思量尘缘:命数未到,皆因俗世未了诗人:泣泪数声,独看烟雾缭绕尘缘:心未静,六根不净诗人:说那些,触景亦伤情尘缘:刹那然,不尽是诗人:须臾片刻,苦多欢短,人生何处,可以尽欢尘缘:众生平等,泣也是欢诗人:毒蛇犹生,枉难自断尘缘:花开两生面,人生佛魔间,不过一念诗人:天涯路断,挥泪斩情丝尘缘: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诗人:剑走偏锋,华丽不失唯美尘缘: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凉诗人:人定胜天尘缘:时候未到诗人:五百年不世出的人出世尘缘:凡心所困,心难自由诗人:我自英雄造势时,不负少年到白头尘缘:独木难成林诗人:皆因世俗所疾,孤军亦可奋战尘缘:心无所牵,名利皆可放下诗人:自诩不凡也会狂妄自大尘缘:恍若一世,亦不过水中月镜中花诗人:世人如蝼蚁,苟活于世尘缘:蜉蝣天地间,不过爱恨癫痴狂诗人:心有希冀,不管哪方尘缘:唯爱可以化恨诗人:为爱所困,伤痛于己,情难自已尘缘:汝心未泯诗人:星星之火亦可燎原尘缘:放下执着,方能找到自己的`烟火诗人:难道我真的错了尘缘:世事无谓对错,万事随心方能无愧于心诗人:那日烟火尘缘:未来的希冀,不是逃避现在的自己诗人:忧心所谓,无所事事尘缘:该走会走,该来会来,切莫强求诗人:世人只笑我疯癫尘缘:凡人所语,世人所言,也挡不住你做自己诗人:我放不下万般牵挂,世上诸多事尘缘:是时候了诗人:曾几何时,我有过放弃的梦想仅有的执着尘缘:你不舍他人怎么得诗人:枉我自大,笑傲庸人尘缘:爱到深处伤最深,繁华过后平凡最真诗人:独特掩不住骨子里的狂,我渴望尘缘:世人何尝不是如此诗人:那麻木尘缘:岁月不待活下来的只是沧桑诗人:我会和他们一样尘缘:年轻的世界诗人:当我老了尘缘:你有选择诗人:死去诗人死了,世人还活着尘缘不信佛亦如不信你和我。

作家顾城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作家顾城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作家顾城自杀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文学朦胧派的重要作家,顾城的自杀其实可以说是文学界的一大憾事。

但是顾城为什么自杀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顾城自杀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顾城自杀顾城自杀在1993年的10月金秋的8号,资料上显示顾城是在杀害妻子之后,自杀在大树下。

也有人看到,送他去医院抢救,但最终是不治身亡。

与海子不同,他没有“面对大海春暖花开”的放空世事的情怀,毕竟他在人生有妻儿作伴,他的思想也没有像海子那样走到了尽头。

所以说,顾城自杀并不全是思想上得极端,而是受某些事件影响。

也有人说,顾城自杀是为情所困。

对于顾城和谢烨的爱情故事,他们二人的缘分和情谊,人们都深知也很感动。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无间的爱情出现了第三者,让他们的婚姻破碎不堪。

当他走出困境,想要去破镜重圆,与谢烨重修于好,但是一切为时已晚,无法重圆。

顾城的身上,善与恶,两极分化严重,对与错也在一念之间。

最终敌不过爱情的思想包袱,于是顾城自杀。

顾城的自杀对于文学界有什么影响?顾城这个朦胧纯洁的作家,功名利禄其实都是漂浮的,在他心中,追求的是一场真理的思想历程。

若是离世,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所牵绊。

但是对于文学来说,顾城自杀,让很多顾城的忠实读者很是痛心,而且已经再也读不到他的创作了。

如果顾城没有自杀,可以想象一下,肯定又创造了很多文学价值作品。

顾城杀妻顾城是我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他的诗词大多都很梦幻,很具有童话色彩。

顾城的诗拥有的特点,他将现实中的故事融入到诗里,呈现出来。

他的诗大多都很有趣,也很有文学意义,但是顾城却在一九九三年的时候猝然长逝,让所有喜欢读顾城诗的人心情沉重。

在新西兰北部的一个小岛上,诗人顾城在一棵大树下上吊自杀。

而顾城的妻子谢烨,她的身体躺在小岛上的一条小路上,头部有着可怕的伤口,生死不明。

据说当时有人将还有些微弱气息的谢烨带上直升机上准备飞去医院紧急抢救,然而最后谢烨还是重伤不治抢救无效死亡。

当时这棵大树的现场只有顾城和他的妻子谢烨,顾城上吊的不远处有着一把带着鲜血的斧头,这显而易见的结果让人咂舌:朦胧派的诗人顾城居然杀妻!先不说这把斧头从何而来,难道顾城和他妻子出来溜达,还随身携带着把斧头吗?顾城杀妻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在岛上拿着把斧头?种种原因接踵而来,顾城杀妻难道是早有预谋的吗?猜测顾城杀妻的原因很多,拿着把斧头出来的顾城很容易就让人想到这肯定是顾城早就想好了的。

论诗人之死

论诗人之死

论诗人之死论诗人之死吾本山东人继海子卧轨自杀后,朦胧派代表诗人顾城亦于新西兰一孤岛自缢身亡,国内闻之哗然,智者仁者,见仁见智,喧嚣一时。

然——“死者长已矣,托体同山阿。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骚客风流,名士清誉,而今安在哉!我于顾城生平及死因,未能悉知,几本悼念追怀的小书,随手翻阅,过则忘之;即其诗集、《英儿》等,也未曾细读——我不是顾城亲友,顾城亦非我知己,当其激扬文字、笑傲湖山之时,他根本不知世上还有我等野氓“存在”!——然,今夜,月凉似水,树影同藻,偶有狗吠深巷中,若有所思,若有所悟,顾城,黑夜曾给你一双黑色的眼睛,你用来发现今夜在你坟墓之上持续隆起的光明了吗?我相信那些焚烧自己诗集的诗人所说的话,更景仰那些靠死亡来证实的生命,敲着欲凝成冰的寒气,独自蜷缩在乱山深处的一间茅屋里,我想刻下死者的声音,想沿着时光的隧道走进生命的本质存在中。

今夜,我把你完全奉献出来,引导那颗星走进大地的胸腔去吧!死的底层到底隐藏着什么?莫非也如月亮的背面一样荒凉,我们不幸生于一个不再需要死亡的时代,一个连最后的黑夜都不能赢得尊重的时代,一个连彻底的沉默都会带来耻辱与诽谤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危机时刻,唯一对我们还怀有怜悯之情的诗神在森林之外却遭到傲慢者的无端杀戮,而不能再对我们有所救助;甚至还不能将其绝望的呻吟传递出来,她在忍受着怎样的不可言说的苦痛呀!随便翻开一本诗集,就会发现,诗人的生命多从喜剧开始,以悲剧结束。

