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虾病毒病研究综述
对虾育苗期常见病的防治 - -
对虾育苗期常见病的防治摘要:目前我国已查明的对虾养殖疾病有40多种,其中育苗期疾病近20种。
育苗期虾病常影响虾苗成活率,直接影响虾的产量。
现将其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病毒病对虾育苗期的常见病毒病有: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目前我国已查明的对虾养殖疾病有40多种,其中育苗期疾病近20种。
育苗期虾病常影响虾苗成活率,直接影响虾的产量。
现将其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病毒病对虾育苗期的常见病毒病有: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病、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和日本对虾中肠腺坏死病毒病。
受感染幼体活动能力下降,反应迟钝,不摄食,鳃部和体表有污物附生。
中国对虾幼体肝胰腺萎缩坏死、脱落;斑节对虾幼体肝胰腺变白、坏死;日本对虾肝胰腺白浊、坏死,重者肠道变白。
防治方法:①消灭传染源,严格检疫,使用无病毒亲虾,寻找早期诊断方法。
②做好苗池、管道、工具、苗池用水消毒。
③受精卵用无毒海水冲洗数分钟或用300ml/立方米福尔马林液浸泡30秒后再孵化。
④幼体放养密度控制在一立方米30万尾以内。
⑤若发现育苗池感染严重,做好隔离工作,虾池每立方米水体施100克漂白粉,48小时后用无毒海水冲洗后才放养虾苗。
二、细菌病1、弧菌病:此病发病快,感染率很高,由多种弧菌引起。
患病幼虾在感染初期,虾体呈黄红色或红色,活动能力减弱,行动迟缓,趋光性降低,发育变慢,腹部卷曲,体色发白,幼虾不摄食,中肠腺呈白色混浊现象。
防治方法:加强换水,保持水质清洁,育苗工具严格消毒。
发病时可用每立方米水体2~3克土霉素也可用1~2克的呋喃唑酮治疗。
2、丝状菌病:由白丝菌感染引起,菌丝细长,附着于幼虾的鳃丝、附肢和体壳上,受感染幼体活动能力减弱,沉于池底,然后死亡。
防治方法:勤换水,不过量投饵,对感染虾每天可用5~10g/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液浸浴1小时,连续5~10天,或用2~3g/立方米的呋喃唑酮浸洗。
3、虾壳病:为几丁质细菌感染,染病虾在壳体患区常呈黑色,病菌常迅速通过表皮进入体内,引起肌肉损伤。
白对虾病害防治论文(共5篇)
白对虾病害防治论文(共5篇)第一篇:白对虾病害防治论文一、常见病毒发生的特点(一)白斑杆状病毒病相对于桃拉病毒而言,白斑杆状病毒病主要针对是幼虾。
致病性强,感染率和死亡率均为90%以上。
主要是虾在进食的时候携带的病毒通过口和消化道进入体内进而感染而致病。
发病初期虾的行动反应迟钝,虾体颜色变暗,而后随着虾体附着物增多,虾壳上开始出现白色圆点,白点持续增多形成白斑,短期内虾壳和肌肉分离,肝胰腺肿大糜烂而死亡。
(二)固着纤毛虫病发病原因主要由水体中的聚缩虫和钟虫在寄主体内进行的出芽生殖或者五星繁殖而引起的。
发病虾类主要表现的症状常在鳃、头胸甲、附肢上出现黄褐色或黑色的绒毛状物,肉眼看去有粗糙感,烂鳃。
染病虾活力下降,生长发育停止,结果引起虾类死亡。
二、主要防治措施病毒发病多为隐性突发性,病毒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如果单纯的采用治疗的手段在短时间内很难凑效,为此应在防治上采用“防治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加强水产养殖技术改善和优化养殖水体环境,大力推广应用有益细菌生物制剂,降解水中有害因子,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控制病源传播,提高适应能力、增强自身免疫力,根据以上情况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一)预防措施一是放苗前对全池进行清塘消毒,泼洒二溴海因粒、水质解毒保护剂以清除水中重金属离子及有毒因子。
二是在整个养殖期间,采用水质调控技术,定期检测水质pH值、亚硝酸盐、溶氧量、氨氮含量是否符合指标,定期向水中喷洒水质调节剂进行水质调解,从而调控藻类的生长,保持水质良好稳定。
三是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的水源,养殖期间根据水质的透明度、水质的好坏可适量的增加或者减少换水量,但每次换水量不超过30%为宜,水质的pH值变化幅度不超过0.5最好。
四是经常性多采用活菌生物净水剂,保持养虾池环境因子和池内藻的相对稳定;并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和维生素C,增强对虾抗病力。
五是可以在池塘四周移栽部分水生植物,挡风护堤,吸收氨氮改善水质;而且还可以起到降温作用,为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对虾杆状病毒病
组织损伤
03
病毒导致对虾的肝胰腺、鳃丝等组织损伤,影响其正常生理功
能。
对虾品种的敏感性差异
敏感性差异
不同品种的对虾对杆状病毒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
高风险品种
部分品种的对虾容易感染杆状病毒,如白对虾 、斑节对虾等。
低风险品种
部分品种的对虾对杆状病毒相对不敏感,如草虾、沼泽对虾等。
04
病毒的检测和诊断
病毒的分类和特征
分类
SBV属于杆状病毒科,是虾类的专性病毒。
特征
SBV的主要特征是其杆状形态,长度约为750纳米,直径约为110纳米。该病毒 具有囊膜,内含有一个大的、线性的、dsDNA基因组。
病毒的基因组和蛋白质
基因组
SBV的基因组为dsDNA,大小约为80kb,编码约20个蛋白 质。基因组被分成两个主要部分,即大端(L)和小端(S) ,它们分别编码病毒的复制和包装相关蛋白。
