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权与国际法若干问题的初步思考(1)论文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相关思考》范文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相关思考》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d56b82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e.png)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相关思考》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法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其中,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问题,已成为法学界探讨的热点。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确认与保障,不仅关系到个体权利的行使与保护,更关乎国际法体系的完善与进步。
本文旨在探讨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分析其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国际法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二、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概述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是指在国际法框架下,个人享有与其国家等主体同等的法律地位,能够直接参与国际法律关系,并享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这种主体地位的确认,有助于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国际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三、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重要性1. 保障人权:确认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保障人权的普遍性与平等性。
个人可以依据国际法规定,享有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并得到国际社会的保护。
2. 促进国际法治:个人作为国际法律关系的直接参与者,可以推动国际法的实施与执行。
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国际法律途径寻求救济,从而促进国际法治的完善与发展。
3. 推动全球化进程: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在全球化背景下,个人的流动与交流日益频繁,确认个人主体地位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社会环境。
四、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面临的挑战1. 国家主权观念的束缚:传统国际法以国家为主体,个人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
这种观念的束缚使得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难以得到充分认可与保障。
2. 国际法律制度的缺失:虽然一些国际公约与协定涉及到了个人的权利保护,但整体而言,国际法律制度对个人主体地位的规定尚不完善,导致个人在面临权益侵害时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救济。
3. 实践操作的困难:由于国际法的执行与实施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实践操作面临诸多困难。
如何确保个人在国际法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保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国际法中尊敬人权论文
![国际法中尊敬人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a66832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4.png)
国际法中尊敬人权论文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尊重人权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价值。
国际法作为规范国际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也旨在维护人权的尊严和权利平等。
本文将阐述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理论基础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人权是一项普世价值。
它涉及到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特和尊贵的存在被认可的神圣性。
因此,尊重人权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理念。
联合国人权宣言、妇女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的制定和推进表明,保护人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第二,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理论基础是国家主权的普遍性原则。
尽管国家主权是国际法体系中至高无上的原则,但这并不说明国内人权违反可以逃脱国际法规范。
国家必须保证国民基本的权利和自由,这一点已成为国际法的普遍原则。
因此,在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理论基础之上,国家在其内部管理中尊重人权是必要的。
国家和国际社会的责任关系需要被加强,这样才能促使国家在其内部逐步尊重并保护人权。
二、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实践经验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理论基础得到全球广泛认可,但其实践情况日益丰富。
以下是一些国际法中尊重人权的实践经验:首先,国家致力于加强国际人权机构。
人权理事会、国际刑事法院、国际法院等机构的存在已经成为保护人权和惩治犯罪的重要手段。
譬如,国际刑事法院已经审理了一系列的犯罪案件,促进了国际刑法的深入发展;人权理事会已经就国际人权问题发表数百项决议,对人权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这些机构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国际社会尊重并确保人权的承诺。
其次,国际协作促进了全球化的人权保护意识。
政府间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的跨国工作,促进了人权保护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増強。
首先,政府间组织通过政策宣传和实践来推动人权事务向前发展。
同时,非政府组织可以借助全球传媒进行増强,致力于推动国际人权秩序和国家对人权的尊重。
例如,某些公司引入产品审查体系,防止生产不符合人权标准的产品,对于促进人权标准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际法主权与人权关系思索
![国际法主权与人权关系思索](https://img.taocdn.com/s3/m/b575038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2.png)
国际法主权与人权关系思索国际法主权与人权关系思索国际法主权与人权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
国家主权是国际法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它确保了一个国家在其领土内的独立和自主。
而人权则是所有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尊严、平等等方面的权利。
在国际法的框架下,这两个原则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我们需要充分探讨和思考。
国家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国家主权和人权之间的关系既矛盾又互补。
国家主权强调国家对其内部事务的独立和自主,这意味着国家不仅拥有权力,而且有责任保护其国民的权利。
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护自己的人民,它就失去了其主权地位。
这是因为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因此国家主权本质上是为了人权而存在的。
在一些情况下,在国家主权和人权之间存在冲突。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和稳定,可能会限制人民的一些权利,例如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可能会利用主权原则来掩盖其对人权的侵犯,例如压制异见分子和迫害少数民族。
