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教育理论复习课程
马克思主义教育课程教学计划
马克思主义教育课程教学计划一、教学主题及意义马克思主义教育课程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论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的认识是基于辩证法的,它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决定的,发展是矛盾的斗争结果。
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如矛盾、统一、转化等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辩证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等概念,并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进行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分析。
2.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科学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还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
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科学方法论,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学生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基础,如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并能将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意义(1)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学生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等。
(2)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理论课程学习计划
马理论课程学习计划第一部分:课程背景马理论,即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马理论着眼于宏观经济,并对需求与供给、通货膨胀、失业问题、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本课程以马理论作为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提高他们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认识水平,为未来的学术深造和就业创业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 了解马理论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了解凯恩斯经济学的特点和内涵;2. 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经济问题研究和分析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经济决策意识和经济风险意识;4. 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术深造和就业创业方面有所准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 马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历史背景和学术影响,了解凯恩斯作为经济学家的成就和地位。
2. 马理论的基本原理详细讨论凯恩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包括有效需求、失业理论、货币理论、政府干预等内容。
3. 马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分析凯恩斯经济学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和启示,了解马理论对现实经济政策的指导意义。
4. 马理论与当代经济问题分析马理论对当代经济问题的启示和应用,探讨马理论对全球化、金融危机、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等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第四部分:教学方式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教学互动等教学手段,系统地介绍马理论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原理。
2. 课外阅读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学术交流,加深对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 学术讨论定期组织学术讨论和研讨会,提供学生交流和学术争鸣的机会,促进学生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五部分: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考核,包括听课积极性、思维活跃程度、问题讨论参与度等方面。
2. 作业报告布置作业任务,要求学生撰写相关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进行考核。
马原理教学大纲
马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马恩主义基本原理,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理解能力,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目标1.理解马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2.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3.建立对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4.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5.培养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和坚定信念。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第一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原理•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要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第三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述•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第四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与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五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文化革命•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原著,进行思考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评价方式•平时表现(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占比30%;•期中考试占比30%;•期末考试占比40%。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参考资料•康德(1997)《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北京:商务印书馆•雷琛(1998)《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徐友渔(199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以上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进度和内容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复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1. 哲学考试大纲 (1)
2. 邓小平理论概论考试大纲 (3)
3. 专业综合一:国际经济政治概论考试大纲 (5)
4. 专业综合二:法学概论考试大纲 (7)
2001年10月
"哲学"考试大纲(硕士研究生)
一、选用教材
1、陈先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孙正聿主编《哲学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考试大纲
宗旨:考察考生对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考察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认识社会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特质
2、世界观理论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4、哲学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哲学的物质范畴及其特征
2、实践的内涵基本形式及其意义
3、意识的起源、本质及能动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三)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与发展的学说
1、对立统一规律
2、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3、必然性与偶然性
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教育学理论》马工程教材第二章社会进步中的教育
《教育学理论》马工程教材第二章社会进步中的教育《教育学理论》马工程教材第二章:社会进步中的教育2.1 引言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
本章将探讨教育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包括道德、智力、体力等方面。
除此之外,教育还具有筛选、分配、调节和促进社会流动等功能。
2.2.1 培养基本素质和技能教育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帮助个体获得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基本素质。
这不仅包括学术知识,还包括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等。
2.2.2 筛选和分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对不同个体进行筛选,以便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职业中去。
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选拔制度和学历认证等方面。
2.2.3 调节和促进社会流动教育为个体提供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从而促进社会流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增加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2.3 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教育不仅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有所不同。
2.3.1 农业社会的教育在农业社会,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劳动力,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教育内容以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为主。
2.3.2 工业社会的教育工业革命以后,教育逐渐成为国家的事业,其目标是培养适应工业化生产的人才。
此时,教育开始注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2.3.3 信息社会的教育在信息时代,教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教育目标转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教育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2.4 教育的挑战与变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育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2.4.1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 硕士博士直博 研究生课程体系总体框架.doc
课程名称
基本内容与建设途径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基本内容:
本课程是马克思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二级学科通开课。采用阅读、研讨与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前沿问题。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两个版块。第一版块为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综述和比较研究,下设三个专题,包括:“中国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追溯”;“欧美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英、美、俄)”;“东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韩、日、新加坡)”。第二版块为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研究,下设5个专题,包括:“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双重合奏”;“认同与承认:当代中国公民资格问题审视”;“西方德育理论述评”;“启蒙的历史陈迹与现实变奏”;“学术道德与知识分子的使命”。