因此,叔本华早就希望有人撰写一部悲剧性的历史:“他要在其中描述,世界上许多国家,无不以其大文豪及大艺术家为荣,但在他们生前,却遭到虐待;他要在其中描写,在一切时代和所有的国家中,真和善常对着邪和恶做无穷的斗争;他要描写,在任何艺术中,人类的大导师几乎全部遭灾殉难;他要描写,除了极少数人外,他们从未被赏识和关心,反而常受压迫,或流离颠沛,或贫寒饥苦,而荣华富贵则为少数碌碌无为者所享受,他们的情形和《创世纪》中的以扫相似。

谈诗人顾城之死

谈诗人顾城之死

寻 常的暴 力的 自我决绝 的方式 离开 了人世 , 顾城 之死, 被 视为以极端的方式 , 挑 战工业 文明后荒诞 的生存现 实。从精神层 面、 心理层 面和 西方现代 主义思潮 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 了诗 人之死。只有抛开他独特 的死 亡, 以及 由死亡带来 的种种 喧嚣 的非议 , 剔 除人们在 理解顾城过程 中的种种速蔽 , 顾城诗歌独特 的诗 意和 独到的诗艺才能真正 凸显 出来。 关键词 : 精 神; 心理; 西方现代主义 思潮 中圈分类号 : I 2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l o 0 8 —3 8 9 8 ( 2 0 1 3 ) o 5 —0 o 3 1 —0 2
狂躁 症 之 间有关 联 的研 究记 录 。 ”
从生命 和生活中感到幸福的顾城怎么会用杀妻 自缢
这样一种决绝 的方式走 向了死亡?解 读顾 城之死 , 才能让那些将顾城误解为杀人狂的人多一些宽容 , 更让那些喜爱顾城的人 多一些 释然 , 也给生活在都 市中 , 陷于压力难 以自拔的人 , 敲响了警钟 。

3l・
到 热烈欢 迎 。1 9 8 8年 顾 城 任奥 克 兰 大 学 亚 语 系 研
西方 现 代 主义 思 潮对 中 国 当代文 学 的影 响 , 最
究员, 教授 中国古典文学 、 当代文学 , 并兼 口语课 。 I 9 9 3 年7 月1 0日, 顾城在德 国的法兰克福大 学作 了一次演 讲 , 这篇《 没有 目的的“ 我” —— 自然 哲学 纲要》 由顾城 口述 , 谢烨用 电脑打字 , 只用三天时间 就完成了。演讲时 , 台下 的听众 都是德国的教授和 学者 。演讲后 , 顾城当场 回答外国行家们的提问, 那 种深厚的哲学 功底 和天才 的思辨 , 让人惊 叹不 已。 科学研究让我们相信 , 天才诗人顾城 , 如同天才画家

《李白之死》阅读及赏析

《李白之死》阅读及赏析

《李白之死》阅读及赏析闻一多《李白之死》“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世俗流传太白以捉月骑鲸而终,本属荒诞。

此诗所述亦凭臆造,无非欲借以描画诗人底人格罢了。

读者不要当作历史看就对了。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李白一对龙烛已烧得只剩光杆两枝,却又借回已流出的浓泪底余脂,牵延着欲断不断的的弥留的残火,在夜底喘息里无效地抖擞振作。

杯盘狼籍在案上,酒坛睡倒在地下,醉客散了,如同散阵投巢的乌鸦;只那醉得最很,醉得如泥的李青莲(全身底骨架如同脱了榫的一般)还歪倒倒的在花园底椅上堆着,口里喃喃地,不知到底说些什么。

声音听不见了,嘴唇还喋着不止;忽地那络着密密红丝网的眼珠子,(他自身也象一个微小的醉汉)对着那怯懦的烛焰瞪了半天;仿佛一只饿狮,发见了一个小兽,一声不响,两眼睁睁地望他尽瞅;然后轻轻地缓缓地举起前脚,便迅雷不及掩耳,忽地往前扑着──象这样,桌上两对角摆着的烛架,都被这个醉汉拉倒在地下。

“哼哼!就是你,你这可恶的作怪,”他从咬紧的齿缝里泌出声音来,“碍着我的月儿不能露面哪!月儿啊!你如今应该出来了罢!哈哈!我已经替你除了障碍,骄傲的月儿,你怎么还不出来?你是瞧不起我吗?啊,不错!你是天上广寒宫里的仙娥,我呢?不过那戏弄黄土的女娲散到六合里来底一颗尘沙!啊!不是!谁不知我是太白之精?我母亲没有在梦里会过长庚?月儿,我们星月原是同族的,我说我们本来是很面熟呢!”在说话时,他没留心那黑树梢头渐渐有一层薄光将天幕烘透,几朵铅灰云彩一层层都被烘黄,忽地有一个琥珀盘轻轻浮上,(却又象没动似的)他越浮得高,越缩越小;颜色越褪淡了,直到后来,竟变成银子样的白的亮--于是全世界都浴着伊的晶光。

簇簇的花影也次第分明起来,悄悄爬到人脚下偎着,总躲不开──象个小狮子狗儿睡醒了摇摇耳朵又移到主人身边懒洋洋地睡着。

诗人自身的影子,细长得可怕的一条,竟拖到五步外的栏杆上坐起来了。

从叶缝里筛过来的银光跳荡,啮着环子的兽面蠢似一朵缩菌,也鼓着嘴儿笑了,但总笑不出声音。

解密顾城的死亡意识

解密顾城的死亡意识

还有另一种看似歌颂死亡 ,其实是回归自然 的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无奈和反抗的 诗句: “去死/躺在路中间微笑/耳朵里长出兰 树枝和/新鲜的树叶/并且面色红润”。 顾城对自然的欣赏本质上是对自我生命的 体验。他与自然生命同呼吸共生存 ,理想 自然在心目中改变了面貌 ,他也就一步步 陷入绝望境地的疯狂状态 ,早期灵性的诗 语言也转变成类似疯狂的诞语。
一、“回归自然”理想的破灭
有人说:顾城“将生活等同于诗歌”。 的确 ,他诗歌中构建的理想王国 ,也是他在现 实里一直追寻着的“天国花园” ,几经辗转 , 顾城终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找到一块理想 的净土 ,想在那里“修一个城 ,把世界关在外 边”。 他亲自动手寻找木柴、食物 ,修房屋、挖粪 池 ,然而越是努力 ,距离他心目中的理想自由 生活就越是遥远。
解密顾城的死亡意识
2011年5月
顾城的一生有两次 轰动: 一是以“黑夜给了 我黑色的眼睛 ,我 却用它寻找光明” 而震动文坛 ; 二是 1993 年在新 西兰的激流岛上砍 死妻子后自杀。
他因诗写得澄明而赢得“童话诗人” 的美誉 ,他的终结却以非道德的方式引 发谴责。 诗人自杀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 ,顾城 又何以自陷其中呢? 这与顾城的死亡意识有关。顾城在其 人生与创作中逐步形成了明确的死亡 意识。
当时远在德国的顾城正一心挣钱 ,盖一 座白房子送给英儿 ,三个人在岛上过着理想 自由的天国般生活。然而英儿的出走使他 精神生活的支柱倒塌;当谢烨也因不堪其重 负要离他远去时 ,他最后的一线生机终于断 绝了 ,他“生命的美 ,千变万化 ,却终为灰 烬”。
三、死螳螂的婚事》: “风有些凉了/天色将暮/螳螂振动纱 衣/束紧肥大的小腹/她转过头/像是行最后的亲吻/一 下子咬下了丈夫的头颅”。 诗中所描写的场景似乎就是他多年后活生生的现实 , 雌螳螂可比作英儿对他的背叛 ,宣判了他的死亡 ,又 可比作顾城本人对其妻谢烨的暴力残杀。 在顾城一生中 ,尤其是其生命的最后阶段 , “死亡成 为他写作的支点 ,也成为他继续前的方式” 。 最终他又以死亡来完成他生命之诗的最后一次辉煌。

