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妙果《道德经》心灵舞者之第27章 处事要妙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闻名于世。
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遗产,道德经引领着人们探索人生道路的智慧。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感兴趣的人,我也借此机会进行学习和思考。
在研读《道德经》过程中,我深受启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道德思考和人生观念。
本文将从三个主要方面分享我的个人体验和心得。
1. 返璞归真,追求自然之道《道德经》中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古人认为,追求道德真谛的根本是返璞归真,回归到人类本性的原始状态。
人们常常迷失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中,追逐物质欲望而忘记了自己真实的内心需求。
而《道德经》则告诫我们,只有通过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淡泊,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在实际生活中,我开始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每当我身处大自然之中时,我会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放松。
无论是散步在花园中,还是远足在山林间,都能使我心境舒畅、头脑清醒。
通过这种返璞归真的体验,我意识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平和比物质上的富有更为珍贵。
2. 保持内心的安宁与从容《道德经》中也提到了保持内心的安宁与从容。
现代社会给我们施加了沉重的生活压力,我们时常感到焦虑、紧张和不安。
然而,《道德经》教导我们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应对这些挑战。
我学会了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小片刻的宁静,并通过冥想和静心练习来放松自己。
通过专注于自身的呼吸和感受,我能够摆脱思绪的困扰,使心灵得到短暂的安宁。
并且,我开始更加注重时间的规划与管理,合理分配时间用于工作、学习和娱乐,以达到更好的生活平衡。
3. 尊重他人,和谐相处《道德经》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复杂多样,往往出现冲突和矛盾。
《道德经》则提供了一种相处之道: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以和为贵。
通过学习《道德经》,我开始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
我学会了倾听,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生活方式,不轻易批判和评判他人,以和为贵。
道德经27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27章全文及译文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迹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②,善计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④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⑤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⑥人,故无弃人⑦;常善救物,故无弃物⑧,是谓袭⑨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⑩。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语译】①辙迹:车轮转动时留下的痕迹。
②瑕谪:玉石上的斑痕,引申为瑕疵、缺点、毛病。
③筹策:古人计算时使用的工具。
④关楗(jiàn):关门的木闩(shuān)。
横的叫关,竖的叫楗。
⑤绳约:用绳索捆绑,亦比喻拘束、约束。
⑥救:阻止,制止;挽救,帮助。
⑦弃人:无用之人。
⑧弃物:无用之物。
⑨袭:承袭,含藏,保持。
⑩资:取资、借鉴之意。
译文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长于言谈的,没有任何瑕疵;善于计算的,不必借助于筹码;善于关闭门户的,不用木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不用绳索别人也解不开。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使人尽其才,因而没有无用之人;总是善于物尽其用,因而也就没有无用之物。
这叫做藏而不露的智慧。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则是善人的借鉴。
不重视自己的老师,不珍惜自己的借鉴,即使是聪明人,也会变糊涂。
这叫做精微玄妙的道理。
名家注解河上公: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
善言,谓择言而出,则无瑕疵谪过于天下。
善以道计事者,则守一不移,所计不多,则不用筹策而可知也。
王弼: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楗绳约而不可开解也。
圣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
虽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于其道必失,故曰虽智大迷。
朱元璋:君子之道,行人不能知,以其无夸己之言。
其又不自矜,既不自矜,何有妄言?妄言既无,安有瑕谪?经典解读本章中,老子把自然无为的道理,应用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
