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

氯霉素类
氯霉素是治疗眼部感染的首选药。不良反应:1.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包括可逆性血细胞减少和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2.灰婴综合征
人工合成抗菌素
喹诺酮类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阻碍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浓度高,与其他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特点。不良反应:1.可引起骨关节软组织的损伤,故不宜用于妊娠期妇女和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小儿。2.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故不能用于有癫痫病史的患者。
按来源分类:1、抗真菌抗生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灰黄霉素等。2、合成抗真菌药:主要为唑类(米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此外有丙烯胺类和氟胞嘧啶等。
包括: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益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氟胞嘧啶、特比萘芬。
抗病毒
机制:1.与病毒竞争细胞膜表面受体,阻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2、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或脱壳3、抑制病毒核酸复制4、通过增强宿主抗病能力儿抑制病毒转录、翻译、装配等过程。
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种类多来源广,包括抗生素类、合成药物等。抗生素有氨基糖苷类的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利福霉素类的利福平、利福定,以及多肽类的卷曲霉素等。合成药物有异烟肼类的异烟肼、乙硫异烟肼、丙硫异烟肼胺,其他还有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吡嗪酰胺以及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等。
全身感染类:短效(磺胺异噁唑SIZ、磺胺二甲嘧啶SM2);中效类(磺胺嘧啶SD、磺胺甲噁唑SMZ),长效类(磺胺多辛SOM)
肠道感染类:酞磺胺噻唑PST、柳氮磺胺吡啶(SASP)
抗生素的分类及功能主治

抗生素的分类及功能主治一、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的药物。
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常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感染。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生长,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
3.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强力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生长,广谱抗菌作用,但易产生耐药性。
4.磺胺类抗生素:如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必需的代谢物产生,阻断细菌的生长与繁殖,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和某些兼性厌氧菌感染。
5.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酶的活性,干扰细菌DNA的复制和修复,从而抑制细菌生长和增殖。
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生长,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和一些呼吸道感染。
7.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通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结合细菌的30S或50S亚基,阻止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二、抗生素的功能与主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增殖,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目的。
下面是常见抗生素的功能和主治:1.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广泛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如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引起的疾病,如肺炎、脑膜炎等。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对细菌细胞壁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适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和一些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适用于治疗严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骨髓炎等。
4.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广谱抗菌作用较强,适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如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抗生素是一类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或杀死细菌来发挥作用。
抗生素可以根据其结构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
本文将对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一、分类1. 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的抗生素之一。
它由真菌青霉制造,对多种细菌有杀菌作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2. 酮酸类抗生素酮酸类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它们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导致细菌死亡。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等。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4. 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从而阻止细菌增殖。
5. 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有广谱杀菌作用。
其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6. 硫胺类抗生素硫胺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来发挥作用。
二、作用机制1. 细胞壁的合成一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特有酶的活性,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过程,导致细菌死亡。
2. 蛋白质的合成许多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氯霉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它们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阻碍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3. 核酸和DNA的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硫胺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的核酸合成。
它们通过阻断DNA的合成过程,干扰细菌的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细菌增殖。
4. 细胞膜的功能某些抗生素如多肽抗生素和多糖类抗生素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菌溶解或失去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总结: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多种多样。
了解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可以预防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在使用抗生素时,我们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来进行用药,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抗生素药品

