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训练的区别及作用
常用康复技术介绍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小儿脑瘫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位基础,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途径,促通神经肌肉功能,促进肌肉、关节活动和改善肌张力,使患者受损功能最大可能恢复。
主要通过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减轻异常压力和施加必要的治疗压力,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使患者最大限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运动能力,以便早日回归社会。
主要采用以下两大类技巧。
一、根据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的原理,促进肌肉、关节活动和改善肌张力1.被动运动:是指全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运动,即由治疗师、患儿健肢或器械力量协助完成的动作,被动运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可松弛肌肉痉挛、牵伸挛缩肌腱和韧带;保持和增强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防治关节粘连和挛缩,并可增强本体感觉,诱发肢体屈伸反射,为主动运动作好准备。
2.助力运动:即凭借治疗师、患者健肢、器械装置(如滑轮、回旋器)、气垫气球、水浴等方法的辅助或消除重力的影响下,引导和帮助患儿主动完成的运动。
3.主动运动:即在没有辅助情况下患儿自己完成的运动。
主动运动能增强肌力、改善局部和全身机能。
4.抗阻运动:抗阻运动是在对抗外力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主动运动,如利用沙袋负重训练等。
此法可易化更多肌梭,促进和恢复肌力与耐力,增强关节的稳定性。
5.放松运动: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运动,分为主动放松运动和被动放松运动。
二、根据神经心理学的原理和神经发育的规律,采用促进和强化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刺激本体感觉神经或其他感觉器,经感觉中枢整合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提高或降低的过程,以改善肌张力,促使主动运动困难或不协调的肌群容易完成某项活动。
例如,利用牵张反射,用力牵拉要收缩的肌肉,促使肢体进行主动屈伸动作;利用姿势反射,如利用ATNR的反射活动,使某些肢体屈曲或伸展;利用兴奋拮抗肌的作用达到使对抗肌的抑制,即交互抑制作用;利用一些多肌群的共同运动模式诱发对角斜线运动和螺旋形运动;利用联合反应以诱发相应肌群的活动等。
关节活动度训练技术

关节活动度训练技术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技术根据是否借助外力分为主动运动、主动助理运动和被动运动3种。
(一)主动运动常用的是各种徒手体操。
根据患者关节活动受限的方向和程度,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动作。
主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具有温和的牵拉作用,能松解粘连组织,牵拉挛缩组织,有助于保持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二)主动助力运动亦称辅助主动运动,是在外力的辅助下,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和动作。
助力可由治疗师、患者健肢、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提供。
这种运动常是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的形式。
其目的是逐步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
训练时,要求患者完成所需的关节活动,必要时,治疗师手置于患者需要辅助或指导的部位;助力提供平滑的运动,主要用于肌力1~2级水平,不能自主关节活动或活动范围达不到正常值的患者。
1、悬吊练习是利用绳索(可调长短)、搭扣或“S”钩和吊带组合起来,将拟训练活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使其在除去肢体重力的前提下主动进行钟摆样的训练活动。
如训练肘关节屈伸动作的方法,训练肩关节内收、外展的方法,训练髋关节内收、外展或前屈、后伸的方法等。
