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州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现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存在问题与对策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存在问题与对策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是指因为父母工作外出或其他原因导致无人照顾而留在农村老家的儿童。
他们由于缺乏家庭的陪伴和教育资源的不足,面临着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他们的教育,因此应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引导父母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学习进步,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
完善学校教育。
农村初中应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包括教学用具、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进。
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辅导班,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建立社区关爱机制。
可以组建志愿者团队,定期走访留守儿童的家庭,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可以建立社区托管机构,提供一个安全和有监督的环境,让留守儿童在放学后有地方可以学习和玩耍。
加强亲子交流也是有必要的。
可以组织亲子活动,如亲子游戏、亲子读书会等,增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和感情。
还可以鼓励父母给孩子写信或打电话,保持沟通,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和关心。
加强政府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为留守儿童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如资助学费、提供奖学金等。
解决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让他们拥有更好的成长条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人口迁移的加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亲或一个亲生父母在外务工,长时间不在家陪伴孩子,或者因其他原因导致孩子长期留守在家中,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戚照顾。
这些孩子在没有得到充分的照顾和教育的情况下成长,面临着身心健康、教育和未来发展等诸多问题,给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带来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出发,结合社会实际,探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1. 身心健康问题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易导致健康问题;另外由于缺乏家庭照料,易发生意外伤害。
而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2. 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学业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缺乏家庭教育与封闭教育、自闭症、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导致成绩下降甚至辍学;某些地区还存在着留守儿童难以享受基本的教育权利的问题。
3. 安全问题缺乏监护和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易受到各种侵害,甚至成为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的受害者;长期网络沉迷、被人诱导、未受保护导致安全问题。
4. 未来发展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不足,留守儿童在情感与社交等方面存在缺陷,对于未来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利影响。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1. 家庭关爱和支持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留守儿童的父母返乡务农,或者在家门口找到就业机会,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和父母团聚;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帮助和支持,提供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增加对孩子的关爱和抚养。
2. 政府政策支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设施,确保留守儿童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学习条件;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照顾,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保护体系,对于违法侵害留守儿童权益行为严肃处理,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许多农村家庭为了谋生,选择了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多。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资源,往往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备受关注,值得深入研究与关注。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 孤独感重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陪伴,导致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寂寞。
与父母缺失的陪伴和亲情,使得留守学生心理上存在着较大的空虚和孤单。
2. 自卑感强父母长期外出工作,留守学生往往要承担起照顾家庭、照顾自己的责任。
而在学校环境中,他们也可能会因为家庭背景的差异而受到歧视,从而产生自卑感。
长时间的自卑感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消极影响。
3. 学习压力大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可能因为学业不如意而产生挫折感,甚至情绪低落,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4. 沟通障碍多留守学生与父母长时间分离,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不畅,很难获得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中,由于孤立自闭的心理状态,也会面临着与同学之间的沟通障碍。
1. 家庭关爱政府应当加强农村家庭教育,引导父母关注和照顾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鼓励父母在假期回乡探望留守儿童,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和家庭氛围。
2. 学校关怀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帮助,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门组织和团队,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应当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支持和关注,在心理健康领域提供更多的援助。
可以成立志愿者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关爱活动,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勇气。
4. 提高教育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改善学校教育条件。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增加和改善教师队伍。
使农村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学习机会,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问题浅析5篇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问题浅析5篇第一篇: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问题浅析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问题浅析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
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
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
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学生。
