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先生校勘的《德道经》

合集下载

熊春锦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

熊春锦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

熊春锦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引言概述:《熊春锦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熊春锦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

本文将介绍《熊春锦道德经》的原版全文及译文,并从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道德经的起源与背景1.1 道德经的作者熊春锦1.2 道德经的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1.3 道德经与其他古代哲学著作的关系2. 《熊春锦道德经》原版全文2.1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2.2 第二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3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2.4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2.5 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3. 《熊春锦道德经》的主要思想3.1 道的概念与含义3.2 道德经对人性的看法3.3 道德经对社会治理的思考3.4 道德经对个人修养的指导3.5 道德经对人际关系的思考4. 《熊春锦道德经》的译文及解读4.1 《熊春锦道德经》的翻译历史与版本4.2 译文的准确性与流传影响4.3 《熊春锦道德经》的解读与争议4.4 译者对《熊春锦道德经》的理解与诠释4.5 《熊春锦道德经》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5. 《熊春锦道德经》的影响与价值5.1 《熊春锦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5.2 《熊春锦道德经》对世界哲学的影响5.3 《熊春锦道德经》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总结:综上所述,《熊春锦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原版全文及译文向我们展示了熊春锦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对《熊春锦道德经》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了解了其起源与背景、主要思想以及译文及解读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熊春锦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哲学的影响,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学习和研究《熊春锦道德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dìyīzhānɡ lùndé第一章论德 (38)shànɡdébùdéshìyǐyǒudéxiàdébùshīdéshìyǐwúdé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shànɡdéwúwéiér wúyǐwéiyěshànɡrénwéizhīér wúyǐwéiyěshànɡyìwéizhīér yǒuyǐwéiyěshànɡlǐwéizhīér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mòzhīyìngyězérǎnɡbìér nǎizhī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ɡùshīdàoér hòudéshīdéér hòurén shīrénér hòuyìshīyìér hòulǐfúlǐzhězhōnɡxìnzhībóyěér luànzhīshǒu信之泊也,而乱之首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yěqiánshízhědàozhīhuáyěér yúzhīshǒuyě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shìyǐdàzhànɡfūjūqíhòuér bùjūqíbójūqíshíér bùjūqíhuáɡùqùpíqǔcǐ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德道经熊春锦全文释义

德道经熊春锦全文释义

德道经熊春锦全文释义
【实用版】
目录
1.德道经概述
2.德道经的内容
3.德道经的校注
4.德道经的释义
5.德道经的意义
正文
1.德道经概述
《德道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主要论述道德的内涵与外在表现。

它以道为宇宙本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支配者,德则是道的外在表现。

道与德相辅相成,构成了道家哲学的核心。

2.德道经的内容
《德道经》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道的论述,二是对于德的论述。

其中,对于道的论述主要涉及宇宙观和方法论,包括道的概念、道的作用、道的运行规律等;对于德的论述则主要涉及伦理观和价值观,包括德的概念、德的作用、德的修养方法等。

3.德道经的校注
熊春锦先生的《德道经》校注以帛书和竹简本的古本为主,而不是王弼的通行本。

他在校注过程中更注重对于字的考据,并参考了前人的见解。

虽然他的注解具有原创性,但因为前人对于古本做注解的少,所以他的注解并不能做到博采众长。

4.德道经的释义
《德道经》的释义主要涉及对经文的理解和解释。

熊春锦先生在释义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对经文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德道经》的内涵。

5.德道经的意义
《德道经》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经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阐述了道家的宇宙观和伦理观,还提出了一系列修身养性的方法,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之一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之一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之一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作者简介熊春锦先生,是当代着名国学学者。

熊先生1948年出生於湖北省一个道学世家,自幼随师学习研究中国传统道德文化.1964年熊先生考入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後在武汉市礄口医院协和分院从事外科和中医诊疗工作,任中医主任医师和外科副主任医师,并任副院长、院长多年。

其医德医技闻名遐迩,有口皆碑。

古人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熊先生看到当今世界精神文明严重滑坡,伦理道德日益沦丧的现实,忧心如焚。