他以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等为喻,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政,能够按自然规律办事,则无需多费周折,就能得到无可挑剔的结果。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音版】善(shàn)行(xíng)无(wú)辙(zhé)迹(jì),善(shàn)言(yán)无(wú)瑕(xiá)谪(zhé);善(shàn)数(shǔ)不(bù)用(yòng)筹(chóu)策(cè);善(shàn)闭(bì)无(wú)关(guān)楗(jiàn)而(ér)不(bù)可(k ě)开(kāi),善(shàn)结(jié)无(wú)绳(shéng)约(yuē)而(ér)不(bù)可(kě)解(jiě)。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人(rén),故(gù)无(wú)弃(qì)人(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物(wù),故(gù)无(wú)弃(qì)物(wù)。
是(shì)谓(wèi)袭(xí)明(míng)。
故(gù)善(shàn)人(rén)者(zhě),不(bù)善(shàn)人(rén)之(zhī)师(shī);不(bù)善(shàn)人(rén)者(zhě),善(shàn)人(rén)之(zhī)资(zī)。
老子道德经戏说--第二十七章
產(三)依靠、憑藉。 18 要:(一)重要、主要。(二)關鍵、 要領。 戲說 善行者要旨在輕,重豈能遠行。路上的 痕蹟是因為重而形成的,所以說:「要行無轍 蹟」「言」則和「行」相反,言需重,不可輕 言,口輕飄飄必多毛病,所以說:「善言無瑕 讁。」善數者心中有數,真正的數是「天數、 96 老子道德經戲說 氣數」,人算不如天算,不如不算,不計較, 不算計,你無計策則他無對策,他奈你何!因 此沒有計算就是上策,所以說,「善數不用籌 策。」善閉者隱士也,大隱隱於市,門閂對大 隱者無用,不閉是閉的最好的方法,閉一定可 以開。不關(本已是開。)如何再開?對它是 無法開,而只能關也。所以說:「善閉無關揵 而不可開。」 善於交結者是用「心」來結,同心結, 將心比心,可結為夫婦,動之以情又可結為兄 弟、朋友。如果用繩子硬是把二個不同的人捆 在一起,或憑一紙盟約作為束縛,都是靠不住 的。所以說「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因此聖人經常用善來點撥人,(是指以 上所說的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聖人與人不離不棄, 「故無棄人」,對物同樣如此,天生之物必有 其用,聖人有耐心、慢慢來,鐵杵可磨成針, 頑石可點成金。「故無棄物。」 97 老子道德經戲說 修行需要有一步接一步,腳踏實地的功 夫,是沿襲,是逐漸明白的道理。「是謂襲 明」所以聖人不喜歡為人之師,他只作點撥, 不想他人一味去模仿他。再說每個人都有每 個人的特長,都可看作學習的榜樣,所以聖 人寧可做學生,不願做老師。普通人喜歡得到 師資,(得到別人的資助)。老子之道是靠 自己,(自然)不靠模仿「不貴其師。」也不 需要得到別人的資助,「不愛其資。」其修行 之道,「雖智大迷。」「智」、「迷」二者 同出而異名,智和迷合在一起「智迷」謂之 「玄」。大迷者迷之極也,極則反,成大智
第二十七章
道德经二十七章读后感悟
道德经二十七章读后感悟《道德经二十七章读后感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道德经》的二十七章,真的是感触多多呀!这一章里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 一开始我还不太懂,后来仔细琢磨,发现这说的不就是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做事的境界嘛!比如说“善行,无辙迹”,做好事不留名,不刻意去表现,这才是发自内心的善呀。
就像我们生活中,有些人默默地帮助别人,从不求回报,这种善良才是最珍贵的。
“善言,无瑕谪”也让我深有体会。
会说话的人,说出来的话让人挑不出毛病。
可不是那种花言巧语哦,而是真诚、有智慧的表达。
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说话不经过大脑,得罪了人都不知道。
要是能学会善言,那得多好呀!“善数,不用筹策”,真正厉害的计算,不需要借助工具。
这让我想到那些学霸们,他们的脑子转得飞快,根本不需要打草稿就能算出难题。
其实这也是告诉我们,要多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别总是依赖外在的东西。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这就更有意思啦,善于关闭的,不用门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别人也解不开。
这好像在说,真正的守护和联结,不是靠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力量。
《道德经二十七章读后感悟》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来和你们聊聊我读《道德经》二十七章的感受,可有意思啦!一读到这一章,我就被那些充满智慧的话语吸引住了。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 哎呀呀,圣人总是善于救人助人,所以没有被抛弃的人;善于利用物品,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让我想到,我们可不能随便看不起别人或者浪费东西。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 这句话也特别有启发。
好人可以成为坏人的老师,坏人也可以成为好人的借鉴。
要是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借鉴,就算聪明也会迷糊。
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看到别人的错误,就只知道嘲笑,不知道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道德经》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袭明
