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合集下载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范文(3篇)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范文(3篇)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范文一、引言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是维护职工健康、预防职业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规范和完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保障职工的健康权益,制定了本制度。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时发现并评估危害因素的存在程度,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作业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工厂、矿山、建筑工地等。

所有的作业场所都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

四、危害因素检测的内容和方法4.1 危害因素的内容危害因素的内容是指作业场所可能存在的各种损害职工身体健康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噪音、粉尘、有害气体、辐射等。

4.2 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检测应当根据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特点,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

可以使用现场检测、采样检测、实验室分析等手段,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检测计划和频次5.1 检测计划作业场所应当根据职工的工作特点和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制定检测计划。

检测计划应当明确作业场所的检测范围、检测内容、检测方法、检测频次等。

5.2 检测频次根据作业场所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法规要求,确定危害因素的检测频次。

对于特定的危害因素或可能影响职工健康的因素,检测频次可以适当增加。

六、检测结果评估和处理6.1 检测结果评估将检测结果与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比对,评估危害因素的存在程度和对职工健康的危害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判断是否超过相应的标准限值,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6.2 检测结果处理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对于超过标准限值的危害因素,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进行管控。

对于符合标准限值但仍有健康风险的危害因素,应当采取预防措施,减少职工的健康风险。

七、控制措施的执行和监督7.1 控制措施的执行根据检测结果和相应的控制措施,安排实施控制方案,并进行监督和管理。

所有的作业场所都必须执行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护职工健康,确保工作环境安全,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对职工的伤害,根据《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二、管理责任1.本单位负责人应当重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确保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实施和推进;2.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和管理;3.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保障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4.职工应当积极配合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提供必要的协助和信息。

三、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内容1.检测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作业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粉尘、噪声、辐射等;2.检测方法检测可以通过定期采样、检测仪器和设备测定、职业卫生评价等方式进行。

四、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1.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当定期进行,具体检测周期根据不同的作业场所和职业危害因素确定;3.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应当进行记录和归档,以备查阅;4.根据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本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减少职工暴露于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5.当职业危害因素超过国家标准时,本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及时通知职工,并报告相关部门。

五、职业危害因素信息公开1.本单位应当将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控制措施公开,提醒职工注意防护;2.相关部门应当将职业危害因素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公开,提供给职工合理的知情权。

六、职业危害因素应急处理1.当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出现突发情况时,本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确保职工的安全;2.发生职业疾病疑似病例时,本单位应当及时上报并配合相关部门的处理。

七、处罚措施1.对违反本制度的单位,将依法进行处罚,并要求其立即整改;2.对违反本制度的个人,将依法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保护作业人员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工作场所的检测与评价。

第三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职业病危害。

第四条公司应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确保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贯彻执行。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五条公司设立职业健康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公司职业健康工作。

第六条职业健康管理委员会下设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工作。

第七条各部门职责:(一)安全主任负责组织岗位危害因素的调查、分析与登记;(二)行政部负责联系对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三)实施检测方根据检测情况形成检测和评价报告;(四)相关部门负责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三章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第八条危害因素的识别应根据公司相关岗位接触或产生危害人体身体健康的物质的浓度、类别等,公司应组织人员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第九条危害因素的识别主要内容有:(一)识别确定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二)评价危害因素与上述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三)判定危害因素及其岗位;(四)对现行活动进行审查;(五)对以往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包括职业病危害事故、卫生监察等的调查;(六)该岗位及所处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等。

第十条危害因素的识别时机:(一)以岗位为对象,每年年初;(二)发生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情况时;(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更新,产品涉及的原料、工艺发生变化时。

第四章检测与评价第十一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

第十二条检测项目包括:(一)化学有害因素:如粉尘、气体、蒸汽、毒物等;(二)物理有害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等;(三)生物有害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四)其他有害因素:如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4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4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减少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制定本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

二、监测管理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监测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确保职工在安全的环境下从事工作,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作业场所,包括企事业单位、工厂、办公场所等。

三、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主体1.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应由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负责。

2. 监测工作可以由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工进行,也可以委托专业的职业安全健康机构进行。

