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1、《折形状》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1、《折形状》说课稿

八、教学过程
1、教师演示,激趣导入 2、结合课件,介绍构成物体的四种基本形状
3、指导学生实验研究物体的形状与 承受力的关系
预测所折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更大。 设计实验方案,实践探究。 (1)先交流实验方案,让方案在交流中更加完善 。 (2)学生动手实验,并做好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 (1)要求学生先想一想再说。 (2)自定发言代表。充分发挥小组互动,推选小组中心 发言人。 (3)强化倾听,突出评价,确保交流有序有效
谢谢!
富民小学
竺厚奎
四、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如何使鸡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蜂巢、乌龟房屋等;实物: 瓦楞纸,鸡蛋壳、书、课件、记录表。 学生准备:学生探究活动用的白纸(16开复 印纸),50克的钩码若干(或其他小称重 物)。

七、教法和学法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要为每一个学生 提供公平的探究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于是本 课采用了探索发现,集体研讨的方法进行教 学。通过猜一猜、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 说一说,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1、《折形状》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 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通过引导学 生学会如何折叠和弯曲,以改变形状来增强 材料的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 大的力。从而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 识,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 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形状
预测承受书的数量 实际承受书的数量
继续研究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折形状》教案

《折形状》教案

《折形状》教案《折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

2. 学习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物体的承受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4.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习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物体的承受力。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

2. 演示法演示法:演示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物体的承受力。

3.实践法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强物体的承受力。

4.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纸、硬币、积木等;实验器材,如测力计、支架等。

2. 教学设备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场地教学场地:教室或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建筑结构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建筑物在承受力方面的差异。

- 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形状的建筑物在承受力方面会有差异? 2. 讲解(15 分钟) - 讲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承受力的原因。

- 介绍常见的形状,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承受力。

- 举例说明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桥梁、塔、房屋等。

3. 演示(15 分钟) -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力方面的差异。

- 实验步骤: - 将一张纸平放在支架上,逐渐增加硬币的数量,直到纸无法承受为止,记录下硬币的数量。

- 将纸折成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再次进行实验,记录下每种形状能够承受的硬币数量。

- 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能够承受的硬币数量,分析它们的承受力差异。

- 提问学生: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承受力方面会有差异? 4. 实践(4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形状的物体,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

折形状说课稿

折形状说课稿

《折形状》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起始课。

要求学生达到五个预期学习结果: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能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主体活动就是预测实验四种纸筒的承受力。

蛋壳承受力是一个拓展延伸。

二、备课思路研究教材后,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重组处理,将开头的认识四种基本形状没有单独拿出来教,而是渗透到活动中,把重点放在了探究纸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这是总的一个想法,具体分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我是按照一节常态课来准备的,前天晚上才开始看教材、教参,昨天晚上才把教案拿出来。

学生进教室之前都不知道上什么内容,也没有准备课件,不是没有,而是我想平常也没有这个条件去做,干脆就上最朴实的课吧!提供一个最真实、最朴实的课给大家解剖吧!2、教案有两稿。

第一稿导入不是用纸托笔,而是托书,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肯定一下想不到把纸折成复杂的形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把纸弯曲成拱形,这种想法最接近学生。

因此考虑到第二稿的导入,也就是今天的导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3、作为本课得的主体活动,探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先后我有三种想法:第一种是由教师折形状,然后让学生用其进行测试,只要讨论做的注意事项就行了,后来感觉不太妥,似乎是教师拽着学生在走。

其实折纸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的过程,它可以比较形状的不同,还能进一步理解什么叫对比实验,很多变量是要控制好的,否则实验就不科学了。

于是我想到了第二种做法,没人发一张纸让学生折自己想折的形状,然后引出很多地方都不一样的纸筒拿来比较肯定不公平,接着拿出教师折好的纸筒来测试,后来感觉最终还是教师折好的。