2、自我辅助练习是以健侧肢体帮助对侧肢体活动的训练方法,适用于因疼痛引起关节活动受限的患者。
常用轮滑和绳索等用具。
3、器械练习是利用杠杆原理,以器械为助力,带动受限的关节进行训练活动。
如肩关节练习器、肘关节练习器、踝关节练习器以及体操棒等。
在进行主动助力运动时应注意必须向患者讲解动作要领及方向,助力的方向要与被训练肌肉的收缩方向一致,避免出现代偿动作等。
(三)被动运动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下患者。
被动运动是以维持正常或现存关节活动范围和防止挛缩、变形为目的,无需肌肉主动收缩参与运动,而借助他人、器械或自我肢体辅助来完成的训练方法。
被动训练的目的是增强瘫痪肢体本体感觉、刺激屈伸反射、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同时牵张挛缩或粘连的肌腱和韧带,维持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为进行主动运动作准备。
体能训练的动态与静态锻炼比较

体能训练的动态与静态锻炼比较体能训练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的力量和耐力,还有助于改善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体能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动态锻炼和静态锻炼是两种较为常见的方式。
本文将对动态锻炼和静态锻炼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
一、动态锻炼动态锻炼指的是在锻炼过程中肌肉产生明显的运动,通过不断的拉伸和收缩来增强身体的力量和耐力。
动态锻炼可以分为无负荷动态锻炼和负荷动态锻炼两种。
1. 无负荷动态锻炼无负荷动态锻炼主要包括舞蹈、太极、瑜伽等运动,这些运动要求身体产生连续的动作,通过舒展筋骨,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无负荷动态锻炼注重动作的流畅性和协调性,对身体的力量和耐力提升帮助较小,但可以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2. 负荷动态锻炼负荷动态锻炼主要包括举重、击剑、拳击等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
这些项目通过负荷的施加,使得肌肉在锻炼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刺激,从而增加力量和耐力。
负荷动态锻炼对于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非常有效,适合那些追求力量和速度的人群。
二、静态锻炼静态锻炼是指在锻炼过程中肌肉没有明显运动,通过保持一定的姿势来进行锻炼。
静态锻炼可以分为主动静态锻炼和被动静态锻炼。
1. 主动静态锻炼主动静态锻炼主要包括瑜伽的一些体式和普拉提等锻炼方法。
在主动静态锻炼中,人们通过保持特定的姿势,锻炼身体的平衡力和核心肌群的稳定性。
主动静态锻炼可以帮助改善身体的姿势,增强核心肌群的力量,对于改善体态和减少腰背部疼痛有一定的效果。
2. 被动静态锻炼被动静态锻炼主要包括伸展运动和拉伸训练。
在被动静态锻炼中,人们通过外力的施加,将肌肉和关节进行拉伸,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伸展度。
被动静态锻炼可以减少肌肉僵硬和关节的灵活性,对于那些长期行动不便的人群以及需要进行柔韧性训练的运动员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动态锻炼和静态锻炼的比较1. 动态锻炼与静态锻炼的目的不同。
儿童腿的康复训练方法

儿童腿的康复训练方法引言:儿童腿部功能的康复训练对于促进儿童的发育和恢复运动能力至关重要。
儿童腿部功能康复训练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方法,帮助儿童恢复或改善腿部的力量、灵活性、平衡和协调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儿童腿部康复训练方法,以帮助儿童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
一、主动运动训练主动运动训练是指通过儿童自主进行各种运动练习,以提高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
这种训练方法适用于儿童的肌肉功能较好,能够主动参与运动的情况。
例如,儿童可以进行腿部的屈伸运动、踢球、跳跃等活动,通过重复练习,逐渐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二、被动运动训练被动运动训练是指由治疗师或家长辅助儿童进行各种腿部运动,以帮助儿童恢复腿部的正常功能。
这种训练方法适用于儿童的肌肉功能较弱或无法主动参与运动的情况。
