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

合集下载

2.3.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共25张PPT)

2.3.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共25张PPT)

B.20°
C.25°
D.15°
夯实基础·巩固练
5.如图,在△ABC中,AB=AC,AD⊥BC于点D,
DE⊥AB于点E,DF⊥AC于点F,下列结论:
①∠BAD=∠CAD;②BD=CD;
③AD上任意一点到AB,AC的距离相等;
④若点P在直线AD上,则PB=PC.
其中正确的是( D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整合方法·提升练
(2)由(1)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 距离相等.问:如果DE,DF分别是∠ADB,∠ADC的平分 线,它们还相等吗?
整合方法·提升练
解:相等.理由如下.
由(1)知 AD⊥BC,∠BAD=∠CAD,∴∠ADB=∠ADC=90°.
∵DE,DF 分别是∠ADB,∠ADC 的平分线,
夯实基础·巩固练
10.作一个等腰三角形,使它的底边长为2.1 cm,顶角的平 分线长为2.4 cm.
解:如图. (1)作线段BC=2.1 cm. (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于D. (3)在射线DE上截取DA=2.4 cm. (4)连结AB,AC,则△ABC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整合方法·提升练
浙教版 八年级上
第2章 特殊三角形
第3节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
习题链接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C
2D
3A
4D 5D 6C
答案显示
7B 8 37° 9 130°或90°
习题链接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0 步骤见习题,图略
答案显示
(1)证明见习题 14 (2)相等,理由见习题
整合方法·提升练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教案2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教案2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教案2一. 教材分析《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已经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这些定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对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培养学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合作学习: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等腰三角形模型、直尺、量角器。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然后,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同时,解释这些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等腰三角形模型,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等腰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解决。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定理等腰三角形是指具有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在几何学中,等腰三角形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定理。

本文将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定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是指具有两条边的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若AB=AC,则∠B=∠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底边上的角)两个相等。

证明:由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可知,AB=AC,再加上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性质,可得∠A+∠B+∠C=180度。

由于∠A=∠B=∠C,所以∠B+∠B+∠B=180度,即3∠B=180度,所以∠B=∠C=60度。

2. 等腰三角形的高(从顶点到底边的垂直线段)和斜边的中线相等。

证明:作等腰三角形ABC的高AD和BC的中线DE。

首先证明AD=DE。

由于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B=∠C=60度。

又因为∠DAB和∠DEC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所以∠DAB=∠DEC=60度。

因此,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性质可知,∠DAB+∠BAD+∠BDA=180度,即60度+∠BAD+90度=180度,解得∠BAD=30度。

同理,∠DCE=30度。

再考虑三角形ABD和DEC,由于∠BAD=∠DCE=30度,∠DAB=∠DEC=60度,所以根据AA相似性质可知,∠ABD=∠DEC,故两个三角形相似。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D/DE=BD/EC=AB/DC=1/2。

又已知BD=DC,所以AD=DE。

3. 等腰三角形的对顶角(顶点所对的两边的角)相等。

证明: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已知∠B=∠C,∠BAC是三角形内角和,即∠BAC+∠CAB+∠ABC=180度,即2∠B+∠ABC=180度,解得∠ABC=180度-2∠B。

同理,∠ACB=180度-2∠C。

由于∠B=∠C,所以∠ABC=∠ACB。

因此,等腰三角形的对顶角相等。

二、等腰三角形的定理1. 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平分线是高和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的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3、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的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度数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到两条腰的距离相等。

5、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说课稿2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说课稿2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这一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包括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另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需要引导和培养,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为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尝试解决相关问题。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通过实例演示和证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课时含答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课时含答案