抗生素药品引言: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自从20世纪初发现抗生素以来,它们在医学界的应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抗生素药品的发展与应用使得许多原本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感染性疾病成为可能治愈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药品的作用机制、不同类型的抗生素以及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抗生素药品的作用机制抗生素药品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抗生素作用机制包括破坏细菌细胞壁、抑制蛋白质合成、阻断核酸合成等。
这些机制使得细菌无法正常生长和复制,从而达到杀灭或抑制细菌的作用。
二、不同类型的抗生素抗生素药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对细菌的抗性情况进行分类。
常见的抗生素类型包括: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来发挥治疗作用。
然而,由于细菌的抗药性的增加,一些细菌已经产生了对这类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新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由于这类抗生素对细菌的毒性较高,一般用于治疗严重感染。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由于作用于细菌的机制不同,它们可以用于治疗许多不同类型的感染。
4. 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这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它们广泛应用于尿路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三、抗生素药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生素药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抗生素药品,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过度或不当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2. 注意抗生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干扰。
在使用抗生素药品期间,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3. 尽量避免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药品。
医生根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请简述抗生素的概念及其主要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概念及其主要作用机制
抗生素是一种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由微生物产生,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
抗生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每种类型的抗生素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的生物合成过程来抑制
或杀灭细菌。
具体来说,抗生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抑制或杀灭细菌: 1. 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转肽酶,从而阻止细菌合成蛋白质。
2. 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来杀死细菌。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 DNA 聚合酶,从而阻止细菌合成 DNA。
3. 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抗生素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来杀死细菌。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交叉联结酶,从而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抗生素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如肺炎、中耳炎、皮肤感染等。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导致一些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使得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降低。
临床常用抗生素药物分类及特点

临床常用抗生素药物分类及特点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抑制粘肽转肽酶,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膨胀、破裂、自身溶解而杀灭细菌。
1、青霉素类窄谱抗生素:代表药物青霉素G。
不良反应:(1)变态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皮肤过敏(荨麻疹、药疹),如出现可用肾上腺素0.5-1.0mg im、抗组胺药。
(2)赫氏反应:青霉素G治疗梅毒螺旋体时,大量病原体杀死后释放物质,引起寒战、发热、肌痛、心跳加快等。
广谱抗生素:代表药物: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药物特点: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
耐酶抗生素:代表药物: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
药物特点:本类药不易被青霉素酶水解,适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但金葡菌一旦对此药物耐药,则与β-内酰胺酶无关,系产生了新的PBPs,如PBP2a,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抗铜绿菌:代表药物:哌拉西林、美洛西林、羧苄西林脂。
抗G-杆菌:代表药物:美西林、替莫西林、匹美西林。
2、头孢菌素类3、碳青霉烯类代表药物:亚胺培南(亚胺硫霉素),加脱氢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就是“泰能”。
4、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氨基酰-tRNA移位和(或)抑制转肽反应,阻止肽链延伸,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代表药物: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临床应用: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支原体、衣原体、青霉素过敏者。
三、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作用于敏感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阻止肽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
林可霉素一般系抑菌剂,但在高浓度下,对高度敏感细菌也具有杀菌作用。
代表药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厌氧菌,对金葡菌引起的骨髓炎首选。
四、多肽类抗生素作用机制:阻碍细胞壁合成。
代表药物:万古霉素、去甲氧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临床应用:对G+菌强大杀菌作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作用为显著。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汇总

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难辨梭菌、丙酸杆菌、
1、耐酸青霉素 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V和苯氧乙基青霉素。抗
2、耐酶青霉素 化学结构特点是通过酰基侧链(R1)的空间位障作用
β-内酰胺环,使其不易被酶水解,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异恶唑类青霉素 侧链为苯基异恶唑,耐酸、耐酶、可口服。常用的有:
β-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由青霉素结构改造而成的一类新型β-内酰
20世纪80年代。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
硫原子为碳所替代,且C2与C3之间存在不饱和
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研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
超广谱
,以及对β-内酰胺酶高度的稳定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副作用包括:腹泻、头晕、疹块、荨麻疹、重叠
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
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
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内酰胺类抗生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
β-内酰胺类等其他
*(chloramphenicols)
一种由委内瑞拉链霉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中分离提取的广谱抗生素。对许多需
厌氧的拟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菌质体都有抑
沙门氏菌属、流感杆菌和拟杆菌属等有良好的抗菌能力。氯霉素于1947年
次年开始用化学方法合成,当时被作为一种疗效较好的抗生素用于治疗伤寒、
70S结合,因而也可抑制人体线粒体的蛋白合成,对人体产生毒性。因为氯霉素对 7