例如,治疗师可以通过按摩、牵引、被动屈伸等手法,帮助儿童恢复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
三、平衡训练平衡训练对于儿童腿部功能的康复非常重要。
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儿童恢复腿部的协调能力,提高站立和行走的稳定性。
平衡训练可以包括站立平衡、单腿站立、行走平衡等练习。
例如,儿童可以尝试在稳定的表面上站立,然后逐渐过渡到不稳定的表面上进行平衡训练。
四、步态训练步态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正常行走的动作,帮助儿童恢复正常的步态。
步态训练可以包括站立起步、踏步、行走等练习。
例如,儿童可以通过站立起步的训练,逐渐过渡到踏步和行走的练习,以帮助儿童恢复正常的步态模式。
五、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是指通过模拟各种日常生活活动,帮助儿童恢复正常的功能能力。
功能性训练可以包括上下楼梯、蹲起、跳跃等练习。
例如,儿童可以通过蹲起和跳跃的训练,逐渐恢复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六、辅助器具训练辅助器具训练是指通过使用一些辅助设备,帮助儿童恢复腿部的正常功能。
辅助器具可以包括助行器、假肢、矫形器等。
例如,儿童可以通过使用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或者通过使用矫形器进行腿部的正位训练,以促进腿部功能的康复。
床上主动被动运动训练指导

床上主动/被动运动训练指导主/被动运动是指患者依靠自身或借助外力来帮助肢体活动的运动。
适用于绝对或者相对卧床的患者。
常用于肩、肘、腕、髋、膝、踝关节。
一、目的:(1)维持或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以利于患者完成功能性活动。
(2)防止痉挛;减缓肌肉萎缩。
(3)降低制动导致的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或关节挛缩;维持肌肉弹性;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或抑制疼痛;促进损伤或术后愈合过程。
(4)预防静脉血栓。
二、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不能主动运动者;神经性疾病可能导致的关节活动范围减少或受限。
2、禁忌症:生命体征不稳;局部关节不稳者;骨折未愈合;局部急性炎症或肿块的骨结核、肿瘤;静脉血栓等。
三、指导方法1)被动运动训练①肩关节运动:一手托住患者上肢肘部,另一手将患者上臂外展,复原,再向前做上举动作,再复原。
②肘关节运动:一手托住患者前臂,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托住肘关节,抬起前臂向上臂靠拢,做屈曲、伸展动作。
③腕关节运动:一手握住患者手掌,另一手握在前臂远端固定,帮助患者做手腕屈伸运动。
④踝关节运动:一手将小腿固定于床面,保持膝关节伸直位,另一手握住患者脚跟、前臂紧靠脚掌,前臂用力稳住身子稍微倾斜使踝做背伸、趾屈运动。
⑤髋膝关节运动:一手托住小腿,一手扶住膝外部,向心性用力做髋、膝关节的屈曲运动,然后离心性用力做髋、膝关节伸展运动。
⑥髋关节外展运动:一手握住小腿,另一手从内侧托住膝关节,均匀向外用力做髋关节外展30-45度,然后返回。
2)主动训练方法①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进行单关节或多关节、单方向或多方向的运动。
②在护理人员指导下由患者自行完成所需的关节活动。
③动作宜平稳缓慢,尽可能达到较大幅度。
五、注意事项1、行主/被动运动前,医生评估患者有无禁忌症,开具医嘱。
1、以上运动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确定动作重复次数。
2、不论是借助何种外力施行主/被动运动时,都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被动运动的肢体应充分放松,置于舒适的位置,被动运动的关节被予以充分支持。
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训练的区别及作用

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的区别及作用陈太衡一、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运动训练的区别主动运动训被动运动训以“静”为以“动”为--以“治疗师为核心”-以“患儿为核心”-“好看”、“出力” -“似玩耍、不出力”-“家长可能不理解” -治疗师感觉良好-操作难度大 -家长“满意”-功能建立的好-操作容易-运动姿势矫正好静态姿势矫正的好-还是以被动运动训练★在康复训练中治疗师是以主动运动训练为主,为主,主要基于对康复认识和理念的不同:●主动运动训练:以患儿为核心。
