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第十一章 当代教育的新理念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概述
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陶行知也言:“发明千千,起点一问。”
老师在回答学生的问题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 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学方 法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 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 法,特别是形成自己的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案例
孩子们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他们请教老师。老师并没有简单的 回答他们这是真是假,也没有解释什么叫文学,什么叫童话。老师笑眯眯地把大 家都表扬了:大家都说得很好。你们能对课本产生怀疑这样的精神非常可贵。刚 才老师认真地听了你们的话,你们都努力想办法说服对方,有的同学还用了别的 故事或者是自己从别的地方学到的知识来证明,这就叫辩论。发言的同学都可以 得到一个辩论奖。在刚才的辩论当中,你们都动了脑筋,其实你们已经学到了比 课本里的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时候,自己动脑筋去思考, 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创造出更棒的东西来。
定模式,为教师的跨学科进修提供机会。
研究性教学
所谓研究,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觉察到问题,然后形成某种假设, 然后或者通过实验、或者通过调查、或者通过文献整理,等等, 去验证或推翻假设,然后把研究的过程、得到的数据写成报告, 最后,如果有可能或需要的话,提出某种建议。在研究过程中, 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研究的方法,而且学会了协作,增强了主人的 意识。
“散点教学:是一种内容的编排方式,它不是把所有 重要的东西都选择好了给学生,而是选择部分重要的 东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点间的联 系,补充他们自己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散点式教 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逐步培养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 为能够使学生跳跃式发展成为可能,
第十一章社会运行
经济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案第十一章社会运行课程名称:社会学授课导师:毕天云职称:教授备课教案第一节社会运行概述一、社会运行的涵义社会运行是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多种社会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二、社会运行的条件(一)国内条件1.生态环境条件2.经济条件3.政治条件4.人口条件5.文化和心理条件(二)国际条件1.国际经济条件2.国际政治条件3.国际文化条件三、社会运行的状态(一)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
在评价社会运行状态时,要做到全面性和整体性并重。
所谓全面性就是要对社会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做周密全面的考察,做到纵横结合、结构与功能结合、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
所谓整体性,就是要从总体上把握社会运行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是社会大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的根本依据。
2.协调性原则。
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就是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
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包括三个方面:①结构性协调②功能性协调③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3.满足需要原则。
满足需要原则是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根本原则,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评价社会运行状态归根到底要用人类自身的状态来说明;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是满足客观状态和主观要求之间的桥梁。
(二)社会运行状态的类型在现实的社会运行中,其运行状况是千姿百态的,我们可以使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把各种具体的社会运行状态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或形态:1.良性运行良性运行是指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子系统和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各种社会障碍、失调因素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和最低限度内的社会运行状态。
良性运行的社会在总体是既是稳定的,又是和谐的,呈现出协调发展的特点。
中国当代16位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
中国当代16位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
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
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
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
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
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
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
语文教育名家及教学流派研究
语文教学新理念语文教育汶川地震违背8三、先进的教育观。
四、出色的科研能力。
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名家及流派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开拓进取,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流派。
尽管多种流派竞相标新立异,风格调然不同,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它们存在一些共同之处:(1)改革者都具有现代教育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2)试图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从封闭教学式向开放教学,从单纯重知识传授过渡到侧重于能力培养、智力的开发;(3)不囿于方法论的探索,而大多体现教学整体改革、教育思想的改革;(4)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有的突出运用语言基本功训练;有的侧重于陶冶学生感情,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的致力于学生思维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有的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有机结合。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同流派,是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形成,日臻完善的,它是在整个教育改革活动下诞生而发展的。
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或者正在达到日趋成熟阶段,积累了一些比较宝贵的经验。
众家崛起,竞相争鸣,这正是语文教学改革充满生机的表现。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同风格流派给予我们很大启示,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和发展趋势提供了借鉴。
一、情感派——于漪、欧阳代娜、程翔情感派是指以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的教学派别。
该流派的特点:熏陶感染塑心灵。
其教师观强调教师要富有激情,对语文教育要“倾情”。
在教育学生方面,主张“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教学上,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
要“教之以情,授之以趣”。
