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第六章简答题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学补充内容

小学教育学补充内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补充内容)1.教育作为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其具体构成要素只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现在通称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

2.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两个“人”的要素,教育影响属于教育过程中的“物”的要素。

填空题:教育作为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其具体构成要素只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两个“人”的要素,教育影响属于教育过程中的“物”的要素。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补充内容)1.《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的基本权利为:生存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发展权。

2.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方式不同,目前主要存在三种教师的管理类型:强硬专断型、放任自流型以及民主管理型。

填空题:《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儿童的基本权利为:生存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发展权。

填空题: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方式不同,目前主要存在三种教师的管理类型:强硬专断型、放任自流型以及民主管理型。

第五章课程(补充内容)1.课程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把课程设计的目标和经过筛选的内容化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设计完成不同的任务,产生不同的结果。

(熟读,有印象即可)宏观层次的课程设计通常表现为关于课程宗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的主要范围或者选择内容的主要指导原则等等。

中观层次的课程设计以宏观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和基础,是在具体的课程门类基础上进行的,多以教科书或者其他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体现,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

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是教师根据各种相关因素的具体情况而进行的再设计,在我国的课程实践中,教师进行微观设计时所受到的牵制比较大,能够发挥的实际作用也有限。

(熟读,有印象即可)2.课程设计的类型:课程设计的突出特点是其内容的组织形式。

通常来说,课程设计有两种:水平式和垂直式。

①课程水平式设计是指课程的并置安排。

②课程垂直式设计是指课程的纵向安排。

第六章 教育制度习题

第六章  教育制度习题

第六章教育制度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指的是( D )。

A.教育设施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2.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指的是( B )。

A.教育设施B.学校育制度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3.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是( A )。

A.学制B.教育组织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4.( C )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

A.教育法规B.教育组织C.学制D.教育制度5.许多国家都规定孩子的入学年龄为5到6岁,这是由于儿童到了这个年龄,脑的发育已经成熟,能够适应系统的学习活动。

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应依据(D )。

A.政治经济制度B.科技水平C.人口状况D.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6.18、19世纪,在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后,西欧普遍出现了供富家子弟上学的贵族式学校和供少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并立的现象,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

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要依据(B )。

A.生产力发展水平B. 政治经济制度C.人口状况D.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7.实行单轨学制的典型国家是( C )。

A.英国B.苏联C.美国D.德国8.实行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的国家是( B )。

A.英国B.苏联C.美国D.德国9.在我国1951年新学制中,职业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我国学制向( A )方向发展。

A.分支型学制B.单轨学制C.双轨学制D.延长学制年限10.在我国1951年新学制中,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机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 D )的萌芽。

A.职业教育B.业余教育C.专门教育D.终身教育11.提早入学年龄,进行了六岁入学的试验: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试验;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创办了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学校,进一步发展了业余学校。

小学教育考研复试问题

小学教育考研复试问题

小学教育学 大题1、 现代教育制度呈现出哪些共同发展趋势?P4——5(六个要点)(六个要点)答:○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20世纪以来的世界教育呈现哪些新特点?P9——10(五个要点)(五个要点)答:○1 教育的终身化○2 教育的全民化○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3、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P33(三个要点)(三个要点)答:○1 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诣发展。

○3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叙述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

P35——36(三个要点)(三个要点)答:○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5、儿童身心发展有哪些共同的规律?P40——42(五个要点)(五个要点)答:○1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6、学校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P45——46(三个要点)(三个要点)答:○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7、为什么说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P55(三个要点)(三个要点)答:○1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简答题汇总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简答题汇总