《道德经》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袭明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善于行走的人,没有行走时留下的车轨痕迹;善于言辞的人,他的言语没有瑕疵可以被指责;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来筹算;善于关闭的,不需要门栓别人却不可以打开;善于打结的,见不到绳子的结点却解不开。
就是因为知道这样的道理所以圣人经常善于救人而不会放弃人;经常善于救物而不会放弃物。
这就叫做承袭事物原有的光明。
所以说善于用人的人不崇尚于教别人多少东西,那些没有特长的人也是善于用人的人的资源。
不尊崇成为别人的老师,不爱惜自己的资源,这样的做法虽然非常有智慧但是看起来却象很糊涂一样,而这些恰恰就可以说是用人的要点和奥妙啊。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走过的痕迹。
为什么?因为他总是顺着前人的脚步,顺着既定的道路和原有的足迹前行,自然就不会留下自己的足迹。
推而广之,善于做事的人,他们做事是不会留有痕迹的。
因为他们总是顺着万物本身的发展路径来发展,从来不跟万物发展的本性拧着来所以看不出他们做了事,与万物本身来说也没有被改变过的痕迹当然就不会留下做事的痕迹。
这种作为不是不为而只是助力事物的发展也可以叫做顺道而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顺道做事就好象从来也没有做过事一样但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很好,所以“善行,无辙迹”是因为行事合道。
善于言辞的人,他们所说的话没有瑕疵也没有人会去指责。
言辞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与人交流沟通的工具。
所谓瑕疵,就是指在一个整体中有某个部分于整体不一致不协调,显得比较扎眼。
无瑕疵是没有斑点没有毛病,但是事物没有瑕疵是不是就一定完全没有一点毛病呢?不可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没有瑕疵只是没有发现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毛病,所以没有瑕疵归根结底只是在认识上觉得没有问题,这是一个认识问题。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不贵其师,是谓要妙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不贵其师,是谓要妙【经文】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xiázhé)②,善数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④,善结无绳约⑤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⑥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⑦。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⑧。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⑨。
【考注】①辙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②瑕谪(xiázhé):瑕疵,缺点,毛病。
③筹策:古代用竹制的计数的器具。
④关楗(jiàn):木制门闩。
⑤绳约:用绳子捆起来。
⑥弃:逆子(《说文解字》),这里喻指不肖。
⑦袭明:因循常道。
袭,因循;明,常道。
“知常曰明”(16章)。
⑧资:财货。
《说文解字注》:“资,货也。
老子曰。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⑨要妙:精深微妙。
【考译】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不会留下言语破绽;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闭守的,不插门闩别人也无法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结别人也解不开。
所以圣人总善于做到人尽其才,眼里没有无用之人;总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没有被遗弃的废物,圣人也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戴和物的价值。
这叫作因循常道。
所以,善救人者不好为人师,不试图改变别人。
不善救人者,帮助别人是贪图人家东西。
圣人不自奉为他人之师,不求他人回报,这样的德行,即使是智者也大感困惑,而这恰恰是圣人的妙处(或境界)。
【导读】继第2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5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23章“希言,自然”之后,本章老子继续阐述自己“自然无为”的政治理念。
老子以“五善”(“四无一不用”)作比,说明统治者只要善于处无为之政,行不言之教,顺应道之自然,就可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于是,人亦善待圣人,物亦为圣人所用,达到“无为而治”的最佳境界。
从本章“五善”直到善人、善物,“五善”是引子,“善人”是主旨;高频词是一个“善”字,而内在灵魂则在一个“无”字。
道德经第二七用无为而治的智慧
道德经第二七用无为而治的智慧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它以独特的文风和思维方式阐述了关于道德和治理的理念。
其中,第二七章通过讲述“用无为而治”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传统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念。
无为而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不主动干预、不强行控制的方式来实现治理。
这一理念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矛盾,因为我们常常认为要解决问题就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有时候,不做任何事情反而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从整体来看,道德经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是一个和谐的过程,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演变。
