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与品质

合集下载

03作物产量及品质形成

03作物产量及品质形成

三、作物群体结构的栽培调控 1、群体结构的指标体系 • 群体组成(作物种类,不同器官比例); 群体组成(作物种类,不同器官比例) • 群体大小 ( 密度 、 干物质积累量 、 茎蘖数 、 叶面积指 群体大小(密度、干物质积累量、茎蘖数、 穗数或果数、根系状况) 数、穗数或果数、根系状况); • 群体分布 ( 指群体中的个体及个体中的器官的时间 、 群体分布(指群体中的个体及个体中的器官的时间、 空间分布或配置) 空间分布或配置)。
第二节 作物产量的形成规律
一、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禾谷类:穗数、穗粒数、粒重; 禾谷类:穗数、穗粒数、粒重; 豆类: 株数、 株荚数、 荚粒数、 粒重; 豆类 : 株数 、 株荚数 、 荚粒数 、 粒重 ; 薯类:株数、薯数、单薯重; 薯类:株数、薯数、单薯重; 甘蔗:茎数、单茎重; 甘蔗:茎数、单茎重; 烟草:株数、叶数、单叶重。 烟草:株数、叶数、单叶重。 • 作物产量形成可以分解为各个产量构 成因素的形成过程。 成因素的形成过程。 • 每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都有其关键 时期。 时期。
二、作物品质的评价 • 评价品质的两种指标:化学指标,物理指标。 评价品质的两种指标:化学指标,物理指标。 • 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指标体系: 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指标体系: 粮食作物品质的指标体系(如稻米的碾磨品质、 (1)粮食作物品质的指标体系(如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 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 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 经济作物品质的指标体系(如花生的加工品质、 (2)经济作物品质的指标体系(如花生的加工品质、外观 品质和营养品质) 品质和营养品质) 饲料作物品质的指标体系(如玉米的营养品质) (3)饲料作物品质的指标体系(如玉米的营养品质)
作物干物质生产、 二、作物干物质生产、分配与产量形成

产量及品质年度总结(3篇)

产量及品质年度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2023年,在公司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以提升产量和产品质量为核心,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现将本年度产量及品质工作总结如下:二、产量情况1. 产量目标完成情况:本年度,公司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5%,超额完成了年度生产计划。

其中,主要产品产量增长20%,新型产品产量增长10%。

2. 生产效率提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加强员工培训等措施,生产效率提高了10%。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设备利用率提高了5%;- 人工效率提高了8%;- 生产周期缩短了15%。

3. 产能扩充:为满足市场需求,公司投资新建了一条生产线,使产能提高了20%。

同时,对现有生产线进行了升级改造,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品质情况1. 品质目标完成情况:本年度,公司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了98.5%,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满足了客户需求。

2. 质量管理体系:公司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具体措施如下:- 加强员工质量意识培训;- 严格执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定期进行质量审核和改进。

3. 品质提升措施:- 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可靠性;- 加强原材料采购和检验,确保原材料质量;- 严格生产过程控制,降低不良品率;- 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满意度。

4. 品质事故分析及改进:- 本年度,公司共发生品质事故10起,较去年同期降低了30%。

针对事故原因,我们采取了以下改进措施:- 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水平;- 优化生产设备,减少故障率;- 完善生产流程,降低人为因素影响;- 加强供应商管理,提高原材料质量。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生产计划与实际产量差异:部分月份生产计划与实际产量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变化和原材料供应不稳定。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加强市场调研,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确保生产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2. 品质事故频发:虽然本年度品质事故较去年同期有所降低,但仍有发生。

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简述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肥料运筹原则

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简述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肥料运筹原则

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简述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肥料运筹原则【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肥料的运筹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的形成特点。

因此,了解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肥料运筹原则,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了解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肥料运筹原则,首先需要了解不同类型小麦的特点。

根据生长周期的长短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小麦可以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大类。

