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杰效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和处理

合集下载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

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文章目录*一、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1. 黎明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的诊断3. 黎明现象的发生人群4. 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二、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1. 苏木杰现象的症状2.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三、如何治疗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有什么症状1、黎明现象的症状“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这一现象最初是1981年由国外学者Schmidt首先提出。

2、黎明现象的诊断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I ),同时不存在夜间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6 mmol/L)。

它应该与“Somogyi反应”鉴别。

Somogyi反应的定义是低血糖后反跳性(交感神经亢进性)高血糖,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7~8 mmol/L)同时存在夜问低血糖(或者说凌晨3时血糖5~7 mmol/L)。

3、黎明现象的发生人群黎明现象(DMDP)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亦可见于健康人群。

应该注意黎明现象(DMDP)与其它原因的清晨高血糖相鉴别,如降糖剂或夜间胰岛素(INS)不足所致夜间基础血糖升高延续至清晨的清晨高血糖、降糖剂过量所致的夜间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Somogyi现象)等。

诊断除了解患者有无乏力、心悸、饥饿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睡前尿糖及降糖剂的使用方法外,夜间每1~2小时监测一次静脉或毛细血管血糖,或用持续血糖监测仪监测夜间血糖,根据夜间血糖绘制夜间血糖曲线而作出正确诊断。

目前多采用微型试纸血糖仪监测夜间手指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微高,相关性良好。

4、为什么会出现黎明现象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增多(垂体前叶分泌生长激素是有时间节律的),生长激素是促血糖升高激素,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胰岛B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首先是黎明现象,也被称为黎明曙光。

黎明是指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刻,当天空开始有微弱的亮光出现,但太阳还没有完全露出地平线时,人们常常称之为黎明。

黎明现象是黎明时分几种不同的光线现象的总称。

黎明现象主要由大气散射、反射和折射等多种因素造成。

当太阳光线以较小的角度穿过大气层时,光线会遇到气体分子和悬浮物等大气成分,这些成分会使光线发生散射。

不同波长的光在大气中的散射程度也不同,波长较短的蓝光更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光散射较少。

因此,在黎明时分,由于大气散射使得太阳光中的蓝色光被散射到一定程度,人们看到的天空呈现出一种带有蓝色的亮光。

此外,黎明时分的光线还受到反射和折射的影响。

当太阳光线射到云层时,云层中的水滴会对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天空呈现出明亮的白色或金黄色。

有时候,太阳光线还会通过大气层的折射而使天空呈现成红色或橙色,这是由于太阳光线在大气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另一种与日出和日落时的光线散射有关的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指在日出和日落时,地平线上的太阳出现一个光环,通常呈现出红色或橙色,并伴随着一个光晕。

这种现象是由于太阳光线通过大气层更长的路径,与大气成分发生更多的散射所导致的。

太阳光线在穿过大气层时,会通过气体分子、悬浮物等成分,其中蓝色光的散射程度较强,而红色光则较少散射。

因此,在日出和日落时,太阳光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路径更长,蓝光被散射掉后,只剩下红光。

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在日出和日落时呈现出红色或橙色的原因。

苏木杰效应中的光环和光晕则是由散射光线在大气中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

当光线经过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和悬浮物时,会发生多次散射,产生出各种不同角度和波长的散射光。

这些散射光线在观察者眼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光环和光晕的效果。

总结起来,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都是由于太阳光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和散射而产生的现象。

黎明现象主要是由于大气散射、反射和折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苏木杰效应则是由于太阳光线的长路径传播和多次散射形成的。

苏木杰现象、黎明现象及处理

苏木杰现象、黎明现象及处理

苏木杰现象、黎明现象及处理苏木杰现象苏木杰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血糖不稳定,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时,反使病人血糖下降,于是他提出“有低血糖就有高血糖”的格言,从而称这种现象为苏木杰反应。

“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简单地说,也就是“低后高”现象。

它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

上文提到的李女士便是苏木杰现象导致的清晨空腹血糖升高。

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无低血糖发生,由于人体内有许多不同的激素,很多激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等,而这些激素的分泌高峰一般出现在上午5-7时(或5-9)时发生,,因此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患者黄先生便是此类情况。