于漪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
”她的话概括了情感派的特点。
欧阳代娜认为,“老师要把课文中的美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语文教学要讲出“美”字来,悟出“巧”字来,点出“活”字来,练出“实”字来。
333教育综合之我国教育史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二章“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三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第四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第五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六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第七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第八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非重点,略)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
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特点是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别:国学是由中央政府办理、设在天子、诸侯的王都内的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乐师主持,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乡学是设立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入学对象是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教育内容是“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小学一级,但是学习优秀者可选拔到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国学又分小学、大学两级。
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入学年龄沐浴家庭身份等级有关,贵族子弟的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平民子弟所进入的小学学习年限是七年,小学的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是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3.六艺(内容和特征一起回答,名词解释)(1)“六艺”,即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思维导图: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基于教材的单元线索思维导图(19页)
制度
步 酝酿 入 近 代 制度
确立
资本 主义 时代 曙光
早期 资产 阶级 革命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思想基础:文艺复兴
经济动力:新航路的开辟
英国
工 业
生产力大 大提高
美国
革
法国
命
社会面貌
发生变化
世界近代的殖民侵略 与人民抗争及国际共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新
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航
路
开
辟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西藏: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
趋进
) 时 期
巩固 边疆
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 将军
衰一 弱步
巩 固
中外 交往
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青铜工艺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科
中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国
技
古
古代数学
《九章算术》 祖冲之和圆周率
领
代
和
胜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
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利
解放
战争
国民党进攻 中原解放区
(爆发)
转战 陕北 (防御)
挺进大 别山 (进攻)
三大
渡江
战役
战役
(决战) (胜利)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及科技与思想文化
近
代
近代经济
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济
和
社
生活变化
会
生
活
及
科
科学技术
技
与
思
想
思想文化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42~45P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第五中学 曾令阳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
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使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完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后对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
难点: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二、教法说明对于认知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过程(一)感知身边数学多媒体播放一段发生在电信公司里的情景:一顾客准备办理上网业务,发现有两种收费方式:方式A 以每分钟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 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钟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
顾客说他每月上网的费用按这两种收费方式计算都是一样多。
[课件]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PPT
从20年代中前期到抗战爆发的15年时间里,是中国教育制度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 现代教育于此奠定基础, 但是国民政府也丝毫未放送对教育的控制,以及对进步师生的监督甚至镇压和教科书 审视制度等等。
尤其是全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教育面临大好发展时机,国民党挑起内战,战争造成 国民经济处于崩溃, 教育已经丧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国民政府的教育注定走到尽头。
1929年 民国政府规范大学办学,规定办学目标,大学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 专门人才”,重学术性;大专是“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重应用型。 规定全国高校分为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四中。大学分设文、理、法、农、工、 商、医诸学院, 增设教育学院:凡具备三个学院(其中必须具备理学院和农、工、医学院之一)以上 可立为大学,否则只能作为独立学院;通过设立研究所以保证大学的学术性。 针对文、法科大学过滥现象,1931年行政院您提出大学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学及使用科 学为原则“,限制和收缩文、发科,扩充理、工、农、医科,高校办学向实科倾斜。
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 •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 •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教育理论贡献 • 三、干部教育 • 四、群众教育 • 第三节 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探索 • 二、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 •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四、廖世承与中学教育改革
•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使民国教育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但国民教育以此名义控制教育,封闭进步学校,镇压进步师 生,而实际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背道而驰。
• 2、“战时须作平时看
