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合集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引言小组合作学习是指通过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育方法。

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并提供相关研究证据支持。

优势与益处1.知识共享: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使每个成员都能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得新的见解和理解。

2.互相扶持: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团队精神和互相扶持意识,减少竞争压力,使每个成员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过程。

3.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实践和项目工作,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培养沟通技巧: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支持研究证据1.罗宾逊和威尔斯(1995)的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并促进个人和团队的成就感。

2.罗斯和布雷特(2008)的研究显示,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3.瓦尔德洛夫(2010)的研究表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复杂概念,提高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业表现。

可能存在的挑战1.不均衡贡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成员对工作负责度不均衡的情况,这可能导致一些成员承担过多或过少的工作量。

2.冲突管理:由于个体差异和意见分歧,小组合作学习可能会面临冲突问题。

有效解决冲突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或其他指导者的介入和引导。

结论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许多优势和益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

然而,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管理,并关注解决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问题。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不同教育环境下的实施和影响。

参考文献: - 罗宾逊, 卡罗琳, & 威尔斯, 罗宾. (1995). “Broadening the Agenda of Group Learning in Business Schools.”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 罗斯, 菲利普, & 布雷特, 伊丽莎白.(2008). ”Does Active Learning Pay Off?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Active Teaching Methods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Higher Education. - 瓦尔德洛夫, 麦克斯. (2010).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本文旨在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有效性,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小组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2.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协作、沟通、分工合作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

在小组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从他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局限性1.存在个别学生不积极参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个别学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表现出不积极的态度,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难以控制学习进度小组合作学习可能会遇到学习进度不一致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速度较快,有的学生学习速度较慢,这样就会造成学习进度的不协调。

3.可能出现学生之间的矛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可能会因为意见不合、分工不明确而产生矛盾,影响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改进措施1.设置合适的小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学习风格等情况设置合适的小组,避免出现学生之间的不合作现象。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激励措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比如可以设置小组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3.合理安排学习任务老师要合理安排学习任务,使得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度保持一致,避免因学习速度不一致而造成的不协调现象。

4.引导学生解决矛盾在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沟通,解决矛盾,保持小组合作的良好氛围。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为了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引言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与意义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们组成小组,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共同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社会交互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社会交互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交往和互动的重要性,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结构的转变过程,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和归纳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才能够主动地构建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非常健全和完善的,可以有效地指导实际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应用主要包括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和小组合作三个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组成小组,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并指导学生集体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要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是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主要通过学习成效、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学习成效是评价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水平能够直观地反映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一、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1.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小组内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建立信任,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3.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可以相互启发,激发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多样性的观点和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1. 分组方式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进行灵活的分组,既可以利用异质分组,也可以利用同质分组,从而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

2. 任务设计任务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进行合理安排,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可行性,让学生们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角色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为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讲解员等,通过合理的角色分工,使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

4. 提出指导性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指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性验证为了验证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次实验研究。

实验对象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随机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实验周期为一个学期,每周两节课。

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教学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完整)《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

(完整)《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上饶市广丰区洋口中心小学:谢芳菊一、课题的提出:现阶段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

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一)理论建构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数学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数学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数学课堂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意义1.1 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特定的任务或课题,通过相互合作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1.2 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1 学习氛围不够活跃在一些数学课堂中,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参与度不高,容易出现消极怠工和消极怠学的情况。

2.2 学生分工不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协作和协调,导致任务无法有效地完成,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探索3.1 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该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3.2 合理设置小组成员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该合理设置小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合理分组,避免出现强弱组合,确保每个小组都具有一定的学习实力。

3.3 设立明确的分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该设立明确的分工,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和责任,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共同完成任务,避免出现分工不明,任务不均的情况。

3.4 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更好地完成任务。

3.5 鼓励学生交流和讨论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提倡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思路,促使学生之间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计划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计划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计划小组合作学习是指通过小组合作协作,相互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许多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等优点。

因此,本文将设计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计划,就该研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探讨。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开始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仅仅是对单一知识技能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备受关注。

然而,目前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旨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团队精神的影响,为学校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

第二部分:研究对象和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方法。

选定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实验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个人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成绩、团队精神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方法如下:2.2.1 实验尺度设计本研究将设计两个尺度:学习成绩尺度和团队精神尺度。

学习成绩尺度: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包括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团队精神尺度:记录团队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意愿、工作分配、沟通交流等等。

2.2.2 实验程序(1)实验前期:制定实验计划,明确研究目的、实验对象、实验尺度等。

(2)实验时期:实验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个人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分别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测评手段,记录学生学习成绩和团队合作表现。

(3)实验后期: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和建议。

第三部分: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通过实验尺度的收集和数据分析,得到了以下结果:3.1 小组合作学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成绩,发现在实验组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上表现得更好。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一、小组合作学习简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通过组成小组协助彼此学习的一种教育策略。

