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精编版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面试指导、笔试指导、题库大全、教案大全、教育知识、备考知识、素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such as interview guidance, written test guidance, question bank encyclopedia,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educational knowledge, test preparation knowledge, quality knowledge, legal knowledge,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完整word版)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理其原因.当学生学习结果出现时,老师和学生都要寻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即进行成败归因。
学生不同的成败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行为。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教师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分析.一.了解学生归因风格、因材施教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
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归因风格也千差万别。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区别对待。
例如:对于有“习惯性无助”的学生,要努力引导他们对失败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并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功体验,时间久了,学生便会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对于有“推卸责任”倾向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以外的情境或他人,这种倾向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
在学校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好,而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或能力差等等。
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学生,从学生的学业成败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同样,学生的成败归因也存在着“自利性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分析成败的原因,既看到自身的长处,也看到自身的不足。
三.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归因参照系统任何人的归因都要受他人的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往往要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他们的成败归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成败原因,消除归因误差。
教师的行为有时还对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间接的参照作用。
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特别的帮助,尤其是该生在学习顺利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不仅不利于该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之无法发现、避免和改正差错,而且影响到该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功的信心,同时,教师对该生的特别帮助还可能影响到班级其他学生对该生的看法,认为他能力不够才需要额外帮助。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动机
表1 韦 纳 归 因理 论 的 三 维 度 分 析
生能 够 意识 到英语 学 习 的重要 性及 其对 今 后就 业
发展 的影 响 , 但 却提不起 兴趣 , 觉得英语 学习太
苦, 常常 会有 放弃 的念头 , 直接 影 响 了英 语 学 习 的 效果 . 这些 学 生 的特 点就是 缺 乏动 力 和激情 , 也 就 是缺 乏英 语 学 习动机 . 因此 , 大 学英 语教 师 要致 力 于如 何 引导 学 生 积极 主 动 的学 习 , 激 发 学 生 的大
第2 3卷 第 2期
Vo 1 . 23 No . 2
四川 文 理学 院学 报
S i c h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2 0 1 3年 3月
Ma r . 2 0 1 2
身能 力 和任务 难 度 , 而不 稳 定 的原 因包 括 努 力程
0 引 言
随着 时 代 的不 断 发 展 , 英 语 已经 成 为 人 们 不
可缺 少 的交 际 工具 之 一 , 大 多数 非 英 语 专 业 的学
度和 运气 好坏 . 根 据行 为原 因的可控 性 , 可分 为 可 控制 原 因和不 可 控制原 因. 努力 程度 是可 控 制 的 ,
学生大 都乐 于接 受老 师 的帮助 , 寻 找老师 的帮 助 , 乐 意 向老 师和 同学请 教 , 并 表示 要 继续努 力 , 以求 下次取 得好 成绩 . 另外 7 6 . 9 % 的学 生认 为 自己没 有 考好 的主 要原 因 是 “ 这 些 试 题 太 难 ”、 “ 教 师 教 得 不好 ”、 “ 这 门课 程 引不起 自己 的兴趣 ” 等. 这 部 分 学生 往往 不愿 意 去 寻求 教 师 的帮 助 , 不愿 做 出 努力 , 缺少 学 习 动 机 . 从 学 生 的 问 卷 调 查 结 果 来
韦纳归因理论支持下的学生自信心培养
韦纳归因理论支持下的学生自信心培养作者:孔敏巫英慧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第04期〔关键词〕韦纳归因理论;自信心;教育自信是个体在自我形成过程中内心所获得的一种对自己的能力、价值、目标和潜能等充分肯定的认识和体验。
自信是生活的风帆,能否帮助学生对自我作出积极的评价,产生充分的自信,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使其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体若不相信自己,否定自己的内心体验,就不能很好地接纳自我,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自身极度自卑、自怨自艾,最终束缚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按照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恰当的归因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案例简介:笔者在心理辅导室曾接待过一位过度自卑的初三男生。
这名学生在学校从不闹事,班级、学校的活动也从不参加,平常独来独往,不与其他同学打交道,学习成绩属中下等,不敢在课堂发言,一讲话就结巴,老师与他谈话时总是低着头,忐忑不安地摆弄衣角。
时常萌发退学的念头。
在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之后,这位学生告诉我:“从初一开始,我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父母为了让我出人头地,花了很多钱让我上这所学校,又花了很多钱让我进尖子班,可我跟不上班啊。
刚开始我还想拼一下,可成绩总倒数几名,可能自己就是下等生的料。
反正我不行,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吧!不想参加中考了,还不如离家出走去流浪,可又怕父母伤心。
