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20180128北京师范大学王民)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围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其空间思维、地理观察、地理分析、地理实践等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爱国主义情感,使其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价值观。
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了解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其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具体教学对象特点如下:(1)年龄特点: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探索欲望。
(2)认知水平: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
(3)学习动机:对地理学科有兴趣,希望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学习方式:喜欢通过实践、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地球运动、气候形成、地形地貌等。
(2)了解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如城市化、人口迁移、资源分布等。
(3)学会运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4)掌握地理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对地理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和预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地理学科思维品质。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一、地理实践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一)什么是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实践力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和粘合剂,它能够很好地综合体现其他三个核心素养。
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与其他三个素养相比,地理实践力突出之处是行动能力与具备的意志品质。
(二)从认知能力到行动能力在四个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而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行动能力的培养,不要用认知能力代替行动能力。
人的认知能力是行动能力的基础。
一个人对他人或事物有了一定准确的认知,再经过思考分析判断,才能构成一个人的行动能力。
没有认知的基础,行动无从谈起。
何谓行动能力?行动能力是自觉自发做事的能力,有兴趣,有策划,有自制,有实施。
在行动过程中,能突破自己,实现自己的想法。
德国地理学会2012年编写出版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第二版),从六个维度对中学地理学习提出能力要求,即地理学科知识、空间定位能力、资料收集与选择、合作与交流、地理信息评价、行动能力。
其中对行动能力的解释如下:行动能力中的行动,主要是指地理环境中的人类活动。
行动能力主要包括有关行动的知识、行动动机与兴趣、行动意愿、行动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要求学生基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养成兴趣,从而愿意去行动,进而要对行动对自然及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反思或评价。
地理学科素养、学科价值观
地理学科素养、学科价值观地理学科价值观学科价值观:正身立本求和谐,人地共荣谋发展帮助学生把地球构建在脑海中,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是学生有科学、正确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以谋求人地和谐,增强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明地理方晓万物,通天文乃至宇宙地理学科素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综合性、空间性(地域性)、终身性、动态性和实践性。
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增强地理学习和生存能力,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形成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学科精神学科精神:“以地明理,学会做事;以地启智,学会创造;以地为鉴,学会做人;以地育美,健全发展”“以地明理”,学会做事:在地理学习中一是要帮助学生如何获取地理知识、掌握进行科学研究方法,二是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改造地理环境之事。
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做事,做事有做事的道理和规律,无论是从事地理研究、学习地理知识,还是改造物质世界、管理社会经济都需要明事理。
坚持重“理”教学,能使学生正确地宏观把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指导学生行为。
以地启智,学会创造:启发学生学地理,会创造,地理有用。
一是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畅所欲言,标新立异。
二是营造地理氛围设疑,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方式、方法创设地理问题情景,促学生“神入”于地理特定的场景与氛围中,进行思维、联想,产生好奇、疑问。
带着感兴趣的疑惑去主动探究,发现并设法解决问题。
三是创设“悖逆情景”激疑,提出反面观点、反驳的论点引发新的争议,撞击思维火花。
以地为鉴,学会做人:利用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空间概念的具体知识;注意揭示地理环境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突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地理学习中,强化良好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人类在自然中必须有崇高人格魅力及思想境界与情操。
通过地理科学家的高尚品质讲述,启迪学生思考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学习他们的优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先进的地球环境道德意识行为,感悟心灵的洗礼,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将做人的道理,有机地融入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中。
高中地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探究
高中地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探究一、地理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
地理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地理思维、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三个方面。
1.地理思维地理思维是指学生在地理知识框架下进行地理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思维包括空间思维和系统思维两个方面。
空间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对地球空间进行认知和想象,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能够进行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和表达。
系统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从地理系统的角度看待地球,理解自然系统和人文系统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形成系统性的地球观念。
2.地理知识地理知识是指学生掌握的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地理知识包括地球基本特征、地球资源、地球环境、地球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
学生应当理解地球的形成演变过程,认识地球资源的分布和利用规律,了解地球环境的变化和保护情况,掌握地球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
3.地理技能地理技能是指学生具备的观察、实验、调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技能包括地图阅读能力、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实地考察调查能力、空间分析和定量分析能力等。
学生应当具备利用地图、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球表层特征解译和地理空间分析,开展地理实地考察和环境调查,进行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为了实现地理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水平。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地理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引导提问、激发思维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系统思维。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体会地理思维的重要性。