2017年最新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简答题汇总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1.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教育的特点包括:1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义务性;3小学教育的基础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知识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表现为: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6宗教性;5.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2015下1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和体力劳动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知识分子,使人类间接经验有了相当数量和程度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3文字的出现,有了记载和传递间接经验的工具,使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6.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7.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者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8.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015上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9.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10.教育对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1.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12.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3.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2014上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4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15.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我国当前教育事业改革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事业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6.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17.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8.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号,学周安排等;19.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0.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2013下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2.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2013上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和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分高,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23.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老师角色有哪些1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24.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25.简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理念;1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3建立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较适宜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26.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主体性和示范性;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长期性和间接性;6系统性;27.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哪些方面内容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28.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哪些方面内容1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2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4文化知识,指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应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29.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30.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2015下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包括:1师德为先;2学生为本;3能力为重;4终身学习;;31.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中“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2.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中“学生为本”;2016上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和健康快乐成长;33.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中“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34.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注试行中“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第六节教育科学研究35.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1确定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成文;36.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2014下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37.简述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2013上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包括报告的题目、引言、正文、结论以及参考资料和附录;题目是指报告的标题或者课题名称;引言往往简明扼要地说明目的、背景、价值和意义;正文是报告的主体部分,一般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就是针对问题给出的相应答案;参考资料和附录是对报告中所引用的资料注明出处来源;第二章学生指导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38.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2015下知觉的一般特性包括: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2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是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感知为统一的整体;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4恒常性;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征即恒常性;39.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教材的性质;2识记教材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识记者的态度;40.如何提高记忆力记忆/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41.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2015上1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42.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2013上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4.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回事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5.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2014下7~12岁小学生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是: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观念;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4思维具有可逆性;46.简述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47.简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48.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与教育启示;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49.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016上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第三节小学儿童的学习50.奥苏泊尔对学习的分类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51.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52.简述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53.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54.建构主义学生观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55.建构主义知识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③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56.建构主义教学观1了解学生,引导学生;2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57.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为: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情景教学和合作学习四种;1探究学习是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支架式教学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3情景学习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的基础上的教学,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合作学习主要是以通过互动合作,以学习小组的基本形式,共同达成教学目标;58.简述小学生学法指导的内容及方法;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从四方面进行:1学习计划的指导;要帮助学生设立目标,切合实际,留有余地,并结合实践,作出调整;2听课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注意:认真听,注意看,多动脑,主动练,做笔记和善归纳;3复习方法的指导;要引导学生注意回顾讲授的内容和重点,复习课本,整理笔记,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参考书,求助教师或同学以解决疑难;4写作业的方法指导;要引导学生注意:先复习后写作业,仔细审题,认真表述,细心检查;59.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2014上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60.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61.简述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学习习惯具有广泛性、实践性、阶段性和模仿性;62.简述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第四节小学道德63.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根据道德两难故事法,将道德判断发展成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是非好坏;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能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6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65.简述小学德育的原则小学德育的原则有: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的原则;6知行统一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66.简述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67.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68.简述小学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 69.小学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指导实践法;5品德评价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70.榜样法的含义是什么材料分析题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榜样等;71.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运用榜样法材料分析题在德育过程中,运用榜样法要注意:第一,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巨大动力;第二,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学生了解榜样;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第三,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引导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介绍上或学生一时情感的冲动上;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第五节美育第六节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72.简述小学生心理辅导常用的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自我控制法;6惩罚法;7暂时隔离法;第三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班集体的形成一般经过一下过程:1组建阶段,该阶段由教师行政指挥;2形成阶段,该阶段涌现核心领导人物;3发展阶段,该阶段形成舆论班风;4成熟阶段,该阶段是班集体的成熟时期,体现集体特征与个性特长;。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第六章教学(上)一、单项选择题1.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

A.一种主体活动 B.一种实践活动C.一种认识活动 D.一种文化活动C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 )。

A.唯一工作 B.中心工作C.必要工作 D.重要工作B3.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 )。

A.直接经验 B.科学实验C.社会实践 D.间接经验D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B5.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 )。

A.政治思想品德教育 B.教学C.课外活动 D.学校管理6.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D7.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

A.卢梭B.洛克C.赫尔巴特D.斯宾塞B8.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C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A1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

