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西游记_中道士形象看崇佛抑道思想

合集下载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哲学思想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哲学思想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哲学思想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

作为一部浓缩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小说,西游记中融入了丰富的佛教与道教思想,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对文本和人物塑造的影响。

一、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1. 悟道与修行佛教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是悟道和修行。

在西游记中,主要人物唐僧即是一个悟道者,他出家修行并奉命西天取经。

他的悟道之旅不仅表现了他个人努力的修行,也代表了佛教中追求智慧和解脱的道路。

2. 因果报应佛教强调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一思想在西游记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白骨精以美貌迷惑行人,伤害无辜。

最终,她自己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因为她的行为带来了恶果。

3. 忍辱负重佛教强调忍辱负重,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超越。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作为一位佛教门徒,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艰辛,但他总能忍辱负重,最终达到了心灵的超越和解脱。

二、道教哲学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1. 道德无为道教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是道德无为,强调个体的无为而治。

在西游记中,唐僧作为一个修道者,一直秉持着无为而治的态度,他通过包容、宽恕,最终成功化解了许多矛盾和纠纷。

2. 自然与至高道教追求自然,崇尚至高。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以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体现了道教中对自然和自由的追求。

他作为一位形神兼备的大圣,通行天地,自由自在,象征了道教哲学中至高无上的存在。

3. 修身养性道教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在西游记中,唐僧及其众徒弟通过遇到各种困难和磨难,逐渐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沉稳。

三、佛教与道教对文本和人物塑造的影响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对西游记文本和人物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修行观念和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都深深融入了主人公唐僧的人物性格中,使得他成为一个具有智慧、坚韧和包容性的形象。

其次,孙悟空作为佛教门徒在修行中的忍辱负重和道教所追求的自由自在也形成了他独特的个性。

《西游记》中的佛道思想与修行之道

《西游记》中的佛道思想与修行之道

西游记中的佛道思想与修行之道1. 介绍《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师徒四人的艰险取经之旅为背景,讲述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和妖魔鬼怪的战斗,最终成功取回佛经的故事。

2. 佛道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2.1 佛教信仰与修行在《西游记》中,佛教作为主要宗教信仰扮演着重要角色。

唐僧作为佛法传播者,坚定地追求正道,并努力引导其他人追寻真理。

他始终秉持慈悲为怀、舍己助人的佛教原则,并且通过忍辱负重和九九八十一难等艰难考验来验证自己对佛法的真正理解。

2.2 心性修炼与成长除了唐僧外,其他三位主要角色——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也都经历了心性修炼的过程。

孙悟空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力和行动力,不断战胜自己的懒散和傲慢,逐渐成为平等、慈悲和智慧的伟大佛子。

猪八戒通过忍受苦难和修炼,逐渐克服了贪婪与愚昧,最终获得了转世投胎之机会。

沙僧则以默默无闻、专注修行为特点,体现了清静和本心。

3. 修行之道在《西游记》中的具体表现3.1 忍耐与忍辱在取经之旅中,师徒们常常遭遇艰难险阻、恶势力的侵扰。

他们必须学会忍耐并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地向前迈进。

这种修行需要他们超越个人欲望和情绪波动,保持内心安宁。

3.2 慈悲与善良师徒四人始终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众生,尽可能地帮助有困难的人,并拯救被邪恶势力奴役的妖魔。

他们的行为体现出了佛教中慈悲和善良的核心价值观。

3.3 正道与克己唐僧和他的徒弟们始终坚定地追求正道,不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自身欲望的左右。

尽管他们偶尔出现过一些迷失和挣扎,但最终总能回归到修行之道上。

4. 结论《西游记》中佛道思想与修行之道的描写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佛教对于修行者所倡导的心性修炼方式。

通过师徒四人所经历的种种考验、苦难、成长以及内心升华,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条通向智慧与解脱之路。

这些描写也使得《西游记》不仅是一部冒险探索神话世界的小说作品,更是一部旨在启发人类智慧和提升灵魂境界的文学杰作。

佛教与道教在西游记中的对比

佛教与道教在西游记中的对比

佛教与道教在西游记中的对比佛教与道教在《西游记》中的对比《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不仅令人着迷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人物形象,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而佛教和道教作为两大中国古代宗教,也在《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本文将从教义思想、修行方法以及对主要角色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佛教与道教在《西游记》中的对比。

一、教义思想的对比佛教强调解脱与超脱,执著与欲望是人类痛苦之源。

《西游记》中的佛教形象如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都是以高尚的品德和智慧来教化众生,帮助他们修行,超越尘世的束缚。

以如来佛祖为例,他展现了大慈大悲的形象,宽容接纳所有众生,无私地教导他们修行,提升灵性。

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体现了追求真善美、慈悲为怀的价值观。

而道教则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在《西游记》中,道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太上老君、太白金星等角色身上。

他们具有超凡入圣的神仙形象,通过修炼仙术和炼丹等方法,追求长生不老的目标。

道教的思想在小说中体现了追求自由自在、清心寡欲的理念。

二、修行方法的对比佛教强调禅定与慈悲,修行方法主要包括打坐、念经和布施等。

在《西游记》中,唐僧作为佛教徒,修行方法主要体现在持经念佛,如每到一处就念诵佛经,用慈悲之心对待众生。

这种修行方法对于唐僧来说是寻求解脱的途径,通过念佛和布施积攒功德,从而一步步接近成佛的境地。

道教修行方法注重炼丹炼气,以及呼吸调息和瑜伽等。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沙和尚作为道教徒,具有变化多端、轻功高强的特点,这是通过修行道法得到的。

道教修行方法追求的是长生不老,通过炼丹和吸收自然灵气提升自身的修为,以达到长生不老、成仙的目标。

三、对主要角色的影响佛教对主要角色如唐僧和孙悟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僧作为佛教徒,始终秉持慈悲为怀的品德,他的修行目标是成为一位真正的菩萨,普度众生。

孙悟空虽然最初是个淘气的猴子,但在《西游记》的旅程中,他受到了如来佛祖的教诲,最终修成正果,成为唐僧的护法,为保护唐僧一路取经付出了巨大努力。

《西游记》中的佛道哲学思想

《西游记》中的佛道哲学思想

西游记中的佛道哲学思想《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一部寓言式的小说,它不仅有精彩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还融入了丰富的佛道哲学思想。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所体现的佛道哲学思想及其意义。

