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 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从而达成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合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 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 0.5%碘伏, 棉签, 棉球, 镊子, 弯盘, 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 右手持针, 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 夹住针身下端, 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 右手捻动针柄, 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合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 右手持针, 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重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 右手持针, 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重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合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合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 即横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合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如头部。

2.2 深度: 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 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 宜浅刺;肌肉丰满者, 宜深刺。

2.2.2 年龄: 小儿及年老体弱者, 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 宜深刺。

2.2.3 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儿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儿科常见技术操作的规范指引,以确保在儿科实践中保持高质量的操作流程,提高儿童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术前准备在进行任何儿科技术操作之前,医务人员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确定患儿的身份和病历信息;- 检查操作所需的设备和器材,确保其完好和洁净;- 准备所需的药物和消毒液,确保其有效期和储存条件;- 确保操作室环境整洁、安全,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3. 常见技术操作规范3.1 静脉采血- 静脉采血操作前应确认患儿身份,核对医嘱;- 选择合适的采血针和采血管,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使用无菌操作方法,注意手部卫生和采血部位的消毒;- 确保针具正确插入静脉,避免出血或血肿的发生;- 采集血样后,及时处理和送检。

3.2 静脉输液- 输液前确认患儿的身份和医嘱,核对药物和液体的名称和剂量;- 检查输液器和输液管路的完整性和清洁度;- 使用无菌操作方法,注意手部卫生和输液部位的消毒;- 选择合适的输液针头和输液模式,确保输液速度和安全;- 监测患儿的输液反应,及时调整输液速度和处理不良反应。

3.3 氧气吸入- 氧气吸入前应确认患儿的氧气需要和医嘱;- 检查氧气设备和氧气面罩的完好性和清洁度;- 使用无菌操作方法,注意手部卫生和面罩的消毒;- 确保氧气流量和浓度的准确调节;- 监测患儿的吸氧效果和氧气需求,及时调整吸氧参数。

3.4 注射和皮下注射- 注射前确认患儿的身份和医嘱,核对药物的名称、剂量和注射部位;- 检查注射器和针头的完好性和清洁度;- 使用无菌操作方法,注意手部卫生和注射部位的消毒;- 使用合适的注射技术,确保药物正确注入目标部位;- 监测注射后的不良反应。

4. 总结本文档概述了儿科常见技术操作的规范指引,包括静脉采血、静脉输液、氧气吸入和注射等操作。

在进行这些技术操作时,医务人员应始终遵守术前准备、无菌操作、核对医嘱和监测患儿反应等规范步骤,以确保儿童医疗服务的安全和有效性。

儿内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儿内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儿内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1.术前准备:(1)核对患儿个人信息,确认身份、年龄、性别等,并做好相应记录。

(2)了解患儿的病情和需要进行的操作内容。

(3)对操作器械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保证无菌状态。

(4)保持操作环境的整洁和温暖,确保患儿舒适。

2.操作前准备:(1)与患儿及家长交流,耐心解释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以获得他们的配合和理解。

(2)适当安抚患儿情绪,缓解焦虑和恐惧感。

(3)协助患儿脱掉衣物,并妥善保护其隐私。

3.体格检查:(1)恰当选择体温计,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决定口温、腋温或肛温的测量方法。

(2)注意测量体温的时间和测量部位,并做好相应记录。

(3)使用适宜大小的听诊器,注意器械和手部清洁,准确听取心、肺、腹部等各部位的音响,记录相关发现。

4.药物给予:(1)核对医嘱和药物信息,确认患儿身份和药物剂量,以免发生错误。

(2)正确计量药物剂量,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确定给药方式和剂量。

(3)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如口服、鼻饲、静脉注射等,并采取相应的操作技术。

(4)监测药物给予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5.血液采集:(1)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一般在手、前臂或足背,便于操作和采样。

(2)采集前先清洗双手并戴好手套,使用一次性无菌工具采血。

(3)适当安抚患儿,减轻其疼痛感,熟练且快速地完成采血操作。

(4)注意观察患儿采血后的情况,观察有无明显出血,及时给予压迫止血。

6.呼吸道处理:(1)协助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分泌物堵塞呼吸道。

(2)选择合适的呼吸道辅助工具,如吸痰器、氧气面罩等,并确保其无菌状态。

(3)规范操作手法,注意吸痰的时机和频率,避免对患儿的不适和损伤。

7.导尿:(1)选择适合年龄和体型的导尿管,准备导尿所需的器械和消毒液。

(2)使用消毒棉球,顺序清洁尿道口到肛门周围的皮肤,避免交叉感染。

(3)用适量的润滑剂涂抹导尿管,缓慢且温和地插入患儿尿道,避免损伤。

(4)接尿采用尿袋,保持导尿管通畅。

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一)

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一)

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一)引言概述: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一)是指针对儿科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和护理过程中需要掌握和运用的操作技能,以保证病患的安全和诊疗效果。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全面而系统的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以指导医务人员正确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有效预防和处理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

正文:1. 患者接待与沟通小点1: 对儿童和家长进行耐心、友好且专业的接待和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

小点2: 进行信息收集和记录,包括病史、症状及药物过敏史等。

确保准确、完整的病历记录。

小点3: 向患者和家长提供有关诊疗方案、治疗进程和可能的风险等的相关信息,以促进共识和理解。

小点4: 对于紧急情况和突发状况,儿科医务人员应迅速且有效地与患者家长进行沟通,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援助。