在实践中,国家主权和人权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
只有在保障人权的情况下,国家才能真正享有主权。
人权的保护是国际法的核心目标之一,因为它不仅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也对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国际法对国家主权和人权的保护国际法不仅保护国家主权,也保护人权。
在联合国宪章中,国家主权和人权的平衡得到了体现。
宪章承认了每个国家在其领土内的独立和主权,并强调每个国家必须尊重和保护人权,包括妇女权利、儿童权利和民主权利等。
联合国体系中的其他主要法律机构也致力于保护国家主权和人权。
例如,国际法院是联合国下属的最高法院,负责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
国际刑事法院则专注于追究犯有严重罪行的个人和政府的责任,包括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和种族灭绝罪等。
同时,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负责审议和监督全球人权情况,并对各国进行评估和审查。
总体来说,国际法的目标是平衡国家主权和人权的保护,并确保每个国家保护其国民的权利。
国际法与人权保障的法学探讨
![国际法与人权保障的法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2def3d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f.png)
国际法与人权保障的法学探讨在当今社会中,人权保障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国际法作为维护国际关系秩序和促进国际合作的法律体系,也在人权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国际法的角度,探讨人权保障的法学问题。
国际法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国家主权普遍受到尊重的原则下,国际法确保国家享有平等主权,并强调国家之间应当遵守的国际义务。
然而,人权保障则是对于国家实施主权的一种限制,要求国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人权。
这就引发了国际法和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问题。
国际法在人权保障方面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国际人权法的规范。
国际人权法包括了各种国际公约、宣言和决议,旨在明确规定国家对人权的义务和个人享有的权利。
这些法规对国家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确保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
例如《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了人权的普遍性、不可侵犯性和不可分割性,并要求各国在法律、行政和司法方面采取措施确保人权的保障。
然而,国际人权法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国际人权法是由各国自愿承认并加以遵守的,没有强制执行机构。
这导致了国际人权法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国家可以选择性地履行国际人权义务。
其次,国际人权法中的一些规定具有模糊性和可操作性,给国家在实际操作中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例如,在涉及人权的紧急状态下,国家可以以安全和公共秩序为由限制某些人权。
这就给了国家一种在一定情况下削弱人权保障的手段。
在现实中,国际人权法的实施还受到国家利益和政治力量的影响。
有时候,国家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选择不履行国际人权义务。
国际人权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起着观察和监督的作用,但受到资源有限和运作困难的制约。
因此,国际人权法在某些情况下难以有效推动人权保障。
尽管如此,国际人权法仍然是推动人权保障的重要法律依据。
它为个人提供了对国家违反人权的救济途径。
个人可以选择通过国内司法程序或国际人权机制寻求救济,并在侵犯人权的情况下得到补偿。
这种法律途径可以防止国家滥权和保护受害者的权益。
高中作文范文如何正确看待人权问题
![高中作文范文如何正确看待人权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a20164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f.png)
高中作文范文如何正确看待人权问题在当今社会中,人权问题备受关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人权作为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涉及到个人尊严、自由和公平等重要方面。
因此,正确看待人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人权问题,并探讨正确看待人权问题的方法。
首先,正确看待人权问题要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角度出发。
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基本的人权,例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平等权利等。
尊重人权意味着要尊重他人的个性、信仰和差异。
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应该制定和执行法律,保障每个人的人权。
同时,个人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其次,正确看待人权问题要从平衡不同权利的角度出发。
人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的权利之间往往存在冲突和平衡。
例如,言论自由可能会与他人的名誉权冲突,宗教自由可能会与社会稳定相冲突。
在面对这些冲突时,我们需要权衡不同权利的重要性,并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需要适当的法律和制度的支持,以确保各种权利得到平等的尊重和保护。
此外,正确看待人权问题还需要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
人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国家和文化对人权的理解和实践也存在差异。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他人的做法,而应该尊重不同文化和国家的实践。
然而,尊重不等于纵容违反人权的行为,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交流来促进人权的普遍价值。
最后,正确看待人权问题要从全球视野出发。
人权问题是全球性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权状况存在差异。
我们应该关注和关心全球的人权问题,积极参与到人权的国际合作中。
通过国际组织和平台,加强对人权的监督和指导,推动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正确看待人权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任务,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尊重和保障人权,平衡不同权利,尊重历史和文化,以及全球视野,是我们正确看待人权问题的基本原则。
通过合理的讨论和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权问题,推动人权事业的持续发展。
分析国际人权法发展对中国人权法影响论文
![分析国际人权法发展对中国人权法影响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7580df28ea81c758f578fe.png)
分析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对中国人权法的影响摘要:近年来,人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
这是由于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导致国际人权法不断得到了更新和发展。
在这种影响之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其人权法也得到长足进步。
本文通过从人权的定义入手,主要阐述了中国人权法受到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人权人权法影响一、人权的定义人权是历史的产物。
人权的定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
所谓人权,就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
人权的本质是追求自由和平等,人权的实质是追求生存和发展。
