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增先:一笔一画细斟酌
分析方增先的写实主义绘画
分析方增先的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历史中,现实主义是一个主要流派。
但是,历经时代风潮,现实主义美术因被历史性的误读——极度地推崇艺术服务于政治的理念、偏执大众看得懂的写实样式而遭排斥;因其写实形态与商业牵连被蔑视;还因其兼有叙事与意义承载的错位受冷落。
然而,无论时事变迁或观念转变,都不曾改变方增先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眷恋和执守。
他遵循现实主义的艺术方向绝不是被意识形态所驯服或是浮夸的盲从,这既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严峻形势所推重,又是他艺术开创和深入发展的自觉。
他以为现实主义艺术根本的意义或核心的价值在于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贯穿在对现实社会本真样态的整体观照和深入阐释,对社会历史进程和民众生存状态抱持的人文情怀,对繁华世态恒守的批评立场,以及引导追求精神品格的正义勇气和思辨境界。
这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理性灼见和感性力量,也是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应该承接的社会担当,所谓“古今至明之士,借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石涛语)。
方增先的思想和情感总是被时代所牵动,因此,他的绘画创作经历了一次次的浪潮,而在每一个波段,他对现实主义精神都有透彻的领悟和确切的把握。
他的绘画着重呈现中国农民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谱系,艺术地表现新时代农民的生活风采和创造力量,反映新中国建设发展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图景,折射出国家和民族、社会和民生的人文进度、精神向度、文明高度,并以作品来蕴其思、涵其虑、托其心、表其意、寄其情、明其志。
一、新中国建设初期在现实主义作为主流话语,其艺术观念和创作法则被积极推广伊始,方增先等一批中国画人物画家就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摒弃传统文人画“出世”的积弊,付诸人物画积极的现实品格;改革传统文人画柔弱的人物造型,凸显时代人物的阳刚之气,以适应国家意识的需要。
得益于新中国思想文化变革发展的助力,方增先和同道们满腔热情又极具智慧地衔接现代的观察方式,提炼传统的笔墨机制,主动择取西方的绘画精要,建构起崭新的话语形态,创作了体现制度力量,反映社会优越,表现时代风尚,激扬民众热情的艺术精品,如50年代的《粒粒皆辛苦》,60年代的《说红书》,70年代的《艳阳天》等等。
传承与创新——新浙派人物画大家方增先的水墨人物画作品探究
方增 先《 怎样 画水 墨人 物 画》 这 本 书最早 出版 于 2 0 世纪6 0
年代 , 它是后来 琳琅 满 目的人物 画教材 的最 早原 型。该 书的 出 版, 对 以后 的人 物画的研 究和教 学起 了很好 的示范性作用 , 它第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次 系统 、 科 学地 把人 物 画学 习中应注意 的事项和 作者 已经 总
有诗 的韵味 、 情景 交融 , 这 一点在方增 先的 画中有 很好 的体 现。
用文人 的情怀作 画, 这也是 与西画拉开距 离的一种 需要。 进入 2 1世纪 以来 , 8 0 岁高龄 的方增先先生百尺竿头更进 一 步, 他的水 墨人物 画创 作更加从写实走 向写意, 开始 尝试层叠 的 表达技法。我们看到他探 索的雄心和脚步 , 为之钦佩和感动。
所有新 浙派 人物 画的笔 墨方法技巧 。虽然今 人对《 艳 阳天》 小说 “ 高、 大、 全” 的样 式 多有质 疑 , 但方增 先创作 的《 艳 阳天》 系列插
图值得每一位 当下 国画人 物画家反 复品读和钻研 学 习。 2 . 《 怎样 画水墨 人物 画》 : 第一本系统的水墨人物画教材
结 语
方增先 在水 墨人物 画上取得 的 巨大成 就 , 是后来 人应 当珍 惜 的宝贵财 富和资源 。他 的笔 墨立足 于民族和 时代 需要 , 在中
内省的力量——我看方增先先生对于中国人物画中西融合的反思
内省的力量——我看方增先先生对于中国人物画中西融合的反思文潘公凯展览报道.女*方增先先生是我的老师,他是第一代。
新浙派”面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浙派人物画的旗手.他对于中国人物画在技法观念、教学改革上的思考与实践,为现代中国人物画开一代新风做出r卓越的贡献。
方先生在早年求学舯代便练就了两方面的坚实基本功.一是准确生动、刘画深人的素描造型能力.二是来自于写意花岛画.山水画的笔墨抒情功夫。
其后他又在创作实践中把二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井开创了造型严谨而兼富笔墨意趣的个人风格。
方先生画^物时,^物脸上的面的转折是用笔一撇.选“一撇”是从花鸟画。
勾花点叶”撤叶子的笔i击借鉴而来.井经过思考研习的成果。
将花舟的笔墨引入^物画.既有线又有大笔触,稠化痕迹明显而且痛快酣畅、水墨淋漓.笔墨韵味十足。
充分发挥了宣纸和写意笔墨的静致。
画中^物的脸部与衣垃简洁概括.以墨线为丹,兼镡明暗结构.又富有蚌活意趣。
这种技法启迪了吴山明、周思聪.聂鸥等一大批画家。
在已经取得的成就面前,方先生并没有抱定原有的风格一成不变,而是以令人敬佩的勇气与开拓意识,重新审视中国人物画的中西结合问膊.审视自己的过去,继续探索,以求创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方先生曾经有一段时间对自己学素描持反省阻至否定的态度.对中国画创作与教学中的素描基础进行了擦刺舶反恩,这种反息源直于方先生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
他所思考的问题是:素描(包括经过改造的结构素描)作为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究竟台适不台适,这样做的利弊究竟如何?这是方先生在深刻领悟中国画传统之后进行的潦屡攻反思.在中国画的理代转型时期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参照意义。
方先生对于将素描作为中酱人物画造型基础的反思,从蕈种意义上来说,是绘画界多年以来对于以中西融合改造中国画的无数回合的讨论中最有深度的思考之一。