针对对虾杆状病毒病的威胁,提出了多种可持续发展 的策略,包括改变养殖模式、优化养殖环境、疫苗研 发和应用等,以保障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THANK S感谢观看
日期:
对虾杆状病毒病
汇报人:
目录
• 病毒概述 • 病毒的流行病学 • 病毒的致病性和症状 • 病毒的检测和诊断 • 病毒的预防和控制 • 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
01
病毒概述
病毒的发现和命名
发现
对虾杆状病毒病是在1998年首次发现于中国对虾上,后来在其他对虾种类上也 发现了该病毒的存在。
命名
该病毒被命名为对虾杆状病毒(Shrimp Banded Virus,SBV),属于杆状病 毒科。
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确保药 物的安全和有效性,避免药物残留和 对对虾的影响。
【开题报告】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池弧菌检测与分析
【开题报告】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池弧菌检测与分析开题报告水产养殖学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池弧菌检测与分析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 国内外研究动态本课题主要研究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池在养殖过程中弧菌数目和种类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南美白对虾致病原因。
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在20世纪80年代,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曾给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写下辉煌的一笔,极大地带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可是,进入90年代,特别从92年起,由于对虾病毒病在全国各地的蔓延,水产工作者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对策,导致对虾养殖业大伤元气,经济效益一落千丈。
因此,水产工作者们一方面刻苦钻研对虾病毒病,另一方面探索对虾养殖业新的替代品种、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伟权教授率先由美国引进此虾,并在一九九二年突破了育苗关,从小试到中试直至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
南美白对虾体内很重要的一种物质就是虾青素,就是表面红颜色的成分,虾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一种抗氧化剂,颜色越深说明虾青素含量越高。
广泛用在化妆品、食品添加、以及药品。
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现,虾体内的虾青素有助于消除因时差反应而产生的“时差症”。
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高密度养殖模式的推广,养殖生物的水体环境要求变高,细菌性疾病发生频率和范围逐渐增大。
在细菌性疾病中,弧菌属细菌所引起的疾病占有很大比重。
弧菌属细菌广泛存在于沿岸海水、沉积物和海洋动物体中,被认为是海水鱼、虾、贝类的一种常见致病菌。
弧菌属细菌中的一些种群也是引起人类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生物。
它们可在人群中引起暴发性食物中毒,造成散发性米泔样腹泻和痢疾等中毒症状。
因此,在水产品卫生标准中对弧菌菌数都有严格的规定。
进一步研究表明弧菌的致病菌在于它们产生一些胞外毒和具有酶作用的物质,如肠毒素、溶血素、凝血素、细胞毒素等,并伴有致病作用。
揭晓对虾流行病害的真凶
(三),再让我们从最先发病的偷死对虾来认识饲料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其实,虾未发病前就可看出征兆,饲料喂养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发现,肝脏明显由黑向白灰略偏黄色转变!认真观察,一些略受惊吓的对虾肌节会变白,常在水面下漫游,呈现不安状态。这些都是饲料营养不良的结果。随后,在料台中、增氧机底可发现个别虾死掉,多数软壳,没有特别症状,但死虾的个体都较大。对虾偷死往往是两个极端,要么硬壳死,要软壳死,而且偷死的时间也大多发生在农历初一和十五。从对虾偷死的情况来看,饲料难以避嫌,至少说明吃料多的、生长过快的对虾可导致抗应激能力和抗病力的降低。
(四),从对虾养殖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现在风险最小,养殖成功率最大的当属混养。鱼虾混养,通过减料减慢养殖速度,使对虾有机会摄取更多的藻类、小型水生生物来补充生物活性物质营养。单养或高密度养殖对虾能获得成功的一般有如下特点:一是粉、有益菌、鱼油、保肝护肝药、免疫增强剂等。除了第一点,其余都是要保证对虾能摄食到足够的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增强对虾机体活力。生物活性物质的添加有利于对虾酶系统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增强对虾的抗应急能力,同时还有利于修复病虾由于病毒侵袭所造成的肝胰脏的损伤,恢复肝胰脏功能。其实第一点所谓的好苗也是要有活力的苗。从上述特点来看,对虾饲料明显缺乏生物活性物质!对虾如果只吃饲料,体质会明显下降!逐渐变得经不起任何应激因素的折腾!
(二),让我们从对虾发病的时间及诱发因素来研究病害与饲料的关系。