按照这一层含义来讲,人权就是人人自由而平等的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人权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便涉及到了种族歧视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类问题带来严重的后果,就需要采取某种措施来约束每一个公民,人权法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
二、国际人权法概述(一)国际人权法定义与特征国际人权法有一个含义很广的定义,简单来讲就是人权的国际保护。
在国际人权领域中,主要的承担者是国家。
每个国家都必须按照国际人权公约来履行义务,区别于一般的国际法案,国家所承担的义务都是形式性的。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一个国家就其人权与“其领土内和受管辖的一切个人”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都不以其他国家与个人同等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条件。
简单来讲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根据人权条约承担的义务是指向两方。
一,在形式上是针对于其他缔约国。
二,其实是对“在其领土内和受其管辖的一切个人”所承担。
(二) 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国际人权法发展的初期,所涉及的概念基本上来自于国内法律。
但是,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在人权的国际保护上面也出现国际社会特有的人权理念。
由于人权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原始人权阶段、前资本主义人权阶段、资本主义人权阶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权阶段。
这就直接影响到每个阶段人权法的不断变更。
国际人权法在历史的浪涛中经历了一场人权观念不断进化丰富的时期,并且这一时期还在继续。
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研究
![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b325ff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3.png)
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研究人权保护是国际法中的重要议题,是各国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权保护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然而,在实践中,人权保护问题并非容易解决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解决之道。
首先,人权保护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是国际人权保护的基石,也是国际人权法的核心文件。
该宣言规定了个人和集体权利的普遍原则,为国际社会确立了全球共同追求人权保护的目标。
此外,还有一系列国际人权公约及国际人权法庭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人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然而,虽然这些法律框架为人权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但在实际上,如何贯彻执行这些原则是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其次,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这也反映在对人权的理解和保护上。
有些国家可能更强调集体权利和社会稳定,而相对忽视个人权利。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国际人权保护标准的多样性和争议性。
同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教育和治理等方面的困难,人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为了推动人权保护在全球范围内的落实,需要在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寻找一种既普适又包容的人权保护标准。
此外,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还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非干涉原则。
根据国际法的原则,国家享有主权,其他国家不应干涉其内政。
然而,当一个国家存在人权滥用的情况时,国际社会又应该如何应对?干涉行为是否违背国际法原则?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一方面,干涉国可能以人权保护的名义进行干涉,但另一方面,被干涉国可能抗议违反其主权权利。
因此,国际社会在处理涉及到人权的国家间争端时,需要在平衡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最后,为了解决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与对话。
各个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和人权对话,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
浅论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论文
![浅论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4365c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8.png)
浅论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论文浅论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论文在一战之前,学界普遍认为国际法上的主体只有国家。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部分西方国际法学者提出相反的观点。
在个人与国家问题上,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对于国际法学者来说,个人是否是国际法的主体就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一、目前学界对于个人国际法主体问题的三种主要观点1、个人不是国际法主体。
这部分学者大多认为国际法的主体只能包括国家,个人没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不能享受权利和在国际法律中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
但是近年来国际相关法律很多时候直接规定个人相关的权利义务,这种观点日渐衰微。
2、个人是国际法唯一主体。
这类学者认为国家的任何事务都是通过个人实现的,国家的各种权利和义务最终受影响的是个人。
国家行为要通过个人表现出来。
但国家的权利义务虽最终由个人实现,但个人的权利义务还是不同于国家。
不承认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的资格就相当于否认国家主权,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崩溃的国际法理论体系。
3、个人在某种范围内可以成为国际法主体。
这种折衷的观点既承认国家的主导地位,又主张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享受国际法主体地位。
从国际法主体的角度来看,国际认可的状态是国家是一个基本的国际法主体,国际法虽然承认了国际组织的地位,但国际组织只是一个特殊的主体,那承认个人是国际法的另一个特殊主体应该也是合适的。
尤其现代国际法对人权的重视与保护说明了个人已经登上了国际社会的大舞台,和国家、国际组织等其他主体一同扮演着国际法主体的角色。
二、国际法上主体的概念界定想要确定个人是否是国际法主体,就必须首先了解作为国际法主体的标准。
对此问题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我国学者的观点大多认为,国际法主体首先要有独立的国际间交往能力,可以进行国际交流,还要能根据国际法的规定享有权利,受到侵害时可独立提出赔偿请求。
(一)已确认的主体构成当今社会已承认的国际法主体有国家、政府间组织还有争取独立的民族。
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论文[5篇范例]
![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论文[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d359aef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4.png)
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的论文一、国际法主体地位中个人的含义此个人特指不履行公共权力的个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关于国际法主体地位的争论历来是国际法中值得探讨且存有争议的重要话题。
争论方向一:个人能够平等地参加国际关系。
潘抱存教授主编的《国际法教程》中国际法主体的意为:所谓国际法主体就是那些能够直接承受国际权利与义务的国际法律参加者。