这些留守学生,本身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再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约束,同其他学生相比,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进而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下列心理问题:孤独、乖僻、心理失衡、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成绩偏差,严重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堪被家长严管 13岁男孩追求“自由”勒死母亲》报道,也许就是极端的事例之一)。
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现状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存在早已有之,但明确提出留守学生概念则是近几年的事,出现如此数量巨大的留守学生也是近几年的事。
留守学生的大量涌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以及城市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分流了相当一部分职工到外地谋生,他们的子女有相当一部分留在家乡,绝大部分随祖辈等亲属生活学习,成了我们所说的留守学生。
据统计,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学生。
88.2%的留守学生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学生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学生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
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
有24.2%的留守学生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二、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1、学习成绩不理想。
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很多。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及对策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民纷纷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儿童数量逐渐增加。
在这一现象中,农村中学的“留守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就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及对策进行分析。
农村中学的“留守学生”通常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老家由亲戚或祖辈代为照料的学生。
这些学生通常在读书和生活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1. 孤独和孤立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农村中学的“留守学生”通常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他们在家中的生活很孤独,长期与外界隔离,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孤立感。
2. 家庭教育缺失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农村中学的“留守学生”通常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教育,容易产生行为和心理问题。
3. 学业压力和适应问题农村中学的“留守学生”通常家庭条件较差,学业压力较大,学习成绩差异较大,他们难以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业压力,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4. 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农村中学的“留守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问题。
以上就是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这些问题影响着“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需要引起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二、对策分析针对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采取以下对策可以有效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要加强对“留守学生”家庭的教育工作,引导家长重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2. 加强学校辅导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
3. 发展课外活动为了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体育运动、手工艺制作、文艺表演等,让学生在学业之余,能够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现状、程度和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现状、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一、现状1.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的儿童。
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9000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
2.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和照料,导致他们在身心健康、学业进步、品德行为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3.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成长环境单一、交往能力不足、心理问题较多等现状,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
二、程度1.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很多孩子在家无人照顾,缺乏家庭教育和学习指导,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
2. 孩子们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亲人关爱,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表现出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保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患,长期独居容易造成身体健康上的问题,甚至存在受到侵害的风险。
三、存在的问题1. 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指导,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辍学的情况时有发生。
2. 心理问题。
长期与父母分离,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的情况较为普遍。
3. 安全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独居,家庭监护不足,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甚至存在受到侵害的风险。
4. 社会融入问题。
由于长期缺乏社会交往,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能力较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
五、解决措施1. 家庭关爱。
加强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照顾,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2. 学校支持。
学校应当通过定期的家访、心理辅导等方式,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和心理支持。
3. 社会支持。
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通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渠道,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和心理辅导。
4. 家乡政府支持。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
五、结语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现状、程度和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关于温州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关于温州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xx年5月,团市委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11个县(市、区)就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发放调查问卷1517份(包括留守儿童调查问卷和留守儿童家长调查问卷)、组织召开多场留守儿童座谈会,赴有关乡镇对留守儿童监护人、乡镇团委书记、村团支部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开展了系列访谈,并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对我市留守儿童情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据全市各县(市、区)团委、妇联、教育局等部门的调查,全市留守儿童共计63700人,占约占全市165.9万儿童总人数的3.8%,是我省留守儿童数量最多的地区。