1. 佛道思想简介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哲学流派。

佛教强调解脱生死轮回、悟道成佛,而道教则倡导追求长生不老、达到神仙境界。

这两种思想在《西游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注重觉悟和修行,强调通过舍离欲望、克服苦难来达到解脱和平等智慧。

•道教:主张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和超凡入圣。

2. 孙悟空与佛教儒释道三教合一观念孙悟空作为《西游记》的主要角色之一,具有浓厚的佛道哲学色彩。

他自视为“齐天大圣”,却因尝试推翻天庭而被困在五行山下。

这可以理解为生命的苦难和轮回。

孙悟空通过与唐僧一起修行,体验了人间的苦难,并最终跳出轮回,使得自己成佛,并获得了如来佛祖的接引。

这展示了佛教思想中的“菩提道场”和“度化众生”的核心价值观。

3. 唐僧师徒四人与佛教道义关系唐僧师徒四人代表不同类型的修行者,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性格和缺点。

通过前往西天取经之旅,他们经历各种考验和挑战,并逐渐改正自身缺陷。

•唐僧:象征智慧和普度众生。

•孙悟空:象征力量和勇气,同时也是智愚兼备,需要通过修行来解脱。

•猪八戒:喜欢享受世俗欢乐,但是也有善心。

•沙僧:勤奋而任劳任怨。

他们四个人互补,代表了佛教中不同类型修行者的特点,反映出佛教思想中的戒、定、慧三学。

4. 诸多仙神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观念相关《西游记》中出现了许多仙神角色,例如 Jade Emperor(玉帝)和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西王母)。

这些角色象征着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观念。

在小说中,他们掌管天地之间的事务,并拥有超凡入圣的本领。

通过唐僧师徒所经历的旅程,表达了人们对于长生不老和超越世俗界限的向往。

5. 其他哲学思想与佛道主题融合《西游记》还涵盖了其他众多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和民间信仰等。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孙悟空等人师徒四人一起西行取经的故事。

这部作品中,佛教和道教的元素被广泛地融入其中。

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传统的宗教,对于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佛教和道教的角度来分析西游记中的表现。

1. 佛教在西游记中的体现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经常以佛陀乔达摩的化身形象出现在西游记中。

其中,孙悟空便是佛教思想的一种体现。

孙悟空出生于花果山,被封为齐天大圣,他的神通广大,能够七十二变,他堪称佛教“神通广大”思想的具体体现。

而取经路上,他还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展现了佛教“轮回转世”的观念。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还与其他佛教的神明有所互动。

例如,在取经路上,他与观音菩萨的关系密切,观音菩萨多次出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展现了佛教“救苦救难”的精神。

此外,佛教众多的神话传说也在小说中得以体现,如孙悟空与牛魔王的战斗便是佛教和道教中的神话故事之一。

2. 道教在西游记中的体现道教也是西游记中重要的宗教元素之一,主要通过观音菩萨、唐僧和白龙马等角色的形象来进行体现。

其中,唐僧则象征着道教中的真人仙人。

他被赐予了佛教的经书《大乘佛法十二部经》带往西天取经,这体现了道教“保护法宝”的思想。

观音菩萨是受到道教和佛教共同崇拜的重要神祇之一。

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多次出现,为师徒四人解决了各种困难,展现了道教“慈悲救世”的理念。

另外,白龙马作为唐僧的坐骑,也是西游记中道教元素的具体体现。

白龙马一直支持孙悟空等人完成取经之旅,展现了道教“仙马躲人尘”的意象。

3. 佛教与道教的对比与融合在西游记中,佛教和道教的表现方式和角色形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对比和融合。

佛教多以观音菩萨和如来佛祖的形象出现,强调慈悲救苦;而道教则多以唐僧和白龙马的形象出现,强调真人仙马。

在西游记的情节发展中,佛教和道教的元素相互交织,彼此融合。

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和价值观互为影响,共同营造了一个神奇的取经之旅。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观念融合分析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观念融合分析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观念融合分析介绍《西游记》是中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

本书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故事,以及他们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的斗争和历险。

在这个故事中,佛教与道教的观念融合得十分巧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佛道并重的特点。

佛教和道教在西游记中的代表性人物1. 佛教代表人物——唐僧唐僧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佛教的代表。

他被描述为一个至善至诚的人,一心向佛,出发取经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佛法,救度众生。

他的修行过程中,展现了佛教中对于修行的追求和坚持。

2. 佛教代表人物——孙悟空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之一,也代表了佛教的观念。

他原本是个妖猴,后来受到佛祖的感化,皈依佛门,成为了一个佛教护法。

他的角色形象中体现了佛教中的修行意义和智慧。

3. 道教代表人物——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西游记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也是道教的代表。

她化身成为了观音姐姐,指引唐僧师徒四人的前进方向并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

观音菩萨的形象展现了道教中的慈悲和智慧。

佛教和道教观念在西游记中的融合在《西游记》中,佛教和道教的观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1. 佛教与道教的共同目标:成佛与长生在佛教中,修行的目标是成佛,即通过修行达到解脱、涅槃的境界;而在道教中,修行的目标是长生,即通过修炼获得长生不老之身。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目标是取经,寻找真经,不仅是为了弘扬佛法,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成佛与长生的愿望。

这一点既体现了佛教中的解脱观念,又体现了道教中的长生观念。

2. 佛教与道教的修行方法:禅定与炼丹在佛教中,禅修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通过冥想和内观达到对自己内心和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而在道教中,炼丹是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通过炼制丹药和炼制内丹来达到长生的目的。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既有通过禅定修行增进智慧的佛教修行方法,也有通过炼丹修行追求长生的道教修行方法。

《西游记》是怎么崇佛抑道的?

《西游记》是怎么崇佛抑道的?