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一)A组1.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D平分∠ABC,∠A=36°,则∠1的度数为(C)A.36°B.60°C.72°D.108°(第1题)(第2题)2.如图,在△ABC中,AB=AC,∠A=30°,AB的垂直平分线l交AC于点D,则∠CBD的度数为(B)A.30°B.45°C.50°D.75°3.如图,在△ABC中,AB=AC,过点A作AD∥BC.若∠1=70°,则∠BAC的度数为(A)A.40°B.30°C.70°D.50°(第3题)(第4题)4.如图,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BD,CE交于点O,且BD交AC于点D,CE交AB于点E.某同学分析图形后得出以下结论:①△BCD≌△CBE;②△BAD≌△BCD;③△BDA≌△CEA;④△BOE≌△COD;⑤△ACE≌△BCE.上述结论一定正确的是(D)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③④(第5题)5.如图,在△ABC中,D为AB上一点,E为BC上一点,且AC=CD=BD=BE.若∠A=50°,则∠CDE的度数为(D)A.50°B.51°C.51.5°D.52.5°(第6题)6.如图,在△ABC中,AB=AC,BD⊥AC,∠ABC=72°,求∠ABD的度数.【解】∵AB=AC,∠ABC=72°,∴∠ACB=∠ABC=72°,∴∠A=36°.∵BD⊥AC,∴∠ABD=90°-36°=54°.(第7题)7.如图,将△ADE沿DE折叠,点A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A′处.若D为AB边的中点,∠B=50°,求∠BDA′的度数.【解】∵D是AB的中点,∴BD=AD.由折叠的性质,得A′D=AD,∴BD=A′D.∴∠BA′D=∠B=50°.∵∠B+∠BA′D+∠BDA′=180°,∴∠BDA′=180°-∠B-∠BA′D=80°.(第8题)8.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AD=AE,∠BAD=28°,求∠EDC的度数.【解】∵AB=AC,∴∠B=∠C.同理,∠ADE=∠AED.设∠EDC=α,∠C=β,则∠ADE=∠AED=∠EDC+∠C=α+β,∠ADC=∠ADE+∠EDC=α+β+α=2α+β.∵∠ADC=∠BAD+∠B=28°+β,∴2α+β=28°+β,∴α=14°,即∠EDC=14°.B组(第9题)9.如图,在△PAB中,PA=PB,M,N,K分别是PA,PB,AB上的点,且AM =BK,BN=AK.若∠MKN=44°,则∠P的度数为(D)A.44°B.66°C.88°D.92°【解】∵PA=PB,∴∠A=∠B.在△AMK 和△BKN 中,∵⎩⎪⎨⎪⎧AM =BK ,∠A =∠B ,AK =BN ,∴△AMK ≌△BKN (SAS ).∴∠AMK =∠BKN . ∵∠MKB =∠MKN +∠BKN =∠A +∠AMK , ∴∠A =∠MKN =44°, ∴∠P =180°-∠A -∠B =92°.10.如图,已知AB =A 1B ,A 1B 1=A 1A 2,A 2B 2=A 2A 3,A 3B 3=A 3A 4,….若∠A=70°,则∠B n -1A n A n -1的度数为(C)(第10题)A . ⎝⎛⎭⎫702n °B . ⎝ ⎛⎭⎪⎫702n +1°C . ⎝ ⎛⎭⎪⎫702n -1°D . ⎝ ⎛⎭⎪⎫702n +2°【解】 在△ABA 1中,∵∠A =70°,AB =A 1B , ∴∠BA 1A =∠A =70°.∵A 1A 2=A 1B 1,∠BA 1A 是△A 1A 2B 1的外角, ∴∠B 1A 2A 1=∠BA 1A2=35°.同理,∠B 2A 3A 2=12∠B 1A 2A 1=∠BA 1A 22,∠B 3A 4A 3=12∠B 2A 3A 2=∠BA 1A 23,…, ∴∠B n -1A n A n -1=∠BA 1A 2n -1=⎝ ⎛⎭⎪⎫702n -1°.11.如图,在△ABC 中,分别以AC ,BC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CD 和等边三角形BCE ,连结AE ,BD 交于点O ,求∠AOB 的度数.(第11题)【解】设AC与BD交于点H.∵△ACD,△BCE都是等边三角形,∴CD=CA,CB=CE,∠ACD=∠BCE=60°,∴∠DCB=∠ACE,∴△DCB≌△ACE(SAS),∴∠CDB=∠CAE.又∵∠DCH+∠DHC+∠CDB=180°,∠AOH+∠AHO+∠CAE=180°,∠DHC=∠AHO,∴∠AOH=∠DCH=60°.∴∠AOB=180°-∠AOH=120°.12.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两条高线,BD与CE相交于点O.(1)求证:OB=OC.(2)若∠ABC=70°,求∠BOC的度数.(第12题)【解】(1)∵AB=AC,∴∠ABC=∠ACB.