未切入正题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对虾的脱壳。壳是对虾的防御工具但又会防碍生长,在南美对虾的生长过程中每到初一和十五都会定期蜕壳。正常的脱壳是对虾生长的标志,但在环境不适受到重大刺激时也会发生脱壳。对虾在蜕壳前体内会分泌脱壳激素使虾壳与身体分离并分泌溶壳酶将脱出的虾壳在十几分钟内自行溶解及重新吸收,对虾甲壳也迅速在二十分钟内恢复正常硬度。整个脱壳、硬壳的过程对虾的身体机能发生重大变化,非常快速、有序,是一次新生的过程,也是体内最大的生理性应激,特别是对虾柔嫩的躯体在弹出旧壳的短暂几秒钟,更是一个生死关头。如果脱壳激素、溶壳酶分泌不足或体力不够等原因会使虾壳不能分离或不完全分离而导致生理机能混乱或处于一直弹离旧壳的状态最后脱力死亡。脱壳后柔软的虾体活动能力减弱,对病原体和敌害的抵抗力差,如果虾壳不能迅速恢复硬度及其应有的生理功能,就极易被病原体感染或受到伤害。因此,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确保饲料的营养全面,保证对虾有良好健全的生理机能来顺利完成脱壳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关键所在。
养殖对虾的病毒宏基因组分析及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rimp hemocyte iridescent virus,SHIV)的分子流行病学
养殖对虾的病毒宏基因组分析及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rimp hemocyte iridescent virus,SHI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虾是世界水产养殖业当中重要的经济品种,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高品质水产品。
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发展中国家,对虾养殖既提供了国民生存所需的基本蛋白源,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对虾养殖在我国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便开展了中国对虾的人工育苗工作,八十年代形成规模化的养殖,在经历了虾病大爆发后引进了凡纳滨对虾,之后稳步提升,到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虾养殖国家,海水养殖面积达到23万公顷,育苗超过1万亿尾。
但即便如此,我国每年仍需进口大量对虾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
而1993年以后,病害问题层出不穷,已知病原的持续传播,新发疫病的频繁暴发,屡屡给产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使产业和养殖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
而对虾的病毒病因其发病迅速,传播能力强,宿主宽泛,又无明确的防治办法,对产业的影响尤为严重。
新发病原因为生物学特性、感染方式的不确定,同时因为传统病毒学研究手段的局限,给新病原的及时发现与防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对于未知病毒的挖掘,目前只能依靠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这种通过形态观察来辨别新病毒的方式难度较大,准确性差。
即使观测到病毒颗粒,也无法准确判断病毒的分类,难以得到病毒的核酸序列,给进一步的研究带来困难。
病毒宏基因组学是研究病毒组成的一种新技术,在病毒(已知或未知)的及时发现与动态监测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此技术已经在人类医学,兽医领域以及一些水产鱼类上得到了应用,但对虾病害的研究当中却鲜有相关报道。
本文首次对国内发病的养殖对虾样品进行病毒宏基因组学的处理和测序,探究发病对虾样品中病毒的组成情况。
从测序数据中挖掘出疑似致病性的对虾病毒,并针对单个病毒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探究新病毒与对虾病症的关系。
同时,调查新病毒的感染和流行情况,为对虾养殖业中这些未知病原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候选基因分析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候选基因分析中国对虾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水产养殖品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暴发以来其产业受到严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种苗和养殖水平整体的提高,我国对虾养殖业逐年发展。
但时至今日,WSSV依旧是影响对虾养殖业的主要病原之一。
从根本上解决对虾养殖业中WSSV等问题的关键是选育出抗病能力强和生长速度快等优良性状兼顾的中国对虾新品种。
对于阈性状和低遗传力性状,将传统选育手段和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能提高选择准确性,加快育种进程。
本研究以中国对虾“黄海2号”454转录组测序数据为基础,以RACE、基因克隆、常规测序、HRM、ELISA、real-timePCR等常规生物学技术为平台,进行中国对虾抗WSSV性状候选基因和SNP分析,为中国对虾抗WSSV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材料。