我曾跟方先生讨论过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层面来看:其一,是作为浙派人勃画的总结,不能简单否定素描。
方增先美术作品赏析
方增先美术作品赏析摘要:1955年,方增先先生创作的《粒粒皆辛苦》一举成为了新人物画的开山之作。
作为新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方增先一直在创新。
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方增先是一位勇于改革、独辟蹊径的艺术家,求新求变是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艺术目标。
上世纪50年代,方增先在黄宾虹、潘天寿等先生的影响下,开始进行新人物画的探索,尝试着墨块之间的干湿、燥润、浓淡的变化对比。
他拥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有其独到的一面。
他的作品,既精于写实又兼容写意,造型精到,富于笔墨情趣。
关键字:水墨人物画,中国画,方增先,绘画艺术正文:说到美术作品赏析就避不开“美术是什么”这一基础问题,那么我就从这一问题开始我的阐述。
“美术”是艺术中的一个主要的门类。
从艺术的角度看,美术也就是“造型艺术”;因为它是有形的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也被称作“空间艺术”;还有“视觉艺术”的名称,是因为美术诉诸于视觉,是用眼睛看的。
同时,美术也是一种文化,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
美术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是艺术家精心创造的,有很大的特殊性,比之生活中的真实语言往往有更强的感染力。
譬如看一幅写实的人物画,画面中的人物和动作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人,在做什么,甚至从面部的表情和具体的细节里了解所表达的内容。
有些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大的震撼力,能够触动观者的心灵,久久不能平静。
例如,人们看了描绘圆明园残迹的优秀美术作品,激起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加强爱国主义信念。
在抗日战争中,人们看了《流民图》等优秀作品,激起救亡的热情,奔赴抗日前线。
当然,也有些使人愉悦心情的作品,看了会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例如,一些抒情的风景画、花鸟画和静物画。
方增先先生是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
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方增先的作品怎么样?是否具有收藏价值?
方增先的作品怎么样?是否具有收藏价值?方增先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中我国写实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开创了新浙派人物画派,并推动其不断发展,方增先先生的画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如果你不熟悉方增先的名字,但对他的画往往是非常熟悉的,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人。
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是我国现代优秀画作的代表作,方增先是中国画写实风格的代表人物。
有着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他描绘的人物既有笔墨,形象也非常准确,因此,很多人都很欣赏他的作品。
在《说红书》中,他对每一个人物都进行了干、湿、厚的处理,自由而准确,而其他具有写实风格的画家则有所克制。
很多人刻画人物的面容,笔墨的变化都不如方增先。
但需要注意的是,《说红书》是方先生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了,在这幅作品之后,他的其他作品都没有超过这个画作的水平,在《说红书》这个作品中,人物塑造已经是突破了一定的高度。
方增先是西方绘画的初学者,他在造型上有着坚实的基础,后来发展在写意人物画上。
他以扎实的造型技巧、阴郁的水墨画手法、清晰的书法线条、写实的创作理念,在吸收国内外古今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自己独特的水墨人物画风格。
比如,1965年创作的《说红书》就是一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代表作。
上世纪70年代,作家浩然出版了小说《艳阳天》,他特地是请了方先生来为他的小说画插图。
1975年,他完成了30幅插图,后来,三家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艳阳天》插图集的三个版本。
1984年方增先任上海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1985年任上海美术馆馆长,1999年任上海市美协主席,2010年任国家画院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方增先的作品在拍卖场上有几件作品成交价在百万元以上。
比如说穿《渡黄河》的成交价为368万元;《人物线描》卖出了198万元;《天罗地网》的成交价为 103.31万元。
因为对于方增先的作品是否具有收藏价值,答案是肯定的,要知道方增先是一位著名艺术家,他的作品自然是不便宜了。
当然,前提是作品必须是真实的,这样才能有价值。
浅析方增先积墨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画大变革与大讨论的 2 0 世纪 8 0年代 ,不但继 将众多的人物 、宏大的场景融合成一个单元 , 承 了我 国优 良的民族文化传统 ,而且巧妙地借 取 得 既统一 又 不失 精微 细 节 的艺术 效 果 。远观 鉴 了西方绘 画 的某 些构 成 因素 ,具有 很 强 的时 舞龙队伍浑然不可分割 ,近看则层次井然 ,人 代感和代表性 ,是一个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创新 物形 象和表情刻 画深入 ,每个人 物衣着 的质
1 2 8