《西游记》是怎么崇佛抑道的?《西游记》是怎么崇佛抑道的?是“佛”能救世,还是“道”能救世?在唐僧生活的唐朝是有一次佛与道的交锋的,如来评价唐朝的现实是:“那南瞻部州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

当时,唐王李世民为求长寿,是信奉道教的,最终因食“仙丹”而丧命,随后实际当政的武则天吸取教训,转而信佛,她自称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

称帝后又师事高僧神秀、法藏、义净等,还写经、度僧、建寺、造像,“倾四海之财,弹万人之力,穷山木以为塔,极冶之金以为像,历年为之,从不厌倦”,在她的率先垂范下,整个中国崇佛抑道,西风压倒了东风。

吴承恩所撰写的《西游记》,就曲折的描写了这一段历史,《西游记》通篇是崇佛抑道的,让我们一一分析:西游记开篇写的是悟空出世,因想探求宇宙长寿长生真理,渡过汪洋大海去拜师学艺,他拜的老师是谁呢?实际上是一位佛门弟子,他的名字叫须菩提祖师。

菩提是佛教名词,意思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

事实上孙悟空的老师须菩提是如来的弟子之一,《金刚经》的作者。

这样一位佛门的智者,教出这样一位桀骜不逊的弟子目的为何呢?就是为了挑战道教的最高首脑玉皇大帝,看能不能撼动道教在三界的地位,为了不公开把佛、道之间的矛盾激化,菩提在送悟空下山时特意嘱咐悟空不要说菩提是他的师傅,其实菩提早已算出悟空下山的结果。

果然,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后不久就象菩提预期的那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大闹天宫”,把玉皇大帝逼得恼羞成怒,有些狗急跳墙的意思了,都喊出了快去西天“请如来佛祖”的话,如来看代表着道教的玉帝已经服软,适时出手制止了悟空的继续殴斗,并巧妙地用了一招“苦肉计”,把孙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把佛教向道教挑战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大概孙悟空自己都不知道,他成了佛家向道家挑战的试金石。

佛教向道教挑战的第二招是招降原来信奉道教的人员。

第一名是猪八戒,他本是天上的天蓬元帅,是信奉道教的,看他是怎样修炼成仙的:“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

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解读

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解读

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解读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而成。

它不仅是一部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情节扣人心弦的神话小说,同时也融入了丰富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其中,道教思想在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解读。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在西游记中,自然界的崇拜和道教思想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之情。

比如,在作者对花果山的描写中,孙悟空率领的一众猴子生活在山中,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与自然的融合让人联想到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是至高无上的力量,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这种描绘,西游记中强调了道教思想中对自然的崇拜与尊重。

其次,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也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

道家思想中注重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红尘的境界,这一思想也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唐僧作为取经人,代表了道家中追求真理和超脱尘世的理念。

他经历了艰辛的旅途,面对各种诱惑和威胁,都能坚守初心,勇往直前。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道教思想中对追求真理和修行的重要性。

类似地,孙悟空则代表了修炼成仙的意愿和能力,他通过修行和学习,不断强大自己的能力,最终成为了众人尊敬的存在。

这些人物形象正是西游记中对道教思想的表达和诠释。

最后,西游记中的道教修行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体现。

作者通过描述唐僧一行人困难重重的旅程,描绘了他们修行的过程。

他们在取经的路上,遇到了各种险阻和诱惑。

但他们始终都能坚守信念,不受外界干扰。

这种修行的过程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通过修行,他们不仅能获得修炼的力量,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种修行的过程也表现了道教思想中对“道”的追求和向往。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贯穿始终,通过对自然界的崇拜、人物形象的描绘和修行的表现,深刻地阐释了道教思想中的核心理念。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传递道教思想的重要作品。

它不仅告诉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真理和修行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们对道教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从《西游记》中道士形象看崇佛抑道思想

从《西游记》中道士形象看崇佛抑道思想
镇元 大仙 是万 寿 山五庄观 观 主 ,是 居住在 人 间的仙道 ,他拥 有 可长生 的镇宅 之 宝 。原 来 五庄 观里 出一 异 宝 ,“ 是混 沌初分 ,鸿 蒙始 判 ,天地 未开 之季 ,产 生这 颗灵 根 ,唤 名 ‘ 乃 草还 丹 ’ ,又名 ‘ 参果 ’ 人 。三 千 年

开 花 ,三千 年一结 果 ,再三 千年 才得熟 ,短 头一万 年方 得吃 。似这 万年 ,只结 得 三十个 果子 。…… 人若 有
际 ,忽然 天降 三位 大仙 ,扶 救生灵 。这 三位 大仙 就是车 迟 国的虎 力大仙 、鹿 力大 仙 、羊力 大仙 ,他们 能 “ 呼
人参 果树 报 仇 ,泄失 宝之 恨 ,镇元大 仙无 视他人 生命 ,要将 唐僧 四人 下油 锅 ,活 活炸 死 !
太 上老 君 与镇元 大仙 这两 位仙道 在仙 界都 有常人 不及 的重要 地位 。是 因为他 们德 高望 众 吗?不 ,原 因就 是 老君 炼丹 ,镇 元大 仙有 人参 果 ,这 两种 物质 都为长 生之 仙宝 。一旦 二仙 宝失去 了 ,两位 仙道 的名位 、利 益
树 立正确的宗教观具有一定意义。
[ 关键词 】道士 ;崇佛抑道 [ 中图分类号]I 749 2 . 0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8 18 (090 — 1 — 3 0 — 7X 20)4 00 0小说 ,也是一部宗教题材的小说 。作者除了塑造以唐僧师徒为代表的
僧 人外 ,还 不惜 笔力 刻 画了 2 4个道 士形 象 ,蕴涵 了丰富 的宗教 思想 ,显示 了作 者鲜 明 的崇佛 抑道 思想 。


心 胸狭 窄 、 自私 狠毒 的仙道形 象

仙道 就 是指靠 修炼 道术 而长 生不死 的神仙 。他们 多数生 活在仙 界 中 ,每 天过着 逍遥 的神 仙 生活 。仙 界与

《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与道教观念

《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与道教观念

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与道教观念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佛教思想和道教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游记》中表现出来的佛教思想和道教观念,并分析其对于整个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

1. 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佛教思想是《西游记》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因果报应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认为人们所做的善恶行为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前往西天取经,正是因为他们过去的行为积累了善缘。

而妖魔鬼怪则遭到因果报应,或受到刑罚,或受到唐僧等人的制伏。

1.2. 慈悲心与无私奉献佛教强调慈悲心与无私奉献的重要性。

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被描绘为慈悲无尽的形象,她帮助唐僧取经、救济众生,展现了佛教中的普度众生精神。

1.3. 破除红尘束缚佛教主张超越红尘世界的束缚,追求永恒的真理。

《西游记》中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正是一个对红尘世俗无欲无求、向往自由解脱的形象。

