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十三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人生全程发展)【圣才出品】
第14章人生全程发展1.研究人生发展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答:(1)研究人生发展关心的主要问题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①两个主要部分:a.人的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b.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②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a.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b.生理因素的发展;c.动作和活动的发展;d.言语的发展。
(2)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三种:①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几个月或几年)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
这种研究关注的是某些具体心理特质的变化,如:语言、智力或感知能力。
②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每一个年龄组称为一个“群体”。
③群体-连续研究。
这种方法克服了纵向和横断研究的缺陷,具体是: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个群体进行纵向追踪研究。
2.试述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答:(1)关于影响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哲学家和教育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人们一直关注遗传和环境这两个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生理的因素。
环境因素指个体生存空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
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环境;另一类是人类的社会环境。
(2)关于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二者的关系,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相互作用效应模型。
皮亚杰认为,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好的遗传和好的环境相结合导致好的发展结果,而不良遗传和差的环境相结合引起不良的发展结果;如果优越的遗传与贫乏的环境结合或不良的遗传与丰富的环境相结合,可能得到中等的发展结果。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第3章感觉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3.3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知觉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4.3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意识和注意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记忆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6.3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思维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7.3考研真题详解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பைடு நூலகம்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习题
第章
习题
知识
发展
精华
心理
笔记
学科
教材 复习
对象
第版
笔记
方法
习题
详解
真题
活动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2022·9】普通心理学(第5版)彭聃龄整体评价:★★★★★阅读难度:★★★★ ①【读前感】11年前, 当刚刚踏入心理学门槛的我翻开第4版的时,不禁一头雾水,大失所望。对于心理学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是心理 学的“初恋”就是“普心虐我千万遍,我却待她如初恋”的那个“初恋” ②有很多人让我推荐心理学(区别于心 理咨询)的入门书籍。换句话说,你可能通读了数遍,字面意思全都理解,机制原理全能背诵,但是当别人问你 某个地方时,你很可能讲不明白,即便你把原文都背出来,对方还是听不明白。
本书是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第5版)的配套辅导书(电子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 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 点。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该教材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 延伸和归纳。(3)精编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精选部分参考价值较高的考研真题(含全国统考和高校自 主命题),及该学科相关经典习题,并提供详细解答。这些题目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意识和注意)【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意识和注意)【圣才出品】第5章意识和注意1.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意识?答:(1)意识意识概念本⾝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度进⾏理解:①意识是⼀种觉知。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同样,⼈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舒服或饥饿等。
⼈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延性等。
②意识是⼀种⾼级的⼼理功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
即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
③意识是⼀种⼼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平,如从⽆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个连续体。
另外,意识还存在⼀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2)⽆意识⽆意识是相对于意识⽽⾔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意识有下列⼏种:①⽆意识⾏为。
即已经⾃动化了、不受意识控制的⾏为。
例如,在骑⾃⾏车时,⼀个⼈可以毫⽆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交谈,没有意识到⾃⼰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②对刺激的⽆意识。
它是指个体觉察不到对⾃⾝的⾏为产⽣了影响的事件,⽽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为产⽣了或⼤或⼩的影响。
③盲视。
即意识性的视觉丧失,⽽还是能够对投射到盲区的刺激进⾏准确的判断和辨认的现象。
2.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和能动作⽤?答:(1)意识的局限意识经验有⼀定的局限性。
有许多作⽤于⼈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们是意识不到的。
这种局限性通常是由感觉器官的特性决定的。
另⼀⽅⾯,当⼈们专注于⼀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不见。
在同⼀时间内可以进⼊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意识很难在同⼀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
(2)意识的能动作⽤意识的另⼀特性是它的能动性。
⼈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另外,有些个体会在特殊情况下产⽣“幻听”“幻视”等幻觉,即看见并不存在的物体,听到并不存在的声⾳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人 格)【圣才出品】