核糖体的结合是可逆的,故被认为是抑菌性抗生素,但在高药物浓度时对某些细菌亦可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杀死细菌或抑制其生长,从而帮助人体克服感染。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这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
它们能够结合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时关键酶类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s),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受阻,进而导致细菌死亡。
草地螺旋菌素(Penicillin G)、阿莫西林(Amoxicillin)和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s)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 antibiotics)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作用。
它们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阻止多肽链进一步合成,从而使细菌生长受阻并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最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Erythr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和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作用。
它们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阻止tRNA的结合并阻碍多肽链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Gentamicin)、阿米卡星(Amikacin)和新霉素(Neomycin)等。
4. 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 antibiotics)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
它们通过干扰DNA代谢酶如DNA II型拓扑异构酶和DNA IV型拓扑异构酶的正常功能,阻止DNA的超螺旋松弛,继而阻碍DNA复制和细菌的生长,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常见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有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和莫西沙星(Moxifloxacin)等。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汇总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汇总抗生素是一种可以抵抗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它们在医学和兽医领域被广泛应用。
抗生素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能够针对细菌的不同部位或过程进行干预,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生素种类、作用和机制的综述。
1.青霉素类药物:作用:青霉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灭细菌。
机制:这些药物抑制了细菌合成细胞壁所需的酶活性,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壁脆弱或破裂,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2.大环内酯类药物:作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机制:这些药物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干扰其正常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从而导致细菌无法生存和繁殖。
3.氨基糖苷类药物:作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机制:这些药物与核糖体的特定区域结合,阻止其正常工作,导致细菌无法制造蛋白质,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
4.四环素类药物:作用:四环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机制:这些药物与核糖体的特定区域结合,阻止其正常工作,从而干扰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死亡。
5.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既可以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也可以影响其核酸合成过程,进而杀死细菌。
机制:这些药物与细菌的DNA酶和其他相关蛋白结合,阻碍了DNA的复制和修复过程,导致细菌死亡。
6.磺胺类药物:作用:磺胺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细菌合成辅酶和长链鞘蛋白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机制:这些药物与细菌的鞘蛋白酶合成酶和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阻止它们的活性,导致细菌无法进行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
7.磷霉素类药物:作用:磷霉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机制:这些药物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碍蛋白质链的延伸,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尽管抗生素具有相对较低的副作用,但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确保遵循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抗生素的分类与应用场景

抗生素的分类与应用场景抗生素是一类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药物,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靶点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本文将对不同种类的抗生素进行分类,并探讨它们在临床中的应用场景。
一、按照作用机制分类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它们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这类抗生素常被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霉素等,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来阻止其增殖。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耐药菌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严重细菌感染。
3. 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强力霉素等,可以避免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其生长。
这类抗生素适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如尿路感染、支气管炎等。
4.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它们通过阻止DNA复制和细胞分裂来杀灭细菌。
这些药物广泛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感染以及各种手术后感染等。
5. 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红霉素等,通过干扰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这些药物常被应用于皮肤软组织感染、呼吸系统感染以及中耳炎等。
二、按治疗范围分类1. 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可以有效地对抗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并被广泛用于常见感染病例。
例如,头孢菌素属于第三代头孢类广谱抗生素,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2. 狭谱抗生素相较于广谱抗生素,狭谱抗生素的杀菌范围更为有限,仅能对付特定类型的细菌。
例如,青霉素就是一种典型的狭谱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3. 强力抗生素强力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严重感染或耐药菌引起的感染。
这些药物具有高度杀菌活性和较大副作用风险。
万古霉素就是一种强力抗生素,可用于治疗肺部感染、淋球菌感染等严重情况。
根据以上分类和不同类型的应用场景,合理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抗生素的发展

抗生素的发展一、引言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者杀灭细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自从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了青霉素以来,抗生素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生素的发展历程、分类、作用机制、应用范围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抗生素的发展历程1. 青霉素的发现:弗莱明于1928年在实验室中发现了青霉素,这一发现被认为是抗生素的开端。