在小组内,成员相互协作、互相支持、相互完成一些具体任务,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千变万化,比如分角色讨论、对策、小组展示、任务型学习等等。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实际上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危机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一种竞争合作的氛围,从而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小组中,学生能够获得比独自学习更多的反馈和支持,从而更容易形成学习兴趣和信心。

2.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小组合作学习迫使学生参与到自我思考的过程中。

组内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化学习等形式,会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交流想法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思维漏洞以及缺陷,并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一个小组中自主学习,并协作完成任务。

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小组的成员需要协调合作,精诚团结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团队精神、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并且可以及时得到自我控制和反馈。

这些因素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

1.任务型学习设计一些小组任务,需要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协作完成,如完成一道数学题,设计一个思维导图,制作一个小合唱等等。

小组完成任务之后,可以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共同学习、交流、进步。

2.角色扮演将学生分为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角色,如组长、财务人员、文案撰写人员等等。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教学方法研究成果汇编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教学方法研究成果汇编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教学方法研究成果汇

引言
小组合作研究是一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
和交流,提高研究效果和成绩。

本文汇编了一些研究成果,以探讨
小组合作研究的有效性教学方法。

1. 共同目标设定
小组合作研究的有效性教学方法之一是设定共同目标。

通过为
小组成员共同设定目标,可以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研究表明,共同目标设定有助于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研究效果。

2. 角色分配
在小组合作研究中,角色分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明
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研究发现,角色分配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和互助,提高研
究成果。

3. 合作研究任务
合作研究任务是小组合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设计适合
小组合作研究的任务,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研究表明,合作研究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研究效果。

4. 小组讨论与反馈
在小组合作研究中,小组讨论和反馈是促进学生研究的关键环节。

通过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反馈,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和
知识的共享。

研究发现,小组讨论和反馈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
小组合作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
果和成绩。

共同目标设定、角色分配、合作研究任务以及小组讨论
与反馈是实现小组合作研究的关键教学方法。

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可
以进一步提升小组合作研究的效果和效益。

参考文献
(列出参考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主体间的交互活动,倡导小组合作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尽可能地拓宽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让学生更为自觉地、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程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重视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其实质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

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成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则是人人参与、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认真倾听并概述和吸取他人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观念、发展审美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计划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计划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计划研究目的: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影响,以及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中的应用情况。

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国内外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情况,包括案例研究、实验研究等。

2. 实证研究:选取一所学校或教育机构,随机选择若干班级,将其中一半班级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另一半班级作为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

实验周期为一个学期,期间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记录和比较,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体验。

研究步骤:1. 收集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分类、特点和研究成果。

2. 选择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和教学大纲。

3. 实施实验,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

实验期间,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4. 实验结束后,统计和分析实验结果,在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5. 结合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以及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中的应用情况。

6. 撰写研究报告,包括综述部分、实证研究部分、讨论和总结部分。

研究内容与要点:1. 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分类、特点和研究成果。

2. 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和统计分析进行比较和分析。

3. 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和问卷调查进行比较和分析。

4. 小组合作学习在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5.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和难点,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总结和评价。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引言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

而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并对比和分析其对学生学业成绩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影响。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模式。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对学生成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交流互动、相互学习的环境。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是通过社会交往和互动发展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1. 参与度高: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参与度。

2. 促进交流: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以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彼此的思维碰撞。

3. 培养合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了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4. 促进思维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和探讨问题,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1. 小组分工合作: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兴趣,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做出贡献,并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2. 讨论共享: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题方法,通过讨论可以找到更有效的解题方法,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3. 合作解题:小组成员可以共同合作解决难题,互相借鉴和帮助,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学习效果。

五、实证研究为了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在某小学三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实证研究。

研究对象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数学学习,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数学学习。

研究内容包括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数学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的比较分析。

期中考试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别为85分和75分,实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分别为90分和78分,实验组的成绩依然高于对照组;数学学习兴趣:实验组的学生更愿意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的兴趣也更高;解题能力:实验组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更灵活、更有创造力,解题速度和解题效率也更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讨与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讨与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讨与研究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一)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有效参与能够从如此几个维度来透视分析:(1)从参与的范围分,可分为部份参与和全员参与。

在学习中,性格爽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取得较多的参与机遇,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可能成为“看客”。

假设组织不行,调控不妥,会产生活动中的“马太效应”。

(2)从参与的表现分,可分为外在参与和内在参与。

在学习中,那些能说会道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踊跃性,因此也常常受到教师、同窗的关注。

但也有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文静、沉静,面对新的问题,外部反映并非强烈,但却喜爱沉思冥想,口讷心慧,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方式,却很有见地,耐人寻味。