第12章人格1.心理学家是如何界定人格的?人格具有哪些特性?答:(1)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性①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天和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人格的独特性表现在能力、气质、爱好、认知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
②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
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人格跨时间的持续性和人格跨情境的一致性。
跨时间的持续性表现在个体的“自我”持久性上,即不管在人生的什么时期,从事什么工作,是穷还是富,幸福还是不幸,都认同自己是同一个人。
跨情境的一致性表现在不管身处何地,在校内还是校外,在家里还是工作单位,仍然是同样的特质或类似的行为特征。
③统合性人格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由多种成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例如,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它们紧密联系,综合成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品质。
人格是统一的整体结构。
每个人的人格特征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各种特征的简单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内容有规则地结合起来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并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④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2.人格结构包含了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答:(1)人格结构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系统等。
①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教材的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编 活动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5编活动与发展第13章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强化学习理论观点,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并在20世纪50年代大力提倡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A.托尔曼B.华生C.斯金纳D.桑代克【答案】C【解析】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其中一个应用就是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
2.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复制(再造)过程D.动机过程【答案】C【解析】观察学习有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也称复制过程,即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3.根据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教师应该()。
A.使教学活动符合认知加工过程B.及时给予学生反馈C.选择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D.积极鼓励学习的学习热情【答案】C【解析】在结构教学观中,布鲁纳提出的教学原则认为:为了使学习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
4.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答案】A【解析】桑代克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桑代克就是通过猫的迷笼实验研究,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5.一般情况下,学校或单位里都会评出一些“先进分子”,开个表彰大会,并给予奖励。
主要可以用()的理论来解释。
A.皮亚杰B.斯金纳C.韦纳D.班杜拉【答案】D【解析】本题应用的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替代强化,它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
6.当学生安静下来时就允许他离开禁闭室,这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答案】B【解析】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个体喜爱的刺激增强其反应的概率。
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条件或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5版配套练习题库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 5 版配套练习题库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 5 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简答题四、综合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 编绪论第1 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第2 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2 编人的信息加工第3 章感觉第4 章知觉第5 章意识和注意第6 章记忆第7 章思维第8章语言第3 编行为调节和控制第9章动机第10 章情绪和情感第4 编人的心理特性第11 章能力第12 章人格第5 编活动与发展第13 章学习第14 章人生全程发展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 认为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身的潜能得到不断发展的心理学派是()。
[统考2019 年研]A.机能主义B.人本主义C.行为主义D.构造主义【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A 项,机能主义学派主张意识是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机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并且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B 项,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实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人本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应该持续不断地成长。
C 项,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D 项,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2 当一个人非常开心的时候,大脑皮层最活跃的区域是()。
[统考2019 年研]A.左侧颞叶B .右侧颞叶C.左侧前额叶D.右侧前额叶【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对正常人的情绪研究中发现,诱发的积极情绪会引起左侧前额叶的明显激活,诱发的厌恶和恐惧情绪能激活右侧前额叶和前部颞叶。
3 甜味感受器主要分布在()。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思 维)【圣才出品】
第7章思维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问题的第一步是()。
A.克服思维定势B.消除功能固着C.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D.决定使用算法、还是启发法【答案】C【解析】纽威尔和西蒙用问题空间的概念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
他们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
而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因此,理解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
2.思维过程的最基本形式是()。
A.分析和综合B.比较和抽象C.具体化D.系统化【答案】A【解析】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具体化与系统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形式。