∵BD,CE是△ABC的两条高线,∴∠BEC=∠CDB=90°.又∵BC=CB,∴△BEC≌△CDB(AAS),∴BE =CD .又∵∠BOE =∠COD ,∠BEO =∠CDO =90°, ∴△BOE ≌△COD (AAS ), ∴OB =OC . (2)连结DE .∵∠ABC =70°,AB =AC , ∴∠A =180°-2×70°=40°.∵∠A +∠AED +∠ADE =180°,∠OED +∠ODE +∠DOE =180°, ∴∠A +∠AEO +∠ADO +∠DOE =360°. 又∵∠AEO =∠ADO =90°, ∴∠A +∠DOE =180°,∴∠BOC =∠DOE =180°-40°=140°.(第13题)13.如图,在△ABC 中,已知BC =AC ,∠BAC 的外角平分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D .若∠ADC =12∠CAD ,求∠ABC 的度数.(第13题解)【解】 如解图,设∠ABC =x ,∠CAD =y , 则∠ACD =2x ,∠ADC =12∠CAD =12y ,∴⎩⎪⎨⎪⎧x +2y =180°,2x +32y =180°,解得⎩⎪⎨⎪⎧x =36°,y =72°.∴∠ABC =36°.数学乐园14.(1)已知在△ABC 中,∠A =90°,∠B =67.5°,请画一条直线,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请你选用下面给出的备用图,把所有不同的分割方法都画出来.只需画图,不必说明理由,但要在图中标出相等两角的度数).(2)已知在△ABC 中,∠C 是其最小的内角,过顶点B 的一条直线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了两个等腰三角形,请探求∠ABC 与∠C 之间的关系.(第14题)导学号:91354010【解】 (1)如解图①②(共有2种不同的分割法).(第14题解)(第14题解③)(2)设∠ABC =y ,∠C =x ,过点B 的直线交边AC 于点D . 在△DBC 中,①若∠C 是顶角,如解图③,则∠CBD =∠CDB =90°-12x ,∠A =180°-x -y . 故∠ADB =180°-∠CDB =90°+12x >90°,此时只能有∠A =∠ABD ,即180°-x -y =y -⎝⎛⎭⎫90°-12x ,∴3x +4y =540°,∴∠ABC =135°-34∠C .②若∠C 是底角,第一种情况:如解图④,当DB =DC 时,∠DBC =x .在△ABD 中,∠ADB =2x ,∠ABD =y -x .若AB =AD ,则2x =y -x ,此时有y =3x ,∴∠ABC=3∠C.若AB=BD,则180°-x-y=2x,此时有3x+y=180°,∴∠ABC=180°-3∠C.若AD=BD,则180°-x-y=y-x,此时有y=90°,即∠ABC=90°,∠C为小于45°的任意锐角., ④), ⑤)(第14题解)第二种情况:如解图⑤,当BD=BC时,∠BDC=x,∠ADB=180°-x>90°,此时只能有AD=BD,∴∠A=∠ABD=12∠BDC=12∠C<∠C,这与题设∠C是最小角矛盾.∴当∠C是底角时,BD=BC不成立.综上所述,∠ABC与∠C之间的关系是∠ABC=135°-34∠C或∠ABC=3∠C或∠ABC=180°-3∠C或∠ABC=90°(∠C是小于45°的任意锐角).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二)A组1.如图,在△ABC中,AB=AC,AD⊥BC,垂足为D.若∠BAC=64°,则∠BAD 的度数为__32°__.,(第1题)),(第2题))2.如图,在△ABC中,AB=AC,AD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BC=6,∠B =65°,则BD=__3__,∠ADB=__90°__,∠BAC=__50°__.3.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BAD=35°,则∠C的度数为(C)A.35°B.45°C.55°D.60°,(第3题)),(第4题)) 4.如图,在△ABC中,AB=AC=6,AD⊥BC,垂足为D,CD=4,则△ABC的周长为(B)A.18 B.20C.22 D.24(第5题)5.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DE⊥AB于点E,DF⊥AC于点F,则DE=DF,请说明理由.【解】连结AD.∵AB=AC,D为BC的中点,∴∠BAD=∠CAD.∵DE⊥AB,DF⊥AC,∴DE=DF.(第6题)6.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作∠ABE=∠ABD,且BE=DC,连结AE.求证:AB平分∠EAD.【解】∵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BD=DC,AD⊥BC.又∵BE=DC,∴BD=BE.