2.构建有效的教学内容地理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
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一、地理基本知识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第一个方面是掌握地理基本知识。
地理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包括地理概念、地理分类、地理事实等。
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各种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地理要素、地理过程等;掌握地理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熟悉地理事实,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资源分布等。
只有掌握了地理基本知识,学生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二、地理思维能力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第二个方面是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理性思考、全面分析和创造性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地理分析能力、地理推理能力和地理判断能力。
地理分析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原因;地理推理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根据地理事实和地理规律进行推断和预测;地理判断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地理判断和决策。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水平。
三、地理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第三个方面是掌握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来获取、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现代地理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需要依靠地理信息技术来支撑的学科,而学习和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中地理学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应该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利用GIS软件进行地理数据的获取和管理,以及进行地理数据的分析和展示,提高学生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四、地理素养的培养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培养途径。
注重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注重地理项目研究。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地理项目研究,学生能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018年11月29日下午,全国中学
地理教师参加了韦志榕老师主讲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 网络培训。
韦志榕,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 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人 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人教版高 中课标教材总主编。
观察:不同条件下土壤侵蚀状况。
步骤1:将等量的两份土壤,分别放入两个同样的浅盒内, 一个坡度大,一个坡度小。降水盘按同样的速度降水,然 后进行观察。 步骤2:将等量的两份土壤,分别放入两个同样的浅盒内, 两个盒子的坡度相同,其中一个盒子上面覆盖一层草皮。 降水盘按同样的速度降水,然后进行观察。 步骤3:将等量的两份土壤,分别放入两个同样的浅盒内, 两个盒子的坡度相同。一个盒内土壤疏松,一个盒内土壤 密实。降水盘按同样的速度降水,然后进行观察。 步骤4:将等量的两份土壤,分别放入两个同样的浅盒内, 两个盒子的坡度相同、土壤密实度相同。降水盘按不同的 速度降水,然后进行观察。
选修Ⅰ课程
选修Ⅰ-1 自然地理基础 选修Ⅰ-2 区域发展 选修Ⅰ-3
资源、环境与国家创新点
2、课程配置更合理
必修一、必修二难度降低、内容减少。
• 知识要求宽、浅 • 加强了实践活动 学生 改变学习方式
怎么利用时间? 如何设计实践活动?
老师 改变教学方法
太少(有客观原因)。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
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创新点
1、一条红线(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定位----育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创新点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北京师范大学王民精品PPT课件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选择和确定依据
(1)地理学科看世界 的“视角”,即地理学 的思想和方法。
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独 具一格,表现在其看待 世界具有综合的、区域 的、动态的眼光,以及 多样的方法(尤其是野 外考察方法)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选择和确定依据
(1)地理学科看世界的“视 角”,即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3)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 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 与政策。
(一) 人地协调观
1.人地协调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
• 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地 理环境即包括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在人类作 用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境。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选择和确定依据
(1)地理学科看世界的“视角”, 即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2)我国百年地理课程的“基因”。
(3)地理课程国际发展的趋势。
梳理出几 十个核心
概念
筛选出地 理核心素
养
地
其一,能够很好地体现地理学的特质,指向学生地理方面的品 理
格和能力;
核 心
其二,能够整合地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认识自然和社会,适应现在和未
1 党和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 主要环节改革”的十项任务,第一项就是“研究制订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
2014年12月,教育部启动了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明确 要求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写进课标。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一、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和特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
“修养”包含两种基本含义: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② 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可将“素养”定义为个人完成其中一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包括个体平时修习而成的知识、能力、品德、观念、方法等。
“学科素养”,是新课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与此相应,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学科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就地理教学而言,面对人类生活的地球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让未来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基础,提高未来公民的地理学科素养,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
根据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和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科素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综合性、空间性(地域性)、终身性、动态性和实践性。