3.把轮船、飞机、自行车、小汽车等一类事物概括为交通工具,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性,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和深度,这说明思维具有()。
A.间接性B.概括性C.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D.直观性【答案】B【解析】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在进行思维时,人们需要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4.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
A.感知B.记忆C.想象D.思维【答案】D【解析】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5.思考问题时能冷静地分析其依据、是非、利弊,不易受别人暗示或自己情绪的左右,这是思维的()。
A.深刻性B.独立性C.灵活性D.批判性【答案】B【解析】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是否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知 觉)【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一、选择题1.与知觉过程最不密切的特点是()。
A.组织性B.恒常性C.变异性D.自动性【答案】C【解析】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有组织性和恒常性,并且知觉过程是自动发生的。
2.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A.运动知觉B.动景知觉C.诱发运动D.自主运动【答案】C【解析】A项,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
B项,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C项,诱发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也产生运动。
D项,将暗室内不动的光点知觉为运动就是自主运动。
3.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答案】A【解析】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4.当两个刺激物(光点、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是()。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诱发知觉D.自主知觉【答案】B【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学生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A【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语 言)【圣才出品】
第8章语言一、选择题1.去年,5岁的Tom在向妹妹解释他们的哥哥不呆在家里,会说“No he coming”,但今年他改成了“He’s not coming”。
这说明今年Tom已经在哪一方面有所进展?()A.语言敏感性B.语义C.单词层面D.句法【答案】D【解析】句法是研究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
Tom的妹妹能够正确地根据句法,重新排列各个组成成分的顺序,从而正确表达意思。
2.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A.音码B.音位C.语素D.单词【答案】B【解析】A项,音码一般是指拼音输入法。
B项,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C项,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
D项,单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3.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是()。
A.语音知觉B.词汇理解C.句子理解D.课文的理解【答案】D【解析】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它有三级水平:①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是语言理解的第一级水平;②句子理解是语言理解的第二级水平;③课文理解(篇章理解)是语言理解的第三级水平,也是语言理解的最高级水平。
4.对语音的识别过程是()。
A.语音知觉B.词汇理解C.句子理解D.课文的理解【答案】A【解析】语音知觉是指人们对语音的识别过程。
语音知觉是言语理解的第一步。
5.具有片断和简缩性,并具有较快速度的言语是()。
A.外部言语B.对话言语C.独自言语D.内部言语【答案】D【解析】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外部言语是与他人进行交际时的言语过程,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内部语言同外部言语相比:①更具有隐蔽性;②更具有片断性和简略性;③速度更快的特点。
6.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面结构理论是由()提出的。
A.布鲁纳B.皮亚杰C.乔姆斯基D.维果茨基【答案】C【解析】乔姆斯基的生成转化说认为,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知 觉)【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样?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答:(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2)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①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区别的。
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②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
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③对象与背景不仅可以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空间背景和时间背景的影响;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准确地讲,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3)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的举例说明: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
然而,当学生被身旁两个同学的谈话吸引,转而去听他们的话,这时,教师的声音就变成学生知觉的背景了。
这说明了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如果教室内很安静,那么即使教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课,学生也能听清楚;相反,如果环境中的噪音很大,那么教师用相同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楚了。
这说明了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
2.用事实分析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答: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分的特点从下图中的点子图上可以看出,尽管这些点子没有用线段联结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人们的知觉系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章节题库(第14章 人生全程发展)【圣才出品】
第14章人生全程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普莱尔在三年里每天三次对其子进行长期观察,并辅之简单实验,完成其心理发展报告,从研究设计上看,属于()。
A.横断研究设计B.纵向研究设计C.聚合交叉设计D.混合设计【答案】B【解析】普莱尔的研究设计,实质上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这属于纵向研究设计,也叫做追踪研究。
2.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于1925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
A.黄翼B.肖孝嵘C.孙国华D.陈鹤琴【答案】D【解析】《儿童心理之研究》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著。
3.造成儿童撒谎的原因,很大程度来自于()。
B.教师C.校内同伴D.校外同伴【答案】A【解析】家庭环境中有种种因素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但最重要的是家长(父母)的素质。