传统绘画形式的继承 ,又是大胆的创新 。 形象朴实厚重 、浑然一体。 第二个艺术特点表现在 :具有很强的时代 积 墨法 最大 的特 点是可 以塑造 出古 朴厚 重 、雄浑博大的艺术形象 。反复积染、逐层加 感。具体说是将积墨法和笔墨 、用色和人物形 象结合起来 ,创造 出属于 自己的表现语言 ,从 深 的积墨将画面 的不同部分联系成一个更单纯 中体现 出时代感 。一幅画必须整体来看 ,单独 的整体 ,与传统一遍成 型的人物画相 比,从细 抽出一部分是为 了分析研究 ,被一 幅画打动和 节上说是更丰富 , 从整体看则更完整。具体说 震撼 的时候 是感觉不 到局部 存在 的 。不难 看 就是增加了画面的明暗层次 ,在阴阳、黑 白的 出,方增先的积墨人物画并不是单一技法 的展 基础上增加 了微妙 的灰调子 ,极大地丰富了画 示 ,而是笔 、墨、形、色等因素和谐交融 的统 面的层次感 ,从而创造出浑厚苍茫 、大气磅礴 整 体 。 墨 块 的反 复 叠 加 ,达 到 笔 墨 浑 然 一 的意象 。这一创新增加了所画人物 的厚重感和
人物画的研究与创作有 所启发 。 关键词 :方增先 ;积墨人物 画;艺术特点 ;笔墨浑然
方增 先是 中国 当代写意 人物 画的代表 画 力 。这 是 由于作 者将 画面 中不 同的人 物 和场 景
转变和融合——记方增先水墨探索之旅
鸿、契斯恰科夫和从德国回来的舒传曦几大素描体系。
契斯恰科夫体系的素描分面训练法和徐悲鸿的西洋体积明暗造型方法,尽管能解决中国画造型的大前提问题,却不能把造型和笔墨完美地结合。
舒传曦也讲结构,但更注重形式的结构。
而方增先根据对伯里曼《人体结构》的研究和对传统造型法则的研究提出了团块的结构概念,并在多年实践之后,总结成文,在《美术丛刊》第七期上以《中国人物画的造型问题》1为题发表。
在这篇文章中,他论证了中国画“从来就按形体结构去造型”,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对中国画造型基础训练方法问题作出总结和归纳。
在此期间,方增先的实践也是硕果累累,如《粒粒皆辛苦》、《说红书》和《艳阳天》等等。
《粒粒皆辛苦》是方增先第一幅尝试将水墨、线条和现代的速写、素描结合起来画的水墨画创作。
画的起因是1955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院组织了“敦煌考察团”去西北,回来时正值秋天,路上看到农民在地里收割的情形,有感而发,该画以“锄禾日当午”诗中的句子为题,画面呈现S形构图,具有北方地域特色包着头巾的蹲在地上拾取麦穗的农民在画面上占据着主体位置,右上角拉着粮食的骡车则点明了时间,地点,也为事件的发生加以铺垫。
作者通过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农民对粮食的珍惜之情,从而表达了对农民、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稍后方增先创作的另一幅《说红书》就堪称浙派人物画的巅峰之作了。
《说红书》在取材上并无惊人之处,画面描绘的是公社社员们利用田间休息的时候讲革命故事的场景。
但其作品成功之处在于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刻划和人物之问相互关系的恰当处理。
画家经过反复研究,六易其稿,终于创作出一组性格鲜明,神态各异的农民群像。
在其中,有经验丰富的农村干部,有经过战争考验的复员军人,有充满着羡慕斗争生活,憧憬未来的姑娘,也有天真活泼、崇敬英雄人物的儿童,而他们的神态上一方面都全神贯注于故事,另一方面画家又根据他们的年龄、身份、阅历对神态作了恰如其分地描绘,有的欣赏入神,有的面露惊讶,有的急于等待故事的结局……;而那个说故事的青年只是露了一个背影,但从他抖擞的精神和手中钢枪(镢头)的挥动,以及整个身躯的动态,都表明故事已发展到紧张时刻,这使画面更加引人入胜。
浅析方增先水墨人物画
Literarytheorytoexplore 文艺理论探索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5浅析方增先水墨人物画文/徐双 黄沧粟摘要:方增先是一个勇于探索的艺术家,他创造性的将西方素描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将山水画中雄浑浓厚的积墨法应用在中国写意人物画上,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本文将从方增先对“浙派人物画”的传承和发扬,进一步说明方增先怎样对中国人物画进行创新。
关键词:方增先;人物画;水墨艺术;创新1 “海派”技法传承和水墨人物画二十世纪初海上画家有很多,其中以吴昌硕、黄宾虹最具代表性。
吴昌硕从篆刻和书法中汲取灵感,并把它们应用到绘画上,使作品有了凝重朴厚的画面感。
方增先被吴昌硕画面中大气浑厚的画面效果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拜吴昌硕亲授弟子王个簃为师,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方增先也颇受启发,对传统绘画的领悟更进了一步。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派人物画的画家们将山石的皴法应用到人物画中,以表现人物的光影感和体积感。
方增先突破了原先的绘画程式,以线条来表现人物的体积,把花鸟画中的没骨绘画再以线条相结合开创了浙江人物画的新方法。
1942年所绘《说红书》一图中,整幅画面的形态是处于静止的,虽然说书人背对着观者,但从他手舞足蹈的动态形象,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人物之间的互补,使画面效果变得更加的丰富,也引发观者更多思考的空间。
在这幅《说红书》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增先是非常用心的,相比于之前他所绘人物画有很大的不同。
在这幅画中方增先先是舍去了背景,只突出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也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把他们组合起来,形成组块,人物之间留出来的空白被当作了背景,并且这种团块的画法,更加突出主要人物。
在笔墨方面也没有复杂,简单中又带着轻快。
这幅《说红书》开创“浙江人物画”的经典作品。
说红书在1975年的时候,方增先为小说《艳阳天》创作插图,为了创作更真实的农民劳作场景,方增先来到农村亲自体验生活。
方增先意笔人物画浅析
方增先意笔人物画浅析作者:于聪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6期摘要:意象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也顺应了历史的要求,并且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有了新的发展。
这个新的发展更具有时代意义,是值得继续关注研究的。
