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气环境——第3课时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案章节一: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定义:气压带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形成的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气压分布的区域。
2. 风带的定义:风带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压差异而形成的一些具有相对稳定风向和风力的区域。
3. 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导致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使得气流在北纬和南纬方向上受到偏转,形成了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导致赤道附近上升气流和极地附近下沉气流,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教案章节二:全球气压带的分布教学目标:1. 掌握全球气压带的分布规律。
2. 了解不同气压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全球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2. 不同气压带的特点:赤道低压带:上升气流,多云、雨多;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晴朗、干燥;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多云、雨多;极地高压带:下沉气流,晴朗、干燥。
教案章节三:全球风带的分布教学目标:1. 掌握全球风带的分布规律。
2. 了解不同风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全球风带的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东北信风带、副热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2. 不同风带的特点:东北信风带:暖流上升,干燥、晴朗;副热带西风带:冷流下降,多风、多云;极地东风带:冷流上升,湿润、多雨。
教案章节四: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原因。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教学内容:1. 移动原因: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加热和地球自转导致的科里奥利力的作用。
2. 季节性移动规律: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北移,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而南移;风带也随之相应地移动。
教案章节五: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2.1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手工图加深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原理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圈环流教具学生手工制作课时安排1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大家好!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咱们今天上一节火星情报课,首先进行一下分工,全班班长和地理课代表为火星情报高级特工,其他班委和课代表为初级特工,没有任何职务的同学为初级特工,咱们班一共有九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为一个情报分局,今天的火星情报课的探究课题是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工作流程是初级特工回顾热力环流中级特工找出大气环流概念特点和成因局长进行会议讲话局长布置任务,各情报局独立完成各情报局任务成果展示火星特工工作考核。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师:进行第一个环节,初级特工回顾热力环流,有哪位特工来帮助我们一起来回顾?生:初级特工XXX A地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中形成高压,B地受冷,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气流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师:非常好(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热力环流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环节,中极特工找概念,所有特工读书33页第一段文字。
一分钟后由中极特工回答大气环流概念特点以及成因。
生:中极特工特工XXX 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特点:全球性,有规律的原因:不同纬度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师:找的非常对。
下面进行第三个环节,局长讲话。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
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生:热力环流。
气压带风带教案
气压带风带教案气压带风带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是地球大气环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一、气压带的概念和形成原因气压带是指地球表面上不同纬度上的气压分布区域。
根据纬度的不同,气压带可以分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这些气压带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是位于赤道附近的气压较低的区域。
由于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受热快速上升,形成了热带低压。
副热带高压带则是位于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区域。
在副热带高压带,地面受热快速下沉,形成高压。
副极地低压带是位于副极地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的区域。
在这个区域,由于地面受热较少,气压较低。
极地高压带则是位于极地地区的高压区域,由于地面受热很少,气压较高。
二、风带的概念和形成原因风带是指地球上不同纬度上的风的分布区域。
根据纬度的不同,风带可以分为赤道风带、副热带风带、副极地风带和极地风带。
风带的形成与气压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赤道风带是位于赤道附近的风向东风带。
由于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受热快速上升,形成了赤道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流动,形成了高空西风带。
这种高空西风带下沉后,与地面风向东风带相结合,形成了赤道风带。
副热带风带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风向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下沉的空气在地面上流向赤道低压带,形成了副热带风带。
副极地风带是位于副极地地区的风向东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空气在高空向两极流动,形成了高空东风带。
这种高空东风带下沉后,与地面风向西风带相结合,形成了副极地风带。
极地风带是位于极地地区的风向东风带。
极地高压带下沉的空气在地面上流向副极地低压带,形成了极地风带。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对地球气候和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
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使得赤道附近地区气候炎热,降水量丰富,形成了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气压和风的关系。
3.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讲解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地球形状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4.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移动规律等。
5.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温度、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航运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2.3大气环境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
2.3大气环境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地分布、移动及对气候地影响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识记全球气压带、风带地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南北半球 1月、7月大气活动中心地名称及分布.2.理解三圈环流地形成,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大气活动中心地影响, 季风环流地形成.3.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地分布图,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世界各地气候地 影响.自主学习教材独H 思零问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地分布1. 形成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地主要因素:①2.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地分布 (以北半球为例)附近典畧垠冷,空吒下机爲!与来高*ut 的懂地島賦I 挣)/|的t 和空F 丹/w上空的先黑朴地转怕时力补+出硼序*0人常™ ® 上 Sir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地移动1•原因:③ 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季节移动.2•规律:北半球夏季④ _________ 移,冬季⑤ _______ 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地影响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地影响对气压带影响原因同纬 度 夏季,大陆形成⑥压;冬季,大陆形成⑦ 压 ⑧南北 半球北半球:纬向上地气压带被分隔成一 系列地⑨; 南半球:基本呈⑩分布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相间分布; 南半球海洋占绝对优势(2)气压带、风带地移动对气压中心地影响随着气压带和风带地移动,高、低气压中心地实际分布也在变化:受影响气压带高、低气压中心地变化7月 ?半球地副热带咼气压带被?低压(印度低压)切断,仅在大洋中存在咼压区域 1月北半球地? 气压带被亚洲高压(?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 ?上 大气活动中心及其随季节移动:大气活 对世界各地地?和气候有 (3)动中心着重大影响地影响大气活动中心地位置和强度异常: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地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 季风环流形成地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地季节移 动.(2)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 ________ 有显著改变地现象.因素和② 因素.曲叨7忑站嚇(3)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地比较探究点一气压带、风带地形成与分布 【探究材料】材料18世纪产业革命前,人们航海地动力主要依靠风•航海家们和商人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一、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