建设途径:
第一,教师课堂专题授课与学生研讨结合;第二,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考核;第三,重视引导学生紧跟本领域的学术进展;特别侧重于政治学重大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第四,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调研活动。
道德与心理专题
基本内容:
本课程是马克思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部分通过专题讲座重点讲授心理咨询理论与自我调适技巧、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实务、心理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学分要求
公共基础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3
英语
3
专业课程
一级学科通开课程
西方哲学
2
中国哲学
2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
二级学科必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第二版)复习资料——绪论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第二版)复习资料——绪论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概念,含义基本相同,指导思想、目的和内容也基本一致,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
但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区别。
思想政治工作除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包括党的组织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群众工作等。
尽管这些工作也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但这些工作并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人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一)内涵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内涵,从词义上说是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存在的根据。
3.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
(二)外延1.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与内涵是相对应的概念)2.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具有全员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全程性;思想政治教育外延受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内容与目的的制约。
(三)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与内涵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与内涵,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外延的广泛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丰富性、方式和特色的多样性。
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与内涵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人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是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
1996年教育部修订研究生专业目录,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硕士学位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点合并,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仍归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在本科专业目录中保留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从事教育工作和参加相关考试的必备内容。
在考前,有一些关键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牢记于心,以便在考试中能够灵活运用,取得好成绩。
首先,我们来谈谈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很重要,从古代教育的萌芽到现代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比如,古代中国的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通过问答法启发学生思考。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意味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为了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等。
永恒性是指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历史性则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目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同时又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影响。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理解教育目的时,要明确其理论基础,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同时,要清楚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以及教学目标。
接下来是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我国现行的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学制的建立和改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等。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照课程的实施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照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以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等特点。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第一节: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一、教育学和教育科学1、教育科学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诸多学科的总称;2、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处于一级学科的地位,它侧重探讨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一级学科的地位。
关于“教育规律”1、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且具有普遍性,决定着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客观的、普遍的、本质的联系。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充满矛盾,包含着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对立统一;人的教育活动有个人的、群体的和人类的,在不同历史、不同社会文化等差异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现实的个人”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学最具体、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群体:人们集体的教授活动和学习行为,分析背后的组织方式和权力结构;在国家和民族层次上,教育学主要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
三、学校教育:教育学的特殊研究对象1、学校教育是教育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对学校教育的研究最为详细和深入;3、学校教育在教育学研究诸对象中最为专门化、最为典型。
4、学校教育并非是教育学唯一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产生1、夸美纽斯尝试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零散、肤浅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更加深刻、系统,因而更具普遍意义的教育理论。
2、赫尔巴特在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学术界一般也把这本书作为现代意义上科学教育学的开端,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明确将教育学定性为一门科学。
3、教育学的科学化过程:通过把对教育现象的解释建立在可验证的经验基础之上,从而追求教育学知识的可靠性。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教育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和科学化时期三个阶段。
马原课pre
马原课预习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或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简称马原课。
马原课作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准确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在开始学习前需要进行适当的预习和准备。
马原课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科学世界观的哲学基础。
学习马原课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动力。
通过学习马原课,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增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马原课的基本内容马原课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等。
这些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它是揭示事物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唯物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三个基本范畴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等内容。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科学认识和分析。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阶级斗争的作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
学习马原课还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新的研究成果。
马原课的学习方法为了高效学习马原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教材:马原课的教材是我们学习的主要依据,要充分理解教材中的信息和观点。
2.积极参与讨论: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思想和观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核心观点。
2. 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3. 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教学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2.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 分析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教学准备:1. 课本《马克思主义原理》。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起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起源。
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解(25分钟)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
c.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a.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b.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传播和发展。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接受。
