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试题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人生全程发展)
第14章人生全程发展14.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有什么作用?2.婴儿动作发展有什么规律?3.儿童语言是怎样获得的?4.什么是依恋行为?一、发展及其相关概念1.生命的各个时期在人的一生中,个体身心特征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
这种社会期待性的行为标准,称为发展任务。
本章依据个体的年龄和主要的发展任务,将人的一生分成八个阶段:产前期、婴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后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以及老年期。
2.影响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生理的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个体生存空间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
皮亚杰提出了相互作用效应模型,认为,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好的遗传和好的环境相结合导致好的发展结果,而不好的遗传和差的环境相结合引起不良的发展结果,如果优越的遗传与贫乏的环境结合或不良的遗传与丰富的环境相结合,可能得到中等的发展结果。
3.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与个别差异个体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发展状况和趋势,称为发展的共同规律。
发展的共同规律是从某一群体的平均水平得到的,反映了特定群体共同的发展特点。
个别差异是指发展中的个体在功能特性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多样性。
它显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4.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1)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几个月或几年)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
这种研究关注的是某些具体心理特质的变化,如:语言、智力或感知能力。
(2)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每一个年龄组叫做一个“群体”。
(3)群体—连续研究。
这种方法克服了纵向和横断研究的缺陷,具体是: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个群体进行纵向追踪研究。
二、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1.出生前(胎儿期)的发展(1)出生前的身体发展个体的生命始于母亲的受孕,即来自母亲的卵子和来自父亲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感 觉)【圣才出品】
第3章感觉一、选择题1.“感觉剥夺”实验说明()。
A.感觉提供了心理的原料,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初基础B.感觉为适应生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C.感受器只接受适宜刺激的现象,称作感觉器官专门化D.感受器不同,接受适宜刺激不同【答案】B【解析】“感觉剥夺”实验就是暂时让被试的某些(或全部)感觉能力处于不起作用的状态,把人放在一个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环境中进行研究。
该实验说明,感觉虽然是一种低级的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它对人来说意义重大。
剥夺感觉势必会影响知觉、记忆、思维等较高级的和复杂的心理现象。
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连正常的心理机能都得不到维持。
2.费希纳对数定律认为,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
A.以算术级数上升B.没有变化C.增强D.正比上升【答案】A【解析】费希纳定律又称对数定律,公式为P=KlgI,其中,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K为常数。
它预测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成对数关系,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
3.()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传递信息的。
A.神经特殊能量学说B.模式理论C.特异化理论D.行波理论【答案】C【解析】特异化理论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有些神经元传递红色信息,有些神经元传递甜味信息,当这些神经元分别被激活时,神经系统把它们的激活分别解释为“红”和“甜”。
4.如果一个人从黑暗的屋子里走出来,将会发生()。
A.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C.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答案】A【解析】克劳福德用分光描记法确定视杆细胞中的视紫红质的化学反应过程是暗适应过程的机制。
视紫红质是一种化学感光物质,在曝光时被破坏变色,在暗适应中又重新合成而恢复活性。
在光刺激时,视紫红质发生了分解而褪色,变成视黄质。
光刺激继续作用,视黄质再分解褪色,变成视白质。
因此,眼睛受到光刺激时间越长,视紫红质分解就越彻底。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章节题库(第7章 思 维)【圣才出品】
D.直观性
【答案】B
【解析】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
取出来,加以概括。
4.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 )。 A.感知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答案】D 【解析】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 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5.思考问题时能冷静地分析其依据,是非、利弊,不易受别人暗示或自己情绪的左右, 这是思维的( )。
A.深刻性 B.独立性
2 / 36
圣才电子书
C.灵活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D.批判性
【答案】B
【解析】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是否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具有独创性的
10.在头脑中提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舍弃非共同特征的思维过程是( )。 A.分析 B.比较 C.抽象 D.概括 【答案】C 【解析】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比较是指把各种 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 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
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以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2.学生解题能够“一题多解”,说明他的( )能力强。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答案】D 【解析】 (1)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 的信息,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2)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个短暂时间的现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试题