(一)分布特点我市留守儿童存在面广量大的特点,遍布于我市的11个县(市、区),其中泰顺县数量最大,达到10692人,最少的是鹿城、龙湾、洞头,各600人左右。
同时,留守儿童占总全部儿童数量的比例与地方经济发展呈现负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强,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弱,留守率就越高,且小学留守儿童普遍多于中学,村办小学的留守儿童比例高于中心小学。
(二)留守儿童的生存类型1、隔代监护型,即孩子的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替孩子的父母承担抚养、教育和监护责任的类型。
这种类型是留守儿童的主要托管方式,占了调查总人数的62.1%。
2、寄养监护型,即父母将孩子托付给叔婶姑舅等亲戚或老师、朋友看管的类型,约占总数的32.2%。
3、自我监护型,即父母外出务工,家中小孩无人照料任其个人独立生活,自己照顾自己。
这种类型所占比例不大,约占调查人数的4.7 %,但情况堪忧。
(三)个性特征根据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划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个性特征如下:1、隔代监护型:自我管理能力差,有厌学、逃学、辍学等情况,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团结合作意识差,脾气暴躁等。
2、寄养监护型:性格比较内向、孤僻、冷漠,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
3、自我监护型:部分儿童自立性比较强,但由于这类留守儿童恰好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无人约束,易受外界影响,容易任意妄为,行为习惯差,发生问题较多。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存在问题与对策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存在问题与对策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留在农村的初中生。
他们面临诸多问题,如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解决教育问题。
由于缺乏监护人的照顾和引导,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常常缺乏辅导和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初中教育资源的配置,提供优质的教育机会。
可以成立志愿者团队,定期组织义务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问题。
建立留守儿童学业监督机制,定期监测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
学校可以组织心理辅导课程,引导留守儿童学会处理情绪,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加强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心理咨询热线,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
家长也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需求。
加强留守儿童健康管理。
由于缺乏父母监管,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常常不规律,导致饮食不健康、疏于锻炼等问题。
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加强学生食堂管理,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关注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
加强社会关爱与支持。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可以组织志愿者、社工等人员定期到农村开展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带去温暖和关怀。
设立留守儿童专项基金,用于资助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费用。
加强政府管理和监督。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留守儿童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确保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掌握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和完善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政策。
解决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综合施策,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发展。
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增加,大量的农民工把家人留在农村中,而他们则到城市去寻找更好的生活。
这样的现象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中学生,这些孩子常常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成长,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
1.情感心理障碍农村留守中学生由于没有父母的陪伴,在心理上排斥同伴,比较沉默寡言,同时也缺乏安全感。
这些孩子还经常感到孤独、无助和无聊,由此产生了情感心理障碍。
2.学习压力过大留守中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支持和关爱,学习压力会变得更加严重。
这些孩子常常需要自己做决定,管理时间以及学习方法。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他们更加焦虑和紧张,从而对学业造成负面的影响。
3.逃学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约束,在孩子的心理中,有逃学的想法。
这样的想法会进一步助长他们对学习的厌恶感,同时也会导致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其他的事情上,而不是学习上。
二、应对策略1.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留守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家长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关爱,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安全感,并鼓励他们拓展社交圈,培养良好的性格。
2.完善心理辅导机制在农村中,缺乏心理健康的咨询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对留守中学生的关注,给予他们必要的心理支持,同时也应该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帮助孩子解决精神问题。
3.拓展课余活动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课余时间的作用,提供更多的文化和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充实自己的生活,并通过这些活动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同时,学校还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
结论:以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和课余活动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政府、学校和家长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关注并协助孩子的成长,创造适合孩子的环境,有效促进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困境与出路
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困境与出路在广袤的农村大地,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初中留守儿童。
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却因父母外出务工,面临着诸多困境。
这些困境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制约着他们的未来发展。
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出路,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1、情感缺失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关爱和温暖。
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鼓励和安慰,但这些情感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
长期的情感缺失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孤独、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其性格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2、教育问题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家庭辅导和监督。
祖辈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予他们足够的帮助和指导。
同时,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激励,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