冬小麦生长周期长,适应寒冷的气候,而春小麦生长周期短,适应温暖的气候。

在种植冬小麦和春小麦时,肥料的运筹原则有所不同。

对于冬小麦来说,由于其生长周期较长,需要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提供足够的养分。

因此,冬小麦的肥料运筹原则是前期适量施肥,后期适量追肥。

在冬小麦播种前,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小麦的养分需求,适量施入基肥。

基肥的施用量通常是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小麦的播种量来确定的。

播种后,由于冬小麦的生长周期长,所以在生长季节中应及时进行追肥。

追肥主要是通过分期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冬小麦的养分需求。

具体追肥的时间和施用量需要根据冬小麦的生长情况和气候条件来确定。

而对于春小麦来说,由于其生长周期较短,生长速度较快,需要在生长的早期迅速提供养分。

因此,春小麦的肥料运筹原则是早期适量施肥,后期减量控制。

在春小麦播种前,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小麦的养分需求,适量施入基肥。

基肥的施用量通常是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小麦的播种量来确定的。

播种后,由于春小麦的生长周期较短,生长速度较快,需要在生长的早期及时进行追肥。

追肥主要是通过分期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以满足春小麦的养分需求。

但是,由于春小麦生长周期短,所以在生长后期需要减量控制肥料的施用,在保证养分供应的同时,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的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

此外,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肥料运筹原则还与土壤的肥力情况密切相关。

在肥料的运筹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小麦的养分需求,合理调整肥料的种类和施用量。

水稻产量与品质关键因素分析与优化

水稻产量与品质关键因素分析与优化

水稻产量与品质关键因素分析与优化水稻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饮食健康。

对于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有着诸多的因素影响。

本文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优化,以期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一、水稻产量关键因素1. 水肥管理水肥管理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水稻的生长期内,水肥管理的恰当与否将会对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过量的用水和肥料会导致水稻过度生长,从而影响水稻的发育和产量。

而缺水和缺肥则会限制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导致产量的降低。

因此,在水肥管理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的生长期和不同的地理位置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同时,还需注意选用优质的肥料,以及在灌溉和施肥过程中合理控制用水和肥料的用量,以达到最佳的肥料利用率,提高水稻的产量。

2. 生物学措施生物学措施同样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生物学措施包括病虫害的防治、植物营养和土地改良等方面。

病虫害的防治包括药物或者生物治疗等措施,以保护水稻作物免受病虫害的危害。

而植物营养和土地改良则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产量。

在选择生物措施时,应该注意选择符合当地土地、气候和作物习惯的生物措施,以充分发挥生物措施的效果。

同时,还需注意及时清理草、夯实土壤,以便于水稻的成长,提高产量。

3. 种植方式种植方式也会影响水稻的产量。

一种优秀的种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水稻产量。

而错误或不适当的种植方式则会导致产量的降低。

在选择种植方式时,应该根据当地的土质、气候、水源等因素,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种植方式。

例如,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可以采用直播种植方式,以提高水稻的产量。

而在土质相对偏瘠或乾旱的地区,则应该采用适合的栽培方式,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二、水稻品质关键因素1. 稻种品种的选择稻种品种的选择是影响水稻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不同的气候、土质和地理条件下,选用不同的稻种品种,可以使水稻产出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何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如何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如何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是农业生产和园艺种植中非常关键的因素。

农民和园艺师常常努力寻找各种方法来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以满足市场需求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您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一、土壤管理良好的土壤管理对于植物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土壤管理方法:1.土壤肥力调查:了解土壤的性质,如土壤类型、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并做好土壤肥力测试,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

2.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测试结果,准确计算施肥量,并选择适当的肥料种类进行施肥。

合理的施肥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避免过度或不足施肥对植物影响。

3.有机肥料应用:适量添加有机肥料,如腐熟堆肥、有机废弃物等,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和保持土壤湿度。