糖尿病病友吃什么水果好?糖友网饮食频道内容全,文章质量高,来糖友网您不用东奔西跑。

百度搜索糖友网饮食频道为了鉴别这两个现象,我们可以监测凌晨2~3点的血糖,若发生低血糖则次日清晨的高血糖为反应性高血糖,否则为“黎明现象”,鉴别明确后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出现空腹高血糖,如何处理?学会了如何鉴别“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应该如何处理呢?“黎明现象”的处理措施(1)餐前短效胰岛素加长效胰岛素混合注射;(2)晚餐前或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

其中,在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效果最好,因为它作用高峰时间恰好可位于黎明前后,也就能充分补充黎明时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3)可将早餐前使用的胰岛素提前在早晨6时注射,以缩短高血糖持续时间;(4)应用胰岛素闭环泵治疗,可依据患者的血糖高低自动调节胰岛素输入量。

这也是目前最理想的方法,缺点是费用昂贵,无法普及。

“苏木杰现象”的处理措施(1)减少晚餐前胰岛素的用量;(2)睡前尿糖阴性或血糖接近正常水平者,可适当进食少量糖类。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或者是苏木杰现象,它有其共同的特点,也就是晚餐后血糖或者是睡前血糖基本正常,但空腹血糖偏高。

虽然这两种现象它的表现是一样,但是它发生的本质是不一样,黎明现象患者晚餐后或睡前血糖正常,但夜间没有低血糖的发生,其空腹血糖升高主要是因为凌晨升糖激素分泌过多导致。

而苏木杰现象是因为夜间出现了低血糖,然后反跳性的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这两种现象处理的措施也是不同,对于黎明现象患者来说,我们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应用其他胰岛素,这时候可以加用长效胰岛素来治疗。

而对于苏木杰现象,我们在应用胰岛素或者是降糖药物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减少晚餐前的胰岛素剂量,或者是降糖药物的剂量来调整血糖。

国外学者Somogyi(苏木吉)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甚至不降反升,此时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反而能使患者血糖下降,于是他把这种低血糖后血糖反跳升高的现象称为“苏木吉反应”(又叫“苏木杰现象”)。

“苏木吉现象”常常表现为夜间低血糖,而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其血糖变化具有“低后高”的特点(与我们前面介绍的“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不同),它主要是由于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使用过量、晚餐进食量不足或晚饭后活动量过大而导致夜间发生低血糖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
升高。

广义地讲,一天当中任何时间发生的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都属于“苏木吉现象”,而不仅仅局限于凌晨低血糖后引起早晨反跳性高血糖。

六种糖尿病人容易发生黎明现象等

六种糖尿病人容易发生黎明现象等

六种糖尿病人容易发生黎明现象李长玉于松明黎明现象指的是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3点左右血糖开始升高持续至上午8~9时,此种清晨高血糖表现称黎明现象。

血糖升高主要原因是胰岛功能低下,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敏感性降低,不能对抗午夜体内分泌的生长激素、皮质醇等的升糖作用所致。

要预防凌晨高血糖的发生,必须要了解哪些病人容易发生黎明高血糖现象,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降糖药用量不足常见原因是晚餐前或睡觉前的降糖药物剂量不足,不能有效地把夜间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早期部分病人胰岛素抵抗严重,胰岛素抵抗指数,即空腹胰岛素(微单位/毫升)×空腹血糖(毫摩尔/升)÷22.5>3.0。

特别是合并有肝脏胰岛素抵抗的病人,肝脏的肝糖原分解与肝糖异生增加。

葡萄糖利用减少,导致血糖升高,致使早6~9时发生血糖增高的黎明现象。

胰岛素注射时间与血糖波动不同步不少病人为了省事,乐意接受一日两次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这种方法常见的缺点是对下午和后半夜的血糖控制不好。

有的病人害怕夜间发生低血糖,有意将晚餐前的胰岛素减少也是造成黎明现象的原因之一。

患病年龄较轻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内分泌功能比较活跃,夜间能分泌较多的生长激素、皮质激素对抗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而容易引起凌晨血糖升高。