又∵∠ABD=∠ABE,AB=AB,∴△ABD≌△ABE(SAS),∴∠BAD=∠BAE,即AB平分∠EAD.(第7题)7.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BC的平分线BG分别交AD,AC于点E,G,EF⊥AB,垂足为F.求证:EF=ED.【解】∵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D⊥BC.又∵BG平分∠ABC,EF⊥AB,∴EF=ED.B组(第8题)8.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BC,AC上的点,若AB=AC,AD=AE,则(B)A.当∠B为定值时,∠CDE为定值B.当α为定值时,∠CDE为定值C.当β为定值时,∠CDE为定值D.当γ为定值时,∠CDE为定值【解】∵AB=AC,∴∠B=∠C.∵AD=AE,∴∠ADE=∠AED=γ.∵∠AED=∠C+∠CDE,∠ADC=∠B+α,即γ=∠C+∠CDE,γ+∠CDE=∠B+α,∴2∠CDE=α.9.如图,∠BOC=9°,点A在OB上,且OA=1,按以下要求画图:以点A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C于点A1,得第一条线段AA1;再以点A1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B于点A2,得第二条线段A1A2;再以点A2为圆心,1为半径向右画弧交OC于点A3,得第三条线段A2A3……这样一直画下去,最多能画__9__条线段.(第9题)【解】由题意可知:AO=A1A,A1A=A2A1,…,则∠AOA1=∠OA1A,∠A1AA2=∠A1A2A,….∵∠BOC=9°,∴∠A1AB=2∠BOC=18°.同理可得∠A 2A 1C =27°,∠A 3A 2B =36°,∠A 4A 3C =45°,∠A 5A 4B =54°,∠A 6A 5C =63°,∠A 7A 6B =72°,∠A 8A 7C =81°,∠A 9A 8B =90°,∴第10个三角形将有两个底角等于90°,不符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故最多能画9条线段.10.如图,在△ABC 中,AB =AC ,D 是BC 的中点,BF ⊥AC 于点F ,交AD 于点E ,∠BAC =45°.求证:△AEF ≌△BCF .(第10题)【解】 过点F 作FG ⊥AB 于点G .∵∠BAC =45°,BF ⊥AF ,∴∠ABF =45°.∵FG ⊥AB ,∴∠AGF =∠BGF =90°.在△AGF 和△BGF 中,∵⎩⎪⎨⎪⎧∠GAF =∠GBF =45°,∠AGF =∠BGF ,GF =GF ,∴△AGF ≌△BGF (AAS ),∴AF =BF .∵AB =AC ,D 是BC 的中点,∴AD ⊥BC ,∴∠EAF +∠C =90°.∵BF ⊥AC ,∴∠AFE =∠BFC =90°,∠CBF +∠C =90°,∴∠EAF =∠CBF .在△AEF 和△BCF 中,∵⎩⎪⎨⎪⎧∠EAF =∠CBF ,AF =BF ,∠AFE =∠BFC ,∴△AEF ≌△BCF (ASA ).(第11题)11.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BC 于点D ,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1)求证:DE =DF .(2)问:如果DE ,DF 分别是∠ADB ,∠ADC 的平分线,那么它们还相等吗?【解】 (1)∵AB =AC ,AD ⊥BC ,∴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DE =DF .(2)相等.理由如下:由(1)知AD ⊥BC ,∠DAE =∠DAF ,∴∠ADB =∠ADC =90°.∵DE ,DF 分别是∠ADB ,∠ADC 的平分线,∴∠ADE =12∠ADB ,∠ADF =12∠ADC ,∴∠ADE =∠ADF .在△ADE 和△ADF 中,∵⎩⎪⎨⎪⎧∠DAE =∠DAF ,AD =AD ,∠ADE =∠ADF ,∴△ADE ≌△ADF(ASA),∴DE =DF .数学乐园(第12题)12.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BAC =50°.∠BAC 的平分线与AB 的中垂线相交于点O ,点C 沿EF 折叠后与点O 重合,求∠CEF 的度数.【解】 连结BO .∵∠BAC =50°,∠BAC 的平分线与AB 的中垂线相交于点O ,∴∠OBA =∠OAB =12∠BAC =25°.∵AB =AC ,∠BAC =50°,∴∠ABC =∠ACB =65°.∴∠OBC =65°-25°=40°.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得∠OCB =∠OBC =40°.∵点C 沿EF 折叠后与点O 重合,∴EO =EC ,∠CEF =∠OEF ,∴∠EOC =∠ECO =40°,∴∠CEF =∠OEF =180°-2×40°2=50°.。