所有的诗人都即将死去(精编版)

所有的诗人都即将死去(精编版)

所有的诗人都即将死去所有的诗人都即将死去,在黎明之前
在天边冒起的一丝丝光亮,用生命在燃烧的火光鸟儿在战栗,在害怕着什么?一丝光亮
是露珠折射出的,一瞬间的短暂
诗人的喉咙在流血,眼泪也都是鲜红
他们见证了历史,却被淹没掩藏在长河中
所有的诗人都即将死去,在烈日当空中
在干涸的裂开一个个的缝隙之上,失去生机的力量禾苗却也弯下了腰,一滴水珠
承载了生命的希望,眼角也已经湿润
诗人,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死在了奋斗中
所有的诗人都即将死去,在日落之后
在大地陷入一片黑暗,一切都被禁言
到底是何种神秘的力量,诗人也被压迫的不会动弹一切,最终也都成为早已经谱写好的结局
或许,不会有希望,或许,黎明没有曙光
或许,所有的也都不存在,不仅是诗人
或许,黎明……黑暗……
纪念死亡的诗人,脆弱的诗人。

顾城之死_唐晓渡

顾城之死_唐晓渡

现代汉诗研究顾 城 之 死唐 晓 渡 这些年我已经目睹了太多的死亡。

但顾城、谢烨的死仍足以令我震惊。

对这一悲惨结局的本身我没有更多的话可说。

当一个诗人握笔的手最终操起一柄斧头时,一切语言都立刻变得软弱无力,包括事后对他的谴责。

我只是忍不住去想、想、想———最初是自发地、颤栗地,继而是强迫性地、尽可能冷静地———想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着顾城,在冰冷的一闪中制造了那个邪恶的瞬间?这不可能是顾城!这不应该是顾城!然而,各种来源的消息都在无情地提示我,确实是顾城,是那个曾经写下“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名句、为一代人立言的顾城,那个纤弱、单薄、忧郁得仿佛一片落叶,总是躲在一身风纪扣扣得严实的灰色中山装背后,表情严肃而荒诞,目光诚恳而无望,在恍恍惚惚中企图既永葆童贞的神性,又拥有老人的智慧的顾城!为什么偏偏是顾城?顾城可以是一切或什么都不是;他可以为诗活着或仅仅为活着活着;如果他想死,尽可以选择一种他愿意的方式去死,就是不能去操那柄斧头。

究竟是什么力量?疯狂!只能疯狂!彻底绝望深处变态的疯狂!他的朋友曾经在为他做过心理测试后警告他:要小心发疯。

居然被不幸言中!他毫不避讳地公开了朋友的警告又意味什么?是不以为然还是心中惕然?不管怎么说,他终于没有能够避免这宿命般的结局。

只是,无论是那位朋友还是他自己,当时恐怕都没有料到,他竟会以这样的方式“发疯”!所有的疯狂都导源于偏执和追求绝对,这正是顾城自我提示过的两个主要性格特征。

在他旅居国外之前的几年中,我曾多次听过他的朗诵和发言。

从第一次起,我就注意到了他独特的姿态和语言方式: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两眼向上看着天花板,双手规规矩矩地垂在两侧或交叉置于胸腹之间,不动声色,语气平直,几无抑扬顿挫,一任那优美而神秘的语流从口中汩汩而出。

在我的印象中,这种姿态和语言方式在类似的场合下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他的发言无需改动便是一篇漂亮的散文。

和他的诗一样,明亮的星空、挂着晶亮雨滴的塔松和精灵般的小动物构成了其中最主要的支撑点,即便他没有直接言说它们。

诗人之死

诗人之死

诗人之死作者:北岛来源:《视野》2013年第11期艾伦得意地对我说:“看,我这件西服五块钱,皮鞋三块,衬衣两块,领带一块,都是二手货,只有我的诗是一手的。

”提起艾伦·金斯堡,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

这位美国“垮掉的一代”之父,自50年代因朗诵他的长诗《嚎叫》一举成名,成为反主流文化的英雄。

我和艾伦是1983年认识的,当时他随美国作家代表团第一次到中国访问。

再次见到艾伦是五年以后,我到纽约参加由他组织的中国诗歌节。

刚到,艾伦就请我和我妻子邵飞在一家日本餐馆吃晚饭。

作陪的一位中国朋友用中文对我说:“宰他丫的,这个犹太小器鬼。

”我不知他和艾伦有什么过节。

对我,艾伦彬彬有礼,慷慨付账,并送给我一条二手的领带作纪念。

但在席间他明显地忽视了邵飞。

都知道他是个同性恋,谁也没在意。

赞助那次诗歌节的是纽约的袜子大王——一个肥胖而傲慢的老女人,动作迟缓,但挺有派头。

据说艾伦的很多活动经费都是她从袜子里变出来的。

艾伦总是亦步亦趋、点头哈腰地跟在老太太身后,像个贴身仆人,不时朝我挤挤眼。

我真没想到,这家伙竟有这般能屈能伸的本事。

此后见面机会多了,开始熟悉起来。

1990年夏天,我们在汉城举办的世界诗歌大会上相遇。

艾伦总是衣冠楚楚(虽然都是二手货)了。

在官方的宴会上,大小官员都慕名而来,跟他合影留念。

艾伦总是拉上我,躲都躲不开。

有一回,一个地位显赫的官员,突然发现我正和他们分享荣耀,马上把我推开。

我从来没见过艾伦发这么大的脾气,他对着那个官员跳着脚大骂:“你这个狗娘养的!你他妈知道吗?这是我的好朋友!中国诗人!”官员只好赔理道歉,硬拉着我一起照相,让我哭笑不得。

在汉城,会开得无聊,我们俩常出去闲逛。

他拿着微型照相机,像个间谍似的到处偷拍。

一会儿对着路人的脚步,一会儿对着树梢的乌鸦,一会儿对着小贩做广告的粘满蟑螂的胶纸。

走累了,我们在路边的草地上歇脚,他教我打坐。

他信喇嘛教,最大的愿望是有一天能去西藏。

饿了,钻进一家小饭馆,我们随意点些可口的小吃。

汉语言文学论文 从顾城之诗看顾城之死

汉语言文学论文 从顾城之诗看顾城之死

从顾城之诗看顾城之死摘要顾城是我国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对于顾城的死亡,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其原因,也有一些研究者从其精神世界出发,探究了他心理世界隐含的死亡必然性。

其实,在顾城的整个诗歌体系中,透露出诗人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这种生命体验里包含着诗人对死亡的思考和探究。