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糖尿病人胰岛细胞功能缺损是导致黎明现象的根本原因。

如1型糖尿病或严重的2型糖尿病人很容易发生黎明现象。

皮质醇、生长激素增高的病人如单纯性肥胖、抑郁症、服用激素、肝硬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进食高蛋白食物;反复低血糖反应和应急状态,如急性心梗、脑出血、大手术后,特别是糖尿病白内障手术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病人等,容易发生黎明现象。

清晨空腹血糖增高的治疗空腹高血糖不仅见于黎明现象,还可见于用胰岛素过量引起的苏木杰效应的病人。

这种病人多是由于胰岛素应用过量导致低血糖,低血糖会刺激体内的胰升糖素、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对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从而使清晨空腹血糖增高。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区别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区别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区别引言: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令人着迷的现象,其中两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

尽管它们听起来相似,但实际上它们具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深入探讨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之间的区别。

一、概念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源自于俄罗斯,苏木杰是一个位于东西伯利亚平原中的市镇。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极寒的冬季,当气温达到极低点时,空气湿度很高。

在这种条件下,当将开瓶饮料或水倒入锅中时,水会迅速变成冰。

这一现象令人惊叹,因为冰化的速度在极低温下表现出了特殊的物理性质。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是指在早晨的日出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自然景观。

在这段时间内,天空呈现出美丽的深蓝色、紫色和橙红色。

这种现象由太阳射线在大气中的散射所引起,太阳尚未完全升起,天空逐渐亮起,形成了这一令人心醉的景象。

二、观察条件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主要发生在极寒的冬季,而且空气湿度相对较高。

当环境温度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时,即使是将热汤倒入锅中,也会迅速凝固为冰。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通常发生在早晨的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太阳尚未升起但晨曦已经开始照射大地。

这个时期通常持续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天空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

三、物理原理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的背后是冷凝和结冰的物理过程。

当水在接触到非常冷的物体时,冷凝作用会使水分子凝结为冰晶体。

而在极低温度下,这种凝结过程会非常迅速,几乎可以瞬间发生。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散射现象。

太阳射线的波长越长,散射效果就越弱。

而在黎明时分,太阳射线穿过大气层时呈现出更长的波长,这使得蓝色和紫色的光被更有效地散射,而橙色和红色的光会被更强烈地传播和照射。

四、气象条件1.苏木杰现象:苏木杰现象通常需要极寒的温度,通常在零下20摄氏度甚至更低的环境下才能出现。

此外,湿度也是形成苏木杰现象的关键因素,只有当湿度足够高时,水分子在瞬间结冰的过程才会发生。

2.黎明现象:黎明现象对温度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而是更多受到大气中的尘埃和湿度的影响。

糖尿病“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

糖尿病“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

糖尿病“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是糖尿病患者两种常见的临床表现。

它们都可使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的症状,因此很多人会将二者混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正确区分这两种现象对他们更好地治疗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氏反应呢?1.什么是黎明现象张阿姨今年65岁,患糖尿病已经3年了。

3年来,她一直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病情控制得很好。

但这两天,张阿姨在早餐前的空腹血糖一直很高。

老伴发现她的这种情况后,立即把她送到医院进行诊治。

在医院做了检查后,医生告诉张阿姨,她出现了“黎明现象”,只要在晚上睡觉前注射1剂中效胰岛素或加服1片二甲双胍,就可有效地控制早餐前的空腹血糖水平。

黎明现象是一种自然的人体生理性反应,因此正常人也可能会出现这种现象。

人体内升糖激素的分泌量从凌晨3点左右开始逐渐增多,到早上8点钟时可达到高峰,从而会使人出现早晨空腹血糖升高的情况,这就是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能与午夜过后人体内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等)逐渐增多有关。

此时,为了对抗血液中逐渐增多的胰岛素拮抗激素,人体需要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但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已出现了胰岛细胞功能缺损的情况,不能相应地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因此就出现了黎明现象。

血糖波动和高血糖所造成的糖代谢紊乱是诸多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始动因素。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自身存在黎明现象,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治疗。