”案例分析: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这名学生存在着过度自卑的心理。
造成的原因也许很多,但他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所作出的不当归因是导致他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
这种不当的归因方式影响了他对自我的认识,使他形成了消极自我暗示。
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
在学校里,不同的成败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行为。
正确归因就是要对学业失败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韦纳认为,归因的潜在原因可划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归因理论认为,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继而对后续行为又有不同的动力作用。
韦纳归因理论与学生自信心培养
身 体状况
任务难度
通过这三个维度可以分析任何原因。如果把成功归因于
内部的、 稳定的、 可控的原因, 就会提高工作、 学习的积极性, 使人感到自豪和满意;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外部的, 不稳定的、 不可控的原因, 则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 使人产生意外
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拟从韦纳的归因理论的原理谈谈如何运 用归因的规律, 帮助学生克服自 重塑自 卑, 信。 一、 韦纳成就归因理论概述
这种可以改变的因素时, 就会对成功不抱期望。 这种期望作为
一种动力因素会对进一步的行为起作用。对未来成功抱有期 望的往往就继续努力,而对未来成功不抱期望的则可能止步 不前甚至自 自 其次, 暴 弃。 原因归因会引起情感反应。 对行为 结果的情感反应有两类: 一是与行为结果直接相联系的满意
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全面正确的个体差异观和个性教育观借助提倡新教育方法和新教育理念的契机通过对学生个性的适应培植和利用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化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韦 纳 归 因 理 论 与 学 生 自信 心 培 养
万 瑛
(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三部分习题, 例如“ 在探究‘ 干燥的种子是否含有水’ 你设 时,
计的方案还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为什么四大古文明中 “ 心的发源地都是在靠近河流的地方? ”准备一个 ‘ “ 婴儿娃娃 ’ , 假设他已经出生10个月, 请你拟定一个照顾他一周的计划。 与 父母 、 老师交流, 改进计划的不足之处。 这类开放式的习题较 ” 好地体现了评价标准的改革方向,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 考, 得到个性化的答案。 除此之外, 武汉市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也多次进行考试评价制 度的完善. 2004年武汉市中考增加实验的考试的内容。 在考试形
归因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3篇)
第1篇摘要: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的一种理论。
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归因理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以及归因理论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言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的一种理论。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以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 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个体在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在解释行为结果时,会根据以下四个因素进行判断:稳定性、可控性、普遍性和内在性。
2. 归因的分类根据维纳(Weiner)的归因理论,个体的归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的因素,如环境、任务难度等。
(2)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稳定的,如智力、性格等;不稳定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不稳定的,如努力、运气等。
(3)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可控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可以控制的,如努力、策略等;不可控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不可控制的,如命运、环境等。
三、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创设积极的归因环境(1)鼓励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结果,如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而非能力不足。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努力的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
(3)营造一个包容、理解、鼓励的氛围,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勇于尝试、不断进步。
利用维纳(韦纳)动机的归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利用维纳(韦纳)动机的归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1、海德,1958《人际关系心理学》,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
2、维纳(韦纳)完善了归因理论。
2.1稳定性。
2.1.1稳定。
(能力)2.1.2不稳定。
(努力、运气、身心状况、其他因素)2.2可控性。
2.2.1可控(努力)2.2.2不可控(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因素)2.3因素源。
2.3.1外部。
(任务难度、运气)2.3.2内部。
(能力、努力、身心状况)2.3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
2.3.1维纳认为,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的行为动机,把行为结果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3、习得性无助,如果多次失败,并将失败归因于像能力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那么他们就会听任失败,表现出冷漠、压抑、自暴自弃或“丧失动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习得性无助”。
天穹说,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后新生以先进生为榜样向先进生看齐的时候,后进生会说,我脑子就是比较笨吗,人家多聪明呀。
我要是有他那样的脑子,我比他还强。