地理学科素养综合性的特征在知识上主要表现为: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其主要研究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则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这一“复杂系统”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综合性的特征在素养上主要表现为:知识、方法、能力、意识和情感的互为统一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地理学科素养终身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学科素养的产生是一个比较稳定、相对长期的心理状态,这一状态一旦形成,其对学生未来学习的知识、方法、能力、意识和情感会产生稳定的作用,并能够长期对学生未来生活产生持续的影响。
地理学科素养动态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地理学科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由一个逐渐培育、逐渐养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反复、渐进的动态过程。
因为,这一“动态过程”在形成过程中常受到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王民 ppt课件
展的趋势。
育人价值 • 理解人与人
内容 • 地理学是关
式 • 地理调查满
的关系
于地球和地
足好奇心
• 理解个人对 自然环境和
球上自然环 境、物理环
• 地理视角看 待当代问题
他人的责任 • 和谐相处
境和人文环 境的研究
• 引入独特的 调查工具,
如地图、实
地考察、数
字通信技术。
2019
-
9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选择和确定依据
则 其三,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地理方面的最关键、
核 心 素 养 的
2019
最必要的素养,并且可以- 在学生的地理学习和 日常生活中得到不断培养。
三 个 11
思考: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位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 什么关系? 与地理核心概念(地理大概念或主要概念) 是什么关系? 进而与地理课程内容是什么关系?
心 合思维和区域
素 认知,是学生
养
分析和理解地 理过程、地理
规律、人地关
2019 系系统的重要
思维品质和能
综区 合人 域 思地 认 维协 知
调 地理观实践力
-
基本思想和 方法
16
地
理 地理课程具
学 有很强的实
科 践性,在实
核 践活动中运
心
素 养
用综合思维 和区域认知, 是学生感悟、 体验现实世
综区 合人 域 思地 认 维协 知
2019
-
4
(一)研制地理核心素养的依据
1 党和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
的党的根十本八任大和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立德树
人”的根本任务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 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其中“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的 十项任务,第一项就是“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 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 2014年12月,教育部启动了高中课程标准的修 订工作,明确要求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 标准写进课标。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王民地理教育、环境教育与环境遗产解说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王民地理教育、环境教育与环境遗产解说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一、专业的设置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6人,下设课程与教学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共3个专业。
其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下设王民地理教育、环境教育与环境遗产解说。
二、考试的科目课程与教学论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243自然地理学或2264人文地理学③3052环境教育与环境遗产解说或3735地理教学论。
三、导师介绍王民: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环境教育四、参考书目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
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
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
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
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
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
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
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学科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核心素质、素养体现、培养途径和应用实践四个方面,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关系。
区域认知是指通过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理解,认识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掌握区域间的差异和。
区域认知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综合思维是指运用多维度、多层次的方法,综合分析地理问题,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地理问题,避免片面性和简单化。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地关系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实践中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规划:学生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提出合理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方案,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资源评估:学生运用遥感技术、GIS等手段,对土地、水、矿产等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预测:学生通过分析气象数据和气候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采取以下途径:加强区域认知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地图使用、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多维度、多层次的方法分析地理问题,如运用GIS技术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关系意识的培养: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用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规划:学生运用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针对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规划。
课程标准解读-王民
课程标准解读王民(一)从地理教学大纲到地理课程标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新一轮的地理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案。
它已成为地理教育改革的先导和突破口。
纵观八十年代以来地理教育改革的历程和发展动向,表现出:1.满足社会的发展,提高新的教育理念;2.调整课程目标,适应未来发展;3.更新教学内容;4.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发生转变等特点。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新编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已经颁布。
这标志着这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法令性文件编制阶段已经完成。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于2001年秋在各实验区进行实验,于2005年秋季在全国初中起始年级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于2004年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等省区进行实验,计划2007年秋季在全国高中起始年级实施。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我们理解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标准中,必须要搞明白的。