在婴幼儿的几年中,父母是其社会化的主要动因,他们充当儿童行为的示范者,对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表示认可和赞赏,而对不能接受的行为则加以惩罚。
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看,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其他环境条件所无法比拟的。
4.“狼孩”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遗传B.缺乏营养C.狼的影响D.缺乏社会刺激【答案】D【解析】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
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5.提出发展任务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A.埃里克森B.何林沃斯D.霍尔【答案】A【解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6.下述心理发展特征中哪项是错误的()A.发展具有不平衡性B.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C.发展具有随意性D.发展具有个体差异E.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答案】C【解析】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1--13章)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1--13章)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思考题
思考题第一章思考题: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的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5.心理学的研究有哪几种主要的类型?每种研究有什么特点?6.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7.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第二章思考题:1.脑是怎样进化的?脑的进化有哪些一般的趋势?2.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3.试说明神经冲动传导的基本方式,什么是电传导和化学传导?4.解释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5.什么叫裂脑研究?它对揭示脑的秘密有何重要的作用?6.如何跟踪脑学说的发展,认识大脑活动的特点和规律?7.什么是机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的关系如何?8.什么叫神经—体液调节?各种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有哪些影响?第三章思考题:1.什么是感觉?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2.试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3.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如何评价?4.视觉系统是怎样编码由外界输入的信息的?5.什么叫现代对立色理论,它和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试说明暗适应与明适应的特点及机制,了解视觉适应在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7.用视觉掩蔽说明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8.简单评述听觉的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
9.肤觉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10.温度对味觉感受性有什么影响?第四章思考题: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样?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2、用事实分析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想一想知觉的恒常性是怎样产生的?4、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5、什么叫双眼视差?怎样解释它在深度知觉中的作用?6、人的听觉定位有哪些规律与特点?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8、什么叫似动?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第五章思考题:1、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2、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和能动作用。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3章~附录)【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3章~附录)【圣才出品】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3章学习13.1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什么是学习?2.学习理论有哪些派别?3.技能是如何形成的?4.什么是技能的迁移?一、学习的一般概念1.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
(1)首先,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例如,小学生学习四则运算之后就可以解答复杂的算术题。
(2)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
例如,由于疲劳或疾病引起的行为的改变是短暂的,就不是学习。
(3)最后,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例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在阳光下的产生的明适应就不是学习。
2.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
他将学习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讲授者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学习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中不要求学生主动去发现什么,而只要求他们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以后并能在恰当的时候把知识提取出来或加以运用。
发现学习: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
换句话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然后再将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成为学习者自身的知识。
②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
也就是说,要在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课后习题(学 习)【圣才出品】
第13章学习1.举例说明什么是学习,学习行为具有什么特征。
答:(1)学习的含义学习(1earning)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的定义蕴涵三层意思:①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行为是相对持久的变化。
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就会相对持久地表现出来;③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
(2)学习的特征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
③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经验有两个涵义,既可以指个体通过活动直接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也可以指在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如个体学会的知识、技能和形成的人生观等。
2.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什么?两者的异同是什么?答:(1)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两个主要派别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2)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3)两者的区别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狗流唾液?是食物。