有机肥料还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和有机质,促进植物生长。

4.保持水分:合理管理土壤水分,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

根据植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特性进行浇水,确保植物获得足够的水分。

二、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常见的限制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病虫害防治的方法:1.定期巡视:定期检查植物的叶片、茎和果实,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

2.合理使用农药:选择适当的农药进行喷洒,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注意农药的使用剂量、施药时间和施药方法。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益虫等生物来控制病虫害,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并保护生态环境。

三、适宜的种植技术合适的种植技术对于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种植技术:1.适时播种: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确保植物在最适宜的生长期生长和发育。

2.密植与疏植:对不同的植物品种,根据其生长特点和产量要求,选择适宜的植株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疏导致的产量下降。

3.修剪和摘心:通过修剪和摘心来控制植株的生长和分枝,使植株形态合理、通风透光良好,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产量。

四、科学的灌溉管理科学的灌溉管理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的理解

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的理解

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的理解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是一个常用的说法,用来描述不同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结果。

它指的是在顺利的情况下,产量会增加,但产品质量可能会下降;而在逆境下,产品质量却可能会提高,但产量可能会下降。

这个说法最初源于农业生产,用来描述农田产量和农作物品质的关系。

在农田环境顺利,水、养分、气候等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农作物生长快速,产量会增加。

然而,由于农作物生长迅速,可能得不到充分的照顾,导致品质下降。

相反,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可能变慢,但因为生长过程中得到更多关注,农作物的品质可能会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说法也被应用到其他领域,如工业生产、商业运作和个人成长等。

在工业生产中,当企业处于繁忙和高产出状态时,可能会出现忽略产品质量的情况。

企业可能会通过加快生产速度来满足市场需求,但这可能会导致质量控制不严格,产品质量下降。

相反,在生产速度减慢或人员减少等逆境情况下,企业可能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在商业运作中,这个概念也可以解释为在市场竞争中的两种策略。

一些企业选择通过提供大量的产品来吸引顾客,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这种策略在顺境时可能非常有效地增加产量和利润,但也有可能因为数量的过多而降低产品质量。

而另一些企业选择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以此来吸引顾客的眼球。

这种策略在逆境时可能表现出色,但可能因为产量的降低而影响利润。

在个人成长方面,这个说法可以看作是描述个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和表现。

在逆境中,个人可能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逆境可以促使个人更快地成长和进步,提高他们的能力和品质。

相反,在顺境中,个人可能会变得懒散和满足,从而降低了自己的品质和表现。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并不是绝对的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可能会存在,但也可能有例外。

在一些情况下,顺境和逆境可能同时带来高产量和高品质。

农作物品种的三个基本特性

农作物品种的三个基本特性

农作物品种的三个基本特性
农作物品种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用于种植的特定品种,它们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适应性、产量和品质。

首先,农作物品种的适应性是指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土壤、水资源等,以及不同的种植方式,如播种、施肥、灌溉等。

这种适应性使农作物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从而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其次,农作物品种的产量是指它们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一定的时间内所产
生的收获量。

这种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施肥、灌溉等,因此,农作物品种的产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

最后,农作物品种的品质是指它们的营养成分、口感、外观等特性。

这种品质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施肥、灌溉等,因此,农作物品种的品质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

总之,农作物品种具有三个基本特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

这些特性是农业
生产的重要指标,决定着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也决定着农作物的品质。

因此,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品种,以保证农作物的高产和优质。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平衡产量与品质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化 学物质的过度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 破坏。
经济收益
社会福祉
平衡产量与品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 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平衡产量与品质可以提供更加安全、健康 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
04 实际应用案例
高产优质作物的种植经验
土壤质量
土壤的肥力、酸碱度、透气性等都会影响 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B
C
气候条件
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对作物的生长 和品质也有重要影响。
施肥管理
合理的施肥计划,包括肥料种类、施肥量和 施肥时间,对提高产品品质至关重要。
D
提高品质的措施
优化种植技术
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如精准农 业、智能农业等,可以提高作物 产量和品质。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目录
• 作物产量 • 产品品质 • 产量与品质的平衡 • 实际应用案例
01
பைடு நூலகம்
作物产量
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光照、温度、降雨等对 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显 著影响。
土壤质量
土壤的肥力、酸碱度、 水分等因素对作物的生 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品种选择
不同品种的作物在产量 和适应性方面存在差异 。
种植技术
市场价格
作物产量高不一定能带 来高收益,市场价格也 是关键因素。
成本投入
提高产量的同时也要考 虑成本投入,包括种子 、肥料、农药等。
品质要求
在满足产量要求的同时 ,也要注重产品品质, 以满足市场需求。
品牌建设
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产品 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
02
产品品质
品质的影响因素