它告诉我们,一切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和天命,我们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然的平衡。
因此,当我们面临问题时,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而是应该更多地观察、倾听,让自然的力量自行解决问题。
在社会治理方面,道德经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它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尽可能少干涉个人的自由,让人民自主发展,自发形成社会的秩序。
道德经的观点与现代社会科学中的民主理念相似,强调个体的尊重和自由,主张去除繁文缛节、限制减少,让人民创造属于自己的社会。
然而,用无为而治并不意味着放任一切,不管不问。
与其说是无为,更准确地说,是要以一种“无私”的心态去做事。
道德经认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应该身居权力之上,但却不争夺、不固执,像水一样温柔、柔软、包容。
只有无私、无欲的领导者,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在无为中自然地引导国家和人民走向正确的方向。
用无为而治的智慧并不容易理解和实践,因为它与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然而,一些现象和案例却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可能性。
比如,某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常常是因为领导者懂得放权给下属,让员工自主发挥创造力;又比如,一些社区的秩序维护,是因为居民相互信任,自觉遵守共同约定。
无为而治的智慧不仅可以运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可以指导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治理。
在个人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在社会层面,我们可以倡导包容、自主、公平的价值观,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贡献。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
道德经问道心得赵妙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中的“道”是一种哲学理念,代表着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阅读《道德经》后,我对其中的道理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道德经》中关于道的理解和应用。
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分享,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即要顺应自然、遵循宇宙的运行规律。
这与现代社会注重主动干预和控制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常常以为,只有通过努力和行动才能达成目标,而事实上,有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松手”。
这并不是消极怠工的表现,而是在不必要的干涉中放松身心,顺其自然,让事情自己发展。
我们可以借鉴大自然的运行方式,学会适应环境,以更轻松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道德经》提倡“无欲无求”的心态。
现代社会给人多重压力,我们常常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迷失了本真的自己。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追求过多过大的欲望只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痛苦。
相反,摆脱欲望的束缚,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才能真正体味生命的美好。
我深刻地理解到,欲望只是暂时的存在,它们并不能带给我们长久的满足感。
只有放下欲望,我们才能从内心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另外,《道德经》还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而守信则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石。
在当今社会,诚实和守信品质似乎越来越少见。
人们为了一己私利,常常说谎和背信弃义。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只有在守信诚实的态度下,我们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让我深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相互尊重、信任和包容,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亲情。
此外,《道德经》中还提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道家追求的至高境界,意味着我们应该做到“为天下者谁?为天下贵”。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通过无私的奉献,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道德经27章解析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⑧。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译文]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释]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