本文的切入点就是意象油画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绘画语言特征。
关键字:意象油画;物象;心象就意笔人物画而言,被誉为“新浙派人物画”奠基人的著名画家方增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中国意笔人物画的变革、创新之大成者。
他在继承传统,又如何实践传统,创造新的适应新时代审美所需求的笔墨语言方面,建立了“新国画”的审美语言和美学体系,实践了他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的理念。
方增先早年系统地接受了学院派教育,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造型能力。
他早期在中国意笔人物画的创作中,借鉴西方素描造型的特点,巧妙地与中国水墨画传统绘画相结合,在研究花鸟画的笔墨技法中汲取营养,将西方的写实造型观转化为中国画的意笔造型观,为中国意笔人物画在造型与水墨关系的处理上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方增先意笔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和笔墨结构的变化与发展,是在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下转化的。
他早期的作品如《说红书》(图1)、《粒粒皆辛苦》等等,以线为主造型,用线的粗细、墨的强弱、块面与线条的交错运用,体现中国画水墨写意的笔法和墨韵,而人物形象和手的处理,是从解剖的角度去塑造,并且为更好地表现结构施加了色、淡墨加以皴染。
这种笔墨结构代表了时代特征,反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方增先作为浙派中国意笔人物的领军人物,他的艺术追求和发展,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按照时代的需求而进行变革、创新的。
八十年代,在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碰撞中,他力求在笔墨形式和语言表达上,通过实践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最佳结合点。
他用时代的笔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产生了《帐蓬里的笑声》(图2),《祈祷的老人》等等反映藏民生活的水墨作品。
从中我们看到他为实践新的笔墨语言而不倦求索的身影。
忆方增先先生
忆方增先先生作者:郑辛遥来源:《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第1期郑辛遥在方增先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由中华艺术宫、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举行“方增先先生追思会”。
大家在一起共同缅怀与方先生相处的时光,先生为人师表的风范、对后辈的热情勉励、温和率真的性情,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先生鼓励终身受用1992年10月,我在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上开设《智慧快餐》漫画专栏。
1994年该作品选(一组8幅),参加上海地区选送第八届全国美展的作品展览,时任上海市美协秘书长徐昌酩先生告诉我“方老对你的作品评价蛮好的”,我听后十分高兴,随即把当年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出版的第一本《智慧快餐》漫画集寄赠方老师指教。
不久,在美术馆见到了方老师,他鼓励我说:“你在新民晚报上的哲理漫画蛮好格,一图一文有特色,这种漫画儿可以看看想想,你在哲理漫画方面可以探索一条路出来。
”说实话,我刚尝试开设漫画专栏,心里很没底,能够得到方老师大画家的肯定和鼓励,使我信心倍增,并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画下去。
1994年《智慧快餐》系列漫画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1995年获第三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至今这个专栏仍每周日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新作品,已连续29年,创作了1400余幅作品。
一幅题词充满关爱2012年10月,在《智慧快餐》漫画专栏20周年时,新民晚报社、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馆联合举办了“漫条思理—郑辛遥智慧快餐漫画展”。
展出前,我冒昧写信给方老师,请他为画展题词。
很快接到方夫人卢老师的电话,说方老已收到来信,这两天就会写的。
大约过了一周,我又接到方老师的电话:“辛遥,我已给侬写好了,近日可来取。
” 我真是喜出望外,没想到这么快,第二天就去了方老师家。
因方老身体不好,是他弟弟接待了我,说这几天方老师一直有低热,已经好几天没动笔了,前些日子老家来人请他写几幅字,都放在一边没动手。
前天他感觉身体略有好转,一早起来给你写了一幅。
方增先人物画大展好评如潮
方增先人物画大展好评如潮作者:傅通先来源:《文化交流》2009年第12期当代中国人物画艺术巨匠方增先的人物画大展11月3日在浙江美术馆隆重揭幕。
方增先1931年生于浙江浦江西塘下村(今属兰溪),历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上海画院副院长、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从事中国画创作、教学、研究半个多世纪,是新浙派人物画当之无愧的奠基人、领军者。
出席开幕式的冯远、梁平波、许江、杨晓阳、吴天行、杨建新、肖峰、宋忠元、顾生岳、卢坤峰、刘国辉、吴山明、童中焘、孔仲起等数百位名家、观众,对方增先杰出的中国人物画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说:方增先是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家。
上世纪60年代,他和他的同时代画家共同开创了“浙派人物画”这一当代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艺术流派而享誉海内外。
方增先成功地承担起振兴中国人物画的历史使命,作出了超越他的许多同代人的卓越贡献。