他一边悬壶救苦,一边普传道德,救民济世。

1989年,熊先生开始传播道家哲学思想及道德文化,并传授修德证道之理法学,学子遍及海内外。

2001年8月,熊先生应德国中医中药协会的邀请,去柏林进行学术访问。

9月,在柏林亚太文化周期间,应邀在德国洪堡大学附属医院和柏林市政府办公厅举办了两场学术报告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与会者的一致好评,TVB电视台记者对熊先生进行了采访,并在新闻节目中作了专题报道。

之后熊先生欧洲和东南亚各国传播中华道德文化,受到广泛的欢迎。

熊先生现任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理事、欧洲康复养生学院院长、欧洲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南洋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

2003年10月以来,熊先生在网络上,开始讲解道德文化的宝典《道德经》,他深入浅出,融道德理论和实践方法与一炉,治病治心、医人医国,皆是灵丹妙药。

听者深受教益,普遍反映明白了宇宙真理,找到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现将熊先生讲解《道德经》的部分资料予以发布,愿读者从中明悟道德,并为弘扬道德、造福社会作出一份贡献。

能如此,则不负先生之辛劳也。

第一章观妙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讲解:打开门窗迎光明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道德经》?社会的文明必须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才是理想的社会。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也很快,但是伦理道德日益滑坡,我们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日益恶劣。

老子《德道经》完整释义10--18章熊春锦

老子《德道经》完整释义10--18章熊春锦

老子《德道经》完整释义10--18章熊春锦第十章知天下(47)不出於戶,以知天下①;不規於牖,以知天道②。

其出也老子《德道经》完整释义 <wbr> <wbr>10--18章 <wbr> <wbr>熊春锦遠,其知也老子《德道经》完整释义<wbr> <wbr>10--18章 <wbr> <wbr>熊春锦少③。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④。

①句義:常道知天下以意識而有爲,經眼耳鼻舌身而知。

聖人知天下以思識而无爲,心感體悟、慧觀心觀而知。

所以聖人力求天人合一,通達至道,則可實現無所不知的境界,而不必徒費腳力,奔走遠方。

②規:《說文》:“規,有法度也。

”古與“窺”亦通。

通行本作“窺”。

知:《說文》:“詞也,从口从矢。

”用口陳述,由心意辨識會意。

“以知”通行本作“見”。

③也:乙本和通行本無此字。

甲本前句明顯有,後句全句缺。

老子《德道经》完整释义 <wbr> <wbr>10--18章 <wbr> <wbr>熊春锦:與彌近義,屬修真學選用字,字義用一元四素方法解析。

彌:《說文》:“彌,馳弓也”。

有遍、滿、廣、久、遠、更加、越發等義。

宋玉《對楚王問》:“是以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老子《德道经》完整释义 <wbr> <wbr>10--18章 <wbr> <wbr>熊春锦”,據《隸辨》同“彌”。

句義:聖人之道提倡慧性无爲思識爲用,而不局限於廣見博聞,重在修真明德,以求徹悟宇宙根本道理。

若是遠求於身外,見識廣博,則所知局限於膚淺。

④聖:參見第十二章註①。

見:《說文》:“視也”。

古同“現”,示也。

《易·乾卦》:“見龍在田”。

名:參第七章《立戒》註①。

聖人不行睹而能名物,不示現卻能被人知。

此即感應萬物,亦被萬物所感應。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第d ì一y ī章zh ān ɡ 论l ùn 德d é(38) 上sh àn ɡ德d é不b ù德d é,是sh ì以y ǐ有y ǒu 德d é;下xi à德d é不b ù失sh ī德d é,是sh ì以y ǐ无w ú德d é。

上sh àn ɡ德d é无w ú为w éi 而ér 无w ú以y ǐ为w éi 也y ě。

上sh àn ɡ仁r én 为w éi 之zh ī,而ér 无w ú以y ǐ为w éi 也y ě;上sh àn ɡ义y ì为w éi 之zh ī,而ér 有y ǒu 以y ǐ为w éi 也y ě。

上sh àn ɡ礼l ǐ为w éi 之zh ī,而ér 莫m ò之zh ī应y ìng 也y ě,则z é攘r ǎn ɡ臂b ì而ér 乃n ǎi 之zh ī。

故ɡù失sh ī道d ào 而ér 后h òu 德d é,失sh ī德d é而ér 后h òu 仁r én ,失sh ī仁r én 而ér 后h òu 义y ì,失sh ī义y ì而ér 后h òu 礼l ǐ。