小点5: 必要时,与其他相关的医疗团队成员进行协同工作和沟通,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护理和治疗。

2. 体格检查小点1: 根据患者的年龄段和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体格检查方法和工具,如体温计、听诊器、心电图仪等。

小点2: 进行针对性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和方法,确保准确性。

小点3: 注意观察儿童的行为和情绪,了解潜在的不适和症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询问和评估。

小点4: 对于特殊人群(如新生儿、早产儿等),特别关注生命体征、体温和皮肤情况等,进行必要的特殊检查。

小点5: 在体格检查之前和期间,与患者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解释检查目的和过程,并提供相关建议和指导。

3. 护理操作小点1: 实施婴幼儿的婴儿护理,包括清洁、喂养、更换尿布和给予药物等,确保卫生和安全。

小点2: 采用适当的体位和固定手法,进行儿童导尿、静脉采血、皮下注射等操作,降低感染和损伤风险。

小点3: 学习并运用各类儿童疾病的急救和抢救操作技能,包括儿童心肺复苏、止血等紧急处理措施。

小点4: 清洁和更换伤口敷料,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创伤的特点进行专业处理和护理。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目录一、静脉穿刺术 (3)二、头皮静脉穿刺术 (5)三、鼻胃插管术 (6)四、肛门直肠插管术 (8)五、心肺脑复苏抢救常规 (9)六、新生儿窒息复苏 (19)七、判断小儿体格生长的主要指标 (29)八、小儿心律失常 (34)九、儿科病史采集及相关知识 (35)十、儿童体格检查 (36)一、静脉穿刺术【适应证】1.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

2.低出生体重儿,在短期内不能达到足够的肠内营养时,需经中心静脉置管输注静脉营养液。

【禁忌证】静脉条件差,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

【操作前准备】无菌帽子和口罩,无菌手套,隔离衣,无菌孔巾,无菌镊,无菌剪和剪割器。

新生儿经皮插管装置可用两种装置:硅胶导管,通畅无引导丝;聚氨酯导管,有引导丝。

一般使用前者。

多种型号可供使用,直径1.9-2.0Fr。

透明贴膜(固定导管用),无菌盘,安尔典液,10ml 注射器 2 个,无菌止血带,生理盐水、肝素盐水冲洗液,T 型管和无菌胶布。

【操作方法及程序】下面操作针对于有导丝的导管。

1.用无菌技术准备所需的器械。

2.在上臂选择适当的静脉(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或选择下肢大隐静脉。

3.测量导管插入深度。

上肢血管测量到上腔静脉或右心房的长度;下肢导管从穿刺点测量到左侧胸锁关节,再量至第三肋间。

一般导管上每 5cm 有一刻度以便测量。

4.戴帽子和口罩,洗手,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

5.首先用 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 3 次,再用安尔碘在插管的部位消毒 3 次,待消毒液干燥。

6.由助手系好止血带后铺无菌巾,并检查确认导管在套管针内。

7.将套管针刺入静脉,一旦见到套管针内有回血即停止进针。

松开止血带,握住套管针保持其在静脉内的位置,用镊子将导管通过套管针缓慢送入静脉。

8.当导管达到预定位置时,用手稳住已经进入的导管,小心撤出引导针并用纱布压迫局部止血。

9.去掉套管针针尖部的卡子后掰开引导针,小心撕开,直到引导针完全裂开。

在撤出引导针时如果有部分导管被拉出,需要再送入到预定的部位。

儿科护理操作规范

儿科护理操作规范

儿科护理操作规范
一、引言
本文档旨在规范儿科护理操作流程,确保婴幼儿的健康与安全。

儿科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以下操作规范。

二、儿科护理操作规范
1. 手卫生:
- 儿科护理人员在接触每位婴幼儿前后应进行手卫生,包括洗
手或使用合适的洗手液进行消毒。

- 儿科护理人员应保持双手干燥,并避免双手交叉污染。

2. 床铺清洁:
- 婴幼儿床铺应保持清洁干净,定期更换床单、被套等用品。

- 床铺的清洁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确保婴幼儿的卫生环境。

3. 饮食管理:
- 儿科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或饮食计划为婴幼儿提供合理的饮食。

- 饮食过程中应注意婴幼儿的进食姿势和速度,以及食物的温度和卫生条件。

4. 安全防护:
- 儿科护理人员应保持护理区域干净整洁,避免事故和误伤的发生。

- 儿科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护理设施的安全性,并及时报修损坏部件。

5. 婴幼儿安全:
- 儿科护理人员应随时保持对婴幼儿的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 在执行特殊护理操作时,儿科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医嘱和操作指南,确保婴幼儿的安全。

6. 消毒操作:
- 所有护理器械和用品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 儿科护理人员应按照消毒标准进行操作,并定期检查消毒设备的有效性。

三、总结
本文档对儿科护理操作规范进行了详细介绍,旨在强调儿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的标准和流程。

遵循规范操作将有助于提高婴幼儿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水平。

儿科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升专业水平,为婴幼儿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参考文献。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1.体格检查:-对儿童的体温、心率、呼吸率、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的检查要准确无误。