一、单选题:1.(C)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A觉知 B感觉C知觉 D认知2.看到一张桌子,听到一首乐曲,闻到一种菜肴的芳香,微风拂面感到丝丝凉意等,这些都是(B)现象。
A认知 B知觉C感觉 D觉知3、(B)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A动物心理 B个体心理C团体心理 D社会心理4、()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区别开来。
A认知过程 B情绪C意志 D心理特性5、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 (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认知的观点6、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使的心理学观点是( ).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精神分析的观点7、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 ).A.观察法B.实验法C.心理测验法D.调查法8、在现代心理学流派中,主张采用内省方法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的是( ).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行为主义D.格式塔心理学9、在心理学研究中,能够有效揭示事件因果关系,并对结果进行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实验法C.心理测验法D.调查法10、如果一个学生在一个月时间里接受两次测验,所得成绩相差很大,那么我们说这两次测验的(C )不好.A.效度B.施测时间C.信度D.常模11、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作为一种研究取向,仍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下面哪一项不是行为主义研究在实践中的运用?( ).A.程序学习B.行为治疗C.生物反馈D.计算机模拟12、下面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a心理是精神现象b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c心理是心的机能d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13、神经元接受从感受器或其他神经元发出的刺激的结构是: A 胞体 B 树突 C 轴突 D 终扣14、声音的频率和听觉的()特性相对应。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课后答案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课后答案【篇一:《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txt>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
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
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
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
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
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
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3.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睡眠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
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动 机)【圣才出品】
第9章动机一、选择题1.意志力最能体现在()中。
A.动机斗争B.目标确定C.行动方法选择D.决定执行【答案】D【解析】执行决定阶段,即将准备阶段所作的决定付诸实施,是意志行动的关键环节和完成阶段。
这一阶段最能体现出一个人意志力水平的高低。
2.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 models)认为,人的行为是下述哪两种之间达成某种平衡的结果?()A.奖赏额度与所需努力之间B.成功的机会C.个人对目标的认识与现实之间D.一个人内驱力的强度与奖赏之间【答案】C【解析】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动机是由他对这一任务成功可能性的期待及对这一任务所赋予的价值决定的。
个体自认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一目标中获取的激励值就越大,个体完成这一任务的动机也越强。
3.()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A.认知B.情绪C.意志D.个性【答案】C【解析】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4.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的是()需要。
A.生理B.安全C.归属和爱D.自我实现【答案】A【解析】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从低到高五个层次的物种需要组成,生理需要处于最低层次,它是力量最强大的、对个体的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因而它是最重要的。
5.根据霍尔的观点,所有行为的基本目的是()。
A.取得成就B.争取权力C.驱力消减D.个人成功【答案】C【解析】霍尔的驱力减少理论认为,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6.学生想参加校篮球球队为学校争光,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这反映的是()。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以上皆非【答案】C【解析】A项,双趋冲突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出现的冲突。
B项,双避冲突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人们又只能回避其中的一种目标时产生的冲突。
(含答案)《普通心理学》记忆章节真题演练
《普通心理学》记忆章节真题演练1、(统考2010)根据米勒(ler)的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A.3±2组块B.5±2组块C.7±2组块D.9±2组块【答案解析】根据米勒(ler)的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组块。
【答案出处】《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五版P2262、(统考2010)学生在考试时,回答选择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答案解析】学生在考试时,回答选择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再认。
再认是指学习过的材料同新材料同时出现时依然可以把他们区分开;回忆是指将学习过的材料或经历过的事件以文字或图像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显现。