此外,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3、安全隐患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保护和监管,在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风险。
例如,在上下学途中可能遭遇交通事故,在家中可能发生触电、火灾等意外,在社会上可能受到不良分子的侵害。
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伤害。
4、社交问题父母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在社交方面也面临困境。
他们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可能表现出孤僻、内向、敏感等特点,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社交障碍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二、造成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困境的原因1、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
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将孩子留在农村。
2、户籍制度限制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面临诸多困难,如高额的借读费、入学门槛高等。
这使得许多农民工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让他们留在农村。
3、家庭教育意识淡薄部分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教育管理
农村 初 中“ 守 学 生" 状调 查 及对 策 分析 留 现
浙 江 温 州市瓯 海 区潘桥 中 学(20 8 汤 杰英 35 1)
一
、
“ 留守 学 生” 现 状 调 查 的
() 2 缺乏学校教育 与家庭教育 的配合
在农村 中学 , 不少“ 留守学生” 的父母 由于外 出经
些性格和情感上 的问题 常常是 心理不 健康 的重 要表
现 , 至 还 出 现 网 瘾 少 年 和 问 题 学 生 , 有 甚 者 过 早 甚 更
的涉入 了“ 河”从 我校“ 爱 , 留守学 生” 的生活及 受监护 状况 的几组调查数据 中便 可见一斑. () 留守学生 ” 1“ 中的 4 . 是 由爷 爷奶 奶等 隔 55
猜疑、 多虑 、 孤独 、 易怒或 情绪 抑郁 等等 心理 障碍. 这
2 从初中生特有的心理 、 . 生理角度来看 众所周 知 , 中阶段 的孩子 大多 1 —1 岁 , 初 4 6 正是 青少年成长 的关键 时期 , 对事物 的好坏 、 对错 、 是非等 判 断能力 较弱 , 正处 在一个 生 理急速 变化 、 理发育 心 不平衡 的阶段 . 在缺 少有效 家庭 监护 的环境 下 , 这些
二 、 留守 学生” “ 存在 问题 的原 因分 析
1 从 “ 守 学 生” 处 的 学 习 环境 来看 . 留 所
1 努 力做 好监 护人工作 。 . 形成家庭学校合力共 管 父母 及其他监护人是“ 留守学生” 生活 、 教育 的重
要依 靠力 量 , 留守学生” 对“ 教育 管理负有法 定义务 和
其 中父母 到 外 地 经 商 的 有 1 O人 , 了全 班 比例 的 占
2 . , 6 5 父母 出国有 2 , 人 占了全班 比例 的 3 5 , . 而 我 校每个班 级都存在这样 的现象 , 们受监护 的状 况 他 及 表现状况令人担忧. 这些留守学生大多都存 在学习 成 绩差 , 有孤僻或 冷漠倾 向, 往往 会 产生 苦 闷、 胆怯 、
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农村留守中学生是指父母为了生计而将孩子留在家乡,自己则到城市务工的一类学生群体。
他们通常由老人或亲戚照顾,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出发,探讨应对策略,以期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1. 孤独与焦虑感农村留守中学生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的陪伴,长期生活在孤独中容易产生焦虑感。
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关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2. 自卑感由于长期缺少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关爱,农村留守中学生常常会产生自卑感。
他们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幸运,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3. 人际交往问题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导,农村留守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产生问题。
长期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技巧。
4. 学习压力农村留守中学生通常要独自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缺乏家庭的指导和鼓励,他们往往感到无助和孤独,学习动力不足。
二、应对策略1. 改善家庭关系针对农村留守中学生长期缺少家庭关爱的问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讲座等,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信任。
2. 加强心理辅导学校应组织专业心理老师对农村留守中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排解焦虑、消除自卑感,增强社交能力,提高学习动力。
3. 拓展课余活动学校应加强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课余活动组织与引导,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一系列的兴趣爱好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4. 创设温馨校园环境学校应创设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增加爱心关怀学校与社会应加强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关爱,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应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和扶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在落实上述应对策略的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和帮助农村留守中学生,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初中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初中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对策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家长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选择离乡去城市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老人或者其他亲人照看。
这就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成长,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一、初中留守儿童的现状1. 缺乏家庭关怀初中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得到充分的家庭关怀,缺乏家长的陪伴和教育指导。
这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孤独、焦虑等问题,对自身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2. 学习压力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初中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监督和指导,容易得到落后于同龄人的情况。
在学校中,由于缺少家长的关注,留守儿童心理上也会产生自卑、自尊心不健全等问题。
3. 生活照顾不到位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多由老人或其他亲人承担,由于他们年龄较大或者生活技能不够,可能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充分的生活照顾和教育,造成身心健康问题。
以上所述,初中留守儿童面临着来自心理、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1.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政策,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扶持力度。
在政策上,可出台相关福利政策,比如增加留守儿童家庭经济补助、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措施,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身心发展问题。
2. 学校提供更多关爱和帮助学校应当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状况,建立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和家校互动平台,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提供帮助和关爱。
学校可以开设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课程,让老师和同学们更多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加强关爱和支持。