首先治疗师不是一个“医者”只是一个帮助者,两者就像运动员和教练之间的关系,治疗师以挖掘与提高患儿自身的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为主,以解除障碍和创造条件让患儿更好的去运动。
●被动运动训练:以治疗师为核心。
治疗师以“医者”自居,患儿只是一个被动接受治疗的病人,患儿就是一个被“修理”的器具,,以降低静态性降肌张力为治疗师着眼于肢体的“紧”和“松”目的。
●被动运动训练的治疗师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的真正含义。
其而且比较有市场,★目前康复治疗的特点是以被动运动训练为主,原因:1、训练过程机械化,不费脑力,患儿在治疗师的控制之下,患者听话治疗师比较有“成就”感。
2、患儿在静态下即时“效果”好:肌肉肌腱容易被拉松,异常姿势易被抑制。
3、治疗师不清楚肌张力分为静态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被动运动只能降低静态性肌张力,不能降低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
4、家长也认为孩子就是一个病人,应该躺着被动接受治疗,治疗师应该卖力的给病人做训练,使紧张的肢体“松”下来,只要肢体“松”下来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就建立起来(治疗者也是这么认为),但往往事与愿违。
5、治疗师卖力做训练,家长很认可。
★在康复训练中最常见的被动方法有:。
技术的主要手法)Bobath关键点控制(、12、局部牵伸、关节压缩、被动屈伸、局部刺激(体表、本体感受器)等。
3、神经易化技术(V ojta、Rood等)图为V ojta4、上田法。
中风后遗症康复训练方法

中风后遗症康复训练方法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后遗症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然而,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中风后遗症康复训练的方法。
一、运动康复训练运动障碍是中风后遗症的常见表现,患者需要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来恢复肢体的活动能力。
运动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训练、主动运动训练和功能性训练三个阶段。
1.被动运动训练被动运动训练是指通过外力帮助患肢完成运动,帮助患者恢复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
被动运动训练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师进行,也可以通过家庭成员进行。
被动运动训练的目的是避免肌肉萎缩,促进肌肉的恢复。
2.主动运动训练主动运动训练是指患者自主完成肢体运动,促进肌肉的恢复。
主动运动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和协调训练。
肌力训练是指通过重复性的肌肉收缩来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
协调训练是指通过练习协调性运动来提高肌肉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3.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功能性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功能性训练可以包括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坐立训练等。
二、感觉康复训练感觉障碍是中风后遗症的常见表现,患者需要进行感觉康复训练来恢复感觉功能。
感觉康复训练包括触觉训练、热冷训练、振动训练等。
1.触觉训练触觉训练是指通过触觉刺激来恢复患者的触觉功能。
触觉训练可以通过按摩、刮痧等手法进行,也可以通过触觉刺激器进行。
2.热冷训练热冷训练是指通过热冷刺激来恢复患者的温度感受功能。
热冷训练可以通过热毛巾、冰袋等方式进行。
3.振动训练振动训练是指通过振动刺激来恢复患者的触觉功能。
振动训练可以通过振动器进行。
三、语言康复训练语言障碍是中风后遗症的常见表现,患者需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来恢复语言功能。
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口语训练、听力训练、阅读训练等。
1.口语训练口语训练是指通过练习发音、语调、语速等来恢复患者的口语能力。
被动运动主动运动

手的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一主要以肌无力时使用,在无痛范围内尽量达到关节的最大活动度,一定要让患者肌肉充分放松,以避免损伤和不需要的阻力。
能主动运动尽量避免被动运动。