【答案出处】《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五版P2373、(统考2011)故地重游往往令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许多在其他情况下不太容易想起来的事情。
能解释此现象的是()A.层次网络模型B.逆行性遗忘C.编码特异性原理D.激活扩散模型【答案解析】层次网络模型强调的是概念按逻辑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语义网络系统。
B.逆行性遗忘是一种记忆障碍,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
与之相对的还有顺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
C.编码特异性原理强调记忆情境和提取情境的一致性。
D.激活扩散模型强调概念以语义联系将概念组织起来。
【答案出处】《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五版补充知识点4、(统考2017)斯柏林(G.Sperling)采用部分报告法的研究表明,感觉记忆保持的字母数量约为()A.5B.7C.9D.11【答案解析】斯柏林(G.Sperling)采用部分报告法的研究表明,感觉记忆保持的字母数量约为9。
【答案出处】《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五版P222多选题5、(统考2010)根据记忆的SPI理论记忆系统的特点有()A.串行编码B.并行存储C.独立提取D.渐进遗忘【答案解析】记忆的SPI理论记忆系统的特点是串行编码,并行储存,提取独立,故选择ABC三个选项。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章节题库(第5章 意识和注意)【圣才出品】
第5章意识和注意一、选择题1.被连续选择性剥夺几个晚上慢波睡眠者将()(中山大学2006研)A.对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B.随着睡眠剥夺的进行,越来越不需要实验者唤醒被试C.当允许开始正常睡眠时,被试需要补偿所损失的慢波睡眠D.当允许开始正常睡眠时,被试需要更多时间来补偿REM睡眠【答案】A2.注意的转移与人的神经活动的()特性有关。
A.强度B.兴奋性C.灵活性D.平衡性【答案】C【解析】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与个体的神经的过程灵活性有关。
3.人们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这说明注意具有()功能。
A.选择B.整合C.维持D.调节和监督【答案】D【解析】注意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这体现在它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集中的情况下,错误减少,准确性和速度提高。
4.1964年,特瑞斯曼提出了解释注意选择功能的()。
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C.认知资源理论D.双加工理论【答案】B【解析】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Treisman,1964年提出了注意的衰减理论。
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5.()能够很好地解释在某些情况下人为什么对一些刺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现象。
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C.认知资源理论D.双加工理论【答案】A【解析】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
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6.注意的转移与注意分散的根本区别在于()。
A.任务的要求B.对象的变化C.时间的短暂D.意志的努力【答案】A【解析】转移是任务的要求,随整个当前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分心是指注意偏离了当前进行的活动,背离了活动的要求,是由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干扰引起的,是注意的一种障碍或缺陷。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编 绪 论【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编绪论第1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一、选择题1.JohnWatson认为心理学只应该把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与下列哪种关于心理学研究的特点最为吻合?()(中山大学2006研)A.心理学是基于事实的、系统的观察(Psychologyisempirical.)B.心理学是与社会历史背景分不开的C.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行为D.人类的经验世界是高度主观的【答案】A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A.灵魂B.行为C.行为与意识D.躯体与神经【答案】C【解析】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3.使用特定的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的()。
A.观察法B.测验法C.实验法D.个案法【答案】B【解析】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个案法是将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了人为性,提高了真实性B.减少了人为性,降低了真实性C.提高了人为性,增加了真实性D.提高了人为性,降低了真实性【答案】A【解析】自然实验法是指在自然生活情境中研究某些条件对心理现象的影响。
它没有实验室实验控制得严密,但得到的结果更加真实。
5.某人对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研究,观察并记录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的表现。
此人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访谈法D.自然实验法【答案】A【解析】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思 维)【圣才出品】
第7章思维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问题的第一步是()。
A.克服思维定势B.消除功能固着C.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D.决定使用算法、还是启发法【答案】C【解析】纽威尔和西蒙用问题空间的概念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
他们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
而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因此,理解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
2.思维过程的最基本形式是()。
A.分析和综合B.比较和抽象C.具体化D.系统化【答案】A【解析】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具体化与系统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形式。
3.把轮船、飞机、自行车、小汽车等一类事物概括为交通工具,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性,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和深度,这说明思维具有()。
A.间接性B.概括性C.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D.直观性【答案】B【解析】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在进行思维时,人们需要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4.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