十一章裴斯泰洛奇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800年,裴斯泰洛齐应朋友的请求到布格 多夫城创办一所小学,在此他把全部精力 放到初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上,确立了“教 育心理化”的思想。这所小学被视作欧洲 近代初等学校的开端。1801年,建立了著 名的布格多夫学院,在这里他的“教育心 理化”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实施并逐步完 善——第三次教育实验。写了《葛笃德怎 样教育子女》一书。
第一,裴斯泰洛齐指出,专制主义和经院主义的 教育违背儿童的本性,采用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方 法,将一堆无用的知识充塞儿童的头脑。实现教 育心理化,建立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机制” 是建立新式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 涵义: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 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教学内容 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 教学原则、方法的心理学化。 第二,19世纪初教育革新的迫切要求。
教育目的内涵
每个人生来都有天赋的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发展。 由于上帝的创造,人有“心、脑、手”三种天赋的基 本能力。心:伴随我们全部知觉和思想而来的一切感 性范围,还包括基本的道德感情;脑,人认识世界、 理智判断一切事物的所有内在精神的官能,包括感觉、 记忆力、想象力、思想和语言;手,人身体的各种活 动能力。 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人有是那种相互依存的状态 组成:一是动物性,它是大自然的产物,表现为自然 人;二是社会性—社会的产物—社会人;三是道德 性—自我创造的产物—道德人
第三节 论教育心理学化
1.教学心理化的提出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 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裴斯泰洛齐在1800年发表的《方法》一文 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教学心理化。 1801年,裴斯泰洛齐在其《葛笃德如何教 育她的子女》中又重申这一思想。
2.教学心理化的背景
新民主主义教育试题
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一、填空题1.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中国教育呈现三条发展线索,即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实践、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2.蒋介石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教育、经济、军事是国家的生命力,其专题授课自学、集体讨论、调查研究二、选择题1.1931年6月,南京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以根本法的形式肯定了( B )的宗旨及其方针政策。
A.党化教育B.三民主义教育C.战时教育D.普及国民教育2.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提出( C )的教育方针。
A.“坚决改造、逐步实现”B.“以党治国”C.“战时须作平时看”D.“法西斯主义”3.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 C )等干部教育学校。
A.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B.长沙农村补习教育社C.农民运动讲习所D.郑州铁路职工学校4.毛泽东在发表的( A )中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A.《新民主主义论》B.《反对本本主义》C.《论人民民主专政》D.《改造我们的学习》5.杨贤江主张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教育普及和(D)A.教育救国B.教育中正C.教育独立D.真正平等的教育6.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分别是中国共产党于湖南、上海、( C )创办的各具特色的革命干部学校。
A.北京B.南京C.广州D.延安7.下列哪所学校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 B )A.湖南自修大学B.鲁迅艺术学院C.平民女学D.农民运动讲习所8.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大学迁往内地,迁往()的称西南联合大学,迁往( A )的称西北联合大学。
A.云南;陕西B.西藏;山东C.云南;山东D.西藏;陕西9.20世纪20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D )A.黄炎培B.晏阳初C.梁漱溟D.陈鹤琴10.下列学校中不属于苏区高级干部学校的是( C )。
浅析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倡的“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其高校思想教育的自由人格和其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对我国的教育基础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来源分析,着重于分析其教育思想。
关键词:渊源;教育;思想;意义蔡元培是我国的教育家和革命家,蔡元培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探索阶段不断的创新、实践,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教育道路,制定了适合中国当时教育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
蔡元培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他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最大的教育家。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渊源与特点蔡元培是一个以文化为己任、以文化革命事业为职志的教育家、革命家,他一生致力于建设现代教育制度,其制度在中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蔡元培陪的教育射击诸多方面,在儿童教育、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又重要贡献,特别在教育实践方面,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他在多方面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理论也被后人借鉴。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具有革命新、民主性、创新性。
蔡元培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
在反清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他始终坚持民主主义立场,支持和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不论是胜利还是失败,他都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每一个失误、每一次失败都认真总结,不断的积累,在以后的革命任务中不断实践。
他把教育看作救国、强国的唯一途径,启发民智、提倡教育,教育救国。
他认为:“人类所最需要者,即在克尽其种种责任之能力无可疑。
由是教育家之任务,即在为受教育者,养成此种能力,使能尽完全责任,亦无可疑也。
”①(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具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蔡元培饱读诗书,但不是死读书、也没有完全相信书中所说,他喜欢自由的阅读诗书,喜欢探索书中的生命哲学。
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
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2.05•【文号】•【施行日期】2024.02.05•【效力等级】条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综合正文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2024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批准 202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领导体制和工作职责第三章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第四章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方式第五章保障和监督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全党全社会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党的历史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鼓舞人,是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三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推动全党全社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第四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一)学史明理。
