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教育的产品属性依据

合集下载

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

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

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教育市场的开放,教育产品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而学校也借助教育产品实现了市场化的运作。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教育产品的属性和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一、教育产品的属性教育产品是指一种以教育理念和知识为基础,通过市场手段推广,供给用户使用的产品。

教育产品有以下属性:1.专业性教育产品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具有专业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用户的学习需求。

2.可定制性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因此教育产品必须具有可定制性,能够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以满足用户的学习要求。

3.创新性在教育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引入创新的思维和技术,尽可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促进用户的学习和成长。

二、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在教育产品的推广和推广过程中,学校也采取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学校市场化运作的特点是:1.竞争激烈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繁荣,教育产品竞争激烈。

为了吸引用户,学校必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2.资源整合学校市场化运作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提高教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能力。

这包括整合人才、技术、管理和资金等方面的资源。

3.宣传营销学校市场化运作需要注重宣传和营销,提高广告效果和品牌口碑。

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让更多的用户了解教育产品,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

三、教育产品与学校市场化运作的关系分析教育产品与学校市场化运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校市场化运作需要教育产品作为推广和营销的载体;而教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需要学校提供机会和资源。

同时,在教育产品的开发和推广过程中,需要考虑学校的市场化运作。

教育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需要和学校的市场化需求和用户需求相结合,以实现双方的共赢。

四、教育产品与学校市场化运作的争议教育产品与学校市场化运作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利润和教育质量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校市场化运作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因此有些学校会过度依赖教育产品,而忽视教育质量和用户需求。

教育的属性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促进社会的公共管理与政策制定

教育的属性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促进社会的公共管理与政策制定

教育的属性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促进社会的公共管理与政策制定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塑造人格、培养公民意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政府提供基础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具有明确的理论依据。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属性,以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社会公共管理与政策制定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的属性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具有多重属性。

首先,教育是一种传承文化的过程。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取并传递社会的知识和价值观念,帮助后代认识并继承文化传统,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其次,教育是一种塑造人格和培养公民意识的过程。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有涵养、自觉遵守法律的公民。

此外,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才的过程。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发展自身的潜力,获得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二、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政府提供基础教育是保障公平和提高整体素质的必然选择。

首先,只有政府的干预才能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由于社会阶层、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家庭背景和财力等差异使得一些人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政府提供基础教育可以通过设立公立学校、提供补贴等方式,保障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其次,政府提供基础教育可以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素质。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培养大批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政府提供基础教育可以保证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为国家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

三、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社会需求普遍而长期存在的产品,由于无法排除非付费者的使用和享受,市场机制难以提供,需要政府来提供和保障。

浅析教育产业的产品及其属性

浅析教育产业的产品及其属性

《浅析教育产业的产品及其属性》摘要: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教育具有产业性是没有疑问的,有人认为教育产业的产品(以下称“教育产品”)是人才,有人提出是教育服务消费品,这种教育产品的产生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是知识劳动者(教师)以知识(教学内容)为工具生产知识产品(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的过程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教育具有产业性是没有疑问的。

一、教育产业的产品是什么(一)“人才”说悖论长期以来,人们都把“人才”当作教育的产品。

认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人才成长需要培养,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故教育的产品是人才。

本来“人才”的意义有二,一是指“人的才能”;二是指“有才学的人”。

但随着汉语的演进,现代汉语中的“人才”一般是指有才能的“人”。

因此,我们认为,从人才需要教育到教育的产品是人才这一推理过程是不合逻辑的。

首先,人才是教育的对象,但教育的对象却不能等同于教育产品。

人能成其为才是内、外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就内部因素来看,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的需要与青少年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问的矛盾性,是促使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就外部影响而言,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对人才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遗传素质也是人的身心发展或说成才的重要条件。

的确,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的作用可能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或万能的。

因此,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看问题,都不好说教育的产品是人才,而把人成才完全归结为教育或者人没能成才彻底怪罪于教育均是不合适的。

其次,人才不等同于产品。

社会产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生活)资料。

消费资料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实物消费资料和非实物消费资料,前者是有形消费品,如食物、衣料、日用品等;后者称无形消费品,如音乐欣赏、信息咨询、各种服务等。