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
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
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引语]本章是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
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作喻指,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无可挑剔。
这一章又发挥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从正面“贵其师”,不从反面“爱其资”,做到“虽智大迷”。
因而,本章的主导思想,是把自然无为扩展应用到更为广泛的生活领域之中。
[评析]本章所讲的内容,重在要求人们尤其是圣人要恪守“无为而治”的原则,说明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
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处的。
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要劝勉他,诱导他,另一方面也给他一个成为善人借鉴的作用。
第二十七章 大善无痕
大善无痕《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讲“无为”,但不是求“无用”,反而是要大用的。
一些方家不愿从“用”的角度去解释《道德经》,怕人学坏。
然而,“用”也是因人而异的。
君子之用与小人之用,其效不同,今且妄注之。
一、善行,无辙迹。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瞒天过海”,说唐太宗亲征东辽,不敢过海,薛仁贵在船上造了一座小镇模样的建筑,把唐太宗忽悠上船,到岸后,太宗才恍然大悟。
这就叫“善行,无辙迹”。
意思是说:善于做事的人,事功之后,不留痕迹。
苏秦暗助张仪高位事秦,一对书生换得天下20余年的太平;冯异战后不与别人争功,藏身树下,终封“大树将军”……这些都是君子之用。
当然,小人也做了许多不留痕迹的事,李林甫是此类人中的佼佼者:玄宗曾问起严挺之,说这个人还是可以委以重任的。
李林甫嫉恨严挺之,担心玄宗会任命他为宰相。
当天退朝后,他就召见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说:“告诉你个好消息呀,皇上今天跟我提起你哥哥了,皇上对你哥哥看法很好,想重用他。
赶快想办法让你哥哥见皇上一面。
”严损之说:“他在绛州,哪有机会呀!”李林甫说:“我替他出个主意,他可以上奏朝廷,说中风了,需要回长安治病。
一个刺史回到都城,皇上还有不去看望的道理?”严损之转告严挺之,严挺之想不到这是一计,就按李林甫的说法去做,一下子就钻进了李林甫的圈套。
李林甫拿着严挺之的奏章,告诉玄宗说:“陛下不是想重用严挺之吗?可是您看,严挺之岁数大了,而且又得了风瘫病,不能担任要职了,应该让他担任个散秩,享受优厚的俸禄,使他有钱治病。
”玄宗叹息良久,说:“唉!我正想重用他呢,想不到他现在是这个样子。
”这就是小人之用。
二、善言,无瑕谪。
善于言谈的人,不指责别人的过失,别人也就难以指责你的过失。
找他人优点,开了天堂路——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系列
找他人优点,开了天堂路——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系列《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句话,在我的理解中就是镜子的智慧,人与人之间可以互为镜子,人也应该多照自己外在、内在的镜子。
我们公司有个仓管小马,每天黑着脸,好像所有人多欠他的;然后他当然也看不到同事的笑脸。
于是,小马每天会抱怨同事给他脸色看,并且时不时会和同事发生矛盾。
这就导致全公司人人都怕他,公司管理层也希望他早点离开公司。
但我觉得他也有优点,比如坚持原则、专注,所以我不想轻易放弃他。
同时因为他的原因,让我灵机一动,想到了《道德经》学用的课程上,老师说要经常给自己的脸和内心照镜子。
于是我给公司所有人发了一面镜子,让管理者及办公室人员每个人的办公桌边上都贴上一面镜子、一张表,表格上面写上“不抱怨,微笑,找他人好处,看他人优点”;普通员工的操作台边上也贴上一面镜子、一张表,1到31日的每天有一个空格——上面写上“不抱怨,微笑”,每天发现自己有一次抱怨就划个叉,有坚持微笑的就打勾,没有抱怨也打勾。
没想到,这样做真的也确实对小马有帮助!当他看到了自己板着的面容,他开始不自觉地每天对着镜子微笑……几个月下来,同事对他没有那么反感了,领导对他的看法也有所改观,开始喜欢上他了。
实际上,不光是小马,因为发镜子这个小小的举动,现在全公司的所有人员的心态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更重要的一点,小马有一个特别专注的品质。
如我带他去收应收款,一笔5年多未收回来的应收款,因为他的专注——小马一天打那个客户100多个电话;如不接电话,小马早上天不亮就到他家一去一天……后来,这个客户没几天就主动找到我,把5年多的欠款和我协商后给付了,并且我们公司和这个客户断了5年多的业务又重新合作起来。
我发现,企业管理和家庭关系是一样的,找他人好处就是开了天堂路,对任何人都一定要找到他的好处,找到他的优点,让他的优点放大再放大。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感悟心得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感悟心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实习报告、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感悟心得道德经名著第二十七章感悟心得8篇五千年来,《道德经》是中国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二十七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二十七章*导读: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此谓要妙。