这就是后进生将能力这种不可控制的内部因素作为了自己学习差表现不好的原因,形成了错误的归因。
以至于一些后进生破罐子破摔,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对自己表现不好,成绩不理想的归因,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归为可控的努力这个因素上来,让学生认为我可以做到,我之所以没有做到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我的劲还没有用展,只要我加把劲,我就行。
给学生以信心和希望。
坚决不能让学生将能力作为自己失败的归因,而让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中国有句古话叫“哀痛莫大于心死”“杀人诛心”,如果对自己没有了希望,看不到前途,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整个求学生涯判了死刑,而对学生今后的漫漫人生长路上也是致命的打击。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以《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近年来,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方面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韦纳的归因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的研究成果。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源于社会心理学的一门学科,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对归因的发生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认为人们的行为和成就可以归因于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韦纳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通过分析韦纳归因理论,小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自身行为的内在原因,增强学生归因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
在针对行为和成就的归因过程中,作为仁慈的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认同自身的内部贡献,强调内在的可控因素,大力发展学生的自立能力,建立良好的归因思维模式。
其次,在小学教学中,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负归因的情绪管理能力。
学生负归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成绩不理想时,因自己认为他们自身能力不足而产生负面情绪,不敢挑战自己。
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负归因判断力,引导学生将负归因转变为正归因,促使学生能够承认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保持乐观的积极心态,希望从对挑战的接受中获得成功。
最后,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归因效应。
研究发现,学生之间有着明显的社会支持,当学生获得成功时,他们之间会产生负面归因,认为这种成功是依靠他人才成功,这种归因效果会阻碍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潜能。
因此,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正归因效应,让学生们学会以积极的心态来分享对成功的认知,让学生在相互的激发下不断扩大自身能力,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韦纳归因理论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应引导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负归因情绪管理能力以及正归因学习效应,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的责任,不断发展自我。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根据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人通过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去解释自己或其他人的行为。
把事情的起因归因在行动者的性格,态度,或人格而导致的。
比如说,当一个小孩哭时,如果我们把他哭得原因归因为那小孩调皮,无理取闹什么的,这就是一种内向归因,因为我们把小孩哭的行为看作是他的人格问题。
把事情的原因归咎于行为者的外部因素或情况。
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哭闹归因于孩子饿了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确实会哭,那么我们的归因风格属于外向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11. 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 自我服务偏见意味着个人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3. 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1)选择性知觉,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2)光环效应(Halo effect)是指根据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交活动、外貌)形成整体印象。
(3)对比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5)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归因研究虽然一直相当活跃,但归因理论真正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并不很早,这种影响始于韦纳。
韦纳归因理论视域下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
韦纳归因理论视域下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韦纳(Werner)归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个体对事件发生原因的归因过程和结果,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动机和行为。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和动力,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在韦纳归因理论的视域下,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提供个体可控与可变因素:韦纳归因理论强调个体对事件的归因过程,而人们更倾向于归因于他们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因素。
因此,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应该提供一些个体可以掌控和改变的学习因素。
例如,给予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的权力,同时为他们提供改变学习成果的机会。
2.强化内因动机:韦纳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推动力来自于内在的需要和动机,而不仅仅是外部奖励和惩罚。