上述定义虽然使用国际法律参加者的字眼,但实际上仍然把它混同与国际政治关系参加者,对于两者的区分并不明确。
争论方向二:个人可以独立地参加国际关系。
王铁崖教授主编的《国际法》对国际法主体是这样定义的:国际法主体是指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直接在国际法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且有独立国际求偿能力并有成为国际法主体可能性的实体。
有的学者从国际法律关系角度来定义国际法主体。
叶叔良先生认为“国际法主体就是国际法律关系主体,也就是在国际法上享有权利(包括诉讼之权)和负担义务和责任者。
”这种国际法主体概念与否认个人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义务从而成为国际法主体的理论与人为国际法上的客体的理论相联系。
他们认为“个人作为国际犯罪受到国际法惩处这一事实也只能说明他们是国际法惩处的对象,这恰巧说明他们是国际法的客体。
其实,不是个人属于国际法客体而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国际刑事法律构成国际立法法律关系的客体。
个人在具体的国际刑事法律关系中构成与国家不相对称的法律关系主体,个人又援引条约中明确的无条件的则不可使其成为补充立法规范的权利主张的依据,而在个人引用经转化的国内法规范注重主张权利时,它的源头仍在国际条约。
这一定义并不是以排除个人成为国际法主体的可能性为先决条件。
按照前述定义,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不应被否认。
从国际法律关系来定义国际法主体方面来看,李浩培先生指出,国际法主体其行动直接由国际法加以规定,因而其权利义务由此发生的实体。
这一概念非常灵活,它绕开了传统的国际关系参加者的定式,直接以国际法的有关规定判断何为国际法主体。
国际法中的主权与人权的关系研究
![国际法中的主权与人权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fd931d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c.png)
国际法中的主权与人权的关系研究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主权和人权是两个不可忽视的概念。
主权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立地位和权力,而人权则代表着每个个体的基本福祉和尊严。
然而,在国际法中,主权与人权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致,这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首先,主权与人权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国家拥有主权意味着它有权决定自己内外政策的方向,包括对人权问题的立场。
当一个国家的主权与其它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人权标准相冲突时,就会产生主权与人权之间的紧张关系。
例如,一些国家可能主张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而限制公民的个人自由权利。
这种情况下,主权往往优先于人权。
然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人权应该是普遍而不可侵犯的。
这就引发了主权与人权之间的平衡问题。
国际法试图通过建立人权法律框架来促进主权和人权之间的平衡。
《联合国人权宣言》和《国际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等国际法文书确立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和国际社会应当遵守的义务。
这些法律框架承认国家有主权,但也限制了国家行使主权的范围,以保护个体的基本权利。
在国际法体系中,国家的主权是相对的。
国际社会承认了国家作为主权实体的地位,但同时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也要遵守国际人权标准。
这表明主权与人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
当一个国家违反了国际人权标准,国际社会有权利干预并要求该国改变其行为。
这体现了主权与人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的主权并不是无限制的。
在实践中,国际法对主权和人权的平衡存在一定的挑战。
国家主权往往成为限制人权保护的借口。
一些国家可能会以维护国家安全、文化差异或国家优先利益为由,限制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权利。
面对这种情况,国际社会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通过外交手段和国际合作来推动国家遵守人权标准,并在必要时采取制裁措施。
同时,国际社会也应当尊重国家主权,尤其是在涉及国内事务和文化差异的问题上。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人权的理解和实践会有差异。
这就需要国际社会在推动人权普遍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国家的主权和民族自决权。
法律学视角下的人权保护与国际法
![法律学视角下的人权保护与国际法](https://img.taocdn.com/s3/m/18f1dd0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2.png)
法律学视角下的人权保护与国际法人权保护是现代社会法律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国际法则是实现人权保护的重要工具。
在法律学视角下,人权保护与国际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法律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人权保护与国际法的联系和作用。
第一部分:国际法框架下的人权保护国际法是由各国之间共同遵守的法律规则和准则。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人权保护在国际层面上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
首先,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是最具代表性的国际人权法律文件之一,确立了人人平等、不受歧视的基本人权原则。
其次,国际人权公约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为各国提供了具体保障公民和集体的人权的法律规则。
在国际法框架下,人权保护涵盖了多个层面。
一方面,国家承担保护人权的责任。
各国作为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上被赋予保护本国公民人权的义务,强调主体性和责任性。
另一方面,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在国际人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国际刑事法庭和国际特赦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维护国际人权秩序。
第二部分:法律学视角下的人权保护从法律学的角度看,人权保护是法律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
首先,宪法是国内法体系中最高级别的法律文件,通常包含了公民的基本人权。
宪法通过确立权利和自由的法律地位,为公民权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其次,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保护人权的重要途径。
法律通过具体规定和制度建设,确保人权的实现和保护。
在法律学视角下,人权保护也包括了法律的途径和手段。
一方面,司法机关在保护人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法院通过审理案件和判决,保护公民权利不受侵犯。
另一方面,法律学研究也为人权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深入思考。
法学家通过研究法律原理和人权保护的相关问题,为制定合理的法律政策提供了依据。
第三部分:人权保护与国际法的互动人权保护与国际法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国际人权法律文件的确立和推广促进了国内法的制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
国际法的影响促使各国在国内法中融入了人权保护的原则和规则。
国际法热点论文
![国际法热点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3150fa5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2.png)
国际法热点论文引言国际法作为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法律体系,在不同时期都面临着各自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国际法领域的热点问题,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 国际人权法的挑战与发展人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国际人权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争议。