A.孔子B.昆体良C.杜威D.夸美纽斯A11.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 )。

A.引导性 B.间接性C.简捷性 D.交往性12.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昆体良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D13.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A二、填空题1.在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中,______是学习的主体,______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学生/教师2.学校工作(课程计划)必须坚持“ ______ 、全面安排”的原则。

以教学为主3.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 ______的统一过程。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六章 教学(上)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六章 教学(上)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六章教学(上)题库一、选择题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2.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3.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

A.教学B.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D.校外活动4.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

A.基础地位B.中心地位C.主要地位D.重要地位5.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6.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夸美纽斯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

A.孔子B.杜威C.昆体良D.思孟学派8.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

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9.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10.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A.基本部分B.基本内容C.基本途径D.基本阶段11.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生的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12.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材料和()。

A.熟悉教材B.分析教材C.巩固知识D.理解教材13.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

A.获得直接经验B.进行科学实验C.进行社会实践D.学习间接经验1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15.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一、选择1.小学儿童逐步养成一些道德行为习惯的年龄阶段是( C )。

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2.小学儿童道德意志发展水平,总的来说属于( A)。

A、初步的B、较高的C、相当高的3.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C)。

A、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C、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4.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发展,从总体上说( )。

A、知落后于行B、比较协调C、行落后于知5、到了小学(C ),儿童调节行为的力量开始由外部控制向内心自觉的方向过渡。

A、低年级B、中年级C、高年级6.对“儿童为什么要遵守纪律”的问题,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自( A )的一种认识。

A 服从老师的要求,为了得到表扬,为履行班级或少先队的义务。

B、为集体争光,这是社会公德的要求。

C、应自觉遵守纪律7.小学儿童大约在( C )年级以后,才逐渐养成初步的行为习惯。

A 、一、二年级B 、三年级C、四年级8.小学( C )学生的坚持性已从外界权威的影响逐步转向内心的自觉坚持完成任务了。

A 低年级B 中年级C 高年级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B )。

A、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B、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C、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二、判断1.品德也就是道德。

(╳)2.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或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在三年级下学期。

( √)3.品德一方面依存于道德,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另一方面品德对道德也有反作用,许多人的品德又构成或影响社会的道德面貌。

(√)4.强化只是用来塑造某种新行为而不可以改变旧有的行为习惯。

( ╳)5.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动机发展逐步发展到行为后果,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的统一。

( ╳)6.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是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得到相应发展的。

小学教育学 综合复习2 适用于黄济主编《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 综合复习2 适用于黄济主编《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 综合复习2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 第一节 德育 • 第二节 智育 • 第三节 体育 • 第四节 美育
第一节 德育
• 一、对德育内涵的理解、对德育过程的理解、德育的 定义;
• 二、德育的功能: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 能;
• 三、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 教育。
第四节 美育
• 一、美育的含义、狭义美育和广义美育、形式美育和实 质美育;
• 二、美育的功能(直接、间接、超越); • 三、美育的任务(四项任务); • 四、美育的类型(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
育美育)。
第七章 课程
•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 第三节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第四节 课程改革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 一、教学的定义 • 二、教学的任务 • 三、教学活动的本质 • 四、教学模式的种类有哪些?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 一、我国小学常用的基本教学原则体系 •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第九章 课外活动
•核心问题
• 一、什么是课外活动? •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及教育作用 • 三、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 简答题,知道要点即可
第十章 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
•核心问题:
• 一、什么是班级?班?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核心问题:
第三节 课程设计 第四节 课程改革
•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八章 教学
•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 • 第三节 教学原则 ★ •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 第五节 教学方法 ★ • 第六节 教学手段 • 第七节 小学教学工作的实施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附答案)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是()A.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B.教育者、指导者和促进者C.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D.教育者、合作者和参与者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发展学生的智力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D.教书育人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B.进行技术的发明C.进行科学的发现D.探索未知领域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创造性B.示范性C.引导性D.长期性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A.创造性B.示范性C.复杂性D.长期性6.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A.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B.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C.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D.教师专业的自我形成7.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是()A.教师的专业理想B.教师的专业知识C.教师的专业能力D.教师的专业自我8.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9.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指()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10.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指()2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价值性知识11. 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D.专业自我12.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指()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D.专业自我13.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是()A.“虚拟关注”阶段B.“生存关注”阶段C.“任务关注”阶段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A.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的主体B.是教育的客体C.是认识的主体D.是学习的主人15.195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A.《儿童权利公约》B.《儿童保护公约》C.《儿童权利宣言》D.《儿童利益公约》16.1989年,为保护儿童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A.《儿童权利公约》B.《儿童保护公约》C.《儿童权利宣言》D.《儿童利益公约》17.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A.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B.入职教育C.自我教育D.包括以上三者18.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D.包括以上三者19.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是()A.心理关系B.教育关系C.伦理关系D.社会关系320.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A.树立正确的学生观B.了解和研究学生C.主动与学生沟通D.热爱尊重学生二、填空题1_____________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六章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六章