顾城的诗歌里,蕴涵着浓烈的死亡情结,这种死亡情结贯穿了诗人的一生,形成了诗人的死亡意识。

顾城传奇的死亡过程,作为他的人生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他对死亡的一个探究结果,阐释了他的这种死亡意识。

本文以顾城的诗歌为基础,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对顾城的精神世界进行进一步剖析,对顾城的死亡做进一步解释。

在顾城早期的诗歌里,可以发现他内心“本我”和“自我”的矛盾冲突,潜藏着深刻的死亡本能,这是诗人死亡的源头;在顾城后期的诗歌里,诗人对死亡做出更深刻的思考与探索,但是在他的探索中隐含着迷惘和痛苦,这种迷惘和痛苦纠结成顾城精神世界里的毁灭意识,这是诗人死亡的原因;顾城传奇的死亡,不是诗人探索失败之后的自毁,在其诗歌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生命价值的追求,是诗人对死亡探究的归宿。

顾城的诗歌创作活动的整个过程和人生的整个历程,也是一个诗人对死亡以及人生探索的整个精神活动。

抛开道德的约束,顾城杀妻后自杀的死亡方式就是他精神活动的一个自然结果,是其死亡本能和毁灭意识共同作用促成的一种必然。

由于本人对心理学知识把握粗浅和阅历有限,本文只能涉及顾城心理特征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顾城;死亡本能;毁灭意识Some Thinking about Gucheng’s Death According to His Poems Abstract:Gucheng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poets of Misty in 80th in China. For his death, the researchers studied i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ere were also some researchers started from his spiritual world to explore the inevitability of his death hidden in his psychological world, In fact, Gucheng's whole poetry system revealed a lot about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life, which embodying the poet's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death. And also his poems contained a strong feeling of death, which complex through his life, and formed a sense of death finally. A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his life experience, his legendary death process was a result of his exploration of death and also the explanation of his sense of death.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Gucheng’s poems and also combined with his life experiences, then make a further analysis to his spiritual world and a further explanation to his death. In his early poems, we can se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self and ego in his inner heart, and they also hide a deep instinct of death, which was the final reason of Gucheng’s death. In his late poems, he made a more profound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about death, but in which there were a lot of confusion and pain, and the confusion and pain entangled into the destructive awareness in his psychological world, this was the cause of his death. Gucheng's legendary death was not the self-destruction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exploration, but a kind of pursuit of the value of life and the destination of his exploration of death. The creative activities of Gucheng's poetry and his entire life were also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in exploring death and life. Lay aside moral constraints, the way of Guc heng’s suicide after murdering his wife was a natural consequence of his mental activity. Also a necessity result by the interaction of death instinct and destructive awareness. As I am not so comprehensive in reading the psychology works, I did not make a very complete analysis about Gucheng’s mental activities in this paper.Key Words: Modern Literature in China, Gucheng, Death Instinct, Destructive Awareness目录引言 (1)文献综述 (1)研究方法 (4)讨论与分析 (4)一、死亡之源——顾城的死亡本能 (4)(一)死亡意识的自然流露 (4)(二)“本我”与“自我”的冲突 (5)二、死亡之因——顾城的毁灭意识 (7)(一)自我为中心的自恋 (7)(二)追求迷惘里的毁灭 (8)1.自我的毁灭·············································································································· (9)2.对周围世界的毁灭 (9)三、死亡归宿——生命价值的追求 (10)(一)文化荒芜的沉思 (11)(二)自我价值的超越 (12)结论···········································································································································1 3 参考文献···································································································································1 5引言一九九三年十月八日,中国当代朦胧诗派主要代表诗人顾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用斧头砍死了妻子谢烨后上吊自杀。

悼念顾城-情感碎片里的诗人

悼念顾城-情感碎片里的诗人

悼念顾城-情感碎片里的诗人1993年10月8日,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寓所,打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被送往医院急救不治身亡。

《一代人》诗/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肖全摄影《顾城与谢烨》1986。

顾城和谢烨,曾经被认为是一对金童玉女顾城与谢烨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的中国文化人中,是美好的佳话,当他们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的消息传开,是一件令人震惊甚至让人无法相信和接受的事。

激流岛上的顾城(中)与谢烨(左)、英儿(右)视频:顾城“往事”顾城的画:1993于德国,画于柏林。

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童年时的顾城和母亲胡惠玲、父亲顾工、姐姐顾乡的合影1986年成都:顾城、舒婷、谢烨、北岛西方媒体报道中的顾城1993年10月8日这一天,顾城自杀前对姐姐顾乡说:“我把谢烨打了”,他把在人世间的最后5个字留给了他的姐姐顾乡:“不要看着我” ,出门把自己吊死在了一棵树上。

谢烨被急救直升飞机,越过海峡送入医院抢救不治而亡。

下午警察在事发现场发现四封字迹缭乱的遗书。

顾城四封遗书于当年12月22日由新西兰警出示并当场复印送交各方,后经中国驻新使馆认证及国内公证。

遗书上有陈XX及另一男子原名及身份。

第一封遗书原是写给父母的家信,后划一横线,加个“姐”字,写成了遗书。

顾城遗书四封一四木耳:你将来会读这些话,是你爸爸最后写给你的。

我本来想写一本书,告诉你我为什么怕你、离开你、爱你。

你妈妈要和别人走,她拆了这个家,在你爸爸悔过回头的时候,她跟了别人。

木耳,我今天最后去看你,当马给你骑,我们都开心。

可是我哭了,因为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你,别怪你爸爸,他爱你、你妈妈,他不能没有这个家再活下去。

木耳,好孩,你的日子长呢,留给你的屋子里有你爸爸画的画,124号。

你爸爸想和你妈妈和你住在那,但你妈妈拒绝。

三木,我只有死了。

愿你别太像我。

爸爸顾城《感觉》诗/顾城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END。

既然最后,何必当初?!——顾城之死揭秘

既然最后,何必当初?!——顾城之死揭秘

既然最后,何必当初?!——顾城之死揭秘作者:陈永革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1期陈永革[福州大学中文系,福州350002]摘要:本文从家庭婚变的谢烨角度切入,揭示谢烨的情变对顾城之死的重要作用,好让逝者安息,生者明白无误。

关键词:顾城之死谢烨揭秘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期阵痛最混沌迷茫的1993 年(10 月8 日),移居新西兰的大陆著名朦胧派诗人顾城,冲冠一怒,砍杀爱妻后自杀。

放声歌唱高尚、理想、光明的清雅柔弱的童话诗人,转身变脸虐妻杀人狂,诗人人设的轰毁顿使国内海外舆情哗然。

二十几年来,诸多相关评论从时代、社会、历史,直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宏观形而上层面对这个事件轮番点击,但大多只是一些共性演绎,缺乏个性确凿具体的真因探讨。

笔者历来关注顾城生前死后事,这几年又专门写了关于顾城诗歌作品的深度评析,手头还正在写发关于顾城诗歌死亡意识的科研论文,几乎翻看了能找到的所有有关顾城的资料。

秉承着直求真相实情真理的学术理念,笔者捋顺出顾城砍妻自杀的真相实情:顾城并非诗国死士,砍妻应该是愤懑冲动失手误伤(顾城历来只设想过自己的很多死法,枪击投水上吊,水葬火葬,但从没想过要砍杀谢烨)。