最后就改成了今天课上的想法,先让学生讨论折纸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很好地诠释了控制变量的概念。

五年级科学(下)《折形状》

五年级科学(下)《折形状》

五年级科学(下)《折形状》教案五下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折形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2、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3、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4、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2、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蚌壳、螺壳、蛋壳、木板、各种塑料钢铁型材、汤勺、等实物。

预留出1厘米粘贴线的A4纸、胶棒、每组20本课本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

1、交流:今天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合作,探究科学的奥秘,老师感到非常荣幸,你们愿意和老师合作吗?既然大家这么给力,老师非得露一手不行了。

(出示一张A4纸,拿起一本科学书)老师要把书平放到纸上,而纸不会倒下,你们猜老师能做到吗?2、验证:(一定是失败而告终。

)3、谈话:不好意思,老师的魔法还没练到家。

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们有办法让它承受住课本的重量吗?4、小组交流,师听取学生的见解。

5、汇报小结:大家都认为通过改变形状可以提高纸的承受力,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板书:折形状)顺便问一下,你们都想折成什么形状呢?二、实践探究:1、学生汇报要折的形状。

2、师生总结,形成共识:把纸折叠成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

3、老师提醒他们折纸的要求:(1)沿着折线折纸;(2)上下两边要平;(3)粘和是两端要对齐,胶棒要把缝隙全部粘和到一起;(4)小组成员要合作好,共同来完成任务。

4、学生折纸,师巡视参与。

5、谈话:我们把薄薄的纸折成了正方形、六边形、圆形、三角形纸筒。

那么哪种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预测一下吗?6、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活动记录的预测部分,用“☆”多少表示。

《折形状》示范课

《折形状》示范课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折形状》教案一、激趣导入1、提问:老师想用这张纸将一本科学书托起,可是这样操作总是做不到(教师用平展的纸演示)。

大家有没有简单的办法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呢?2、谁愿来试试?3、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本科学书的重量呢?4、大家讲得很好。

今天我们就专门来研究把纸变了形状后的承受力情况。

(教师板书课题:折形状)揭示教学目标(播放课件1-1)二、讲授新课1、在研究折形状之前,首先我们来认识物体的基本形状。

(板书4种基本形状。

)(播放课件1-2、1-3)2、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播放课件1-4)3、我们都知道纸的质的很柔软,却能托起一本书。

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你们想怎么改变纸的形状。

(板书:改变纸的形状)4、我们来研究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我们该如何研究呢?把高低、粗细不同的纸筒放在一起可以比吗?折这些形状的纸筒时要注意些什么?(播放课件1-5)5、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现在来重点研究一下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这四种形状的纸筒,看哪种承受力最大?(播放课件1-6)(板书:4种纸筒)6、我们把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增加它们的承受力,那么你认为这四种形状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把四种形状按承受力的大小进行排序吗?你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各小组讨论一下,并作好记录。

7、请各小组汇报一下。

(演示、填写EXCL表格)实验记录单8、要想知道大家说得对不对,怎么办?9、对,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我们的预测。

你们能说说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吗?(播放课件2-1)10、下面各组进行实验,注意作好记录。

(播放课件2-2)11、各小组汇报一下本组实验的情况。

(演示、填写EXCL表格)实验记录单12、通过以上数据你发现什么?(板书;纸的承受力增加)13、你认为八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有多大?十六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有多大?那圆柱形纸筒为什么顶得最多?(播放课件3-1)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运用1、刚才我们研究的几种形状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还有很多,现在老师这儿有四个蛋壳,你认为它的承受力有多大?我们来试试。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折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折形状》。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折纸;2.能够准确折叠各种形状的纸张;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折叠出不同的形状;4.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5.培养学生耐心、细心、认真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各种不同形状的纸张的折叠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复杂结构的形状的折叠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维度教学方法,包括听讲解、看教材、看视频、动手实践等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知识,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1. 预习在课前让学生预习教科书上的内容,让学生大致了解折纸的概念。