等腰三角形的一些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一些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一些定理
首先,等腰三角形是指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些重要的定理和性质:
1. 定理一,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底边两侧的两个角)相等。

这个定理意味着,如果两条边的长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角也是相等的。

这是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

2. 定理二,等腰三角形的高(从顶点到底边的垂直线段)同时也是中线和角平分线。

这个定理表明,等腰三角形的高不仅是三角形的高,同时也是底边上某一点到顶点的距离,它同时也是底边的中点和顶角的平分线。

3. 定理三,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底边两侧的两个角)的角平分线重合且垂直于底边。

这个定理说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角平分线重合并且垂直
于底边,这也是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

4. 定理四,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中点连线平行于底边,并且等于底边的一半。

这个定理表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中点连线平行于底边,并且等于底边的一半,这也是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

总的来说,等腰三角形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定理,这些定理在解题和证明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理解这些定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在几何学中,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之一。

它由三条边和三个内角组成。

在三角形的各种类型中,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是比较常见的。

一、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指具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它的定义可以表示为:若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和定理。

1.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定理: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两个底角一定相等。

这是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之一。

2. 等腰三角形的高线定理:等腰三角形的高线也就是通过顶角所在定点,垂直于底边的直线。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高线还被平分为两段相等的线段。

3. 等腰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外切圆: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线和底边的中点连线,会相交于等腰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

同时,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内切圆的切线。

此外,内切圆的半径等于等腰三角形的高线和底边中点连线的长度。

二、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指具有完全相等的三个角和三个边的三角形。

两个三角形完全相等时,它们的对应边、对应角都相等。

全等三角形有以下的特点和定理:1. 角对应定理:两个三角形中,如果三个角两两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2. 边对应定理:两个三角形中,如果其中两条边和夹角完全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各边对应相等。

(2)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高线、中线相等。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指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指具有完全相等的三个角和三个边的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性质,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题和推导其他几何图形的性质。

在实际应用中,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常常在建筑、工程测量、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发挥作用。

对于学习者而言,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帮助加深对几何学的理解和应用。

总之,等腰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是几何学中重要的概念和形状,它们的特点和性质在数学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课件(共21张PPT)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课件(共21张PPT)
复习回顾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从边看: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定义)
2、从角看: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性质定理1)
3、从重要线段看: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 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 (性质定理2)
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还有其他方法吗?
A
B
D C
例2:已知:AD交BC于点O,AB∥CD,OA=OB
求证:OC=OD
问题:
1、若已知AB∥ CD,OC=OD,能
A
否证明OA=OB?
2、若已知OA=OB,OC=OD,能否
证明AB ∥ CD?
C
B O
D
规律:
AB ∥ CD,OA=OB,OC=OD中已知任两 个可推出第三个。
例3、如图,在Rt△ABC和Rt△A’B’C’中,
已知:△ABC中,∠B=∠CBAC的平分线AD
A
在△ BAD和△ CAD中, 1 2
∠B=∠C,
∠1=∠2,
B
AD=AD
C
D
∴ △ BAD≌ △ CAD(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思考:作底边上的高可以吗?作底边中线呢?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 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ABC= ∠A’B’C’=90°,
AB=A’B’,AC=A’C’,
区别:条件和结论互换。
3、已知:ED ∥ OB,EO=ED
求证:Rt△ABC≌Rt△A’B’C’ 求证:OD平分 AOB。
例1 :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1=∠2,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归纳(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有关定理及其推论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且垂直于底边,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2、定理及推论的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的关系,由两边相等推出两角相等,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之一。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重要依据。

(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角与边的转化关系,它是证明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也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

3、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常常作为解决有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辅助线,由于这条线可以把顶角和底边折半,所以常通过它来证明线段或角的倍分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虽然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相互重合,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需要作顶角的平分线,有时则需要作高或中线,视具体情况而定。

专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答案)

专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答案)