1腕关节背屈、掌屈:患者取卧位或坐立,上肢肩关节水平外展90°,肘部屈曲,治疗师一手握住前臂远端,一手实施强制性对抗痉挛完成腕关节背屈,反方向为掌屈。
2腕关节尺偏于桡偏:患者取仰卧、坐位,一手抓于前臂远端,一手抓住指间关节,前臂远端手向下用力,指间关节的手向上用力,直立对患者腕关节韧带强制性牵拉,向尺侧下压一秒为尺偏,之后抬起保持腕关节直立,向桡侧下压一秒为桡偏。
3腕关节环转:患者取仰卧或坐立位,治疗师一手握于患者前臂远端,一手握住指间关节,双侧反向牵拉进行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为腕关节环转。
4掌指关节牵拉:患者取仰卧或坐立位,上肢肩关节自然外展,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腕关节,一手捏住掌指关节与指间第二关节中间处向反方向牵拉,为掌指关节的伸展。
5掌指关节分离运动:患者取卧位,上肢肩关节自然外展,治疗师两手握住患者患指远端关节两指,通过向上牵拉,使腕关节同时牵拉开,之后分开手指,向下给出适当的压力,反复此动作,为掌指关节分离运动。
6拇指对掌:患者取仰卧或坐位,治疗师一手握住除拇指外其他四指指间关节,一手固定住患者拇指关节实施强制性直立并稳定,由拇指顺掌内方向运动到小鱼际位置,其它四指保持直立,反复运动拇指指间关节。
7拇指关节环转:患者取仰卧或坐位,治疗师一手固定住除拇指外其它四指指间关节保持直立,一手固定住拇指指间关节进行顺时针转动,通过转动大鱼际来锻炼拇指关节的环转。
8对指练习:患者取仰卧或坐位,治疗师一手固定除拇指外其它四指指间关节保持直立,一手固定住拇指指间关节,治疗师固定四指的手示指与中指固定患者示指指间远端关节,向内与另一只手固定拇指指尖进行相对练习,以此类推随着患者每个手指与拇指的对指,治疗师的手指随之变换。
9:抓握练习:患者取仰卧或者坐位,治疗师下达口令:“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的区别及作用
陈太衡
一、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运动训练的区别
★在康复训练中治疗师是以主动运动训练为主,还是以被动运动训练为主,主要基于对康复认识和理念的不同:
●主动运动训练:以患儿为核心。
首先治疗师不是一个“医者”只
是一个帮助者,两者就像运动员和教练之间的关系,治疗师以挖掘与提高患儿自身的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为主,以解除障碍和创造条件让患儿更好的去运动。
●被动运动训练:以治疗师为核心。
治疗师以“医者”自居,患儿
只是一个被动接受治疗的病人,患儿就是一个被“修理”的器具,治疗师着眼于肢体的“紧”和“松”,以降低静态性降肌张力为
目的。
●被动运动训练的治疗师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的真正
含义。
★目前康复治疗的特点是以被动运动训练为主,而且比较有市场,其原因:
1、训练过程机械化,不费脑力,患儿在治疗师的控制之下,患者听话治疗师比较有“成就”感。
2、患儿在静态下即时“效果”好:肌肉肌腱容易被拉松,异常姿
势易被抑制。
3、治疗师不清楚肌张力分为静态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
性肌张力,被动运动只能降低静态性肌张力,不能降低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
4、家长也认为孩子就是一个病人,应该躺着被动接受治疗,治疗
师应该卖力的给病人做训练,使紧张的肢体“松”下来,只要肢体“松”下来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就建立起来(治疗者也是这么认为),但往往事与愿违。
5、治疗师卖力做训练,家长很认可。
★在康复训练中最常见的被动方法有:
1、关键点控制(Bobath技术的主要手法)。
2、局部牵伸、关节压缩、被动屈伸、局部刺激(体表、本体感受
器)等。
3、神经易化技术(V ojta、Rood等)图为V ojta
4、上田法。
5、牵拉、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穿戴矫形器、站斜板、站站立架等。
6、经络导频、脑循环、体外反博、高压氧等仪器治疗。
7、脑神经营养药、肉毒毒素等临床治疗。
8、传统的中医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等。
★主动运动训练的出发点:以患儿自主运动为主,治疗师为辅,以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为导向,使患儿达到随意运动为目的。
治疗师把患儿当做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她)是来寻找帮助的,治疗师只是一个帮助者。
治疗师所做的就是教会患儿如何去运动,协助患儿运动,想办法创造条件让患儿运动,降低或者解除限制患儿运动的障碍,使患儿能随意运动,帮助患儿提高运动功能和建立运动能力。
★主动运动训练的特点:
1、表面看起来治疗师不用力,好像在陪患者玩,家属很不理解,
在效果没出来之前,治疗师有压力。