因此,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应该强调内在的需要和动机,而不是仅仅依靠奖励和惩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知,让他们知道学习的意义和目标,以及与个人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关联性。
3.提供挑战与成长的机会:韦纳归因理论中提到,个体会倾向于归因于他们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
因此,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应该提供一些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获得成长和进步的体验。
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适度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学生克服挑战和困难,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学习动力。
4.提供反馈和认可:韦纳归因理论指出,个体对于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之后,会通过反馈和认可来验证和调整他们的归因结果。
因此,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应该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认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同时加强他们对于学习的自信和动机。
例如,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以及适时的奖励和认可,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肯定和回报。
5.培养学习目标导向:韦纳归因理论中提到,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会受到他们对事件结果的期望和目标的影响。
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实验
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实验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韦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实验[关键词]心理学实验;归因方式;行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次成功(或失败)了,归因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方式。
在学校中我们常常发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即使在考试成绩并不好的情况下,也很乐观,仍然对今后的成功抱有信心,并且愿意继续努力。
这是因为他将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或任务的难度过高,这样的归因促使自己仍然保持对自己能力的乐观态度,归因引起的只是内疚的情绪,内疚会促使他继续努力。
而有的学生却完全不一样。
虽然他最初的考试成绩与前述那种学生一样,但他缺少自信,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继而产生自卑感,而自卑情绪的产生会阻碍他继续努力。
通过对以上这种现象的研究,韦纳(Weiner)提出了归因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在罗特的控制点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也是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
他认为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
韦纳将这四种基本原因分成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
根据控制源这一维度,可将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
例如,能力和努力是内部原因,任务难度和运气则是外部原因。
根据稳定性维度,又可以将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韦纳认为,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因素,因为在反复从事某一工作时它们很少变化,而努力和运气则是不稳定的因素,它们会随时间或场合的不同而变化。
一般说来,内归因者具备较强的成就动机,外归因者的成就动机相对要弱些。
一、实验介绍实验一:1(实验目的研究归因方式和情感反应的关系。
2(实验过程选取63名五、六年级的美国男孩为被试。
他们首先要完成一个自我报告的量表。
这个量表包括34个项目,每个项目描述了一个成功或不成功的结果,每个结果有两个选项,分为内部归因项和外部归因项。
内部或外部归因的选项又可分为归因于能力或归因于努力。
如何利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论文]
如何利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摘要】成败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博德纳·维纳(bema—weinerl974)提出的。
他认为,个人对成败解释有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运气,其中能力和努力属于个人内在的可控因素;难度和运气属于环境外在较难控制的因素。
本文从成败归因概念和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成败归因风格对学习动机影响及积极归因风格培养原则与训练方法。
【关键词】成败归因学习动机归因训练一、引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对成功的追求迫切需要科学的成败归因理论指导,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又是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
对这一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成败归因的涵义和影响因素1.成败归因的内涵成败归因是指人们试图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试图为自己的成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并将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分为两种维度:内外因维度和稳定性维度。
1979年又提出另一维度——控制。
他认为努力、注意等因素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而能力、运气、心境等因素是不受人的意志控制的,是不可控因素。
四因素能力努力任务运气三因素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不稳定不稳定不可控可控不可控不可控2.影响因素(1)自我意识。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由于自我意识发展程度和社会化程度不同,其成败归因倾向也不同。
研究表明,小学生多倾向外部归因,如将成功较多归因于教师教的好,而较少察觉自身能力作用;对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任务太难。
进入高中阶段,随着自我意识增长,归因倾向呈现从外部向内部转化的趋势。
(2)人格特征。
罗特提出内控和外控两种人格倾向。
外控者知觉到某种强化跟随自己的某些行为之后,但又不是全凭自己行为而定,就会视为运气或命运的结果。
内控制会将随后的强化看成全凭自己行为或特质而定。
(3)抱负水平。
研究表明,高成就抱负水平的学生倾向将学习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失败并不降低自信心和对成功的期望水平,反而促进其更加努力争取成功;低成就抱负水平的学生倾向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差。