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白鼠去抓机关?只好说是由它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
②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③反应方式不同。
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能 力)【圣才出品】
第11章能力11.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一、能力的一般概念1.能力的含义能力的概念很复杂。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我们平时所说的能力,既包含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又包含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
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知识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
(2)技能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
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的动作是由外显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其动作的对象为物质性的客体,即物体。
心智技能的动作,通常是借助于内在的智力操作来实现的,其动作对象为事物的信息,即观念。
(3)关系①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能力不仅包含了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了一个人具有的潜力。
②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
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③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
3.能力、才能和天才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往往不是依靠一种能力,而是依靠多种能力的结合。
这些能力互相联系,保证了某种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种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称为才能。
能力的高度发展称天才。
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结合,它使人能顺利、独立、创造性地完成某些复杂的活动。
天才往往结合着多种高度发展的能力。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1.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①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像力、创造力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章节题库 第14章 人生全程发展)【圣才出品】
2.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于 1925 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 A.黄翼 B.肖孝嵘 C.孙国华 D.陈鹤琴 【答案】D 【解析】《儿童心理之研究》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著。作者 从 1920 年开始,主要以自己的孩子为对象,尤以出生到 3 岁时的心理发展为重点,进行了 持续多年的观察实验研究。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
8.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以后,最开始拓展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的心理学家是( )。 A.何林沃斯 B.普莱尔 C.霍尔 D.达尔文 【答案】C 【解析】普莱尔于 1882 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霍尔将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从普莱尔的婴幼儿阶段扩大到了青春期。因此,最开始拓展儿童 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的心理学家是霍尔。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4 章 人生全程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普莱尔在三年里每天三次对其子进行长期观察,并辅之简单实验,完成其心理发展 报告,从研究设计上看,属于( )。 A.横断研究设计 B.纵向研究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 D.混合设计 【答案】B 【解析】普莱尔的研究设计,实质上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进行有 系统的定期研究,这属于纵向研究设计,也叫做追踪研究。
4.“狼孩”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遗传 B.缺乏营养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刺激 【答案】D 【解析】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不能发挥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 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5.提出发展任务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
13.皮亚杰创造性地将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综合成( )。 A.实验室研究法 B.问卷法 C.临床法 D.实验法 【答案】C 【解析】皮亚杰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是他综合了观察法、询问法、测验 法和实验法而创造出的临床法。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 习)【圣才出品】
第13章学习13.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什么是学习?学习理论有哪些派别?如何进行认知和动作技能的学习?什么是学习的迁移?一、学习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例如,小学生学习四则运算之后就可以解答复杂的算术题。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
例如,由于疲劳或疾病引起的行为的改变是短暂的,就不是学习。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例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在阳光下产生的明适应就不是学习。
2.学习的分类(1)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分类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学习分为:①系列学习;②辨别学习;③概念学习;④原理学习;⑤问题解决学习。
其中,系列学习比较简单,问题解决学习较复杂。
(2)根据学习的结果分类根据学习的结果,可以将学习分为:①动作技能学习;②态度学习;③言语信息学习;④认知策略学习;⑤智慧技能学习。
(3)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类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意义学习;②机械学习。
其中,意义学习是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或建立某种内在的、必然的关系,而不是任意的、人为的关系。
机械学习中,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的、人为的联系。
(4)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根据学习的方式分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接受学习;②发现学习。
(5)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可以将学习分为:①认知学习;②动作技能学习。
二、学习理论1.学习的联结理论(1)经典条件作用由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