A.感知B.记忆C.想象D.思维【答案】D【解析】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5.思考问题时能冷静地分析其依据、是非、利弊,不易受别人暗示或自己情绪的左右,这是思维的()。
A.深刻性B.独立性C.灵活性D.批判性【答案】B【解析】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是否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知 觉)【圣才出品】
第4章知觉一、选择题1.与知觉过程最不密切的特点是()。
A.组织性B.恒常性C.变异性D.自动性【答案】C【解析】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
知觉有组织性和恒常性,并且知觉过程是自动发生的。
2.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A.运动知觉B.动景知觉C.诱发运动D.自主运动【答案】C【解析】A项,运动知觉是指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
B项,动景运动是指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C项,诱发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也产生运动。
D项,将暗室内不动的光点知觉为运动就是自主运动。
3.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B.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C.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D.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也越多,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答案】A【解析】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活动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相反,非感觉信息越少,就需要越多的感觉信息,因而自下而上的加工占优势。
4.当两个刺激物(光点、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是()。
A.真动知觉B.似动知觉C.诱发知觉D.自主知觉【答案】B【解析】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学生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是利用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A【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章节题库(第14章 人生全程发展)【圣才出品】
第14章人生全程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普莱尔在三年里每天三次对其子进行长期观察,并辅之简单实验,完成其心理发展报告,从研究设计上看,属于()。
A.横断研究设计B.纵向研究设计C.聚合交叉设计D.混合设计【答案】B【解析】普莱尔的研究设计,实质上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这属于纵向研究设计,也叫做追踪研究。
2.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于1925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
A.黄翼B.肖孝嵘C.孙国华D.陈鹤琴【答案】D【解析】《儿童心理之研究》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著。
3.造成儿童撒谎的原因,很大程度来自于()。
B.教师C.校内同伴D.校外同伴【答案】A【解析】家庭环境中有种种因素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但最重要的是家长(父母)的素质。
在婴幼儿的几年中,父母是其社会化的主要动因,他们充当儿童行为的示范者,对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表示认可和赞赏,而对不能接受的行为则加以惩罚。
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看,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其他环境条件所无法比拟的。
4.“狼孩”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遗传B.缺乏营养C.狼的影响D.缺乏社会刺激【答案】D【解析】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
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5.提出发展任务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A.埃里克森B.何林沃斯D.霍尔【答案】A【解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6.下述心理发展特征中哪项是错误的()A.发展具有不平衡性B.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C.发展具有随意性D.发展具有个体差异E.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答案】C【解析】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章节题库(第3章 感 觉)【圣才出品】
第3章感觉一、选择题1.“感觉剥夺”实验说明()(东北师范大学2006研)A.感觉提供了心理的原料,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初基础。
B.感觉为适应生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C.感受器只接受适宜刺激的现象,称作感觉器官专门化。
D.感受器不同,接受适宜刺激不同。
【答案】B2.费希纳对数定律认为,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
A.以算术级数上升B.没有变化C.增强D.正比上升【答案】A【解析】费希纳定律又称对数定律,它预测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成对数关系,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
3.()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传递信息的。
A.神经特殊能量学说B.模式理论C.特异化理论D.行波理论【答案】C【解析】特异化理论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有些神经元传递红色信息,有些神经元传递甜味信息,当这些神经元分别被激活时,神经系统把它们的激活分别解释为“红”和“甜”。
4.如果一个人从黑暗的屋子里走出来,将会发生()。
A.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B.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C.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D.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答案】A【解析】克劳福德用分光描记法确定视杆细胞中的视紫红质的化学反应过程是暗适应过程的机制。
视紫红质是一种化学感光物质,在曝光时被破坏变色,在暗适应中又重新合成而恢复活性。
在光刺激时,视紫红质发生了分解而褪色,变成视黄质。
光刺激继续作用,视黄质再分解褪色,变成视白质。
因此,眼睛受到光刺激时间越长,视紫红质分解就越彻底。
5.注视一个红色的正方形一定时间后,再将视线转到白色的背景上,就会看到一个蓝绿色的正方形的现象,称为()。
A.知觉B.适应D.后象【答案】D【解析】感觉后象是指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留一段事件的现象。