夫f ú礼l ǐ者zh ě,忠zh ōn ɡ信x ìn 之zh ī泊b ó也y ě,而ér 乱lu àn 之zh ī首sh ǒu 也y ě。

德道经熊春锦全文释义

德道经熊春锦全文释义

德道经熊春锦全文释义摘要:1.德道经简介2.德道经的核心思想3.德道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熊春锦的德道经全文释义正文:一、德道经简介德道经,又称道德经,是古代中国著名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分为上、下两篇,共81章。

上篇名为“德经”,下篇名为“道经”。

德经和道经分别阐述了德和道的哲学理念,强调道德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德道经的核心思想1.德:德指的是道德品质,德道经主张人们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关爱他人、无私奉献为核心。

如《德经》第三十八章所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高尚的道德行为不求回报,这才是真正的有德。

2.道: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德道经认为,人们应顺应自然、遵循道,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如《道经》第二十五章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三、德道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德道经的智慧可以指导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如德道经提倡“以道佐人主”,意味着领导者应遵循道德原则,以民为本,不宜过度武力征服天下。

此外,德道经还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个人修养的提高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

四、熊春锦的德道经全文释义熊春锦是一位研究德道经的学者,他的释义作品对德道经进行了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哲学经典。

熊春锦认为,德道经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的智慧对现代社会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他的释义作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德道经的核心理念传授给读者,使得这部古代哲学经典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总之,德道经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它为我们提供了道德修养和人生哲学的指导。

通过学习德道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个人修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第d ì一y ī章zh ān ɡ 论l ùn 德d ã(38)上sh àn ɡ德d ã不b ù德d ã,是sh ì以y ǐ有y ǒu 德d ã;下xi à德d ã不b ù失sh ī德d ã,是sh ì以y ǐ无w ú德d ã。

上sh àn ɡ德d ã无w ú为w ãi 而ãr 无w ú以y ǐ为w ãi 也y ě。

上sh àn ɡ仁r ãn 为w ãi 之zh ī,而ãr 无w ú以y ǐ为w ãi 也y ě;上sh àn ɡ义y ì为w ãi 之zh ī,而ãr 有y ǒu 以y ǐ为w ãi 也y ě。

上sh àn ɡ礼l ǐ为w ãi 之zh ī,而ãr 莫m î之zh ī应y ìng 也y ě,则z ã攘r ǎn ɡ臂b ì而ãr 乃n ǎi之zh ī。

故ɡù失sh ī道d ào 而ãr 后h îu 德d ã,失sh ī德d ã而ãr 后h îu 仁r ãn,失sh ī仁r ãn 而ãr 后h îu 义y ì,失sh ī义y ì而ãr 后h îu 礼l ǐ。

夫f ú礼l ǐ者zh ě,忠zh ōn ɡ信x ìn 之zh ī泊b ï也y ě,而ãr 乱lu àn 之zh ī首sh ǒu 也y ě。

熊春锦先生校勘的《德道经》

熊春锦先生校勘的《德道经》

熊春锦先生校勘的《德道经》第一章論德(38)上德不德,就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就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就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

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其至之也。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就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

此其賤之爲本欤?非也!故致數與无與,就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聞道(41)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爲道。

就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天象无刑,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復(40)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五章中与(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与。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自名也。

勿或之而益,或益之而。

覲殷死,議而教人。

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第六章至柔(43)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

无有入於无閒,吾就是以知无爲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44)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請靚(45)大成若缺,其用不幣;大盈若,其用不;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贏如。

趮勝寒,靚勝炅。

請靚可以爲天下正。

第九章知足(4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

德道经熊春锦全文释义

德道经熊春锦全文释义

德道经熊春锦全文释义《德道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也被称为《道德经》。

熊春锦是中国学者,对《德道经》进行了全文释义。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德道经》熊春锦全文释义进行全面的回答。

首先,熊春锦的《德道经》全文释义是基于他对《德道经》原文的研究和理解。

他对经文中的每个字词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包括其含义、用法和背后的思想。

通过他的释义,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德道经》的深意。

其次,熊春锦的释义从哲学角度进行了解读。

他通过对经文中的概念和观念进行分析,探讨了其中的道德原则、人生哲学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