四、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程序1. 监测计划的制定企事业单位应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并明确监测的频率、对象和方法。

监测计划应定期更新,并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监测方法的选择根据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应科学、准确,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

3. 监测设备的购置和使用企事业单位应根据监测需要,购置合适的监测设备,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

监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检验和校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4. 监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监测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应及时记录和保存,便于后续分析和管理。

监测数据的分析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问题。

5. 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处理监测结果应当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或单位负责人,同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的超标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控制及防护措施,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

五、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措施1. 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要全面覆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化学因素:监测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暴露时间等。

(2) 物理因素:监测噪声、振动、辐射等的水平。

(3) 生物因素:监测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存在和繁殖情况。

2. 监测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3. 监测结果应及时通报给受监测人员,并告知相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1.目的为了做好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险因素的检测及评价工作,包括日常检测、评价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

3.内容____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组织开展对本公司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和监督检测工作,为保障检测工作规范进行,应聘请经当地安监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并签定委托协议书,协议书内容应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或岗位、检测报告书出具方式、费用结算等;____公司应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如实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原辅材料、产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个人防护措施、岗位设置及接触时间等相关资料;3.3现场检测时,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应该提供必要协助,并对工作场所生产运行状况及职工职业接触情况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负责;3.4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3.5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工业卫生评价,并整理分析结果建立技术档案;对不符合国家工业卫生标准的,禁止投产使用直至符合要求;3.6采样点、采样点的数量、采样对象以及采样时间段的选择,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3.7检测方法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卫生检测检验方法和标准进行;3.8检测项目为《高毒物品目录》中的高毒化学物,至少每个月监测一次;检测项目为《高毒物品目录》外的其余化学物质或粉尘,每年至少监测一次;检测项目为物理因素,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职业危险因素评价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3.9对于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的监测地点或岗位,公司应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并应该适当增加检测次数;3.10检测、评价结果应存入公司职业卫生档案,并向所在地安监部门报告,同时向劳动者公布;3.11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公司内职工反映的工作环境问题督促落实;3.12各部门应对本部门职业健康环境进行经常性检查,对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岗位应及时建立整改方案并按计划实施,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督促整改。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作业场所是劳动者进行工作的地方,其中存在很多可能会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的危险因素。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其身体健康和安全,就需要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本文将从制度的必要性、检测的目的和内容、制度的实施和保障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制度的必要性1.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业场所存在着各种危险因素,如化学物质、噪音、尘埃等等,这些因素可能引发各种职业病和事故,危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通过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可以对作业场所有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劳动者的健康风险。

2.促进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建立,可以推动作业场所进行安全生产管理。

通过对危险因素的检测和评估,可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提升作业场所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这能促使作业场所落实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增加劳动者遵守和执行的自觉性。

3.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可以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通过定期检测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企业形象,树立企业的社会道德形象。

二、检测的目的和内容1.目的2.内容(1)化学危害因素检测:包括检测作业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如有毒气体、有害液体和有害粉尘等。

可以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评估其对劳动者的影响程度。

(2)物理危害因素检测:包括检测作业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噪音、震动、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和辐射等物理因素。

可以通过使用仪器和设备,进行定量分析和测量。

(3)生物危害因素检测:主要是检测可能存在的各类微生物和生物制品对劳动者的影响,如细菌、病毒和霉菌等。

可以通过取样、培养和分离等方法,评估其对人体的生物学危害。

三、制度的实施和保障1.建立完善的检测机构和技术团队2.检测的周期和频次应根据不同的作业场所和危害因素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检测周期和频次。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防备和掌控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的损害,确保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益,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订立。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作业场合,包含生产车间、办公区域、仓库等。

第三条本制度由企业管理负责人负责执行,并由企业安全环保部门负责监督和帮助实施。

第四条订立、修改和解释本制度的权力归属企业管理负责人。

第五条全部员工应当遵守本制度,不得违反或绕过规定。

第二章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责任和义务第六条企业管理负责人应当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责任,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的开展,包含但不限于:聘请合格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引导作业场合的环境改善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掌控工作。

第七条企业安全环保部门应当帮助企业管理负责人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具体职责包含但不限于: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跟踪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变动,提出相应的防备和掌控措施。