-对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的评估要记录在案,并绘制生长曲线以监测儿童的发育情况。

-对儿童的皮肤、眼睛、耳朵、口腔、心肺、腹部等器官的检查要仔细细致,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2.疫苗接种:-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疫苗接种计划,按时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

记录接种时间、疫苗批号和接种部位等信息,并告知家长相关不良反应的观察事项。

-根据疫苗的储存和运输要求,保证疫苗的正确存放和使用,并做好疫苗的冷链管理。

3.常见疾病诊治:-对于常见疾病如感冒、发热、呼吸道感染等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用药时应该根据儿童年龄、体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注意避免禁用药物的使用。

-对于存在不明原因发热的儿童,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病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4.应急处理:-对于突发的意外事故或疾病如出血、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紧急情况,儿科医生要迅速判断和处理。

例如,进行心肺复苏、止血或紧急手术等急救操作,以保障儿童生命的安全。

5.小手术操作:-对于一些小手术如皮肤病变的切除、吸引痰液等操作,医生要在术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消毒、手术器械的准备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6.输液操作:-进行静脉输液时,儿科医生要确保所使用的针具和输液器材的无菌性和安全性。

-对于不同年龄段和病情的儿童,要根据需要调整输液的速度和剂量,并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和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7.观察和护理:-在给儿童观察和照顾时,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和疼痛感受,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安抚和缓解。

-对于需要卧床休息或留院观察的患儿,要保持儿童环境的洁净和安静,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以上是儿科常用操作规范的一些参考,医生在进行操作时要遵循相关的规范和操作流程,以确保医疗质量和儿童的安全。

此外,医生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为儿童提供医疗服务。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一)2024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一)2024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一)引言概述:儿科是医学中一门重要的专科,涉及到对儿童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

儿科的常用操作规范对于保障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儿科常用操作规范,包括:体格检查操作、给药操作、输液操作、留置导尿操作和婴儿喂养操作。

一、体格检查操作:1.先洗手,穿戴好橡胶手套;2.注重与儿童的沟通,赢得其信任;3.仔细观察儿童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4.按照规范的流程检查儿童的头部、颈部、胸部、腹部以及四肢等部位;5.记录体温、血压、身高、体重等必要数据。

二、给药操作:1.准备好需要的药物,并核对药物的名称和剂量;2.核对儿童的身份信息;3.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方式,如口服、注射、滴鼻等;4.确保药物的准确计量和正确给药时间;5.观察儿童的给药反应和副作用,并做好相关记录。

三、输液操作:1.准备好输液所需的器械和药物;2.核对儿童的身份信息;3.消毒好输液部位,并固定好输液针或导管;4.仔细观察儿童的输液反应和血流情况;5.按时更换输液器材,并做好输液记录。

四、留置导尿操作:1.准备好需要的器械和消毒液;2.核对儿童的身份信息;3.注意保护好儿童的隐私,并与其家长充分沟通;4.按照规范的流程清洁和消毒导尿部位;5.安全地留置导尿管,并观察导尿情况和儿童的不适反应。

五、婴儿喂养操作:1.确认婴儿是否适合吸食;2.根据婴儿的年龄和特殊需求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3.调整好婴儿的体位,确保舒适和安全;4.控制好喂养速度,避免呛咳和呕吐;5.观察婴儿的喂养反应和吞咽情况,并记录相应信息。

总结:儿科常用操作规范对于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在体格检查、给药、输液、留置导尿和婴儿喂养等方面,医护人员应按照规范的步骤和要求进行操作,以保障儿童的最佳护理和治疗效果。

医务人员还应注重与儿童及其家长的沟通和合作,提升操作的安全性和效果。

通过严格遵循儿科常用操作规范,能够为儿童的医疗服务提供了保障,并为其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一、约束法【目的】防止病儿过于活动,以利于诊疗操作顺利进行或防止碰伤身体。

【用物准备】1.全身约束法用物凡能包裹病儿全身的物品皆可使用,如大毛巾、毛毯、大单等。

2.手足约束法用物手足约束带或纱布棉垫与绷带。

【操作方法及程序】1.全身约束法(1)将大单折成自病儿肩部至踝部的长度,将病儿放于中间。

(2)以靠近护士一侧大单紧紧包裹同侧病儿的上肢、躯干和双脚,至对侧自病儿腋窝处整齐地掖于身下。

(3)再将大单的另一侧包裹手臂及身体后,紧掖于靠护士一侧身下。

如病儿过分活动,可另加绷带系于大单外。

2.手足约束法用约束带一端系于手腕或足踝部,另一端系于床栏上。

(1)绷带卷及棉垫法:用约束带打成双套结,以棉垫包裹手腕或足踝,将双套节套在棉垫外稍拉紧,使手足不易脱出,又不影响血液循环为限,将约束带末端系在床栏上。

(2)特制手足固定带法:使病儿平卧姿势舒服,将固定带横铺在床上相当于病儿手腕、足踝处,将约束带两端紧系于庥档的栏杆上。

【注意事项】1.约束带捆扎松紧要适宜,定时松解。

2.定时观察局部皮肤血液循环状况。

3.避免皮肤损伤,必要时局部按摩或加厚棉垫。

二、早产儿暖箱的应用【目的】以科学的方法,创造一个温度和湿度都适宜的环境,使病儿体温保持稳定,用以提高未成熟儿的成活率。

【用物准备】暖箱。

【操作方法及程序】1.入暖箱条件(1)凡出生体重在2000g以下者。

(2)异常新生儿,如新生儿硬肿症、体温不升者。

2.入暖箱前准备(1)暖箱需先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2)接通电源,检查暖箱各项显示是否正常。