2. 讲解1.教师介绍什么是折纸,通过PPT或者板书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折纸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2.告诉学生本次折纸的命题,例如折叠出人、动物、建筑等。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将讲解部分中展示过的折纸体验活动尝试一遍,让学生感受一下折纸的方法和乐趣;2.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跟随操作两种方式进行,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形状的纸张的折叠方法,例如:飞机、木屐、鸟、精灵帽子、圣诞鞋、恐龙等;3.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制定限制条件的情况下自主折叠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4. 总结总结本次授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将折纸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六、教学后期在课后,通过练习作业、小组展示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让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的技能和能力。

同时,也可以定期复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最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说课》教案.doc

最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折形状说课》教案.doc

《折形状》说课稿一、关于教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起始课。

要求学生达到五个预期学习结果: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能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主体活动就是预测实验四种纸筒的承受力。

蛋壳承受力是一个拓展延伸。

二、关于教学理念分析: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果断单刀直入地设计问题,直奔主题,就可能保证把握探究教学的重点环节,为重点环节的探究活动留出大块时间,自然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探究实验活动--折各种形状的纸筒并研究其承受力,研究纸筒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究。

两个探究活动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

在快乐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知道了物体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并学会了改变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

三、关于教育教学具体目标:一、学习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2 、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3 、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4 、通过探究活动巩固探究的步骤和过程。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控制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四、关于教学流程: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课堂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趣---引导探索---分组实验---交流评价”。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折形状》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设计(1)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折形状》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设计(1)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 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仿生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鸡蛋壳的抗压能力 2、通过模拟小鸡出壳实验,初步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和了解一些具有蛋壳形结构的著名建筑 2、能够在探究中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 3、体验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八、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对自然现象、规律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 实验,接触现实,发展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合作和交往 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不管,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的 实验过程进行细致的指导,这种引导和点拨可以让学生的后续学习更有收获。以 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在学生有序且有目的的实验 中,学生更容易总结出科学的结论,这样也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激 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 习活动充满了乐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到处都充的科学书是不是比你们预测的多得多?那究竟鸡蛋壳能承受多少 本科学书呢?这个悬念我们等会揭晓。
20、师:不过看来我们小小的鸡蛋壳确实有大大的承受力。 (四)、鸡蛋壳的秘密
1、师:鸡蛋壳外部的抗压能力这么强,不知道鸡蛋壳内部抗压能力怎么样 ?你们怎么看?
2、生: …… 3、师:你想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4、生讨论。 5、师:要验证鸡蛋壳内部的抗压能力,我们将鸡蛋壳倒置,也在上面放科 学书可不可行?
22、实验。 23、师:四枚鸡蛋壳承受了多少本科学书的重量?谁上来提一提这些书的重量 ?
(五)、拓展延伸 1、师: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 鸡蛋捏碎,四只半个鸡蛋壳也可以承受八十本书的重量,薄薄 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 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 构”特点,设计出了许多既结实又省料的建筑物。常州江南环 球港、迪诺水镇、奥体中心、常州北站、北京国家大剧院以及 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和发现不同形状的特点和折纸的基本技巧。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折纸形状的图示和步骤,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创造,制作出各种有趣的纸品。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折纸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折纸技巧。

但在创造力和形状认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教材中提供的折纸形状,并能够创作出自己独特的纸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折纸活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折纸技巧,能够独立完成教材中提供的折纸形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独特的纸品,并能够理解形状的特点和折纸的基本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和小组合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折纸技巧;学生通过实践和小组合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纸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折纸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并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折纸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示和步骤,进行折纸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创作出有趣的纸品,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5.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题《折形状》,以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黑板上展示折纸的步骤和形状特点。