如果说人才是生产资料,它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相对应是说不通的;如果说人才是消费资料,而消费资料都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特征,那人才又怎么满足人的需要呢?再次,人才可以流动但不能交换。

教育的属性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教育的属性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教育的属性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教育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作为一个社会的支柱,政府承担着为全体公民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属性、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并探讨教育如何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一、教育的属性教育是一种具有综合属性的活动。

它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尤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纯知识的传授已经不再足够,学生需要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教育的属性还包括个体化和社会化。

个体化体现在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并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发展计划。

同时,教育也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它帮助学生融入社会,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政府提供基础教育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举措。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政府有责任确保每个公民都能获得质量良好的基础教育。

这不仅是一种法律义务,更是一种道义义务。

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公平性和可及性的特点。

政府提供基础教育可以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不受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限制。

其次,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

一个拥有良好教育水平的国家,可以培养出各个领域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三、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创新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时,能够有独立思考、灵活应对和寻找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

科学精神是指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注重实证和实践的态度和精神。

为了培养国民的创新思维,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有力的论证和观点。

教育的属性及其方法思维导的应用效果

教育的属性及其方法思维导的应用效果

教育的属性及其方法思维导的应用效果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对于培养和塑造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属性包括了智力属性、有意识属性、专业属性和发展属性等多个方面,而方法思维导则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应用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效果。

一、教育的属性1. 智力属性教育是培养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拓展思维方式,提高智力水平。

教育的智力属性在于其对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教育,学生可以开拓眼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有意识属性教育是有目的性和有计划性的活动,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教育的有意识属性使得教育者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潜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育引导。

3. 专业属性教育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支撑。

教育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学方法等专业背景,以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专业属性决定了教育者要能够运用科学的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

4. 发展属性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除了智力的培养,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品德、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教育的发展属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得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方法思维导的应用效果方法思维导是一种有机整合了方法和思维的教学策略。

它把方法和思维结合在一起,使得教育活动更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方法思维导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思维导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案例和实验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法思维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者可以采用项目制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

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

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以及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学界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成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但目前在此问题上仍存在争论,随着我国教育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理应对已有的观点和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教育的产品属性目前,关于教育产品属性的讨论,大多是基于公共产品理论之上的。

公共产品理论最先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此后在经济分析中被广泛运用。

按公共产品理论,全部社会产品可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三类。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将公共产品定义为这样一种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种产品消费的减少。

公共产品具有三个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以及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如国防、路灯等。

与公共产品相反,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效用的可分割性,如食品、衣服等。

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或兼具二者特征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目前,不同学者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这一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从公共产品的定义、特征以及教育的外部效应来看,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首先,教育具有部分竞争性和排他性。

一方面,教育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如绝大多数类型的教育在技术上(如收费)可以实现排他;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教育传递的普适性知识、技术等产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其次,教育的部分效益是可分割的,例如,教育使受教育者自身人力资本得到提升的效益不可分割,但与此同时教育还能促使受教育者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更快增长,此时教育所带来的效益分割给了受教育者的家庭及所处的社会。

最后,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即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地位,进而从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外溢给其他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谐,但由上可知教育并非具有绝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因此,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教育的产品属性的研究(包括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

教育的产品属性的研究(包括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

关于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的研究2008年7月17日一、教育产品属性的考察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dianA&dian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年11月号上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此后在经济分析(特别是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学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

按公共产品理论,全部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

萨缪尔森在2004年修订出版的第17版《经济学》中,给公共产品下的定义是:“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分享”。

[1]人们普遍接受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当别人也消费这种货物时,他并不损失什么)和非排他性(不为此物品付款的个人无法被排斥在外)[2],国防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或兼具二者特征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学者们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进行界定时,得出的结论各异,公共经济学权威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把教育看成是“公共供应的私人产品”,公共选择理论的权威布坎南认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3]国内研究者对教育产品属性的认识,大致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一种传统观点认为,教育是公共产品。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整体来说教育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4],理由是: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学额已满时,增加一个学生的边际成本为正);但不具有排他性,因为如果教育服务进行排除,虽在技术上可行,但成本过高,将引起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大大增加教育的社会成本。