教育引导党员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从历史中寻经验、求规律、启智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坚定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学史增信。
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
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公布日期】2017.01.13•【文号】•【施行日期】2017.01.13•【效力等级】办法•【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组织建设正文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完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建设一支符合好干部标准的高素质领导人员队伍,根据《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办中小学校领导班子成员。
法律法规对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坚持从严管理监督与激励关怀相结合,注意体现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办学的公益性、育人的长效性、岗位的专业性等特点,不简单套用党政领导干部管理模式,公道公平公正地对待、评价和使用领导人员,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条主管机关(部门)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职责,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第二章任职条件和资格第五条中小学校领导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具有胜任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熟悉中小学教育工作和相关政策法规,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规律,业界声誉好。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自觉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善于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第十一章过程模式
第一节 对目标模式的批判
• 一、关注目标而忽视了实践(过程)。 关注目标而忽视了实践(过程)。 • 二、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性质。 误解了知识的性质 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性质。 • 三、机械主义、标准化的评价模式限制了评价 机械主义、标准化的评价模式限制了评价 范围,降低了评价标准。 范围,降低了评价标准。 • 四、误解了改进实践之过程的本质。 误解了改进实践之过程的本质。 • 五、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是对民主的威胁。 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是对民主的威胁。 • 六、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创造性。 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创造性。
对目标评价模式的批判: 对目标评价模式的批判:
• 评价不仅在于甄别优劣,更在于促进发 评价不仅在于甄别优劣, 展。 • 评价不仅是在课程实施结束时考查目标 的达成程度, 的达成程度,而应贯穿课程研制的整个 过程。 过程。 • 忽略或低估了那些不能被准确地描述和 测量但却十分重要的教育结果。 测量但却十分重要的教育结果。 • 忽略对目标本身的评价。 忽略对目标本身的评价。
误解了改进实践之过程的性质: 误解了改进实践之过程的性质:
• 只把横杆抬高,而不对跳高动作作出分 只把横杆抬高, 析评价,便企图使人跳得更高。 析评价,便企图使人跳得更高。 • 改进教育实践不能靠远离实践的心理学 家通过“精确化”的研究成果设计方案, 家通过“精确化”的研究成果设计方案, 让教师执行而实现;相反, 让教师执行而实现;相反,要靠真正从 事教育实践活动的教师发现自己实践中 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来实现。 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来实现。
即通过澄清有价值的教育活动所应包含的程序原则使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这些原则及其所隐含的价值发展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第十一章 过程模式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小(2)班的欣欣从小身体就弱,经常生病,个头也很小,不喜欢和别人说话,经常会因为没有小朋友跟她一起玩而大哭。
在同伴交友关系中,欣欣属于()。
[单选题] *A.被排斥的幼儿B.被忽视的幼儿(正确答案)C.被欣赏的幼儿D.被关注的幼儿答案解析:被忽视型儿童不喜欢交往,常一个人玩,在群体交往中显得退缩、害羞、不起眼,常常被冷落。
身体弱的欣欣不喜欢和别人说话,也没有小朋友一起玩耍,是典型的被忽视型儿童。
2.小学生甲为了得到玩具打了小学生乙。
这属于()行为。
[单选题] *A.敌意性攻击B.工具性攻击(正确答案)C. 交往性攻击D.言语攻击答案解析:工具性攻击是儿童为了争夺物体、领土或权力而发生的身体上的冲突且使他人在此过程中受伤的行为。
根据题干中的“为了得到玩具”可知是工具性攻击。
3.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最直接的原因是() [单选题] *A.榜样B.强化C.移情D.挫折(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4.幼儿园大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是() [单选题] *A.工具性攻击行为显著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B.敌意性攻击行为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行为(正确答案)C.以言语攻击为主D.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答案解析:幼儿攻击行为的特点: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目的性,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
2幼儿更多依s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幼儿的工具性理击多于敌意性攻击,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则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卷入攻击性事件。
5.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 [单选题] *A.破坏性B.情绪性C.目的性(正确答案)D.情境性答案解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最大特点是目的性。
6.关于男女双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公共政策学(第三版)课件
公共政策学的边际概念——从其他学科引 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人 们有关公共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 也在产生与发展。
当这些知识、思想和观点积累到 相当宏富的程度时,一旦有人能够对 它们进行整合并发现和掌握系统地观 察与研究政策过程的方法,公共政策 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就产生了。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有 以下几种: 1、经验主义 2、理性主义 3、逻辑经验主义 4、后现代主义 5、辩证唯物主义
(三) 公共政策研究程序的设计
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过程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依据研究过程的
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① 研究程 序的设计。② 研究资料的收集或者对研究对 象的观察。③ 选择一定的视角和路径对占有 的资料系统地进行分析。④ 将研究结果加以 转换,用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四、经济学视角
