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杰氏效应是什么

合集下载

血糖异常高,警惕黎明与黄昏现象

血糖异常高,警惕黎明与黄昏现象

24预防与治疗·心脑血管病□武警重庆总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廖 涌/唐 萍血糖波动受人体生物钟调控实际上,健康人一天的血糖水平也有这样的两个高峰,这种变化受人体生物钟的调控,是机体昼夜节律在血糖调控上的体现。

但健康人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不会增幅很大,最高值也会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这种动态平衡的血糖状态叫做血糖稳态。

在血糖稳态的调节当中主要由两种激素起着主导作用:一是众所周知的可以降低血糖的胰岛素(也是人体内唯一可以降血糖的激素);二是大家不甚了解的升糖激素(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两者互相协调,共同参与调节血糖。

胰岛素作为血糖稳态最主要的调控激素,其分泌具有生物节律,清晨为分泌波峰,夜间为分泌低谷。

与胰岛素产生拮抗作用的各种升糖激素,也具有各自的分泌节律,这种节律甚至可能会影响胰岛素信号,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或是发挥拮抗胰岛素的作用。

这些升糖激素的分泌多在黎明时段逐渐增加,从而易升高晨间血糖。

虽说是受到生物钟的调控,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因胰岛功能的受损,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对抗升糖激素的作用,从而在黎明与黄昏两个时段出现高血糖现象。

血糖异常高,警惕黎明与黄昏现象对于部分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将自己一天内不同时间点测量的血糖值连成一条线,可能会发现两个明显的高峰。

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早上七八点时,这种在黎明时段出现的血糖升高现象被称为“黎明现象”。

第二个高峰则出现在下午四五点钟,这种在黄昏时段出现的血糖升高现象被称为“黄昏现象”。

这两种现象均与体内升糖激素和胰岛素在24小时内的节律性分泌不协调相关。

“黎明现象”要与“苏木杰现象”鉴别具体讲来,“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00-9∶00时)出现的高血糖或胰岛素需求量增加的情况。

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可能发生“黎明现象”。

它也是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什么是胰岛? 等-胰岛功能

什么是胰岛? 等-胰岛功能

什么是胰岛?等|胰岛功能什么是胰岛?等|胰岛功能什么是胰岛? 胰岛是指散在于胰腺中能分泌胰岛素等激素的一些特殊细胞团。

每一个胰岛都包含至少4种细胞,即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其中B细胞含量最多,分泌激素的量也最大,所以说分泌胰岛素是胰岛最主要的功能。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反,共同维持血糖的稳定。

什么是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是人体内惟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

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膜上都有胰岛素受体,但各类细胞上的受体数差异很大。

胰岛素与其靶细胞如肝、肌肉、脂肪组织等上的受体相结合后,就可促进细胞外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进而氧化产生能量,或变为糖原储存起来。

另外,胰岛素还能抑制糖原重新分解为葡萄糖,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防止蛋白质和脂肪向葡萄糖转化。

所以,人们又称胰岛素是一种“合成性”或者“建设性”激素。

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论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不足,都会造成血糖升高,甚至引起糖尿病。

什么是“肾糖阈”? 血糖与尿糖的对应关系如何?“阈” 包含着门坎和界限双层意思。

肾糖阈是指尿液中刚刚出现糖分时的血糖水平,也可以说成是肾脏能够完全留住糖分使之不外流的最高血糖值。

肾糖阈的正常参考值应不低于160毫克/分升,也不高于180毫克/分升,也就是说肾糖阈正常者血糖达到160~180 毫克/分升时,尿中开始出现糖分。

如果血糖低于160毫克/分升,尿里出现糖分则叫做肾糖阈减低,如约有1/3的孕妇肾糖阈减低,故正常孕妇尿糖可能阳性,而血糖却不高。

血糖高于180毫克/分升尿里还不出现糖分的情况叫做肾糖阈升高,如有些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血糖超过了200毫克/分升,但尿糖还是阴性。

当肾糖阈异常(减低或升高)时,尿糖就不能正确反映血糖值,所以此时不能根据尿糖来判断血糖的水平。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测定C-肽?胰岛素是从胰岛素原分解而来的,每生成一个胰岛素分子,就同时放出一个分子的C-肽。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首先是黎明现象,也被称为黎明曙光。