第三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共物品的教育经过转化可以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来运作,经过转化后的教育,以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的面貌出现[5]。

第四种观点认为,各级各类教育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6],包括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特殊教育等)、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政府提供经费的各类成人教育等)、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某个社团以或主要以自己的成员或其子弟为招生对象建立的学校等)、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家教等)、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个人办学过程中,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收费过程中适当降低标准)。

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

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

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随着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教育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许多学校也开始进行市场化运作。

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育产品的属性是指教育产品所具有的特点。

教育产品的属性包括课程内容、教材、师资力量等方面。

在市场化运作中,学校需要发挥这些属性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教育产品的课程内容是学校吸引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化运作中,学校需要不断地改进课程内容,符合学生需求,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例如,学校可以招聘名师授课、开设新的科目等。

其次,教育产品的教材也是影响学校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学校需要根据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同时也要不断更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最新、最优质的教学资料。

除此之外,师资力量也是学校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需要拥有优秀的教师团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

同时,学校还需要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市场化运作是指学校将运用市场经济原理进行办学,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提升学校市场竞争力。

市场化运作包括学校品牌塑造、营销策略、课程设置等方面。

首先,学校需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例如举办校园活动、发布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建设网站等。

其次,学校需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学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营销策略需要根据学生需求和市场状况制定,包括制定宣传计划、推出优惠政策等。

此外,学校还需要合理设置课程,满足学生需求。

课程的设置需要考虑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需求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课程有助于提高学校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市场化运作密不可分。

学校需要在教育产品的属性上下足功夫,同时也需要在市场化运作策略上多加思考,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活力。

只有在不断创新和提升中,学校才能更加完善地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价值,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学校中来,为学校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分析教育的产业属性及特殊性

分析教育的产业属性及特殊性

分析教育的产业属性及特殊性教育作为产业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劳动再生产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知识产业理论是将教育归为产业的三大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劳动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其中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论述了教育可以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般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

马思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结合,从而保证多方而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

(二)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对我国的教育经济学产生深远影响。

它指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它是提高人口质量关键,同时又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舒尔茨进一步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析了教育成本和教育收益,计算了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

人力资本理论成为影响最为广泛的教育经济学理论。

(三)知识产业理论“知识产业”概念最早由Fritz Machlup(1962)提出,他将知识产业的范围分为5个方而:教育业,包括家庭教育、在职培训、社会教育、中小学、高等院校、联邦计划和公共图书馆;研究与开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包括印刷出版、照相、录音、电影、广播、电视、广告、远距离通讯媒介;信息设备,包括印刷机械、电影机械及设备、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服务,包括职业信息服务等教育的产业属性。

(一)教育是服务性产业从我国对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划分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生产的主要是非物质产品,生产的主要手段是提供服务。

厉以宁教授认为“教育产品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提供的产品,这种产品又称为教育服务”这里要阐明的一点是:有些人错把学校培养的人才当产品,但人才是不能买卖的,是不能用来交换的,而且人才的价格是不能衡量的,工资学费显然都不能真正反映教育成本。

教育产品属性

教育产品属性

论教育的产品属性一.以教育服务提供方式为认定标准, 认为同一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因其提供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属性。

1.从教育的供给者和教育经费的负担方式来确认教育的产品属性, 认为我国现行的教育产品有五种类型:(1) 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

如由政府作为供给者所提供的义务教育、特殊教育、或以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的公共教育和国家公务员教育等。

(2)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

如由政府投资建立的各类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政府提供经费的各类成人、学前教育等。

(3)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

如某个社会团体、集体组织、协会或企业为自己的成员设立的学校培训班。

(4)具有纯私人产品服务的教育服务。

如个人充当家庭教师、个人建立学校补习班、职业培训班等提供的服务。

(5)基本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

与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不同的是, 如果个人在办学过程中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 并且在收费过程中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那么这样的教育服务可以被认为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2.从教育产品的提供方式来分析教育产品的属性的。

