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用纸的加工及其形制
中国古书画鉴定知识:纸绢和装裱
![中国古书画鉴定知识:纸绢和装裱](https://img.taocdn.com/s3/m/46b79c3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6.png)
中国古书画鉴定知识:纸绢和装裱中国古书画的材质:纸绢1、利用纸绢来进行断代2、观察材质的新旧成色纸绢材料:纸、绢有材质、制作规格、尺寸形制和质量代劣等情况,需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判别其时代,而且是断上不断下。
粗言之,唐宋盛行绢,也有极少量的纸。
元代纸绢并用。
到明代出现了素绫、花绫等品种。
纸在西晋以后才用于书画。
当时是用麻纸,如陆机《平复帖》。
南北朝写经用黄柏纸,唐人临摹用硬黄纸。
唐时书画多用麻纸和楮纸,韩况《五牛图》、杜牧《张好诗卷》等即是麻纸。
宋代开始大量使用楮皮纸、桑皮纸、竹纸等,南宋使用桑、檀合制的宣纸,质量上乘。
元代用纸普遍,并出现生宣纸。
明代以后,纸的品种众多,如有藏经纸、宣德纸、花笺、洒金笺、泥金笺、高丽镜面笺等。
清康熙后又出现大量粉笺和蜡笺等特种纸。
绢的尺寸,有一定的时代限制。
北宋宣和年前,绢的宽度一般不超过60厘米,大幅画用双拼绢或三撒绢。
至南宋时,有了面宽超过1米的绢。
纸张的尺寸,晋纸高度一般在24厘米左右,唐纸至28厘米左右,宋代可至32-33厘米左右,南宋时有高达40厘米以上的。
元以后纸的高度大幅度增大。
古书画(一般指宋元时代)因年代久远,又经多次装裱时加浆加矾,画面上会产生一层光亮,俗称“宝浆亮”。
明和清早期字画,也因年代较久,纸绢会自然泛黄和有包浆。
造假古字画,纸绢做旧,常见用赭石、藤黄加墨,或用茶叶水、香烟灰水刷染纸绢,或用油墨董等方法。
但是往往会有水渍痕,或纸色不匀,而且无包浆。
对于利用纸张或是绢素来判断绘画真伪以及鉴定作品年代,现在也与高科技的手段相结合。
丝织和纸张研究的专家,曾对一些古绢和古纸作过高精度电子显微镜摄影,积累了一些丝质编织结构的图像资料、纸张的材质和纤维组织的图像资料,为绢纸的时代鉴定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数据。
古书画的装裱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
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
书画的纸张年代地域鉴定
![书画的纸张年代地域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e5916eb2960590c69ec376c9.png)
书画的纸张年代地域鉴定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书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书画的鉴定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在鉴定中,纸张检验成为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部分,纸张检验的量化也是做好纸张鉴定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手段。
因此,纸张的类型、年代和出现的一些特征等,都构成纸张检验的重要部分。
一、纸张的类型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纸是安灞桥一座西汉墓葬内曾出土一沓麻纸,距今约两千年。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作原料,生产出不同品种的纸。
晋唐时期的纸多为麻纸,纸张幅宽不超过二十七厘米。
宣纸是从唐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唐代除宣纸外,还有一种在纸上涂上一层极薄蜡层的硬黄纸。
宋代最著名的是澄心纸,纸质细腻光滑,坚洁如玉,所以宋代著名书画家都用此纸。
宋代的藏经纸也比较有名,有黄色、白色和虎皮纹色,不少书画作品将此纸作首卷的引首纸。
元代纸与宋时差不多。
清代一般常用棉纸、竹纸、宣纸等,还有外国传入的朝鲜竹青纸、南洋的雪纸、西洋的金边纸等。
二、不同年代纸张检验很久以来存在着对名家作品的摹本或作伪,有时造成鱼目混珠,真假难辨。
有些人也有意抬高自己作品的身价,找些文士作题跋,弄虚作假。
所有这些,都为后来的书画断代带来不少困难。
同时,以往鉴定书画,较少地从研究纸张的真伪入手,因此有时出现意见分歧而难于定夺,或者从墨迹上看出了可疑的破绽,又提不出有科学根据的论据。
而研究历代的书画纸张,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是能够为书画鉴定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书画有赖于纸张而存在,而纸张又往往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只要摸清这二性就可以帮助解决纸张的断代问题。
1、纸张的地域性分布书画用纸的原料既然有其时代性和地域性,因此当我们鉴别书画用纸时,应首先考察它的原料成分。
晋唐宋三代书画用纸的原料虽各有异同,但各自的段落很分明,界限相当清晰。
晋唐之间的相同点是南北各地均以麻纸为主,相异点是唐麻纸精于晋麻纸,且唐代有少量的皮纸,晋代纯皮纸迄今罕见。
唐代有纸本微绘画传世,晋画则纸本微乎其微。
书画用纸的发展和演变
![书画用纸的发展和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512b33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1.png)
书画用纸的发展和演变中国造纸术已经发明了几千年,造纸技术一直在改变和进步。
尤其是用于书法和国画的宣纸更是考究。
那么古代字画和今天用纸有什么区别呢?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是什么样子呢?麻纸是在宣纸之前诞生的,唐代之前的主要书画用纸就是麻纸。
宣纸主要原料为青檀树皮和稻草,另可少量加入楮、桑、竹、麻等。
麻纸主要原料为山麻纤维、构树皮、桑皮、龙须草等。
宣纸为白色,较细腻。
麻纸差不多为褐色(原料颜色)或偏绿色或偏黄色,表面较粗糙,有麻纤维。
生宣洇的很厉害,生宣进一步加工可得不洇的熟宣和洇的较慢的半生熟宣。
麻纸虽是生纸,但介于生熟之间,洇的不是很厉害,和半生熟宣纸相比,稍偏生。
宣纸分生纸和熟纸之分,宣纸自唐代始,初用青檀树皮,宋元以后用楮、麻、竹及草为原料,以其绵韧、细密、洁白、墨韵层次丰富著称。