三、讨论与实践(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2. 分享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3. 实践活动: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社会问题或实际情境,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提出。
四、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五、课后拓展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有了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升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的课后拓展,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对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本文将复习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的指导思想,并深入探讨其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环节。
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使人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的指导思想1. 教育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密切相关。
同时,教育也是发展和变革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内容和形式也会发生变化。
2. 教育的阶级性和斗争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具有阶级性和斗争性。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必然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和控制,存在着阶级斗争的矛盾。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改变教育的阶级性和斗争性,实现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
3. 教育的人格培养和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教育应该注重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人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4. 教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应该是科学的,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来指导教育实践。
同时,教育也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的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着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使教育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使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小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一。
本课程属于高等教育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编写依据:根据《成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的的要求,依据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编写此教学大纲。
(三)目的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有关概念、范畴以及各种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认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四)课程编码:(五)学时数及学分:本课程90学时,5学分。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基本内容教学安排 ̄ ̄ ̄ ̄ ̄ ̄ ̄ ̄ ̄ ̄ ̄ ̄小计讲授讨论音像材料实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6 6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23 15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9 3 12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2 12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2 3第五章资本主义历史的发展进程 9 3 12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2 12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 3复习 3 3合计 78 66 9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知识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及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知识点:物质的定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知识点:实践的定义,特征和基本形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知识点:联系,发展的定义及哲学意义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知识点: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原复习文档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时代条件,二时实践条件,三是理论条件,四是个人条件。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马克思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形成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属于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时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1)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学生(3)课程学时/ 学期/学分:72学时/第2学期/4 学分(4)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课程。
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
(5)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考核,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基础知识以及主要命题,概念、范畴等。
(了解)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素养。
(理解)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掌握)(6)课程设计思路:(1)掌握概念:理论课程首先要求概念要清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各个章节涉及的基本概念术语都要准确把握。
(2)理清思路:首先是理清全书理论的整体思路。
其次,每一个具体的理论问题,都要把握住其逻辑推理的脉络。
(3)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高、具有鲜明实践性品格的理论课程。
学习过程中必须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阐释具体的社会现象。
(4)全面分析: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
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要着重用学习领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自己对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思考的能力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对现实学习生活和未来走向社会的认识。
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导学
课程导学在你开始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先跟随我花几分钟时间来了解几个你所关心的问题吧!学什么?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本科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在第二学期开设。
本课程3学分,54学时。
该课程的教学以在职业余自学为主,并辅以适当的课件和网络教学等远程教学方式。
国家开放大学制作的视频为主要学习资源。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深化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这门课程主要包括哪些学习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怎么学一、课程学习方法首先请你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你只需要每周抽出约2.5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循序渐进,即可顺利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思考,多读多记多背。
就本课程而言,你在学习完全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完成3次形考作业。
这将会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二、课程使用方法1.课程有哪些栏目,作用是什么?课程学习界面主要分为:教学文件:在这里可以了解课程的整体教学安排以及教师的相关情况;课程导学:这是学习的主阵地,课程内容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关键点知识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详细的指导。
专题测验:平时的形考作业以及相关练习题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期末复习:这里提供了期末复习大纲、期末复习练习题。
想要取得好的成绩,这里必须光顾哦。
网上教学活动:分为网上实时答疑、网上实时教研两个栏目,分别是同学们答疑和教师们教研的地方。
清楚了以上栏目的作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进入相关栏目进行学习了。
2.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1)网上非实时答疑:你如果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去“网上答疑”区发帖,向老师和学习伙伴们求助。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
育教 学 的一个根 本问题 。从整 体上 准确把 握马 克思 主义 的 内涵 ,是 推进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坚持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 义
道路 的首 要问题 。
胡锦 涛 同志在 2 0 0 3年 “ 三个 代表 ” 重要 思 想 研 讨会 上 ,从理 论特征 、政 治立场 、理论 品格 、社会 理想 四个方 面对 马克 思 主义 做 了科学概 括 ,即马克 思主 义理论体 系 的 哲学 基础 是辩证 唯物 主义 和历史 唯物 主义 ;马 克思 主义坚 持实 现最 广大人 民根 本利益 的政 治立场 ;坚持 一切从 实 际
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共 同理 想 和 共 产 主 义 必 然 实现 的 信 念 。
[ 关键 词 ]马 克思 主义 ;科 学社 会主 义 ;教 育理论
[ 图分类号 ] A 1 中 81
[ 文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 10 6 3 (02 1 03 0 05— 42 2 1)4 — 17— 2 思 主义 。作 为 中国共产 党和社 会 主义事业 指导 思想 的马 克 思 主义 ,是 从广 义上 理解 的马克思 主义 ,主要 内容是 中 国
化 的马克 思主义 。也 就是 以毛泽东 、x J平 、江泽 民 、胡 l, u
坚 持 马克思 主义 的指 导思 想是建 设社会 主 义核心 价值
体 系 的灵魂 。“ 马列要 精 ,要 管 用 ” 是 高职 院校 思想 政 学
治理论课 教 育教学 的一条 重要 原则 。 《 泽东 思 想 和 中 国 毛 特色社 会 主义理论 体 系概论 》 ( 称概 论课 ) 是 思想政 治 简