论韦纳归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的归因现状及归因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当代教科研2023年第4期08理论研究·教育理论近些年来,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解学生归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
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对学习效果的分析中所考虑的形成因素是不同的,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归因结果,而不同的归因结果反过来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一、基于归因因素的学习现状伯纳德·韦纳侧重于对归因后果的研究,并把归因和动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归因动机理论。
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中,当人们对学习或生活的某种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时,是将结果归于外部因素摘 要:韦纳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而提出的归因模型。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身心状况、运气和其他因素对成就归因存在影响。
同时,通过实验研究,他发现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人们的行为结果能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以韦纳的归因理论为出发点,探究韦纳归因理论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的归因现状以及本理论对教师教学产生的实际影响。
关键词:归因理论 归因现状 学习动机 教师教学论韦纳归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的归因现状及归因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影响王天舒 李昫男 凌 瑶①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还是内部因素,可控制因素还是不可控因素,稳定因素还是非稳定因素,都将对人们的学习情绪和下次面对同样任务的动机状态产生重大影响。
具体来说,韦纳认为人们对结果的分析主要从六个方面出发,即努力、能力、精神状态、任务难度、运气和其他因素。
以此为基础,韦纳又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具体的探究。
稳定性维度:在韦纳的理论中,能力和任务难度是属于短时间内无法随意改变的性质稳定的因素,而其他因素则是不稳定的,随意性大。
可控性维度:指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是否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在韦纳给出的六个方面因素中,只有努力是可控性因素,能力、精神状态、①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韦纳归因理论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教学策略研究”(项目号:GH2150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研究”(项目编号:2021C109)当代教科研2023年第4期09理论研究·教育理论运气、任务难度等其他因素都是不容易掌控的。
维纳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启示.doc
维纳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启示作者:陈春莲杨起群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7期[摘要]维纳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和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与正确的学习归因是密不可分的;认真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归因的因素,帮助学生正确归因,促进其有效学习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维纳归因理论有效学习影响因素教学思考[作者简介]陈春莲(1970- ),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心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和学校健康教育。
(云南临沧677000)杨起群(1970- ),女,湖南双峰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
(广西桂林540002)[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074-02对学生有效学习的探讨是和动机分析分不开的。
对动机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从桑代克(E.L.Thorndike)的强化理论到赫尔(C.Hull)的内驱力理论,从托尔曼(Tolman)的期望价值理论到阿特金森(J.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罗特(J.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再到维纳(Weiner)的归因理论。
维纳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和行为。
维纳(Weiner,B)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归因理论家,他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求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与成就行为的关系,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可觉察的原因特性、原因结构,以及原因归因和情感反应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等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
维纳的理论有创建性地把行为者对成就行为的归因与后来的期望变化、情感反应及将来的行为联系起来,并在课堂背景中进一步探索教师的归因和情感对每一个学生的期望和行为的影响,这是其理论在教育上应用的一个突出表现。
维纳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启示