第八条全部员工应当乐观搭配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或拦阻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三章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内容和方法第九条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标准和法规的要求,订立作业场合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和周期,具体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不安全化学品、粉尘、噪声、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

第十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的内容和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监测结果应准确、可靠。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与合格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构合作,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

第十二条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周期一般为每年一次,当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超出国家标按时,应及时进行二次检测和掌控。

第四章监测结果的处理和掌控措施第十三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应当及时报告企业管理负责人和企业安全环保部门,并依照相关规定妥当保管监测记录。

第十四条当显现职业病危害因素超出国家标准的情况时,企业应立刻采取掌控措施,包含但不限于:调整工作流程、改善工作环境、供应个人防护设备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1 目的为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影响,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改善劳动卫生条件,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法律法规、标准及《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的具体要求,结合公司作业场所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股份公司和投发公司内存在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检测管理。

3控制程序3.1职业危害因素管理3.1.1 在生产劳动场所存在的,可能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及劳动能力产生不良影响或有害作用的因素,统称为职业危害因素。

生产一线作业人员在日常生产作业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3.1.2 对存在的法定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危害因素,主管部门要及时、如实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接受其监督。

3.1.3 责任部门应制定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

3.2 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管理3.2.1 确保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与生活区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应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高毒作业场所与其他作业场所隔离。

3.2.2 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按规定设置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急救器具专柜等,定期检查并记录。

同时应设置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3.2.3 按照规定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检测,在检测点设置告知牌,告知检测结果,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

3.2.4 不得安排上岗前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从业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从业人员从事禁忌作业。

3.3 职业危害检测3.3.1 定期检测作业场所空气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作业地点空气粉尘及有毒物质的浓度应符合国家《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

3.3.2 各项检测应由检测机构和专职人员按国家规定的方法进行,并对检测结果在岗位显要位置公示。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第三章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1、目的
对公司各工作场所危害因素进行分析检验,确保各工作场所危害因素得到合理控制,有效的保障职工身心健康。

2、适用范围
2.1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作业点及操作室危害因素的检验。

2.2文件的传达和掌握
3、职责
3.1公司安全部门是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监测的主管部门。

应根据《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编制公司工作场所危险有害因素监测方案。

3.2工作场所危害因素控制执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部门、分厂对自己辖区的危害因素辨识、申报、控制、管理等负责。

4、管理要求
4.1 各分厂、各部门应当制定专人负责工作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监测管理,确保有毒气体报警等现场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在岗位工作交接时,应做好运行记录。

4.2 安环部根据相关规定,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将“工作场所危险有害因素监测”列入工作计划,列出专项监测资金。

4.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4.4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应存入公司职业卫生档案,并向劳动者公布。

4.5对于检查发现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各分厂、各部门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4.6 公司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管理参照《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5 、公司工作场所危害因素监测点明细如下:。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5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5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为使职工免受作业过程危害因素的伤害,达到保护职工健康的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针对建筑施工中有危害的作业过程和作业环境(指:水泥尘可能导致的水泥尘肺及电焊可能导致的电焊工尘肺)制定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害因素制度。

以消除职业病危害浓度或强度,减少职业病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与损害。

一、职业病危害评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我公司决定对今后承建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开工前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评价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竣工前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在竣工验收时应取得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合格证。

评价程序和方法按国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进行。

通过三个评价达到以下目的1、识别、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类别,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2、确定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为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防护对策和建议。

3、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4、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特殊要求。

5、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

二、职业病的监测对生产过程产生或存在有害因素(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对从业者有可能造成职业危害或职业病的作业都要实行监测。

监测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监测机构,按照国家粉尘监测规范规定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进行。

监测内容包括:粉尘浓度的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

并做好如下几个环节的监测:1、开展经常性监测对有可能产生有职业危害的场所,为掌握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变化和职业危害的程度,要开展经常性职业卫生监测,原则上每两年监测一次。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一、总则1.1 目的为了保障员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和健康,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带来的风险和损害,订立本规章制度。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全部作业场合,包含办公区域、生产车间、仓储区以及其他员工进行工作的场合。