黎明是指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刻,当天空开始有微弱的亮光出现,但太阳还没有完全露出地平线时,人们常常称之为黎明。

黎明现象是黎明时分几种不同的光线现象的总称。

黎明现象主要由大气散射、反射和折射等多种因素造成。

当太阳光线以较小的角度穿过大气层时,光线会遇到气体分子和悬浮物等大气成分,这些成分会使光线发生散射。

不同波长的光在大气中的散射程度也不同,波长较短的蓝光更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光散射较少。

因此,在黎明时分,由于大气散射使得太阳光中的蓝色光被散射到一定程度,人们看到的天空呈现出一种带有蓝色的亮光。

此外,黎明时分的光线还受到反射和折射的影响。

当太阳光线射到云层时,云层中的水滴会对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天空呈现出明亮的白色或金黄色。

有时候,太阳光线还会通过大气层的折射而使天空呈现成红色或橙色,这是由于太阳光线在大气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另一种与日出和日落时的光线散射有关的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指在日出和日落时,地平线上的太阳出现一个光环,通常呈现出红色或橙色,并伴随着一个光晕。

这种现象是由于太阳光线通过大气层更长的路径,与大气成分发生更多的散射所导致的。

太阳光线在穿过大气层时,会通过气体分子、悬浮物等成分,其中蓝色光的散射程度较强,而红色光则较少散射。

因此,在日出和日落时,太阳光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路径更长,蓝光被散射掉后,只剩下红光。

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在日出和日落时呈现出红色或橙色的原因。

苏木杰效应中的光环和光晕则是由散射光线在大气中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

当光线经过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和悬浮物时,会发生多次散射,产生出各种不同角度和波长的散射光。

这些散射光线在观察者眼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光环和光晕的效果。

总结起来,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都是由于太阳光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和散射而产生的现象。

黎明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散射、反射和折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苏木杰效应则是由于太阳光线的长路径传播和多次散射形成的。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或者是苏木杰现象,它有其共同的特点,也就是晚餐后血糖或者是睡前血糖基本正常,但空腹血糖偏高。

虽然这两种现象它的表现是一样,但是它发生的本质是不一样,黎明现象患者晚餐后或睡前血糖正常,但夜间没有低血糖的发生,其空腹血糖升高主要是因为凌晨升糖激素分泌过多导致。

而苏木杰现象是因为夜间出现了低血糖,然后反跳性的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这两种现象处理的措施也是不同,对于黎明现象患者来说,我们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应用其他胰岛素,这时候可以加用长效胰岛素来治疗。

而对于苏木杰现象,我们在应用胰岛素或者是降糖药物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减少晚餐前的胰岛素剂量,或者是降糖药物的剂量来调整血糖。

国外学者Somogyi(苏木吉)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甚至不降反升,此时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反而能使患者血糖下降,于是他把这种低血糖后血糖反跳升高的现象称为“苏木吉反应”(又叫“苏木杰现象”)。

“苏木吉现象”常常表现为夜间低血糖,而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其血糖变化具有“低后高”的特点(与我们前面介绍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不同),它主要是由于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使用过量、晚餐进食量不足或晚饭后活动量过大而导致夜间发生低血糖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
升高。

广义地讲,一天当中任何时间发生的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都属于“苏木吉现象”,而不仅仅局限于凌晨低血糖后引起早晨反跳性高血糖。

苏木杰效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和处理

苏木杰效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和处理

苏木杰效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和处理
清晨空腹血糖在什么水平算偏高呢?60岁以下的患者,空腹血糖的目标宜控制在4.4~7.0mmol/L,超过7.0mmol/L就属于高血糖;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空腹血糖目标值的上限可放宽至8.0~9.0mmol/L,超过9.0mmo/L就属于高血糖。

如何鉴别“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可从凌晨零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1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餐前。

如果患者在黎明前后均出现低血糖(血糖小于或等于 3.9mmol/L),就说明其出现的空腹血糖升高的现象是“苏木杰效应”。

如果患者在夜间没有出现低血糖,而是血糖逐渐升高,其出现的空腹血糖升高就是“黎明现象”。

苏木杰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出现低血糖时,身体会启动保护机制,体内的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引起继发性高血糖,这就是“苏木杰效应”。