例如,一些国家主张保护国家主权和非干涉原则,对于国际人权法的制定和执行持谨慎态度。
另外,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也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因此,国际人权法需要在平衡国家主权和个人权利之间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并与时俱进。
2. 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国际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备受关注。
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对各国社会和环境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然而,在国际法体系中,对于跨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制性规定还相对较少。
因此,如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国际法框架,促使跨国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气候变化与国际环境法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签署了《巴黎协定》等国际协议。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各国之间的利益和责任分配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同时,国际环境法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形势。
4. 国际人道法与武装冲突国际人道法旨在保护在武装冲突中受到伤害的人们,减少其痛苦和苦难。
然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下,武装冲突的性质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恐怖主义活动和网络空间的冲突给国际人道法的执行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对国际人道法的认识和执行力度,以应对这些挑战。
结论国际法作为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法律体系,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面临着许多热点问题。
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国内外提供公正、稳定的法律框架。
同时,国际法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社会需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
关于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理论问题的探讨(1)论文
![关于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理论问题的探讨(1)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929ac6aeaad1f346933f6f.png)
关于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理论问题的探讨(1)论文一、导语对于个人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在国内外的国际法学界是颇有争议的。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强烈及科学技术进步,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交流更加频繁,伴随而来的国际关系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国际法也产生了鲜明的变化:冷战体制的结束促进了求助第三方司法解决的发展,国际法规则体系变得庞大,其所涉及问题范围明显的处于扩展之中。
它调整的跨越国界的关系,不仅包括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国家与其他国际法主体之间以及其他国际法主体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这个世界全球化的程度越高,我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彼此之间相互信赖的程度就越高,国家作为唯一国际法主体的垄断程度就更加削弱。
正如学者阶层人的国际组织的主体资格,而个人(包括法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随着实践发展而极突出地表现出来,极大的侵蚀这传统的国际法主体理论,这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切,就使得对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的深入研究,和对传统的国际法主体理论的重新审视成为必要,本文笔者你就关于此问题作一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二、一些国际条约中的规定大凡持反对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的学者大多会提到的一条,即“在法院{国际法院}得为诉讼当事国者,限于国家。
”就是用对国际法院管辖权来论证国际法主体限于国家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只有国家才是主体的传统定义稍微扩大到包括国际组织{指政府间},即使如此,它们具有的也是非常有限的权利,而对个人仍是“大致和国内法对待动物一样,即禁止虐待动物的规则并不是赋予动物任何权利”。
1960年,欧洲人权法院开始运作,它不仅允许欧洲人权公约的缔约国在斯特拉斯堡对违反公约的行为提出诉讼,同时适用于个人状告国家提供了一个场所。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捕获法庭,纽伦堡军事法庭审判,中美洲法院等区域性地方法院审判……这些显著的变化,意味着国际社会中多边合作“超越两国的范围,通过地区性的乃至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来进行………国际组织就成了与国家有区别的一定的法律主体的承担者,而且通过调整个人生活关系,是历来埋没于国家之中的个人作为法律的主体性也有限制地得到承认,这些都是现代国际法结构面临的变化”。
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机制探究
![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机制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d308b5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c.png)
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机制探究在当今社会,保护和维护人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
然而,不同国家对于人权的定义和实施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国际法来发挥作用,确保人权得到全面保护。
本文讨论了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机制,并探讨了其存在的挑战和改进方向。
一、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机制概述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机制多种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公约。
《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于1948年通过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宣言,确立了人权的普遍性、不可分割性和互相关联性。
而国际公约则是各国在国际人权保护方面达成的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条约,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除了这些国际法律文件外,国际人权机构也在人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OHCHR)和人权理事会(UNHRC)。
OHCHR负责监督和推动各国的人权实践,而UNHRC则是联合国人权体系的核心机构,负责审议和监督各国人权状况。
二、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机制存在的挑战尽管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机制已经积极发挥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人权违反问题的复杂性是一个挑战。