(3)将水槽内加入适量的蒸馏水。

(4)将暖箱调温至所需的温度预热。

根据早产儿出生体重与出生天数决定暖箱温度(表2),相对湿度为55%~65%。

表2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暖箱温度参考数出生体重(g)暖箱温度35℃34℃33℃32℃<1000 出生10d内10d 3周5周1500 / 出生10d内10d 4周2000 / 出生2d内2d 3周<2500 / 出生2天内2天3.入暖箱后护理(1)密切观察病儿面色、呼吸、心率、体温变化,随体温变化调节暖箱温度。

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二)

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二)

儿科技能操作规范(二)引言概述:本文旨在为儿科医务人员提供操作规范的指导,以确保儿童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入手,包括:儿科患者的身体评估、临床操作技能、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药物管理以及感染控制。

希望通过这些指导,提高儿科技能操作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

一、儿科患者的身体评估1. 熟悉常见的儿科身体评估方法,包括观察、问诊、听诊等。

2. 关注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年龄、体格发育等,了解其对疾病的反应和症状表现。

3. 注意与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采用适当的语言和交流方式,以促进儿童的配合和信任。

4. 使用安全便利的评估工具,确保检查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5. 定期更新和补充相关的儿童身体评估知识,与最新的医学研究保持同步。

二、临床操作技能1. 熟练掌握儿科医疗操作的步骤和规范,包括静脉通路建立、护理操作等。

2. 充分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遵循相应的操作原则,防止操作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3. 注意儿童的心理反应,在操作前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安抚,避免儿童的紧张和抵触。

4.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良好的操作卫生,减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5. 自我反思和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操作技能,避免操作中的失误和差错。

三、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1. 熟悉儿科常用的医疗设备,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

2. 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备的完好性,保证其安全可靠的性能。

3. 了解医疗设备的适用范围和限制,避免滥用和误用。

4. 在使用医疗设备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和操作说明,确保正确操作和患者的舒适感。

5. 在使用医疗设备过程中,及时记录操作细节和结果,为后续的医疗管理提供参考。

四、药物管理1. 熟悉儿科常用药物的种类、适应症和用药剂量,合理选用和应用药物。

2. 注意不同年龄段和体重的儿童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等特点,个体化用药。

3. 严格执行药物配药、核对和给药等过程,确保药物的准确和安全。

4. 关注儿童的用药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处理。

儿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节气管插管术【适应症】1.窒息或心跳呼吸骤停。

2.呼吸衰竭:任何原因,如肺炎、肺水肿、脓胸、血胸、气胸等,当吸入50%氧后PaO2<50mmHg,PaCO2>60mmHg时。

3.任何原因引起的自主呼吸障碍:包括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高位脊髓损伤,延髓麻痹。

4.严重的外伤、电击伤、严重的中毒、反复惊厥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等引起的长时间意识障碍,当患者Glasgow评分<7分时。

5.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颅内出血、严重的颅脑外伤。

6.气道梗阻。

7.严重的气道感染造成气道分泌物过多,过于粘稠或气管内液态异物吸入,需做气道冲洗时。

【器械】1.直接喉镜:分为直叶片及弯叶片两种,直叶片主要用于新生儿及幼婴,弯叶片适用于新生儿外的任何年龄。

2.气管导管:分为有套导管及无套导管两种。

无套导管主要用于新生儿及幼婴,有套导管用于成人及年长儿。

3.其它:Magill钳、铜丝、牙垫、胶布、吸引器、注射器等。

2岁以上患儿所需导管型号可按以下公式:导管型号(内径)=4+年龄/4在紧急情况下亦可用估计法选择导管,即导管的外径约等于患儿小指粗细。

【方法】经口明视插管法1.用吸引器吸净鼻、咽部分泌物。

2.安装好喉镜片、检查电池、灯泡及喉镜各部位以确保其性能良好。

3.将铜丝插入气管导管内并在导管外涂以含利多卡因的水溶性润滑剂。

对于新生儿及幼婴、导管内径<4mm时,不可插入铜丝以免阻塞导管内腔。

4.吸入100%氧约数分钟,对无自主呼吸的患者则应以复苏器及纯氧做人工呼吸数分钟。

5.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可给予地西泮0.25mg~0.50mg/kg或咪达唑仑0.1~0.3mg/kg缓慢静推。

6.术者位于患者头侧,令其仰卧,肩下垫一小枕使头略向后仰,但不可过度,否则舌后坠妨碍视线。

7.左手持喉镜镜柄,右手拇指与示指用力将患者下颌撑开,或以右手小指及无名指将下颌向上托起,用拇指将下颌撑开。

8.左手将喉镜叶片从患者右侧口角插入,用喉镜叶片将舌推向左侧,同时将镜片前进至悬雍垂处,此时即可见到会厌襞。

儿科常用操作要求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要求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要求规范儿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负责儿童的生长发育、保健和治疗。