1.3 定义•职业危害因素:指在作业场合可能对员工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包含但不限于噪音、有害气体、灰尘、放射性物质等。

•周期检测:指对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的检测和评估。

•专业机构:指经相关机构认定并获得资质的机构,负责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估工作。

二、管理标准2.1 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计划2.1.1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周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实际情况,订立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周期。

对于特殊作业场合,如有必需可以缩短检测周期。

•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周期一般不超出一年,实在周期依据作业场合的特点和危害因素的种类确定。

•检测计划应提前编制,并报经企业法务部门审核批准。

2.1.2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内容•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掩盖作业场合内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包含但不限于噪音、有害气体、灰尘、放射性物质等。

•检测内容应包含对作业场合空气质量、噪音水平、灰尘浓度、辐射剂量等指标的检测和评估。

2.2 职业危害因素掌控管理2.2.1 掌控措施的订立•依据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订立相应的职业危害因素掌控措施,并纳入作业场合管理制度。

•掌控措施的订立应综合考虑工艺、设备、工作方式等因素,并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2.2.2 实施掌控措施•组织作业场合负责人、作业人员和相关部门紧密搭配,确保掌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掌控效果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整改。

2.3 职业危害因素个体防护管理2.3.1 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依据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的特点和程度,确定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并合理配备给作业人员使用。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结合我厂实际状况制定本制度。

2.引用文件《职业病防治法》《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3.制度如下:3.1委托地方卫生技术服务部门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所需费用由公司从安全投入经费中支付。

3.2合成车间装置区、动力车间、罐区贮存区等重点部位重点检测,检测点设置标识牌。

3.3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组织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经治理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方可重新作业。

3.4每年度对各重点部位检测一次。

3.5安保科负责联系卫生技术部门检测,检测结果记录职业卫生档案。

4.相关记录《职业危害检测报告》《职业卫生档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2)是指为了保障职工健康安全,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风险,建立的一套系统化的检测、评估和管理职业危害因素的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工作环境、工艺、设备和劳动条件的检测和评估,发现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职工在工作过程中不受到损害。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工作环境的检测:包括对工作场所的空气质量、噪音、振动、辐射等方面的检测,评估可能存在的健康危害。

2. 职业危害物质的检测:对工作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毒物、粉尘、有害气体等进行检测,评估其对职工健康的危害程度。

3. 劳动条件的检测:对工作过程中的劳动强度、作业方式、工时安排等进行检测,评估可能对职工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4. 职业病监测与评估:对职工进行职业病的体检与评估,监测职业病的发生情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的制定与执行:根据检测和评估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2024年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三篇)

2024年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三篇)

心理社团社长总结作为一名心理社团的社长,我认为在执掌社团这一职位上收获了很多经验和启示。

在此我将总结自己的社团工作经验,以及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未来的社团社长们有所帮助。

首先,作为社长,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具备领导能力。

社团的运营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

作为社长,我需要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制定社团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并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领导团队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发挥团队成员的潜力,如何培养他们的能力,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团的活动。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领导者,我应该成为榜样,要以身作则,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为团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沟通能力也是社团社长必备的一项能力。

作为社长,我需要与社团成员、其他社团和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与回应,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解决问题。

我也经常组织会议和互动活动,以帮助团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团队精神。

另外,时间管理能力也是社团社长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社长的工作往往繁忙且琐碎,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因此,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工作的优先级,提高工作效率。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使用日历和任务管理工具来帮助我跟踪工作的进度,确保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同时,我也鼓励成员们学习时间管理技巧,提高个人工作效率。

除了以上几点,我还发现在社团工作中需要注重团队建设和人际关系的管理。

团队建设是社团长远发展的基础,只有团队合作良好、团结紧密,社团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因此,我致力于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精神,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加强团队凝聚力。

同时,社团长期与学校和其他社团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努力遵循公平、负责、尊重的原则,以友善和合作的态度与他人合作。

然而,社团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资源不足是社团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一、引言职业病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接触、吸入、摄入职业有害因素导致的疾病。