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体制等因素都会对人权的定义和实施产生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依据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进行评判和处理成为一个难题。
其次,国际人权机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也受到质疑。
一些国家对于国际人权机构的决议抱有怀疑态度,不愿意接受其监督和制裁。
这导致了一些国家在人权保护方面存在违规行为,但却未受到应有的惩罚。
另外,人权保护机制在实践中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问题。
一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地缘政治等原因,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而其他国家的人权问题则相对被忽视。
这使得人权保护的全球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
三、改进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机制面对上述挑战,必须采取措施来改进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机制。
首先,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应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机构的工作,共同制定和执行国际人权标准。
浅析人权保护的若干问题
![浅析人权保护的若干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656595f960590c69fc3765b.png)
浅析人权保护的若干问题关键词:人权国际保护;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原则前言人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国内法保护逐步发展为国际保护。
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与主权国家在实现人权保障方面的责任不断增强,尊重与保护人权是国家应负的国际义务,同时各国在保障人权的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在和谐统一中实现人权保护。
一、人权与主权的关系问题(一)人权与人权国际保护的概念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基于作为人而应该享有或应当得到保障的基本权利。
而人权国际保护是指“国家根据其主权并依据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主要通过签订国际条约,确立各国一般接受的国际人权规则和原则,并承担予以尊重和履行的国际义务,由有关人权公约所规定的国际机构或法律机制对这些国际义务的履行实行监督,加以保证”。
[1]按照目前主要的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人权国际保护的内容一般分为以下三大类:个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集体人权以及人权保护的专门领域。
(二)国家主权的概念国家主权是指国家本身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包括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
国家主权平等是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的核心,在国际社会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的关系国家是国际人权法主体,人权国际保护离不开主权国家的支持。
国家主权原则与国际人权原则是一个互相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两者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际社会个人具体权利的最大化。
1.人权国际保护对国家主权的影响首先来看,人权国际保护对国家主权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限制和削弱国家主权的理论纷纷出现和发展,使得国家主权的行使在一些方面会受制于国际人权保护,例如,主权国家不能违背国际条约中所体现的有关保护人权的一般性国际义务;国家不得违反其缔结或加入的国际人权条约所规定的义务等。
此外对侵犯人权的追诉趋于国际化,也使国家的司法主权受到冲击。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法教授理查德·福尔克(Richard Falk)明确指出:“政府须在规定范围内行事,即便是政治、军事领袖,如果他们对人类犯下了罪行或是严重地侵犯了人权,也有可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关于人权与国际法若干问题的初步思考(1)论文
![关于人权与国际法若干问题的初步思考(1)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17702d5c8d376eeaeaa316e.png)
关于人权与国际法若干问题的初步思考(1)论文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在人权问题上的历史可以说,近代国际法理论从一开始就和近代人权思想有过缘分。
世人皆知,被称为近代国际法之父的荷兰人格劳秀斯(HugoGrotius),同时也是近代人权理论基础-自然法理论的奠基人。
正是格劳秀斯将政治哲学从与神学相结合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为近代自然法理论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
但是,19世纪以后,一方面由于在国际关系中帝国主义和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另一方面由于在国际法学中实在法学派、二元论的兴盛,国际法不仅未能在个人权利保护方面与国内法相互促进,反而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的状态。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在战争期间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憾了整个人类的良心,在哲学界和法学理论界又唤起了自然法的复兴,从而使得在人权问题上国际法与国内法发生了十分紧密的相互和作用〔1〕。
今天,尽管人们并不一定以“自然状态”这种假设来作为人权的超经验根据,但是绝大多数法学家哲学家以及伦理学家都认为,每个人至少在理论上或道德上都应该具有一些基本权利。
二、近代人权的变态:以“人权”名称表现出来的新特权 18世纪末是近代人权思想开花结果的时期。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普遍认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以及1789年美国宪法前10条修正案(权利法案)是人类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人权宣言。
然而,尽管“人人生来平等”是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共同的和最响亮的口号,但至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历史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无情的事实:即人权宣言所宣布的人权,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多数人无权的历史。
1.男性特权无论是美国独立宣言,还是法国人权宣言在文字上都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无视妇女的权利,结果所提倡的“人权”实际上仅限于男人的权利,也就是男性特权。
例如,美国独立宣言所使用的语言中,所谓人权的“人”表现为“男人”(man)或“男人们”(men)。
谈尊敬人权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论文_谈尊敬人权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论文
![谈尊敬人权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论文_谈尊敬人权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8b1f06401f69e31433294ce.png)
论文摘要:在联合国的宪章和序言及相关的条款中尊重人权虽有多处提起,但未成为宪章基本原则的范围,同时国际社会对人权的理解存有争议,尊重人权一直未被认可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原则。
但随着国际法的变迁以及人权事业的不断演进,尊重人权正在渐渐上升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本文主要从尊重人权原则的内涵以及中国判断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标准出发,论述尊重人权原则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国家主权原则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尊重人权原则;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标准;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国家主权原则。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已正式接管原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全部权力和整套班子,并担负起后者的所有职能和责任。