3. 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除了政府和学校的关注和帮助,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提供各种形式的关爱和支持,比如加强社区和家庭的辅导和帮助,提供义务辅导教育等。
4. 家庭关爱不可或缺最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在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中学生问题日渐突显。
他们由于父母在外打工,无法得到家庭的关爱和陪伴,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心理孤独感:农村留守中学生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心,难以得到情感上的支持。
2. 自我价值感缺失:留守中学生在家长的缺席下,缺乏成就感,容易自卑和自责,产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3. 学业压力:由于留守儿童在农村留守的家庭中居于特殊地位,社会期望值较高,加上没有得到家长的及时辅导,导致学业压力增大。
4. 心理健康问题:留守中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等,甚至有可能出现自残或自杀的倾向。
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政府的关注: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中学生问题的关注和支持,加强政策制定和资源的投入,确保留守中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教育权益。
2. 学校的关怀:学校应建立健全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和情绪。
3. 家庭的关爱:为农村留守中学生提供更多的家庭关爱和陪伴,父母应尽量调整工作时间,定期回家陪伴孩子,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4. 同辈互助:学校可以开展同辈支持和互助活动,让留守中学生之间相互关心和帮助,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尊心。
5. 社会的参与:社会各界应积极关注农村留守中学生问题,提供志愿者帮扶活动,巩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关爱。
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通过不同方面的综合治理,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社会各个方面都应该加大力度,共同关注和关爱这个群体,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现状的分析(合集5篇)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现状的分析(合集5篇)第一篇: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现状的分析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现状的分析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里健康成长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在学习上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甚至顶撞,我行我素。
产生着种种问题原因在哪儿?留守学生问题的现状分析:1、家庭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学生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
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
其一是祖辈觉得学生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他们过分溺爱,养成了学生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和学生交流,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学生任何帮助。
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形势,新的家庭环境对他们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学生进行管束,学生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在外务工的父母平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此带给学生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
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会督促学生学习,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在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监管。
加之留守家庭的学生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各学校教育无法协调。
同时现在农村的教材内容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也不易改善,无法对留守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农村“留守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一是学习条件落后。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都相对较弱。
由于留守生无法享受到城市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他们的学习条件和机会相对较差,导致他们在学业上面临巨大的困难。
二是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父母的长期离家工作,留守生的亲情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这种缺失给留守生的心理和情绪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下降,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三是身心健康问题突出。
由于长期的亲情缺失和孤独感,留守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孤独、焦虑、抑郁等。
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关注,而容易形成不良习惯,如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等。
同时,由于留守生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较弱,面临更多的生活和健康问题。
针对农村“留守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他们。
首先,政府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此外,学校和教师需要关注留守生的特殊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提供更多的集体活动和社交机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社交能力。
最后,社会各界也需要关注农村留守生的问题,参与到解决留守生问题的活动中来。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为留守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关怀;媒体可以加强对留守生问题的关注,提高社会对留守生问题的认知度。
总之,农村“留守生”面临着较差的学习条件、学习动力不足和身心健康问题突出等挑战。
为了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生活,政府、学校、教师、父母和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关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顺利成长。
浅谈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及策略
28FAXIAN JIAOYU 2018/09教育前沿 Jiao Yu Qian Yan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投身于城市之中,外出工作。
由于外出务工者受住宿、工资、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将子女留在农村,即所谓的留守儿童。
对于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与关爱,导致其思维、心理、行为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就此浅谈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及策略。
关键词:留守学生;农村;管理————————————————————————————一、前言留守学生问题频出,使得留守学生这一群体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对于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是其成长、学习、构建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保证初中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应当关注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以及正确管理教育留守学生。
此外,家庭和学校作用也不可忽视。
二、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1.初中留守学生缺少家庭、学校双重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思想、习惯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同时也需要父母的关爱。