这种效应可使清晨的空腹血糖随之升高。

出现“苏木杰效应”的患者,有时并无心慌、出冷汗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且处于睡眠之中,一旦发生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此时应该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以避免凌晨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

糖尿病“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

糖尿病“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是糖尿病患者两种常见的临床表现。

它们都可使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的症状,因此很多人会将二者混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正确区分这两种现象对他们更好地治疗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氏反应呢?1.什么是黎明现象张阿姨今年65岁,患糖尿病已经3年了。

3年来,她一直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病情控制得很好。

但这两天,张阿姨在早餐前的空腹血糖一直很高。

老伴发现她的这种情况后,立即把她送到医院进行诊治。

在医院做了检查后,医生告诉张阿姨,她出现了“黎明现象”,只要在晚上睡觉前注射1剂中效胰岛素或加服1片二甲双胍,就可有效地控制早餐前的空腹血糖水平。

黎明现象是一种自然的人体生理性反应,因此正常人也可能会出现这种现象。

人体内升糖激素的分泌量从凌晨3点左右开始逐渐增多,到早上8点钟时可达到高峰,从而会使人出现早晨空腹血糖升高的情况,这就是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午夜过后人体内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等)逐渐增多有关。

此时,为了对抗血液中逐渐增多的胰岛素拮抗激素,人体需要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但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已出现了胰岛细胞功能缺损的情况,不能相应地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因此就出现了黎明现象。

血糖波动和高血糖所造成的糖代谢紊乱是诸多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始动因素。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自身存在黎明现象,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治疗。

2.什么是苏木杰氏反应李大爷今年67岁,患糖尿病已经6年了。

最近,李大爷在早餐前的空腹血糖一直较高,到了晚上还会出现心慌、乏力、头晕等症状。

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认为他出现了“苏木杰氏反应”,让他在每天晚上睡觉前适当地吃点东西。

李大爷想,我早晨的血糖已经很高了,如果晚上再吃东西不是“火上浇油”嘛。

于是,他非但没有在睡前吃东西,还自作主张地将晚餐前的胰岛素剂量加大。

对“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怎样鉴别与治疗

对“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怎样鉴别与治疗

对“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怎样鉴别与治疗“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是糖尿病患者两个常见的以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病理现象。

这两种病理现象的症状虽然十分相似,但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

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将这两种现象相混淆,一发现自己早晨的空腹血糖升高,就盲目地加大胰岛素或降糖药的用量,从而导致低血糖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正确区分这两种病理现象对他们安全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久前的一天,我在医院值夜班。

天蒙蒙亮时,急症室打来电话请我速去会诊。

我急匆匆地赶到急症室,只见病床上躺着一位中年男子,他脸色苍白、大汗淋漓、神志不清。

患者的妻子告诉我,她丈夫在3年前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由于服用降糖药效果不佳,他在半年前改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前不久,他在家中自测血糖时,发现其早晨的空腹血糖有些偏高,就自作主张地将晚上睡觉前使用的中效胰岛素用量增加了两个单位。

在此后的几天里,他每晚都会做噩梦,而且出很多的汗。

昨天,他又复查了一次血糖,结果发现其早晨的空腹血糖非但没下降,反而比上次又升高了一些。

他因此认为自己的胰岛素用量还是不足,于是在昨晚又将中效胰岛素的用量增加了两个单位。

结果今天凌晨4点左右,家人在起夜时发现他全身出冷汗,昏迷不醒,于是,连忙将他送来我院。

听了患者妻子的介绍后,我判断,患者很可能是患了由低血糖引起的昏迷。

而随后的化验结果也证实了我的判断。

于是,我马上让护士给患者静脉推注葡萄糖。

半个小时后,患者逐渐清醒过来,一直在旁守候的家人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苏醒后的患者除了对我表示感谢之外,又向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他说:“我的空腹血糖有些偏高,我把晚上睡觉前胰岛素的用量增加一点有什么不妥?怎么会引起如此严重的低血糖呢?”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过早晨空腹血糖升高的经历,其原因有很多。

在临床上,能引起早晨空腹血糖升高的最常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苏木杰反应”,另一是“黎明现象”。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
一、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二、苏木杰现象如何处理三、黎明现象如何处理四、区分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意义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苏木杰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血糖不稳定,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时,反使病人血糖下降,于是他提出“有低血糖就有高血糖”的格言,从而称这种现象为苏木杰反应。