徽宣做熟纸是以生宣经过上矾、染色及涂蜡、洒云母等再加工,又名素宣、矾宣、加工宣。
或有用蛋青、豆浆涂过的,熟宣的品种大致有槟榔、珊瑚、煮锤、蝉羽、云母笺、蝉衣、冷金、灰金、雨雪、冰雪、蜡笺、各色虎皮、罗纹等;生宣有净皮、夹贡、玉版、单宣、棉连、十刀头等,也可以据配料分为特净、净皮、棉料三类。
造纸的植物纤维主要分韧皮纤维、茎纤维、种毛纤维。
草本韧皮纤维如大麻、宣麻,木本韧皮纤维有桑、楮、藤;一年生茎纤维如稻草、麦杆、芦苇,多年生茎纤维如竹;种毛纤维主要是棉花。
纸的种类以纤维主要是以纤维区分大致有麻纸、皮纸、藤纸、竹纸、棉纸、穰纸、海苔纸、密香纸(以密香树皮和树叶造纸)、草纸(如安徽之龙须草、蜀之蓑衣草)等。
根据纸的加工工艺区分大致有生纸、熟纸、本色纸、染色纸、洒金纸、泥金纸、蜡笺、粉笺、粉蜡笺、砑花纸、描金纸、油纸、贴落、单宣、夹宣、砑光纸等。
每张纸抄出来都是生纸,熟纸是在生纸的基础上再加工而成,再经过施胶(或以具有胶性的蛋青、白芨、豆浆)、矾、加蜡、砑光后才制成熟纸的。
生纸具有吸水性及渗水性,熟纸则不会渗化,吸水力极弱,经砑光后熟纸比原来的生纸不仅光洁,而且紧密;生纸柔软,熟纸坚韧;熟纸因施胶矾而比原来的生纸略涩;熟纸久藏可能脆裂及产生漏矾现象,生纸久藏成陈纸(如陈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可产生“风矾”效应,带有熟性,视环境情况可至半生熟或七、八成熟,而不会产生脆裂。
历代书画用纸异同
![历代书画用纸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a8314bb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f.png)
历代书画用纸异同由于历史各代造纸技术水平和书画家绘画风格不同,书画用纸也就成了当今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手段。
据史载,汉晋唐时期所用纸大多是用麻料制成,张幅较小。
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卷,系麻纸,高度只有24厘米,这与出土的晋代简牍的高度相同。
书法用纸始于六朝,而绘画则要从唐、五代起才开始使用。
纸本的唐人写经大多数是黄色的,也有少数是白色的,据说这种黄色的纸是用黄柏水染成的,可以防止虫蛀。
五代至两宋的纸,较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
大约到了北宋时,各种制纸材料大多已开始使用,自此就不易以纸的质地来鉴别书画的年代了。
北宋时已有高丽笺纸、砑花纸和粉笺纸。
北宋的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喜欢用熟纸写字。
因为熟纸光滑细润,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南宋纸的高度开始增大。
如:法常《水墨写生》卷,纸的高度已达47厘米。
纸面非常光洁,帘纹也几乎看不出来。
元代的纸变化不大。
但造纸的方式、工艺日益进步,各种材料得到很好的使用,因此,造出了各种粗细、厚薄的纸料。
从表面上很难看出这些纸的纸料。
明代的纸是在元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造纸技艺又有精进,纸质越来越薄,尺寸也逐渐增大。
明代早期有种大片洒金纸,到明代后期虽然还有这种纸,但数量已很少,代之而起的是小金片和金星纸,明末清初又发展成全纸有金,即泥金纸。
清代的书画用纸,变化不是很大。
清初有一种泥金纸,色呈赤黄。
清代后期的泥金纸就变成淡黄了。
书画家所采用的纸绢,与他们的书写习惯、表现技巧以及时代风格相关。
不同的纸绢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也能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
因此,书画家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纸绢。
我们在鉴定书画作品的时候也要注意这方面的情况。
一般来说,设色工笔画用绢的较多,就流传下来的唐五代以前的书画看,几乎全是绢本的。
宋以后由于开创和发展了水墨写意画,纸本逐渐多起来。
还有一种是后人为了取得和前人相同的绘画风格,大量采用前人所用的纸绢。
古书的用纸
![古书的用纸](https://img.taocdn.com/s3/m/c7d1f2e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d7.png)
古书的用纸1、藏经纸:唐人写经所用的一种纸张,颜色黄褐,犹如茶色,略有棉性,质地厚硬,不透明。
2、毛边纸:色呈米黄,故亦称黄纸。
正面光,背面稍涩,质地略脆,韧性稍差,牢固度次于太史连纸。
《常昭合志稿》云:“隐湖毛氏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犹存其名不绝。
”然据《中国雕版源流考》称,明司礼监造纸名色中,既有“毛边”名称,则非始于明末以毛晋得名可知。
清乾隆以后印书用纸,除太史连纸、棉纸外,有一大部分是用毛边纸印的。
3、毛太纸:与毛边纸颜色相似,质地略差,纸幅也较小,厚薄不等,有明显的直纹。
清同治光绪间,用此纸印书较多。
4、棉连纸:实际是宣纸的一种。
汪六吉制造的称六吉棉连,色白如玉,匀净细腻,绵软有韧性,摹拓碑帖彝器多用之。
清末比较考究的印本,也多用棉连纸。
5、太史连:比开化纸色略黄,质地细腻匀净,绵软有韧性。
清雍正年间用铜活字排印的殿版《古今图书集成》所采用的两种纸,一为开化纸,一即太史连纸。
6、官堆纸:色黄比毛边纸略厚,金陵书局印书多采用之。
7、白绵纸:白绵纸印本书籍是明刻本的一大特色,尤其在正德至万历年间大为使用。
“明白绵纸本”近乎明版好书的代称,故藏家自当珍视之。
历来认为白绵纸就是由绵茧所造的纸,但经过现代科学方法的检测,得知白绵纸实际是楮皮纸的一种。
8、开化纸:开化纸产生于明中晚期,到清三代大为盛行,殿版书几乎均用此纸来印刷,到嘉庆之后逐渐失传了。
由于开化纸洁白细腻,薄而有韧性,再加上雕版精良,所以印出的书真正称得上纸白墨黑。
到民国初年,陶湘的其中一项专藏就是开化纸本,因此而赢得了“陶开化”的雅称。
因开化纸产量不大,除殿版书使用外,民间使用极少,故用开化纸所印的书,按今天的藏书标准均为较好的版本.9、连史纸:元代人费著在其所作《蜀笺谱》中说:“凡纸皆有连二、连三、连四笺。
又有青白笺,背青面白……”这是连史纸的最早记载。
连四纸从明代开始又称连史纸,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连二、连三、连四是造纸时所用抄纸帘的使用方法的名称。
书画做旧方法及鉴定
![书画做旧方法及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8ce2104633687e21af45a9aa.png)