事实上后者也在参与,乃至是实质性的深度参与。

在目前的学习中,咱们往往对前一部份学生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份学生关爱、鼓舞不够。

(二)有效的合作是小组合作的关键合作小组的组建,既要依据学生一起的爱好、特长等个性偏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不同,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

组内交流,组际竞争。

要想实现“有效合作”,组内常常开展交流是超级必要的,小组合作若是缺乏交流或交流不顺畅,合作进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乃至合作难以维系。

合作小组内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功效展现或彼此互换等。

通过交流能增进明白得,联络情感,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

通过交流能够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形,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彼此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

通过交流,还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能够踊跃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育团队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评判(一)有效性的大体理念(1)互动观合作学习强调课堂教学进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派学习任务,操纵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彼此启发、彼此帮忙。

2024年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计划(二篇)

2024年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计划(二篇)

2024年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计划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小组合作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便于学生间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为了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效进行组织。

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行有效的思考,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有效的发展。

要把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

二、学生方面,要合理分组,明确职责、优化组合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着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异。

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我们一致同意在编组时采取将不同程度的同学分在一起,注意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使组内优劣互补,组外水平相当。

小组内的搭配要兼顾男女比例,智力、能力的优劣和兴趣爱好的差异。

使优生带动潜能生,共同进步。

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

2、小组内,职责明确:程度较好的同学为组长,专门安排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活动内容、发言顺序等;中等程度的同学,一名帮潜能生解决问题,一名注意收集本组同学的意见等。

为了让合作学习迅速而有效,教师要长期培养小组成员的自觉和自主意识,教小组长如何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合作学习,怎样处理组员们不同的意见、观点,即时归纳整理本组的学习情况等。

3、自主感悟时能让组员做到边自学边思考,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和不会的问题把它勾画出来,通过查阅资料仍弄不懂的向本组成员请教。

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本小组的学习活动,并为小组学习献计献策,做到提问主动、讨论积极。

4、小组汇报,尽量多给潜能生机会,安排他先发言,然后是潜能生的辅导者,另一名中等生,最后是组长。

在全班汇报时,让组长指定小组里不爱说的学生发言,老师及时表扬激励,比一比哪个小组每个同学参与学习做得好。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引言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1. 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成员在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中合作完成,通过讨论和互相合作来提高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学生们在组内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相互交流、讨论和协作,从而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2.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的,个体的认知和学习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和交流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1.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一般以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为主,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们在交流和讨论中相互启发,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更广泛的知识结构。

2.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数学概念的讨论、数学方法的比较等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答,最后向全班汇报和交流。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成就感。

在小组中,学生们可以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评估1. 学术成绩评估可以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的学术成绩进行比较,来评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2. 学生态度调查可以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或访谈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和看法。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其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引言语文课堂是学生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场所。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沟通能力。

本文旨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与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1. 组建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和兴趣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通常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相互帮助。

2. 设定任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小组任务,如讨论课文的中心思想、角色扮演等,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主动思考。

3. 进行反馈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表扬小组合作的成效,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1. 提高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愿意主动参与课堂。

2.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需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于提升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3. 培养社交技能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习与他人沟通、合作,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助于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4. 促进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结论小组合作学习为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

教师应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1、课题提出的背景:新形势下,建立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学习,合作创新是人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

课程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但是又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清远英德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班额教学现象比较普遍,新课程倡导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班额大,学生人数过多,严重影响新课程目标的落实,班级人数多,确实给合作学习带来困难,然而又不能因为班额大就降低要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探索出一条新路,提高大班额下数学教学的水平和效果,是我市数学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同时邓校长的二级课题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基于这些,本课题立足实际,在大班额现实下,实验自主发展策略和学习指导策略,探索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师生共同活动、合作完成学习目标的自主合作课堂教学结构。

2、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提高大班额环境下合作学习小组的参与度。

如何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真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究影响大班额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3)提高大班额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3、研究内容(1)大班额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作用。

因为我们每个班的人数都比较多,课中课内由教师难以照顾过来,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非常有必要。

(2)影响大班额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3)如何提高大班额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效性。

4、研究方法(1)文献法: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特别是理论水平低,必须上网查找资料或阅读有关研究合作学习的文章资料,并借鉴引用。

叶凤良校长的《让孩子在自主管理中成长》这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2)观察法:平时注意观察学生对教学的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况,并作跟踪记录。

(3)对比法:为了全面掌握学生对这一教学法模式的适应性以及了解这种教学法模式对教学的帮助,每月举行一次教学法调查,要与对比班进或对比组或比较阶段。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合作解决问题、讨论、分享和反思的教学方式。

以下是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体现。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交流、互相帮助,并通过互动形式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能够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小组中,学生需要互相合作、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并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社交提供基础。