“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简单地说,也就是“低后高”现象。

它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

上文提到的李女士便是苏木杰现象导致的清晨空腹血糖升高。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无低血糖发生,由于人体内有许多不同的激素,很多激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等,而这些激素的分泌高峰一般出现在上午5-7时(或5-9)时发生,因此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患者黄先生便是此类情况。

1、苏木杰现象是指夜间低血糖以后造成的血糖反跳性升高。

黎明现象是指由于凌晨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血糖升高。

2、查全天的血糖谱:包括空腹+3餐后,睡前+凌晨2点血糖,如果凌晨2点血糖也高,提示有可能是黎明现象,如果2点血糖低,空腹高,提示苏木杰反应,这个时候,胰岛素是需要减量的。

3、苏木杰反应是指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的现象,多是夜间低血糖,晨起高血糖;黎明现象是指晨起高血糖,午夜并无低血糖发生,不存在低。

黎明现象的名词解释

黎明现象的名词解释

黎明现象的名词解释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清晨时段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通常发生在早晨5 点到 8 点之间。

此时患者夜间血糖控制较好,但没有发生低血糖,因此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相对较低,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需要在夜间增加胰岛素剂量来控制清晨的血糖水平,但如果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受损,就可能导致黎明现象的发生。

黎明现象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可能需要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胰岛素泵、动态血糖监测、增加胰岛素剂量或更换更为有效的胰岛素等。

同时,黎明现象也需要注意与苏木杰反应进行区分,苏木杰反应是指糖尿病患者在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的现象,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苏木杰效应名词解释

苏木杰效应名词解释

苏木杰效应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苏木杰效应不?这苏木杰效应啊,就像是身体里的
一场奇妙小“魔术”。

比如说,你晚上没吃饭,饿着肚子睡觉,身体里
的血糖就变得很低很低,就像那干涸的河床一样。

这时候呢,身体就
着急啦,哎呀,这可不行呀,得赶紧想办法让血糖升上去呀!于是呢,身体就开始调动各种机制,让血糖快速地升起来,就像那久旱逢甘霖
一样。

这还不算完呢!到了早上,你一测血糖,哇塞,咋这么高呀!这就
是苏木杰效应在“捣乱”啦。

这就好比是你本来走在一条平坦的路上,
突然来了个小坡,让你有点措手不及。

我之前就遇到过一个朋友,他老是觉得自己血糖控制得挺好的呀,
可为啥有时候早上血糖就那么高呢。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苏木杰效应
在“作祟”。

他就特别郁闷,说:“哎呀,这苏木杰效应咋就找上我了呢!”
其实啊,很多糖尿病人都可能会遇到苏木杰效应呢。

那怎么应对呢?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首先呢,不能随便减少晚上的药量或者胰岛素量,不然就像那拆了东墙补西墙,可能会出问题哦。

然后呢,晚上睡
觉前可以适当吃点东西,别饿着肚子,就像给身体这个“大机器”加点油,让它能平稳运行。

反正啊,这苏木杰效应可不能小瞧,得认真对待才行!不然它就像个调皮的小孩子,时不时就出来捣乱一下。

你说是不是?我觉得啊,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了解苏木杰效应真的太重要啦,只有清楚了它是怎么回事,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呀!
我的观点就是:苏木杰效应是糖尿病人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现象,一定要重视它,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应对,这样才能和它“和平共处”,保持血糖的稳定。

“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docx

“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docx

什么是胰岛、胰岛素与C-肽1869年德国柏林的医师Paul Langerhans在对胰腺进行研究时发现,在胰腺外分泌组织包绕之中有一群细胞团块。

20余年后,人们将这些位于胰腺外分泌腺中间的像孤岛一样的细胞团称为Langerhans胰岛,简称胰岛。

通过不断的研究,人们发现胰岛是由几种细胞共同组成的,其中至少包括、B、D、PP细胞,他们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和胰腺多肽,而且这些激素的分泌及作用之间有相互调节、相互影响的作用,因此胰岛是体内控制血糖稳定的一个整体。

什么是胰岛素?在胰岛被发现不久,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胰腺具有内分泌功能,1894年,推断出胰腺的内分泌功能是由胰岛来完成的。