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水、热、地貌、气候等的影响)。
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理解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最好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
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XXX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所以,一般模式图或示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
(2)教学重点•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3)教学目标• 说出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画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画图说明在不同的力作用下大气水平运动方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说出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 画图说明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说出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及规律。
(4)教学方法• 演示法、图表分析法二、知识结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二)知识结构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冷却下沉形成热力环流(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线,压指向压)风向与等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南半球向)压线风向和等压线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因素,如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因素,如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情况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移,冬季移。
【知识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课时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课时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并运用其解释相关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3.能够运用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根据相关图表准确判断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正确分析其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3.判断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正确分析其成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复习巩固】.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填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风带要画出风向。
【学生回答】略。
2.说出各气压带风带的干湿状况【学生回答】略。
提示: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以上升运动为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空气上升运动易形成降水,所以低压控制下天气特点以阴雨为主。
反之,高压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天气现象为晴朗干燥。
风带干湿状况的判断主要考虑两个方面:1.是从海洋吹向陆地还是从陆地吹向海洋;2.从高纬吹向低纬还是从低纬吹向高纬。
如果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从低纬吹向高纬,易形成云雨。
气压带风带名称气压带风带性质赤道低气压带湿信风带干副热带高气压带干西风带湿副极地低气压带湿极地东风带干极地高气压带干3.运用“世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说出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略。
提示:7月,大陆上升温速度快,北半球30°N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东亚盛行东南季风。
同时南亚地区还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
7月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随之北移,受亚洲低压的吸引,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与当地的西南季风汇合,势力强大。
热力环流教案
一、课题:第三节大气环境-------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二、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合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四、教学难点
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大气环境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概念: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而产生的大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2.原理:
气压:
高压、低压
等压面
形成过程:
3.应用:
城市风
海陆风
山谷风
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热 力 环 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教案章节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等压线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二:赤道低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赤道低气压带的概念2. 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3. 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赤道地区等压线来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三:副热带高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概念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3. 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副热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四:中纬度温带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概念2.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3.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中纬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
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加深对地球运动引起地理现象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3. 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以及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应用实例。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资料和案例。
2. 准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像和资料。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4. 安排多媒体教室,准备相关软件和投影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大气运动。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季风气候、台风等。
4. 地球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和看法,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示意图。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3.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举例说明。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3章第3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三章大气运动
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富,河网密集,流水作用强,河流地貌广泛发育。
植被繁茂,形成常绿阔叶林景观。
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差异:
(图片导入)东非高原上的动物迁移路线示意图
每年5月中下旬,雨带向北移动,由于塞伦善蒂地区进人旱季(下图3.22),而其北侧的马萨伊马拉会延识尽进人皇季,食草动物便追随降水由南往北迁徙到马萨伊马拉。
每年10前后,塞伦盖蒂重返雨季,由于草原面积较小的马萨的马拉无法提供长期的食物,食草动物便回迁到塞伦盖蒂。
地区
不同
季节
的差
异
例