专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题型讲练考点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等边对等角”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相等(该定理可以简写成“”).注意: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 .【例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则其底角的度数是50°或80°.(2)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A=36°,BD⊥AC于点D,则∠CBD=___18°_____.(3)如图,在△ABC中,D在BC上,若AD=BD,AB=AC=CD,则∠BAC的度数是108°.(4)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EF是AD的垂直平分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AF.求证:∠BAF=∠ACF.变式训练1: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其顶角为60°或120°.2.如图,等腰△ABC中,AB=AC,∠DBC=15°,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则∠A的度数度数是50°.3.如图,在△ABC中,AB=AC,D是AB上一点,延长CA到点E,使AE=AD,求证:ED⊥BC.考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三线合一”(2)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底边上的互相重合,简写成“”.【例2】(1)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中点,∠BAD =35°,则∠C的度数为___55°_____.(2)如图,△ABC的周长为32,且AB=AC,AD⊥BC于点D,△ACD的周长为24,则AD的长为____8___.(3)如图,△ABC中,AB=AC=10cm,S△ABC=48cm2,AD平分∠BAC,DE⊥AC于点E,则DE等于___4.8____.变式训练2:1.如图,在△ABC中,AB=AC,AD,CE分别是△ABC的中线和角平分线.若∠CAD=20°,则∠ACE的度数是___35°___.2.如图,△ABC中,AB=AC,点D是BC边的中点,作∠EAB =∠BAD,AE边交CB的延长线于点E,延长AD到点F,使AF=AE,连接CF.试证明:BE=CF.考点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例2】(1)如图,∠B=∠C=36°,∠ADE=∠AED=72°,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 D )A.3个B.4个C.5个D.6个(2)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E是∠BAC的角平分线,AE与CD交于点F,求证:△CEF是等腰三角形.(3)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BE⊥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E,EF∥AC交AB于点F.求证:AF=FB.变式训练3:1.如图,在△ABC中,BP平分∠CBA,AP平分∠CAB,且DE∥AB,若CB=12,AC=18,则△CDE的周长是____30____.2.如图,△ABC中,∠B=2∠C,AD是∠BAC的平分线.求证:AC=AB+BD.考点四等腰三角形的综合问题【例4】如图,在△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AB 、BC 、AC边上,且BE=CF,BD=CE.(1)求证:△DEF是等腰三角形;(2)当∠A=50°时,求∠DEF的度数.※课后练习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D )A.过顶点的直线B.腰上的高所在的直线C.顶角的角平分线D.底边的垂直平分线2.如图,在△ABC中,AB=AC,∠A=30°,以B为圆心,BC 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点D,连接BD,则∠ABD=(B) A.30°B.45°C.60°D.90°3.如图所示,已知AB=AC=BD,那么∠1和∠2之间的关系是(D)A.∠1=2∠2 B.2∠1-∠2=180°C.∠1+3∠2=180°D.3∠1-∠2=180°4.已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70°,则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70°或40°.5.如图,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4 cm,则CD等于____4 cm ___.6.如图,在△ABC中,∠B=∠C,点E在CA延长线上,EP⊥BC于点P,交AB于点F.若AF=3,BF=5,则CE的长度为11.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点A(2,4),在坐标轴上确定一点P,使△AOP为等腰三角形,则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有8 个.8.如图,在△ABC中,AB=AC,D,E分别在AC,AB边上,且BC=BD,AD=DE=EB.则∠A的度数为45°.9.如图所示,在△ABC中,∠BAC=90°,AD⊥BC于D,BE 交AD于F,交AC于E.(1)若BE平分∠ABC,试判断△A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AE=AF,请证明BE平分∠ABC.10.如图,AD是∠BAC的平分线,AB=AC+DC.求证:∠C=2∠B.证明: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AB=AC+DC,AE=AC,∴BE=DC.∵AD是∠BAC的平分线,∴∠EAD=∠CAD,∴△AED≌△ACD( SAS ).∴DE=DC=BE,∠AED=∠C,∴∠B=∠EDB.∵∠AED=∠B+∠EDB,∴∠AED=2∠B,∴∠C=2∠B.11.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上任意一点,过点D 分别向AB,AC引垂线,垂足分别为E,F.(1)当点D在BC的什么位置时,DE=DF?请给出证明.(2)过点C作AB边上的高CG,请问DE,DF,CG的长度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解:(1)当D为BC的中点时,DE=DF.∵D为BC的中点,∴BD=CD.∵AB=AC,∴∠B=∠C.∵DE⊥AB,DF⊥AC,∴∠DEB=∠DFC=90°,∴△BED≌△CFD( AAS ),∴DE=DF.(2)CG=DE+DF.连接AD,∵S△ABC=S△ADB+S△ADC,AB×CG=AB×DE+AC×DF,又∵AB=AC,∴CG=DE+DF.12.在△ABC中,∠C=90°,AC=BC=2,将一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斜边AB的中点P处,将此三角板绕点P旋转,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射线AC,CB于点D,E,图1,图2,图3是旋转得到的三种图形.(1)以图2为例证明:PD=PE;(2)△PBE能否构成等腰三角形?若能,求出∠PEB的度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证明等腰三角形是指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在几何学中,等腰三角形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本文将介绍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给出其详细证明。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性质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证明:设△ABC为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