2.什么是苏木杰氏反应李大爷今年67岁,患糖尿病已经6年了。

最近,李大爷在早餐前的空腹血糖一直较高,到了晚上还会出现心慌、乏力、头晕等症状。

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认为他出现了“苏木杰氏反应”,让他在每天晚上睡觉前适当地吃点东西。

李大爷想,我早晨的血糖已经很高了,如果晚上再吃东西不是“火上浇油”嘛。

于是,他非但没有在睡前吃东西,还自作主张地将晚餐前的胰岛素剂量加大。

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2020年4月临床医学DOI :10.19347/ki.2096-1413.202010041作者简介:郭少敏(1982-),女,汉族,甘肃陇西人,主治医师,硕士。

研究方向:慢性病与营养。

*通讯作者:陈宁,E-mail :****************.糖尿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2011年全球已有3.7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有约5.5亿[1]。

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代表性样本中糖尿病的估计患病率为11.6%,前驱糖尿病患病率为50.1%[2]。

根据这一结果,预测中国糖尿病患者可能多达1.139亿,前驱糖尿病患者为4.934亿[2-3],表明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中国公共卫生的重要因素。

基于血糖监测制定治疗方案、管理患者生活方式可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从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已经连续发布多版《中国血糖检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5],通过血糖监测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动态血糖监测已经成为重要的血糖监测补充方法。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于2017年发布了《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7年版)》[6],继续推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规范应用和临床研究。

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区别于传统血糖监测技术的优势在于,以组织间液作为检测对象,监测时间可持续72h 或更长,用较少痛苦的方式对患者整体的血糖水平进行全面监测。

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可以识别导致糖尿病控制不良的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7]。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分,由于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胰岛素不足,从而导致的清晨高血糖状态;苏木杰现象是由于夜间发生低血糖,刺激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继而发生反跳性高血糖状态[8-10]。

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一、黎明现象是胰岛素用量不足,血糖“高后高”苏木杰现象是胰岛素用量过大,血糖“低后高”两者都是凌晨后到早上血糖持续升高二.何谓“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如果把一天连续测得的糖尿病人血糖值,连接画成图,就会发现: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天有两个高峰。

第一个,从凌晨4点开始,血糖逐渐上升,到早晨7、8点钟升至高峰,这种在黎明发生血糖增高的现象,称为‘黎明现象’(DMDP)。

即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第二个血糖高峰,出现在下午4、5点钟,约是黄昏时候,有专家称之为‘黄昏现象’。

有些病人‘黄昏现象’出现较晚,为睡前高血糖。

即通常认为,经常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血糖1.0-2.0mmol /l者,应考虑有“黄昏现象”;但也有的患者“黄昏现象”发生较晚,表现是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血糖。

诊断时需排除饮食、运动、情绪和低血糖等因素的影响。

三.为何会发生“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1.生糖激素:我们把能促使人体血糖升高的一些内分泌激素统称为生糖激素,如:血清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皮质醇、胰高糖素等。

生糖激素从0点分泌开始增加,至早晨4~6点到高峰;下午5~7点出现第二个分泌高峰。

与‘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发生时间大致相一致。

在正常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会随着生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以保证血糖的正常。

可是,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地抵消生糖激素引起的生糖作用。

这种胰岛素分泌与生糖激素的分泌不协调,是产生‘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表明DMDP患者清晨血清GH水平升高为DP的主要原因,有人发现健康老年人GH分泌明显减少,其基础分泌仅为青年人的30%,且无明显DP发生。

2.用药因素:前一晚用药剂量不够,或服药时间过早,亦容易产生‘黎明现象’。

3.“苏木杰反应”:指的是前一天夜里发生低血糖,机体会自动“开启”升糖机制,导致血糖升高。

对“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怎样鉴别与治疗

对“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怎样鉴别与治疗

对“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怎样鉴别与治疗“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是糖尿病患者两个常见的以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病理现象。

这两种病理现象的症状虽然十分相似,但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

很多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将这两种现象相混淆,一发现自己早晨的空腹血糖升高,就盲目地加大胰岛素或降糖药的用量,从而导致低血糖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正确区分这两种病理现象对他们安全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久前的一天,我在医院值夜班。