第六章学校及其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提出正确的是A.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B.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解析】B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年5月B.1986年4月C.1993年2月D.1995年3月【解析】B3.二十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指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D.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解析】C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中提到:到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这被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

4.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哪项法案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解析】D 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现行教育的基本制度。

5.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年限一般为A.2~3年B.4年C.5~6年D.9年【解析】B 高等教育内部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层。

专科教育一般为2~3年,本科教育除医学院和少数理工科院校为5~6年外,一般为4年。

研究生教育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层,各为2~3年。

6.我国学校的主体是A.全日制学校B.半日制学校C.业余学校D.综合学校【解析】A 全日制学校包括全日制大、中、小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是我国学校的主体。

7.我国五四制学制改革实验始于A.1958年B.1964年C.1981年D.1922年【解析】C 五四制试验开始于198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实验。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学第六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教师的培养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教师要接受专业训练并取得从事专业工作的资格。专业训练和专业资格的认定是它的一个基本特征。
(4)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根据专业的标准进行恰当的处理。
(5)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
(6)教师根据其专业贡献和作用,在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享有专业的地位和待遇。
7.答: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8.答:
(1)师生互动:A、关注师生交往和相互影响过程,只有对过程分析,改进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B、教师层面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积极期待,关注学生全体;C、学生层面学生积极主动,理解教师。
(2)师生对话:A、需要各方放弃权威的地位,相互持平等的态度;B、思想的交流,通过讨论和往返使思想趋向正确,决策趋向合理。
第六章
一.选择题
1.C 2.A3.C4.B5.B6.C
二..填空题
1.1681年;
2.教育教学职责
3.学科教育学;
4.发展期,创造期
5.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6.独立;创造。
7.因材施教
8.道德关系;心理关系。
9.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10.客体;主体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答题
1.答:
(1)教师有专业功能和伦理。
(2)教师要具有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
2.答: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
(4)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5)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3.答: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第六章简答论述题

第六章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一、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答案: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这是因为:(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二、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答案: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2)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答案:(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四、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答案: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也是导致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影响因素。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在思想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确保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地位。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6章 班级管理第一节(小学)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6章 班级管理第一节(小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与班集体建设主讲:韩南南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导航:1、从近几年的考试来看,本章的常考题型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

2、本章知识点很多,虽然前几次考到的内容不多,但从出题的趋势看,会越来越多的涉及诸如班集体建设培养、课堂管理等内容,考生在复习时应依据自身情况,参照命题规律,对本章知识点加以重视。

教育知识与能力一、班级概述(一)概念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同或相近、有共同学习任务的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教育知识与能力(二)班级的历史发展和改革个别教学——班级组织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对班级从理论上确认和论证的第一人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教育知识与能力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马卡连柯D.杜威解析:A。

教育知识与能力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一)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

教育知识与能力(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合作群体阶段班级凝聚力开始出现,大多数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了归属感。

形成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3、成熟期:集体阶段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形成了坚强的核心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团结的风气。

教育知识与能力(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基础和前进的动力)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教育知识与能力( )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3.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