一.名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1.地理教学大纲及其存在的问题地理教学大纲是根据中学地理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制定的,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了中学地理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课时以及地理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它是编写地理教科书、教师进行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学生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从教育思想到课程安排,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参考学习苏联。
根据当时苏联的教学大纲,结合国内的经验,于1956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
这部大纲内容丰富,有45页,详细地叙述了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五个年级的教学目的、内容、课时和具体要求,为我国后来的地理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和地理核心能力,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的关键的、必要的共同素养,是地理知识、地理学科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地理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兼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作用的发挥具有整合性。
如何在地理教学特别是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一直是地理教师研究和关注的重要方面。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地理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具有发展的连续性,也具有发展的阶段性。
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路径是多样的,主要包括地理课堂教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和地理教育评价等方面。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要注重“说理”,实现由直观感性认知地理事物到对地理事物背后“理”的认知。
在对不同地理事物的“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图像工具、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原理,进行地理地域认知;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进行地理交流与表达,在这一过程中渗透人地观念的培养,实现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体验、感悟情感态度,并内化为正确的人地观念思想,逐步形成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地理学科品质和地理核心能力。
•一.制定基于课标而又高于课标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足课堂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基于课程标准。
如一节课的课程标准是“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最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需要达到的最低要求,如果这节课将学习目标定位于满足课标的要求,学生无论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上都将有所局限。
这节课的教材内容较为浅显,从知识的难度上看学习困难较小,因此,设定学习目标时适当增加了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是一门传授地球知识的学科,更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它涵盖了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价值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探讨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地理思维能力、地理信息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模式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地理信息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获取、理解、分析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具备地理观察、实地调查和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的能力。
培养这些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图绘制、地理实验等。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还包括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掌握许多地理知识。
而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这些地理知识,更要求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问题的思考能力,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还包括地理价值观的培养。
地理价值观是指学生对地理世界的认识、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等。
地理价值观的培养需要通过地理教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案例讨论、实验操作、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
地理核心素养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其包涵的内容丰富,既涉及个体的知识、能力、方法、观念、品德;又涵盖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与能力。在校期间是学生知识、才能、观念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围绕培养学生核心地理素养的地理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由浅入深分两步走:培养地理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前者培养的目标是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1]。而后者更注重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一、地理核心素�B体系的构建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并掌握现代技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确立四个一级指标及各自的二级指标。1.区域认知个体出于实践和发展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区域进行认识。个体通过分析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促进区域的发展。因此,认识和理解区域、评价和规划区域、促进区域的交流和发展是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体现个体存在价值的基本认知需要。对于区域认知的要求,个体需要达到以下二级指标:①了解区域是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从空间角度分析区位条件,概括地域分异的规律。②知道区域不仅有差异性还有整体性,能够运用区域与联系观点分析区域间联系的内容与方式。③了解区域是变化、发展的,能够运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区域分析与评价。④具有对区域、国家的认同感和一定的全球视野。2.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复杂多变,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各要素有不同的组合,而且地理事物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综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统一,也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和发展。综合思维的二级指标可以概括为:①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知道地理问题的产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也要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部分要素或局部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②能够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是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化的。③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对该区域地理特征形式的影响并做出简要的地方性解释。3.