主要研究包括首次获得中国对虾MEK、ERK、Ras和组织蛋白酶B基因序列;开发、分析各基因内SNP位点;进行正常中国对虾和感染WSSV的中国对虾不同组织内各基因表达水平分析;感染中国对虾WSSV复制特点以及抑制中国对虾MEK/ERK信号转导通路对WSSV复制水平影响;挑选454转录组测序中的候选SNP位点;利用HRM技术在抗病组和敏感组内进行基因分型,统计遗传多态性信息和进行抗病关联分析等。
具体内容包括:1、报道了中国对虾MEK(FcMEK)mRNA序列(序列上传至GenBank,登录号为KJ135020)并发现该基因表达受WSSV感染的影响。
感染WSSV的中国对虾,FcMEK mRNA在肝胰腺中6h和48h呈现上调表达,12h和24h转录水平下降。
FcMEK mRNA在鳃中12h、24h和48h转录水平上升,6h转录水平下降。
FcMEK mRNA在肌肉中6h、12h、24h和48h转录水平上升。
对虾桃拉综合症病毒_TSV_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8-07-23基金项目:广西科学基金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桂科基0639035)作者简介:黎铭(1980-),男,广西北流人,硕士,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研究。
3为通讯作者,E 2m ail :chnxhn @ 。
对虾桃拉综合症病毒(T SV )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黎 铭, 陈晓汉3(广西水产研究所, 南宁 530021)摘要:对虾桃拉综合症病毒(T aura syndrom e virus ,T SV )是危害对虾养殖的一个重要病原,开展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T SV 的病毒分离与鉴别、T SV 检测方法的建立与改善、T SV 与宿主感染后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应加强对T SV 的病毒分离和保存技术、T SV 的纯化和攻毒技术、抗T SV 相关基因和抗T SV 药物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对T SV 的预防和控制水平。
关键词:对虾桃拉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 94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61(2008)06-0834-04Advance i n m olecular b iology of taura syndrom e v irusof L itop enaeus vannam eiL IM ing ,CH EN X iao 2han3(Guangxi Institute of F isheries ,N anning 530021,Ch ina )Abstract :T aura syndrom e virus (T SV )of L itop enaeus vannam ei is an i m po rtant pathogen to har m sh ri m p culture ,and it w ould have i m po rtant app licati on value to study the mo lecular bi o logy of T SV .T he advances in iso 2lati on and identificati on of T SV ,the establis m ent and i m p rovem ent of detecti on m ethods fo r T SV ,and the interac 2ti on m echanis m of T SV and its ho st after infecti on ,etc .in recent years w ere summ arized in the paper .It is put fo r w ar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iso lati on and conservati on technique of T SV ,the purificati on and challenge tech 2nique of T SV ,and the related anti 2T SV gen and drug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i m p rove the p reventi on and con 2tro l level of T SV .Key words :T SV of L itop enaeus vannam ei ;mo lecular bi o logy ;advance 凡纳滨对虾(L itop enaeus vannam ei )具有营养要求低、生长速度快、对盐度适应范围广和抗病力强等优点,是目前全球养殖产量最高的对虾品种。
患病南美白对虾病原的确定与药物治疗效果
患病南美白对虾病原的确定与药物治疗效果近年来,患病南美白对虾数量不断地增加,对虾养殖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其中,对虾病原的确定和药物治疗效果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篇文章将阐述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对虾病原的确定1. 青岛钾藻病毒(QPV)青岛钾藻病毒是南美白对虾的一种病原体,最早于2009年在中国被发现。
其主要症状为虾表皮呈现浅黄色,且容易感染细菌等二次感染。
2. Taura细胞内菌(TCV)Taura细胞内菌是南美白对虾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主要感染青壳和成虾期的对虾,引起对虾表现为体型缩小、生长迟缓、体色暗淡等症状。