1921年,发现胰岛可以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治疗糖尿病。

1959年,发展了胰岛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方法。

1970年,确定了胰岛素的三维结构。

1979年克隆了胰岛素基因。

1982年基因工程制造的人胰岛素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什么是C-肽?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代谢调节作用的肽类激素,尤其对体内葡萄糖代谢调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胰岛素的一级结构是由两条以二硫键相连的肽链组成。

A链与B链之间由2个二硫键相连。

A、B链之间的31个氨基酸在B细胞的高尔基体内被切下来,称为C肽。

胰岛素是从胰岛素原分解而来的,每生成一个胰岛素分子,就同时放出一个分子的C-肽。

C-肽与胰岛素是等分子释放的,测定C-肽的量就反映胰岛素的水平,这是C-肽的第一个特点。

其次C-肽分子比胰岛素稳定,在体内保存的时间比较长,这对测定胰岛功能来说较为有利。

更重要的是C-肽的分子与胰岛素相差甚远,注射胰岛素的病人没法测自身产生的胰岛素水平,但是测定C-肽就不受注射胰岛素与否的影响。

所以说C-肽是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能力的一个良好指标,有助于鉴别糖尿病患者得的是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医师夜班常见问题处理

医师夜班常见问题处理

四、常见临床问题的处理

静脉通路



夜班暂停非必须的静脉药物,或考虑用口服 药物取代静脉药物。 如果当时必须建立血管通路,则先尝试外周 静脉。如果四肢均无条件好的血管,则应考 虑中心静脉置管。 紧急心肺复苏时,静脉通路来不及建立时, 请记住可以从气管插管给药,但剂量需增加 2-3倍,并用5ml 生理盐水冲入。
医师夜班常见临床问题的处理
康乃馨医院
马小波
主要内容
一、夜班工作的特点 二、处理夜班问题总体原则 三、夜班对待老年病人应注意的问题 四、常见临床问题及处理
一、夜班工作的特点
• •
• •
夜班工作的特殊性: 医护人员少,可获得的医疗资源少。相对 白天工作量较大。 危重病人夜间病情容易变化,尤其是老年 人。(有研究表明,凌晨死亡占24小时死 亡病例60%)导致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大。 医护人员受生物钟的影响容易疲劳。 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的时段。
• 重视病人新出现的和难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生命 体征是最需要关注和严密监测的指标。 • 诊断思路:不要求立即获得明确诊断,但必须首先 排除致命性和对诊治时机要求高的急症。 • 尽量不更改长期治疗方案,只处理当晚需要解决的 紧急问题,把涉及病人总体诊疗计划的问题留给主 管医生。如果对某些医嘱有疑问,首先明确当晚执 行这些医嘱是否会对病情有重大影响,如果不是, 则最好等到次日早晨向主管医生澄清疑问。
• 呼叫应答一定要及时,除非你在面对其他重病人 处理问题,一定要注意轻重缓急。 • 多巡查危重病人,注意是否有陪护,对病情和注 意事项做充分的交代。
三、对待老年病人应注意的问题
• 如何避免药物副作用 –所有药物都应该从低剂量开始,缓慢加量,个体化原则。 –对药物副作用及相互作用导致病情加重保持足够的警惕。 –尽量简化医嘱(服用4种以上药物将显著增加相互作用 的可能)。 –尽量避免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可能会诱发谵妄,尿潴留 等)。 –谨慎使用对精神系统有影响的药物,如安眠药,麻醉药, 地高辛以及降压药。 –有COPD时慎用安定或其他类型的镇静剂。 –有心律失常的可能时不要用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 多虑平、丙咪嗪和氯丙咪嗪等 )。 –如无特殊必要,不要对门诊和日间常规用药方案作大的 改动。

糖尿病有关的23个名词,知道少于5个你就是糖盲!

糖尿病有关的23个名词,知道少于5个你就是糖盲!