2、在主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治疗师很费脑力,要时刻观察患儿
运动,以发现患儿运动中出现微小的变化瞬间,因势利导,绞
尽脑汁想方设法让患儿更好的去运动来提高运动功能和运动能
力。
3、治疗师在异化患儿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以及肌力训练的过程
中是很费体力的,体力消耗比被动运动训练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高水平的治疗师训练动作很优美,已达到了一种艺术化。
★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运动训练对肌肉的改变
●被动运动训练:肌肉细长松软,缺乏功能,肢体运动时容易紧张
痉挛(下图为长期缺乏主动训练的小腿三头肌肌肉形态)。
●主动运动训练:肌肉饱满富有弹性,肌肉功能好,肢体运动时协
调放松(下图为长期做主动训练的小腿三头肌肌肉形态)。
二、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运动训练的作用
★被动运动训练:
●作用:即时效果好,患儿在静态下肌肉和肢体紧张很快就被放松,
关节被动活动度好,静态姿势矫正好。
●缺点:对促进运动功能和提高运动能力及降低姿势性和运动性紧
张作用微小,由于肌肉长期缺少运动和抗重力,会出现肌肉萎缩,逐渐失去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过度的扩大关节被活动训练会使关节肌肉韧带松弛,关节腔被破坏,肢体控制能力下降。
●康复训练中一些常见的“酷刑”,这些方法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反而会让患儿产生恐惧心理。
★主动运动训练:
●作用:促进运动功能,促进正常运动模式,提高运动能力等。
●主动运动训练的意义
1、促近运动知觉
↙↓↘
运动形态知觉运动幅度知觉身体的方位知觉
2、根据运动时所提供的感觉信息特点促进
(1)主动运动时的用力感觉
(2)运动器官各部分发生改变时的感觉
(3)分辨运动器官活动开始与终结时的方位感觉
(4)运动器官提升到一定高度时的重力感觉
(5)身体运动的速度感觉
(6)身体表面接触物体时的触摸感觉
(7)身体和运动器官变化时的各种平衡感觉
(8)来自内脏器官的各种机能感觉
3、效果
(1)提高运动感觉的清晰度
(2)空间、时间知觉的精确性
(3)运动思维过程的敏捷性、灵活性
(4)情绪的稳定性
(5)意志的坚韧性
(注:在儿童康复训练中,从一些年龄大,认知功能好的孩子身上会发现:当孩子学好了一个正确运动动作,能轻松随意地完成这个动作,他们会很开心,很有成就感,而且越来越喜欢运动。
)
●主动运动训练的重要性
1、学习新的运动机能必须是主动的,只做被动运动难以学到新
的运动模式。
2、只有主动运动才说明某一项运动机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了回
路。
3、主动训练对生活的指导意义更大:感受、学习、熟悉、习惯、
掌握、应用、指导日常生活。
4、婴幼儿脑瘫主动运动训练必不可少。
●对主动运动训练认识的误区:
我们可能会认为主动运动训练就是让患者自由地去活动,这种认识是错误。
在临床上我们会看到有很多患儿早期肢体能活动,但久而久之活动就越来越少了,是因为患儿是在一种错误的运动模式下活动,活动得越多肢体就越紧张,肌张力也越来越高,运动也越来越费力和困难,想动也动不了,慢慢地失去了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
如果患者在一种正确的运动模式下活动,活动得越多肢体也就越灵
活和越轻松,肢体紧张和肌张力也随之降下来。
可以得出结论:想降低肌张力和肢体紧张,只有使肌肉恢复良好的收缩功能和患者学会正确的运动模式。
三、如何处理好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运动训练的关系
被动运动训练在康复训练中并不是“无用武之地”,如果用得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我们运用它时不能超出它自身作用的极限性。
在康复训练中以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被动运动训练为主动运动训练服务,降低和解除障碍,为主动运动训练创造条件。
四、我们的反思
1、在康复训练中是以患儿为核心?还是以治疗师为核心?
2、治疗师把患儿当做来寻找帮助和学习的人?还是把患儿当做一
个病人?
3、治疗师把自己当做老师和帮助者?还是高高在上的“医生”
或者“治疗师”?
4、治疗师与患儿是教练和运动员之间的关系?还是“君—臣”的
关系“
5、是否将运动功能的发育与学习及运动能力放在第一位?
6、是否处理好以下关系?
(1)即时“效果”与长远效果;
(2)局部矫正与整体功能;
(3)被动运动训练与诱导运动和主动运动训练;
(4)强度、数量与生理需求
五、总结语
康复难训练难知难不难;
思路好方法好效好便好。
扣扣:六三0一七一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