注解:善行,无辙迹;有道的圣人,在处事接物、言行举止上,应因时顺理,自然而然,至简至易。
当行则行,是谓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当言则言,谓之善言。
有道的圣人,因明了事物自然之理,不执己见,虽言而无弊病可谪,此谓善言,无瑕谪。
善计,不用筹策;以道待人者,众人必群策群力,其效力而不计其利,事事物物,均有条有理,是谓善计,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孟子曰:固国不以山谷之险。
以道治国,人皆体德,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此谓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接物必以道,如离道而求于人和者,相似以绳索捆约,终于不固而离散。
以道接物者,虽千里之外必应之。
是谓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此段之意是借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五者来申述体道的圣人无为自然、潜移默化的特征。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因此,有道的圣人,视物与我同体,视人与己同心,虽有人物不如己者,却无分介之意,无厌弃之心。
故以常善救助于人,救助于物。
这是以己之明诱导人物仍以为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此谓要妙。
举心运念符合于道者,是谓善人。
言行举止,背道徇私者,是谓不善人。
所以,不善人常把善人当作老师,导己为善;善人如没有不善人,何以称善?所以,不善人又是善人的资本。
不善人,如不尊重善人以戒除不善,善人若因已之善而厌弃不善者,那就必形成两个极端。
以为自已是有知于人者,则是为最糊涂的人。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迹,善言无瑕——《道德经》解读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迹,善言无瑕——《道德经》解读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迹,善言无瑕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译文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会留下破绽;善于计数的人,不必使用筹码;善于封闭的人,不用门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别人也解不开。
所以圣人善于救助人,而无人不救。
圣人善于物尽其用,而无物不用。
这就是遵循大道了然无遗的智慧。
所以善于学习者(先知先觉)并不认为学习需要老师,不善于学习者(后知后觉)则推崇学习的资质禀赋。
圣人不以老师为贵,不以资质可爱惜,一切靠自得。
所以,他内有深沉智慧,但看起来很愚钝。
这正是道之精深玄妙的体现。
解读心得1.本章阐述真正的高明和智慧是“善行无迹”,不露痕迹。
而这正是道的自然无为、自然无痕之表现。
也就是说,只有符合了道,才能产生真正的聪明智慧。
2.天下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才,各有所属,圣人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善于利用万物,不放弃、不遗落任何一个,有教无类,使之各适其性,各尽其才,各尽其用,各得其所。
而如何做到这一点?答案是:自然无为,让各物发挥自然之性,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自身,都能发展好自己,天下自然可达到大治。
这是符合大道的,是隐而不遗不露的智慧。
3.天下万物虽各有其才,但才有高低,品有高下,因此产生优劣善恶之差别。
真正聪明的人善于学习,择善而从,以善为师,亲善远恶。
而这个学习,不在于老师和所谓的资质,而关键在于自习自得,自我领悟,功夫到家,水到渠成,无师自通,一通百通,这是最高的学习能力。
4.所谓“大智若愚”,那些看起来愚笨木讷的人,往往蕴藏着大聪明、大智慧;而那些看起来聪明外露、口若悬河、事事争胜抢风头的人,其实往往是华而不实,没有真聪明。
真正的聪明智慧不显山不露水,不锋芒毕露,懂得和光同尘,韬光养晦,时机一到,才果断出手,从而脱颖而出,一鸣惊人。
2024年道德经27章感悟心得
2024年道德经27章感悟心得道德经第27章主要讲述了善与恶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遵循道德原则来实现真正的善良。
读完这一章节,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这一章的感悟和心得,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道德经第27章指出了事物的相对性和对立性。
它告诉我们,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善与恶,而是一种相对的差异。
这一点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事物划分为黑白对立,而应该要有更加客观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在评判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其中的背景、因果关系以及各种可能的解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片面和极端的观点,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
其次,道德经第27章告诉我们,在实现善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一种平衡的原则。
它提到了“河图”的概念,意味着我们在追求善良的道路上,应该保持稳定和平衡。
这提醒我,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利益,而是要维持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才能在善与恶、利与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道德的最高境界。