天蒙蒙亮时,急症室打来电话请我速去会诊。

我急匆匆地赶到急症室,只见病床上躺着一位中年男子,他脸色苍白、大汗淋漓、神志不清。

患者的妻子告诉我,她丈夫在3年前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由于服用降糖药效果不佳,他在半年前改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前不久,他在家中自测血糖时,发现其早晨的空腹血糖有些偏高,就自作主张地将晚上睡觉前使用的中效胰岛素用量增加了两个单位。

在此后的几天里,他每晚都会做噩梦,而且出很多的汗。

昨天,他又复查了一次血糖,结果发现其早晨的空腹血糖非但没下降,反而比上次又升高了一些。

他因此认为自己的胰岛素用量还是不足,于是在昨晚又将中效胰岛素的用量增加了两个单位。

结果今天凌晨4点左右,家人在起夜时发现他全身出冷汗,昏迷不醒,于是,连忙将他送来我院。

听了患者妻子的介绍后,我判断,患者很可能是患了由低血糖引起的昏迷。

而随后的化验结果也证实了我的判断。

于是,我马上让护士给患者静脉推注葡萄糖。

半个小时后,患者逐渐清醒过来,一直在旁守候的家人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苏醒后的患者除了对我表示感谢之外,又向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他说:“我的空腹血糖有些偏高,我把晚上睡觉前胰岛素的用量增加一点有什么不妥?怎么会引起如此严重的低血糖呢?”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过早晨空腹血糖升高的经历,其原因有很多。

在临床上,能引起早晨空腹血糖升高的最常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苏木杰反应”,另一是“黎明现象”。

糖尿病"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

糖尿病"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

者 , 午夜不会 发生低血糖 。 在
而 糖 尿 病 患 者 在 出 现 苏 木 杰
苏 木 杰 氏 反 应 是 指 糖 尿
生 严 重 低 血 糖 若 超 过 2个 小 时 , 可使 脑 组 织 出现 不 可逆 就 的 损 伤 , 间 再 长 一 些 , 会 时 就 引起 死 亡 。 因此 , 血 糖 的危 低
是 黎 明 现 象 。黎 明 现 象 发 生
状 , 因此 很 多 人 会 将 二 者 混 淆 。对于糖 尿 病 患者来 说 , 正 确 区分 这 两 种 现 象 对 他 们 更
好 地 治 疗 糖 尿 病 有 着 重 要 的
但糖 尿病患者 ( 尤其 是 胰 岛
素依 赖 型 糖 尿 病 患 者 )已 出
现 _ 岛 细胞 功 能 缺 损 的情 r胰 况 ,不 能相 应 地 增 加 胰 岛素 的分 泌 ,因此 就 出现 了黎 明 现 象 。血 糖 波 动 和 高 血 糖 所
意义 。那 么 , 么 是黎 明现 象 什
和苏 木 杰 氏反应 呢?
的原 因 可 能 与 午 夜 过 后 人 体 内胰 岛 素 的 拮 抗 激 素 ( 生 如
1什 么 是 黎 明现 象 .
张 阿姨 今 年 6 5岁 ,患糖 尿 病 已经 3年 了。3年 来 , 她

造 成 的糖 代 谢 紊 乱 是 诸 多 糖
尿 病 并 发 症 发 生 和 发展 的 始 动 因素 。 因此 , 糖尿 病 患者一
旦 发 现 自身 存 在 黎 明 现 象 , 就 要 在 医生 的指 导 下 进 行 积
糖 尿 病 患 者之杰 氏反 应 和黎 明现 象
、 糖尿 病 患者 两种 常 见 是 黎 明现 象 是 一 种 自然 的 人 体 生 理 性 反 应 ,因此 正 常 人也可 能会 出现这 种 现象 。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
一、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二、苏木杰现象如何处理三、黎明现象如何处理四、区分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的意义
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有什么不同苏木杰于20世纪30年代发现胰岛素用量过大可导致糖尿病血糖不稳定,当减少胰岛素用量时,反使病人血糖下降,于是他提出“有低血糖就有高血糖”的格言,从而称这种现象为苏木杰反应。

“苏木杰现象”表现为夜间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简单地说,也就是“低后高”现象。

它主要是由于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导致夜间低血糖反应后,机体为了自身保护,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具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如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分泌增加,血糖出现反跳性升高。