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优质稻米的外观品质无垩白、透明度高、粒形整齐。
玉米色泽鲜亮、粒形整齐、无破碎、含水量低。
一、作物的品质及其评价指标
评价作物品质时,一般需要对形态指标和理化指标加 以综合评价,才能确定其优劣。
二、作物产品的品质形成
(一)禾谷类作物品质形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灌浆初期干物质积累慢,主要合成蛋白质 。 乳熟期干物质积累最快,淀粉合成强度远 大于蛋白质。
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
粒长、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透明度。
一、作物的品质及其评价指标
3. 粮食作物的品质
(3)加工品质
指不明显影响加工产品质量,但又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如水 稻的整粒精米率、粒型、透明度;小麦的出粉率。
➢ 糙米率大于79% ➢ 精米率大于71% ➢ 整精米率大于58%
一、作物的品质及其评价指标
2.生理化学指标
是指根据作物产品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
➢ 各种营养成分 ➢ 各种有害物质(如残留农药) ➢ 毒重金属的含量
一、作物的品质及其评价指标
3. 粮食作物的品质
(1)营养品质 (2)食用品质 (3)加工品质 (4)商品品质
一、作物的品质及其评价指标
二、作物产品的品质形成
(一)禾谷类作物品质形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蜡熟期淀粉积累又变慢而蛋白质继续积累。
二、作物产品的品质形成
(二)大豆品质形成
油分在结荚中期积累多 蛋白在后期积累多
三、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生态因素 栽培措施
三、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作物品质的诸多性状,例如形状、大小、色 泽、厚薄等形态品质,蛋白质、糖分、维生 素、矿物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等理化品质, 都受到遗传因素的控制。