顾城对谢烨向来深爱,谢烨也深信不疑,她写文章直言,顾城一切都得靠自己,离不开自己,而自己所作所为也都是为了顾城好。

别看顾诗人平常一副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清雅脱俗模样,但越常态好脾气的老实人,一旦忍无可忍无法再忍地爆发,其反弹力也是超限度的。

假如顾城信以为天、信以为地的谢烨已决计背夫离弃他,那么谢烨还是低估了顾城来自黑暗之殿的绝望爆破力,惯性思维地认定顾城就是误尽天下苍生,也不会害自己的。

谢烨还常自炫对顾城绝对的管控力,说顾城像个小孩子,“我让他哭他就哭了,我让他笑他就笑了”,特缠人。

人家当事人都如此言之凿凿,我们读者外人凭什么不信?!这从顾城最后遗书的内容和言语也可得到证实。

顾城对儿子念叨,爱你妈妈,不能没有你们而活。

顾城诗案件鉴赏

顾城诗案件鉴赏

顾城诗案件鉴赏标题:顾城诗案的深度鉴赏1993年10月8日,新西兰激流岛上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国文坛的离奇命案,著名“朦胧派”诗人顾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其妻谢烨则因头部被斧头砍伤而身亡。

这起案件不仅改变了顾城和谢烨的生命轨迹,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顾城诗歌的深度思考。

顾城的诗歌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朦胧派”风格。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象深远,常常以童心看世界,给人以洗礼和慰藉。

然而,顾城诗歌的美好背后隐藏着阴暗、痛苦的现实。

这正是导致顾城走向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顾城的个人生活一直备受争议。

他的崇拜者认为他是一个纯洁天真的孩子,因为内心承受着过多的痛苦折磨而酿成大错。

然而,也有人认为顾城自始至终都伪善、丑恶且病态,是一个毫无生活自理能力,“寄生”在妻子身上的“吸血巨婴”。

顾城不仅婚内出轨,甚至成为杀妻弃子的恶魔。

这种矛盾性贯穿于顾城的诗歌中,使其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现象。

在顾城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完美世界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挣扎与逃避。

他的诗里有唯美的爱恋、自然与美好,也有对现实的挣扎与逃避。

这些诗歌一方面勾勒出他渴望的完美世界,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他内心深处的忧郁。

这种撕裂的人格正是顾城悲剧命运的写照。

综上所述,顾城诗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现象。

对于顾城的评价,人们往往陷入非黑即白的争论中。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顾城的诗歌创作和个人生活都充满了复杂性。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无数读者,而他的悲剧命运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在评价顾城时,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他的作品和人生,从中汲取艺术的灵感和人生的教训。

顾城之死

顾城之死

顾城之死(2006-09-10 06:12:24)标签:顾城童话杀妻诗歌分类:文化艺术我正在着手扩大规模,全面重新叙述这个话题。

顾城的死,毫无疑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值得探究的话题之一。

有梦想,有毁灭,有爱情,有背叛,有阴谋,有凶杀,有事实,有谜团。

在写完之前,这篇文章暂时保留。

很多年轻人如今已不知道顾城是谁,也不知道20多年前,中国文艺界有一个如日中天的明星,名叫顾城,他的地位超过当今所有的天王、天后。

现在的年轻人即使听说过顾城的名字,很多人也不太清楚顾城的人生故事。

顾城195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是中国以前一个有点名气,但名气不算太大的“职业”诗人,名叫顾工。

据说顾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艺术天才,12岁时就接过了父亲的传承,开始写现代诗,并且很快超越了他的父亲。

对此,顾工从来没有表示异议,甚至很开心。

改革开放之后,现代诗如同一声号角,一面旗帜,成为当年无数中国年轻人的精神食粮。

北岛、舒婷、顾城成为领导中国现代诗歌的标志性人物。

三人之中,顾城最年轻,他的名句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其他还有:“人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等。

中国现代诗歌之所以获得“朦胧诗”的称号,与顾城有很大关系。

当年,一篇评论文章针对顾城的一首诗指出:太朦胧,看不懂。

引起广泛的争论,“朦胧诗”这个名词由此确立。

顾城的诗很有特色,也比较容易辨认。

由于他的诗中有很多超现实的想象,顾城个人也获得了一个“童话诗人”的桂冠。

在我的印象中,古往今来中国写诗的人中,顾城是唯一获得这个称号的人。

1988年,当时在中国如日中天的顾城远赴新西兰,与妻子谢烨(当年顾城的狂热崇拜者之一)定居于激流岛,并生下一个孩子。

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激流岛上自己的住所,用斧头砍死了妻子,然后自杀。

终年37岁。

顾城定居新西兰后,他的标志性特征就是永远戴一顶高高的、新西兰羊毛编织的翻边厨师帽。

这也成为他留给后世最重要的个人形象。

揭晓顾城死亡真相

揭晓顾城死亡真相

揭晓顾城死亡真相诗人顾城死亡在当时的年代引起很大的轰动,人们对于他的死非常的痛心,也希望知道顾城死亡的真相是什么。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顾城死亡真相,欢迎阅读!顾城去世后,他的父亲顾工先生流着眼泪为儿子编辑了《顾城诗全编》一书。

该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后,顾工先生特意寄给本文作者靖一民一本,不仅在扉页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还代顾城签名并盖章。

早在1993年10月,一则爆炸性新闻震惊了国内外文坛:我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顾城,在新西兰先用斧头砍死了妻子谢烨,而后在门前的树上自缢身亡。

事情过去数年之后,顾城的父母向笔者透露,当时报道此事的诸多文章,大都“与事实不符”。

现根据顾城之父(顾工)提供的资料,向读者披露这一事件的真相——上篇:情迷激流岛要说清楚顾城死亡的真相,不得不先介绍一下他与妻子谢烨和情人李英(英儿)的复杂关系。

据顾工先生介绍,顾城与谢烨是1979年7月在京沪特快列车上相识的,此后苦恋了数年才得以结合,婚后生有一子取名木耳(亦称三木)。

1987年,顾城去欧洲讲学,谢烨一同前往,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定居。

这期间,夫妻感情仍然颇佳。

1990年7月,在顾城的帮助下,他们夫妇共同的朋友李英也来到新西兰的激流岛上,与他们共居一处。

不久,顾城与李英发生了恋情。

奇怪的是,作为妻子的谢烨非但不阻止他们的恋情,而且还故意纵容。

所以,一位名叫文昕的知情者曾在《中国商报》上撰文说:“英儿甚至当着雷(即谢烨)的面,向顾城倾诉了一切。

那一刻,雷就坐在一旁,她什么表情也没有,她在看手中的一本杂志。

”这篇文章还说:“英儿去新西兰如果说是顾城的主意,不如说是雷自己主动、积极地安排的……雷其实不仅如此,她还把顾城‘让’给了英儿,为他们创造条件,甚至建议英儿嫁给顾城。