维纳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启示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理论简介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明确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例如:“我为什么顺利(或失利)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托福不过人家”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指出,人们对犯罪行为胜败原因的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不懈努力,个人反省检视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指出此次各种胜败与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个人自觉此次胜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例如别人协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言影响其胜败因素的来源,就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源自外在环境(外往下压)。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不懈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内控,其他各项则属外往下压。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能够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言影响其胜败的因素,在性质上与否若想由个人意愿所同意。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不懈努力一项就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掌控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要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_张俊友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_张俊友韦纳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解释人类行为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行为的结果是来自于因素的合理归因。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韦纳归因理论,他们将更加积极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韦纳归因理论中的归因分为三个方面:个人、情境和任务。
个人因素包括智力、天赋、技能和努力;情境因素包括周围环境和他人的行为;任务因素包括任务难度和任务性质。
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因素。
在学习中,如果学生面临挑战或困难,他们可以根据韦纳归因理论来解释原因。
例如,当学生在考试中得到一个好成绩时,他可以认为这是自己的智力、技能或努力的结果;而当他在考试中得到一个不理想的成绩时,他可以认为这是因为任务的难度太大或者他没有充分准备。
在生活中,如果学生面临挫折或失败,也可以采用韦纳归因理论来解释原因。
例如,当学生在参加一项活动时失败时,他可以认为这是因为他在个人因素上存在问题或者他没有充分准备。
然而,如果他在同一活动中获得了成功,他可以认为这是因为他拥有了足够的能力或者他充分地准备了。
通过这种方式正确地归因成功或失败,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建立自信和自尊,并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不断进步。
除了帮助学生正确地归因成功或失败外,韦纳归因理论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指导学生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1.强调学生的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智力和天赋是成绩的一部分,但努力是影响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学生在努力前就退缩,或者在遇到困难时就放弃,是不明智的。
2.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估任务难度。
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评估任务的难度,并帮助学生确定他们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是否足够应对任务。
如果任务太容易或太难,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表现进行错误的归因。
3.鼓励学生积极对待挑战和困难。
韦纳归因理论下教师指导学生成败归因策略研究
韦纳归因理论下教师指导学生成败归因策略研究
韦纳归因理论,也被称为归因-情感模型,提出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是基于他们如何归因这些结果的原因。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并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如运气或任务过难。
研究表明,这一理论也适用于教师指导学生归因成功和失败原因的方式。
研究发现,提供更平衡的归因反馈的教师,突出内在和外在因素,往往有学生具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好的学业成绩。
另一方面,将学生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或将学生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的教师,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有负面态度和学业成绩不佳。
此外,研究表明教师指导学生归因的策略也可能产生影响。
例如,采用“掌握导向”的教师,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作为成功的原因,往往会有学生具有更积极的学
习态度和更好的学业成绩。
而采用“无助”的教师,鼓励学生关注外在因素作为失败的原因,往往会有学生对学习有负面态度和学业成绩不佳。
总之,研究表明,教师指导学生归因成功和失败原因的
方式可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对学习的态度产生重要影响,采用掌握导向的方法对学生更有益。
教师在帮助学生归因成功和失败原因时应该提供平衡的反馈,强调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本文旨在分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并介绍它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韦纳的归因理论是一种指导学习的理论,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动机。
通过分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看出学习成功的影响因素包括先前的学习经验和国际期望。
在小学教学中,学校可以利用韦纳归因理论来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此外,学校还可以采取行为策略和声誉奖励技术来激励学生的学习。
总之,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韦纳理论;小学教学;归因理论1论近年来,由于教育改革的推进,各类新理论概念不断涌现,其中韦纳的归因理论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韦纳的归因理论旨在指导学习,其主张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归因方式(内在或外在)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善学习表现。
目前,有关韦纳的归因理论的研究仍在不断发展,但尚未有充分的实证研究来证明这一理论的实质。
为此,本文旨在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分析韦纳的归因理论,以探索该理论在小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动机,以改善学习表现。
2纳的归因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是一种指导学习的理论,旨在帮助学生改善其学习表现。