他对经文中的思想进行了逻辑推演和哲学思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人生和道德的视角。

此外,熊春锦的释义还涉及到文化和历史的角度。

他对经文中的典故、象征和隐喻进行了解读,将其置于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文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渊源。

他还对经文中的古代社会制度和价值观进行了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经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此外,熊春锦的释义还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阐释。

他将经文中的道德原则和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实践指导和行为准则。

他强调了《德道经》中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帮助读者在现实生活中实践道德和追求真理。

总的来说,熊春锦的《德道经》全文释义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作品,从多个角度对《德道经》进行了解读。

他的释义涵盖了哲学、文化、历史和实践等多个领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德道经》的视角。

通过他的解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德道经》中的智慧和道德原则。

德道经全文

德道经全文

德道经全文《德道经》熊春锦勘校德篇dì yī zhān lùn dé 第一章论德 38shàndé bù dé shì yǐ yǒu dé xi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 下dé bù shī dé shì yǐ wú dé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shàndé wú wéi ér wú yǐ wéi yě shàn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rén wéi zhī ér wú yǐ wéi yě shànyì wéi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zhī ér yǒu yǐ wéi yě shànlǐ wéi zhī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ér mò zhī yìngyě zé rǎnbì ér nǎi zhī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ù shī dào ér hòu dé shī dé ér hòu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rén shī rén ér hòu yì shī yì ér hòu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lǐ fú lǐzhě zhōnxìn zhī bó yě ér 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luàn zhī shǒu yě qián shí zhě dào zhī huá乱之首也。

德道经熊春锦全文释义

德道经熊春锦全文释义

德道经熊春锦全文释义【原创版】目录1.德道经概述2.德道经的版本与熊春锦的校注3.德道经的主要内容4.德道经的启示与价值5.儿童读德道经的好处正文1.德道经概述《德道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誉为道家的“五经”之一。

它是一部以道德修养为主题的经书,旨在指导人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全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德经”,另一部分为“道经”。

德经主要论述道德的内涵、道德的作用和道德的实践;道经则探讨了道家的哲学观念,包括道、德、无为、自然等。

2.德道经的版本与熊春锦的校注《德道经》的版本较多,其中以帛书和竹简本的古本最为重要。

熊春锦先生的《老子德道经校注》以帛书和竹简本的古本为主,对《德道经》进行了详细的校注。

熊春锦的校注注重对字的考据,有原创性的一家之言,但做不到博采众长,是古本道德经比较重要的参考书目。

3.德道经的主要内容《德道经》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修养、道家的哲学观念等方面。

在道德修养方面,《德经》提倡上德不德,即以无为的态度来实践道德,达到至善的境界。

在道家的哲学观念方面,《道经》强调道、德、无为、自然等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德是道的体现,无为是实现道和德的方法,自然是道和德的境界。

4.德道经的启示与价值《德道经》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它告诉我们,要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需要注重道德修养,以无为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同时,《德道经》强调道、德、无为、自然等观念,这些观念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指导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5.儿童读德道经的好处儿童读《德道经》有很多好处。

首先,《德道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具有极大的正能量。

儿童念诵《德道经》,可以增长智慧,消除业障。

其次,《德道经》的内容丰富,涵盖了道德、哲学、人生等方面,对儿童的成长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

熊春锦先生讲解《道德经》简介:熊春錦先生,字厚金,是近代著名國學学者。

熊先生1948年出生於湖北省一個道學家,自幼隨師学习研究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道、释、儒三道之学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修習道家內功、武術及相关法技,达到上乘妙境。

1964年熊先生考入南京醫科大學,畢業後在武漢市礄口醫院協和分院從事外科和中醫診療工作,任中醫主任醫師和外科副主任醫師,並任副院長、院長多年。

其醫德醫技聞名遐邇,有口皆碑。

古人雲: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熊先生看到当今世界精神文明严重滑坡,伦理道德日益沦丧的现实,忧心如焚。