烟草的产量与品质

烟草的产量与品质
糖碱比(总糖/烟碱-12。
氮碱比(总氮/烟碱):与香气有关,以1左右为宜。 焦油烟碱比(焦油/烟碱):与安全性有关,以6~15为宜。 钾氯比: 一般以4~10为宜。
4. 烟叶的物理特性
烟叶物理特性:主要指叶片厚度、叶面密度、单叶重、 平衡水含量、填充性、含梗率等。
5. 烟叶安全性(又称烟叶卫生)
1) 烟叶毒性:①外界主要是农药残毒和霉菌及重金属砷铅汞 镉等污染; ②内部是烟叶本身所含的如烟焦油和醛、酮、醇 类的亚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
2) 提高卷烟安全性的途径: ①农业方面:合理栽培措施,来改善卷烟的燃烧性,降低焦 油含量,提高安全性;低焦油品种培育;大田期慎用含氯化肥; 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②工业方面:卷烟上增加过滤嘴;增加卷烟孔隙度,改善燃 烧性;卷烟盘纸上打孔;发展膨胀烟丝;发展烟叶薄片;卷制 混合型卷烟。
外观质量包括:部位、颜色、光泽、成熟度、 组织结构、油分和弹性、色度、长度、厚度、 叶片成份、病斑破损,杂色、身分等指标。
2. 烟叶的内在质量
(一) 烟气质量,又称烟质。是指烟叶或烟丝通过燃 烧所产生的烟气的特征特性。衡量烟气质量的因素 很多,但总的泛指香气和吸味两项。
1)香气:香气是给人以一种愉快与舒适的气相物质 在鼻腔里的生理反应,包括“香气类型、香气质、 香气量”三个方面组成; 按照香气将我国烟叶类型 分为:清香型(云南烟叶),浓香型(河南烟叶) 和中间型(贵州、山东的烟叶)。
2.影响烟叶产量形成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主要影响 作用是什么?
3.影响烟叶的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及主要化学成分 指标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4.生产上如何通过那些重要栽培技术措施,来获得 适产优质烟叶?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经济系数=(光合面积*光和 强度*光和时间-呼吸消耗)* 经济系数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但通过品种 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达到高值范围。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三者的关系 1.作物的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2.经济产量的形成是以生物产量即有机物总量为物 质基础的。没有高的生物产量,也就不可能有高的 经济产量。但是有了高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的高 低还要取决于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经 济系数。 由此看出,它们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正常生 长的情况下,各个作物的经济系数是相对稳定的、 因而生物产量高,经济产量也较高.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二、产量的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 体的产量,即由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上的株 数两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不同的作物产量 构成因素有所不同。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禾谷类:产量=穗数×单穗粒枝数×每分枝荚数× 单荚实粒数×粒重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一)粮食作物的品质 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芋类作 物,产品为籽粒、块根和块茎。产品品质概括为 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和商品品质。 1.营养品质:指产品的营养品质,主要决定于产 品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 禾谷类作物是人类营养中蛋白质和淀粉的主要来 源,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9%-26%,谷子8%9%,玉米5%-20%,水稻5%-11%。禾谷类作物 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及含量来判断的生物营养价 值。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
三、作物产量的形成特点
作物产量的形成与器官分化、发育和光合产物的分 配和累计密切相关,把作物的生育期划分为3个阶 段: 生育前期:营养生长阶段,光合产物主要用于根、 叶、分枝的生长,骨架生长 生育中期:生殖器官分化、形成和营养器官旺盛生 长的重叠期 生育后期:结实成熟阶段,光合产物大量运往籽粒, 营养器官停止生长且重量逐渐减轻,穗和籽实干物 质重量急剧增加,直至达到潜在储存量。

第三章 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第三章 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第三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作物产量的概念;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掌握作物产品品质的涵义;掌握作物品质改良的途径。

掌握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概念;理解生产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措施。

教学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作物产量的概念;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物产品品质的涵义;作物品质改良的途径。

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概念。

难点是生产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措施。

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的产量及其生产潜力一、作物产量的概念1.作物的产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部分。

2.生物产量:指作物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物质的总量(一般不包括根)。

在组成作物躯体的全部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90-95%,矿物质占5-10%,因此,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的生产和积累是农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3.经济产量:栽培目的所需要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经济产量可以是生殖体(籽粒、荚果、果实),也可以是营养体(根、茎、叶)。

4.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经济系数 =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决定经济系数的因素:①与所利用的产品器官有关:以营养器官为产品的作物较高,如薯类0.75~0.85;以生殖器官的一部分作为产品的作物较低,如禾谷类、豆类等,小麦0.3~0.4,水稻0.5,大豆只有0.3。

②与收获产品的化学成分有关:以碳水化合物为产品的较高,以含脂肪、蛋白质为产品的较低。

③同一作物和同一品种,经济系数还决定于栽培条件和栽培水平。

5.作物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光合时间)―呼吸消耗+根系吸收]×经济系数,称为光合性能的五个方面。

6、产量的形成过程作物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作物干物质的积累过程,呈“S”型生长曲线。

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缓慢增长期:生长初期,苗小,叶少,干物质积累与叶面积呈正比。

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第三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作物产量的概念;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掌握作物产品品质的涵义;掌握作物品质改良的途径。

掌握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概念;理解生产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措施。

教学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作物产量的概念;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物产品品质的涵义;作物品质改良的途径。

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概念。

难点是生产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措施。

教学内容第一节作物的产量及其生产潜力一、作物产量的概念1.作物的产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部分。