职业病对工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制度是针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的管理制度,以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为目的。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目的1. 确定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 监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防控措施;3. 评估工人暴露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下的风险,采取相应的个体防护措施;4. 提供科学数据支持,为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内容1. 检测范围:包括对空气中的粉尘、化学物质、气体、放射性物质等的检测;2. 检测方法:根据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包括采样、样品分析、实验室测试等;3. 检测频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定期检测,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测;4. 检测结果的评价:对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并给出相应的风险等级,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组织与执行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组织:由公司设立职业病防治委员会,负责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执行:由公司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进行检测,必要时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测;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的报告和评价: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将检测结果及时上报,并给出相应的防控建议。

五、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控制措施1. 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控制:一旦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立即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加强通风、改变工艺、提供个体防护用品等;2. 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的评估:定期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3. 监测数据的管理: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数据的档案,包括检测结果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定期进行复查。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3篇)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3篇)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检测制度。

下面是一个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大致流程:1. 制定检测计划: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计划。

确定检测的对象、方法、频次和责任部门等。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根据计划,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包括空气中的有害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的浓度、噪声水平、照明强度等因素的检测。

3. 样品采集和检测:采集现场照片和视频,并采集空气、水、土壤样品等进行实验室检测,获取准确的数据。

4. 数据分析与评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的风险,评估风险的程度。

5. 风险评价与防护措施建议:根据评估结果,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建议,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

6. 定期复测与监督: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复测,监督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对作业场所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一个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基本流程,具体的实施还需要根据不同作业场所的特点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也需要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二)一、前言职业病是在特定的职业环境和职业行为下,由于一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工人发生的一类疾病。

在作业场所中,职业病的发生和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建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和要求1. 目的:建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旨在全面了解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情况,为作业场所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2. 要求:(1)制度适用范围广泛,涵盖各类作业场所和职业病危害因素;(2)制度包含详细的检测要求和报告程序;(3)制度要求在检测过程中保护工人的健康和权益;(4)制度要求相关检测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5)制度要求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文件编号: AQK—Z—12—2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提高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有关规定, 结合我公司实际,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德阳市南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范围内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第三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以下简称检测)包括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有毒物质、粉尘和生物因素)的空气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检验;物理因素测量, 以及检测档案管理。

第四条检测工作类别包括日常检测、评价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

第五条检测部门应该按照有关规定, 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日常的检测;委托由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定期检测工作。

第六条检测部门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 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必须停止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危害因素经治理后, 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方可重新作业。

第二章前期工作第七条为保障检测工作规范进行, 公司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该签订委托协议书。

协议书内容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或岗位、检测报告书出具方式、费用结算等。

第八条公司应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如实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原辅材料、产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个人防护措施、岗位设置及接触时间等相关资料。

开始现场检测时, 安全消防环保科协助做好此项工作, 并对工作场所生产运行状况及职工职业接触情况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负责。

第三章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第九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检测, 使用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记录单 (以下简称记录单)。

记录单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人员现场填写, 填写内容完整, 真实, 不可缺项, 并由公司陪同人员签字。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1.目的为适时监测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保护员工免受职业病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各分厂单位粉尘区、高温区、噪声源区及有毒有害气体区,主要具体位置:备煤分厂皮带区、配煤区和粉碎区,炼焦分厂皮带区及焦炉周边区域,回收分厂各作业区。

3职责3.1安全环保处负责组织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并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3.2各分厂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日常管理,配置职业健康安全设施,设置警示标志,督促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4内容公司生产活动中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场所和岗位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危害因素监测。

4.1验收监测公司新、改、扩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

工程竣工后要进行职业危害验收监测,验收不过关的项目不得投入生产。

____年度监测4.2.1粉尘监测,包括备煤分厂煤场管理、配煤工段及炼焦分厂焦炉工、运焦工段等岗位,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2噪声监测,包括各分厂泵房、风机房等区域,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3高温监测,焦炉及周边区域,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4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化产回收区域,监测频率为____次/年。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2)是指针对作业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和制度,以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和健康。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对劳动者健康造成危害的物理、化学、生物、人因、心理等因素。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有毒物质、粉尘、噪音、振动、放射性物质、高温、高压、高海拔、激光辐射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目标和要求:明确监测的目标和要求,包括监测的范围、监测的频次和监测的指标等。