2. 抗生素的初步应用:在二战期间,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显著提高了伤员的存活率。
3. 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开始,使得抗生素的供应量大幅增加。
4.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被开辟出来,并被应用于临床医疗,有效治疗了许多细菌感染疾病。
三、抗生素的分类1. 根据来源分类:- 天然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来自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 半合成抗生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是通过对天然抗生素进行化学修饰得到的。
- 合成抗生素:如磺胺类药物,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
2.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 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如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
-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
四、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或者杀灭细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作用机制:1. 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抗生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失去细胞壁的保护,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 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抗生素能够干扰细菌DNA或者RNA的合成,阻挠细菌进行正常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3.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抗生素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挠细菌进行蛋白质合成,导致细菌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
五、抗生素的应用范围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等。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其通过抑制或杀灭病原体来起到治疗作用。
而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对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几类抗生素的种类、作用和机制。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常用的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破坏细菌的结构,导致细菌受损甚至死亡。
这类药物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效。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细菌感染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耐药菌感染或者需要对细菌进行重度杀菌的情况。
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它们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止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干扰细菌的正常生物学过程。
此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杀菌作用。
四、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
五、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如万古霉素、阿奇霉素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的特异结构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细菌的正常生物学过程。
此类药物在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六、其他抗生素除了以上几类抗生素外,还有一些特殊作用的抗生素,如利福霉素、甲氧苄啶、替考拉宁等。
它们在特定的细菌感染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总结起来,抗生素种类繁多,每一类抗生素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制。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需要考虑细菌的类型和治疗的特点。
了解不同抗生素的作用和机制能够对临床应用起到指导作用,确保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

临床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临床抗生素是指用作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通常由微生物生产或人工合成。
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临床抗生素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下面将对临床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最常见的抗生素类别,其化学结构中包含一个β-内酰胺环。
其抗菌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来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
这些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广谱杀菌活性。
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结合,阻碍蛋白质合成。
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结合,阻断蛋白质合成。
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4. 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杀灭细菌。
常见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有强力霉素、多西环素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5. 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s):磺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二氢叶酸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常见的磺胺类抗生素有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等。
磺胺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抗生素的分类及耐药机制

抗生素的分类及耐药机制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的药物。
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抗生素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分类以及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作用。
代表性的药物包括青霉素和头孢菌素。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产生β-内酰胺酶、细菌外膜不透性增加和靶标突变。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如红霉素和克拉霉素。
微生物常通过产生酯酶以灭活这类抗生素来获得耐药。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够抑制微生物蛋白质合成,如链霉素和庆大霉素。
细菌减少药物进入细胞的途径和产生耐药性蛋白质等是常见的耐药机制。
4.纤维素合成抑制剂:这一类别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等。
微生物耐药机制通常包括产生β-内酰胺酶、降低细胞外酶的分泌以及降低靶标的亲合性等。
5.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此类抗生素抑制了DNA拓扑异构酶的活性,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和环丙沙星。
耐药机制主要包括改变抗生素结合位点、增加抗生素外泌和降低药物进入细胞的途径等。
6.代谢抑制剂:这类抗生素通过干扰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发挥作用,如磺胺类抗生素。
细菌可以通过改变代谢途径或产生酶来获得对这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7.多肽类抗生素:多肽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肽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万古霉素。
微生物耐药机制包括降低抗生素的外泌和改变药物的亲和性。
细菌耐药机制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常见的耐药机制:1.改变抗生素的目标位点:细菌可以改变药物的靶标,使其无法被抗生素结合,并因此产生耐药性。