假设∠ABC和∠ACB不相等,即∠ABC>∠ACB或∠ABC<∠ACB。

不妨设∠ABC >∠ACB。

由于∠ABC>∠ACB,所以∠ABD>∠ACD,其中D为∠ABC外一点沿边AC的延长线上的点。

又因为∠ABC=∠ACB,所以∠ADB=∠ACD。

根据角度相等的性质,∠ABD=∠ADB-∠ABD=∠ACD-∠ABD=∠ADC。

而∠ABD>∠ADC,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即∠ABC=∠ACB,即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性质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等腰边上的角相等。

证明:设△ABC为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

假设∠BAC和∠BCA不相等,即∠BAC>∠BCA或∠BAC<∠BCA。

不妨设∠BAC >∠BCA。

由于∠BAC>∠BCA,所以∠BAC>∠BDC,其中D为∠BAC外一点沿边AB的延长线上的点。

又因为∠BAC=∠BCA,所以∠BCD=∠BDC。

根据角度相等的性质,∠BCA=∠BAC-∠BCA=∠BDC-∠BCA=∠CDB。

而∠BCA>∠CDB,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即∠BAC=∠BCA,即等腰三角形的等腰边上的角相等。

性质定理3:等腰三角形的高、中线、中位线、角平分线重合。

证明:设△ABC为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

过顶点A作边BC的垂线,交边BC于点D。

连接AD,BD与CD。

首先证明AD是三角形ABC的高。

根据性质定理1可知∠BAD=∠CAD,又因为AD是AB和AC的垂线,所以∠BAD=90°,∠CAD=90°,因此AD与BC垂直,即AD是三角形ABC的高。

接下来证明BD与CD分别是△ABC的中线。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特殊三角形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第2课时作业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特殊三角形2-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第2课时作业浙教版