3. 白斑病毒(WSSV)白斑病毒是南美白对虾病原体的另一种常见病原体,主要引起对虾死亡率的增加。
该病毒通常在对虾身体容易受伤的部位侵入,例如脚趾、头部等。
二、药物治疗效果1. 长效消炎抗菌剂长效消炎抗菌剂是治疗南美白对虾病原效果最显著的药物。
主要有甲氧苄啶、恩诺沙星等。
这类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細菌感染,减少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2. 抗病毒药物针对对虾所感染的病毒,市场上也有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例如J-LH和JFH等。
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从而减少对虾的损害。
3. 免疫增强剂南美白对虾患病后,其免疫系统会受到压抑,因此免疫增强剂的使用可以帮助虾体恢复免疫力,增强其对病原的抵抗能力。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免疫增强剂主要有鱼精蛋白、多糖类等。
总体来说,对虾患病后的治疗效果取决于病原体种类和药物的使用方法。
因此,在对南美白对虾进行治疗时,应注意不同病原所需的药物和用药方案,并选择专业的兽医进行治疗。
对虾白斑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某些病毒存在于正常虾体中使
对虾终生带毒而不发生病毒病,因此检测到病毒也不能
就 一 定推 断 为对 虾 发 生 了病 毒 病 。
3 .电子 显 微 技 术
7 分子生物 学方法 .
主要有核酸探针法 (N r b ) D Ap o e 、聚合酶链式反应 (C ) 随机扩增多态性D A PR和 N 技术 (A D 。核酸探针是 RP) 指被某种物质标记 了的从而可以被探测到的核酸片段, 它能特异性地与待检测的核酸结合 、杂交。P R C 技术的 原理是根据 已克隆的病毒DA N 序列,设计PR C 引物,利用 该引物直接扩增样品中待检测病毒的DA N 片段 ,从而通
究 ,认为其病原是一种无包涵体的杆状病毒 。但 由于命 名依据不 同,或是按虾种类 、或是以患病组织、或是以
病症命名 ,故名称不尽相同。我国台湾学者将其命名为 白斑杆状病毒 (SV ,日本学者将分离的病毒命名为 日 WB )
雨水较 多,发病后一周 内死亡率高达9 % 0 以上 。该病的
流行 区 域主 要 在亚 洲 ,尤 其 是 东亚 和 东 南亚 地 区 ,近 年
膨胀,细胞质结构溃散 ,直至胞质溃散,仅剩裸露 、膨 大的细胞核 ,以至细胞核破裂 ,释放 出病毒粒 子。 三 、对虾白斑综合征的病原
有 关 学 者对 对 虾 白斑 综 合 征 的 病 原 进 行 了深 入 研
该病 的暴发期南方从3 月份开始 ,北方一般在6 月
上 、 中旬 至 7 底 , 此 时气 温 较 高 ,一 般 为 2  ̄ 2 ℃ , 月 6 9
一
、
对虾白斑综合征的发病和流行情况
养殖对虾的病毒宏基因组分析及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rimp hemocyte iridescent virus,SHIV)的分子流行病学
养殖对虾的病毒宏基因组分析及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rimp hemocyte iridescent virus,SHI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虾是世界水产养殖业当中重要的经济品种,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高品质水产品。
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发展中国家,对虾养殖既提供了国民生存所需的基本蛋白源,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对虾养殖在我国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便开展了中国对虾的人工育苗工作,八十年代形成规模化的养殖,在经历了虾病大爆发后引进了凡纳滨对虾,之后稳步提升,到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虾养殖国家,海水养殖面积达到23万公顷,育苗超过1万亿尾。
但即便如此,我国每年仍需进口大量对虾来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
而1993年以后,病害问题层出不穷,已知病原的持续传播,新发疫病的频繁暴发,屡屡给产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使产业和养殖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
而对虾的病毒病因其发病迅速,传播能力强,宿主宽泛,又无明确的防治办法,对产业的影响尤为严重。
新发病原因为生物学特性、感染方式的不确定,同时因为传统病毒学研究手段的局限,给新病原的及时发现与防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对于未知病毒的挖掘,目前只能依靠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这种通过形态观察来辨别新病毒的方式难度较大,准确性差。
即使观测到病毒颗粒,也无法准确判断病毒的分类,难以得到病毒的核酸序列,给进一步的研究带来困难。
病毒宏基因组学是研究病毒组成的一种新技术,在病毒(已知或未知)的及时发现与动态监测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此技术已经在人类医学,兽医领域以及一些水产鱼类上得到了应用,但对虾病害的研究当中却鲜有相关报道。
本文首次对国内发病的养殖对虾样品进行病毒宏基因组学的处理和测序,探究发病对虾样品中病毒的组成情况。
从测序数据中挖掘出疑似致病性的对虾病毒,并针对单个病毒进行病原的分离鉴定,探究新病毒与对虾病症的关系。