书画做旧方法及鉴定书画做旧一般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将纸绢笔墨做旧再做画,一种是先作成字画再整体做旧。
一、纸绢的做旧及鉴定。
色水染旧法:以栀子、红茶染旧法。
用栀子的果实加水煮沸,水呈焦黄色。
红茶(或用古旧破纸等)煮沸后水呈深红色。
将栀子果实水、红茶和古旧破纸水根据所仿书画原作的纸绢色泽适量配兑,或再加以墨水、花青、赭石、藤黄等配兑的水加染。
光照烟熏法:一是用强光长期照射,或用强紫外线光长期照射,以加速纸绢的老化陈旧。
二是用燃烧木柴、稻草所产生的烟熏旧,或长期将纸绢搁置乡村灶间,使之油污烟熏,都会使纸绢变旧。
鉴定:经装裱后的古旧字画在流传过程中表在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浆,呈光亮平滑、古色古香之味。
而伪作的纸绢必有水渍、无光泽、无包浆且呈黯色,并有细微深浅的色晕。
烟熏光照纸绢者,亦无光泽,熏照色必深浅浓淡不匀,且有烟熏味。
而且,此种做旧纸呈有火气,与古旧真迹相比全无自然古朴之感。
二、笔墨的做旧及鉴定笔无所谓做旧,笔的做旧无非是通过文献资料,对书画作品的分析,研究出被仿古代(或近代)书画家的用笔习惯和用哪种笔,是羊毫,狼毫或兼毫,仿制出一种所谓的旧笔,以期在作伪字画时更好地发挥,达到原有的笔墨效果。
墨的做旧除寻找古旧墨外,亦可利用新墨做旧。
其方法是:在研磨的墨汁中,掺入少量的藤黄,或少许黛青,经反复试验,直到满意的墨彩。
画成后,有的还以香灰掩泽。
鉴别直接用古旧墨仿作的伪作,仅从墨色上鉴别比较难。
最有效的方法,可用细针稍划墨处,可见白痕新色,因表面旧里面新。
而新墨做旧的字画,必呈新鲜亮色,且有火气。
三、整体做旧及鉴定整体做旧就是先完成字画而后再做旧。
其办法是将色水调淡后再加胶矾白芨水,先一扫而过,干后再刷,由淡渐浓,层层刷染,这样反复若干次,直至如旧。
这类做旧,既不跑色,表面也呈平滑光亮,帮一般很难识别。
鉴别的方法一是用针尖划挑,必呈白痕新色。
也可用清水点簇空白处,如渗则纸为旧,如一点也不渗,则是新做,因整体做旧后,若是生纸则已变成熟纸,但此法仅限于写意画法。
刍议古籍装帧中纸质的类别与特征
![刍议古籍装帧中纸质的类别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b31ee2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f.png)
刍议古籍装帧中纸质的类别与特征
古籍是文化历史的载体,是人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而古籍的装帧往往也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在古籍装帧中,纸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到古籍保存的质量与寿命,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书籍的不同认识。
一、古籍中常用纸质的类别
1.麻纸:古时所用的一种主要纸质,由植物纤维(通常是亚麻)制成,韧性强,不易破损,耐久性好;但由于不易吸墨,所以在用作书写纸时需要先浸泡。
2.竹纸:古人用竹的节、叶加上植物纤维制成的一种纸质,与麻纸相似,但价格稍贵。
3.青纸:以苇叶或稻草制成,颜色为青黄色,质地较薄,多用于写信、抄本、传单之类的发表物。
4.金刚纸:以棉纤维为原料制成,质地坚韧,用于制作墨迹传世之作。
1.韧性:古代纸质相对较粗糙,但纸质坚韧不易断裂,抗拉力强。
2.耐久性:由于古代的纸制作工艺没有现代化,因此在质地和加工方面与现在的纸不同,但由于杂质较少且不含明显的酸性物质,因此纸质的耐久性相对较高,有些甚至可以保存至今。
3.吸墨性:古代纸质吸墨性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古籍抄写人员往往会在纸上先涂敷一层雌黄水、鱼胆、蛋清等物质,以增加其吸墨性,便于书写。
4.卷状保存:古籍汉字许多为繁体,纸张多为长卷,因此在古籍装帧时,多采用卷轴式的装订方式,将长长的纸卷捋成一蓬,沿一边固定,方便翻阅。
5.色泽:古籍纸质在保存多年以后,色泽多呈黄色或棕色,也有少数纸质在经过一定的处理和养护后,仍可以保持洁白的色调。
总的来说,古籍装帧中纸质不仅关乎到古籍保存的质量与寿命,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书籍的认知与实践。
古代书画装裱用纸的研究现状及成份检测
![古代书画装裱用纸的研究现状及成份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c1fa832a4b35eefdc8d3333f.png)
古代书画装裱用纸的研究现状及成份检测摘要:通过对宋、明、清代等几件书画装裱用纸的检测分析,发现宋代纸样为单纯韧皮纤维构成的皮纸,一件明代作品的装裱修复用纸是三桠皮纸。
其余的清代纸张中以含有檀皮和稻草成分的纸张居多,说明以此为主要原料的宣纸从清代以来作为书画装裱用纸的场合逐渐增多,竹纸也被广泛的应用于书画装裱中。
关键词:装裱;纸张;检测0 引言书画装裱技术是中国传统书画修复和装饰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古代书画作品赖以传世的基础。
书画装裱所用的材料关系书到书画装裱与修复工作的质量,这些材料包括纸张、绫绢、浆糊、胶等。
在这些材料中,装裱修复所使用的纸张至关重要,这些纸张包括托纸、褙纸、补纸及装饰用纸。
不同种类、不同成分的纸张会在不同的工艺环节中使用。
在目前国内在书画装裱修复中使用的纸张以各类宣纸为主,如四尺单宣、四尺棉连、四尺罗文,另外有时还会用到以竹子为原料的连史纸和以树皮为原料的皮纸(主要用作装饰)等[1]。
这些纸张在长期的使用中越来越多的取代和更换掉了古代书画在曾经的装裱中使用的纸张(如在重新装裱古旧书画的过程中,原有的裱褙用纸在揭下后会被丢弃,取而代之用新的纸张作为裱褙纸),使我们很难对古代装裱的装裱材料以及和材料相适应的装裱修复技法进行考证和评价。
然而了解古代书画装裱用纸的情况,可以对于当代古书画修复、装裱工作提供选材依据,同时了解古代书画装裱用纸的情况对书画鉴定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1 研究现状在古代,已有文献著录了书画装裱与修复用纸的事宜,笔者对此也进行过梳理[2],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勿以熟纸背,必皱起。