他通过修炼功法,最终修成大罗金仙。

2. 道教观念在《西游记》中的体现道教观念也贯穿于整个《西游记》,具体表现如下:2.1. 追求长生不老道家强调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在《西游记》中,各路仙人和妖魔鬼怪都有一颗追求长生之心。

如白骨精、二郎神等角色都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追寻长生之道。

2.2. 自然与宇宙的和谐道家崇尚自然与宇宙的和谐,强调顺应自然规律。

在《西游记》中,有多个场景描绘了自然风光和山水之美。

如五庄观、凌霄殿等地都展现了道家追求与自然融合的理念。

2.3. 道法高深神通道家注重修炼功夫,通过研究道法掌握神奇的超凡能力。

《西游记》中孙悟空就是一个修行至高境界的代表性形象。

他擅长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法术,显示出了他对于道法的强大掌握能力。

结论《西游记》作为一部文学巨著,融入了丰富的佛教思想和道教观念,并通过这些思想和观念来书写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佛教思想强调因果报应、慈悲心以及破除红尘束缚;而道教观念则注重追求长生不老、自然与宇宙的和谐以及修炼功夫。

西游记中的佛道教合一思想

西游记中的佛道教合一思想

西游记中的佛道教合一思想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一个神话世界中的冒险故事,更融入了佛道教合一的思想。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分析西游记中的佛道教合一思想,并探究其深远影响。

首先,在西游记中,佛教和道教两种宗教经常并存,它们的教义经常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佛教强调的是救度众生,追求解脱,而道教注重的是修炼自身,追求长生不老。

然而,在西游记中,这两者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包容。

例如,唐僧作为佛教的代表,始终保持慈悲心、救度众生的信念,他对孙悟空等众多妖怪的善意态度,体现了佛教慈悲的精神。

与此同时,他也能够接受道教的修炼方法,利用炼丹术等手段来提升自己,这体现了道教修身养性的思想。

其次,在西游记中,佛教和道教的神仙们常常互相交流、相互合作。

他们不以宗教界限为限,而是积极合作,共同抵御邪恶势力。

例如,孙悟空作为佛教的护法神,为唐僧保驾护航,同样也接受了观音菩萨的指引和帮助。

在求取真经的旅途中,孙悟空与诸多道教的神仙们结伴同行,合力对抗妖魔鬼怪。

这一点体现了佛教和道教相互协作、互相尊重的合一思想。

最后,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均体现了佛道教合一思想。

唐僧作为正统的佛教僧人,他坚持慈悲心、坚持教义,但他也能够接纳其他宗教的观念和教义。

孙悟空作为一只妖猴,最初受道教教诲,但在求取真经的过程中,通过观音菩萨的点化,他逐渐悟到佛教的救度众生的精神。

猪八戒作为一个妖怪,也接受了佛教的救度,不断修行,最终成为了唐僧的护法神。

这些角色的转变和成长,展现了佛道教合一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西游记中的佛道教合一思想,不仅影响了小说的情节和角色,也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展现了佛教和道教的友好互助关系,彰显了宗教之间的和谐共处。

它让人们意识到,不同的宗教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影响,实现和谐共生。

总而言之,西游记中的佛道教合一思想通过角色塑造、情节展开等方式得以体现。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思想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思想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思想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更因其深入探讨了佛教与道教思想而成为研究的热点。

自古以来,佛教和道教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重要宗教,而这两种思想在西游记中也得到了巧妙地融合和展现。

本文将就西游记中佛教与道教思想的表现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佛教思想的表现在西游记中,佛教思想主要通过观音菩萨一角来体现。

观音菩萨是佛教中的重要形象,被描绘为慈悲者,拥有普度众生的悲心。

在小说中,观音菩萨多次出现,为唐僧一行人解除困难,消除魔障。

观音菩萨的出现不仅使得主人公取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佛教中的悲悯和救度众生的思想。

观音菩萨的形象呈现出高尚的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引导着世人向善行善,追求慈悲。

此外,西游记中也描绘了佛教中修行的过程。

整个取经路上,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考验,获得智慧和力量的增长。

这一过程既是一种修行,也是佛教思想中提倡的将人性的低级欲望转化为高尚品质的过程。

通过修行,他们逐渐摒弃私欲,学会慈悲、忍辱、智慧,体现了佛教追求解脱和升华的精神。

二、道教思想的表现除了佛教思想,西游记中也融入了道教的元素。

在小说中,道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来佛祖下凡转世的孙悟空。

孙悟空作为主人公,具有不灭之身和神奇的变化能力,展示了道教中追求长生不死和神通广大的理念。

孙悟空的形象充满了道教的神秘和玄奥,他不拘泥于尘世,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人间,同时又能超脱尘俗,征服了众多妖魔鬼怪。

此外,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沙僧也可视作道教的代表。

猪八戒的形象鲜明地展示了道教中的贪欲与欲望,他爱吃懒做、混吃等闲,但在师父的指导下,通过修行悟道,最终得到了救赎。

而沙僧则体现了道教中的修炼和顺应自然的特点,他尽职尽责,默默付出,是师父和师弟们的坚实后盾。

三、佛教与道教思想的互补与融合西游记中佛教与道教思想的表现并不是简单的独立存在,而是互相补充、融合的关系。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思想对比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思想对比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思想对比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作为一部神魔奇幻的小说,其背景中融入了丰富的宗教元素,尤其是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在小说中,佛教和道教分别通过各自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本文将对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物形象、修行方式和价值观念。

首先,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通过诸多人物形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僧和孙悟空。

唐僧作为佛教中的圣贤代表,被赋予了高尚的道德和智慧。

他坚守佛教的教义,始终秉持着普度众生的信念,为了取得真经,他毅然踏上了艰险的西天取经之路。

而孙悟空则是修行成佛后降生的神猴,他的形象充满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

他以非凡的能力和智慧帮助唐僧一行,体现了佛教中的舍己为人和化乐救度的思想。

其次,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对修行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和磨砺。

这种修行的方式体现了佛教中的“五蕴皆空”的思想,即通过克服自身的欲望和执着,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境界。

唐僧和他的徒弟们在修行过程中,不断面对着各种试炼和诱惑,但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最终都获得了精神的净化和升华。

最后,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体现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念。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慈悲和善行。