同时,调查新病毒的感染和流行情况,为对虾养殖业中这些未知病原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关于对虾白斑综合症的研究进展与讨论
关于对虾白斑综合症的研究进展与讨论摘要: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是对虾养殖的主要病害之一,能导致养殖的对虾大规模死亡。
WSSV是含有囊膜的无包涵体杆状双链DNA病毒,属于线形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属(Whispovirus)。
WSSV传染能力强,致死率高,且能感染多种虾、蟹。
本文对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研究现状做了详尽的报道,以期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便利,并在最后用哲学的观点对其进行了相关讨论。
关键词:对虾;病害;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检测;基因;蛋白质1 对虾养殖及其病害1.1 世界对虾养殖情况由于全球对虾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且海洋中能捕捞的量逐年减少并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对虾养殖业便逐渐兴起。
1982年,对虾养殖产量在世界虾类总产量中的比重不到5%,到2003年,已上升到37%。
目前,虾类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中国,消费量约占世界虾类产销量的75%,而主要对虾类生产国,包括海洋捕捞和人工养殖对虾却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少部分在西半球。
1997年-1999 年养殖对虾的国际市场价格非常好,于是一个新的对虾养殖高潮突然掀起,越南和印度成为对虾主要出口国。
2002年,中国养殖对虾产量超过泰国居世界第一。
2004年全世界虾关产量达到607。
9x104t,全球最大虾类生产国依次为中国、泰国、印尼、越南等,而西半球国家只有拉丁美洲厄瓜多尔居于主要产虾国的第十位,其次是墨西哥[1]。
在此背景下,全球养殖对虾的面积激增,产量大幅度增加,给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额利润,使对虾养殖业得到更迅猛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全球粮食安全、食物供给、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平衡、就业和扶贫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虾养殖起源于亚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南美国家基于本国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对虾养殖业,特别是南美白对虾的人工养殖,目前亚洲总产量仍然位居世界对虾养殖产量的80%以上[2]。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一)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防治研究进展(一)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原产地南美洲,具有广盐性、生长快、适合高密度养殖等特点,是世界三大对虾养殖品种之一,其养殖产量已达到我国养殖对虾总产量的80%以上(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7)。
然而对虾养殖业养殖强度的扩大和养殖环境的恶化给凡纳滨对虾病害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1992年首次发现于中国台湾,随后相继在亚洲各国的对虾养殖区域发现了该病毒。
WSSV 在世界对虾养殖业中广泛且快速的传播,造成了全球范围内水产养殖业的巨大经济损失。
WSSV具有强致病力、强传染性、短病程、高毒性的特点,可感染40多种甲壳纲动物以及水生浮游动物,感染后死亡率高(80%~100%) 。
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兽医局(OIE)以及亚太地区水产养殖发展网络中心(NACA)已将WSSV列为需要报告的严重水生动物病毒之一。
生物的免疫系统主要分为先天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和获得性免疫系统(adaptive immune system)。
先天性免疫系统中存在一些先天免疫识别分子也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可以识别病原相对保守的相关病原模式分子(PAMPs)。
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相关病原模式分子(PAMPs)主要存在于一些脂多糖、脂蛋白、单链RNA和双链DNA中。
目前已经发现了几种模式识别受体(PRRs)包括Toll和TLRs、NLRs、RLRs、CLRs。
凡纳滨对虾属于无脊椎动物,体液中不具有免疫球蛋白,缺乏抗体介导的获得性免疫反应,其主要依靠物理防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抵抗外界病原。
细胞免疫包括吞噬作用、结节形成以及整合素介导的信号转导,而体液免疫包括proPo 级联反应、凝血反应、抗菌肽(AMPs)、凝集素、唐氏综合征细胞粘附分子(Dscam)、Toll和IMD通路,这些分子直接或间接触发一系列防御反应。
对虾病害肆虐三年 国外如何看待?