2.生物产量:指作物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物质的总量(一般不包括根)。

在组成作物躯体的全部干物质中,有机物质占90 — 95%,矿物质占5 — 10%,因此,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的生产和积累是农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3.经济产量:栽培目的所需要产品的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经济产量可以是生殖体(籽粒、荚果、果实),也可以是营养体(根、茎、叶)。

4.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决定经济系数的因素:①与所利用的产品器官有关:以营养器官为产品的作物较高,如薯类0.75〜0.85;以生殖器官的一部分作为产品的作物较低,如禾谷类、豆类等,小麦0.3〜0.4,水稻0.5,大豆只有0.3。

②与收获产品的化学成分有关:以碳水化合物为产品的较高,以含脂肪、蛋白质为产品的较低。

③同一作物和同一品种,经济系数还决定于栽培条件和栽培水平。

5.作物产量二生物产量义经济系数二[(光合面积义光合能力义光合时间)一呼吸消耗+根系吸收]义经济系数,称为光合性能的五个方面。

6、产量的形成过程作物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作物干物质的积累过程,呈“S”型生长曲线。

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缓慢增长期:生长初期,苗小,叶少,干物质积累与叶面积呈正比。

2)指数增长或直线增长期:干重(W)增长决定于初始干重(W0)、相对生长率(或干重增长系数)R、和生长时间(t),之间可用指数方程W=W0eRt表示。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

合产物少,产量内容物主要依赖于花前贮备物。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产
量的大部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 源的同化产物有就近输送的特性。
除了叶面积大小和光合速率以外,颖花叶比、粒叶比等也用来表示
源的供给能力或强度,其比值越高,说明单位叶面积供给物质量越多。
二、库
定义:库主要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广义的既包括最终贮存同化物的器官,如种子、果实、块根、 块茎等,也包括还在生长中的幼嫩器官,如根、茎、叶、花、
二、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 器官数量所构成。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Engledow,1923;松岛,1957),并 依作物种类而异:
表3~1 各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名称 禾谷类
产量构成因素 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薯 油

类 菜
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部分是有机氮化合物。
同化物的运输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韧皮部输导组织的发达 程度,是影响同化物运输的重要因素。
四、源、流、库的协调及其应用
源、流、库是决定作物产量的3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作物群体和个体的发展达到源足、库大、流畅的要求 时,才可能获得高产。 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库对源的大小和活 性有明显的反馈作用。 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 素的双重作用。 一般来说,流不会成为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 源、库的发展及其平衡状况往往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 源、库在产量形成中相对作用的大小随品种、生态及栽培条 件而异。
禾谷类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其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负 相关,高赖氨酸玉米比普通同型种产量低。 一般认为,不利的环境条件往往会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蛋白量的 多数农艺措施往往导致产量降低(Ahmadi,1993)。 国际水稻研究所(1973)提出了“蛋白质阈值”的概念,即蛋白质含 量超过该界限值时,稻谷产量会随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而下降。

园艺植物产量与品质形成基础

园艺植物产量与品质形成基础

新技术的应用
精准农业
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传感器 等先进技术,实现园艺植物生长 环境的精准监测和调控,提高产 量和品质。
智能农业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技术,实现园艺植物生长过程 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 降低成本。
生物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基因组学等技术, 改良园艺植物品种,提高抗逆性、 产量和品质。
生态农业
循环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利用生物天敌、 生物农药等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 用,提高园艺植物产量和品质。
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园艺植物废 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提高园艺植物产量和品质。
有机农业
推广有机农业,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 防治措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园艺 植物产量和品质。
THANKS
04
提高园艺植物产量与品质的策略
选择优良品种
总结词
选择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园艺植物品种是提高产量与品质的基础。
详细描述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园艺植物品种。同时,关注品种的遗传改良和良种繁育,以获得 更好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肥
总结词
合理施肥是园艺植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 关键,需根据植物需求、土壤肥力和气 候条件进行科学施肥。
园艺植物产量与品质的关联
园艺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是相互关联的 ,高品质的园艺植物通常也具备较高 的产量,而产量的提高也可能影响品 质的优劣。
园艺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品种、环境条件、栽培技 术等,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 于提高园艺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02
园艺植物产量形成基础
光照对产量的影响
感谢观看
每种植物都有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 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了解植物的耐热性和耐寒性,选择 适宜的种植环境,可以提高产量。