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纸”;宋代米芾在《书史》中写道“台藤背书滑无毛,天下第一”;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记载“覆背纸必纯用绵料……或用上号竹料连四,以好绵料纸托为覆背用亦妙,竹料砑易光,舒卷之间,与画有益”;清代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提及“画背纸用元幅,精匀漫薄,泾县连四捶熟,两纸合一,糊就风干……”,通过对文献的考察,可以看出,在历史上,书画装裱用纸种类、材质较多,有楮纸、竹纸、藤纸、宣纸等等,这些纸张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某些方面他们还显示出了在装裱中的优点。
鉴别古旧字画技法———纸张鉴别
![鉴别古旧字画技法———纸张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0f88beb3a417866fb94a8e69.png)
鉴别古旧字画技法———纸张鉴别我们知道古旧字画的鉴别,除了从字画本身的笔墨技法﹑风格﹑韵味﹑署款﹑印章﹑印色等方面甄别外,对纸张鉴别也是重要一环。
从蔡伦发明造纸法后,各地效仿,造纸业就逐步推广逐渐发展起来。
我国幅员广阔,南北东西,各省各县甚至毗邻两村之间,造纸法却也大不相同,因而纸的种类就多不胜举。
下面我举几种最重要的纸张谈谈见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侧理纸。
有名苔纸。
据《拾遗记》载:“张华造《博物志》四百卷,奏武帝,赐侧理纸万番。
此南岳所献。
南岳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
” 《拾遗记》是符秦时(亦即东晋时)人著的,书中所记大都荒诞无稽之谈,但记侧理纸这条看,确实真实可信的。
另据《洞天清录》说:“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
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向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宣纸。
原系安徽宣城所造,因名宣纸。
这种纸不知源于何时,但在唐代时已经很盛行。
《历代名画记》说:“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据此,宣纸在唐代就是摹写和书画的主要用纸。
故宫所藏《五牛图》卷就是宣纸。
明末以前的宣纸多掺有麻的成分,麻纸比较容易辨认,凡纸面上有立起来的直丝,就是掺有麻的纸。
入清后麻纸逐渐减少,到后来,宣纸里就没有麻了。
茧纸。
王羲之的《兰亭帖》,据记载是用鼠须笔蚕茧纸所写,据此茧纸最晚始于晋朝。
硬黄纸。
硬黄纸是唐人用蜡蜡过的薄宣纸,薄细透明,用以摹写字帖或人物画的一种纸。
据明末屠隆《纸墨笔砚笺》里说:“硬黄纸,唐人以黄蘖染之,取其避囊,其纸如浆,光泽莹滑”。
此说,从现在看并不完全可靠,因若只用黄蘖染,并不隔墨,用以摹写,就把原字画污损了。
金粟笺纸。
自金元时有人用作书画。
澄心堂纸。
五代时南唐李后主,造澄心堂纸。
据《演繁露》说:“江南李后主造澄心堂纸。
前辈甚贵重之,江南平后六十年,犹有存者。
”澄心堂纸,光泽细腻,极宜书画,宋朝也仿造过。
李公麟一生专用澄心堂纸作画(摹写古佛道像例外)。
只是这种纸成本太高,一般寒士不敢问津,因此不能普遍应用。
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用纸的加工及其形制
![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用纸的加工及其形制](https://img.taocdn.com/s3/m/212cb2e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f.png)
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纸的加⼯及其形制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纸的加⼯及其形制古代书画家为使⾃⼰的作品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有时也使⽤过特殊加⼯处理的加⼯纸。
在这⽅⾯,也有例证,如唐代韩滉的《五⽜图》就像是⼀种蜡笺。
在法书⽅⾯,现在所能见到的实物,除敦煌⽯室的唐代硬黄纸(属于黄蜡笺)写本外,传世的还有旧题吴彩鸾写《刊谬补缺切韵卷》。
该纸是⽩⾊厚⿇纸,双⾯加蜡,砑光,纤维束少见,纸可分层揭开,双⾯书写,是⽩蜡筹。
北宋苏轼的《三马图赞》是以桑⽪为料的⽩蜡笺。
粉纸是⼀种涂布纸,在纸表施⼀层⽩粉,既可增加⽩度和厚度,⼜使纸更易受墨。
在古代书画⽤纸中也见有这种纸。
如前述⽶芾的《苕溪诗》、苏轼的《新岁未获帖》就是粉纸。
⽶芾的《公议帖》也是粉纸。
此外⽶芾《书史》中还著录有书画⽤的粉蜡纸,他说:“唐中书令褚遂良《枯⽊赋》是粉蜡纸拓”,“智永《千字⽂》,唐粉蜡纸拓,书内⼀幅⿇纸是真迹。
”这种粉蜡纸,是将填粉与施蜡两种⼿续同时⾏之于纸上。
为了使纸在创作书画时不致⾛墨或晕染,还要设法阻塞纸⾯上纤维之间的⽆数⽑细管,否则在画⼭⽔、⽔墨和⼯笔画时就要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必须使⽣纸变成熟纸,有效的加⼯⽅法是砑光、拖浆、填粉和加蜡,还有⼀种⽅法是施胶矾。
宋代熟纸有⽤后⼀种⽅法的。
明清有时加胶矾令纸熟透或故意⽤⽣纸作画,与唐宋⼤不相同,因⽽作品的风貌也显然有别。
宋以后的书画中,还见有⽤花帘抄造的纸。
如北宋初李建中的《同年帖》,经检验似褚⽪纸,浅灰⾊,帘纹粗0.15毫⽶,由⼀⼤⼀⼩的两张纸联成,其中⼩纸暗花波浪纹,是早期的暗花纸。
⽶芾的《韩马帖》,纸上有云中楼阁的较复杂暗纹图案。
在绘画⽤纸⽅⾯,宋元之际的李衎的⽔墨画《墨⽵图》,也是有较复杂暗纹的暗纹纸。
该纸为⽩⾊的⽪纸,迎光看纸上显出“雁飞鱼沉和溪⽉”等暗纹⾪体字,还显现出沉鱼飞雁的美术图案,纸表⼜经加蜡、砑光,表⾯看不到纤维束。
上述花帘纹在欧洲称为“⽔纹纸”,中世纪欧洲曾盛极⼀时,⾄今还⽤以作钞票纸。
古籍收藏基础——古代纸张识别
![古籍收藏基础——古代纸张识别](https://img.taocdn.com/s3/m/ee6fab1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0.png)
古籍收藏基础——古代纸张识别爱好古籍收藏,对于古代用纸也得略知一二!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些古代用纸,这虽然是一些小知识,但对于古籍的鉴别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麻纸我国古代造纸用麻,主要有苎麻和大麻。
苎麻是我国的特产,外国称之为中国草。
大麻也是我国古老的麻种之一,俗称“火麻”,外国称之为汉麻。