人们希望人权理事会有效地履行职责,鼓舞全球范围内通过保护人权和自由去创造美好的和谐世界。
一、尊重人权原则的基本内涵“人权”是一个含义丰富多变的概念。
卡塞茨认为国家在保护人权方面应当主张“不践踏或不侵害”①,我认为此认识有其可取处当然也有弊端,他认识的局限性注定尊重人权原则只能是一种国家社会成员之间最低限度的一致,同时忽略了“人权”概念的普遍性。
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或说是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
从语词上看,人权由人(human)和权利(rights)两要素组成。
据此,可以认为人权即人之所以为人所应享有的权利。
这种权利的存在根据并不在于法律的赋予,它先于法律而存在,法律并不创造人权而只是表述人权。
可见,人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权利,二是强调对人性的尊重和对人的终极关怀,所以“人权概念是由权利和人道这两个概念构成的,它是这两者的融合”②。
“尊重”要求国家不得妨碍个人行使权利或不为侵犯特定权利的行为,除此之外,国家还应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人权发展。
值得强调的是人权与基本人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人权是普遍的、不可分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人权包括基本人权”③,目前国际社会的大多数规定一般针对的是基本人权普遍性的保护。
国际关系中的人权问题探讨
![国际关系中的人权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8487c7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ba.png)
国际关系中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区域一体化是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它指的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通过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共同发展。
本文将从区域一体化的概念、背景、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概念区域一体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通过建立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共同发展。
这种制度通常包括贸易自由化、货币联盟、财政联盟、司法合作等。
区域一体化组织通常具有共同的机构和决策机制,以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和冲突。
二、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加频繁的贸易和投资活动,也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
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开始寻求通过区域一体化来加强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技术进步也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更加便捷,降低了合作成本。
三、现状目前,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了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
这些组织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加强政治合作、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区域一体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区域一体化需要成员国之间进行大量的协商和妥协,这可能会导致一些成员国的利益受到损害。
其次,区域一体化组织通常需要承担一定的公共责任,如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地区安全等,这也会增加组织的运营成本。
最后,区域一体化还面临着外部势力的干涉和阻挠,如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四、未来趋势未来,区域一体化将继续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区域一体化的范围和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首先,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将为区域一体化提供新的动力,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合作效率。
其次,绿色发展将成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方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成员国之间的共同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权与国际法若干问题的初步思考(1)论文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在人权问题上的历史可以说,近代国际法理论从一开始就和近代人权思想有过缘分。
世人皆知,被称为近代国际法之父的荷兰人格劳秀斯(HugoGrotius),同时也是近代人权理论基础-自然法理论的奠基人。
正是格劳秀斯将政治哲学从与神学相结合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为近代自然法理论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础。
但是,19世纪以后,一方面由于在国际关系中帝国主义和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另一方面由于在国际法学中实在法学派、二元论的兴盛,国际法不仅未能在个人权利保护方面与国内法相互促进,反而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的状态。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在战争期间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憾了整个人类的良心,在哲学界和法学理论界又唤起了自然法的复兴,从而使得在人权问题上国际法与国内法发生了十分紧密的相互和作用〔1〕。
今天,尽管人们并不一定以“自然状态”这种假设来作为人权的超经验根据,但是绝大多数法学家哲学家以及伦理学家都认为,每个人至少在理论上或道德上都应该具有一些基本权利。
二、近代人权的变态:以“人权”名称表现出来的新特权 18世纪末是近代人权思想开花结果的时期。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普遍认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以及1789年美国宪法前10条修正案(权利法案)是人类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人权宣言。
然而,尽管“人人生来平等”是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共同的和最响亮的口号,但至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历史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无情的事实:即人权宣言所宣布的人权,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多数人无权的历史。
1.男性特权无论是美国独立宣言,还是法国人权宣言在文字上都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无视妇女的权利,结果所提倡的“人权”实际上仅限于男人的权利,也就是男性特权。
例如,美国独立宣言所使用的语言中,所谓人权的“人”表现为“男人”(man)或“男人们”(men)。
同样,在法国人权宣言中,“人”也是指“男人”(homme),而公民权中的“公民”也仅限于“男性公民(citoyen)。
1791年法国宪法,又进一步从法律上将公民概念男性化。
正是由于对法国人权宣言无视妇女权利的不满反应,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女权活动家奥兰普。
德。
古日(01ympedeGouges)女士,在1791年9月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宣言》。
2.富人特权所谓富人的特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参政权方面的财产资格限制。