课堂小结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的性质及其影响
2.气压带与气候类型
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
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风带的性质及其影响
2.风带与气候类型
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3.气压带与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和地中海气候
4.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
三、气候与自然景观
不同的气候类型有不同的水热条件,对自然景观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同纬度不同地区的差异:
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差异:
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气压带和风带教案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 能够解释不同气压带和风带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1. 地图和图表展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 天气预报和气象数据的案例分析。
3.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并引发学生对气候形成的疑问。
知识讲解:2. 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征,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 利用地图和图表展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解释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案例分析:4. 分发天气预报和气象数据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并解释其原因。
5.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气压带和风带之间的关系,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地球上的天气和气候。
小组探究:6.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进行深入研究。
7. 学生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收集该地区的气象数据和天气预报,分析该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并解释其对当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讨论与总结:8. 学生展示各自小组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9.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和气候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进一步研究。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其他气象现象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评估方式:11. 在小组探究和讨论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12. 学生展示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的质量。
13. 课堂结束时进行简要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气象仪器、进行气象观测等方式,加深对气象学的理解和兴趣。
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压带的定义、分布和特点。
2. 让学生理解风带的定义、分布和特点。
3. 让学生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移动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全球气压带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风带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2. 教学难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3. 采用互动提问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形成原因及移动规律。
2. 教学素材:相关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气压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和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全球气压带的定义、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全球气压带的移动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气压带的动态变化。
4. 知识拓展:介绍风带的定义、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6. 总结与复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小组汇报: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七、实践操作1. 模型制作:让学生制作地球仪模型,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八、课堂小测1. 设计一份关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小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2. 学生答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小测。
3. 答案讲解:讲解小测的答案,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九、课堂反思1.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2.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气压带风带教案
气压带风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与风带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2.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3. 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机制和运动规律。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概念和分布特点;2. 风带的概念和分布特点;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4.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和运动规律。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并思考背后的原因。
引导学生注意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讲解】1. 气压带的概念和分布特点- 解释气压带的含义:指地球上在特定纬度范围内,气压变化规律相似的区域。
- 示范世界气压分布图,解读各个气压带的名称和分布范围。
2. 风带的概念和分布特点- 解释风带的含义:指在特定纬度范围内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空气流动。
- 示范世界风带分布图,解读各个风带的名称和分布范围。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区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情况。
- 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对季风、降雨等气候现象的影响。
4.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与运动规律- 解释气压带的形成原因:不同纬度上的太阳辐射不均匀导致空气的加热和冷却不均匀。
- 解释风带的形成原因: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科氏力导致气流偏转,形成气流的环流。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可能的气候变化原因。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其他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洋流形成、季风气候等。
四、教学评价1. 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程度;2. 观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课堂反思通过此教案的讲解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分布特点,了解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掌握形成机制和运动规律。
2.2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学习目标】(1)知道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其作用。
(2)能绘制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3)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移动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重点难点】全球性大气环流是本单元重要的内容。
本节重点是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