糖尿病有关的23个名词,知道少于5个你就是糖盲!1糖尿病渗性昏迷又称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大多发生在无糖尿病病史或仅有轻度症状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在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引起血糖急剧升高的因素,同时伴有严重失水,导致血糖显著升高。

本症常伴有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严重时可昏迷,死亡率高。

特点是血糖和血浆渗透压极高,无明显酮症酸中毒。

2麦卡效应上世纪30年代,美国营养学家麦卡完成了一项有名的实验。

一组小白鼠限制热能摄取量,但保证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另一组则自由进食,不加任何限制。

结果自由进食的小白鼠,175天骨骼便停止生长,两年半内全部死亡;而限食的小白鼠1000天后骨骼生长还在继续,活了3~4年,这就是“麦卡效应”。

经常过量饱食的人,体内营养积聚过多,细胞膜增厚,会使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敏感性降低,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加速衰老。

古人云“饱生众疾”,可能就是指的这一现象。

3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值已超过正常水平(餐后2小时血糖4糖耐量损害又称糖耐量减低。

它是指在做糖耐量试验时,空腹和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都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指标,但后者血糖值在7.8~11.1mmol /L之间。

糖耐量损害只能是糖耐量试验的结果。

如果没做糖耐量试验,仅仅餐后2小时血糖介于7.8~11.1mmol/L之间,则不能诊断。

5餐后血糖受损是指餐后半小时、1小时血糖升高,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正常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7.8~11.1mmol/L)的状况。

空腹血糖受损、餐后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者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但有的人在出现这些情况后,认为自己必将成为糖尿病患者,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这也是不对的。

此时如果在饮食和运动上多加注意,大多数人是可以不发展为糖尿病的。

6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执行其正常生物作用的效应不足,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

黎明现象orSomogyi效应?清晨高血糖到底是为何?

黎明现象orSomogyi效应?清晨高血糖到底是为何?

黎明现象orSomogyi效应?清晨高血糖到底是为何?背景提要教科书里提及,部分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代替治疗之后,有时早晨空腹血糖仍然较高,原因除了夜间胰岛素用量不足以外,还有可能是「黎明现象」或者「Somogyi 效应」。

那么,这两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鉴别,如何处理?透过现象看本质,生物节律别混淆一般,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应维持在 3.9 ~ 6.1 mmol/L 之间,餐后峰值血糖应在 10 mmol/L 以下。

然而,多数糖尿病患者中可观察到空腹高血糖,这可能由正常激素分泌的节律失调引起,从而导致肝糖输出增加。

空腹高血糖可反映患者全天的血糖控制情况,可引起胰岛素抵抗,表现为糖耐量进一步下降,引起糖尿病进展,发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且对死亡有预测作用。

我们知道,血糖受多种激素调节「图1」,其中发挥降血糖作用的激素是胰腺β 细胞产生的胰岛素。

图源:作者制作图 1:调节血糖的激素其中,胰岛素存在生理性分泌节律「图2」,波峰出现在清晨,傍晚为低谷,此外进食也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图源:作者图 2:血糖和胰岛素每日分泌的生物节律当然,对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亦有其特征性昼夜节律「图3」。

皮质醇分泌的高峰为清晨 4 ~ 5 点和上午 6 9 点,而最低水平出现在午夜左右。

生长激素 GH 在一天中以脉冲方式分泌,但近 50% 的GH 分泌发生在NREM 睡眠的第三和第四相,GH 最显著的分泌增加发生在深睡眠开始时。

图源:作者图 3:生长激素和皮质醇每日分泌的生物节律黎明现象是怎么回事?黎明现象是指不伴夜间低血糖的情况下发生的空腹高血糖,根据图 2 所述的胰岛素昼夜分泌节律,黎明现象发生于凌晨 3 ~ 5 点之间,根据血糖是否超出正常范围内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1、常见于哪些患者?黎明现象与糖尿病患者的一过性胰岛素抵抗有关,在1 型糖尿病儿童中更常见。

夜间 0 ~ 3 点间胰岛素需求量减少以及清晨 5 ~ 8 点胰岛素需求量增加的叠加表现,形成了黎明现象。

糖尿病(二)

糖尿病(二)