儿科的常用操作是医生在日常诊断和治疗患儿时常用的一些技术和方法。

规范的儿科常用操作能够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下面将对儿科常用操作的要求进行规范。

1.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儿科操作前,务必进行手卫生。

按照《手卫生操作规程》的要求,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进行基本洗手,洗净手指缝、指甲、手背和手腕,使用洗手液擦洗不少于20秒。

操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手消毒。

2.身体检查规范:进行儿科常用操作前,要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包括观察体格发育情况、测量身高、体重和头围等指标、检查皮肤、眼、耳、鼻、口腔等器官的正常与否。

3.注射规范:儿科常用操作中,注射是常见且重要的一项。

医务人员在注射前应对患儿进行充分的询问,了解患儿的过敏史、药物敏感情况等。

选择合适的针头和注射器,并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和药物剂量进行计算和调整。

在注射过程中要注意对针头和注射器进行消毒,并在注射完成后将其正确地进行处理和处置。

4.静脉输液规范:静脉输液是常见的儿科操作之一,医务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前应充分了解患儿的病情和需求,选择适宜的输液器材,并对其进行消毒。

选择适当的输液点、穿刺方法和输液速度,注意输液过程中患儿的观察和监测,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5.呼吸道管理规范:儿科操作中涉及到呼吸道管理,如吸痰、气管插管等。

医务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和具备相关技能,了解和掌握操作的步骤和技巧。

在进行操作前,应对患儿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保证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6.疼痛评估和镇痛规范:儿科常用操作可能会引起患儿的疼痛,医务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年龄和发育水平,进行疼痛评估,并选择适当的镇痛方法和药物。

在进行镇痛操作前,要对患儿进行充分的告知和安慰,确保操作的合理和安全。

7.纤支镜检查规范:纤支镜检查是儿科常用操作的一项重要技术。

在进行纤支镜检查时,医务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并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二)2024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二)2024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二)引言概述:儿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进行许多常用操作,这些操作对于确保儿童患者的安全以及提供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儿科常用操作规范(二),其中包括了五个大点,分别是:体温测量、静脉采血、输液操作、吸痰及拍背、呼吸道清理术。

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医生可以提供更好的儿科护理服务,保障患者的健康。

正文:一、体温测量1. 在体温测量前,确保儿童处于安全、舒适的环境中。

2. 使用适当的体温计进行测量,如电子体温计或耳温计。

3. 尽量选择非侵入性的测量方式,例如额温或耳温,减少痛苦感。

4. 在测量体温前,消毒体温计以避免交叉感染。

5. 记录测量结果并及时告知患者家长或监护人。

二、静脉采血1. 在进行静脉采血时,医生应妥善保护儿童的皮肤,避免受到感染或损伤。

2. 使用适当的采血针进行操作,根据儿童的年龄选择合适的尺寸。

3. 在采血之前,确保患者的肢体处于舒适的位置,以便顺利进行采血。

4. 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采血,避免污染血液样本。

5. 采集血液后,及时处理并送往实验室进行相应的检测。

三、输液操作1. 在进行儿童输液前,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确认输液种类、计算剂量等。

2. 选择合适的输液器,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确保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在输液前,医生应检查输液设备,确保无泄漏或堵塞情况,并及时更换或修复有问题的设备。

4. 注意观察儿童的输液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5. 在输液结束后,记录输液的剂量以及输液结束的时间,并告知家长相应的注意事项。

四、吸痰及拍背1. 在吸痰操作中,医生应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和手套,确保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2. 使用合适的吸痰器材,根据患儿情况进行选择。

3. 吸痰前,先让儿童深呼吸几次,以促进痰液的排出。

4. 轻柔地进行吸痰操作,避免刺激儿童的气道,同时注意吸痰时间的控制。

5. 吸痰结束后,清洗吸痰器材,做好消毒处理。

儿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儿科常见技术操作,保证操作安全和效果。

操作人员应按照以下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2. 体格检查- 在进行儿童的体格检查时,操作人员应先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可以适当采用亲和力和幽默感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 操作人员应根据年龄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体温、血压等。

-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操作人员应采用适当的工具,如体温计、血压计等,并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说明进行使用。

3. 输液操作- 在进行儿童输液时,操作人员应确保输液设备和液体的质量符合标准。

应检查输液瓶、管道和针头的完整性和清洁度。

- 操作人员应正确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并在进行操作前进行必要的皮肤消毒。

- 在输液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和患儿的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4. 静脉采血操作- 在进行儿童静脉采血时,操作人员应充分准备,包括选择合适的静脉采血点、检查采血设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操作人员应采用适当的采血技巧和方法,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并确保采血过程尽可能减少孩子的痛苦和不适。

5. 雾化吸入治疗操作- 在进行儿童雾化吸入治疗时,操作人员应先选择合适的雾化设备和药物,并确保其安全和有效。

- 操作人员应遵循雾化吸入治疗的操作流程,并根据孩子的需求和反应适当调整治疗参数。

6. 小结以上为儿科常见技术操作规范的简要说明。

操作人员应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守以上规范,保证操作的安全和效果。

如有任何疑问或特殊情况,请及时向上级医务人员咨询和汇报。

儿科病房常用操作规范

儿科病房常用操作规范

儿科病房常用操作规范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静脉输液(包含浅静脉留置针)监护仪使用血糖仪使用微量泵使用压缩泵使用血气分析仪的使用肌内注射一、目的注入药物,由于不宜或者不能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且要求迅速发挥疗效时。