《折形状》说课稿

《折形状》说课稿

折形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折形状》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之一,是初步学习平面图形折叠及其性质的重要一环。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折纸制作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发现和归纳各种多边形对称性的折法。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平面图形折叠及其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特点本章内容适合五年级上学期的小学生学习,他们已经学会了部分几何知识,如点、线、面、直角、三角形等,对于平面图形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此时需要更加细致深入、有趣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折纸制作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的方法;•发现正多边形的对称性,并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在于:•折纸制作不同种类的正多边形;•发现不同正多边形的对称轴。

2. 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难点在于:•发现不同正多边形的对称轴的归纳总结;•运用折纸制作正多边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1. 教学方法本章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发现正多边形的对称性和折法;•折纸实操:让学生亲自实践,运用折纸制作出不同的正多边形;•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合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正多边形的对称性。

2. 教学流程设计本章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1)导入环节在前置知识和视频短片介绍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折形状?”“折出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五边形的方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新课讲授•步骤一: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图,自己动手一步一步折叠出一个正三角形,并强调在不同位置折叠的效果不同。

•步骤二:通过折纸实操,让学生分组探究制作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正八边形的方法,详细讲解折纸步骤,并让学生自行实践。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

《折形状》说课稿牟定县茅阳第二小学宋华萍一、说教材《折形状》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一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教学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在探究过程中的控制条件。

同时了解到改变物体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这节课我采用的是实验探索法,其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整节课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确定了探究主题以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乐于“自己当家作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2、说学法,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本节课,我打算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实验,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进而体验到实验探究的乐趣。

三、说教学流程在本课中,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设疑激趣——引导探索——分组实验——拓展应用”。

1、设疑激趣: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导入中,我出示一张A4纸和一块砖,利用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是真的吗?”引入,提问学生,老师也要让大家猜一猜:我能用我手中这一张薄薄的A4纸把这一块厚厚的砖托起20厘米以上,你认为是真的吗?老师利用学生的猜一猜引入实验探究。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后,我抓住时机提问:如果是真的,我们应该怎么验证?希望下面的图片对你们有所启示。

出示自然界中一些对建筑设计有启发的动植物图片引入,人们通过研究动植物生长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设计出了多有名的建筑。

同时出示一些外形特殊的建筑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四种基本形状锥、台、柱、球。

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切入主题提问:要用我手中这一张薄薄的A4纸把这一块厚厚的砖托起20厘米以上,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做?根据学生回答进入设计实验。

《折形状》——激发孩子创造性的教案设计

《折形状》——激发孩子创造性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1.教学背景《折形状》是一款能够锻炼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游戏;它可以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利用图形中的对称性进行折叠,锻炼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对于对称和图形感知的敏感问题。

2.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介绍《折形状》游戏,在孩子中植入对“对称”概念的认识,激发孩子自主思考利用对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希望在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追求更高更强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点1.对称概念的教学2.游戏规则的介绍与实践3.创造性思维的激发4.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教学过程1.授课形式采用小组讨论和互动学习的方法,以游戏体验为主线,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知对称性的概念。

2.教学过程(1)游戏介绍-显示游戏基本画面。

-让孩子们一起互动讨论,根据游戏界面了解游戏规则和玩法。

-强调游戏规则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孩子们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告诉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发挥,在不犯规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实现折叠。

(2)先学习基本形状-在图形板上,游戏引导孩子们学习最基本的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学生应当在图形中找到对称部位,并进行实践,了解对称性的概念。

(3)完成虚线图案的折叠-在屏幕上展示一个含有虚线折叠图案的图形画面。

然后引导学生在虚线部分进行折叠,将图案按照对称性完美展现。

-展示优秀的学生折叠作品,鼓励孩子们进行创新和自主思考,并总结出折叠技巧和注意事项。

(4)创造性实践-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的图案,然后用折叠的方式来处理。

-每个学生需要通过折叠技巧将自己的图案完美的展现,让学生频繁进行实践,锻炼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展示优秀的作品,与其他学生分享折叠技巧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5)结束-总结本次活动的亮点和要点;-分享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学习到的感悟与体验;-为优秀的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鼓励孩子们在平常的游戏中勇于尝试与创新。