地理实践地理实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也包括课堂内的教具制作、问题讨论、绘制地图、地理实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学生具备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锻炼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团结协作等品质。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达到以下二级指标:①在野外环境中,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地理工具(地图、罗盘、GPS等)确定方位,描述当地环境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②能够运用地理知识保护自己,防避自然灾害。③能够自主设计地理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观测、数据记录,概括、推导、解释地理问题。④在社会生活中,能关注社会现象及其变化,并分析原因。具有合作交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4.人地观念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教育最核心的观点。人地观念直接反映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观念和导向。在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正确的人地观念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地观念的培养,需要达到以下二级指标:①能够正确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②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懂得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③能够理解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的体现学业水平测试作为江苏高考的“前奏”,每年都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试卷的出题思路、考查重点、难易程度等都会成为讨论的焦点。纵观本校近五年来的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不少优秀学生在地理这门学科上栽了跟头,与4A失之交臂。仔细分析2016年江苏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笔者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已成为拟卷人命题的重要依据。1.区域认知:地学人眼中独特的世界区域是认知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区域性是地理学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而不同区域在空间位置、外部形态、内部联系和结构特征中表现出明显差异。2016年江苏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在区域认知上,紧跟社会热点,推陈出新;注重基础,选取代表性区域。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经纬度位置、大陆轮廓、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进行区域判读。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十分灵活,让人眼前一亮。例如,选择题第5题,用微信登录界面的地球影像图,通过赤道附近云系的分布位置及M地所处的纬度位置,让学生推测图片拍摄时间及风带名称。第6题从大陆形态、纬度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判读所处半球及风带,进而分析大陆两岸的洋流类型。第29题通过对黄河形状、黄土分布位置、流域界限的分析,定位到黄土高原,从而很容易选出河流含沙量增大这个答案。可见,2016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通过拟卷人独特的区域视角,不仅注重基础知识考查,还融入社会热点元素,综合考查学生的区域定位、区域认知、区域对比的能力,从而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独有魅力。2.综合思维:地学人脑中复杂的世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另一个特征。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城市、交通、人口、文化等不同的组合排列构成了地学人脑中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在面对具体地理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地理学科的整体性,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决策。综合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理解整个世界,并从多角度解决面临的地理问题。例如,2016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第13~14题引入“森林分布下线高度”概念,通过图形描述不同年份在不同方向上森林分布下线高度,让学生从光照、降水、地形、土壤等角度综合分析东南坡森林分布下线高度较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查1999―2009年森林分布下线高度变化的人为原因。第15~16题以“皖电东送”为背景,让学生从矿产、交通运输、市场、工业基础等方面综合分析安徽实施“皖电东送”工程的有利地理条件,并研究该工程对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综合题41题中,通过冷暖锋交汇时平面图和立体图的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冷锋过境时气温、气压、雨区位置等变化情况,并探究在该天气系统影响下可能给我国南方带来常见的灾害性天气。3.地理实践:地学人脚下真实的世界地理实践是地理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地理实践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真实的世界,领悟地理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课堂内的教具制作、问题探讨、地图绘制、地理实验,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都属于地理实践。由于考试受限于场地因素,地理实践能力不能通过现场实践考察,一般通过场景模拟的形式进行。例如,2016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第9~10题通过创设“某道路照明景观图”的场景,配上真实的道路路灯图片,让9~20题以城市规划为切入点,让学生扮演“市长”角色,根据该市盛行风向和已有条件,尝试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城市通风廊道。第44题直接让学生置身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材料一通过地形、河流、降水、气候类型、植被类型、森林覆盖率等描述,为学生营造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环境。在图20中人工经济林符合生态系统的提示下,第3问让学生讨论林下种植茶树、咖啡、草药、草果等建立起多层次人工经济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好处。在对地理实践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中,不同省份命题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多数是以本省区独特的地理事物为切入点。但近几年来这些彰显地方特色的地理实践题目切入口逐渐变窄,形式单一,内容有限,建议可从地理实验设计、绘图技能、地理实验观察等角度进行考查,使学业水平测试考查的角度更加全面。4.人地观念:地学人心中和谐的世界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正确人地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对环境、对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江苏�W业水平测试很注重对人地观的考查。例如,2016年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第26题介绍了薰衣草耐旱、怕湿、喜日照的生长习性,除原产地普罗旺斯外,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也有广泛种植。在介绍完薰衣草的背景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我国新疆广泛种植,会引发怎样的环境问题。学生可结合新疆地区气候特征及薰衣草的生长习性判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和谐意识。第27~28题提出“地球生态超载日”概念,通过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发生原因,让学生产生资源危机意识,进而思考整改措施。在实际教学中,人地观应贯穿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XXX高二地理教研活动(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一、什么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能力目标确定为培养五项核心地理技能:(1)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2)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3)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4)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5)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