对于初中留守学生,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关爱都是缺乏的,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良好的引导,导致初中留守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发展。
另一方面,父母因工作原因与子女见面次数少之又少,和子女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少,子女会形成亲情淡薄的思想。
部分父母会将亲情转化为学生的零花钱,认为子女只要有钱,就什么都不愁,加之老年人的溺爱,过分纵容,促使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思想构建扭曲,不能形成正确价值观。
此外,学校的对初中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也缺少重视。
多数农村学校由于学校留守学生多,硬件条件差,一些教师思想落后,仅仅重视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因此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并不能够得到针对性、全面性的照顾和管理。
农村留守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与指导,便产生厌学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温州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留守儿童的现象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问题。
本文以温州柳市镇黄华实验学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访问、比较归纳等方法研究留守经历对农村初中生的影响,分析目前农村留守初中生在学业、心理等方面的现状,为更好地教育当地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依据。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初中;学习成绩;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的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已出现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许多温州人外出经商,践行温州模式,而外出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无暇照顾子女,大多将子女留在农村,所以在经济发达的温州地区也存在着留守儿童的现象,本文以温州市柳市镇黄华实验学校为例来进行调查与分析。
根据调查,柳市镇黄华实验学校的留守学生人数和比例如表1所示,全校共431人,留守学生共72人,占比16.7%。
其中留守学生中女生比例比男生大,
这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的全国留守儿童男女117:77的性别比例有较大差异。
一、柳市镇黄华实验学校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比较
(一)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的比较
据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分析可知,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大体处于中上水平。
在各个科目的比对中,因七、八年级和九年级在成绩分值上的差异,所以将其分开对比。
七、八年级的留守学生在语文、英语、科学和社品等优于非留守学生,而数学是唯一落后的科目。
九年级的留守学生在语文、英语和社品仍优于非留守学生,而数学和科学略落后。
可见,留守学生在语文、英语和社会品德这些科目的成绩上占优,数学相对落后,科学的成绩不固定。
当然,平均分的对比只能说明留守学生在科目上的大致情况。
该校设置的课程中部分是由A、P两种等级进行考量的,如图4,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这些课程中所得A等级的人数比例不均,其中地方课程、劳动技术、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是留守学生A等级比例高于非留守学生的,而实验操作、美术、
音乐和体育则低于非留守学生。
由此可知留守学生的实践性课程较好。
据了解,该校多数留守学生寄宿在学校,动手能力、独立性都较强,但由于留守在农村,家长对孩子的艺术方面缺乏关注和培养,导致其艺术课程方面较弱。
(二)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比较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较普遍地认为“农村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儿童的乐群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世故性、紧张性、忧虑性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1],而在地处东部经济发达的温州地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有待继续调查与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地处温州农村的柳市镇黄华实验学校的部分学生分发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
该量表共60个题目,包括10个分量表,即10个心理健康项目,测评后用两种方式进行分析:
首先,用总均分的计算方法,即把量表60题的分数加在一起后除以60,得出的分数就是受试者心理健康的总均分。
如表2,在所有被测的学生中,大多数属于无心理健康问题,有26.45%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
健康问题,有少数学生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在被测的留守学生中,大部分属于无心理健康问题的,有15.52%的留守学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而少数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在被测的非留守学生中,大多数属于无心理健康问题,但比例比留守学生低了近22%,且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也比留守学生高,甚至极少数非留守学生存在较重心理健康问题。
可见,留守学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学生要好。
其次,根据项目平均分初步判断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如图5,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有轻度及以上的项目问题,其中,留守学生在偏执、敌对、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这些项目中存在问题的比例要比非留守学生略高,而在强迫、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这些项目中存在轻度及以上问题的比例比非留守学生低。
图中还显示留守学生中出现焦虑症状的比例已超过半数,说明焦虑是多数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表3,留守学生容易出现的几项心理问题是分别由6个题目测得,每个心理问题所对应的题目也可看作这些心理问题的表现。
对此次问卷调查而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与以往的多数研究有较大区别。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大体上不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与非留守学生相比,情况反而更好,所以不应该把留守学生全然当做问题学生来对待,但留守学生较易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此项调查研究以柳市镇黄华实验学校为例,其结果与以往国内对中西部的研究结果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且反映出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上的现状。
在学习成绩上,大多数留守学生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实践性课程较好,而逻辑性较强的数学以及艺术性课程则相对较弱;在心理健康上,留守学生的整体情况比非留守学生要好,但较易出现偏执、敌对、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等问题。
这样的现状对于更好地认识温州地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提供一定的依据。
注释:
①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参考文献:
[1]张斌贤、刘冬青,《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19种》,陕西人民出版社;
[2]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3]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国妇运,2006年06期;
[4]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5]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01期;
[6]罗国芬、邓喜芬,《寄养到底有什么影响――农村初中寄养子女群体社会化状况调查报告》,青年探索,2002年第6期;
[7]李长庚、罗润生、蔡炳光,《江西老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 年1月第29卷第1期;
作者简介:朱露琪,女,浙江温州人,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汉语言2012级学生。
指导教师:赵洪,男,嘉兴学院副教授,高等教育、文秘方向。
论文辅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