在小说中,唐僧和他的徒弟们始终抱着慈悲之心对待所有的众生,无论是人、妖还是神。

他们不论遇到多么困难的情况,都始终以慈悲之心对待,并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

这体现了佛教中慈悲为怀、救度众生的价值理念。

与佛教思想相比,道教思想在西游记中的表现较为隐晦,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和修行方式两个方面。

首先,道教思想在西游记中通过一些人物形象得到了体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沙和尚和白龙马。

沙和尚作为唐僧的徒弟之一,他虽然修行的是佛教,但在性格上却流露出一股道教的豪放之气。

他形象瘦小,但能力非凡,武艺出众,以“招法”击败敌人,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无为、从容不迫的思想。

西游记读后感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考

西游记读后感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考

西游记读后感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考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广为传播与喜爱的文学作品。

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深地被其中所涉及的佛教和道教的哲学思考所吸引。

这些哲学思考在小说中以各种形式呈现,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首先,关于佛教的思考。

在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通过创造种种麻烦与困难的遭遇,最终修成正果。

这个过程中,作者运用了佛教的观念,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

孙悟空从一个桀骜不驯的猴子变成了悟道的菩萨,这背后蕴含着佛教思想的精华:修行的过程是辛苦而漫长的,需要经历磨炼和坚持,才能获得真正的境界。

这种修行的过程鼓励了我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勇气和决心。

其次,道教的哲学思考也贯穿了整个西游记。

道教强调顺应自然,寻求合乎道的生活方式。

在小说中,孙悟空等人与妖魔鬼怪、众生等进行斗智斗勇,他们遵循着道义、原则和职责,并寻求平衡与和谐。

这种道义的观念与道教中的修道观念密切相关。

通过他们的经历,我深刻意识到只有顺应自然与道义,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佛教与道教在西游记中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融合与对立的。

在小说中,佛教和道教之间的斗争是一种哲学争论,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与观察。

正如佛教强调修行的重要性,道教更加注重人性的本真与自然的姿态。

这种对立与辩证的思维方式,给我带来了一种思考人性和人类存在意义的启发。

在我看来,西游记通过以佛教和道教的哲学视角来表达和描绘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情节的变化多样性,都以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考为基础,通过描述人性的善恶、欲望和追求等来反映人类的情感和行为。

总结起来,西游记作为一部古代文化经典,通过佛教和道教的哲学思考提供了对人性、价值观和人生意义的不同层面的思考。

它不仅是一部富有冒险和传奇色彩的小说,更是一部富有哲思的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与思考这部作品,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佛教与道教的思想,也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西游记》读后感:佛教与道教的背后

《西游记》读后感:佛教与道教的背后

《西游记》读后感:佛教与道教的背后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它把佛教、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典小说。

读《西游记》,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佛教和道教的背后的文化内涵,两种宗教思想的融合和发展,以及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宗教思想,它们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深远。

《西游记》中,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深深融入了故事的情节,因此,它被认为是一部集中国宗教思想于一身的古典小说。

在《西游记》中,佛教思想被展现得格外深刻,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众多角色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的道德教化的影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仁爱、慈悲、宽容之心。

而道教思想也在《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从老君、女娲、那含等众多神仙形象可以看出,《西游记》把道教的神秘世界和它所包含的功德、法则、修行等思想深深融入了故事情节之中。

《西游记》不仅把佛教和道教思想融汇在一起,而且还熔铸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书法、音乐、舞蹈等,使得《西游记》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从孙悟空的经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学,如诗词、楔子、章回体小说等,都在《西游记》里得到了广泛的表达,而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也被细致地展现出来,更有书法、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使《西游记》更具有文化魅力。

总之,《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典小说,它把佛教、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深刻地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历史和传统,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古典文学名著。

西游记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考

西游记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考

西游记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考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广大读者誉为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佛教与道教的元素贯穿始终,为故事赋予了深厚的哲学思考。

本文通过对西游记中佛教与道教的描写进行探讨,探究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

佛教在西游记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是孙悟空,他被舍弃勾缠的齐天大圣,开始了寻求不朽之道的旅程。

孙悟空代表的是佛教中的“菩萨”概念,他通过不断修行和克服困难,最终成为佛陀赐予的斗战胜佛。

这种修行的过程体现了佛教思想中“修行解脱”的核心理念,也表明了人的内心与外在环境的不断互动。

此外,佛教经典《金刚经》在西游记中也有所体现。

在取经路上,唐僧等人多次遭遇妖魔鬼怪的追袭,经历了重重危险。

然而,通过净化心灵和修持慈悲的方法,他们成功地化解了前进道路上的难题。

这体现了佛教思想中“般若智慧”和“菩提心”的重要教义。

道教在西游记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僧取经路上的重要导师之一是观音菩萨,她代表了道教中的“无为而治”理念。

观音菩萨不仅具备超凡的能力,也拥有召唤自然力量的神奇本领。

她的出现和帮助,使唐僧和他的徒弟们能够顺利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困难。

这体现了道教思想中“顺势而为”的智慧。

此外,道家弟子沙僧在西游记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身具超常力量,能够以泥土与岩石为养料,自行生长成巨人。

沙僧的能力源自于对自然和道的理解,他以自然中的元素为根基,体现了道教思想中“与自然合一”的观念。

总结来说,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独特魅力。

通过孙悟空的修行和观音菩萨的教诲,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内心、克服困难和实现解脱的重要意义。

而道教在唐僧和沙僧身上的体现,则让我们认识到顺势而为、与自然合一的智慧。

因此,西游记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我们应该以修行和慈悲为基础,摒弃执着,追求内心的解脱。

同时,我们也应顺势而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尘世纷扰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实现心灵的归宿。

西游记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想

西游记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想

西游记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中诸多经典作品都离不开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想。

其中《西游记》作为一部不可忽视的文学巨著,也包含了丰富的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就《西游记》中佛教与道教的哲学思想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佛教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佛教作为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与哲学思想,被列为中国的三教之一,对于《西游记》的影响不可忽视。

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主人公孙悟空所追求的“成佛之道”。

孙悟空作为一个拥有神性的石猴,渴望超越凡尘,寻求解脱的修行之路,这正是佛教思想中所强调的追求解脱的境界。

其次,佛教中的“痛苦观念”也在《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小说中描绘了人间的痛苦和苦难,以及主要角色的经历,如孙悟空的被五指山镇压五百年,沙和尚的被牛魔王抓去当厨子等等,这些都是人物们经历的苦难。