二、高中地理教学如何体现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标要改变了,新课标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
没有人地协调观,人类的能力越强,造成的破坏越大。
因为企业主没有人地协调观,政府官员没有人地协调观,为了短期利益,大拆大建,几百亿的项目,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成了既危害人民健康,又无法收回投资的怪胎。
2、综合思维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综合思维是核心素养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条。
将地球表层或其一定地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
看到一个区域,先是整体扫描,说一说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人口矿产三大产业特点,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二步是局部聚焦,该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性,分析其原因。
大体是遵循总-分-总的思路。
3、区域认知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教学应该使学生具有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区域加以认识的意识与惯。
同时,学生应该掌握和灵活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评析相关的区域决策的得失。
4、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很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观摩三大产业的生产,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更深了。
例如,以新疆为例,从空间入手,解题思路要先整体扫描,然后局部聚焦,要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万事都有因果。
三、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
地理教学论中的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教学论中的地理核心素养1.引言1.1 概述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体系,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基础。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涉及到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信息的分析和解释、地理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等方面。
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模式,使他们能够从地理学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世界。
其次,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再次,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教学需要采取相关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地理分析和解释能力。
此外,地理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有效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法和策略,将会为地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章节安排和内容概述进行介绍。
以下是文章结构的具体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文章的章节安排和内容概述,以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整个论文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地理教学论中的地理核心素养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对其重要性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文章结构部分则在此处对整篇文章的章节安排进行了介绍,方便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组织结构。
目的部分则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突出了研究的价值和创新点。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包括地理核心素养的定义和意义以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和策略两个小节。
打磨教学细节,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打磨教学细节,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作为地理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教学细节的打磨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要明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地理信息素养、地理思维素养、地理素养和地理方法素养。
地理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获取、组织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思维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运用地理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地理意识、地理知识和地理情感的形成;地理方法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灵活运用地理研究方法的能力。
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地理信息素养是学生获取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地理数据处理、地理空间分析和地图阅读等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使用地理软件、地理工具和互联网等获取地理信息的途径,同时加强学生的地理实地调研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获得的地理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地理空间分析。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素养。
地理思维素养是学生运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空间思维、系统思维和综合思维等方面。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系统思维和综合思维,帮助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学生对地理意识、地理知识和地理情感的形成,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通过课堂讲解、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意识到地理的重要性。
教师还要加强地理知识的教学,注重学科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知识体系。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引导学生对地理的喜欢和关注。
要灵活运用地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方法素养。
x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
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在地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使其具备地理思维、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并能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参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进行解读:1.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地理思维能力,即从地理的视角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思维、综合思维、系统思维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2.地理知识与理解: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以及它们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关系。
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演变和变化。
3.地理技能与实践: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地理技能,包括地图解读、数据分析、野外观察和实地调查等能力。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地理工具的使用,如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以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过地理技能的培养,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整理和应用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