麻纸就是以麻类纤维制的纸张,常见的麻纸品种如下:1.白、黄麻纸白麻纸正面洁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秆、纸屑粘附。
质地坚韧、耐久,只要不受潮,不会变质。
黄麻纸呈淡黄色,一般比白麻纸略厚,性能与白麻纸相似,只是看起来更粗糙一些。
无论是白麻纸还是黄麻纸,纸纹(也叫帘子纹)都比较宽,约有二指左右,有的纸纹不明显。
麻纸韧性好,有些流传至今的宋、元印本,虽历经千年,犹完整如新。
2.麻沙纸产于福建建阳麻沙镇。
颜色稍黄,纸纹不明显,厚薄、韧性也与麻纸相仿。
(二)宣纸唐代的安徽宣州府,出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地方官每年把它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人们把这种纸按其产地命名为宣纸。
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的树皮。
青檀树与桑树相似,是我国皖南一带的特产。
明代以前的宣纸采用100%的青檀皮,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抄造而成。
自清代起改用檀皮和稻草的混合浆料,其用料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
由于宣纸选择原料严格,胶汁使用得法,制造技术娴熟、高超,所以制成的成品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经久不变,且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
我国唐宋以来的书画作品多采用宣纸,有“纸寿千年”的美称。
宣纸属皮棉纸类,品种繁多,有单宣、夹宣、二层夹、三层夹之分,规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共有60多种,常见的有:1,罗纹纸颜色有素白、浅黄两种,质地细薄柔软,有明显的横纹,韧性强,看上去与丝织的罗绸相似,故名。
宋、元、明、清都有生产,并用以印书。
但宋、元的罗纹纸印本,今已罕见。
明、清的罗纹纸印本,有时还能见到。
如雍正年间(1723~1735年),武英殿本《律吕正义》、席启寓刻的《唐百家诗》等,都是用素白罗纹纸印的。
鉴别古纸书画技巧
![鉴别古纸书画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0f8a4a1dd3383c4bb4cd2af.png)
鉴别古纸书画技巧纸上有了书和画,就担负了文化传播的使命,纯以文房清玩的形式藏至今日的纸并不多见。
大多是清代以后的产品。
清朝的纸豪华绚丽,与其说是用于挥洒笔墨,不如说是作为权威的象征,以满足皇帝、显贵之用和作为达官富贵财富的奢耀之物,而并不是真正文人的挥洒欲望。
南唐李后主曾制澄心堂纸,这种彩色的笺纸传到乾隆时,弘历十分喜爱,下令仿造了“乾隆仿制澄心堂纸”。
由于乾隆性喜奢华,故清朝华贵纸品蜡笺、洒金笺、彩笺、图案笺、花纹笺、金箔笺等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了3米以上描有花纹、涂蜡撒金的纸笺,所绘内容有山水、楼台、云龙、凤凰、鸟兽、花卉等,底色五彩斑斓,极为华丽,可惜眼下这种花纹笺已成稀罕之物。
书怀,诗笺,是清朝的另一类名贵纸。
此种纸张应用在写诗稿或书信上,以水印技法木版印刷而成。
通常是清代当时的着名画家绘图,再予以彩色印刷。
另外有诗笺上画有商周的青铜器,或以双钩法将铭文、古碑上的字句描绘出来。
上述涛笺现在已难寻觅,只有少许清末或民国的清笺留存了下来,但其售价特贵。
清末民初以来,各地纷纷利用本地资源致力于书写用纸的生产。
如泾县鸟汶宣纸、露皇宣、小岭虎皮宣、四川夹江宣、河北迁安书画宣、湖南浏阳贡宣、广东仁化长江宣、湖北潜山汉皮宣、江西铅山连史宣、陕西镇巴秦宝宣等,其中以“露皇宣”为宣纸之王,更为世所罕见,人们称之为“国宝”。
该宣纸属特大净皮宣纸类,具有质白如玉、色泽美雅、纹理清晰、文藤精细、拉力强、抗老化、不易破碎、宜保存、防腐蚀、吸墨适中、墨韵清晰等优点,深受国内外书画家的赞美。
甄别古旧纸笺首先要确定年代,其年代大致分为清初、清中期、清末和民初四个时期,明天启至清康熙年间的好纸较少,嘉庆时期的纸笺多为仿前朝制品,所以乾隆时期的纸笺最为名贵。
其次最好不要相信印在纸笺上的年代,因为清末民初仿制了大量的乾隆时期的帝王专用笺,笔者在古玩市场发现了数十种,几乎皆为赝品。
其三要熟悉掌握各种纸笺的制作特点、形式及装饰图案。
古代纸张制作过程
![古代纸张制作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5a3a3e9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7e.png)
古代纸张制作过程
古代纸张制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材:古代纸张多以植物纤维为原料,常用的材料包括桑树、麻类、稻草等。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制作纸张的植物材料。
2. 剥皮:将选好的植物材料经过剥皮处理,将外层的树皮剥离,留下纤维素质地较好的部分。
3. 捣浆:将剥好的植物纤维放入石磨或木磨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石杵或木杵反复捣打,使纤维与水充分混合。
4. 过筛:将捣浆后的混合物通过细筛过滤,去除掉较大的杂质和纤维束。
5. 沉淀:将过筛后的纤维浆液静置,让纤维素沉淀到底部,水上部分则被倒掉。
6. 打浆:将沉淀后的纤维素取出,再次加入适量的水,进行反复捣打,使纤维素更加细腻均匀。
7. 浸泡:将打浆好的纤维素浆液倒入大盆或水槽中,浸泡一段时间,使纤维素充分吸水膨胀。
8. 筛糊:将浸泡好的纤维素浆液倒入细密的竹筛或绢布上,用手指轻轻摊开,使纤维素均匀分布在筛面上,并用刷子将纤维素浆液均
匀覆盖在筛面上。
9. 烘干:将筛上的纤维素浆液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自然晾干或用太阳曝晒,使纤维素形成纸张。
10. 精加工:晾干后的纸张表面可能不够光滑,需要进行打磨或熨烫等处理,使纸张更加平整。
以上是古代纸张制作的基本步骤,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制作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古代的纸张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但需要耐心和技艺来确保制作出质量好的纸张。
了解书画的材质作伪及其辨别方法!