经济学者要考察特定决策或选择行 为(不论是私人决策还是公共决策或公 共选择行为)的利益和成本。从这个意 义上可以说,“经济学是公共政策的基 础”。
公共政策学的经济学视角就是采 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 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政策问题。
五、社会学视角
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大量具体政策都 属于社会政策,这种研究须以社会学知 识和研究成果为基础。
第三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 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公共政策研究的一大特征就是研究方法的多 样性。公共政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集中表现 在三个层面: 第一,认识论基础的多样性; 第二,学科视角和分析路径上的多样性; 第三,在操作层面或者说工具性方法的多样 性。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 提要(详)
《西行漫记》名著导读提要一、内容简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
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 全面地重现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真实而艰辛的历史史实,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作者简介:;埃德加. 斯诺(1905-1972)于1905 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时开始从事新闻工作。
1928年到达中国的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
1930 年以后,为采集新闻,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台湾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
他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也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在他的一生中,除了为欧美报刊写作通讯稿以外,他完成了11本著作,其中极大部分是和中国问题有关。
他所写的《西行漫记》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 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红星照耀中国》从1937年初版至今,历经时间淘洗,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过,是弘扬长征精神最权威的纪实文学作品,呈现出经典作品的别样光芒。
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1936年6月,刚刚30岁的斯诺是到达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
进入西北红色根据地后,斯诺对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敬重,毛泽东主席以博大胸怀、周恩来以热情真诚的态度迎接这位有好奇心,尊重眼见为实、客观公正的美国客人的到来。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通用16篇)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通用16篇)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通用1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篇1有了儿子之后,我对有关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总是特别关注,也买了不少。
偶然在当当网上看到《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就把它买下来。
细细读下来,我被老卡尔深深地震撼。
这本书讲述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德国乡村牧师创造了一个众人认为不可能的神话。
老卡尔在52岁才生下了他的儿子小卡尔。
威特,这个孩子在出生后,比一般的孩子还要瘦弱,甚至有些痴呆。
其实早在儿子出生前,老卡尔就主张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他的观点遭到了周围人的质疑,儿子出生后,大家更是嘲笑他。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小卡尔九岁能阅读荷马、普卢塔克、西塞罗等名家之作,并被莱比锡大学录取,14岁获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律硕士学位,成为当时的神童。
老卡尔的教育方法可谓是独具匠心,一是他和孩子始终是平等对话,老卡尔在很多时间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交流。
在老卡尔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
二是让孩子快乐学习。
小卡尔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勤学苦练的的基础上。
从很小的时候,老卡尔每天带着儿子去散步,让孩子亲密接触大自然,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
他从来不让孩子学的太累,即便是小卡尔自己愿意学,他也不让。
三是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卡尔威特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鉴于老卡尔的教育方法,我也把它用到了儿子的教育上。
我比较尊重他的意见,一般不强迫他做什么事情。
做什么事情都让他自己思考自己选择自己做。
刚开始可能不行,慢慢地就会了。
上超市买东西,都是他自己选,自己结账。
课程论文-工读互助团的教育探索浅论
论文题目:工读互助团的教育探索浅论摘要工读互助团是“五四”运动后兴起的国内实践与研究工读主义的最具影响的社团。
旨在通过“工读”结合,探索新社会、新生活、新教育的理想模式。
构筑“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大同”图景。
工读互助团昙花一现的历程,充分说明其改良与空想性质。
不过,作为一次社会与教育的改革试验,工读互助团确实有为人称道之处。
从教育视角看,其实践中所奉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半工半读,推进教育普及;读书的人要做工,做工的人也要读书,缩小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等理念,无疑与传统的封建教育模式分道扬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在研读相关史料以及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就其在教育方面的探索作一深入研究。
关键词:工读互助团工读互助运动教育探索目录序言 (3)一、工读互助团的兴起 (3)(一) 工读互助团的成立 (4)(二) 工读互助团兴起的原因 (4)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影响 (4)2. 军阀政治的反动、腐朽与封建复古逆流的“催生” (4)3. 新文化运动的推波助澜 (5)4. 留法勤工俭学的示范 (5)5. 工读互助主义的促成 (5)二、工读互助团的实践及其破产 (7)三、工读互助团的教育探索 (8)(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给合 (8)1. 体认劳动教育的价值 (8)2. 揭示“工读”结合的意义 (9)(二)奉行“半工半读”,谋求教育普及 (10)1. 以劳动所得,作求学费用 (10)2.“半工半读”的历史意义 (10)(三)“教育救国”的承袭与超越 (11)1.工读互助团的“教育救国”情结 (11)2.“教育救国”的反思与超越 (12)(四) 促使近现代中国教育民主化 (12)1.抨击旧教育的等级性及与民主精神背道而驰 (12)2.工读互助团与工学会、平民教育讲演团共同推进近代中国教育的民主化进程 (13)结论 (13)参考文献 (14)序言工读互助团是“五四”运动后兴起的国内实践与研究工读主义的最具影响的社团,由其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社团──少年中国学会王光祈等人发起倡议,于1919年底率先在北京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职业教育的方针
第一,“社会化”(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包括: (1)办学宗旨的社会化; (2)培养目标的社会化; (3)办学组织的社会化; (4)办学方式的社会化。 第二,“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包
括物质和人事两方面的工作。
4.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2. 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乡村建设
第一,从社会历史看,中国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阶级 对立,不会产生阶级对抗。因此社会革命在中国已不 可能,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