4.地理伦理与价值观:地理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伦理和价值观。
学生需要了解地理问题背后的社会、经济、环境和道德层面,并能够形成正确的地理伦理观念和价值观。
这包括对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地理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等方面。
地理伦理与价值观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未来的社会和环境贡献力量。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地理学科中的学习和发展,也能够为其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奠定基础。
通过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为解决全球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异性 互关系
3 3
能力
7
能力
4
主义
7
主义
1
视野
5
协调
6
欣赏
初中
中学 合计
5
6 11
7
6 17
2
6 11
4
4 11
4
4 8
2
2 11
4
2 10
9
8 24
2
9
7
6
5 17
5
3
21
5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选择和确定依据
(1)地理学科看世界的“视角”,即地 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2)我国百年地理课程的“基因”。
基本思想和方法
基本活动经验
二
地理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一) 人地协调观
表现: (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 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 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 响。 (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 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 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 要性。
内涵:
人们对人类与地 理环境之间关系 秉持的正确的价 值观。
百年地理课程的“基因”:
地理课程历经百年,其设置、 课程内容会有不同,但是仍然 有很多亘古不变的知识、观念
(2)我国百年地理课程的 “基因”。
知识概念和能力 位置 高中 区域 4 区域间 区域相 地图 理解
表1 百年地理课程文件的课程目标中出现的地理术语、名词的频次统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维 爱国 民族 国际 人地 审美
地理教学
地理评价
地 理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综 区 域 合 思 认 人地 维 知 协调 观 地理 力 践 实
基本价值观念
地 理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人地协调观是 地理课程内容 蕴含的最为核 心的价值观, 它包含着正确 的人口观、资 源观、环境观 和发展观等。
综 区 域 合 思 认 人地 维 知 协调 观 地理 力 践 实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组 2018.02.07
CONTENTS
一 二 三
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制 地理核心素养内涵解读 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等级
一
地理核心素养பைடு நூலகம்研制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 学生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 必备品格与价值观。
(一)研制地理核心素养的依据
(3)能够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 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 与政策。
1
党和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4 年 3 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 主要环节改革”的十项任务,第一项就是“研究制订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 2014 年 12 月,教育部启动了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明确 要求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写进课标。
其一,能够很好地体现地理学的特质,指向学生地理方面的品 格和能力; 其二,能够整合地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认识自然和社会,适应现在和未 来的生活; 其三,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地理方面的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 并且可以在学生的地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不断培养。
地 理 核 心 素 养 的 三 个 选 择 原 则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位 思考: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 与地理核心概念(地理大概念或主要概念)是什么关系? 进而与地理课程内容是什么关系?
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
地理核 心素养
地理核 心概念
地理课 程内容
地理核心素养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地理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 发展核心素养 地理学业质量标准 地理课程内容
地理课程具有很 强的实践性,在 实践活动中运用 综合思维和区域 认知,是学生感 悟、体验现实世 界中人地关系的 重要途径。
综 区 域 合 思 认 人地 维 知 协调 观 地理 力 践 实
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价值观念
地 理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基本思想和方法
综 区 域 合 思 认 人地 维 知 协调 观 地理 力 践 实
南威尔士等国家的地理教科书、国际地球
科学纲要等课程文件,梳理出25个出现频 率较高的地理词汇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选择和确定依据
(1)地理学科看世界的“视角”, 即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2)我国百年地理课程的“基因”。 (3)地理课程国际发展的趋势。 梳理出几 十个核心 概念 筛选出地 理核心素 养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选择和确定依据
(1)地理学科看世界 的“视角”,即地理学 的思想和方法。
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独 具一格,表现在其看待 世界具有综合的、区域 的、动态的眼光,以及 多样的方法(尤其是野 外考察方法)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选择和确定依据
(1)地理学科看世界的“视 角”,即地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 地理调查满足 好奇心 • 地理视角看待 当代问题 • 引入独特的调 查工具,如地 图、实地考察、 数字通信技术。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选择和确定依据
(1)地理学科看世界的“视角”,即地 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2)我国百年地理课程的“基因”。
(3)地理课程国际发展的趋势。
②分析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芬 兰、新加坡、南非、爱尔兰、威尔士、新
(一)研制地理核心素养的依据
2
国际教育改革走向“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本”
世界不同组织或国家基于不同的价值理念,构建的不同“核心 素养”体系。 教育部课题组于2016年9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确定了六大素养: ① 人文底蕴 ② 科学精神 ③ 学会学习 ④ 健康生活 ⑤ 责任担当 ⑥ 实践创新
地 理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基本思想和方法
基本思想和方法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 地理学的两大突出 特点,由此形成的 综合思维和区域认 知,是学生分析和 理解地理过程、地 理规律、人地关系 系统的重要思维品 质和能力。
综 区 域 合 思 认 人地 维 知 协调 观 地理 力 践 实
地 理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①对《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研究
(2016年,国际地理学联合会(IGU)教育工作委员会) 地理教育的育人 价值 地理教育的内容 地理教育方式
(3)地理课程国际发展的趋势。
• 理解人与人的 关系 • 理解个人对自 然环境和他人 的责任 • 和谐相处
• 地理学是关于 地球和地球上 自然环境、物 理环境和人文 环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