著名画家、浙江省对外友协会长、浙江省委原副书记梁平波说:“方增先先生是我的老师,他德艺双馨,为人谦虚朴实,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新浙派人物画的开创者,他既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又富有创新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说:方增先先生开创了一条当代中国人物画别开生画的道路,为当代中国人物画变革创新提供了杰出的典范。
方增先先生是新浙派人物画的当之无愧的领军者,是中国人物画当代变革的始终不渝的追索者。
著名画家卢坤峰教授说:方先生是当今德艺双馨、桃李满天下的中国画大师。
新中国的新人物画家,成就最高的仍然是方增先。
上世纪80年代方先生调至上海后,有几年专以白描为主,使传统的十八描之外又增添了“方氏白描”。
我这样说是因为他的白描基本上不是“描”,而是写出来的,是方中见圆、中西融合、以中为主的新笔法。
在线条的组织上、人物的夸张变化上、笔法趣味等方面都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国辉说:方增先领军的浙派人物画里面,如果现在我们排排座可以排出5个人来,但是方增先先生无疑是浙派人物画的代表。
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生活作者:胡建君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0年第06期夏初,方增先老师家的大院草木葱茏,蛱蝶翩飞。
池子里鱼儿悠悠,莲花灼灼,黑背大狗“泰戈尔”王者般倚在木门边上。
我进客厅等待,坐在方老师自己设计的鸡翅木大桌边,这张桌子并不横平竖直,有着简洁巧妙的现代西式造型,却用最传统最中国的榫卯结构件做装饰。
一抬眼看见对面有大束娇艳的玫瑰和百合,竟插在古旧的夔纹青铜器上,感觉十分奇特。
回头却有更奇异的一幕,只见方老师拄着拐杖,笑眯眯地从门外进来,居然在大热天穿着一条丝绒棉裤!方:你看到我肯定觉得怪吧,大热天穿着厚厚的棉裤。
胡:是啊,方老师,这么挥汗如雨的日子您这般装束,人家会想着您是不是练过功夫啊,哈哈。
方:前些年我开画展,《美术报》写了个报道,说看到我的时候,只见一个又瘦又小的老头,在六月的初夏穿着毛衣,外面竟然还套着一件皮夹克!他们说这样的身体怎么能画画呢。
其实我长年累月这样,习惯了。
因为体质不是很好,一受冷就会引起关节疼痛,美术馆底楼的空调又开得很低,所以每次去,都要准备厚衣服。
我在家的时候,每次走上阁楼去画画,拄着拐杖,一步一步,非常缓慢,人家看背影也会觉得怪。
其实一到楼上,到了平地,我就活动自如了,画画的时候腿不会疼,大概是在运动中的缘故。
其实我平时的动作一点不亚于年轻人。
比如单脚抬起穿裤子,我从来不用人扶,也不用坐,都是站着穿的。
美术馆的同事评价说馆里两个人走路跑步特别轻巧,一个是我们馆里拍照的,还有一个就是我。
现在卢琪辉还经常讲我耳朵好,老远就知道某某人来了。
嗅觉也很好,现在还是这样,一走到外面,或者走到某个房间,都会留意一下,任何环境都有一种特别的气味,因此气场也不同。
胡:画家大都感官灵敏,所以您一下子就找见了这么好的一位夫人。
您和卢老师是同班同学吗?方:说来话长。
我刚进美院时,卢琪辉才十三岁。
她是用姐姐的名字“卢莹辉”报考的,当时虚报了两岁,懵懵懂懂地,就进了学校。
卢琪辉小时候身材细长,梳着粗粗的麻花辫,圆圆的脸蛋,十分清纯可爱。
宗师风范 高山仰止——在方增先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上的发言
广益艺术属于人民,人民需要艺术,方先生用笔墨描绘劳动者,从中找到创作之源,同时以自己充满个性的艺术感受,使劳动者的形象各显美姿增香添色,方增先先生是怀揣大爱之心的好老师,方先生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近30年,潜心教学,言传身教,瑞泽桃李,一大批在当代人物画界有广泛影响力的著名画家都是方增先先生以笔墨引领精神感召、手把手带出来,除此之外,他高度重视美术馆的学术建设和社会服务使命,缔造了中国第一个国际艺术平台—上海双年展,是当代中国艺术多元发展、繁荣创新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美术大家方增先2020年12月25日下午,在中华艺术宫召开了方增先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
方增先先生是浙派人物画的领军者,浙派人物画以中国绘画特有的“骨法用笔”,墨分五彩的传统表现形式,精准概括传神的艺笔造型能力,融时代生活气息,赋予人物画以新的意义。
方增先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物画的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人物,为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不断求变革、图创新,不懈探索追求,用中国传统水墨开创具有时代气息和饱含现实生活温度的中国人物画创作新天地,融西方素描、人体结构和中国水墨为音容,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时代革新大潮,对于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粒粒皆辛苦》《说红书》到70年代的《艳阳天》《孔乙己》,方增先先生的人物画成为浙派写实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些高峰作品是国美人教学的富矿,值得我们持续挖掘和研究,方增先先生是笔墨聚焦人民的艺术家,浙派人物画就是一朵献给时代劳动人民的精神之花,方先生深入祖国广袤大地,扎根生活现场教学、创作,劳动者的形象在方先生的笔下获得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答案,这也给人留下了许多思想的启迪,为时代留下的鲜活记忆。
广益《绒帽老人》方增先〔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的艺术、心灵的艺术,包括他晚期研究型创作的《家乡板凳龙》、一大批西藏题材的人物画写生创作,以及后期完成的巨幅面的一群藏民骑马呼喊着奔向远方的《祭天》。
方增先:不断创新臻于化境,为中国人物画开辟新路径
方增先:不断创新臻于化境,为中国人物画开辟新路径
方增先(1931-2019),浙江兰溪人。
方增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具代表性的水墨人物画家之一,他对艺术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水墨人物画的新格,改变了唐宋以来,中国人物画长期处于的尴尬的艺术境地。