他勇担历史责任,一边悬壶救苦,一边普传道德,救民济世。

1989年,熊先生开始傳播道家哲學思想及道德文化,並傳授修德证道之理法学,學子遍及海內外。

2001年8月,熊先生應德國中醫中藥協會的邀請,去柏林進行學術訪問。

9月,在柏林亞太文化周期間,應邀在德國洪堡大學附屬醫院和柏林市政府辦公廳舉辦了兩場學術報告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與會者的一致好評,TVB電視臺記者對熊先生進行了採訪,並在新聞節目中作了專題報道。

之后熊先生欧洲和东南亚各国传播中华道德文化,受到广泛的欢迎。

熊先生现任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理事、欧洲康复养生学院院长、欧洲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南洋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

2003年10月以来,熊先生在网络聊天室中讲解道德文化的宝典《道德经》,深入浅出,融道德理论和实践方法与一炉,治病治心、医人医国皆是灵丹妙药。

听者深受教益,普遍反映明白了宇宙真理,找到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现将熊先生讲解《道德经》的部分资料予以发布,愿读者从中明悟道德,并为弘扬道德、造福社会作出一份贡献。

能如此,则不负先生之辛劳也。

第一章观妙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讲解:打开门窗迎光明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道德经》?社会的文明必须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才是理想的社会。

老子《德道经》完整释义28--36章熊春锦

老子《德道经》完整释义28--36章熊春锦

老子《德道经》完整释义28--36章熊春锦第二十八章玄德(65)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①,將以愚之也。

民之難治也,以其知也②。

故以知知邦,邦之賊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③。

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④。

恆知稽式,此謂玄德⑤。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⑥。

①“故曰”通行本作“善”。

句義:本章承上章而來,聖人欲眾人所不欲,學眾人所不學,聖道乃逆取其真,反也者道之動也。

導民明德而不導民以知,導人反樸歸德道。

智與慧乃是一對陰陽,智爲後天有爲之學知,慧爲先天无爲之靈覺。

智多則慧隱;相反,抑智才有可能使慧顯現。

以聖人之“愚”才能真正通達明德歸道之境。

所謂大智若愚是也。

②“知也”通行本作“智多”。

知:《說文》:“詞也,从口从矢。

”用口陳述,由心意辨識會意。

另有:⒈知道,懂得了解,智識,主持、主管之義。

《簡明古漢語字典》,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産其將知政矣。

”⒉同“智”,指聰明。

《孫子·計》:“將者,知、信、仁、勇、嚴也”。

句義:導人於棄“思識”而唯“意識”的知,則德善不易知,後天的智巧,有爲而私欲過重,“明知”而不“明德”故難治。

③通行本此段作“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

”意思是:意識敏捷,智知性的事物,能形成條件反射,可以脫口而出。

但是,所有生理條件反射,皆七魄所主,陰我心智所用,難合德性。

知邦:主持身和國的治理。

句義:後天意識的知識是有限的,用於治身國就是國家的禍害。

不單純用智而用慧知治理,將“智慧”顛倒爲“慧智”爲用,就是國之福德。

④通行本少“恆”字。

稽:與“楷”通。

《荀子·儒效》:“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楷)也。

”稽首,古時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種。

古人以此作爲楷式。

稽,此處應讀作起。

通行本作“楷”,下句同。

句義:常知這兩者,就是一種合乎自然規律德“一”的楷式。

熊春锦先生校勘的《德道经》

熊春锦先生校勘的《德道经》

熊春锦先生校勘的《德道经》第一章論德(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

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其至之也。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

此其賤之爲本欤?非也!故致數與无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聞道(41)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天象无刑,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復(40)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五章中和(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自名也。

勿或之而益,或益之而。

覲殷死,議而教人。

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學父。

第六章至柔(43)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

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44)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請靚(45)大成若缺,其用不幣;大盈若,其用不;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贏如。

趮勝寒,靚勝炅。

請靚可以爲天下正。

第九章知足(4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德道经(带拼音版)熊春锦

第d ì一y ī章zh ān ɡ 论l ùn 德d é(38)上sh àn ɡ德d é不b ù德d é,是sh ì以y ǐ有y ǒu 德d é;下xi à德d é不b ù失sh ī德d é,是sh ì以y ǐ无w ú德d é。