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提出创新性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通过与小组成员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为了有效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以下是一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

1.确定小组成员的角色和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应该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并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小组中的职责。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他们分工合作,例如一个负责记录、一个负责思考等。

这样可以鼓励每个学生的参与,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2.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成果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成果。

可以将小组成果展示给全班,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交流和反馈。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反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

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介绍了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然后分析了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以及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

接着提出了一些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并通过实施案例分析进行了验证。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的意义,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更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因素、案例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合作学习原理、特点、提高、实施、总结、展望、成果意义、未来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阶段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而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并不总是得到保证。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研究背景中首先需要讨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需求。

有必要探讨如何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深入研究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性提高的策略,可以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研究旨在探讨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相关问题,以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可能存在效果不佳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其有效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影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并通过实施案例分析来验证这些策略的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一、问题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现代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团体协作的精神,好处多多。

但是随着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通过对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和实际观测中了解到我校各科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不少学生在小组合作得到的收获比在集体授课中得到的还要少,更在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中养成了不注意倾听、不尊重他人的坏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摸索,我们逐渐调整了心态,以冷静的态度来看待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看到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也看到了它的不足,于是我们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这样一个课题进行探索,如今已初见成效。

在一些课堂上,小组合作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小组分工明确,轮流当中心发言人,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

二、研究目的1、分析目前在小学各科课堂教学中开展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

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评价,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内容1、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探索出具体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实验;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3、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发展。

四、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概况1、本次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3-——6年级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2、本次研究的时间是2009年5月——2010年2月3、具体的研究方法:准备阶段——调查法:调查对象是3-——6年级200名学生、调查的内容:(1)、在课堂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2)你认为合作学习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3)、合作学习中遇到意见分歧时怎样表现?(4)、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在干什么?(5)你们在课堂上经常进行小组合作吗?(6)你们小组的组员分工明确吗?如果分工明确,你愿意承担小组里的什么角色?(7)你们小组的组员是怎样组合的?同时对三至六年级学生现有的学业水平、心理特征、个性专长等各方面进行调查,为分组做准备。

实施阶段——行动研究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围绕课题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操作,不断丰富实践体验、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结题阶段——经验总结法:对照研究目标找出问题,改进方法,作好课题实施的阶段性总结报告。

4、研究的基本过程:在充分进行前期调查,文献检索,专题研讨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如下: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确定专题研究的主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拟定研究计划(确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具体方案)↓实施行动(实施具体方案,观察、反思)↓总结评价研究结果(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方法)↓进入第二循环行动研究五、实验的具体做法(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主体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

因此,课题一确定,我校组织全体实验教师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合作学习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教师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

然后再从中挑送十二位优秀的老师组成实验组。

为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在人力、财力上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成立了课题指导小组,制定了课题小组活动制度。

课题小组每两周召开一次调度会,每月进行一次汇报交流活动。

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总结,学校开辟研究专栏,及时展示实验成果。

(二)调查、分析造成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

实验初期,学校课题组为深入了解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对我校200名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以下是我们调查结果统计情况: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互相帮助合作学习。

课题组及时进行诊断分析,发现我校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症结:(1)合作重形式,轻实质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

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

从上述现象中可知,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孩子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

(2)探索重主体,轻主导本次课改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

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探索伙伴可自己选,想与谁就与谁。

在时间的调控上也是随心所欲。

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这是一种随意的、毫无组织的学习方式,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

(3)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4)评价不全。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

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厂、“你的见解真不错”。

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

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三)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1)合理分组。

许多教师认为,让多个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任务,这就是合作学习。

其实,组成小组只是形式,而实质在于小组是怎样构成的,有效的分组才是合作学习。

a“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小组合作学习多是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很多学者把此原则看成是合作学习的要素之一,即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并且得到不同的锻炼。

而各组之间,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

成功的合作小组分组并非“强强联合”,即并不是最优秀人员的组合,而应该是“互补”的,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b“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即把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合“直接辅导、互相学习小组”,其余学生自愿组合若干个“间接引导、自主学习小组”。

“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编组有利于分层教学,分类辅导。

这两种分组方式是我校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分组方式,一般以4-6人为宜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应针对教学内容与课型,灵活选择,交替运用,以达到理想效果。

(2)分工明确。

组内成员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质疑员、汇报员。

小组长的责任是组织成员有序地发表意见,引导组员倾听他人的发言。

记录员的责任是清晰地记录小组成员的算法、开放性习题的答案等,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

质疑员的责任是对解题思路、算法等进行提问,引发组员进一步思考,促进知识内化。

汇报员的责任是集合组内成员的观点,在班级进行反馈交流。

这样,组员各司其职,人人参与,避免不劳而获的学生的“搭车”行为。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每隔2周,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质疑员的下次去搞记录,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训练合作技能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

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