方增先作为浙派人物画的领军者,浙派人物画以中国绘画特有的'骨法用笔',墨分五彩的传统表现形式,精准概括传神的艺笔造型能力,融时代生活气息,赋予人物画以新的意义。
方增先
在方增先所创作的作品中能清楚地看出其人物造型准确,动态自然,形象生动,线条厚重,水墨淋漓等特点,他将人物的写实造型与中国画传统笔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塑造出生动和深刻的百姓形象,表现火热的现实生活。
方增先水墨人物画素描造型的理念是在中外素描造型思想和浙江人文环境的熏陶影响下形成发展的。
方增先以线描作为素描,试行中国画素描,后丰富素描的结构造型,使水墨人物画素描造型得以不断发展完善。
方增先后期的绘画不再体现出沉重的使命感,他把自己从喧嚣的世界中解救出来,还原水墨自身的语言,从而真正回到了艺术本身。
画家方增先谈“变”
画家方增先谈“变”画家方增先谈“变”艺术中国| 时间: 2009-03-11 16:53:36 | 文章来源:博宝网被称为“新浙派”写实人物画领军人物的方增先,在全国政协举办的《上海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中,送展的作品画风大变:在写实的基础上,吸收了表现主义方法,创造了积墨人物画,引起画界瞩目。
落伍的痛苦画风的“变化”,前后经历了将近二十年。
1983 年,方增先这位新人物画开创人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院)调到上海中国画院任副院长。
当时西方现代艺术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江南北,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创作出跟得上时代步伐的作品。
落户的第二个月,他就到青藏高原去体验生活,画了许多写生人物和创作画。
回来后,他将一部分自认为“蛮不错”的作品寄给了杂志和画刊,但迟迟没有发表。
有熟悉的人婉言告诉他:“现在不兴这种画法了”,随后把稿子给退了。
每当回忆起这些,方增先说:“当时很苦闷,我真的老了吗,会被淘汰吗?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
”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支持着他:不能抱着原有的风格一成不变,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要有所创新。
50年代,方增先在黄宾虹、潘天寿的影响下,尝试新人物画。
他探究水墨点线、大小墨块之间的浓淡干湿;用写实的手法,创作了一批造型与笔墨兼重的人物画。
1955 年他的《粒粒皆辛苦》成了新人物画的开山力作;十年后,他的《说红书》在全国美展上轰动一时,成为写实人物画走向成熟的代表作,影响了南北画坛。
他说:“当初的成功是在晚清海派人物画的基础上嬗变而来;今天要想再跨进一步,也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
”新的尝试与探索1985 年,摆在他面前的是继续担任画院副院长还是到上海美术馆担任馆长?他选择了上海美术馆。
理由只有一个:能更多地接触东西方、海内外各种绘画作品,逼着自己去研究、去探讨。
走马上任三把火,有一把就是他任命青年画家张建君担任馆长助理,要求他在绘画的抽象、变形上做些探索。
方增先说:“那时,我已经50多岁了,由于长期受的是传统绘画教育,对西方现代艺术看不懂。
方增先:中国画要求一气呵成
方增先:中国画要求一气呵成方增先《粒粒皆辛苦》文/画方增先中国画要求一气呵成,尤其是水墨画,在画时必须情绪饱满、思想集中,下笔一气而成。
中国画要求在一个画幅内,气势通顺流畅,要求笔笔相互映带。
前人所谓“一笔书”、“一笔画”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一气呵成不是要求作画时一笔到底,中间不能少停。
其意思是下笔应该放胆挥毫,心无碍滞,自头到底,笔笔流畅有生气。
不能画一笔想一笔,有别于小姑娘初学描花,细心有余,而胆量不足。
有些较巨幅而繁杂的画,也可能是十天半月而成,但完成后,仍然要通幅气脉连绵贯通。
方增先说红书西洋画通过颜色的明暗对比来提升立体度,中国画的墨色语言是浓淡干涩,看上去比较随意。
”而看上去很随意的“一笔”,并不是真的随心所欲,“这一笔空,那一笔实,每一笔都是提前设计好的,比工笔还要用心,但看上去的效果又是'随意的’。
我觉得我一生走过的艺术道路,是一个苦行僧的路,我虽然知道不少有成就的艺术家,是“玩”艺术的结果。
大约艺术也是随缘而发。
在我身上除了苦行僧那样的路以外,我不可能去幻想此外的非分的可能性。
但是苦行僧有苦行僧的“道”,也有苦行僧以苦为甜的“乐”。
我是那种在乱草泥泞中寻找一条小路的人。
方增先母亲我曾经看到过中西结合首先要“两个一瓶醋”的说法。
意思显然是两种文化的结合,要求两种文化都深入研究,才能找到更好的切入点。
可见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找到切合点,这二者都非同小可。
深入是无止境的,找切合点,如果没有前面所述的深入,又如何入手?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怎样オ能算学成一瓶醋,恐很难找到答案。
所以,艺术的无尽探求也许是和星际探求一样,既要实际,又要激情。
但如果寻根究底,很可能一脸的茫然。
方增先雪域高阳人的资质、智力、聪明,是天生的。
学问是后天的,也许加强修养十分重要。
美术的修养,除了文化、审美的视觉修养是重点,临摹也不可少,读画、看画更不可少。
看画只是一种欣赏艺术,而读画是研究其中妙理。
“画人物是件苦差事” ――方增先访谈
“画人物是件苦差事” ――方增先访谈方增先,1931年生于浙江浦江县,现为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院长。
他长期致力于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与教学,作为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广泛影响的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他卓有成效的水墨人物画实践在中国画现代化改革的进程中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10月中旬,由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的《行行复行行――方增先人物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受到美术界高度好评,我的采访也就约在了方先生在北京的家中。
方先生给人的感觉谦和淡泊,与人交谈时,脸上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