、
虾苗挑选
首 先,谨慎挑选虾苗 。查验虾苗场
是否具 备 S F( P 无特 定病原 )虾苗供 应
缺 乏生物安全且非封闭 的环境中 ,该方 法的实际效果值得怀疑。
简而言之 ,请勿购买 P R检测呈阳 C
管 ,造成严重的发炎反应 。 肝胰腺小管 上皮细胞退化后 ,他们
的细胞核开始肿大。严重时 ,在脱落的
因研究 ,但至今未取得突破 『 生进展。
已有 的 研究 表 明,曾暴 发 了 E MS
的池塘 使用 的饲料和 感染了 E MS的对 虾冰冻样 品 ,都不会对健康的虾 造成 类 似病变 。 另外 ,一种投苗前广泛使用的 白斑 病载 体杀 虫剂 也被 证实 不是造 成 E MS
活动状态对挑选苗种是有意义的 ,但在
控 条件 下,病原媒介物传染能 力只能维
持 较短 时间。随后在普通商业养殖条件
下 ,发现 通过养殖过程 常规控 制亦降低
WSV对虾养殖的潜在威胁。 S
一
浓度至少达 到 2 m。注意这里所指不 5p p 是氯含量 6%的药物浓度达到 2 m 5 5p 。 p
1刚 甜 .
m 协 { s h } {c r _ _
在一 些问题严重 的池塘 中,死 亡率 可高达 10 ,此时病虾往往表现 出昏沉 0 ̄ , 4 和绝食。同时 ,病虾的肝胰腺严重缩小 , 并 出现黑 白相 间的条纹 。甲壳的质地变 软 ,黑色的色斑富集其上。
分泌细胞进一步退化并结成团状 ,从肝 胰腺小管 的基膜上分离 ,脱落后进入肝
胰腺小管腔 。
报道 中 ,黄曲霉毒素 B1 和能够抑 制有 丝 分裂 的苯 菌灵都 可 以给 肝胰 腺造 成
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研究进展
程保政1,王顺昌2(1.淮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安徽淮南232007;2.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232038)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克氏原螯虾生产国和消费国。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各类病害的传播速度也迅速增加,“五月瘟”等暴发性疾病的发生给主产区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威胁(Shen G等,2020)。
克氏原螯虾的主要病原体包括螺原体、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假单胞菌、真菌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spot syndrome virus,WSSV)等,其中WSSV因具有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和防治困难等特点,给克氏原螯虾等甲壳类养殖业带来很大损失。
一、WSSV的发现和结构特征1.WSSV的发现1992年,白斑综合征病毒首次发现于我国台湾省对虾池内,造成大规模对虾死亡(Chou H Y等,1995);1993年由井上等人从暴发疾病的对虾体内观察到病毒颗粒,1993年5月至8月,我国从南向北陆续暴发对虾白斑综合征,导致我国对虾减产80%(Zhan W B等,1998),到2005年,对虾白斑综合征已经扩散至全球主要养殖国家,1996年,该病毒被命名为白斑综合征病毒(Escobedo-Bonilla C M等,2008)。
WSSV发现于对虾科(Penaeid)虾类,但很快扩散至其他养殖甲壳类动物,如蟹、螯虾等,到2002年,WSSV已经广布于养殖和天然水域众多甲壳类动物体内。
由于WSSV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养殖甲壳类,已经成为对全球虾蟹类养殖威胁最严重的病毒(Shek-har M S等,2015)。
2.WSSV的分子特征WSSV是一种无包涵体的杆状包膜病毒,长210~380纳米、宽70~167纳米,属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病毒。
WSSV为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大小约300kb。
目前,已经测定了多个病毒株的基因组全序列,如中国大陆株、中国台湾株、泰国株和澳大利亚株等。
WSSV基因组编码约184个蛋白,但目前只有约30%的编码蛋白的功能得到了注释。
对虾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对虾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夏春
【期刊名称】《世界农业》
【年(卷),期】1997(000)010
【摘要】对虾病毒病的研究进展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夏春对虾病毒病的种类
从1974年发现对虾病毒病以来,至今已先后有近20种重要病原性病毒被报道。
1988年后,太平洋沿岸日本、泰国、澳大利亚、美国及我国的海水养殖对虾都逐年暴发病毒性疾病。
其中,报道最多、危害最...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夏春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45.26
【相关文献】
1.对虾病毒病害的研究进展 [J], 高玮;张立人
2.对虾病毒病研究进展 [J], 谢芝勋
3.对虾病毒病的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J], 孔繁德;周斌华
4.PCR技术在对虾病毒病检测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J], 牛英豪;杨凯;王凤敏;申红旗;赵宝华
5.南美白对虾对虾杆状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J], 雷燕;肖洋;戚瑞荣;张会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惊!对虾病毒疾病IMNV,新出变异株!它会不会产生新影响?