2.异源性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细菌可以通过水平转移的方式获得耐药基因。
当耐药基因进入细菌染色体或质粒后,细菌能够产生相应的耐药性。
3.产生药物代谢酶:细菌通过产生药物分解酶来降解抗生素,从而降低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浓度。
4.抗生素外排泵:细菌可以通过特殊的外排泵将抗生素排出细胞,从而减少抗生素对细菌的杀菌作用。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常用种类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常用种类一、引言在现代医学中,抗生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以及常用种类,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存在于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通过阻断或干扰转氨酶活性来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
这些药物能够与细菌特有的酶结合,阻止它们跨越新合成的细胞壁链连接,使其失去稳定性,导致细菌死亡。
2. 抑制蛋白质合成一些抗生素能够干扰或阻止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中核糖体功能,在不同阶段干扰或停滞蛋白质合成。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结合到细菌的30S亚单位上,阻止核糖体正确读取mRNA的信息,导致蛋白质合成错误,细菌无法生存。
3. 干扰核酸合成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依赖于DNA和RNA的正常合成来维持其正常功能。
某些抗生素可以通过干扰DNA或RNA的复制、转录过程来杀灭细菌。
例如,喹诺酮类抗生素能够与DNA类似物结合,在转录和复制过程中阻断DNA双链的分离和重组,从而干扰细菌的遗传物质合成。
4. 干扰代谢途径有些抗生素具有特定的机制来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
例如,磷酸磷酸化作用是许多微生物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利福霉素就是一种通过干扰该代谢途径而杀灭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抗生素。
三、常用种类1. 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是最早被发现和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抗生素之一。
它们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尤其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较高的活性。
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来杀灭病原体。
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与青霉素结构相似的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杀菌活性。
它们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泌尿系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3. 阿奇霉素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能够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感染。
它与其他抗生素相比具有持久的作用,并可以被用于治疗由于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抗生素是一种常见且广泛使用的药物,它们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生长,从而治疗细菌感染。
根据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种类。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抗生素种类、它们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第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卡那霉素等。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阻止细菌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这些药物广泛用于治疗革兰阳性和部分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感染。
第二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链霉素和阿米卡星等。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来发挥作用。
它们通常用于治疗耐青霉素的革兰阴性细菌感染。
第三类: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和多西环素等,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这些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但在长期使用时容易引起耐药性。
第四类:利福霉素类抗生素利福霉素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红霉素等,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利福霉素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如肺炎球菌和链球菌感染。
第五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等。
它们通过阻止细菌DNA复制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菌的DNA合成。
这些药物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
第六类: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红霉素等,通过阻碍多肽链的合成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它们通常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第七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等可以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这些药物常用于呼吸系统感染的治疗。
除了上述分类的抗生素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作用机制的抗生素,如磺胺类药物和抗结核药物等。
磺胺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菌对二氢叶酸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生长,而抗结核药物则针对结核杆菌的特殊生长环境和代谢途径进行干预。
了解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对正确使用和合理应用这些药物至关重要。
医生应根据细菌感染的类型和耐药性状况,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治疗或预防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的药物。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作用和机制有所不同,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生素种类及其作用和机制。
1.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类抗生素,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失去保护和稳定性,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适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鼠疫等感染。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抑制了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阻碍其生长和繁殖。
这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代表药物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3.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损伤修复的酶,使细菌DNA的链断裂得不到修复,从而抑制细菌的复制和繁殖。
这一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代表药物有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4.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抑制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失去保护和稳定性,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这类抗生素适用于治疗链球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等。
典型的糖肽类抗生素有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等。
5.糖苷类抗生素:糖苷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阻碍其生长和繁殖。