九、什么是假性糖尿的症状?
通常检测尿糖的硫酸铜试验是利用糖的还原 性来显色。硫酸铜还原为一氧化铜时有黄、橘 黄或砖红色沉淀。但尿中不少物质具有还原性, 如尿酸、葡萄糖醛酸等,或随尿排泄的药物如 青霉素、某些利尿剂等等,当这些物质在尿中 浓度升高时,常可使尿糖定性试验出现假阳性 反应,称为假性糖尿。
十、为何血糖正常尿糖不正常?
正常情况下,当血浆葡萄糖水平超过9mmol/L以上 时,尿中才会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水平被称作“肾 糖阈”。但是很多情况下肾糖阈会发生变化,可能存在 以下几种原因: 1.尿糖检测的时间:因为从尿液形成到排出,常在膀胱 内储存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若血糖超过肾糖阈,尿中就 可能出现葡萄糖。 2.存在使肾糖阈下降的其它原因。 3.检测尿糖的方法:因为一些尿糖的检查方法不是针对 葡萄糖的特异方法,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4.是否服用其它影响尿糖检查结果的药物:如服用维生 素C就可能使尿糖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谢 谢!
运动与膳食不均衡、药物治疗不当等都会导致血糖水平波动。如吃得太 多、运动太少,以及胰岛素用量不够或者使用变质的药品都会使血糖水平升 高。 还有其他的原因,如生病、感染、身体受伤以及情绪过度压抑等,也会引 起血糖水平波动。
八、为何出现血糖失控性升高
(三)
某些药物治疗,如使用甾醇激素治疗哮 喘、常春藤毒素治疗过敏性肾病等,都有可 能导致血糖升高。 还应该仔细检查你的血糖测定仪是否精 确。 掌握胰岛素正确使用方法。
低血糖反应的症状一般出现得非常快,您 可能只会出现下列症状的一 个或两个:
►头晕、头痛 ►心慌、手抖 ►过度饥饿感、出汗 ►面色苍白、打冷战 ►行为改变或异常(如烦躁、哭喊、易怒、富有攻击性) ►口唇麻木、针刺感 ·全身乏力、视物模糊 ►严重者可能出现:神志不清、全身抽搐、昏睡甚至危及生命

疼痛+压疮+糖尿病+除颤试题

疼痛+压疮+糖尿病+除颤试题

疼痛+压疮+糖尿病+除颤试题1.压力性损伤是由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引起( )的局部损伤() [单选题] *A.皮肤和/或软组织(正确答案)B.皮肤C.软组织D.骨骼2.压力性损伤中风险患者宜每()天使用量表进行风险评估() [单选题] *A.2B.3(正确答案)C.4D.13.年龄>28天且年龄<18周岁,可选择()量表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 [单选题] *A.NSRASB.BradenC.Braden-Q(正确答案)4.成人使用Braden量表评估中风险等级为() [单选题] *A.15-16分B.13-14分(正确答案)C.12-14分D.10-12分5.压力性损伤高风险和极高风险患者应每()小时更换体位一次() [单选题] *A.2B.1-3C.1-2(正确答案)D.16.存在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患者更换体位时,侧卧位不宜超过() [单选题] *A.20°B. 40°C. 30°(正确答案)D. 15°7.针对压力性损伤风险因素预防措施中,大小便失禁、腹泻患者,宜用PH()清洗液清洗皮肤() [单选题] *A.碱性B.弱酸性C.中性D.弱酸性/中性(正确答案)8.压力性损伤风险患者受压部位敷料应每()天更换一次() [单选题] *A.2B.3C.2-3(正确答案)D.19.应每()检查医疗器械压迫下方的皮肤是否有红斑、破溃等迹象() [单选题] *A.天B.班次(正确答案)C.小时D.2天10. 针对压力性损伤风险因素预防措施中,对于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和营养不良患者,于入院()内完成营养评估() [单选题] *A.48小时内(正确答案)B.72小时内C.24小时内D.3天11.压力性损伤风险评分分值对应相应的风险性以下正确的是() [单选题] *A.15-18分高度危险B.13-14分低度危险C.10-12分中度危险D.≤9分极度危险(正确答案)12.压力性损伤预防措施有下列哪些选项() [单选题] *A.减轻局部压力与剪切力B.皮肤护理C.加强营养,改善全身状况D.以上全选(正确答案)13.压力性损伤分期中1期的临床表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单选题] *A.全层皮肤缺失B.指压不变白的红斑,皮肤完整(正确答案)C.部分皮层缺失伴真皮层暴露D.全层皮肤和组织缺失,损伤程度被掩盖,深度未知14.压力性损伤风险评分分值13-14分需要请科护士长会诊() [单选题] *A.正确B. 错误(正确答案)15.压力性损伤风险管理评分细则潮湿中“偶尔潮湿”床单每天至少换一次()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16.感觉轻度受限时是几分() [单选题] *A、3分(正确答案)B、2分C、1分D、4分17.患者每次翻身时触摸会阴部皮肤潮湿,护理垫不干爽,潮湿度评分几分() [单选题] *A、3分B、2分C、1分(正确答案)D、4分18.Braden压疮风险评估量表的项目不包括() [单选题] *A活动能力B感知C移动能力D压力(正确答案)E营养19.Braden 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中指出,皮肤经常但不是总处于潮湿状态,床单每班至少换一次。