CBE 的度数为( A )
A.15°
B.30°
C.45°
D.60°
4.如图,在等腰△ABC 中,AB=AC,点 O 是△ABC 内一点,且 OB=OC,连结 AO 并延长交边 BC 于点
D,如果 BD=6,那么 BC 的值为__1_2____.
5.如图,在△ABC 中,AB=AC,∠BAC=120°,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M 为 AC 上一点,且 CM=CD,
EF 垂直平分 AD;其中正确的有( C )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10.如图,在△ABC 中, ∠ABC=120°,BD 是 AC 边上的高,若 AB+AD=DC,
则∠C 等于___2_0____°.
11.如图,△ABC 中,AB=AC, AD⊥BC 于 D 点,DE⊥AB 于点 E, BF⊥AC 于点 F,DE=2 cm,则
BF=__4__ cm.
12.如图,△ABC 和△ADE 是等边三角形,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求证:BE=BD.
证明:∵△ABC 和△ADE 是等边三角形,AD 为 BC 边上的中线, ∴AE=AD,AD 为∠BAC 的角平分线, 即∠CAD=∠BAD=30°, ∴∠BAE=∠BAD=30°,在△ABE 和△ABD 中, AE=AD, ∠BAE=∠BAD, ∴△ABE≌△ABD(SAS),∴BE= AB=AB, BD.
解:(1)△DAE≌△CFE. 理由如下:∵AD∥BC,∴∠ADC=∠ECF,∵E 是 CD 的中点,∴DE=EC.∵∠AED=∠CEF,∴△ADE ≌△FCE(ASA); (2)由(1)得△ADE≌△FCE,∴AD=CF,AE=EF, ∴E 为 AF 中点,即 BE 是△ABF 中 AF 边上的中线, ∵AB=BC+AD,∴AB=BC+CF=BF,∴BE⊥AF; (3)∵AD∥BC,∠D=90°,∴∠BCE=90°,∵CE =5,∴E 到 AB 的距离等于 5.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 上的高线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 结论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结论2: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线与底边的夹角等 于顶角的一半.
知识要点:
结论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 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 结论4: 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结论5: 等腰三角形两腰的高线、中线分别相等.
E C
又∵ DE∥BC(已知), ∴∠1=∠B=600,∠2=∠C=600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 ∠A =∠1=∠2(等量代换). ∴ △ADE是等边三角形 (三个角相等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E 2.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过
它的三个顶点分别作对边的平行线,得 到一个新的△DEF,△DEF是等边三角形 吗?你还能找到其它的等边三角形吗? 请证明你的结论.
41
A
F C
B
32
D
答:(1)△DEF是等边三角形; (2)△ABE,△ACF,△BCD
3.房梁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其中BC⊥AC,∠A=300,AB=7.4m B 点D是AB的中点,DE⊥AC,垂足为E. 求:BC,DE的长. D
解:∵BC⊥AC,∠A=300(已知)
A E ∴ BC=AB/2=3.7(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个锐 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00
C
又∵ AD=AB/2=3.7(中点意义) ∴ DE=AD/2=1.85(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个锐角等 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答:BC=3.7m,DE=1.85m.
隋堂练习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那么AD也是底边上的高线 、底边上的中线。 (2)如果AD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B
那么AD也是顶角的平分线 、底边上的高线。 (3)如果AD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
DC
那么AD也是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 。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几何语言:
(1)∵A_B_=_A_C_,∠1=∠2
A
若∠ABC=10°呢?试一试,并说明理由.
A
F D
B
E
G
C
∴ AD⊥BC或BD=CD
12
(2)∵A_B_=_A_C_,AD⊥BC
∴ ∠1=∠2 或BD=CD
(3)∵A_B_=_A_C_,BD=CD
∴∠1=∠2 或 AD⊥BC
B
D
C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例1已知:如图,AD平分∠BAC,∠ADB=∠ADC 求证:AD⊥BC
E
例2已知线段a, h(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
于D.若18AB=5,BD=4,求△ABC的周长
=
.
练习4: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 的中线,E是AB上的一点,且DE=AE。
求证:DE∥AC。
练习5: 已知:在△ABC中,AB=AC,D为CA延长线上 一点,DF⊥BC,交AB于点E, 求证:∠D=∠AED
G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平分∠BAC,交BC于D.
(1)找出图中的全等三角形以及所有相等
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ABD≌△ACD
A
相等的线段: AB=AC, BD=CD。
相等的角: ∠B=∠C,∠BAD=∠CA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B=∠ADC=900.
B DC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 B =∠ C
文字叙述
几何语言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 等角)
A
∵AB=AC
B C ∴∠B=∠C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 边上的中线、高线互相重合 (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
12 B
D
∵AB=AC,∠1=∠2 ∴AD⊥BC,BD=CD
C
轴对称
对称轴 顶角平分线 底边高线 底边中线 所在直线
3、BD = CD ,AD 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 = ∠ADC = 90°,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 = ∠CAD ,AD为顶角平分线
A
A
B
C
B D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
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
角形三线合一
A
B DC
(1)如果AD是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
练习5:
已知:如图,在D,E在BC上, AB=AC,AD=AE,则BD与CE相等吗?
A
B DHE C
练习6:
已知:在△ABC中,AB=AC, AD是BC边上的
中线, ∠ABC的平分线BG交AD于点E,
EF⊥AB,垂足为F.
A
求证:EF=ED
F
G
E
B
DC
探究:
如图,已知∠ABC=20°,BD=DE=EF=FG. ∠ABC内符合条件BD=DE=EF=FG的折线有 几条?
ABC,使底边BC=a, BC边上的高为h.
h
a
A
1、作线段BC=a
B
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
3、在直线m上截取DA=h
4、连结AB,AC
△ABC就是所求的三角形
D
C
m
解决问题
将一把三角尺和一个重锤如图放置,就能检查
一根横梁A是否水平,你知道为什么吗?
B
D
中线与高 重合,从而确梁是水平的
3.如图,在△ABC中,AB=AC,AD⊥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