上sh àn ɡ德d é无w ú为w éi 而ér 无w ú以y ǐ为w éi 也y ě。

上sh àn ɡ仁r én 为w éi 之zh ī,而ér 无w ú以y ǐ为w éi 也y ě;上sh àn ɡ义y ì为w éi 之zh ī,而ér 有y ǒu 以y ǐ为w éi 也y ě。

上sh àn ɡ礼l ǐ为w éi 之zh ī,而ér 莫m ò之zh ī应y ìng 也y ě,则z é攘r ǎn ɡ臂b ì而ér 乃n ǎi 之zh ī。

故ɡù失sh ī道d ào 而ér 后h òu 德d é,失sh ī德d é而ér 后h òu 仁r én ,失sh ī仁r én 而ér 后h òu 义y ì,失sh ī义y ì而ér 后h òu 礼l ǐ。

夫f ú礼l ǐ者zh ě,忠zh ōn ɡ信x ìn 之zh ī泊b ó也y ě,而ér 乱lu àn 之zh ī首sh ǒu 也y 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春锦先生校勘的《德道经》第一章论德(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义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礼爲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其至之也。

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

此其贱之爲本欤?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闻道(41)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复(40)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第五章中和(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爲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爲自名也。

勿或之而益,或益之而。

觐殷死,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爲学父。

第六章至柔(43)天下之至柔,驰骋於天下之致坚。

无有入於无闲,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八章请靓(45)大成若缺,其用不币;大盈若,其用不;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赢如。

趮胜寒,靓胜炅。

请靓可以爲天下正。

第九章知足(46)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第十章知天下(47)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规於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远,其知也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爲而成。

第十一章无爲(48)爲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爲。

无爲而无不爲。

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二章德善(49)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爲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爲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第十三章生死(50)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昔其< span>,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第十四章尊贵(51)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而恒自祭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弗有也,爲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

此之谓玄德。

第十五章守母(52)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闭其门,终身不堇。

啓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

第十六章盗桍(53)毋道身殃,是谓袭常。

使我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齎财有余;是谓盗桍。

盗桍,非道也!第十七章善观(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

第十八章含德(55)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蜂地弗螫,鸟猛兽弗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十九章玄同(56)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坐其兑而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

故爲天下贵。

第二十章治邦(57)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奇物兹起;法物兹彰,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

第二十一章爲正(58)其正,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爲奇,善复爲訞。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絏,光而不耀。

第二十二章长生(59)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以服;服胃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第二十三章居位(60)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二十四章处下(61)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

牝恒以靓胜牡,爲其靓也,故宜爲下。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於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

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爲下。

第二十五章道注(62)道者,万物之注也。

善,人之也;不善,人之所也。

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爲天下贵。

第二十六章无难(63)爲无爲,事无事,味无未。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细也。

天下之难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於无难。

第二十七章辅物(64)其安也,易持也。

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也,易判也。

其微也,易散也。

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乱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始於足下。

爲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爲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於其成事而败之。

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爲。

第二十八章玄德(65)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

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

恒知稽式,此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第二十九章江海(66)江海所以能爲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百浴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

天下乐佳而弗猒也。

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第三十章安居(80)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三十一章不积(8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圣人无积,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争。

第三十二章三宝(67)天下皆谓我大,不宵。

夫唯大,故不宵。

若宵,细久矣。

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事长。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检且广,舍其後且先,则必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第三十三章不争(68)善爲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爲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天,古之极也。

第三十四章用兵(69)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吾不进寸而芮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莫大於无适,无适近亡吾宝矣。

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第三十五章怀玉(70)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言有君,事有宗。

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三十六章知病(71)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第三十七章畏畏(72)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

毋闸其所居,毋猒其所生。

夫唯弗猒,是以不猒。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

故去被取此。

?第三十八章天网(73)勇於敢者则杀,勇於不敢者则栝。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弹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弹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三十九章司杀(74)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爲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斵也;夫代大匠斵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第四十章贵生(75)人之饥也,以其取食之多也,是以饥。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爲也,是以不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爲者,是贤贵生。

第四十一章柔弱(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贤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

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第四十二章天道(77)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故天之道,有余而益不足。

人之道,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爲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第四十三章水德(78)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

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第四十四章右介(79)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爲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於人。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第四十五章观眇(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第四十六章观噭(2)天下皆知美爲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第四十七章安民(3)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爲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