再次,道德经第27章强调了在道德实践中,我们要有正确的心态和态度。
它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在于“悉心”。
这里的“悉心”指的是全力以赴、全情投入的意思。
这一点让我明白,只有当我们真正关注并付诸行动时,我们才能够在道德实践中获得进步和成就。
在道德的实践中,我们不能急躁、怨天尤人,而应该要有耐心和决心去坚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一切善良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道德经第27章告诉我们,在实现善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真实和谦逊为准则。
它提到了“谷神”的概念,意味着我们应该要谦虚和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和成就。
这提醒我,在道德实践中,我们应该保持一种谦逊的心态,不要自高自大,不要轻视他人的善行和努力。
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有限,才能更加珍惜善良的力量,并努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27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原文对照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原文对照开经语道妙德善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第二十七章妙法救人章第一段: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第二段: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第三段: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第四段: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第27章题解:道德经以道妙德善为指归。
道的本性是妙,德的本性是善。
前面已经反复宣讲道妙,现在开始宣讲德善,讲济世救人。
几千年注释家把重点放在虚无玄妙上,而很少重视后一个主题。
道妙德善是二个不同的主题,但是紧密关联的主题。
周公开创的德教衰落,正是因为德教没有建立在道妙基础之上,因此大厦终于垮塌。
道德经被人们称为治国书、兵书、谋略书,都不是。
道德经就是救世书,是归根复性以救世的圣典。
复性归根既能救人,又能救世。
老子对“礼”的藐视是因为礼是外在的,没有归根复性,礼会流于形式。
德虽然有内在的一面,但没有触及灵魂深处,还依赖外界的评价,这样德教的脆弱性就暴露无遗。
老子深刻洞察这一点,所以把最符合自然的道妙作为人和社会的基础。
济世救人需要妙法,没有妙法则一切徒然。
五善法即五妙法,整部道德经都是妙法。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圣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老子的同体大慈,无缘大悲。
地藏菩萨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令世人震惊,老子的大愿同样令人震惊。
老子发誓要恢复人的和性,还要恢复物的和性,悲心广大,令人赞叹。
宋朝晁说之认为此句经文不是原典,因为太像佛经的情怀了。
但济世救人思想贯穿整部道德经,后文更有“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49章),“人之不善,何弃之有?”(62章),“吾有三宝,一曰慈”(67章),德善是道德经的第二大主题,实在应该为华人思想家的广大悲心而赞叹,而不是怀疑。
《道德经》第27章
《道德经》第27章承前启后,明德亲民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主讲 | 涣朴老师经典原文: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内容简要:这一章中,老子连续讲了5个善,这是圣人之行;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往这方面靠近。
善行无辙迹辙迹就是车轮走过的痕迹。
善行无辙迹就是指圣人之行,做的非常自然,没有一点点痕迹。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叫做庖丁解牛。
从前有一个叫庖丁的厨师,刀工神乎其神。
有一次大王让他杀一头牛来展现一下刀工。
疱丁唰唰唰一下结束了,那个牛还在动。
大王一看完事了,但牛还活着,这个欺君大罪。
疱丁说:稍等片刻。
过了一会儿,突然砰的一下,牛骨肉分离,而且骨架非常完整。
君王一看叹为观止说:这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庖丁可以把牛解成那样?因为他全部按照牛的纹理来解,所以没有半点痕迹。
我们往往做事情有太多人工的痕迹,那样就会让人觉得不那么自然,特别是在做善事上面。
善欲人知非真善。
往往我们在做善事的时候,总是想被人知道,可以让人夸奖一下;殊不知这个时候已经有了痕迹了。
善行者他会循着自然之道去做,不会娇柔造作;做完就拉倒了,不会去想别的;不会刻意有一个希望让别人知道的心理,这便是善行者。
善言无瑕谪暇谪就是瑕疵。
善言做到无瑕谪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是它起到了正向的作用;第二个,别人比较心悦诚服的接受。
而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做到孔老夫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做到老子所说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矝”。
做到这些后所说的话,就会契合问题本身去说,而且会说的很圆融,让人能够接受。
如果有一点点自己的私心杂念在里面,就很难让人接受;或者不能够贴近事物本身去讲,那么就讲不到点子上或者讲不透彻,这些都是属于有瑕谪。
善行和善言,这二者都是要求我们一来要能贴合事情的本身,尽量合乎自然去做。
问答:《道德经》第27章,“善结者,无纆约而不解也”,应该如何理解?