正如她(谢烨)对我说的那样:‘我不在乎’。

”谢烨怎么会对这样的事情都不在乎呢?很显然,这一时期的谢烨,对自己的生活又有了新的考虑。

据顾城之母提供给笔者的一份资料证实,当时的谢烨确已有了外遇,那个男士便是谢烨在德国认识的陈xx(又称大鱼)。

顾城之死探因

顾城之死探因
关键词 : 分 裂 自私 理 想 主 义
1 9 9 3 年1 0 月8 日. 中 国的朦胧 诗 代表 人 物之 一 、 著 名 的
童 话 诗 人 顾 城 在 新 西 兰 的激 流 岛 上 向 自己 的 妻 子 举 起 了 斧
贴大字报的人进 行殴打 ,这个 场面对于其幼小的心灵 造成 刺 激和伤害 。顾城的母亲说顾城“ 他小 时 , 曾从 窗台上倒 栽葱般 摔 了出去 , 脑部受 过伤 , 有时精神失控” 【 4 _ 。“ 在家 的时候 , 他 偶 尔也会激动起来 , 只是偶尔 为他妈妈一两句话把杯子推 翻 , 可 那只是刹那 间 , 很短, 他又像孩子似的请妈妈原谅” [ 5 ] 。除此之 外, 现实生活 中的顾城还有 狂暴的一 面 : 出手 打岳母 ; 为了一 点小 事与父亲打得头破 血流 : 对妻子 实行暴力 … …这些无 不 显示 出顾 城的暴力 的倾 向。诗人疯 狂的情感爆 发 , 理智 不复 存在 , 如 果本身 具有 的狂暴倾 向 同时爆发 , 使 疯狂 的念头 付 诸暴 力的实践 , 可 以说悲剧难 免。顾城生命 最后 的所作 所为 即是疯狂念头 与暴力行 动的同时爆发 。情人的出走让顾城内 心充满 了绝望 , 勉强平静 下来 后 , 妻子的追求 者马上到来 , 他
我佣 强 光 的绳 索 ” 等 。顾 城 的 创作 过程 充 满 了天 才 的 色 彩 , 他
顾 城被称 为“ 童话诗人 ” , 拥有 一颗儿童 似的心 。在他 的 诗歌创作 中, 他就 承认 自己是一 个 “ 被妈 妈宠坏 了的孩子 ” , 是一个“ 任性的孩子 ” 。顾城 曾坦 言 , 他认 为 自己的心理年龄 从未 超过十几 岁。 所 以, 他 的 日常 生活全部靠妻 子。 一次 因为 护照过期 , 无 法乘飞机离 开 , 又因为警察态度 恶劣 , 谢 烨感到 非常恼怒 。清醒之后 , 她 的感 受就是祈求 丈夫在 自己需要 的

【诗评】诗人死了?!——当代中国诗人之死(三)

【诗评】诗人死了?!——当代中国诗人之死(三)

【诗评】诗人死了?!——当代中国诗人之死(三)目录(一)食指:“相信未来”与“热爱生命”(二)北岛:“我不相信”与“我只想做一个人”(三)舒婷:“在诗歌的十字架上”与“理想使痛苦光辉”(四)顾城:顾城三部曲及其他(五)海子:海子三部曲及其他◆诗人档案:食指,男,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于山东。

……北岛,男,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

……舒婷,女,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于福建。

……顾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993年死于新西兰激流岛。

海子,男,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1989年死于河北山海关。

▼▼▼(三)▲诗人舒婷舒婷:“在诗歌的十字架上”(“你要每天背起十字架/跟我来”)与“理想使痛苦光辉”在朦胧诗中,北岛构成了其中的阳刚一极,而舒婷则构成了其中的阴柔一极。

这一点尤其反映在二者对于“爱”的观念上:“爱”对于北岛来说是派生的、依附的和第二性的,是“战斗”的陪衬、调节;而它对于舒婷来说则是本原的、终极的和第一性的。

“爱”的主题贯穿于舒婷几乎全部诗作中,尤其在代表舒婷诗歌最高成就的赠答诗和爱情诗中表现最为充分,形成一种基调。

这里有对友人的友爱(《赠》、《春夜》、《秋夜送友》、《兄弟,我在这儿》),有对恋人的情爱(《中秋夜》、《心愿》、《致橡树》、《自画像》、《双桅船》、《赠别》、《礁石与灯标》、《“?。

!”》),有对母亲的亲爱(《在诗歌的十字架上——献给我的北方妈妈》),还有对家乡的热爱(《还乡》)、对土地的热爱(《馈赠》)和对祖国的热爱(《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以及一部爱的合唱(《会唱歌的鸢尾花》)等等。

舒婷对于“爱”的理解是纯粹女性的。

爱是生命的完全奉献,它是纯粹的自我牺牲:尽管明白,生命应当完全献出去,留多少给自己,就有多少忧愁。

(《中秋夜》)因爱而牺牲,为爱而牺牲,生命只有在走向死亡时才能变得更加美感、更加诗意:现在,让他们向我射击吧我将从容地穿过开阔地走向你,走向你风扬起纷飞的长发我是你骤雨中的百合花(《“?。

不一样的“顾城之死”|顾城家族生前好友,数十载后首开金口

不一样的“顾城之死”|顾城家族生前好友,数十载后首开金口

不一样的“顾城之死”|顾城家族生前好友,数十载后首开金口诗人顾城离开这个世界已经28 年了。

1993 年10 月9 日,清晨,我正忙于洗漱,广播里传来一条新闻,令手部动作骤然停顿:“……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中国大陆诗人顾城,于昨日在新西兰激流岛自缢身亡……”真是晴天霹雳。

我不敢相信这条新闻,准确地说,是不愿相信。

顾城平素看上去温和,甚至有些懦弱,像个女孩子,怎么会如此结局?他的诗歌天赋、诗歌理念和诗歌表达,让他的诗作获得了世界性赞誉。

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和顾城相继开始在报刊发表诗作,那时诗界活动很多,我们得以频频见面。

再加上我的父亲晏明和顾城的父亲顾工都是诗人,且熟络,我与顾城的关系就格外亲近。

1关于爱情1979 年11 月,我与顾城在诗会上又相遇了。

他急不可耐地告诉我有“女朋友”了,随即从怀里掏出一张谢烨的照片,有几分炫耀和得意。

我端详了片刻:面目清秀,一双眼睛很大,水灵灵;她的脸型方方的,与顾城颇为相似,这就是所谓的夫妻相吧?随后我得知,他们是在上海到北京的火车上相识,恰巧邻座,热聊了一个通宵。

不过谢烨并不知道顾城是何许人,平日也不读诗。

这是萍水相逢啊,我有点不放心,就问他看上谢烨哪里了?顾城兴奋地说:“她就是我要找的人,能够相互直接抵达心灵的人。

那种感觉用语言说不清楚,只有我们两个人能够感应到。

”他说话时态度很坚定,我为他由衷地高兴。

当得知我马上要到青海出差时,他说:“你帮我买一把刀吧,听说那里的刀很漂亮、很锋利。

”“干吗要买刀呢?”“我把这把刀交给谢烨,如果我变心了,就让她用这把刀把我杀了。

”我当时心里一震,这个文弱的小伙子,怎么会突然说出如此血腥的话呢?平时与顾城见面,他总是一副天真无邪的样子。

诗坛的崭露头角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但是有了谢烨后,热恋的兴奋并没有持续很久,居然渐渐变得有些沉默了。