四、教学辅助1.图片展示使用图片展示游戏画面和实践图片等。

小学 科学常识《折形状》教学设计(说课试讲)

小学 科学常识《折形状》教学设计(说课试讲)

《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A4 纸、双面胶、各种形状的纸筒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这里有一张纸,谁有办法让它托起一本科学课本?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演示)2、质疑:为什么现在这张纸能托起科学课本了呢?(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3、点题:今天我们就研究与物体形状有关的科学知识。

板书:形状二、认识各种不同的形状1、谈话:你了解生活中的物体都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可以举例说明。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常见的形状)2、讲解:通过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发现大多数物体是由4 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

(出示幻灯片,介绍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3、出示物体图片,想一想,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出示幻灯片,分析,学生汇报)三、探究薄形材料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谈话:看来形状的应用还真是不少!刚才我们只是简单的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它的承受力,你还能用纸折成什么形状呢?(学生交流)2、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很多,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选择横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筒形这四种形状来研究他们的承重力。

(板书:折)谈话:老师已经为大家折好了这四种形状,需要大家把它们粘起来。

老师介绍折形状时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去粘。

(学生分工合作,折形状并把它们粘起来)3、预测。

谈话:将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研究它与承受力的关系,请同学预测一下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筒它们的承受力怎样?我们用科学课本作为它要承受的重物,小组讨论预测一下,每种形状能承受几本书?请小组记录员在预测一栏中写出来。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0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0

《折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2、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3、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难点: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教师准备:蛋壳、纸、胶带、鸡蛋等。

三:教学过程:导入:1、同学们:说到形状,我们都比较熟悉了,生活中你见到过的物体都是由那些形状组成的呢学生说:、、、、、我们说物体的形状有很多、但大多数物体都是由4种基本形状组成的。

2、提问:谁来告诉老师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生:(锥体、圆柱体、长方体、球体)。

过渡:这些形状还可以被拆分用来组成其他的形状下面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生:乌龟是由圆形组成的、这样可以提高乌龟自身的承受力,同样仙人掌和台灯做成这样的形状、既省材料又可以提高物体本身的承受力。

二、探究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

1、过渡:物体的形状和他的承受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去研究一下:谈话:现在、老师想用这张纸托起一本科学书,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2、学生讨论并尝试用纸托起书本。

(预测学生用手拿纸两边托起来)如何使这张纸独立的站住(预测学生把纸卷起来,然后把书担在上面)3、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书的重量了生:形状发生了改变过渡;把纸折成了圆柱型纸筒,可以独立的支撑起了科学书,除此之外,你还能把纸折成什么形状过渡、学生讨论交流:(说出各种各样的形状)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下面我们就把纸折成图中这些图形:3、讨论:折纸时咱们注意些什么生说:(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要提示学生,为了增加形状的稳固性,我们要用胶带纸把纸的接缝粘起来,要留边)过渡:教师展示折成的厚度和高度不同的形状、这样比较这张纸的承受力,合理吗生说;过渡:折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后汇报:要考虑纸的大小厚度相同,高度相同、纸的层数相同、粘贴时纸的边界不允许重合。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

折形状实验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及目标本课将介绍折形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通过手工折纸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几何形状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几何形状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和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几何形状的兴趣。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讲解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关键点:- 折纸的基本原理:利用纸张的可塑性,通过折叠方式构造出不同的几何形状。

- 折纸的步骤:选择合适的纸张,标出折叠线,沿着折叠线进行折叠,最后得到目标形状。

3.实验操作(4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步骤如下:(1) 学生选择一张合适的方形纸张作为实验材料。