他看上去十分瘦小,那些天北京的天气还没有转冷,但他早已裹上了厚厚的毛衣和羽绒背心。
胃病又犯了,午睡后就着热水吃了一小块面包。
他有些无奈地笑着说:“我也就能吃点这个了,这个软和,吃别的胃都受不了。
”我们的采访就这样聊家常一样漫谈开来。
采访结束后来了几拨儿青年画家,都是听说方先生在北京,通过各种途径找上门来,希望能聆听先生的教诲。
对于这些画界晚辈,方增先很热情也很认真,他仔细地翻看来访者带来的作品或画册,中肯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其中的一些细节,乃至什么地方应该增几分墨、减一两道线等提出很具体的建议,就像熟识已久的良师益友。
记者:从《粒粒皆辛苦》到《艳阳天》和《母亲》,再到近些年许多藏民肖像及西藏题材作品,您的画中农民形象最多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评价您“始终在为农民塑魂”。
您为什么对农民形象、农村题材那么感兴趣?方增先:可能因为我本人就是农村出身吧,我生在浙江浦江县西塘下村,那是一个小山村。
那时候的农民非常淳朴、敦厚,他们身上很多品质都很吸引我、打动我,那种生活状态也是我非常熟悉的,所以不由自主就画的是这类题材。
前些年还曾特意回到家乡,希望再去找当地的农民来画,去了以后发现真正的农民已经没有了,只有在和自己年岁差不多的人身上,还能依稀看到从前农民的影子。
国画名家?方增先:画水墨人物要“大胆入笔,小心收拾”
国画名家方增先:画水墨人物要“大胆入笔,小心收拾”方增先: 我觉得画水墨人物要“大胆入笔,小心收拾”。
“大胆入笔”——下笔的时候用笔要肯定,要大胆地画,那么画完以后修改的时候呢,是小心收拾。
方增先,男,汉族,1931年生,2019年12月3日浙江浦江现代画家,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
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
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其实,方增先最初是画油画的,因为受到特殊时期的影响,领导找到他,告诉他不要画油画了,画我们中国的国画,之后方增先就开始了国画的创作。
那个时候方增先单纯的不去想个人爱好就是去完成国家的任务。
进入当时的浙江美院国画系后,方增先也曾有过迷茫。
他在一篇自述中写道:“人物画在中国画坛上,是一个早被边缘化了的'物种’,这是一种不期而遇的使命。
人物画创作,人人都希望走出一条新路,但怎么走,谁心里也没有底。
”就是在这种“使命感”与“心里没底”的状态下,方增先开始了对人物画创作的探索。
粒粒皆辛苦《粒粒皆辛苦》奠定美术界地位方增先被人熟知,是靠着《粒粒皆辛苦》和《说红书》。
在创作《粒粒皆辛苦》时他年仅24岁,在那个时候的发行量是空前的,火到什么程度呢?因为当时全国居民没有自来水要到一个集中接水的地方去,淘米洗菜。
那个时候每一个供水的地方都有一张《粒粒皆辛苦》。
中国画的基本功,第一是线条。
至于人物画,还要加上人物造型,包括人的结构,需要研究人的解剖,框架有了就容易画好。
方增先解决了人物画的用笔问题、造型问题。
他吸收了西方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又跟中国文人画强调骨法用笔和中国画山水的关照方式结合起来,使人物画的造型既达到了写实的高度,同时又发挥了中国画的特色。
方增先的中国人物画基础是“线性人体结构素描”,它的形成是从法国明暗五调子素描法、苏联契斯恰可夫的分面法到美国伯里曼结构学,进而到线的结构法以及线的团块整体表现,实现了潘天寿有关中国画必须以线为主的观点在现代人物画教学中的具体落实,是在推崇以明暗为主体的西方传统素描法外的另辟蹊径之举,成功解决了当时中国人物画表达的迫切现实需要。
方增先书画作品选集(12)
方增先书画作品选集(12)
方增先,现代画家,1931年生。
浙江兰溪人。
擅国画。
浙江美术学院。
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留校后为研究生。
现为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上海大学讲席教授。
作品有《粒粒皆辛苦》、《说红书》、《孔乙己》等。
《母亲》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和齐白石艺术基金奖。
出版有《方增先人物画集》、《方增先画集》。
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人物水墨写生教学笔记》等。
方增先 1986年作山水人物立轴
方增先钟馗图镜心
方增先 1991年作行书镜心
方增先 1992年作秋原牧笛镜心
方增先 1992年作行书诗镜心
方增先 1992年作行书唐诗镜心
方增先 1992年作行书七言联对联
方增先人物图镜心
方增先 2004(甲申)年作松岗避暑图单片方增先领导一切立轴
方增先晨风镜心
方增先辛未(1992年)作人物立轴方增先书法镜心
方增先人物镜框
方增先童年牧趣立轴
方增先平桥步月立轴
方增先斜阳一角立轴
方增先夜半钟声到客船立轴
方增先小苹初见立轴
方增先赏花图镜心方增先仕女立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3月1日 12:12-文化娱乐新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许光耀
--------------------------------------------------------------------------------
本报记者 许光耀
记:可以说您的Leabharlann 品都是来源于生活。 方:生活,是一个好画家永远绕不过去的一扇门。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就不可能画出好作品。如果没有仔细观察过现实中的具体人物形象,只靠想象来画,呈现出来的人物一定会很空洞。但现在的画家,能拿着照相机去乡下拍几张照片的人都不多了。他们缺少对绘画的全身心崇拜与执着。除了扎根于生活,我的作品还有比较浓的时代气息。让自己的艺术思维和社会舆论保持一致,作品表现上会更加顺利,好的作品就应该和时代相呼应。
记:之后您又创作了《说红书》、《艳阳天》插图。
方:我最初是不敢画《艳阳天》插图的,因为书里主人公都是北方人,我是南方人,觉得很难画得好。后来我们在北方的一个村子住了一个月,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几乎都能在村里找到相似的原型。比如书中的“马老师”,我按自己的理解找了一个饲养员,照她的样子临摹下来。有些人物在村子里找不到合适的原型,我就到部队里去找。一个多月后,我完成了人物草稿。回杭州后,我花了将近一年才完成了这套作品。 《艳阳天》插图是我画得最认真最花力气的作品。创作《说红书》时,我也到浙江老家去找人物素材。
记:在专攻人物画的画家中,您脱颖而出的秘诀是什么?