从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意义来看, 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不能被视为纯公共物品, 甚至就是典型的纯私人物品。

但由于一定的制度安排, 包括政府的财政支持、法律对于普遍服务的强制性规定, 而使基础教育就具有了公共物品的性质。

所以,基础教育是制度性公共物品。

二.从教育产品的消费特征出发来界定产品的属性, 认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教育在消费上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消费特征。

教育的直接消费表现为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教育的间接消费表现在教育是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

三.以教育产品的外部性为认定标准, 对教育的产品属性的认定有两种观点。

(1)教育是公共产品, 但可以转化为私人产品。

(2)教育从整体上是准公共产品, 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的属性是有差异的。

四.教育具有介于纯共用品与私用品之间的混合品属性。

教育的产品属性的研究(包括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

教育的产品属性的研究(包括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

关于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的研究2008年7月17日一、教育产品属性的考察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dianA&dian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年11月号上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此后在经济分析(特别是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学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

按公共产品理论,全部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

萨缪尔森在2004年修订出版的第17版《经济学》中,给公共产品下的定义是:“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分享”。

[1]人们普遍接受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当别人也消费这种货物时,他并不损失什么)和非排他性(不为此物品付款的个人无法被排斥在外)[2],国防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或兼具二者特征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学者们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进行界定时,得出的结论各异,公共经济学权威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把教育看成是“公共供应的私人产品”,公共选择理论的权威布坎南认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3]国内研究者对教育产品属性的认识,大致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一种传统观点认为,教育是公共产品。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整体来说教育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4],理由是: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学额已满时,增加一个学生的边际成本为正);但不具有排他性,因为如果教育服务进行排除,虽在技术上可行,但成本过高,将引起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大大增加教育的社会成本。

第三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共物品的教育经过转化可以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来运作,经过转化后的教育,以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的面貌出现[5]。

第四种观点认为,各级各类教育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6],包括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特殊教育等)、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政府提供经费的各类成人教育等)、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某个社团以或主要以自己的成员或其子弟为招生对象建立的学校等)、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家教等)、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个人办学过程中,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收费过程中适当降低标准)。

教育产品属性的解读

教育产品属性的解读

教育产品属性的解读——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姓名:郭才教育经济与管理1103班学号:1049721100447 按公共产品理论,全部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为一个人所用的,也可以在没有额外成本的情况下同时为他人所用的物品或者服务,它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三个基本的特征。

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的产品,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或兼具二者特征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这个产品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使用时可能出现拥挤。

关于对教育产品属性的认识,综述国内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公共产品。

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如每个学校的招生人数是有限的,有一定的排他性,在技术上是可以排他的,如地域招生的划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等。

第三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的教育经过转化可以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来运作,经过转化后的教育,以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的面貌出现。

第四种观点认为,各级各类教育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包括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特殊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某个社团以或主要以自己的成员或其子弟为招生对象建立的学校等、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家教等。

本人对对教育产品属性的解读比较倾向国内学者的第四种观点,即不能笼统的给教育产品的属性下定义,应该一方面对各级各类的教育产品进行分开的解读,另一方面从不同的维度去解读。

第一、从定义上解读,即从教育产品效用的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受益的排他性三个方面来区分。

义务教育是通过立法约束受教育者的家庭和政府的行为,受教育者家庭有义务让子女接受教育,而要强制就必须免费,因此,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免费教育,那么强制性的免费的义务教育就是属于公共产品。

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分别是什么

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分别是什么

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分别是什么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分别是什么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分别是什么1教育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这种产品又称教育服务,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

教育产品是什么性质的?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学术界的意见不完全一致。

在这里,我谈一谈个人的观点。

根据经济学中给定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政府向居民户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公共产品包括的范围很广,诸如国防、治安、司法、行政管理、经济调节等,都是政府向居民户提供的服务。

此外,由政府提供经费而实现的教育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也是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私人产品指居民户或企业通过市场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以服务来说,居民户或企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居民户或企业提供的教育、卫生保健服务,都是私人产品。

如果把公共产品(政府提供的服务)与私人产品(居民户或企业提供的服务)视为两个极端,那么介于两者之间的则是准公共产品,教育论文《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