二、评估1.患儿病情、年龄、意识状态、认知程度、肢体活动能力及合作程度。

2.患儿用药史、所用药物的作用、给药计划。

3.患儿注射部位的皮肤及肌肉组织状况并准确定位。

普通选择肌肉丰厚且距大血管、大神经较远处,最常用的部位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

三、所需物品治疗卡治疗盘内放治疗巾(包裹着已经抽吸好的药液)吉尔碘消毒液棉棒弯盘(必要时备肾上腺素,砂轮,2ml 注射器 1 个)污物桶及医疗垃圾桶锐器盒手消毒液四、操作步骤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查对患儿信息和药物及药物剂量、用药方法,解释,取得配合。

2.问询过敏史及大小便。

3.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选择注射部位。

4.消毒皮肤直径大于 5cm 以上。

5.再次核对患者及药物。

6.排尽注射器里空气。

7.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中指固定针栓,垂直快速进针,进针深度为针头的 1/2—2/3 为宜。

8. 松开左手,回抽注射器,如无回血,缓慢推注药物。

9. 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按压片刻。

10.再次核对患儿及药物,密切观察并问询患者的反应。

11.交待注意事项,协助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12.整理用物,洗手,记录时间,签名。

四、要点说明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定位准确。

3.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

4.确认针头未刺入血管内。

5.体现儿科“三快”。

皮下注射一、目的注入小剂量药物,用于不宜口服给药,而需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药效时;预防接种;局部麻醉用药。

二、评估1.患儿病情、年龄、意识状态、认知程度、肢体活动能力及合作程度。

2.患儿用药史、所用药物的作用、给药计划。

3.患儿注射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状况并准确定位。

常用的皮下注射的部位有:上臂三角肌下缘。

儿科重症医学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重症医学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重症医学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临床技术操作前的准备工作1.确认患者身份: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和病历号,确保操作针对的是正确的患者。

2.患者沟通:在进行任何操作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所需操作内容、目的、可能的风险和后果,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3.操作准备:准备所需的器械、药品和消毒液等材料,并对操作所需设备进行检查和调试。

二、临床技术操作中的操作规范1.洗手和穿戴规范:在进行任何操作前,医务人员必须正确洗手,并穿戴好手套、口罩和帽子等专业防护用品,以防止交叉感染。

2.操作区域准备:对需要操作的部位进行局部消毒,确保操作区域干净、无菌。

3.器械操作: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正确使用器械,如各类导管、注射器等,确保操作安全和有效。

4.药品使用:医务人员应按照临床用药指南或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正确选择、配制和使用药品,并注意剂量和给药途径的准确性。

5.监测和记录:在进行任何操作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以便后续的医疗判断和决策。

6.安全操作:医务人员应在操作过程中时刻保持警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预防操作时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

三、临床技术操作后的处理工作1.器械和设备的处理:操作完成后,医务人员应将使用过的器械和设备进行清洁、消毒或丢弃,以防止交叉感染。

2.伤口处理:对于有切口或造口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及时进行伤口处理,包括换药、缝线和伤口保护等,并注意感染风险评估。

3.患者安全与护理:操作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将患者的身体和环境整理干净,保持患者舒适和安全,并进行必要的护理措施。

四、术后操作规范1.术后护理: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并在必要时进行病情评估和护理干预,以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家属教育和指导:针对特殊操作后需要家属参与护理的情况,医务人员应对家属进行相关指导和教育,使其能够正确地进行护理工作。

总结起来,儿科重症医学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涉及从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到操作中的操作规范,再到操作后的处理工作和术后操作规范等多个方面。

儿科操作规程(一)

儿科操作规程(一)

儿科操作规程(一)引言:儿科操作规程是指在儿童医疗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操作和规范。

儿科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针对儿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儿科操作规程的一些重要内容,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儿科医疗工作。

1. 儿童体征观察- 观察儿童的一般外貌,包括面色、精神状态等。

重点观察是否有烦躁、呼吸困难等异常表现。

- 观察儿童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

特别关注是否出现异常的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等情况。

- 观察婴儿的皮肤、排尿、排便情况,以确保婴儿的正常生理功能。

- 观察儿童的饮食摄入和排尿情况,以评估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2. 儿童用药原则- 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疾病情况,合理选用药物。

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儿童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 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确保用药安全。

依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计算剂量,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口服、注射或其他途径给药。

- 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对于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并向家长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解释。

3. 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常见的儿童疾病,如感冒、腹泻、咳嗽等,医务人员应根据儿童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相区分,尤其要排除严重疾病的可能性。

在治疗过程中,采取适当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案。

- 在儿童的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其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

应做好安抚和沟通工作,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

4. 儿童急诊处理与抢救技术- 急诊处理是保证儿童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务人员应具备快速、准确判断病情的能力,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 了解常见儿科急症的处理方法,包括窒息、溺水、中毒等紧急情况。

掌握正确的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 在抢救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儿童的生命体征和心理状态,并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1.术前准备:(1)检查患儿的身体状况、体格指标、人体成分等基本情况,了解儿童的特殊生理和心理需要。

(2)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麻醉方式。

(3)与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手术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他们的同意。