第二,从社会现状看,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中国传 统文化的根在乡村,中国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一点一 滴从乡村建设起。
3. 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
第十一章 民主教育家的 教育探索
主讲:谢志斌
第十一章 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第一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 第二节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第三节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第四节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第五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第一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
一、职业教育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乡村建设就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以乡村建 设为目标。
一方面,解决中国文化失调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另一 方面,中国社会的改造其实是个教育的过程。
所以,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 成社会改造。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
——办乡农学校 1. 乡农学校的设立:以教育的力量替代行政的力量。 2. 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
(1)手脑并用; (2)做学合一; (3)理论与实际并行; (4)知识与技能并重 。
5. 职业道德教育
——“敬业乐群”。
第二节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一、四大教育 二、三大方式 三、化农民与农民化 四、对晏阳初的评价
一、四大教育
1. 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 2. 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 3. 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 4. 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乡农学校——乡村教育——乡村建设——中国社会
三、对梁漱溟的评价
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中国知 识分子通过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是 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
但是,否认阶级斗争,体现了其消极的一面。 可取之处在于认识到中国问题是农村问题,立足于文
1. 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 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 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第二,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 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
第三,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 一贯的、整个的、 正统的。
2. 职业教育的目的
30年代末,他明确提出了“活教育”主张。 1940年,陈鹤琴来到江西泰和,筹建省立实验幼稚师
范学校,并附设小学和幼稚园以及校办农场,开展 “活教育”实验。
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有全国影响的 “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
1942年初,幼师附设婴儿园。
1943年春,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 部。至此,“活教育”实验形成了包括专科部、幼师 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 系。
二、三大方式
1. 学校式教育; 2. 社会式教育; 3. 家庭式教育。
三、化农民与农民化
晏阳初提出“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民教育 目标。并认为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即彻底地与广 大农民打成一片。
四、对晏阳初的评价
作为一个教育救国论者,所提出的中国农村四大问题 只看到了社会现象的表层,没能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 以及封建残余的剥削,才是造成它的根源,否认了社 会问题的根源是阶级剥削和压迫。把乡村建设作为一 种社会改革运动,其实上是一个不彻底的资本主义运 动,结果以失败告终。
一、职业教育的探索
1. 癸卯学制颁行后,普通教育发展速度远高于实业教 育,二者比例极不相称。
2.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技术和管 理人员严重短缺。
3.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 育社宣言书》,标志着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
的形成。
4. 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 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 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 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1. 中国问题的症结:文化失调
中国社会自始自终走着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表现为 遇事安分、知足、寡欲、摄生,取一种向自身内求 “调和持中”的有理智、有意识的态度。 西洋:“意欲向前”(入世) 中国:“调和持中”(中庸) 印度:“翻转向后”(出世)
中国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失调。他认为,未来世界应该 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界。
5. 20看年代起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的职业教育目的。20年代中后期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 的观念: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 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 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1. 职业教育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5. 职业道德教育
化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对农村有一定的贡献。
第四节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一、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二、“活教育”思想体系
一、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20世纪20年代,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 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实验,总 结并形成了系统的、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
但其可取之处在于其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有中国 特色,确实给实验区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实惠。四大教 育、三大方式打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
第三节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一、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 三、对梁漱溟的评价
一、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
所谓乡村建设,是一种力图在保存既有社会的基础上, 通过乡村教育的方法,由乡村建设引发社会工商业发 展,实现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