![了解书画的材质作伪及其辨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1b3e1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1.png)
了解书画的材质作伪及其辨别方法!我国书画发展历史悠久,书画最讲究用纸,有些书画家的书画技法,就是根据纸性演绎而来。
当今,要想了解中国书画,离不开研究用纸。
现根据平日积累向大家介绍几种书画用纸。
绢本。
将书画绘制在绢、绫或者丝织物上,称为绢本。
古画卷本虽多,但易被虫蛀,亦被折损,反而纸本更易保存。
绢本看起来较名贵,但底色不及纸本洁白。
由于绢本绘画前准备功夫较多,故不及纸通行。
纸本:书画用纸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容易受水的是生宣,生宣加了矾水就不易受水,是熟宣。
毛边纸毛边纸。
一种竹纸,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嫩,色呈米黄,正面光,背面稍涩,质地略脆,韧性稍差,耐久程度次于太史连纸。
高丽纸高丽纸。
又名韩纸、高丽贡纸。
古代高丽国(又称高句丽、朝鲜)所产之纸。
色白、质厚,有绵性,很坚韧,有明显的直纹。
玉版纸玉版纸。
一种洁白精致的精良笺纸。
宋黄庭坚《豫章集·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古田小笺惠我白,信知溪翁能解玉。
”元费著《蜀笺谱》:“今天下皆以木肤为纸,而蜀中乃尽用蔡伦法,笺纸有玉版,有贡余,有经屑,有表光。
”《绍兴府志》:“玉版纸莹润如玉”。
连史纸连史纸。
又叫“连四纸”、“连泗纸”,纸质较厚者又称为“海月纸”。
原产于福建省邵武,以及闽北地区和江西省铅山县一带。
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
纸质薄而均匀,洁白如羊脂玉,书写、图画均宜,多用来制作高级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笺、扇面原纸等。
相传是福建邵武连姓兄弟经过多年研制,精工抄造而成,因他们排行“老三”、“老四”而得名。
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十四年的书画鉴定经验告诉我们,古书画的作伪中,材质的作伪是第一关,必须首先做出来符合时代、符合作者习惯的纸、绢。
方法是:1、用原始的纸、绢,比如用宋纸、宋墨伪造宋代书法;2、用类似的纸、绢替代,或仿造出来类似的纸、绢。
举例:用当代的蜡笺手工描金,仿冒清代内府的蜡笺;3、古纸回槽做出来的“还魂纸”;4、新的纸、绢做旧。
古纸的判定—现代书画用纸的断代题目[宝典]
![古纸的判定—现代书画用纸的断代题目[宝典]](https://img.taocdn.com/s3/m/03fce39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60.png)
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用纸的断代问题在叙述了古代书画用纸的原料和形制演变后,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书画用纸的断代问题。
古代书画断代,是文物鉴定和保管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
由于很久以来存在着对名家作品的摹本或作伪,有时造成鱼目混珠,真假难辨。
有些收藏家也有意抬高自己作品的身价,找些文士作题跋,弄虚作假。
内府藏品,只要统治者对作品年代一定,就再难提出不同的意见。
所有这些,都为后来的书画断代带来不少困难。
同时,以往鉴定书画,往往主要从作品的书画风格上钻研,而较少地从研究纸绢的真伪入手,因此有时出现意见分歧而难于定夺,或者从墨迹上看出了可疑的破绽,又提不出有科学根据的论据。
若能深入地研究历代的书画纸绢,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是能够为书画鉴定出点力气,提供参考意见的。
道理很简单,书画有赖于纸绢而存在,而纸绢又往往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只要摸清这二性就可以帮助解决纸绢的断代问题。
书画用纸的原料既然有其时代性和地域性,因此当我们鉴别书画用纸时,应首先考察它的原料成分。
晋唐宋三代书画用纸的原料虽各有异同,但各自的段落很分明,界限相当清晰。
晋唐之间的相同点是南北各地均以麻纸为主,相异点是唐麻纸精于晋麻纸,且唐代有少量的皮纸,晋代纯皮纸迄今罕见。
唐代有纸本微绘画传世,晋画则纸本微乎其微。
说明晋唐之间有一条分界线。
隋唐五代和两宋都有麻纸和皮纸遗存,这是它们的相同点。
相异点是隋唐绝大部分用麻纸,少部分用皮纸,而宋代则绝大部分用皮纸,麻纸绝少全用。
宋画几乎全用皮纸。
如果同是皮纸,代皮纸又大大精于唐代皮纸。
迄今所见书画用竹纸始于北宋,大凡书画以竹纸挥毫而号称晋唐墨迹的,多是宋以后的摹本或伪制;而以皮纸挥毫而旧题汉晋墨迹的,多是唐以后的摹本或伪制。
竹纸主要产于江南,楮皮纸南北都有。
桑皮纸北方以河北闻名,南方以浙江著称。
说明唐宋间在用纸上也有一条分水岭。
有趣的是,晋唐宋书画纸用料上的这种规律性,同样也表现在敦煌遗书和新疆出土古纸中。
书画用纸因年代远近而老化的程度在各时期也不同。
中国古代的纸张制作
![中国古代的纸张制作](https://img.taocdn.com/s3/m/795fc4a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0.png)
中国古代的纸张制作纸张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制作技术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纸张制作的过程及其在文化传承和学术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一、古代纸张制作的历史渊源在纸张出现之前,中国人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竹简、帛书等。
到了西汉时期,纸张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开始广泛应用于书写和绘画领域。
纸张的出现使得文化的传播更加方便,学术的发展也因此得以加速。
二、纸张制作的原材料及工艺1. 原材料纸张的主要原材料是植物纤维,常用的包括麻、竹、蓼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麻纤维,其纤维长且韧性好,是制作纸张的优质材料。
2. 制作工艺(1)浆制:首先将原材料经过剥离、筛分等处理,然后浸泡于清水中。
之后,倒入浸泡液中的植物纤维进行研磨,直至形成均匀的纤维浆。
(2)造纸:在纸张制作过程中,通常会有三个重要的步骤:宣、筛、压。
先将纤维浆倒入宣纸架上,借助细竹棍将纤维浆均匀散布在纸面上;然后将宣纸架放在水中稍作晾晒,待纤维浆结合成纸;最后,取出宣纸,在纸面上覆盖压纸网,将余水排出,再压制成纸状。
三、纸张在文化传承和学术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纸张的制作技术使得书写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得以飞速发展。
由于纸张质地轻薄、柔韧、白晰,适合用来书写和绘画,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纸张记录自己的思想和感悟,纸张成为了他们灵感与思维的载体。
同时,纸张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科技和学术的进步。
在纸张的轻便和廉价的特性下,古代学者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复制和交流知识。
古代经书流传下来,大多是靠纸张的保存与传承。
纸张的发明与应用,为中国古代学术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力。
由于中国古代纸张制作工艺的独特性和出色的品质,其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纸张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
总结中国古代纸张制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文化传承和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纸张质地的优良特性及其广泛应用,使得书写、绘画和学术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
中国古代的纸张制作和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的纸张制作和书法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467ece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7.png)