如何评估培育技术中的产量与品质

如何评估培育技术中的产量与品质

如何评估培育技术中的产量与品质培育技术中的产量与品质评估引言: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培育出产量高且品质优良的农作物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非常重要。

然而,如何评估培育技术中的产量与品质却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培育技术中的产量与品质评估,以便实现更高效、更环保的农业生产。

一、采集样本与数据收集要评估培育技术中的产量与品质,首先需要采集样本并收集相关数据。

样本可以是农田中不同地块的作物,也可以是实验室中的研究植株。

收集数据的方式可以是实地观察、经验调查或者是科学实验。

在这一步骤中,科学家和农民应当通过标准化的方法来选择样本和收集数据,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二、产量评估产量是培育技术中最基本的评估指标之一。

为了准确评估产量,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单位面积上的产量:通过统计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量,可以衡量培育技术的效果。

可以使用传统的农田调查方法或者现代的遥感技术来进行测算。

2. 实物重量或数量:直接对样本进行称重或计数,以评估产量的多少。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型试验或实验室研究。

3. 成熟期评估:观察并记录作物的成熟期,以评估培育技术对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

早熟的作物通常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

三、品质评估除了产量之外,作物品质也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指标。

对于不同作物,品质评估的方法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通用的品质评估指标:1. 外观特征:观察和比较作物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以确定其品质。

可以使用标准化的评分系统来进行评估。

2. 营养价值:通过分析作物的营养成分,比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含量,来评估其营养价值。

这可以通过实验室分析或者现代技术来获取。

3. 味觉评估:人们对作物的口感和味道有着不同的偏好,因此进行味觉评估是一种重要的品质评估方法。

可以邀请专业的品鉴师或普通消费者来参与,以获取不同观点和反馈。

四、其他因素的考虑在评估培育技术中的产量与品质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以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量与品质
很多人认为,产量与品质原本就是矛盾的,要完成产量可能就不能保证品质,要保证品质就可能完不成产量。

对此,我不以为然。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工作实践,作为一名生产管理人员,我深感:如果产品不能符合品质标准,不能满足顾客的品质要求,那么生产再多数量的产品也是徒劳的。

不仅不能给公司创造利润,反而要额外增加返工、返修的人工和材料投入,严重的还可能报废,因而增加公司的生产成本、品质损失和信誉损失。

当然,产品的品质也并不是越高越好,越严越好。

如果这样要求品质,那么对公司而言,也是一种浪费,品质过剩的浪费,由此带来人、財、物的浪费。

我认为,产品品质首先要符合现有的质量标准,能够让顾客满意,这是最基本的质量态度。

当然,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公司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机器设备和品质管理上较为先进,能够不影响正常的成本投入下,那么可以适度的提高产品品质,以超出顾客的期望,进一步赢得顾客的信赖。

所以,我总的认为:品质优先,产量达标。

即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生产目标,在不影响生产目标达成的情况下不断提高产品品质。

那么,如何实现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况。

我觉得:首先,生产人员自身要熟悉和掌握好每道工序的品质标准,只有每个过程把好关了,才能保证最后的成品品质符合标准;要持续教育培训作业员的作业方法、技能,增加作业熟练度,避免出错,提高品质;优化生产物流方式、备料速度,减少不必要的工时浪费,合理安排作业员,让他们发挥自身的技能特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性,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作为产品、工艺、设备和品质管理人员,要不断地优化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设备功能和品质检验,持续地提高品质水平和生产效率。

唯有如此,才能让产量和品质得到同步提高、螺旋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