惊!对虾病毒疾病IMNV,新出变异株!它会不会产生新影响?前言:由传染性肌坏死病毒 (IMNV) ,引起的传染性肌坏死 (IMN) 病是对虾的许多病毒性疾病之一,已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该病最初于2002年在巴西东北部发现,随后于2006年左右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报告。
一、IMNV将出现新的变异株最近,印度西孟加拉邦报道了传染性肌坏死病,已发现四种虾对IMNV易感,包括南美白对虾( Penaeus vannamei )、蓝对虾( P. stylirostris )、斑节对虾( P. monodon ) 和圣保罗对虾( Farfantepenaeus subtilis )。
由IMNV引起的疾病进展缓慢,在整个养殖周期中死亡率持续较低,最终累积死亡率为40%-60%。
由于其对养殖虾业的重大负面影响,及其经济影响,IMNV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重点虾病。
IMNV对巴西的经济影响很大,据估计2002年至2005年间导致的损失高达4.4亿美元。
但是,目前需要紧急更新全球范围内最近的生产损失数据,以充分理解和更广泛的了解IMNV对虾养殖的影响,自2016年以来,巴西的帕拉州、马拉尼昂州、皮奥伊州、塞阿拉州、北里奥格兰德州、阿拉戈斯州、塞尔希培州和巴伊亚州都记录到异常死亡率,这些死亡率进展得更快,累积死亡率高达80%。
通过分子和组织病理学技术进行的疾病诊断证实了,受感染动物中存在具有高病毒滴度的IMNV。
我们预测这些样本中出现了一种新的IMNV毒株,与过去相比,它可能更具致病性,导致更高的死亡率。
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一项新的研究:新型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MNV) 变异株与巴西南美白对虾最近爆发的疾病有关,该研究确定的新型IMNV毒株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并报告了它与来自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其他IMNV毒株的遗传关系。
二、研究设置1、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下一代测序来确定来自塞阿拉州的新型IMNV菌株(Br-1)的完整基因组,该菌株来自2018年养殖周期,与异常高的死亡率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对虾病毒病研究综述
张奇亚
【期刊名称】《现代渔业信息》
【年(卷),期】1995(010)010
【摘要】本文就对虾病毒最新进展与动态进行了概述。
具体介绍了对虾病毒研究的各项成果,列出了已见报道的近20种对虾病毒病原的中英文名称;描述它们的生物学和病理学的一些特征,包括对虾病毒的地理分布、对虾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病对虾的发病症状以及宿主虾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病理变化;概述了对虾病毒的诊断方法:显微镜观察生物学测定、免疫学方法、细胞培养、生化检验、分子生物学方法;根据目前还未发现有效治疗对虾病毒病的药物现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张奇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45.26
【相关文献】
1.南美白对虾对虾杆状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J], 雷燕;肖洋;戚瑞荣;张会军
2.对虾疾毒与对虾病毒病的研究现状 [J], 薛清刚;王文兴
3.南美白对虾对虾杆状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J], 张井增
4.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病(WSSV)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J], 张莉
5.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和虾烂眼病的防治 [J], 瑞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