【自主探究】什么是大气环流?它有哪些作用?用文字说明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合作探究】[探究活动1][绘图说明]绘出三圈环流、标注风、压带名称及风向90 气压带性质热力冷高压60 动力冷性低压30 动力暖性高压0 热力热低压30 动力暖性高压60 动力冷性低压热力冷高压绘三圈环流:90°S 60° 30° 0° 30° 60° 90°N[探究活动2][读图说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移动的原因:A 的日期为B 的日期为C 的日期为 移动的规律:就半球而言: 全球而言:[探究活动3][阅读分析]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为什么北半球海陆分布对大陆的影响比南半球显著?(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北半球却呈块状)[读图说明] 季风环流概念: 形成原因: (1)重要原因:[探究活动4]被切断的气压带 大气活动中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一月气压七月气压【基础巩固】1.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 )A.温度比赤道附近地区低,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B.温度比赤道地区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C.赤道上空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前进,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D.从高纬度来的冷空气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 2.关于中纬西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北半球为西南风 ②南半球为西南风 ③在中纬西风影响下降水较少 ④中纬西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下列哪个气压带控制下的天气通常是多雨的( )A.赤道低压带B.极地高气压带C.极地东风带 D .信风带 4.下列节气中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位置最北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5.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规律是( )①夏季北移 ②冬季南移 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 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天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2)季风环流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冬季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 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 性质夏季风 源地 副热带太平洋 赤道附近印度洋 风向 性质成因分布地区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A.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B.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带C.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带7.形成季风的最主要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C.反气旋的影响D.气旋的影响8.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成的是A.东亚的东南季风B.东亚的西北季风C.南亚的东北季风D.南亚的西南季风9.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高气压带均由冷空气冷却下沉而成C.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北风D.赤道低气压带南邻东北信风带10.形成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是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自绘或多媒体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其运动图、季风图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板书)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
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
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
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如上图。
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
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
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
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
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1)低纬环流(板书)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
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
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
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
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板书)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投影图)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设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板书)(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承转)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大家先回顾一下:全球共有几个气压带和风带?他们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大家结合课本P50图2-32,填一下P52下面的两个表格的前三列,并思考最后一列,它们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估计学生填完之后,找同学回答表格1前三列)(校对答案)师:好,我们在讨论最后一列“对气候的影响”之前,大家回忆这样一个问题:亚马[总结引导]:由此我们知道,上述地区多雨的根本原因是:赤道低气压控制下,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而带来大量降水。
那么在气流下沉地区呢?(学生回答表格1剩余的内容)(校对答案并举例)[总结过渡] 从上面关于气压带的表格我们知道了:在气流上升而降温..的地区,降水较多;在气流下降而增温..的地区,降水较少;那么,表2中风带..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我们可不可以也考虑气温的变化?(提示风带中气流的水平流向,温度变化)(学生先回答表2前三列内容,老师纠正,然后回答对气候的影响)[总结纠正] 低纬信风带气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气温升高,故降水较少。
(其他风带由学生回答)[特别强调] 请大家结合我国南方的气候特点思考:是不是信风带影响下的地区都少雨?为什么?[解释水较多。
[归纳总结]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1、高压 → 气流下沉增温 → 降水少 低压 → 气流上升降温 → 降水多2、信风、极地东风 → 高纬吹向低纬 → 降水少 西风 → 低纬吹向高纬 → 降水多 注意:信风带影响下并不都少雨[总结过渡] 上面我们讨论的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但我们也知道,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的,这样就使得一些地区会受到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影响。
大家结合P51页图2-33,分析课本P52页活动题1:… …(然后找学生回答)…(老师纠正并展示答案)[过渡] 上面我们看的是较完整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家再回想一个问题:我们在研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时,做过的一个假设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一假设,全球气压和风的形成与分布。
大家回顾一下: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会对气压带来什么影响? (提问,并校对答案)(见幻灯片)(教师讲解北半球夏季时,海陆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大气活动中心) (要求学生据图识记气压中心)(自己讨论完成北半球冬季时,有关气压中心形成和分布的问题)北半球南半球:由于_________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________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º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___________分布。
[过渡]通过上面的图片我们看到了,某一季节海洋和陆地上的气压高低存在明显差异。
这样,空气会怎么流动?大家结合幻灯片完成表格。
(学生回答,教师校正)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冬季风向夏季风向师: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地区的风向随季节而不同。
我们把这种“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师:大家继续看图,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季风的成因都有哪些?(老师提问、提示、讲解)(可先观察东亚、再南亚)[得出结论]:(季风成因)师:结合上面原因,大家考虑:为什么东亚季风最典型?生:……(因为东亚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海陆热力差异最为显著。
)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
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
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之北,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
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
而夏季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
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
【课堂练习】住在海滨或去过海滨旅游的同学,都会有这种体会:盛夏白天,站在海边,只觉海风习习,暑热尽消。
为什么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陆风)?解析:如图所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如上图),陆地增温快,在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海洋增温慢,相对形成近地面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由于近地面是由海洋高压指向陆地低区,所以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这就好比东亚夏季风的形成。
夜晚(如上图),陆地降温比海洋快。
陆地在近地面形成冷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海洋则正好相反,在低空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
因此,在低空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所以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