后象有正、负之分。
正后象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的性质相同,负后象的性质则同原感觉的性质相反。
本题所描述的就是负后象现象。
6.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学感觉范畴的是()。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2编 人的信息加工【圣才出品】
第2编人的信息加工第3章感觉1.什么是感觉?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答:(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具有直接性特点。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感觉虽然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
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
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感觉剥夺”的实验表明没有由感觉提供的外界信息,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③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
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
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2.试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答:(1)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关系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指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则感受性越大。
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的关系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是指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3.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如何评价?答:(1)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的含义神经特殊能量学说由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提出。
认为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如视神经受到刺激产生视觉、听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听觉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3章~附录)【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3章~附录)【圣才出品】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第13章学习13.1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什么是学习?2.学习理论有哪些派别?3.技能是如何形成的?4.什么是技能的迁移?一、学习的一般概念1.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
(1)首先,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例如,小学生学习四则运算之后就可以解答复杂的算术题。
(2)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
例如,由于疲劳或疾病引起的行为的改变是短暂的,就不是学习。
(3)最后,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例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在阳光下的产生的明适应就不是学习。
2.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
他将学习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讲授者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学习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习中不要求学生主动去发现什么,而只要求他们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以后并能在恰当的时候把知识提取出来或加以运用。
发现学习: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
换句话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然后再将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成为学习者自身的知识。
②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意义学习: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
也就是说,要在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脑筋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A 觉知B感觉C知觉 D 认知2.看到一张桌子,听到一首乐曲,闻到一种菜肴的芬芳,细风拂面感觉丝丝凉意等,这些都是( B )现象。
A认知B知觉C感觉 D 觉知3、()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A 动物心理B 个体心理C 集体心理D社会意理4、()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差异开来。
A认知过程 B 情绪 C 意志 D 心理特征5、用信息加工的看法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想等心理过程的心理看法是 ().A.行为的看法B.生物学的看法C.现象学的看法D.认知的看法6、以为人类行为是由某种潜意识动机驱遣的心理学看法是 ( ).A.行为的看法B.生物学的看法C.现象学的看法D.精神剖析的看法7、采纳一种特意的丈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质量作出测定、鉴识和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 ).A.察看法B.实验法C.心理测试法D.检查法8、在现代心理学派别中,主张采纳自察方法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的是 ( ).A.结构主义B.机能主义C.行为主义D.格式塔心理学9、在心理学研究中,能够有效揭露事件因果关系,并对结果进行重复考证的研究方法是( ).A.察看法B.实验法C.心理测试法D.检查法10、假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月时间里接受两次测试,所得成绩相差很大,那么我们说这两次测试的 ( )不好 .A.效度B.施测时间C.信度D.常模11、20 世纪 50 年月此后,行为主义作为一种研究取向,仍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下边哪一项不是行为主义研究在实践中的运用 ?( ).A.程序学习B.行为治疗C.生物反应D.计算机模拟12、下边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a 心理是精神现象b 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c 心理是心的机能d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13、神经元接受从感觉器或其余神经元发出的刺激的结构是: A 胞体 B树突C轴突D终扣14、声音的频次和听觉的()特征相对应。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章节题库 第14章 人生全程发展)【圣才出品】