中国古代的纸张制作和书法艺术自古以来,中国一直以文化古国为自豪,而古代纸张制作和书法艺术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纸张是中国古代发明得到的一个重要的物质文化产物,而书法艺术则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下面,本文将分别从纸张制作和书法艺术两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纸张制作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
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700-公元前1100年),中国人就已经使用了帛纸,该种纸张是由蚕茧纤维等制成。
而到了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纸张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当时的纸张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据记载,当时的纸张使用桑树皮、杂草等天然物质为原料,制作方法则是先将原料煮至软化,再用刀将原料切成薄片,磨碎后加水搅拌,定型晾干即可。
这种方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纸张的产量和质量,使纸张成为军事、医学、工商、学术等各个领域的必备品。
纸张的出现,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自古以来,中国书法艺术就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书法艺术是指将文字或符号按照一定方法规律描绘出来的艺术形式。
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当时的书法主要是用于书写宗教、祭祀、铭文等领域。
到了汉代,书法艺术由于纸张的推广而得到了新的发展。
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有张旭、王羲之等人,他们的作品以草书为主,崇尚自由、潇洒、奔放的书写风格,给人以极大的魅力和感染力。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
当时的书法家有颜真卿、欧阳询、李公麟等人,他们的作品以楷书和行书为主,笔画粗大有力,气势磅礴,素有“气韵生动、草莽奔放”的特点。
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既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风格,又融入了外来文化的因素,使得中国书法艺术逐渐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宝贵艺术遗产。
总的来说,纸张制作和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更是中国文化中兼容并蓄、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的两大瑰宝。
它们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创造力的无限迸发和文化智慧的独特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纸张制作与书法艺术
![中国古代的纸张制作与书法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96b981e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f.png)
中国古代的纸张制作与书法艺术在古代中华文明中,纸张制作和书法艺术是两大技艺传承至今的珍贵文化遗产。
从贵族阶层到百姓民众,从政治官员到文人墨客,人们都离不开纸张的使用,同时,书法艺术也成为了文人雅士们展现自己的才华和精神世界的良好形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中国古代纸张制作和书法艺术的历史和现状。
一、纸张制作的历史纸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5年的汉朝。
当时,宫廷里的贵族和文人们采用的是竹简、木牍、丝绸等材料来书写。
但这些材料要么价格昂贵,要么防潮性能太差,无法适应日常使用的需要。
于是,当时的一位普通农民名叫蔡伦,意识到制作一种廉价、易用的材料非常必要,开始尝试使用植物杂草和麻纤维作为原料。
经过多次尝试,蔡伦终于研制出了纸张。
纸张不仅价格低廉,用于书写方便,还能够防潮、防火、防虫,成为了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等重要的媒介。
从此,纸张逐渐普及开来,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纸张制作技艺的传承由于纸张制作技艺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大部分纸张制作技艺都保存在民间,采用的也是手工制作。
这些手工制作的纸张有着不同的用途,例如糯米纸可以用于画画,宣纸则是书法、绘画、制作剪纸等多种用途。
在纸张制作技艺传承过程中,从一代人引导到另一代人,很多传统的做法和技艺都积累下来。
如今,在中国很多地区,仍有不少手工纸张制作坊,他们传承几百年的古老技艺。
三、书法艺术的历史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起源相当久远,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甲骨文时期。
自汉朝以来,书法艺术发展成为绘画、文化、哲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形成了正体楷、草书、行书等多种书法流派,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王羲之的行书和颜真卿的楷书。
在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书法的精髓可以概括为“笔意”,即用笔的同时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个性特征。
书法家们通常通过临摹前人作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流派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
四、书法艺术的现状在当代的中国社会中,虽然很多书法家和爱好者在继续发扬古代传统的书法艺术,但与此相反,书法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工业化” 的时代。
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用纸的原料
![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用纸的原料](https://img.taocdn.com/s3/m/b7a9d0edf8c75fbfc77db2bc.png)
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用纸的原料古代造纸的原料,总是因时因地而变化,品种也逐代增加。
因为古纸原料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所以弄清历代书画用纸的原料演变,就有助于纸的断代,因而也有助于纸上书画的断代。
根据专家们所检验过的晋唐宋写本和文书用纸的原料看,大体上可分为下列五大类:(1)麻纸;(2)木本韧皮纤维纸(楮皮、青檀、桑皮等);(3)竹纸;(4)麻、竹皮各种原料混合制浆纸;(5)还魂纸(再生纸)。
在现存的书画用纸中,除还魂纸外,其余四类都能见到。
根据文献记载,晋、唐、宋时还有藤皮纸、稻草纸和麦秆纸,但迄今在实物中还没见到。
麻纸是我国最早应用于书画的纸种。
迄今传世的最早法书,是故宫博物院所藏西晋文学家陆机(261~303年)的章草《平复帖》。
该帖先前曾有人将其鉴定为“蚕茧纸”(杨「肃欠」谷《中国纸之研究》第16页)。
经潘吉垦先生多次检验,确认该帖为早期的麻纸。
因年代久远,几经装裱,纤维老化,致使纸面呈灰色、间米黄色,纸表有部分裂纹。
以高倍放大镜观察,《平复帖》本幅纸表面纤维束甚多,甚至有成股的麻绳头而未及捣碎的,帘纹不显,似不曾有效地砑光,纸吃墨力差,制作相当原始,与出土汉纸相仿佛。
《平复帖》上的墨迹是用秃笔写的章草(草隶),笔意古朴,是陆机在西晋武帝泰始初年(265~269年)在南方仓促间写的一封书信(参见启功《平复帖简说》)。