顾城告诉我,谢烨的父母极力反对,摆出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顾城必须把户口迁到上海,必须在上海有工作,而且要有房子。

顾城与谢烨惨死之谜

顾城与谢烨惨死之谜

诗曰:嫁给顾城鬼缠身,
可怜凡眼不识人。

殒命已是旦夕事,
还把魔鬼当‘诗神’。

话说公元1993年10月8日的一天中午,在大洋彼岸的新西兰奥克兰激流岛上,在一个华裔的新西兰人顾乡的门前,发生了了一桩惊天血案。

这杀人者不是别人,他正是名操一时的所谓‘朦胧’诗人顾城,这被杀者也非别人,正是他曾经“好的
象一个人似的”与他结婚十载,他五岁儿子的生母---谢烨。

这顾乡何许人也?原来她
就是顾城移民海外的姐姐顾乡。

顾城出其不意的制造这个震撼寰球的血案,像飓风、像霹雳、震惊了中外。

一时间国内外数百家媒体争相以最快的速度予以报道。

其悲剧缘由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居住分歧说”
顾城和谢烨曾应邀到达德国柏林进行文学创作。

1993年9月24日,他们从
美国转道飞回新西兰,不久俩人就因居住在什么地方的事发生了分歧。

顾城因不懂外语,也厌倦了国外的生活,想回北京常住,而谢烨却想留在德国。

这个争执日益激化,10月初,谢烨独自驱车而别,顾城请人将其追回家,不几天谢烨又出走,
顾才动了杀机……
二、“第三者插足说”
顾城和谢烨定居在奥克兰激流岛之后,国内又去了一位名叫李英的姑娘与其共同生活,其实顾城把这小女子当做了他的小妾,(可耻!)他曾多次给谢烨做思想工作,希望谢烨能同李英和睦相处。

与此同时,据说谢烨也被一位德籍华人狂热追求,夫妇曾因此互相指责,都曾向朋友哭诉过对方对爱情不忠。

可见顾城对婚姻不忠再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之死:闻捷,施明正,顾城(一)(一)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南京采石矶,诗人朱湘(一九○四─一九三三)自沉长江。

朱湘生前是新月派的健将之一,诗风浪漫清朗,曾被鲁迅誉为“中国的济慈”1]。

他突然投江而死,对其家人朋友而言,一直是不解之谜。

追根究柢,则诗人海外求学半途而废,归国办学屡屡受挫,婚姻生活失意痛苦,终至内心抑郁,了无生趣,都是可能的原因。

一九三七年,另一位诗人步上朱湘的后尘。

著名旧体诗人陈三立(一八五二─一九三七)因抗议日军入侵华夏,绝食以明志。

晚清时代,陈三立即以宋体诗作知名,即使五四新文学革命后,也一仍故我。

陈早年曾对政治改良热心参与,然而民国肇造后的种种乱象,反使他心灰意冷,乃自封“神州袖手人”。

但多年后,这位年迈而“守旧”的诗人,却为他一度雅不欲有所牵连的新中国而死2]。

朱湘与陈三立之死的动机与影响当然相去甚远。

然而暂且不论二人或传统、或现代的诗学兴趣,朱与陈都能在现实之外,藉诗的语言经营一己安身立命的世界。

而当这一精致的语言世界不再能够维持时,他们的生命随之摧折。

自杀,成为两位诗人在一个诗意匮乏的年代,所共同承担的宿命。

然而,朱陈二人自杀的涵义,只有对照王国维(一八七七─一九二七)──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学者与诗学家之一——的自沉,才能昭显出来。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王国维于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身死。

王氏心志可见诸其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3]多少年后,这充满暧昧的字句仍令学者争议不休。

撇开家庭与情性问题不论,王氏对叔本华、尼采哲学的浸润,对中国抒情传统与小学流变的理解,以及对末世景象的观照,都可能是有以致之的原因4]。

此外,王国维政治上的保守态度,也使他的自沉与殉清扯上关系。

即便如是,王国维之死或有更深一层的原因,触动今昔学者的心事。

他的必死之志,与其说是来自家国世变,无以为对,更不如说是来自千古文化危亡之际,所引起的大忧伤,大绝望5]。

王国维自沉之谜,令人再思朱湘与陈三立之死。

我们要问:朱湘的自沉,是否像王国维一样,在表面的个人困境外,更有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寄托?陈三立的绝食而死,是否并非出自新的“爱国”主义,而是贯彻了传统士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精神?或者我们是否可以说,王国维的自沉,不是表达迟来的遗民姿态,而更是对文化——不论古典或现代——的衰亡,一种最沉痛的先见之明?如果说中国“现代”精神,以肯定生命进取,日新又新是尚,那么论者或要诘难朱湘、陈三立、王国维之死,是时代落伍的表征。

然而,这些诗人的“不识时务”却更可能带有一种深思熟虑的复杂性,与那些走在时代尖端的摩登文人相比,反而更体现他们绝不随俗的“现代”感触。

在新时代的发端处,他们已然明白所谓的现代性不仅仅只由启蒙、革命、进步所表现。

面对种种公私领域的挑战,他们决定抹消自身的存在;他们俨然以否定的方式,见证了现代所能涵纳的复杂意义——包括对现代本身的抗拒。

他们的自杀行为因此吊诡的落实了一种非传统(却不一定是反传统)的中国“现代”主体性的出现。

话说回来,自杀从来不曾成为早期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的重要象征——至少从不曾像日本那样,竟能就自杀构成一种“国族寓言”6]。

从切腹到自杀(jisatsu),从殉死(junshi)到殉情(sinju),自杀往往被视为日本文化及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巴特“符号帝国”里的神秘特征7]。

这一有关自杀的“神话学”到了二十世纪,更因一连串作家的身体力行,而变得更加引人注目。

像是芥川龙之介(一八九二─一九二七)、太宰治(一九○九─一九四八)、三岛由纪夫(一九二五─一九七○)以及川端康成(一八九九─一九七二),不过是最明显的例子。

这些个案不仅让我们深思日本作家自绝人寰的社会、心理因素,也让我们探究其中的文学因素。

在自杀与写作之间,在身体的自毁与文本意义的崩落(litteraturicide)之间,存在着无可规避的辩证。

艾伦?沃尔夫(AlanWolfe)从太宰治一生连续自杀的企图以及一九四八年“成功”的自沉,看出现代日本颓废政治及美学的线索;而洛伊?斯塔斯(RoyStarrs)则自三岛由纪夫一九七○年戏剧性的切腹自杀,探讨日本现代文化政治与肉身政治的终极演出8]。