方:画人物画的人本来就不多,以前的画家都是画古人,比如张大千。但当时,领导要求我们多画现代人物,解决人物画缺少现实人物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国家交给我的任务,为此我充满豪情。那时很多人都在试,我算试出了点成绩。一方面是因为我写实的基本功扎实,另外我的运气也好,得到了老师王个鋎的传授。每周我都去王个簃家中观摩他作画,除了内容和技法,还会看他的姿势,包括怎么拿笔、站立、运动等等,这对我的绘画帮助甚大。
画画是一辈子的事
记:除了绘画,您还做了很多事,比如举办了第一届双年展。
方:双年展一直是西方独有的艺术展出形式。一些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艺术家朋友曾劝我:上海美术馆很适合办展,而双年展也有利于提高上海整体的艺术水平。这让我产生了举办第一届双年展的念头。但当时,我没有那么多资金,一时也找不到那么多艺术家,就说服了在国外的一些华人艺术家朋友,让他们帮我扩大影响。没想到,一听说上海要办双年展,各国艺术家都表现出浓厚兴趣,很快就征集到两三百幅作品。不过,1996年的社会艺术氛围还远不如今天开放,来自西方的不少艺术品有些敏感。我亲自对每一幅作品进行审核,一旦发现有敏感内容,就让画家重新修改。在这之前,国际上的艺术家一直认为我国的艺术和世界是脱轨的。直到第一届双年展举行,很多西方艺术家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
方:我最早喜欢的是古典文学。我在老家上过私塾,还常看古典文学书。后来我考上了“杭一中”,但学费太贵我读不起,只好转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小时候,我母亲常给出嫁的姑娘画绣花样,所以我也喜欢画画,觉得自己有点基础。入学了我才发现,学校里教的画画跟我在家里画的完全是两码事。一开始,我的作品在班里总是最后几名。但到了第二年,我在全校已经可以排到前几名了。那时学校只有一个绘画系,什么都教,所以油画、版画、国画我都会。相比之下,我更擅长中国水墨画,而人物也比花鸟更有意思。我早期的作品大多是一些文学插图,用水墨画人物更适合作插图。
艺术作品源自生活
记:您的代表作《粒粒皆辛苦》的题材是怎么想到的?
方:上世纪50年代,我从莫高窟学习临摹回来,正是秋天丰收的季节。在去北京的火车上,我看到铁路两边的田里都是麦子,很多孩子在路边拾麦穗。这个画面让我感到很有意思,我又是在农村长大的,对粮食从小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小时候哪怕是一粒米饭掉在地上,我也要捡起来吃掉。现在却做不到这样了,我很想把拾麦穗的场景画出来。但如果只是画几个孩子,画面又显得不够分量。我就画了一个拾麦穗的老农。这幅画也是当时第一次用中国画的笔墨和线条来表现人物。
今年1月刚获得“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前天又被授予“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著名画家方增先面对这两个颇具分量的大奖,只是笑道:“得奖当然是件好事。但我不会因此高兴得不得了,也不会因为得不到而惶恐。 ”
方增先曾任上海美术馆馆长,是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 “新浙派”人物画的创新推动者。上世纪50年代,他以一幅《粒粒皆辛苦》名震画界,被公认为是中国人物画早期革新的典范。之后,他又创作了《说红书》、《艳阳天》插图、《孔乙己》插图等作品,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水墨人物画法。
记:您的水墨人物画自成一派。
方:过去画人物,大多用油画或者水粉,以明暗、颜色来表现人物。而我的水墨人物画却是最重造型和运笔。我国以前的人物画不讲究结构,只要求把人物画下来即可。后来,讲究结构的西方现代主义画法传到中国。我觉得好,就学了过来,结构也就成了我作品的重点。我的人物画以水墨线条为主,线条勾勒出轮廓,轮廓里面大多是空的,没有颜色。没有颜色的内部让人的想象更加丰富,画出来的人物一样有立体感。
记:很多人模仿您的作品,但都模仿不像。
方:很多人觉得我的画可以照抄,因为他们看不到我画里的要害。虽然画面上的人物只是一个轮廓,但其实这个人物的衣服、血肉甚至骨架都在我脑子里。比如我画手臂,它弯曲时哪块肌肉凸起、哪块肌肉收缩、外面的衣服怎么褶皱,我都研究了很久,最后通过线和点表现出来。我的画风一直在变,尝试了多种画法。前几年画藏族人民,我用过积墨法——藏族人普遍晒得很黑、衣袍宽大,如果还是用原来的方法来画,就会显得轻薄。所以我用多层错开的笔触,把人物画得更加厚重。
记:您觉得现在水墨画的创作环境怎么样?
方:上海的整体文化环境越来越好了,政府对文化建设相当重视,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精品力作。但是现在画水墨画的人少了。水墨画对画家要求高,需要大量临摹,花好几年的苦功才能见效。哪怕是写意画,看似随意,但并不能随便,每一笔一画都要细细斟酌。可惜现在的年轻人缺少对绘画执着的心态,急功近利的太多。画画毕竟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近路可走。现在条件好了,年轻画家还是应该一步一步来,永远不要对自己满足,要激励自己前进。
“我刚画画时运气很差,这些年才逐渐好起来了。奖拿了不少,太太称我是拿奖专业户。但我所追求的是绘画的乐趣。每次画画前,我都会对作品的最终效果有一个目标。一旦通过努力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就会非常开心。 ”
水墨人物自成一派
记:您最初学的是油画、花鸟画和山水画,为何最后选择了水墨人物画?
记:您近期还有什么创作计划?
方:我年龄大了,现在画的少了很多。如果时间允许,我还想去大草原看看、画画,但是现在不太可能了。接下去我可能会把以前没有完成的作品画完,把以前积累好的素材画出来。
记:您还出版了《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等多部绘画理论著作。
方:我画了《说红书》以后,就有出版社找到我,希望我出本书谈谈绘画。我以前画画时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是怎么画的。于是我回过头思考,又结合了一些绘画理论,终于写出了第一本水墨人物画法的书。我喜欢分析,每次遇到绘画上有什么疑难,或是碰到了好的绘画方法,我都会花时间去研究总结。比如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人体结构,最后形成了《结构素描》这部书。一方面,这些书传播了我的画法;另一方面,也让我慢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墨人物画的理论体系,完善了自己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