(4)检查患儿是否有过敏史,特别是对药物和麻醉药物的过敏情况。

2.术中操作:(1)术前消毒:术前必须对手术场所进行消毒,保证手术环境的无菌。

(2)麻醉操作: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必要时配合镇痛技术,提供最佳的术中镇静和无痛手术。

(3)手术操作:严格遵守手术操作流程,儿科手术需要特别注意手术时间,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对儿童的影响。

(4)出血控制:出血是儿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医务人员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及时进行止血控制。

(5)术后记录:记录手术操作的过程、操作时间、药物使用等情况,为术后追踪提供重要依据。

3.术后护理:(1)掌握儿童的情绪状态,尽量给予安抚和关怀,以减少术后恢复期的不适感。

(2)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做出处理。

(3)注意术后伤口护理,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和无菌,预防感染。

(4)配合家长进行儿童的康复训练,帮助儿童恢复体力和功能。

4.药物使用:(1)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和病情进行药物剂量的计算,避免过量或过少使用药物。

(2)严格掌握用药途径和用药方法,合理使用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刺激和损伤。

(3)注意药物的储存、保存和使用期限,避免使用过期药物和混合使用。

5.疼痛评估和控制:(1)采用专业的疼痛评估工具,及时了解儿童的疼痛程度。

(2)对疼痛强度较大的儿童及时采取疼痛控制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心理支持等。

(3)定期检查儿童的疼痛状态,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有效的疼痛控制。

儿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儿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儿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在儿科临床实践中,进行特定操作时应遵循的一系列操作规范和标准。

这些规范旨在确保儿童患者在接受诊疗过程中能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保障。

以下是一份针对儿科临床技术操作的规范,用于参考和遵守。

一、儿科患者的评估1.通过与患者家属的交流,了解患儿的病史、疾病情况、药物过敏史等重要信息。

2.询问患儿或家属是否有疑虑、恐惧以及特殊需求,并做好解释与安抚工作。

3.对患儿进行身体检查,包括测量体温、心率、呼吸率、血压等指标。

二、常见临床操作规范1.输液操作-使用无菌器具进行输液操作,保持操作环境清洁。

-确认患儿的输液目的和药物配制,计算合适的输液速度。

-定时检查输液管路是否通畅,密切关注输液速率和输液器液位。

2.注射操作-使用无菌器具进行注射操作,严格按照容量和浓度要求进行制备和注射。

-确认注射目的和药物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角度。

-注意注射时的速度和力度,遵循相关注射技巧。

3.血常规操作-根据患儿年龄和状态,选择合适的血常规检查项目。

-采集血样时注意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血液采集器具。

-采集血样后及时封闭采集点,避免出血或感染。

4.心电图操作-仔细询问患儿的相关情况,确定合适的心电图操作时机。

-检查前准备好心电图设备并进行检查前的校准。

-确定导电贴的位置和固定方式,让患儿保持安静并按要求做好呼吸。

5.氧气治疗操作-根据患儿的氧气需求,选择合适的氧气流量和接口。

-氧气接口和装置应保持清洁和无菌,定期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监测患儿氧气饱和度、心率和呼吸情况,必要时调整氧气浓度或流量。

三、操作中的注意事项1.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熟悉使用各种儿科临床设备和器械,并进行必要的操作前的校准和检查。

3.制定详细的操作计划,充分考虑患儿的特殊需求和病情状况,采用适当的操作技巧。

4.进行操作前,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解释操作内容和目的,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反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儿科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章常用操作规范
第一节腹膜腔穿刺术操作规程
【适应症】
1、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膜炎、腹腔积液时,行腹腔穿刺抽取腹腔液体化验检查以了解其性质,辅助诊断。

2、当有大量腹水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或引致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轻症状。

3、经腹腔穿刺向腹腔内注入诊断或治疗性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利尿药等。

4、重症胰腺炎时行腹穿后予腹腔灌洗引流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为重症胰腺炎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案。

【禁忌症】
1、腹腔粘连、包块。

2、肝性脑病或脑病先兆。

3、包虫病的包囊。

4、卵巢囊肿。

5、严重肠胀气。

6、躁动不能合作者。

【穿刺部位和体位】
1、患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选择适宜的穿刺点:
⑴右侧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最为常用,也可在左侧;
⑵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
.
⑶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治疗用药和注射器携至治疗室。

2、病人准备
向患儿家属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术前嘱患儿排尿排空膀胱,以免穿刺时损伤。

【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

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

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以输液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

4、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定。

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2、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首次不超过200-3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200ml,以免腹腔压力下降,影响循环(新生儿和婴幼儿酌情减少)。

4、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到壁层腹膜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手协助下,稍向一旁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

如仍有漏出,可用蝶形.
.
胶布或火棉胶粘贴。

、术后嘱患儿平卧,并使穿刺针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漏出。

5、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6 变化。

第二节骨髓穿刺术【目的】诊断方面:各种白血病、原发性贫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多发性()一骨髓瘤、黑热病、疟疾、伤寒、败血症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方面:作为药物或多量液体的输入途径。