①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食物吃到嘴里,引起唾液分泌增加,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人 格)【圣才出品】
第12章人格一、选择题1.根据Sigmund Freud的观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可能固定在某个阶段而停滞不前,这是因为()。
A.父母的教育不当造成的B.个体的遗传因素造成的C.需要的过度满足或者过度挫折造成的D.大脑发育不良造成的【答案】C【解析】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2.关于生育顺序对于人格影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下述那一位理论家的理论?()A.Sigmund FrendB.Carl JungC.Alfred AdlerD.Anna Freud【答案】C【解析】阿德勒的出生次序论认为,即使是生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出生顺序先后不同,他在家中的地位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
例如,长子经常遭受失败的命运,害怕竞争;次子则喜欢竞争,具有强烈的反抗性。
最后出生的儿童常受到娇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问题,但也可能发展成异乎寻常的性格。
3.下述哪一个评论不是针对人格的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 theories of personality)常见批评?()A.缺乏可验证性B.针对妇女的性别偏见C.不充分的证据支持D.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ACD三项都是心理动力学对于人格解释的缺陷,但是不存在性别偏见。
4.Patchard博士相信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的基因决定的。
这种观点与下述哪一位研究者的观点吻合?()A.B. F. SkinnerB.Walter MischelC.Abraham MaslowD.Hans Eysenck【答案】D【解析】艾森克通过研究发现:在同一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向性的相关为0.61,而分开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向性的相关为0.42;异卵双生子的外向性相关为-0.17。
在神经质方面也有同样的发现,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相关为0.53,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的相关为0.38,而异卵双生子的相关为0.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编活动与发展
第13章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强化学习理论观点,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并在20世纪50年代大力提倡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A.托尔曼
B.华生
C.斯金纳
D.桑代克
【答案】C
【解析】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其中一个应用就是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
2.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复制(再造)过程
D.动机过程
【答案】C
【解析】观察学习有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动
作再现过程也称复制过程,即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
3.根据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教师应该()。
A.使教学活动符合认知加工过程
B.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C.选择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
D.积极鼓励学习的学习热情
【答案】C
【解析】在结构教学观中,布鲁纳提出的教学原则认为:为了使学习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
4.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答案】A
【解析】桑代克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桑代克就是通过猫的迷笼实验研究,提出了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5.一般情况下,学校或单位里都会评出一些“先进分子”,开个表彰大会,并给予奖
励。
主要可以用()的理论来解释。
A.皮亚杰
B.斯金纳
C.韦纳
D.班杜拉
【答案】D
【解析】本题应用的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替代强化,它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
6.当学生安静下来时就允许他离开禁闭室,这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答案】B
【解析】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个体喜爱的刺激增强其反应的概率。
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条件或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允许学生离开禁闭室是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条件或刺激,是为了增加学生安静的行为概率,因而是负强化。
7.奥苏伯尔用来解释有意义学习过程的是()。
A.强化论
B.试误说
C.同化论
D.发现说
【答案】C
【解析】A项,斯金纳提出强化论。
B项,桑代克提出联结-试误说。
C项,奥苏伯尔用认知同化理论来解释有意义学习过程。
D项,布鲁纳提出认知-发现说。
8.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
D.社会学习
【答案】D
【解析】A项,巴甫洛夫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作用说。
BC两项,操作条件反射作用说的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和斯金纳,前者提出联结试误说,后者提出了强化学说等理论。
D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9.斯金纳发现,效果最好的强化方式是()。
A.连续强化
B.定比间隔强化
C.定时间隔强化
D.不定比间隔强化
【答案】D
【解析】A项,连续强化是指每次行为之后都给予强化。
BD两项,不定比间隔强化是指每两次强化之间间隔的反应次数是变化不定的。
定比间隔强化是指间隔一定的次数给予强化。
C项,定时间隔强化是指间隔一定的时间给予强化。
斯金纳认为最好的方式是不定比间隔强化。
10.一次考试失败的学生,担心所有的考试都失败,这是()现象。
A.刺激的泛化
B.刺激的分化
C.反应的形成
D.反应的消退
【答案】A
【解析】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在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由于一次考试失败而害怕所有考试属于刺激的泛化。
11.下列现象中最适合采用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的是()。
A.狗学会“蹲坐”以获得食物奖励
B.正在学习有关记忆的心理学大学生
C.一位担心会失去工作的管理人员
D.去过医院打针的小孩开始害怕医生
【答案】D
【解析】经典条件反射就是用条件刺激取代非条件刺激,与反应进行联结的过程。
本题
中,打针是非条件刺激,痛觉是非条件反应,而医生是条件刺激。
A项为操作条件反射。
狗偶然蹲坐后得到了食物奖励,食物强化了此种行为,从而学会了蹲坐。
12.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刺激情景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结力量就会增加,这符合()学习规律。
A.准备律
B.效果律
C.近因律
D.练习律
【答案】B
【解析】效果律是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满意律);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烦恼律)。
13.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应该做的是()。
A.启发学生学习
B.引起学生的注意
C.呈现教学内容
D.提示教学目标和进度
【答案】B
【解析】根据加涅关于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的过程有8个阶段: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其中,动机阶段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