佛教强调通过克服痛苦来获得真正的幸福,而《西游记》中的角色们正是通过克服各种困难和磨难最终获得了圆满的解脱。

第二部分:道教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道教作为中国原有的一种哲学思想,同样对于《西游记》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仙山福地,令人向往的仙界生活以及神奇的仙术等元素都是道教思想的体现。

道教强调修炼仙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而《西游记》就是一个通过主人公四位取经人的历险和修行来体现这一思想的故事。

其次,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在《西游记》中也有所体现。

无论是唐僧师徒四人的行程,还是他们与妖魔鬼怪的斗争,都充满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们在修行取经过程中往往采取不主动攻击的策略,即便是在遇到妖魔鬼怪时,也尽可能避免伤害对方,以和平解决纷争。

这体现了道教思想中以“无为而治”来推动事物发展的理念。

第三部分:佛教与道教在《西游记》中的融合除了分别体现佛教与道教的思想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中也有佛教与道教思想的融合。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唐僧这一角色。

唐僧既具有佛教中追求解脱的精神,又具备道教中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

西游记读后感佛教与道教的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启示

西游记读后感佛教与道教的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启示

西游记读后感佛教与道教的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启示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阅读这部小说之后,我深深被其中所蕴含的佛教与道教的文化传承与交流所感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与道教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佛教文化。

而西游记通过描写各个角色以及他们的经历与成长,向读者展示了佛教与道教在人们心中不同的存在形态,进而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

在西游记中,佛教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主角孙悟空的身份背景可以看出,他是由石猴修炼成的,而石猴这一形象在佛教中象征着迷惑的痛苦、贪欲与无明。

然而随着孙悟空修行之路的艰辛和师父唐僧的引导,他最终修得正果,成为佛教的护法神。

这个过程中,佛教的教义深入人心:修行可以洗净人心中的杂念,帮助人们实现解脱和拯救。

而孙悟空的变化也寓意着人性的可善可恶、可改变的一面,给予我们对自身的反思和启示。

与佛教的拯救教义不同,道教在西游记中的形象更多地展示了生活中的随遇而安和自由无拘。

如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过程中,善良、宽容、随性的道士沙僧和猪八戒。

他们并没有过多的追求时间的紧迫和目标的重要性,而是对每一个遇到的困难和磨难持有一种轻松和豁达的态度。

这种随遇而安的思想哲学,正是道教信仰中所强调的宽容、顺应自然和顺应命运的生活态度。

通过这些道教元素的描绘,西游记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观念:放下一切欲望,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

佛教与道教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也在西游记中得到了有力的体现。

其中最重要的例子是孙悟空与观音菩萨之间的关系。

孙悟空向观音菩萨发誓一定会照顾唐僧,随后成就正果。

这一情节揭示了佛教与道教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流。

在佛教中,观音菩萨被视为慈悲与智慧的化身,而孙悟空的故事也代表了人性的复杂和可塑性。

通过这一关系的表达,西游记启示我们,佛教和道教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和谐共存和相辅相成。

在读完西游记之后,我意识到佛教与道教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元素

《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元素

《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元素《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在这个神奇而丰富的故事背后,道教和佛教元素贯穿始终,给故事增添了深厚的宗教色彩。

一、道教元素道教在《西游记》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哲学思想等方面来展现。

1. 道教仙境在小说中,孙悟空和其他人物经常进入各种仙境,如花果山、水帘洞、火焰山等。

这些仙境是道家思想中的理想境界,代表着人们向往的精神世界,体现了道教的超凡脱俗的理念。

2. 道家符咒《西游记》中经常出现道家符咒的应用,如唐僧身上的保命符、孙悟空的金箍棒上的定身咒等。

这些符咒代表了道家的神秘力量和超自然能力,是道教修炼者运用神通的具体表现。

3. 道家哲学思想小说中的言行举止中融入了许多道家哲学思想,如“无为而治”、“顺天应人”等。

通过这些哲学思想的呈现,作者传递了道家对于平和、无欲无求的理念,表达了向往自然、追求道义的价值观。

二、佛教元素佛教作为《西游记》的主旋律,贯穿了整个故事,主要体现在角色塑造、故事情节和佛教教义等方面。

1. 角色塑造《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分别象征着佛教的四大弟子,如唐僧代表佛陀释迦牟尼,具有智慧和慈悲;孙悟空代表菩萨观音,具有慈悲和智慧的力量;猪八戒代表菩萨文殊,具有智慧和勇敢的特点;沙僧代表菩萨普贤,具有坚毅和忍耐的品质。

这些人物形象体现了佛教弟子的修行境界和追求。

2. 道场试练师徒四人在取经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佛教的道场试练。

他们遇到了诸多妖魔鬼怪的考验,通过坚定信仰和战胜内心魔障,最终取得了胜利,体现了佛教对于修行者必经的困难与考验。

3. 佛教教义小说中描绘了佛陀的智慧及其弟子的慈悲心,强调了佛教的慈悲主义和解脱思想,如唐僧的智慧和慈悲心经常在故事中得到体现。

而且,取经的过程本身也是修行的过程,旨在净化人的心灵、解脱人的痛苦。

三、道教与佛教的融合《西游记》中并不是将道教和佛教刻意区分开来,而是将二者进行了融合,通过师徒四人的冒险与修行,展现了道教与佛教的共同目标和教义。

古代小说西游记中的佛道主题

古代小说西游记中的佛道主题

古代小说西游记中的佛道主题古代小说《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地传颂和研究。

其中,佛道主题是贯穿全书的重要元素之一。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象征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西游记》中体现的佛道主题。

一、故事情节的佛道主题《西游记》以取经为主线,描绘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的艰辛历险。

他们遇到了众多佛教和道教的神仙、妖魔鬼怪等。

其中,大量描写了佛教神话中的故事和功德圆满的情节。

例如,在小说的第九回中,孙悟空为救唐僧,闯入耳食之府,消灭了邪恶的敌人,解救了群魔,最终获得了观世音菩萨的加持。

这一段情节就展现了孙悟空向善的一面,他通过正义的行为获得了佛教神灵的庇佑。

另外,小说中也出现了许多和佛教有关的修行和救度众生的故事,如唐僧和他的徒弟们面临的各种考验和试炼。

这些情节体现出佛教教义中的修行道路以及人物对于善恶的选择。

二、人物形象的佛道主题《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既有佛性净土的菩萨和道教的神仙,也有妖魔鬼怪。