A.道德情感B.道德信念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7.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A.6岁B.7岁C.8岁D.9岁8.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9.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坚定10.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 )。

A.伦理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直觉的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有( )。

A.义务感B.责任感C.事业感D.自尊感E.集体主义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

A.说服B.角色扮演C.榜样学习D.奖励与惩罚3.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

A.接受B.注意C.评价D.组织E.性格化4.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包括(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相对功利水平E.普通伦理取向水平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 )。

A.自我中心阶段B.相对功利阶段C.权威阶段9.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

A.盲目性B.被动性C.不稳定D.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10.下列哪些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

A.权威B.民主C.放纵D.信任E.容忍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和人们内心信念支持的_________和准则的总和。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第六章真题再现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第六章真题再现

一、填空1.鼓励学生驰骋想象,放胆作文,不受约束;到了一定阶段,要求他们学习精炼严谨的作文方法。

这是我国传统作文教学中“_________”的训练序列。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的作文,在1——2年级称“写话”,在3——6年级称______。

3.作文教学的弊端表现在:阻碍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阻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阻碍学生___________素质的提高。

4.从听、说、读、写看,语文素养综合体现在_________能力上。

5.上海市的吴立岗等提倡的“作文素描训练”把小学作文教学分为五个阶段,即一年级进行口语训练,二年级进行写话训练,三年级进行________,四年级进行半独立的篇章训练,五、六年级进行独立的命题作文训练。

二、判断题1.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任务是:大胆地改革传统的小学作文教材体系,科学地制订小学低、中、高年级的教学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式以及训练方法。

( )2.老解放区的“读读写写”作文训练序列,一是考虑读什么,写什么;二是考虑读和写的内容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三是初步学会各种体裁的文章,讲究实用性。

( )3.主要发展学生初步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

这是小学一、二年级作文训练的要求。

( )4..一般认为,开展创造性想象活动的最佳作文训练形式是童话体作文。

()5.个性型作文训练序列强调以“发展个性”作为主线,其代表人物是苏霍姆林斯基。

()6、中年级观察作文的最佳形式是分格训练。

( )7.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创始人是丁有宽。

8.“先放后收”是前苏联作文教学的主要思路。

9.目前小学作文教学提倡少命题作文。

10.实践证明,中年级观察作文的最佳形式是素描训练。

三、选择题1.既发展语言能力,又发展一般心理能力,而关键是发展一般心理能力。

持这种主张的小学作文训练序列是( )A.“科际联系型”训练序列B.“写作能力型”训练序列C.“语言交际功能型”训练序列D.“心理能力型”训练序列2.说明为发展各种语言功能,应如何根据各阶段的主导活动确定相应的作文内容的是 ( )A.思想内容积蓄系统 B.语言文字知识技能训练系统C.思维能力训练系统D.语言功能发展系统3.说明为发展各种语言功能,应相应地掌握哪些字、词、句、段、篇和文章体裁的知识技能的是()A.思想内容积蓄系统B.语言文字知识技能训练系统C.语言功能发展系统D.思维能力训练系统4.说明为发展各种语言功能,应如何根据学生的一般发展来确定相应的训练形式的是()A.语言功能发展系统B.语言文字知识技能训练系统C.思维能力训练系统D.思想内容积蓄系统5、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的作文教学经验是()A.分步训练B.分格训练C.读写结合D.素描训练6.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和聂恰耶娃把小学的作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体形象的记叙文,第二类是看图作文和听音乐作文,第三类是读书笔记。

教育学 第六章同步训练

教育学 第六章同步训练

教育学第六章同步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A.斯宾塞B.泰勒C.洛克D.杜威2.()是学校教育的基础A.教学内容 B.学科设置 C.课程 D.教科书3.( )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A.教学目标改革B.教学大纲改革C.课程改革D.素质教育4.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 ).A.广义的B.狭义的C.两者都包括D.两者兼而有之5.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C.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D.学科课程、活动课程6.()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市级课程 D.小本课程7.()两种课程的关系实质上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A.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B.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C.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D,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8.()是一种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A.必修课程 B.学科课程 C.基础型课程 D.分科课程9.为了补充、丰富国家课程内容,满足全国范围的地区差异,制定了()。