义的基本 内容 .其 实质和核 心是科 学社 会主 义 ,哲 学基础 是辩 证唯 物主 义和历 史唯 物 主 义。 《 毛泽 东思想 和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理论体 系概论 》 课程 首要任 务是 帮助 大 学生树 立正 确 的世 界 观 、人 生观 、价 值 观 和 荣 辱观 ,坚定 中国特 色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教育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没有直接写过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探寻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在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为社会主义和理想而奋斗的革命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总是把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对许多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教育理论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他们的教育思想使人类的教育理论掌握了更加科学的武器,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谱写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南。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以往的教育理论大多用唯心主义观点来解释教育的本质,因而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为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用,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哲学家和教育家们对人的本质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人认为遗传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片面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即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是环境的产物,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一些人则提出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而且可以改变整个社会,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以往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认识上的缺陷,科学地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学从此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人,而且是一个社会的人。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受着这种社会关系的制约。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但是,遗传并不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同样,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肯定环境对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认为人在接受环境影响的时候并不是被动的,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主动地改变着环境和社会,并且改变着人自身。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教育是人的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发展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一定社会的需要,体现了社会关系的要求,社会关系通过教育而制约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上的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反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因而也就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教育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
他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武器,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条件,首次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首先考察、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揭露了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畸形发展。
他们指出,人的畸形发展是与社会分工相联系的。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造成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城乡居民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的畸形发展也日趋严重。
“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职业的痴呆。
”[5]工场手工业把生产分成不同的工序,工人的劳动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从而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了工人片面的技巧。
资本主义大工业更加重了人的畸形发展,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品,成为局部机器的一部分,这种机械劳动损害了工人的神经,严重摧残了工人的体力和智力。
不仅如此,这种分工也带来了剥削阶级的畸形发展,使他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片面发展。
“不仅在身体和智力方面,而且在道德方面,都遭到资产阶级的摈弃和忽视。
”[6]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人成为片面发展的畸形物。
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揭示劳动的异化而导致的人的本质异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对人性的压抑,提出人要从一切人对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畸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在他们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彻底的发展,使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人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废除私有制,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城市和乡村、工人和农民、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不复存在,劳动已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为一种生活乐趣,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所以,恩格斯说,无产者只有“废除一切私有制才能解放自己”[7] 。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是紧密相关的。
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为丰富,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为现代工业使分工发生了变革,使资本和工人不断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工人全面流动,劳动频繁变换,这就要求工人熟悉生产的各个部门,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现代工业不仅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使之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工人的劳动时间,改善了劳动条件,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如果不废除私有制,尽管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全面发展的教育。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包括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内容,认为通过这几方面的教育,人的体力和智力就可以得到和谐发展,成为身心健康、体脑结合、各种才能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新人。
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价值目标教育发展的本质和目标是以物为本,还是以人为本?为谁发展,靠谁发展?这些既是重要课题,也是时代主题。
育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既是教育自身内在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人们对教育发展本质、目标、功能认识的回归和升华,更是教育发展现实的需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崇高追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之中必须坚持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价值目标体现在——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德是做人的根本。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是坚持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人的能力和人格培养的倾向,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入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坚持以人的成长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乐园。
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学生整体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原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幸福快乐地成长。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贯穿社会各行各业。
四是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
以教师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既是人本管理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因素。
从教育发展的实践看,所有制约性因素最后都归结到教师资源的配置上,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制度创新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推进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教师和校长的职业活力、专业创造力和教育教学热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增强学校的发展动力、活力。
五是坚持尊重个性和承认差别,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要求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育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是能够体现多样性、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育,能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
六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社会建设之重,改善民生之首,从根本上说,教育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需要,就是要通过发展教育,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七是坚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教育改革,为人一生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人的发展提供全面、长久与强劲的发展能力,为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育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发展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人均可获得最大福祉、社会获得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教育发展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追求教育公平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这一发展观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为《中国教育报》总编辑、编审)实践育人理念的内涵任何实践都是人的社会实践。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属性是教育的内在属性。
“重视实践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这里理解的实践教学不是以把学生带出校门、融入自然和社会为标准的,而是以学生的自主性为标准的,即凡是围绕着教学目的学生自主开展的活动都可称之为实践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