准公共产品是由某一社会团体(如某一集体组织、某一协会、某一俱乐部、某一基金会等)提供的服务。

公共产品是一种没有排他性的服务。

政府提供的服务是由全体居民享用的,一个人消费该种公共产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对该种公共产品的消费,甚至也不减少其他人对该种公共产品的消费。

国防、治安、司法等服务的无排他性,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与此不同,它们都是有排他性的。

比如说,一个社会团体提供的服务,或一个企业(或一个居民户)提供的服务,当一个人享用了该种服务后,就会减少,甚至有可能排除其他人对该种服务的享用。

公共产品的价格是垄断性的,即它们由供给者规定,没有讨价还价之余地,一律按规定收费。

但是,某些享用者可以不付费(指免税户)或少付费(指减税户),某些不享用者也要按规定付费(指纳税的普遍性)。

私人产品的价格可能是垄断性的,也可能是竞争性的,如果是竞争性的价格,既可以随供求变动而上下波动,也可以讨价还价。

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

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

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产品的市场化正在逐渐成为一个趋势。

在这一趋势下,学校的办学也开始向市场化运作转变。

本文将围绕教育产品的属性和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教育产品的属性首先,教育产品是一种服务商品。

这意味着教育产品需要有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指标来衡量。

教育产品的服务内容包括教育资源、教育服务和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的服务质量对教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都有影响。

其次,教育产品是一种具有教育属性的商品。

教育产品需要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培养目标。

教育产品需要注重知识体系的覆盖度和针对性,同时还需要体现出对教育行业的深入理解和专业的教学方法。

再次,教育产品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商品。

教育产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学习效果,也在于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教育产品需要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社会责任和承担的角色等方面。

教育产品需要注重教育目的和社会价值的协同效果。

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是指学校在市场营销和运营方面向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的趋势。

这一趋势下,学校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如何提高教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学校需要注重品牌建设。

品牌是校园文化和服务质量的综合体现。

学校需要从服务意识、体验感和口碑等方面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品牌对学校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其次,学校需要注重市场运营。

市场运营是指学校在营销策略、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等方面实现市场化。

学校需要通过智能化技术打造全渠道营销,保持客户关系的深度互动,不断扩展目标市场。

再次,学校需要注重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品质优化的重要保证。

学校需要通过科技教育创新、课程创新、教师管理创新等方面实现教育创新,提升教育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吸引力。

最后,学校需要注重教育资源整合。

教育资源整合是学校间协作和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学校需要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信息共享和资源联合等方面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教育产业结构和提高教育品质。

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

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

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摘要】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对教育发展至关重要,而教育的产品属性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现状分析,讨论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以及教育资源的多样性与适配性。

深入探讨了教育产品属性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及教育资源配置的创新模式。

提出了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教育产品属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未来教育资源配置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教育产品属性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并为教育事业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教育产品属性、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影响因素、多样性、适配性、优势、创新模式、选择、影响、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重要性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重要性在于它影响着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教育资源的配置机制决定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通过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对教育公平和公正的保障作用。

只有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还对教育的创新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可以激发教育系统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未来。

1.2 教育的产品属性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教育的产品属性在资源配置中扮演着引导和优化的角色。

通过对教育产品属性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资源的需求和分布规律,进而对资源配置机制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

在面对教育资源的分散化和碎片化问题时,可以通过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等方式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

教育的产品属性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有充分认识并利用这些属性,才能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优化化,进而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教育的属性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传承优秀文化与价值观

教育的属性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传承优秀文化与价值观

教育的属性及政府提供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传承优秀文化与价值观教育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其属性在于为个体提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

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学习过程,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传授正统的学科知识和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教育的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知识性、技能性和价值性。

首先,教育作为知识的传递媒介,致力于向学生传授各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

这种知识性的属性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社会、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教育还具有技能性的属性。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仅仅掌握学科知识已经远远不够。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通过培养技能,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中遇到的挑战。

最后,教育的价值性属性不容忽视。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公民。

政府提供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职责。

它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教育公平原则、人力资源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