2.监测方案和方法:制定监测方案和方法,包括监测的对象、监测的方法和监测的步骤等。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现场监测、定点监测、定期检测等方法。

3.监测设备和设施:配置相应的监测设备和设施,包括测量仪器、监测装置、采样器材等。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文(3篇)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文(3篇)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为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的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特制定军城煤矿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一、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和防治管理工作,搞好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尘、毒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作业场所空气的粉尘浓度应符合下列标准(见表格)。

三、职业危害检测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1、总粉尘:⑴作业场所中的粉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两次,地面每月测定一次。

⑵粉尘分散度,每____个月测定一次。

2、呼吸性粉尘:⑴作业场所个体呼吸性粉尘检测,采掘工作面每____个月测定一次,其他地点每____个月测定一次。

⑵定点呼吸性粉尘检测每月测定一次。

3、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每____个月测定一次。

4、粉尘检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并按时上报。

四、粉尘检测的仪表、仪器必须按时到经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的归口单位鉴定合格。

五、通防科要对检测报表、粉尘分散度、游离SiO2、仪表、仪器的送检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并对职业危害因素超过国家标准的作业场所提出整改措施。

积极帮助和协调生产单位建立健全各种防尘设施,确保职工身体健康。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范文(2)一、背景介绍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权益,本公司依据《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制定了《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该制度旨在对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和评价,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监测与评价目标1. 检测和评价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程度;2. 确定职业危害监测指标及其检测方法;3. 评价职业危害程度,并确定采取相应的措施;4. 监测和评价措施的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监测与评价内容1. 监测对象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所有工作岗位及工作场所,包括办公区、车间、仓库等。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三篇)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三篇)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在生产作业中进行监测和评估职业危害因素的制度。

该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对象:确定需要监测的职业危害因素,如化学物质、噪声、振动、粉尘、放射性物质等。

2. 监测方案:制定监测的具体方案,包括监测的频率、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的选择。

3. 监测人员:确定负责监测的人员,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使用监测仪器并解读监测结果。

4. 监测记录:记录监测结果,包括监测时间、地点、监测值等信息。

5. 监测结果评估: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判断职业危害因素是否达到危害的程度,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6. 监测报告: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向相关部门和员工通报监测结果和评估意见。

7. 监测改进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意见,制定改进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危害。

8. 监督检查: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并及时发现和解决监测中的问题。

通过建立和实施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危害,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二)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这些危害因素常常存在于生产作业场所中,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者潜在的危害。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对于减少劳动者职业危害,保障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我国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并加以实施和评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以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生产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1. 简介
作业场所是指进行生产、经营或其他特定活动的场所,通常包括工厂、办公室、实验室、建筑工地、矿山、印刷厂等。

在这些作业场所中,职业危害因素(简称职危因素)是工作者所接触到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不良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噪音、振动、辐射、粉尘、有毒化学物质、有害微生物和人为因素等。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雇主,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其中之一就
是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以便及时发现和有效防控职危因素的存在。

2. 目的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是一种针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和监
测活动的体系,通过相关技术手段检测、评估和监测职危因素的存在和浓度,在其超标或达到一定程度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以达到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的目的。

该制度的主要目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保护员工的职业安全健康。

2.评估作业场所职危因素的存在和可能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
的措施以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

3.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4.增加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3. 实施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实施步骤包括:
3.1 制定检测计划
首先,应当制定一份检测计划和检测方案,明确检测的范围、检测对象、检测
方法、检测人员等。

3.2 确认职危因素的种类和程度
根据检测计划的要求,聘请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确认职危因素的种类和
程度。

3.3 评估与监测
对被检测的作业场所进行评估和监测,确保达到国家要求。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
报告,并立即采取措施。

3.4 制定措施与方案
在确认职危因素程度之后,应该制定相应的防控方案,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降低
职业危害发生的可能。

3.5 定期重新评估
为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也应该定期重新评估作业场所是否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并及时纠正、改善处理。

4. 结论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是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必
须得到业主、管理者和员工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同时,为了保障检测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建议选取具备专业技术和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