电脑血糖监测法PPT课件

电脑血糖监测法PPT课件

具体步骤
• 3、当液晶显示屏自检结束后,系统进入血糖测试模式。 • 4、按下M按钮血糖仪即进入控制液测试模式,同时显示屏是会
出血控制液符号。
具体步骤
• 5、摇匀控制液,轻轻挤出控制液,弃去滴一滴,用第二滴滴到 不吸水的干净物体表面,再用测试条顶端取吸取控制液。
• 6、当加入控制液充足后,显示屏上将以9到1的倒计时数字显示 形式开始测定并显示控制液测试结果。控制液测试结果落在测试 条筒上标注的控制液范围内,表明测试条和仪器在正常的工作状 态下,操作正确。
提示符号可能原因解决斱法五常见问题及解决斱法e2测试过程中测试条被移动重新测试幵保证测试过程中测试条丌再移动e3在测试条上加血时间过早用新测试条重测等待血滴符号出现后再加血提示符号可能原因解决斱法五常见问题及解决斱法e4测试条已经用过戒被污染用新测试条重测重新测试一次e5加血量丌足用新测试条重新测试加血至充满测试窗为止e6电池电力丌足丌能进行测试更换新电池提示符号可能原因解决斱法五常见问题及解决斱法提示符号可能原因解决斱法e7校准芯片损坏更换不测试条号码一致的新校准芯片重新测试e8血糖仪电路故障请不经销商联系五常见问题及解决斱法e9血糖仪中插入了丌相匹配的校准芯片核对是否用的血糖仪作用的校准芯片及时更换幵重新测量
应激因素可能影响血糖结果:应激因素(大喜大悲、感冒发热)会导致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升高,所以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如果显示“E-6”错误信号,则不是电池电量太低,血糖仪不能继续检测操作,必须更换新电池。 医学证明末梢血糖与静脉血糖测试值之间存
检测血糖操作流程
1、去掉采血笔帽,将采血 针擦入采血针支架上,直到 擦不动为止。
控制液结果
• 控制液1结果:5.3-8.7mmol/L • 控制液2结果:9.8-15.1mmol/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木杰氏效应(Somogyi效应)是指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的现象,临床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

虽然糖尿病患者发生苏木杰氏效应的临床表现与黎明现象相同,但由于其发生机制完全不同,治疗方法也完全不同,且不可混淆。

苏木杰氏效应多发生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有些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很大,夜间出现低血糖反应,由于机体对于低血糖的保护性反应,促使胰高血糖素大量分泌,发挥升高血糖的作用,使得晨起的血糖反而很高。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会觉得胰岛素应用剂量不够,因此而增加睡前胰岛素用量,进一步造成这种低血糖后高血糖现象,使得血糖极难控制。

苏木杰氏效应与黎明现象的鉴别主要依靠对患者病情的合理评估和血糖的检测。

黎明现象的本质是胰岛素相对不足,而苏木杰氏效应正好相反,是因胰岛素相对过多而造成低血糖后引发。

检测患者血糖情况及胰岛素用量,评估胰岛素用量相对于病情是否足够,如果胰岛素用量较大就应考虑苏木杰氏效应。

凌晨的血糖检测容易发现低血糖反应,一般将凌晨2-3时作为测量点,如果此时患者血糖检测偏低,并出现饥饿、心悸、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则应考虑苏木杰氏效应。

治疗苏木杰氏效应时,可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并在睡前加餐。

长期吃降糖西药有副作用,吃了西药血糖还是不稳,这是一直困扰糖尿病患者的2大问题。

“御唐春御唐茶”成功解决了这2大难题。

其主要原料为天然名贵草本青钱柳植物和恩施的富硒茶,糖尿病人5-7天血糖开始平稳下降,不含西药,即使长期使用也无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