首先,教育公平原则要求政府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通过提供基础教育,政府可以消除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其次,政府提供基础教育也是为了人力资源的发展。

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基础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阶段。

政府提供基础教育可以确保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满足社会对各个行业的需求。

最后,政府提供基础教育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基础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民。

政府的投资和支持可以保障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传承优秀的文化与价值观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论教育的产品属性、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市场化

论教育的产品属性、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市场化

论教育的产品属性、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市场化
袁连生
【期刊名称】《教育与经济》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教育的间接效用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个人和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获取教育的间接效用,因此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教育的产品属性不是由其生产或提供方式决定的,而是由其消费特征决定的.教育直接效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决定了学校可以市场化运作.但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并不等于教育的市场化,学校的市场化运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一种微观生产方式,教育市场化则是社会对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的配置方式.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和加入WTO不等于教育必须市场化,不应改变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总页数】5页(P11-15)
【作者】袁连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8;G40-54
【相关文献】
1.关于高职教育市场化运作的思考 [J], 汪少海
2.高职教育市场化运作探索 [J], 童孟良;舒均杰
3.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的策略研究 [J], 王景胜
4.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市场化运作模式探析 [J], 崔社军
5.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J], 李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评教育的产品属性依据
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讨论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上的。

研究者在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进行界定时,却得出了各异的结论。

学界主要存在三种观点:教育是公共产品、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教育是私人产品。

这些观点的分歧主要是由判定教育的产品属性的依据引起的。

一、以教育的供给方式为认定依据判断教育的产品属性
这种观点主要以产品供给方式的公立性和私立性来判断教育的产品属性,公立机构提供的产品就是公共产品,私立机构提供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认为同一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因其提供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属性。

厉以宁教授从产品提供方式的角度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育产品的属性。

他认为,公共产品指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私人产品指居民户或企业通过市场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准公共产品是由某一社会团体(如某一集体组织、某一协会、某一俱乐部、某一基金会等)提供的服务。

根据上述社会产品分类,他提出,在我国存在五种类型的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

因为教育产品提供方式和受教育者的消费费用负担的不同,教育产品既可以是公共产品,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还可以是私人产品。

此外,胡鞍钢也从教育服务提供方式来分析教育产品的属性。

他指出,从公共产品的定义上,即从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意义来看,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不能被视为纯公共物品,甚至就是典型的纯私人物品。

但是,由于一定的制度安排,包括政府的财政支持、法律对于普遍服务的强制性规定,而使基础教育就具有了公共产品的性质。

所以,他认为基础教育是制度性公共产品,并非由于基础教育是公共产品而实施义务教育,而是由于实施义务教育使基础教育成为了公共产品。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产品提供的方式是多元的。

公共机构和私立机构都可以提供社会大众所需要的产品。

只有那些需要巨额成本的产品才由政府通过使用纳税人的资金和公共人力资源来统一提供。

以教育服务的提供方式为认定依据来判断教育的产品属性,会导致教育的产品属性的模糊,尤其会导致同一层次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问题。

如公办义务教育时,义务教育就是公共产品。

民办义务教育时,义务教育就是私人产品。

多种体制办同一层次的教育时,判断教育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就比较困难了。

二、以教育的消费特点为认定依据来判断教育的产品属性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袁连生教授认为应该从产品的消费特点来确定教育产品的属性。

作为产品属性分析对象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

教育这种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特殊性:消费效用有直接效用与间接效用之分。

教育的直接消费效用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知识能力的增长、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养成等,在教育经济学中叫做教育的内部产出或内部效益。

教育的间接消费效用是指由于知识能力的增长及良好的品行、价值观等内部产生,提高了受教育者
的生产能力、创造能力和文明程度,使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地位,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谐。

这种效应在教育经济学中叫做教育的外部产出或外部效益。

教育外部效益的存在,使人们将教育支出看成是人力资本投资。

从直接消费看,教育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增加一个学生,边际成本不为零,会降低原有学生得到的教育服务水平,如平均受教师关注的程度会降低,生均校舍面积、图书、仪器等教育资源会减少。