这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肺炎、肠胃道感染等。
典型的糖苷类抗生素有链霉素、新霉素等。
6.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二氢叶酸的合成,阻碍了其生长和繁殖。
这类抗生素适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代表药物有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等。
除了以上几类常见的抗生素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抗生素,如四环素类抗生素、尼克酸类抗生素等,它们的作用和机制也不尽相同。
抗生素的选择往往要根据细菌的类型、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来确定。
同时,抗生素的使用也需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以减少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发生。
抗生素种类和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
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种类:之五兆芳芳创作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份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成长,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二)氨基糖甙类:包含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三)四环素类:包含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四)氯霉素类:包含氯霉素、甲砜霉素等.(五)大环内脂类:临床经常使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含临床最经常使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成长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动形成了许多不合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类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各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各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分解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分解,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含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示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效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结于图38-1.各类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份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理性不合,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效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衍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持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效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割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产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衍所必须,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衍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根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价钱低廉、使用便利等优点,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类传染的首选药物.但是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响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59年以来人们利用青霉素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进行化学改革,接上不合侧链,分解了几百种“半分解青霉素”,有许多已用于临床,经常使用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和药理特性.青霉素青霉素(penicillin G)又名苄青霉素(benzyl penicillin),是天然青霉素,侧链为苄基.经常使用其钠盐或钾盐,其晶粉在室温中稳定,易溶于水,水溶液在室温中不稳定,20℃放置24小时,抗菌活性迅速下降,且可生成有抗原性的降解产品,故青霉素应在临用前配成水溶液.抗菌作用: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以及各类致病螺旋体等.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等作用强,肠球菌敏理性较差.不产生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及多数表葡菌对青霉素敏感,但产生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对之高度耐药.革兰阳性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及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如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难辨梭菌、丙酸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等皆对青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中脑膜炎球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耐药者罕有.对青霉素敏感的淋球菌日益少见.百日咳杆菌对青霉素敏感.致病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对之高度敏感.半分解青霉素1、耐酸青霉素苯氧青霉素包含青霉素V和苯氧乙基青霉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同,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耐酸、口服吸收好,但不耐酶,不宜用于严重传染.2、耐酶青霉素化学结构特点是通过酰基侧链(R1)的空间位障作用庇护了β-内酰胺环,使其不容易被酶水解,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传染.异恶唑类青霉素侧链为苯基异恶唑,耐酸、耐酶、可口服.经常使用的有:苯唑西林(oxacillin,新青霉素Ⅱ),氯唑西林(cloxacillin),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与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抗菌作用:本类药的抗菌谱及对耐药性金葡菌的作用均基底细似,对甲型链球菌和肺炎球菌效果最好,但不及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效力以双氯西林最强,随后依次为氟氯西林、氯唑西林与苯唑西林,对革兰阴性的肠道杆菌或肠球菌无明显作用.3、广谱青霉素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都有杀菌作用,还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⑴氨苄西林(ampicillin)对青霉素敏感的金葡菌等的效力不及青霉素,但对肠球菌作用优于青霉素.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作用,与氯霉素,四环素等相似或略强,但不如庆大霉素与多粘菌素,对绿脓杆菌无效.⑵阿莫西林(amoxycillin)为对位羟基氨苄西林,抗菌谱与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但对肺炎双球菌与变形杆菌的杀菌作用比氨苄西林强.经胃肠道吸收良好,血中浓度约为口服同量氨苄西林的2.5倍.阿莫西林用于治疗下呼吸道传染(尤其是肺炎球菌所致)效果超出氨苄西林.⑶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为氨苄西林的双酯,口服吸收比氨苄西林好,能迅速水解为氨苄西林而阐扬抗菌作用.正常人口服250mg,其血、尿浓度较相当剂量的氨苄西林辨别高3与2倍.4、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⑴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其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特点是对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作用较强.口服吸收差,需注射给药,肾功效损害时作用延长,主要用于绿脓杆菌及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各类传染.单用时细菌易产生耐药性,常与庆大霉素适用,但不克不及混杂静脉注射.毒性低,偶也引起粒细胞缺乏及出血.⑵磺苄西林(sulbenicillin)抗菌谱和羧苄西林相似,抗菌活性较强.口服无效,胆汁中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3倍,尿中浓度尤高,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生殖道及呼吸道传染.