如葡萄糖、生理盐水、
(二) 血浆、血液、骨髓、青霉素等药的输入。

【适应症】()一血液病时观察骨髓以指导治疗。

急性传染病、败血症或某些寄生虫病如黑热病、疟疾病等,当诊断需)(二要时,可作骨髓液细菌培养或涂片找寄生虫。

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三( 【禁忌症】血友病者忌骨穿。

【操作步骤】髂前上棘穿刺:其优点为此处骨面较宽平,易固定且安全,唯骨质较一)( 硬,施术时较费劲,此部位最常用。

病员仰卧,有明显腹水或肝脾极度肿大致腹部非常膨隆者,可取半侧卧1) 位。

2)在髂前上棘后约1cm处为穿刺点,用2%的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洞巾。

3)用1%普鲁卡因局部麻醉,深达骨膜。

4)将骨穿针的固定器固定于离针尖1.5cm 处。

5)操作者左手食、拇指固定于髂前上棘面侧,捏紧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与骨面垂直,边旋边推进约1.5cm,一般可达骨髓腔。

否则,可谨慎再钻入少许,.
.
张。

如穿—10—0.3ml,制髓片50.2拔出针芯,以10ml注射器吸取骨髓液约刺
针已进入骨髓腔而抽不出骨髓液时,可能因针腔被骨屑或骨膜片堵塞,此时270°可重新插上针芯,再深钻一些或旋90°,见针芯有血迹时,再试抽取。

或分钟,盖—36)取得标本后,将穿刺针连同针芯一并拔出,以手指按压2 上消毒纱布,
并以胶布固定。

髂后上棘穿刺:其优点为术者在病人背后操作,可使病人减少恐惧;二)( 此处骨松质较厚,骨髓液量多,不但穿透机会少,且易成功。

病人俯卧或仰卧,髂后上棘一般均突出于臀部之上骶骨两侧;或以髂骨上穿刺方向应与背面垂直并稍4cm2—之交点为穿刺点。

缘下6—8cm、脊柱旁开向外侧倾斜,余同髂前上棘穿刺。

脊椎棘突穿刺:其优点为安全且可减少病人恐惧,缺点为穿刺点面积)(三太小,不易准确刺入。

,穿刺点在第十一、第病人取俯卧或前伏姿势或反坐于椅上(同坐位胸穿)十二胸椎、第一、第二、第三腰椎棘突之顶点或旁侧。

注意穿刺方向因部位而因角(—异;如穿刺点为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顶点,穿刺针应与脊柱成45°60°;如穿刺点为第一腰椎,则可与脊椎垂直刺该二棘突在病人站立时向下后方) 45°角,余同髂前上棘穿刺。

入;如穿刺棘突旁,当与棘突成胸骨穿刺:优点为骨面平薄,骨髓液较丰富,能比较正确地反映骨髓(四)增生情况,当其它部位穿刺失败时,可尽量采用此法。

缺点为其后方有心脏和大血管,手术不慎,危险较大,且易引起病人恐惧。

病人取仰卧位,用枕头将胸部稍垫高。

穿刺部位在第一或第二肋间的胸骨1cm左右(小儿0.2—0.6cm),左手食、拇指按定胸中线上。

针尖长度应固定在骨两侧,右手将针垂直刺入穿刺点皮肤达骨膜,然后使针与胸骨成30°—45°角慢慢旋入骨内,用力勿过猛以免穿透骨内板,待针尖阻力减低,即达髓腔,再旋穿刺针尖斜面向下,进行抽吸。

注意穿刺深度最多不可超过15cm,余同髂前上棘穿刺。

【注意事项】
(一)术前应作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

(二)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溶血。

.
.
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

(三)涂片时抽吸髓液量勿过多,以免被周围血所稀释,若同时得作细胞计(四) ,不可两次做一次抽吸。

数或培养者,应在涂片抽液后,再次抽—116ml骨髓液抽出后,应立即涂片,否则会很快凝固使涂片失败。

) 五(腰椎穿刺术第三节
【目的】主要诊断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

【适应症】,需
要抽取脑脊(包括不明原因的惊厥或昏迷1))疑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液作诊断者,脑膜炎治疗过程中,需动态观察脑脊液改变以判断疗效者。

如中枢神经系统白血鞘内注射药物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或浸润( 2) )。

病等对某些病除抽取脑脊液作常规化验培养,测定颅内压力,同时可了解3) 蛛网膜下腔有无出血阻塞等。

【禁忌症】对于颅内压力明显增高,尤以疑有颅内占位性病变者,不宜穿刺,以1)免穿刺时突然放出脑脊液导致脑疝的危险。

若因诊断或治疗,必须进行穿刺时,应先用脱水剂,以减轻颅内压。

放液时,宜先用针芯阻慢脑脊液滴 1.5ml)供化验用的脑脊液后即行拔针。

速,放出少量(一般约放1—穿刺部位有皮肤感染者。

2) 3) 休克、衰竭、病情危重者。

【操作方法】体位:患者侧卧,背部与床边呈垂直平面,助手立于操作者对面,1)
左手绕过窝使下肢向腹部屈曲,右手按其枕部与颈后,使头向胸部贴近,双手抱膝,使锥间隙扩张到最大限度,以便于穿刺。

腰椎间隙)。

成人可选第或第3~44~5腰椎间隙(2定位:一般选择第2)婴幼儿因脊髓末端位置较低。

穿刺点可在第4~5腰椎间隙。

3)步骤:局部皮肤消毒,铺以消毒孔巾,在穿刺部位皮内、皮下和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