上文提到的李女士便是苏木杰现象导致的清晨空腹血糖升高。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夜间无低血糖发生,由于人体内有许多不同的激素,很多激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等,而这些激素的分泌高峰一般出现在上午5-7时(或5-9)时发生,因此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患者黄先生便是此类情况。

1、苏木杰现象是指夜间低血糖以后造成的血糖反跳性升高。

黎明现象是指由于凌晨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过多导致血糖升高。

2、查全天的血糖谱:包括空腹+3餐后,睡前+凌晨2点血糖,如果凌晨2点血糖也高,提示有可能是黎明现象,如果2点血糖低,空腹高,提示苏木杰反应,这个时候,胰岛素是需要减量的。

3、苏木杰反应是指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的现象,多是夜间低血糖,晨起高血糖;黎明现象是指晨起高血糖,午夜并无低血糖发生,不存在低。

正常人有黎明现象吗

正常人有黎明现象吗

正常人有黎明现象吗
一、正常人有黎明现象吗二、黎明现象是什么三、黎明现象如何治疗
正常人有黎明现象吗1、“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

2、黎明现象多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亦可见于健黎明现象康人群所以正常人也可能出黎明现象.黎明现象是什么1、糖尿病“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分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其基本特点是患者的血糖昼夜曲线发生了变化,即患者的血糖没有在午夜轻微下降,而在黎明时分(清晨5时左右)却明显升高。

目前,出现糖尿病“黎明现象”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医学专家们普遍认为,在黎明时分,糖尿病患者体内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等)的分泌量会有所增加,由此可促进患者的肝糖原大量地合成并释放入血,从而可导致其血糖水平迅速升高。

此时,由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功能缺损,不能相应地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所以就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黎明时分对血糖的利用率处在一种极低水平的状态,这也会进一步促使其血糖的升高。

2、因为多在黎明时出现高血糖,故称为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过后体内生长激素增多,血液中生长激素水平升高,血糖升高,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胰岛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缺损,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凌晨血糖显着升高。

2型糖尿病患者中亦可发生。

糖尿病的黎明现象与苏木杰现象

糖尿病的黎明现象与苏木杰现象

糖尿病的黎明现象与苏木杰现象
周志鹏
【期刊名称】《江苏卫生保健:今日保健》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黄先生最近早餐前空腹血糖增高,且三餐后血糖增高也很显著,住院后多次查凌晨3时血糖,都很高。

医生嘱他在白天降糖药的基础上,睡前加注中效胰岛素,并让他睡前加餐(半杯牛奶和两片饼干),很快控制了清晨高血糖。

【总页数】1页(P15)
【作者】周志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糖尿病"苏木杰反应"与"黎明现象" [J], 黄柯
2.糖尿病"苏木杰氏反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与处理 [J], 王雄新
3.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 [J], 王维新
4.糖尿病的“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 [J],
5.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J], 郭少敏; 陈宁; 穆沛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区别

如何区分?“黎明现象”和“苏木吉反应”在临床上都表现为早晨空腹血糖升高,但两者病因不同,处理迥异,故需仔细鉴别。

为了鉴别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可以采取半夜多次测定血糖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患者可从夜间0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1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晨。

如果夜间未曾有低血糖发生(血糖>3.9mmol/L),血糖在凌晨后逐渐升高,则为“黎明现象”;如果在黎明前后曾经发生过低血糖(≤3.9mmol/L),继而血糖反跳升高,则为“苏木吉反应”。

由于午后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导致黄昏前后(下午四五点钟)血糖升高的现象,称之为“黄昏现象”。

鉴于饮食、运动及情绪变化也会导致黄昏血糖升高,故在诊断“黄昏现象”时,不仅要排除午后低血糖,还要排除上述因素的影响。

处理方法:1.黎明现象的处理方法(1)采取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糖友,可以选择在睡前口服二甲双胍缓释片(0.5~1.0g),也可以睡前口服赛庚啶,后者可抑制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当然,也可以将上述两种药物联用。