反作用为胃肠道反响,偶有皮疹、发热等.⑶替卡西林(ticarcillin)抗菌谱与羧苄西林相似,抗绿脓杆菌活性较其强2~4倍.对革兰阳性球菌活性不及青霉素,口服不吸收,肌内注射后0.5~1.0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散布普遍,胆汁中药物浓度高,大部分经肾排泄,主要用于绿脓杆菌所致各类传染.⑷呋苄西林(furbenicillin)抗绿脓杆菌较羧苄西林强6~10倍,对金葡菌、链球菌、痢疾杆菌等也有强大抗菌作用.反作用同羧苄西林.⑸阿洛西林(azlocillin)抗菌谱和羧苄西林相似,抗菌活性与哌拉西林相近,强于羧苄西林.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和肠球菌以及绿脓杆菌均有较强作用.对耐羧苄西林和庆大霉素的绿脓杆菌也有较好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及其他肠杆菌科细菌所致的传染.⑹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抗菌谱广与羧苄西林相似,而抗菌作用较强,对各类厌氧菌均有一定作用.与氨基甙类适用对绿脓杆菌和某些脆弱拟杆菌及肠杆菌科细菌有协同作用.除产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外,对其他革兰阴性球菌和炭疽杆菌等均甚敏感.不良反响较少,可供肌注及静脉给药.目前在临床已普遍应用.头孢菌素类根本结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从头孢菌素的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接上不合侧链而制成的半分解抗生素.本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胃酸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反响少,(与青霉素仅有部分穿插过敏现象)等优点.按照其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不合,可分为三代头孢菌素3).分类特点第一代头孢菌素①对革兰阳性菌(包含对青霉素敏感或耐药的金葡菌)的抗菌作用较第二、三代强,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差;②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可为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所破坏;③对肾脏有一定毒性.第二代头孢菌素①对革兰阳性菌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仿或略差,对多数革兰阴性菌作用明显增强,部分对厌氧菌有高效,但对绿脓杆菌无效;②对多种β-内酰胺酶比较稳定;③对肾脏的毒性较第一代有所下降.第三代头孢菌素①对革兰阳性菌有相当抗菌活性,但不落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包含肠杆菌属和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均有较强的作用;②其血浆t1/2较长,体内散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中;③对β-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④对肾脏根本无毒性.抗菌机制抗菌谱广,多数革兰阳性菌对之敏感,但肠球菌常耐药;多数革兰阴性菌极敏感,除个体头孢菌素外,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常耐药.本类药与青霉素类,氨基甙类抗生素之间有协同抗菌作用.头孢菌素类为杀菌药,抗菌作用机制与青霉素类相似,也能与细胞壁上的不合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霉素类头霉素(cephamycin)自链霉菌取得的β-内酰胺抗生素,有A、B、C三型,C型最强.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强,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头霉素化学结构与头孢菌素相仿,但其头孢烯母核的7位碳上有甲氧基.目前普遍应用者为头孢西丁(cefoxitin),抗菌谱与抗菌活性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同,对厌氧菌包含脆弱拟杆菌有良好作用,适用于盆腔传染、妇科传染及腹腔等需氧与厌氧菌混杂传染.拉氧头孢拉氧头孢(latamoxef)又名羟羧氧酰胺菌素(moxalactam),化学结构属氧头孢烯,1位硫为氧取代,7位碳上也有甲氧基,抗菌谱广,抗菌活性与头孢噻肟相仿,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及厌氧菌,尤其脆弱拟杆菌的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极稳定,血药浓度维持较久.硫霉素类硫霉素(thienamycin)化学结构属碳青霉烯类,噻唑环有饱和链,1位硫为碳取代,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性低,但稳定性极差,无实用意义,亚胺培南(imipenem,亚胺硫霉素)具有高效、抗菌谱广、耐酶等特点.在体内易被去氢肽酶水解失活.所用者为本品与肽酶抑制剂西司他丁(cilasTATin)的合剂,称为泰宁(tienam),稳定性好,供静脉滴注.β-内酰胺酶抑制剂1、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棒酸)为氧青霉烷类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谱广,但抗菌活性低.与多种β-内酰胺类抗菌素适用时,抗菌作用明显增强.临床使用奥格门汀(augmentin,氨菌灵)与泰门汀(timentin),为克拉维酸辨别和阿莫西林与替卡西林配伍的制剂.2、舒巴坦(sulbactam,青霉烷砜)为半分解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金葡菌与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很强且不成逆抑制作用,抗菌作用略强于克拉维酸,但需要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适用,有明显抗菌协同作用.优立新(unasyn)为舒巴坦和氨苄西林(1:2)的混杂物,可供肌肉或静脉注射.舒巴哌酮(sulperazone)为舒巴坦和头孢哌酮(1:1)混杂物,可供在静脉滴注.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aztreonam)是第一个成功用于临床的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需氧革兰阴性菌具有强大杀菌作用,并具有耐酶、低毒、对青霉素等无穿插过敏等优点,可用于青霉素过敏患者并常作为氨基甙类的替代品使用.碳青霉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因其具有对β-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传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由青霉素结构改革而成的一类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不合之处在于噻唑环上的硫原子为碳所替代,且C2与C3之间存在不饱和双键;另外,其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研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殊的基团,使该类化合物与通常青霉烯的顺式构象显著不合,具有超广谱的、极强的抗菌活性,以及对β-内酰胺酶高度的稳定性.反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反作用包含:腹泻、头晕、疹块、荨麻疹、重叠传染(包含念珠菌)(Rossi,2004年)偶尔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还会导致发热、呕吐、红斑、皮肤炎、血管性水肿和伪膜性肠炎(Rossi,2004年)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同时使用时注射处往往会疼痛和发炎.过敏约10%的病人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过敏.约0.01%的病人会产生过敏反响(Rossi,2004年).约5-10%的病人对青霉素衍生物、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穿插敏感.不过不合的学者对这个结论质疑.虽然如此假设一个病人对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经显示太重过敏反响的话,在给他使用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必须慎重考虑.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都由氨基糖份子和非糖部分的甙元结合而成,它包含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西索米星以及人工半分解的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配合特点,如水溶性好,性质稳定;此外,在抗菌谱,抗菌机制,血清蛋白结合率,胃肠吸收,经肾排泄,及不良反响等方面也有个性.抗菌机制氨基甙类的抗菌作用机制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分解进程,使之分解异常的蛋白,阻碍已分解蛋白的释放,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而导致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外漏,引起细菌死亡.本类药物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强,是静止期杀菌剂.其抗菌谱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包含大肠杆菌、克雷白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构檬酸杆菌属等.有的品种对绿脓杆菌或金葡菌,以及结核杆菌等也有抗菌作用.本类抗生素对亲瑟菌属、链球菌属和厌氧菌常无效.