A.拓展型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选修课程10.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教育学者是()。

A.杜威B.克伯屈C.杰克逊D.泰勒11.提出“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奇B.洛克C.泰勒D.赫尔巴特12.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育目标13.()是修订课程方案的活动。

A.课程改革B.课程设计C.教学计划D.课程评价14.规定学科的教育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育法的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学计划B.教学目的C.教学大纲D.教学目标15.泰勒提出的“课程原理”包含的四个阶段中,()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且其他步骤都是围绕其展开的。

函授本科入学考试小学教育复习资料

函授本科入学考试小学教育复习资料

函授本科入学考试小学教育复习资料《小学教育概论》第一章、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填空题)1、我国的小学教育殷商时代可能已经产生,西周时“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所办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

2、世界上最早的小学是产生于古王国时期的宫廷学校,建于公元前xx年左右。

3、近代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x国。

4、夸美xx在《大教学论》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初等学校建设的特性、原理、原则、学制、组织及方法等。

5、我国自办的近代小学开端与xx年(清光绪四年),其标志是张xx在xx创办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

其课程有算术、礼仪、游戏、技艺等,教学法以俗话译文言。

公立小学正式成立于xx年,是盛xx 创办的南洋公学。

6、我国近代小学教育章程的开端是在xx年,标志性文件是清政府颁布的《钦定蒙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它们又被成为“壬寅学制”。

7、xx年的《巴特勒法案》正式将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继续教育构成连续的普通教育学校体系。

8、xx年7月1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9、教育政策四大法规:(1)、《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尊重儿童四大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我国青少年主要的合法权益有:优先生存权、全面收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与强制性原则。

(4)、《小学管理规程》是规范小学内部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行政规章,对小学入学以及学籍、教育教学、人事、行政、校舍、设备经费、卫生保健安全以及学校、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简答题)1、论述小学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答: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制约小学教育内容的根本因素。

二、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时教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三、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

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

第一章教育基础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影响是贯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学校教育以文化教材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价值性、发展性和简性(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性(3)学校是有组织的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其影响具有集中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3.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4.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脑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小学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创造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小学教育目的的确立有四大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7.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轨制②单轨制③Y型学制(或分支型学制)8.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简答)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9.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第六章-课程+实战演练

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六章课程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而论述题很少见。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制约课程的因素。

(2)课程评价的模式和方法。

(3)课程的基本结构。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考纲链接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课程类型的划分:(1)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5.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①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②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③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还是联想心理学。

(2)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①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兴趣及儿童心理发展逻辑。

②儿童中心论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6.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7.课程目标:(1)教育目的。

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

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学目标。

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结果。

8.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下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第六章教学设施预测题
一简答题
1 简述小学教学的任务。

7简述小学教学策略的特征。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综合性(2)可操作性(2)发展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灵活性(4)指向性(3)发展学生体力。

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5)层次性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绪,养成良好的思8 简述小学教学策略的类型。

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理品质。

(3)方法型策略(4)任务型2简述小学教学过程的规律。

(5)综合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9简述家长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择教学策略。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3)个别化教学。

(1)引起学习动机。

10 简述指导教学应该包含那些主(2)领会知识。

(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要活动。

(3)巩固知识(1)复习检查(2呈现新材料(4)运用知识(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5)检查知识。

(4)提供反馈和纠正。

4简述我国目前小学教学的原则。

(5)提供独立的练习
(1)直观性原则。

(6)提供每周或者每月的复习。

(2)启发性原则。

11简述发现教学的四个阶段(3)巩固性原则。

(1)创设问题情境。

(4)循序渐进性原则。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5)因材施教原则。

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假设。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学生从理论上或者实际上(7)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检验假设。

(8)量力性原则。

(4)根据实验获得结果。

5简述选择与运用小学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2 简述个别化教学模式。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1)程序教学(2)计算机辅助(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掌握学习。