在技术上学校完全有能力将教育的消费者(如不付费者)排除在学校或教室之外。

因此,教育的直接消费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公共经济学权威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就是从教育的直接消费特点出发,把教育看成是公共供应的私人产品的。

从间接消费看,教育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教育使受教育者个人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这是受教育者的个人收益,他人不可分享,因而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教育能使社会经济更快增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这是教育带来的社会经济利益,全体社会成员都可受益,对社会而言,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也无法排除其他成员得到这种利益,因而没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所以,教育的间接消费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公共选择理论的权威布坎南,正是通过分析教育的间接消费特点,得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的结论。

教育的间接效用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个人和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获取教育的间接效用,因此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教育的产品属性不是由其生产或提供方式决定的,而是由其消费特征决定的。

另外,有学者以教育服务的外部性为直接依据,认为教育从整体上是准公共产品,但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的属性有差异。

如王善迈教授认为,因为教育具有巨大外部效益,一个人接受了教育,不仅受教育者可以获得经济的、非经济的效益,同时社会也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与非经济效益,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看,教育是不可排除的。

因此,从整体上说,教育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但不同级别与类别的教育,其产品属性特征不尽相同,如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民办教育和非民办教育等等。

有的更接近公共产品,有的则更接近私人产品。

劳凯声教授认为教育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它不可能通过纯市场的机制来有效地提供,而必须主要通过市场以外的资源配制机制。

教育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

同时,他也指出,教育这种公共产品实际上还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私人产品或准私人产品。

但是,从教育服务的外部性来直接判断教育产品的属性具有极大的困难性,因为无论何种属性的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外部性,都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教育的产品属性的复杂性
从公共产品理论来判断教育的产品属性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

从理论上来分析,所谓公共产品是,扩展其服务给新增消费者的成本为零,且无法排除人们享受的物品。

公共产品有两个典型的特征:一是消费的非竞争性,二是收益的非排他性。

与公共产品相反,私人产品是可以分割、可以供不同人消费、并且对他人没有外部收益或成本的产品,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的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纯公共产品并不普遍存在。

一些产品虽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在技术上却能实现受益的排他性。

而另一些产品虽然不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却因排
他的成本过高而很难在技术上实现受益的排他性。

这样的产品就是准公共产品。

因此,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品和私人品之间,是指那些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

“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和“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是准公共产品。

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很难依据公共产品理论来清楚划分某一层次教育的产品属性。

从现实的教育发展状况来分析,对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的认定,我们要区分制度安排状态的教育和实然发生状态的教育两种情况。

从制度对教育的安排来考虑,义务教育以属于公共产品为主,非义务教育以属于准公共产品为主;从教育的消费实际来看,教育作为一种产品或服务,它的消费主体和受益对象既有个人,也有社会团体和组织;从产品的竞争性与排他性来考虑,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存在或资本竞争或能力竞争,教育以属于准公共产品为主。

从教育发生史角度来考虑,教育天然就不是一种公共产品,由于教育对社会和政治秩序的重要意义,政府对某一阶段的教育作含有“义务”特点的制度安排,才使该阶段的教育具有了公共产品属性。

理论上讲,当一个国家充分发达后,政府对所有阶段的教育都可以作含有“义务”特点的制度安排,所有阶段的教育都有可能成为公共产品。

因此,教育的产品属性并不是恒定的,是可以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由于政府能力的有限性,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必须从市场得到补充;由于市场调节分配教育资源的失灵性,政府有必要介入教育,确保教育的公共性和公平性;教育成本分担采用政府、市场、个人分担方式,所有这些情况使教育兼有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的特点,这也会引起教育的产品属性变化,使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准公共产品属性、私人产品属性的比重在一定层次和区域有所不同。

因此,判断教育的产品属性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
2、王善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J].教育与经济,1997(3).
3、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
4、袁连生.论教育的产品属性、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市场化[J].教育与经济,2003(1).
5、张学敏.义务教育的融合产品属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
6、李莉红.关于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以及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担——与《论义务教育应该实行成本分担》一文作者商榷[J].教育与经济,2005(1).
7、(美)保罗·萨缪尔森著;萧琛译.微观经济学(第16版)[M].华夏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