此帖流传有绪,年代确切可考,又出于名家的手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年份可查的珍贵纸本法书。
隋末的虞世南《北堂书抄》卷一○四引《陆云集》中陆云致陆机书云:“前集兄文为二十卷,书工,纸不精,恨之。
”则陆机写字属稿不曾用良纸,与文献记载相吻合。
亦说明南方的造纸术不及北方曹魏时闻名的左伯纸之精良。
至隋唐五代,法书用纸也仍以麻纸居主要地位。
例如故宫博物院藏唐代杜牧(803~852年)的题款为太和三年(829年)的《张好好诗》就是麻纸,纸面呈灰色,表面平滑,制作相当精细,但个别部位可见有明显的麻纤维束。
敬纸惜字:古籍用纸略览
![敬纸惜字:古籍用纸略览](https://img.taocdn.com/s3/m/195f2d3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4.png)
敬纸惜字:古籍用纸略览中国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和印刷术就占了两项,而这两项都与书籍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流传至今的古籍,绝大部分是以纸作为载体的。
了解古籍用纸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古籍、鉴定古籍版本。
帘纹,捞纸留下的痕迹。
帘纹宽窄成为鉴定版本的一个依据古籍用纸有较强的时代性。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唐以前,以麻纸为主;宋至明中期,以树皮纸和竹纸为主;晚明至清代,以竹纸为主。
古籍用纸种类繁多,以时代而言,有宋纸、元纸、明纸、清纸等;以原料而言,有麻纸、树皮纸、竹纸、草纸等;以产地而言,有宣纸、开化纸、麻沙纸等;以形态分,有硬黄、罗纹、玉版宣等。
下面为一些常见用纸举例。
一、麻料纸麻纸是以苎麻、大麻等为原料制成的,其特点是纸面洁白,没有光泽,纸背粗糙,偶见未开麻团或草棍,质地坚韧,吸墨性能较强。
帘纹宽约两指。
麻纸韧性好,有些流传至今的宋、元印本,虽历经千年,犹完整如新。
古籍中麻纸主要有以下几种:白麻纸北宋浙刻本白麻纸:麻纸有白黄两种,白麻纸比较多,是没有经过加工的麻纸。
黄麻纸北宋毗卢藏黄麻纸:白麻纸入潢(以黄柏为染料)即成为黄麻纸,可以驱虫。
藏经纸:纸色黄褐,略有棉性,质地硬厚,不透明,唐至明多用于印佛经。
藏经纸分厚薄两种,薄着也较一般纸厚,没有光腊,厚而不硬。
作为装裱珍贵善本书签之用。
硬黄纸:始于唐代,是采用黄蘖染色,两面加腊砑光而成,是专门用来摹写佛经的名纸。
宋时演变成一面加腊砑光的金粟山藏经纸。
二、皮料纸皮料纸的原料主要是落叶乔木中的楮树皮、藤树皮、桑树皮、青檀皮等。
树皮纤维坚实,使皮纸韧性较好,逐渐取代麻纸。
主要产自浙江、安徽、河北等地,其品种较多。
皮纸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元和江标灵鹤阁影宋刻本白棉纸,明刻本白棉纸:以树皮为主要原料,纸质绵软耐折,拉力强,纸破丝连,如同棉丝,故名绵纸。
黄绵纸:黄绵纸是由白棉纸染色而成,贵在防蛀。
日本古写经黄棉纸高丽纸:产自河北迁安,类似朝鲜印书用的纸,故名为高丽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纸的鉴定—古代书画用纸的加工及其形制
古代书画家为使自己的作品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有时也使用过特殊加工处理的加工纸。
在这方面,也有例证,如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就像是一种蜡笺。
在法书方面,现在所能见到的实物,除敦煌石室的唐代硬黄纸(属于黄蜡笺)写本外,传世的还有旧题吴彩鸾写《刊谬补缺切韵卷》。
该纸是白色厚麻纸,双面加蜡,砑光,纤维束少见,纸可分层揭开,双面书写,是白蜡筹。
北宋苏轼的《三马图赞》是以桑皮为料的白蜡笺。
粉纸是一种涂布纸,在纸表施一层白粉,既可增加白度和厚度,又使纸更易受墨。
在古代书画用纸中也见有这种纸。
如前述米芾的《苕溪诗》、苏轼的《新岁未获帖》就是粉纸。
米芾的《公议帖》也是粉纸。
此外米芾《书史》中还著录有书画用的粉蜡纸,他说:“唐中书令褚遂良《枯木赋》是粉蜡纸拓”,“智永《千字文》,唐粉蜡纸拓,书内一幅麻纸是真迹。
”这种粉蜡纸,是将填粉与施蜡两种手续同时行之于纸上。
为了使纸在创作书画时不致走墨或晕染,还要设法阻塞纸面上纤维之间的无数毛细管,否则在画山水、水墨和工笔画时就要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必须使生纸变成熟纸,有效的加工方法是砑光、拖浆、填粉和加蜡,还有一种方法是施胶矾。
宋代熟纸有用后一种方法的。
明清有时加胶矾令纸熟透或故意用生纸作画,与唐宋大不相同,因而作品的风貌也显然有别。
宋以后的书画中,还见有用花帘抄造的纸。
如北宋初李建中的《同年帖》,经检验似褚皮纸,浅灰色,帘纹粗0.15毫米,由一大一小的两张纸联成,其中小纸暗花波浪纹,是早期的暗花纸。
米芾的《韩马帖》,纸上有云中楼阁的较复杂暗纹图案。
在绘画用纸方面,宋元之际的李衎的水墨画《墨竹图》,也是有较复杂暗纹的暗纹纸。
该纸为白色的皮纸,迎光看纸上显出“雁飞鱼沉和溪月”等暗纹隶体字,还显现出沉鱼飞雁的美术图案,纸表又经加蜡、砑光,表面看不到纤维束。
上述花帘纹在欧洲称为“水纹纸”,中世纪欧洲曾盛极一时,至今还用以作钞票纸。
故宫博物院藏李建中《同年帖》比欧洲最早的水纹纸要早二百多年。
此外,上海博物馆藏北宋沈辽(1032~1085年)的《所苦帖》虽非水纹纸,但纸上亦呈现波浪纹图案。
研究和鉴定古代书画用纸,除了解它的原料、制造和加工技术外,还要仔细注意其形制。
所谓形制,指的是纸的外观形象,诸如颜色、尺幅、厚薄、帘纹、纤维交给、分散和老化程度以及纸病等等。
关于纸的颜色,往往与原料、制造、加工、年代远近、保管情况和外界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般书画用纸大都是本色纸,即最初使用时都是白纸。
暂撇开其他因素不论,纸本身如果时间达五百至干年以上,纤维就要自然老化,部分纤维素变成氧化纤维素,残存的木素变成氧化水素,从而使纸的颜色逐渐变深,由白而至浅黄甚至黄色。
若托裱次数增加,纸上墨迹被水多次冲刷,常使纸面呈灰色,间浅黄色,甚至全成灰色。
这是自然造成的古色。
有的古纸虽然纸地是白色,但布满了“寿斑”。
作伪的纸经人工熏染,并非自然老化所致,在高倍放大镜下将纸角撕开细看,是可以辨认出来的。
就一般情况而言,宋以前的书画纸普遍都有泛黄、泛灰的颜色,而元明清纸则很少有这种现象,常有白度不减当年的。
纸的尺幅取决于抄纸器上纸帘的大小和当时流行的纸幅规格,而这又与各代造纸技术发展水平和度量衡制度有关,法书纸尺幅比绘画纸有更大时代性,汉晋法书直高多在24厘米左右,合当时的一尺。
如《平复帖》高24厘米。
唐五代纸比晋纸略高一些,大约25~27厘米,相当唐时的一尺。
如《切韵卷》直高26厘米,《神仙起居法》直高27厘米。
宋代书画纸尺幅更大,法书纸一般直高30~35厘米。
如米芾《苕溪诗》直
高30.5厘米,李建中《同年帖》高33厘米,苏轼《人来得书帖》高31.5
厘米。
宋画用纸一般直高为30~55厘米,横长显著地增大。
如杨无咎《四梅图》高37厘米。
宋代更有巨幅皮纸,如辽宁博物馆藏赵佶草书《千字文》,一纸竟长达三丈余,中无接缝,造纸时需要一些人同时协调地荡帘,反映了高度的技巧。
元明书画用纸横长更大于宋纸,如黄公望《溪山雨意图》(1344年作)、朱德润(1244~1365年)《秀野轩图》等,用纸横长都在100厘米(1米)以上。
造纸术的进步,为书画家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画面,促进了书画艺术的发展。
一般说来,唐代绘画纸画面平均为650平方厘米,宋代平均为2412平方厘米,元代则为2937平方厘米。
从绘画的画面来看,越往后纸幅越大。
唐宋元明书画纸的帘纹由仲条纹和丝线纹两者构成,据潘吉星先生对近百种历代古纸帘纹的实测,大致可分为四个级别:(1)粗纹,每纹宽0.2厘米;(2)中等纹,每纹宽0.15厘米;(3)细纹,每纹宽0.1厘米;(4)特细纹,每纹宽0.05厘米。
在唐以前书画纸中,细纹、特细纹少见;宋以后粗纹少见,多是中等纹和细纹。
有的宋纸帘纹中丝线纹间距一般都是有规则的等距离,两纹间相隔为1.8~2厘米。
只有个别的才是例外。
明以后,尤其是清代,丝纹间距离变化不定。
同时帘纹还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例如福建纸丝纹间距小于江西纸。
因为每个地区的纸帘都是世代相传,约定俗成。
从帘纹中鉴别书画用纸的年代和地域,只能从竹条纹的宽度、丝纹间距等形制入手。
因此,南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集》所谓“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南纸用竖帘,纹必竖”这类断语缺乏足够依据,很不确切。
因为南北各地的帘纹,从造纸技术角度来看,既有横的,也有坚的,不能只是南才竖,北才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