(2)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选择目标形状并在纸张上标出折叠线。

(3) 学生按照折叠线的方向进行折叠,注意折叠的角度和折叠的顺序。

(4) 学生完成折叠后,检查目标形状的准确性,并根据需要进行微调。

4.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在完成实验后,老师引导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折纸所呈现的几何形状进行总结归纳。

并与学生讨论几何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要点及考核方式1.教学要点- 折纸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正确地选择方形纸张以及标出准确的折叠线;- 注重折叠的角度和顺序;- 检查折叠后的目标形状的准确性。

2.考核方式- 学生实际操作时的表现;- 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学生对几何形状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1.多媒体设备;2.方形纸张;3.实验过程演示图。

五、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探索折纸的原理和技巧,尝试折叠更复杂的几何形状,如正方体、多面体等。

同时,可以将折纸与数学、美术等学科进行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能够亲自体验折纸的乐趣和成果,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苏教版《折形状》教案(详)

苏教版《折形状》教案(详)

《折形状》教课方案设计理念 :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育学生的科学修养为主旨此中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两部分,重申研究式学习活动是科学课程的一大特点,建构主义理论以为教课中要让学生先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勇敢猜想,为了考证猜想,成立科学的观点,学生就要采集大批的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凭证。

获取凭证的门路往常有察看实验,实地观察,检查接见,查阅资料等。

所以,我准备以学生自行研究为主线,生活经验和体验为素材,培育学生的科学修养。

详细到本课的教课我从指引学生察看四周的物体,研究各种形状的特点和作用下手,从老师出示的动植物中获取启迪,并进而提出“物体形状和蒙受力大小的关系” 这一本课的重点问题。

在五年级学生已有的对照实验的实质经历的基础上,指引他们如何设计实验并思虑出实验重点,进而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中转变和提高。

经过本课的教课,让学买卖识到在科学研究时是要讲究凭证的,意识到要用事实说话。

还让学买卖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各处都会应用到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旁,只需擅长发现、擅长思虑、擅长实践。

这类体验,这类收获的意义是不问可知的。

教材剖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构造》单元中的第 1 课。

本课经过指引学生学会如何折叠和曲折以改变形状来加强资料的蒙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蒙受很大的力。

进而向学生浸透浅易的资料科学知识,同时浸透仿生学中模拟生物形状的建构方法。

为学生解说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为本单元此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经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有事物的实质属性进行抽象、归纳,并形成科学观点的能力。

指引学生把讲堂的学习与社会实质联合起来,使学生大开眼界,进而自小就培育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关怀别人、关注四周事物的意识。

本课学生的研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一样形状,研究它们的蒙受力,指引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蒙受力大小相关,假如把物体的形状改变为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能够增添其蒙受力。

苏教小学科学五下《21.折形状》word教案5

苏教小学科学五下《21.折形状》word教案5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1.折形状课题折形状授课日期教学内容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3.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过程反思与讨论一、集中话题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

二、探索和调查1.谈话: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预测一下吗?6.学生讨论,记录好预测结果。

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引出本课的内容,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教师提醒:它们能放在一起比较吗?为什么?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7.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8.学生讲述方法。

教师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呢?9.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10.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13.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14.教师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禁风,猜猜多少本本子能将它压塌呢?先学生预测,老师演示蛋壳的承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形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折形状》,《折形状》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实验探究型的课),是整个单元学习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形状的相关知识,学生们才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完成接下来章节的学习。

本课主要有一个探究活动:探究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提高物体承受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能充分运用实验数据的科学品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学则始于对学生的认知。

本课面临的是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它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形状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改变一张A4纸的形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另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的相关的科学概念,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1、我认为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
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并结合本科的特点,我讲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实践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

我将通过创设情境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谈话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

至于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生对生命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于是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总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教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而不断变化。

针对形状的基本类型的概念这种事实性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我采用的是讲述法。

而探究纸张的形状改变带来承受力的变化时,我采用的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总而言之,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