此二例中,作家有关自杀的叙事或可视为他们自毁前的预演,而他们实际的自杀则堪称为一种“终极叙事”;缺少了这一终极叙事,作家的文学世界便无法克竟全功。

因此三好将夫(MasaoMiyoshi)如是作评:“倘若在文学与自杀间存在一种本质关联,那么日本小说及其作者则是当之无愧的代表。

”9]除开王国维、朱湘、陈三立等,现代中国前半个世纪可资谈论的文人自杀案例,其实并不算多10]。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绝于世的诱惑,就未尝影响中国作家与思想家。

特别在小说世界,当鲁迅沉思着自噬其心的活死人,当郁达夫写着走进大海自溺的留学生,当沈从文回忆着为情殉身的湘西男女,(文学)自杀成为有力的方式,批判或探问现代中国人神秘的灵魂深处11]。

进一步的例证,还可包括丁玲(一九○四─一九八六,《自杀日记》)、茅盾(一八九六─一九八一,《蚀》)、庐隐(一八九八─一九三四,《海滨故人》),以及尤显突出的老舍(一八九九─一九六六,〈月牙儿〉、《骆驼祥子》、《火葬》与《四世同堂》)等人的作品12]。

然而现代中国的后半个世纪文学里,实际与虚构的自杀行为才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艰难命题。

识者通常认为造成(文学)自杀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

一九四九年共产党席卷中国的前夕,沈从文企图自杀未遂。

这一事件只是一个不祥的前兆,预示以后数十年间文学界即将接踵而来的悲剧13]。

沈从文企图自杀原因在于他预见极权统治下,文学创作没有未来。

沈氏获救后,放弃小说写作,转治服饰史。

沈的选择,当然有太多无奈,但在清算与斗争愈演愈烈的时代里,他的自甘消失,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当文化大革命终于爆发,沈氏将目睹许多同行的恐怖下场。

他们遭受羞辱、生不如死、终于自我了断,其中赫赫有名者包括李广田(一九○六─一九六八)、傅雷(一九○八─一九六六)、闻捷(一九二三─一九七一)、老舍等。

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老舍在禁受红卫兵公开拷打与羞辱后,自沉太平湖。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全心奉献,甚至赢得“人民艺术家”的封号。

然而一夕之间,他沦为人民的敌人。

终其一生,老舍不断思索自杀——或舍身——的社会条件与政治前提。

但正如其子舒乙所言:“真正的‘舍身’却发生在最不应该发生的时间,最不应该发生的地点,最不应该发生的人物,最不应该发生的情节上。

”14]当老舍踏入湖水那一瞬,他是否感到一丝反讽式的解脱?因为作家最终选择了自己笔下一系列人物所作的选择。

老舍毕生试图在一个荒谬的世界里寻找意义,而意义的终极无他,唯有一死。

老舍《茶馆》(一九五七)中的一句话又回到耳边:“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15]阿尔瓦雷(AlfredAlvarez)在探究文学与自杀的关系时,曾提出两类追求“自我了断”的类型。

一种类型为“极权主义艺术家”,指的是艺术家因为受一种非人的、压抑的外在社会体制,而终于选择自杀,或“保持沉默,那死亡的同义语”16]。

另一种类型是“极端主义艺术家”,指的是具有内在自毁力量的艺术家,他╱她“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刻意探求那一狭窄的、暴力的地带,铤而走险”17]。

对这两种判然有别的自杀方式,阿尔瓦雷显然抬举后者。

对他而言,极权主义艺术代表一种剥夺式语言,即“剥夺事实与形象,它发生在受害者本人的生命被非人化且被褫夺之时”。

相形之下,极端主义艺术则继承浪漫主义传统的余泽。

的确,它“所完成的革命肇始于早期浪漫派对隐私与主观想象的执着”18]。

由此,艺术、创造性、死亡与自我之间的关联获得最强有力的表达,浪漫英雄主义的发挥,达于极致。

根据阿尔瓦雷的定义,沈从文与老舍似乎堪称范例,阐明了极权统治下两种类型的抉择。

沈从文放弃写作,选择沉默来应对毛政体;而老舍则以自沉太平湖完成了他暧昧的爱国主义。

不过阿尔瓦雷的理论自有局限;仅仅视老舍与沈从文为现代暴政的“典型”牺牲品,未免太小看了二者的主体抉择。

如果我们视自杀为一种人性自我销蚀的暴力行为,总是取决于太多的私人与公共因素,而在“极权主义”与“极端主义”类型之间、之内,自杀行为必有更为多元的类别层次。

就像下文的例证将要表明的,文革期间一桩看来全然极权式的自杀事件,其动机也许是不可思议的浪漫私人欲望;而一件“后现代”九○年代迹近“极端”个人主义的自杀行为,反而包藏了深切的政治创伤。

自杀、写作与(后)现代性,在过去四十年间的中国文学史里,形成了极复杂的辩证关系。

这一现象不应被简化为现成的话语,而需要细腻的历史的反思与细察。

我选择的个案包括闻捷,大陆五、六○年代重要的红色诗人,文革期间死于煤气自杀;施明正(一九三五─一九八八),台湾诗人、画家、金石家、小说家,八○年代末因抗议国民党政府司法不公,绝食而死;顾城(一九五六─一九九三),新时期才华卓绝的诗人和小说家,在纽西兰砍死妻子后上吊自尽。

这三位作家来自不同背景,并以不同原因自我了断。

但意味深长的是,他们的自杀行为,要么在其写作行为中已见端倪,要么死后为他人评说,以致盖棺也不能论定。

盘旋在这些作家身上的是一个难解的谜团:他们生前的写作,难道就为了一死了事?或者,他们是因为预知死亡,才能从事写作纪事?我将此三例逐一罗列,不能不想起中国现代文化及其身体政治间不可思议的辩证关系。

而有鉴于早期王国维、朱湘、陈三立的死事,下文所要讨论的三桩案例,更促使我们沉思上个世纪的中国文人为了生,或为了死,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一闻捷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五日,著名女作家戴厚英(一九三八─一九九六)及其侄女戴慧,被发现陈尸上海寓所19]。

这桩谋杀案震惊文坛,并迅即引起全国关注,因为自八○年代初期以来,戴厚英一直是共和国文学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

戴的小说如《人啊,人!》(一九八一)、《诗人之死》(一九八二)等,因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暴行,探究一代中国人的道德责任,曾风靡一时。

藉此,她跻身“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最引人瞩目的作家之列。

戴厚英不是此节讨论的主要人物。

不过她的死却有助于我们阐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个谜团,即红色诗人闻捷(赵文节)一九七一年的自杀。

一九九七年,戴厚英的《心中的坟》于身后付梓;这本书重刊了戴于一九七八年致友人高云一封长达五万字的信函20]。

在信中,戴详述她怎样在一九七○年意外与闻捷坠入情网,以及这桩罗曼史如何导致闻捷于次年年初的自杀。

戴与闻的情史曾是文革期间最出名的绯闻之一,并成为戴创作《诗人之死》的原始材料。

戴曾在其自传《性格?命运?我的故事》(一九九四)中,提及此事21],但直到她致高云的信件出版,我们方才理解这段感情的始末,以及潜藏其中的政治暴力。

红色诗人之死闻捷一九二三年出生于江苏丹徒一个铁路职工家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