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通过财产资格、间接选举等方式限制公民权(参政权),以便保护有产阶级的利益。
另外,表现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宪法保护的重点是财产权、契约自由和经济活动自由,从而使没有财产的处于被雇佣地位的劳动阶级长期处于悲惨的社会经济地位。
3.少数白人的特权美国宪法之所以没有明示规定平等原则,主要理由就是因为存在着奴隶制度。
美国宪法虽然没有公开使用“奴隶”一词,但仍确认了奴隶制的合法性(第1条9款、第4条2款)。
1857年联邦最高法院在“斯考特案”()((19How)3.)的判决使得奴隶制进一步得到美国的宪法保障。
早在1835年,法国人托克维尔就说过,在美国,排斥黑人的偏见仿佛随着黑人不再是奴隶而加强,日常生活中的不平等原则也随着法律废除不平等反而加强。
这个答案很容易找到。
这是因为废除蓄奴制是出于白人的利益,而非出于黑人的利益〔2〕。
不幸的是,美国后来的历史被托克维尔言中了。
内战以后虽然通过宪法第13条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
但是,美国黑人却面临着长期被歧视和被隔离的历史。
1896年联邦最高法院在“普莱塞诉弗格森案”()()中认为,只要提供的公共设施是同等的,实行种族隔离并不违反保护原则,从而确立了“隔离但同等”的原则。
这样,种族隔离制度得到了宪法上的保障。
印第安人的地位从1784年到1894年这110年中,美国联邦政府同印第安人缔结过720项土地转让条约,迫使印第安人让出了几千万英亩的土地,并被赶到荒芜的密西西比河以西去了。
历史上,美国政府实际上同时对印第安人采用同化和灭绝的两手策略。
〔3〕排华法案问题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排华法(TheChineseExclusionAct),规定熟练和非熟练的中国劳工10年内不得再进入美国,已在美国居住的中国人无权申请加入美国国籍。
188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1882年排华法案的补充条款,禁止中国人再次来美,即使是暂时离开美国的也不例外。
1892年又将排华法案延长10年,1904年,美国通过另一立法,无限期延长所有现存排华法案,并适用于美国的所有岛屿。
〔4〕 4.殖民主义特权殖民主义特权是前述基于种族主义的白人特权在境外的延伸和扩张,主要表现为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亚洲、非洲等地区,以侵犯当地人权为代价的种种特权。
例如,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历史上目的最邪恶的鸦片战争,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起侵犯当地司法权以及中国人权利的特权-领事裁判权以及租界地制度。
又如,19世纪期间,英法等西方列强还进一步对非洲大陆进行了野蛮的殖民扩张和瓜分领土的活动,在当地实行严厉的强迫劳动和种族歧视制度。
如果说,人权是指所有人,不分性别、种族、财产以及宗教信仰都应享有的固有权利,那么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西方大国中,不仅没有实现人权,反而表现出一种特权,即男性和富有的白人特权。
瑞士学者胜雅律也认为,“人”权起初并不被认为是“普遍的”,它们属于欧洲裔的人(特别是男性)。
因为近代欧洲人类学上“人”的定义被局限于性别和种族,甚至连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认为黑人和犹太人都是“动物”。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阶段的“人”权,是否应该称为人权是值得怀疑的。
为了避免引起误解,胜雅律建议最好使用“欧洲人的权利”来表达。
〔5〕三、国际法上人权保护的历史形态关于人权的国际保护,并不是与国内法同步而行的。
事实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权问题基本上是被当作纯属国内相关事项来对待的。
但历史上在一些特定的领域,有涉及权利保护的国家条约和实践。
〔6〕 1.保护少数者所谓保护少数者,是指通过条约保护一个国家内在人种、语言、宗教等方面处于少数群体的权利。
早期有关保护少数者的条约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缺乏一个核实条约规定是否被遵守的监督机制。
因此,当条约规定没有得到遵守时,或者在某一国内宗教、语言或人种上的少数者的权利遭到严重侵害时,近代国际社会主要依靠两种救济措施:一种是在权利受到侵害的少数者具有外国国籍的情形下,该少数者所属本国行使外交保护。
但这种外交保护权在本质上历来被认为属于行使保护权的国家权利;〔7〕另一种是当受害的少数者为本国人时,其他国家以人道主义为理由进行的干涉。
早期各国的实践表明,所谓人道主义干涉,一般都是欧美列强基于各自的政治和其他利益而采取的单方面行为,纯粹以人道主义为理由的干涉几乎没有发生过。
〔8〕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成立了国际联盟,在保护少数者方面,出现了由国际组织提供保障的可能性。
战后为避免历史上由于少数者问题而引起的地区性紧张和冲突的情况重演,还出现一系列有关东欧以及中欧地区保护少数者的条约。
尽管《国际联盟盟约》本身并没有专门规定保护少数者的条款,但在实践中形成了对少数者实施保障的一套制度及其程序,如建立了请愿制度,并在行政院建立了少数者委员会。
但总的来讲,国际联盟在保障少数者方面的实践是失败的。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国联保护少数者的机制缺少一般性。
换句话说,保障少数者的义务只限于少数的国家,而并没有形成各国的一般性义务。
〔9〕 2.禁止奴隶贸易与奴隶制度一样,奴隶贸易也自古有之,但国际性的跨洋跨洲的大规模奴隶贸易主要是近代非洲的奴隶贸易。
从15世纪40年代初葡萄牙探险队将10名非洲黑人劫掠到欧洲起,就揭开了近代史上非洲奴隶贸易的序幕。
最早的奴隶贩子是葡萄牙、西班牙,继而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瑞典等国,甚至一些欧洲的小国和后来的美国也都加入了奴隶贩子的行列。
从15世纪到19世纪这四百多年间,欧美的奴隶贩子从非洲向美洲贩运的黑人奴隶数以千万计,而因奴隶贸易而死亡的非洲大陆总人数则超过7000万。
〔10〕19世纪后,欧美一些国家内反对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的民间运动的推动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深入展开,导致这些国家废除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
但一些西方大国政府废除奴隶制的目的并非都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而是工业革命的进步使奴隶制过时。
因为不断进步的技术所需要的是海外市场,而不是廉价劳动力的供应。
殖民掠夺和统治对这些西方国家来说,是一种更加有利可图的“合法”交易。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有关禁止奴隶贸易的国际条约有: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签署的《关于取缔贩卖黑奴的宣言》、1841年伦敦签署的一个《关于取缔非洲奴隶贸易的条约》、1885年在柏林会议上最后通过的《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
但这些条约都有一些共同的历史局限性和缺陷。
首先,上述条约只禁止奴隶贸易,却没有禁止奴隶制。
其次,上述条约都没有对奴隶制或奴隶贸易本身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缺少有效的监督条约执行的机制。
再次,即使在禁止奴隶贸易方面,上述这些条约都规定得不大彻底。
1926年9月25在国际联盟主持下签署了《国际禁奴公约》首次对奴隶制下了定义,即“奴隶制为对一人行使附属于所有权的任何或一切权力的地位或状况”(第1条)。
同时该公约还责成各缔约国“防止和惩罚奴隶的贩卖”,并“逐步地和尽速地促进完全消灭一切形式的奴隶制”(第2条)。
但公约没有任何执行或实施条款,仅要求各缔约国就各自为执行公约而作出的规定相互通告并通知国联秘书长。
3.国际劳工组织与人权保护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资本家阶级无限制的压迫和剥削,工人阶级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日益恶化、贫困交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国际劳工组织,既是各种形式的工人运动斗争的成果,也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国内社会秩序而采取应付措施的结果,同时也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竞争和妥协的结果。
主张劳资调和及社会改良主义乃是国际劳工组织成立的主要思想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劳工组织大会通过了67个公约,涉及到劳动权利、劳动条件、保护女工、禁止童工等方面。
但是,有关保护劳动者基本权利的公约极少。
四、人权的国际化和普遍化 1.人权全面进入国际法领域的起因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已有某些涉及人权问题的条约以及有关的制度,但一般都仅限于个别的领域及狭窄的范围,不仅缺乏保障基本人权和自由的内容,而且也往往和当时大国的强权政治紧密。
如亨金教授所说,那时“虽然有人道主义的结果,但其动机主要是政治性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