(2)采取胰岛素治疗的糖友,有两种方法选择:一种方法是在睡前加用中、长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效果似乎最好,因为它的药效高峰恰好能覆盖黎明前后这段时间;另一种方法是,适当增加晚餐前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的用量,但一定要在睡前少量加餐。

(3)应用胰岛素泵治疗,通过适当调高黎明前后胰岛素的基础输注率,可有效控制黎明后血糖升高,这也是目前控制黎明现象最理想的方法。

2.黄昏现象的处理方法(1)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可将午餐分两次吃,避免一次用餐引起血糖过高;下午3点左右适当运动30~60分钟,辅助降低血糖;此外,午间睡眠不好也可引起“黄昏现象”,应注意调整。

(2)可在原来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午餐时加服一片(0.5g)二甲双胍(或二甲双胍缓释片);也可以根据“黄昏现象”出现的早、晚,在午餐前注射短效或中效胰岛素。

(3)采用胰岛素泵治疗,通过适当上调午后时段胰岛素基础率是解决“黄昏现象”最佳方法。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肖正华:黎明现象和Somogyi反应两者结果一样原因相反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肖正华:黎明现象和Somogyi反应两者结果一样原因相反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肖正华:黎明现象和Somogyi反应两者结果一样原因相反核心提示:黎明现象和Somogyi反应,它们都表现为早餐空腹血糖增高,其实都是治疗不恰,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后果,必须尽可能地予以消除,因为这两种现象对病人的健康均十分有害。

但是,如何鉴别黎明现象和Somogyi反应?它们的病因机理有区别吗?又该如何预防黎明现象和Somogyi反应的出现呢?糖尿病患者大都知道,无论是血糖过高还是过低,若不进行治疗都会在短期内导致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例如:黎明现象和Somogyi反应,它们都表现为早餐空腹血糖增高,其实都是治疗不当、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后果,必须尽可能地予以消除,因为这两种现象对病人的健康均十分有害。

但是,如何鉴别黎明现象和Somogyi反应?它们的病因机理有区别吗?又该如何预防黎明现象和Somogyi反应的出现呢?为此,39健康网的编辑特意采访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肖正华。

专家简介:肖正华,主任医师,广州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内分泌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骨质疏松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州市内分泌学会常委。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及《广州医学院学报》特约审稿专家。

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基础与临床工作。

39健康网:导致黎明现象和Somogyi反应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在病因机理方面有何区别?肖正华:虽然黎明现象和Somogyi反应两者的结果是一样的,表现都是清晨的空腹血糖增高,但两者的病因却恰恰相反。

一个本身是高血糖状态,一个是低血糖后变成的高血糖状态。

具体说来就是,黎明现象是一直高血糖持续状态,特别是早晨时血糖更高;而Somogyi 反应则是曾在检测之前某个时间点出现过一次比较严重的低血糖,然后在患者无察觉的情况下血糖反应性增高而导致的高血糖。

但是因为Somogyi反应的低血糖情况一般发生在患者睡眠中,所以对出现的低血糖感觉如:饥饿、发慌、出冷汗、很紧张等交感神经系统反应觉察不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木杰效应和黎明现象的鉴别和处理
清晨空腹血糖在什么水平算偏高呢?60岁以下的患者,空腹血糖的目标宜控制在4.4~7.0mmol/L,超过7.0mmol/L就属于高血糖;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空腹血糖目标值的上限可放宽至8.0~9.0mmol/L,超过9.0mmo/L就属于高血糖。

如何鉴别“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可从凌晨零点开始,每隔2小时测1次血糖,直至第二天早餐前。

如果患者在黎明前后均出现低血糖(血糖小于或等于 3.9mmol/L),就说明其出现的空腹血糖升高的现象是“苏木杰效应”。

如果患者在夜间没有出现低血糖,而是血糖逐渐升高,其出现的空腹血糖升高就是“黎明现象”。

苏木杰现象:
“苏木杰效应”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出现低血糖时,身体会启动保护机制,体内的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引起继发性高血糖,这就是“苏木杰效应”。

这种效应可使清晨的空腹血糖随之升高。

出现“苏木杰效应”的患者,有时并无心慌、出冷汗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且处于睡眠之中,一旦发生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此时应该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以避免凌晨低血糖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