该理论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归因方式对学习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分析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看出影响学习成功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先前的学习经验。
归因理论指出,如果一个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经验,他就会心存信心,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一个新的学习任务。
如果他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则他可能惧怕失败,导致学习表现受到影响。
(2)国际期望。
归因理论认为,外部期望对于学习者的表现也有重大影响。
当学生感受到家长、老师和其他期望者的支持、期望和激励时,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动力,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完成困难的任务。
(3)环境因素。
学习环境因素也决定了学习者能否取得成功。
如果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发展和尝试新的技能,他们就会更有信心去完成更复杂的任务,并有更大的动机去学习和探索。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张俊友
参 考文献 〔〕章志 光 《社会心 理 学 人 民教 育出版社 望拓 年版 〔〕孙 形 《组 织 行为 学教程 高等教 育出版社 剑 年版 〔〕黄 希庭 心 理 学导 论 人 民教 育出版社 卯 年版
上接第 页 通 过考 试 考 查学 生 的 学 习 状况 , 检查 教 师教 学 效果 , 从 而 作 为促 进 教 学 的一种 手段 , 这是很 必要 的 。 但 在多 年 的 应试 教育影响 下 , 把 考试变 成 了凌驾 于教学 之上 的一 个 “ 指 挥 棒 ” , 把 考 试得 高 分作 为 师 生 共 同追 求 的 目标 , 不 仅学 生 而 且 教 师 也 成 为分 数 的奴隶 , 教学 围绕 考试转 。 所 以 要 实 施“ 素质 型”课堂 教学 , 必须 还考 试 的 本来 面 目, 强化考试 的反 馈功能 , 弱 化 考试 的 选 拔 功 能 。 改 革 考 试 内容 , 在 基 本 知 识 测 试 的 基 础 上 , 加大能 力 测 试 的 比重 , 在 分数统 计上
在对 我 国 中小学 生 的 成 败 归 因调 查 中 发现 , 我 国中小学 生把失 败与成 功也基本 归 因 于 能 力 运 、 气 、 任 务 难 度 、 努 力 四 个 因 素 , 但我 国学 生对 这 四 个 因素 的 理解 与 西方 学 生有些差 异 。 如 我 国学生 认为 能力属于 不 太稳 定 的因 素, 而西 方学生 则普 遍认 为能力 属 于稳定 因 素 , 这种 对能力 认识 上的差 异可 能 由于我 国传统 中强调 “施用 累能” 、“科用 累 能” , 教学 中强 调 “勤 能 补拙 ” 的缘故 。 但 不 管怎样 , 韦 纳 的归因分析或多 或少给 我们 一 定启发 。 作为 教学活 动中的主导 , 教 师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理其原因。
当学生学习结果出现时,老师和学生都要寻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即进行成败归因。
学生不同的成败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行为。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教师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分析。
一.了解学生归因风格、因材施教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
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归因风格也千差万别。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区别对待。
例如:对于有“习惯性无助”的学生,要努力引导他们对失败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并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功体验,时间久了,学生便会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对于有“推卸责任”倾向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以外的情境或他人,这种倾向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
在学校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好,而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或能力差等等。
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学生,从学生的学
业成败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同样,学生的成败归因也存在着“自利性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分析成败的原因,既看到自身的长处,也看到自身的不足。
三.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归因参照系统
任何人的归因都要受他人的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往往要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他们的成败归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成败原因,消除归因误差。
教师的行为有时还对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间接的参照作用。
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特别的帮助,尤其是该生在学习顺利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不仅不利于该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之无法发现、避免和改正差错,而且影响到该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功的信心,同时,教师对该生的特别帮助还可能影响到班级其他学生对该生的看法,认为他能力不够才需要额外帮助。
这种间接压力更使该生认为自己无能,从而感到自卑、抬不起头来。
四.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因倾向,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归因训练有多重方法,在教育上应用较多也较方便的是教师对学生归因的强化矫正法。
例如,对一些没有认识到努力重要性的经常失败的学生加以训练,先让他们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对他们的成败结果进行归因。
对那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的学生予以强化,面对那些未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的学生予以引导,甚至明确指出他们失败是由于努力不够。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这些学生改变了原来的归因倾向,经常在失败时使用努力归因,增强了成功的自信心并坚持努力学习。
国内外许多这方面的研究证明了这种归因训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教师可把这种方法结合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通过言语的反馈和奖励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形成学生积极的归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