这些人物形象体现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与信仰。

首先,唐僧作为取经人,代表正义和慈悲的佛教僧侣。

他具备了一颗善良无私的心,始终秉持着救度众生的愿望。

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诱惑,唐僧都能够坚守慈悲善良的本性,这体现了佛教中对于真理、慈悲和智慧的追求。

孙悟空则是一个独特的形象,既有妖魔鬼怪的本性,也有追求成佛的戒心。

孙悟空经历了一系列的历险和修行,最终悟道成佛。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战胜了内心的魔障,不断修行向善,最终成就了正果。

这一过程体现出了修行成佛的佛教思想。

另外,菩萨观音、菩提老祖等佛教的神仙形象以及如观音寺、灵山等佛教圣地的出现,也为小说增添了佛教的神秘和崇高的氛围。

三、象征意义的佛道主题《西游记》中的佛道主题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上,还通过丰富的象征意义来表达。

例如,取经路上的各种妖魔鬼怪,代表着人性的各种弱点和欲望。

唐僧等人战胜这些妖魔鬼怪,实质上是在战胜自己内心的魔障,象征着人们修行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4期Vol 128 No 14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 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9年7月Jul 12009从5西游记6中道士形象看崇佛抑道思想张春玲(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吉林长春 130022)[摘 要]5西游记6刻画了众多的道士形象。

通过仙道、妖道、人道三类道士的梳理和描述,比较道士形象的异同,可以看出作家笔下的崇佛抑道思想,这对于加深对5西游记6主旨的理解,指导今人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道士;崇佛抑道[中图分类号]I2071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09)04-0106-03[收稿日期]2009-04-12[作者简介]张春玲(1963-),女,吉林长春人,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从事人文教育研究。

5西游记6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宗教题材的小说。

作者除了塑造以唐僧师徒为代表的僧人外,还不惜笔力刻画了24个道士形象,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思想,显示了作者鲜明的崇佛抑道思想。

一、心胸狭窄、自私狠毒的仙道形象仙道就是指靠修炼道术而长生不死的神仙。

他们多数生活在仙界中,每天过着逍遥的神仙生活。

仙界与人界、地界相比居于最高境界。

5西游记6中的仙道有太上老君、镇元大仙、须菩提祖师、太白金星、紫阳真人等。

太上老君是道教的最高主神,他在仙界有很高的地位,主要工作为炼制丹药,使众仙家长生不老。

孙悟空在蟠桃会醉酒后,误入老君住所,借老君外出之机遇,将五壶仙丹全部偷吃。

那仙丹乃是太上老君精心苦炼的仙家至宝,是供玉帝等众仙家享用的,如此太上老君怎能饶他!于是孙悟空被众天兵降伏。

但是刀砍斧剁、枪刺剑剐、火烧雷劈都不能伤其身体。

后来太上老君主动请旨要处置孙悟空,便将他放入八卦炉中,用强火炼了七七四十九日!太上老君身为一仙道,本应心胸宽广开朗,忘怀得失,品德高尚,可他为了一己私仇,对孙悟空残下毒手,可见他品性的自私、毒辣!镇元大仙是万寿山五庄观观主,是居住在人间的仙道,他拥有可长生的镇宅之宝。

原来五庄观里出一异宝,/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季,产生这颗灵根,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

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

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

,,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

0(第二十四回)正因如此,镇元大仙才敢自称与世同君,与天地同寿。

他法力高超,可是为人凶恶,得理不饶人。

孙悟空偷吃人参果,打倒人参果树,是他受到二童子辱骂后的过激行为,镇元大仙就将唐僧四人捆在柱上,整日用七星鞭鞭打。

为了给他的人参果树报仇,泄失宝之恨,镇元大仙无视他人生命,要将唐僧四人下油锅,活活炸死!太上老君与镇元大仙这两位仙道在仙界都有常人不及的重要地位。

是因为他们德高望众吗?不,原因就是老君炼丹,镇元大仙有人参果,这两种物质都为长生之仙宝。

一旦二仙宝失去了,两位仙道的名位、利益就受影响,故他们本性毕露,视孙悟空为仇敌,定要他粉身碎骨!可见仙道心胸狭窄,极度自私、狠毒的本性,与凡人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道家为什么要追求长生呢?这同道教重生的教理密切相关。

道教的修身理想就是得道成仙;修身是得道的必由之路,而修身的主体则必须是有生命的人,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生命是得道的基础,没有生命,没#106#有主体,何谈得道?所以各路神仙对太上老君和镇元大仙极为敬重,以求长生。

他们高高在上,彼此互相依托,维护三界的统治秩序、尊卑等级,进而求道。

但是真正的仙道不应像太上老君和镇元大仙那样狭隘自私、凶残,除了道行高外还要好为善,乐助人。

二、卖弄道术、谋权夺利的妖道形象仙道是生活于仙界的神仙道士,而妖道则是寄身人界,假冒道士,为虎作伥的野道。

5西游记6中这种野道比比皆是。

如车迟国的三位大仙、乌鸡国的全真道人、比丘国的国丈、黄花观的百眼魔君、银角大王所变的道士等等。

车迟国二十年前,民遭亢旱,天无点雨,地绝谷苗,全国上下户户拜天求雨。

正当举国处于倒悬捱命之际,忽然天降三位大仙,扶救生灵。

这三位大仙就是车迟国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他们能/呼风唤雨0、/指水为油0。

其实他们来到车迟国是别有用意的,/救苦救难0是要显示自身的法力,让国王信服他们,让百姓拥护他们。

一旦他三人在国中威望大震,功高盖主,他们的妖性就显露出来了,荼毒生灵,无恶不作,时机成熟就会杀害国王,取而代之。

但是善恶终有报,在车迟国里唐僧四人与三位大仙比法力,显示出三妖品行之恶劣,其法力只是皮毛之功。

他们的丑恶嘴脸最后暴露无疑,原来都是成精的山兽!乌鸡国五年前,全国干旱,草木不生,民皆饥死,正在危急之处,忽然锺南山来了一个全真道人,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