(3)学生特点。

13 简述教学过程的实施环节(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1)备课(2)上课
(5)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布置和批改作业
6 简述小学的教学方法类型。

(4)课外辅导。

(1)讲授法。

(9)实习作用法。

(5)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2)讨论法(10)实践活动法。

14 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3)谈话法(11)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教学目的明确。

(4)读书指导法(12)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2)内容重点突出。

(4)演示法。

(3)教学内容正确。

(5)参观法。

(4)教学方法得当。

(6)练习法。

(5)语言表达清晰。

(7)实验法(6)教学过程组织严密。

15简述小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2)教授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1)观察法(2)测验法(3)调查法(4)自我评价法策略。

16简述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3)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形象性(2)蕴理性(3)含情性(4)合理性27简述教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17简述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创造性的培养。

(1)用言语描绘情境(2)以直观展示情境(3)用音乐(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5)用角色扮演(5)用问题创设(6)用讨论激发情境。

的环境。

18简述教师如何对课堂节奏的调控。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对于重点,难点,学习速度适宜缓(3)开设创造性的课程。

(2)教师语言速度要慢,力度较重,让学生有时间去理解(4)发散思维的训练。

感悟。

(3)对于非重点的内容,教师点到为止。

28。

简述对小学生训练创造力(4)教学节奏适宜快。

的方法有哪些?
19 简述教师对于学生偶发事件的处理,采取哪些方法。

(1)发散思维训练。

(1)问题转移法(2)话题转移法。

(3)顺水推舟法。

(2)推测与假设训练。

(5)启发引导法(5)将错就错法(6)巧给台阶法。

(3)自我设计训练。

20简述课堂规律的功(4)头脑风暴训练。

(1)维持功能。

29.简述结题的方法。

(2)促进功能。

(1)归纳式结课
(3)发展功能。

(2)比较式结课
21简述课堂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哪些?(3)练习式结课(一)知识导入(4)朗读式结课
A直接导入法B经验导入法C故事导入法D作者导入法。

(5)悬念式结课
E背景导入法F题目解释法G温故知新法。

(6)游戏式结课(二)直观导入法。

(7)照应式结课
(三)动作导入法(8)拓展延伸式结课。

A入境表演法B实验演示。

(9)声,像结课。

(四)情境导入
A设情境导入B现场导入C设疑导入D悬念导入。

30.简述小学课堂教学的组22简述提问技能的构成要素。

织形式?
(1)问题的组织(1)个别教学制
(2)合理介入(2)班级授课制。

(3)评价(3)分组教学制。

23简述问题技能的功能(2013材料题,教材224)(4)设计教学制。

24简述问题解决的特征。

(5)道尔顿制。

(1)目的性(6)特朗普制。

(2)认知性31简述影响教学组织形式(3)序列性。

选择的因素有那些?
2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2017下半年真题)(1)学习目的和类型。

(1)问题的特征(2)班级学生能力与差异(2)己有的知识经验。

(3)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3)定势与功能固着。

习经验。

26简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4)教学的行为与方式,(1)提高学生知识的储备数量和质量环境,设备配置
(5)教师的人数与水平。

(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6)教师的教学技巧与个人的风格。

控制动机水平
32简述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功能。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

进行奖惩。

33简述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

学生继续努力。

34简述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3)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4)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5)主导性动机和非主导性动机
35 简述成就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斯,他认为,个体动机存在两种
倾向。

A力求成功B 避免失败。

36简述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他归纳原因是;
(2)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
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37简述成就目标理论。

(1)德威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态度,
A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

能力增长观认为,能力可以改变的,是随着学习
的进行是可以提高的。

倾向确立掌握目标。

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

倾向确立表现目标。

38简述自我效能感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2)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A直接强化 B 替代强化 C 自我强化。

(3)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最主要因素是个体成败的经验。

(4)一般来说,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失败会降低效能期待。

(5)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6)如果把个体的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7)如果把个体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9 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40简述教师如何激发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