问答:《道德经》第27章,“善结者,无纆约而不解也”,应该如何理解?“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说,善于连接之人,不会留下结节,故而别人无从可解。
为什么呢?因为被连接的两个事物,浑然一体,合和如一,根本看不出哪里有结,敌人自然是无从下手了。
九连玉环一璞成浑然无结安可解古文不太好理解,这里做个释义。
结”,是连接,结合。
“纆”读作“莫mò”,是绳索,通常是两股。
《说文》:“三股曰徽,两股曰纆,皆索名。
”《博雅》:“绳索也。
”《易经》:“系用徽纆。
”《战国策》:“子纆牵长。
注:索也。
”“约”,是约束,捆绑。
《说文》:“约,缠束也。
”于自然之道,植物有枝节,动物有关节,都是连接之处,也是最弱之处。
宋朝张君房所作的《云笈七签》,其中有云,“体地法天,负阴抱阳,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时”,是说体察地,效法天,阴阳和合共生,如同瓜熟蒂落,饮啄各依其时,而瓜熟蒂落,则是瓜果成熟之后,便从果实与枝蔓相连的瓜蒂处脱落,因为结节是最错弱的。
于修身之道,四肢有关节,都是连接之处,也是最弱之处。
人体之内,筋骨相连,股骨至刚,筋肉甚肉,筋肉带骨,故而可动,而股骨相连之处,却是脆弱之处,因此“伤筋动骨一百天”,所以古代武术,讲求“快、准、狠”,以极快的速度(唯快不破,后发先至更妙,因为可以预判对方而保护自己)、极大的冲量(破坏之势力)、准确的定位(精准定位,以确保打击之效果),来攻击对方的软弱之处,除了心脑脏腑之外,就是关节了,特别是具有移动和攻击能力的膝关节,和具有攻击能力且极其灵活的肘关节和腕关节。
因为在无力击碎四肢骨骼的前提下,四肢之中,膝关节是最脆弱的,腕关节和肘关节也是比较脆弱的。
于王者之道,人心最是易变难测,人心之间的连接,也是最弱之处。
因此,《尚书·大禹谟》之中,大舜对大禹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说,人心最是变动不居,道心最是微妙难测,要把握其精华,抱朴守一,诚心居正,秉道不移,执其中庸,不失法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妙果《道德经》心灵舞者之第二十七章处事要妙
——第二十七章处事要妙——
【原文】
善行无辙(zhé)迹,善言无瑕(xiá)谪(zhé),善数不用筹(chóu)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完善的行为不留痕迹;完善的言辞没有瑕疵;完善的计算不用器具;完善的关闭无人能开;完善的捆绑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
所以,圣人总是善于助人,没有人被遗弃不顾;善于用物,没有物被弃不用。
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
如果不敬重老师,不爱惜借鉴,虽然聪明确实糊涂,这里有奥妙的道理。
【悟道心得】
一、伟大的工作并不是用力量,而是用智慧和耐心去完成的。
二、平常心就是道,缘来则应,去而不留,不用多计算,自然天成。
三、服务用嘴不如用心,像日月运行一样默默无闻,却长久不息。
四、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五、不要嫌那些向自己提意见的人,而不给好脸色;没有他们的提意见,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六、你是友善的,但有的人还会说你自私或动机不纯……不管怎么样,你还是友善的。
七、使用正面思维的语言,能够改变您和任何他人之间的能量!
(作者:赵妙果)
【卷尾语】
在本章里,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来比喻“袭明”。
“大道”无形无迹,蕴藏着玄机,一般人不易明了;老子以“善行,无辙迹”,比喻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不留痕迹;以“善言,无暇谪”,比喻善于言表的人,不会留下任何把柄被人指谪;以“善数,不用筹策”,比喻善于谋划的人,不用大肆张扬推断;以“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比喻善于平息事端的人,而不用使用任何武力;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比喻善于约束的人,不需要使用外加文约和压制。
总之,深达事理内核,把握其潜在状态和发展趋势,就能在处理问题时如有春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