两年来,他们随时降雨,有求必应,乌鸡国可谓风调雨顺。

但是全真道人并非真正心善,其/仗义济民0的目的只是为了博取国王的信任。

事过两年,其伪善的面孔暴露出来,霸占了乌鸡国的国土与王位,全真道人的卑劣行径昭然若揭。

后经唐僧师徒巧设计谋惩治了全真道人,才拯救国王,还其国土。

原来那全真道人也非道行高深的真道士,它本是文殊菩萨座下的一个青毛狮子,奉佛旨化作道人来惩治乌鸡国国王。

它象征着佛的最高权威和道的卑劣,从中我们能够感觉到作者有扬佛抑道的倾向。

比丘国国丈也是道士身份,自称有海外秘方,能延寿且药有千年不老之功,但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做药引,甚为残忍。

幸而孙悟空慧眼识妖,铲除妖魔,拯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

这假道士原来是南极老人星的坐骑)))一只白鹿。

它趁主人不备,偷其拐棒,下界为妖,祸害生灵!道教生命伦理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贵生0。

/手不得杀害众生,爬行蠕动含血之属,皆不得杀。

0杀生乃是道教的大戒之一。

众妖道的种种恶行正与道教思想相悖。

所以上述五者为假道、妖道。

仙道与妖道都信奉道教思想,都是通过炼丹、修道来求长生,加深道行的。

但是仙道与妖道的修炼方式却大有不同,仙道是靠仙家至宝,炼制丹药,延长生命;妖道则是卖弄道术、谋权夺利,同时为了炼制所谓的不死丹药,不择手段,荼毒生灵。

他们视生命如蝼蚁,他们的道术实为妖术。

三、愚昧无知、疯狂痴迷的人道形象古往今来,/长生成仙0是人类最大的愿望与追求。

5西游记6中凡人祈求长生信道者也很多。

五庄观的镇元大仙是仙道,声名远播。

追随他信道的弟子不计其数,逐步成仙的有四十八个。

其中两个绝小的弟子清风和明月,两人都已一千多岁,他们是凡人中信道求仙的成功者。

当然也有失败者,如比丘国国王沉于女色,精神瘦倦,命在须臾。

当假道士称拥有海外秘方,能延寿,服后有千年不老之功时,国王不惜劳民伤财,派人去十洲三岛采药。

更可恨者,他丧失了本性,使用自己臣民)))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为药引。

国王享尽了荣华富贵,幻想长生不死,永享天年,故此迷恋仙丹。

道教所宣扬的只要服用长生不死的丹药,就可以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的说教,恰好符合了人间国王的口味。

国王们欲求于这些假道士,以实现永享天年的愿望,所以对他们忍让至极,失去了王者风范!四、道士群像与崇佛抑道思想通过对5西游记6中仙道、妖道、人道形象的举例分析可以看出,仙道心胸狭窄、自私狠毒;妖道狡诈蛮横、荼毒生灵;人道则是愚昧无知、疯狂痴迷。

5西游记6中各类道士的共同特点就是/恶0。

而培养恶道士的社会环境就是唐、明时代崇道求仙的风尚。

在5西游记6中国君臣民崇道求仙显得那样荒诞可笑,甚至可气,正是唐、明两代崇道求仙风尚在作品中的反映。

5西游记6中描述的是唐太宗时期,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政治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

在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唐代诸帝无限迷恋现实生活,幻##107想长生不死,永享天年。

诸位皇帝热衷于炼金丹,烧炼黄白,为了求得长生,他们对道教金丹术士优礼有加。

唐高宗笃信长生之术,宠信道士叶法善等人。

开耀元年(681年),他以服饵令太子监国。

当他得知刘道合私服为他炼的金丹尸解仙去时,极其不悦。

皇帝们沉迷于长生成仙、炼制丹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由于封建帝王的尊崇、支持,士大夫们也信仰道教,自上而下炼丹求长生成风,文人学士深受丹砂之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而5西游记6的成书时代为明代,当时正是明世宗当政。

5西游记6的作者吴承恩是成化至嘉靖年间的南直隶淮安府山阳县人,在那个时代各宗教派别之中,道教尤为盛行,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崇信道教至于痴迷的程度。

嘉靖元年七月,明世宗开始崇奉道教,逐渐兴建寺观。

世宗受太监崔文引诱在乾清宫建筹仙道场,日夜不断祷祭,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几乎全废。

嘉靖十五年,世宗为了专心修道,预退皇位,竟弃国家子民不顾!晚年,世宗病重不能临朝,沉迷玄修之事,派大臣到全国各地搜寻药材,炼制内养丹药,此举劳民伤财,且导致世宗久病不愈,不久逝去!正因为世宗过度地宠信道教,使得国力衰退,百姓困苦。

吴承恩写作5西游记6正表达了对明代众君王宠信道教的一种愤怒与批判。

事实证明,道教追求的成仙实质是人类渴望超越有限的心理的表现。

渴望超越有限,这种冲动本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正常心理,但道教却使这种心理冲动无限地膨胀,不切实际地试图使客观上有限的人类个体在现实中达到无限的境界,这就不可避免地使道教走向了谬误和荒唐。

从中我们体会到作家对道教的情感态度和立场)))崇佛抑道!不论是佛徒还是道士,都应该不求荣华富贵,去掉邪恶,严于律己,虽居高位而淡泊,怀仁爱之心,待人宽厚谦和。

在现今宗教信仰开放的文明社会中,我们应该对宗教信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参考文献][1]闵智亭.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J].中国宗教,2003(4).[2]王昌焕.论唐代社会的神仙信仰[J].史学月刊,2000(4).[3]邓书杰.中国历史大事详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4]张应超.道教神仙信仰与人们的社会追求[J].中国道教,2005(1).Discussion on the Thought of/Commend Buddhism and Condemn Taoism0from the Image of Taoist Priests in Pilgrimage to the W estZHANG Chun-ling(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Aviation University of Air Force,Changchun130022,China)Abstract:Pilgrimage to the West has portrayed many images of Taoist.Through combing and describing three kinds of Taoist priests,this paper compar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se images of Taoist priests to reveal the thought of/c om-mend Buddhism and c onde mn Ta oism0of Wu Cheng-en,which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in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novel p s purport and instructing contemporary people to set up the correct religious vie w.Key words:Taoist;commend Buddhism and conde mn Taoism##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