2.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于 1925 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 A.黄翼 B.肖孝嵘 C.孙国华 D.陈鹤琴 【答案】D 【解析】《儿童心理之研究》由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著。作者 从 1920 年开始,主要以自己的孩子为对象,尤以出生到 3 岁时的心理发展为重点,进行了 持续多年的观察实验研究。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
8.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以后,最开始拓展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的心理学家是( )。 A.何林沃斯 B.普莱尔 C.霍尔 D.达尔文 【答案】C 【解析】普莱尔于 1882 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霍尔将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从普莱尔的婴幼儿阶段扩大到了青春期。因此,最开始拓展儿童 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的心理学家是霍尔。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4 章 人生全程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普莱尔在三年里每天三次对其子进行长期观察,并辅之简单实验,完成其心理发展 报告,从研究设计上看,属于( )。 A.横断研究设计 B.纵向研究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 D.混合设计 【答案】B 【解析】普莱尔的研究设计,实质上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进行有 系统的定期研究,这属于纵向研究设计,也叫做追踪研究。
4.“狼孩”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遗传 B.缺乏营养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刺激 【答案】D 【解析】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不能发挥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 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5.提出发展任务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
13.皮亚杰创造性地将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综合成( )。 A.实验室研究法 B.问卷法 C.临床法 D.实验法 【答案】C 【解析】皮亚杰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是他综合了观察法、询问法、测验 法和实验法而创造出的临床法。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章节题库(人 格)【圣才出品】
第12章人格一、选择题1.根据Sigmund Freud的观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可能固定在某个阶段而停滞不前,这是因为()。
A.父母的教育不当造成的B.个体的遗传因素造成的C.需要的过度满足或者过度挫折造成的D.大脑发育不良造成的【答案】C【解析】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2.关于生育顺序对于人格影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下述那一位理论家的理论?()A.Sigmund FrendB.Carl JungC.Alfred AdlerD.Anna Freud【答案】C【解析】阿德勒的出生次序论认为,即使是生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出生顺序先后不同,他在家中的地位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
例如,长子经常遭受失败的命运,害怕竞争;次子则喜欢竞争,具有强烈的反抗性。
最后出生的儿童常受到娇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问题,但也可能发展成异乎寻常的性格。
3.下述哪一个评论不是针对人格的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 theories of personality)常见批评?()A.缺乏可验证性B.针对妇女的性别偏见C.不充分的证据支持D.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重要性【答案】B【解析】ACD三项都是心理动力学对于人格解释的缺陷,但是不存在性别偏见。
4.Patchard博士相信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的基因决定的。
这种观点与下述哪一位研究者的观点吻合?()A.B. F. SkinnerB.Walter MischelC.Abraham MaslowD.Hans Eysenck【答案】D【解析】艾森克通过研究发现:在同一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向性的相关为0.61,而分开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外向性的相关为0.42;异卵双生子的外向性相关为-0.17。
在神经质方面也有同样的发现,在相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其相关为0.53,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同卵双生子的相关为0.38,而异卵双生子的相关为0.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下面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a心理是精神现象b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
c心理是心的机能d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3、神经元接受从感受器或其他神经元发出的刺激的结构是: A 胞体 B 树突 C 轴突 D 终扣
14、声音的频率和听觉的()特性相对应。
A 音调
B 音响
C 音色
D 强度
15、“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 适应
B 对比
C 后象
D 视觉障碍
1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现象。
A同时对比B继时对
比C后象 D 适应
17、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为()
A 知觉B概括C
思维 D 感觉
18、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生理器官和最高级部位是()
A.脑干B.丘脑C.大脑D.延脑
19、闻到苹果香味或看到它是红色等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A.知觉B.感觉C.感受性D.感觉阈限
20、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他,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知觉B.统觉C.色觉D.感觉21、5000HZ以下的声音的听觉机制主要由下列哪种理论解释?
A. 频率说
B. 地点说
C. 拮抗说
D. 神经齐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