抗菌作用氨基甙类对各类需氧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等具高度抗菌活性.此外,对沙雷菌属、产碱杆菌属、布氏杆菌、沙门菌、痢疾杆菌、嗜血杆菌及分枝杆菌也具有抗菌作用.氨基甙类对革兰阴性球菌如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的作用较差.流感杆菌及肺炎支原体呈中度敏感,但临床疗效不显著.绿脓杆菌只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敏感,其中以妥布霉素为最强.对各型链球菌的作用微弱,肠球菌对之多属耐药,但金葡菌包含耐青霉素菌株对之甚为敏感.结核杆菌对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均敏感,但后者在治疗剂量时不克不及达到有效抑菌浓度.耐药性主要是细菌通过质粒传导产生钝化酶而形成的.已知的钝化酶有乙酰转移酶、核苷转移酶和磷酸转移酶,各辨别作用于相关碳原子上的NH2或OH基团,使之生成无效物.一种药物能被一种或多种酶钝化,而几种氨基糖甙类药物也能被一种酶所钝化.因此,在不合的氨基糖甙类药物间存在着不完全的穿插耐药性.产生钝化酶的质粒(或DNA片段)可通过接合方法在细菌细胞间转移,使原来不耐药的细菌细胞产生耐药性.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因其氢化并四苯母核而得名.本类药物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放线菌和阿米巴原虫都有较强的作用.但近年来,其应用受到耐药的影响.四环素分类天然存在的o四环素Tetracyclineo金霉素Chlortetracyclineo土霉素Oxytetracyclineo地美环素Demeclocycline•半分解四环素o强力霉素Doxycyclineo赖氨四环素Lymecyclineo甲氯环素Meclocyclineo甲烯土霉素Methacyclineo米诺环素Minocyclineo氢吡四环素(吡甲四环素、吡咯烷甲基四环素)Rolitetracycline替加环素也被认为属于四环素,但一般归于甘氨酰环素类抗生素.机制:四环素能够抑制基因转译而抑制细胞生长,它能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上的16SrRNA结合,抑制amino-acyl tRNA进入核糖体A-位置,而在自然界中,这种结合是可逆的.反作用:•胃肠道不适•畏光•四环素牙•妊娠期母婴潜在毒性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是一种由委内瑞拉链霉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中别离提取的广谱抗生素.现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上述传染性疾病和伤寒的治疗,但在应用中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使用公道剂量,严密监测毒性,达到平安有效用药的目的.氯霉素类抗生素*(chloramphenicols)一种由委内瑞拉链霉菌(Streptomyces venezuela)中别离提取的广谱抗生素.对许多需氧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厌氧的拟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菌质体都有抑制作用,尤其对沙门氏菌属、流感杆菌和拟杆菌属等有良好的抗菌能力.氯霉素于1947年首次别离成功,次年开始用化学办法分解,当时被作为一种疗效较好的抗生素用于治疗伤寒、立克次氏体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但不久即发明少数病人应用氯霉素后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一种因药物造成的病人骨髓造血功效障碍的严重并发症,因此该药在临床的普遍应用受到限制.但自70年代以来,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的流感杆菌和脆弱拟杆菌引起的传染被认识并逐渐增多,临床治疗较困难,而氯霉素对这类传染有较好疗效,所以氯霉素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又有了新的评价,认为氯霉素虽有骨髓毒性,但只要公道使用仍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抗生素.现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上述传染性疾病和伤寒的治疗,但在应用中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使用公道剂量,严密监测毒性,达到平安有效用药的目的.理化性质及剂型 :氯霉素为白色至微黄色细针状或片状结晶,无臭,味极苦,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酮,微溶于苯与石油醚.枯燥状态下可保持抗菌活性5年以上,饱和水溶液在冰箱中或室温避光条件下可保持活气数月,碱性情况易破坏其抗菌活性,对热很稳定.氯霉素虎魄酸酯的钠盐在水中溶解度大,宜作为注射制剂,其余酯化物因除去苦味,可制成宜于儿童服用的混悬剂或粉剂.抗菌规模:氯霉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在需氧革兰氏阳性细菌中,对草绿色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均敏感,对D组链球菌则相对不敏感;在需氧革兰氏阴性菌中,对流感杆菌、志贺氏菌属、百日咳杆菌、淋球菌及脑膜炎球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对沙门氏菌属、大肠杆菌属、奇异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亦敏感,而对粘质塞拉蒂(原译沙雷)氏菌、肠杆菌属、克雷伯氏肺炎杆菌则不甚敏感.许多厌氧菌包含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梭形杆菌属、脆弱拟杆菌等均能被其抑制.此外,对大部分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菌质体均有效,但对绿脓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结核菌、真菌、病毒及原虫则均无抑制作用.氯霉素经太长期临床应用,各类细菌可不合程度地对其产生耐药性,但是耐药的程度则是因地因时而异.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菌体内带有耐药遗传基因的质粒介导产生了氯霉素乙酰转换酶,使氯霉素中丙二醇基因的3-羟位乙酰化,氯霉素因此不克不及与细菌核糖体的 50S亚基结合而失去活性.这种耐药遗传基因还可通过结合或移位等方法传递给同属或不合属的敏感菌使其变成耐药菌,不过,已取得耐药性的菌株,在停用药物一段时间后,其耐药性可以消失而重新变成敏感菌.作用机理:细菌细胞的70S核糖体是分解蛋白质的主要细胞成分,它包含50S和30S两个亚基.氯霉素通过可逆地与50S亚基结合,阻断转肽酰酶的作用,搅扰带有氨基酸的胺基酰-tRNA终端与50S亚基结合,从而使新肽链的形成受阻,抑制蛋白质分解.由于氯霉素还可与人体线粒体的70S结合,因而也可抑制人体线粒体的蛋白分解,对人体产生毒性.因为氯霉素对 70S核糖体的结合是可逆的,故被认为是抑菌性抗生素,但在高药物浓度时对某些细菌亦可产生杀菌作用,对流感杆菌甚至在较低浓度时便可产生杀菌作用.氯霉素毒反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血液系统.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最严重的一种,多在用药后2~8周产生,死亡率超出50%.表示为不成逆地全部血细胞削减,多因出血、传染等因素死亡.其产生与用药剂量无固定关系,病发机理尚不清,可能与遗传有关.另一种为中毒性骨髓抑制,临床表示贫血或伴随白细胞、血小板削减.其产生与用药剂量密切有关,当血药浓度超出 25μg/ml时容易产生此并发症,但停药后可恢复.其病发机理是骨髓细胞线粒体分解蛋白质的功效受到暂时抑制.②灰婴综合征.早产儿及新生儿接受大剂量氯霉素后引起的一种全身循环衰竭,表示腹胀、呕吐、皮肤惨白、紫绀、循环及呼吸障碍,常在病发数小时后死亡.其病发机理是早产儿或新生儿的肝脏葡萄糖醛酸的结合能力缺乏和肾小球滤过氯霉素的能力低下,使体内的游离氯霉素浓度显著增高,直接抑制细胞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进程.③消化系统.常有轻微恶心、呕吐、腹泻、纳差等.④神经系统.少数病人可出现视神经炎或伴随周围神经炎.少少病人有头痛、抑郁、精神障碍.甲砜霉素与氯霉素是同一类抗生素,仅是氯霉素苯环上的硝基为一甲砜基所取代,其抗菌谱与氯霉素相似.甲砜霉素主要从肾脏排泄,尿中活性浓度较氯霉素高,故肾功效不良时需减小剂量.虽然也有血液系统毒性,但均为可逆性变更,不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有的国度认为其疗效优于氯霉素,但中国认为疗效其实不优于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大环内酯的一类抗生素,多为碱性亲脂性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及支原体抑制活性较高.大环内酯基团和糖衍生物以以苷键相连形成的大份子抗生素.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目前沿用的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柱晶白霉素.大环内酯类新品种(新大环内酯类)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其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等的抗微生物活性增强、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给药剂量减小、不良反响亦较少、临床适应证有所扩大.狭义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系指微生物产生的具有内酯键的大环状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包含一般大环内酯(狭义的大环内酯)、多烯大环内酯、安莎大环内酯与酯肽等.一般大环内酯分为一内酯与多内酯.罕有的一内酯有:十二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酒霉素等)、十四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等)和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柱晶白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